从文化角度看中美大学生的差异
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从文化角度看中美大学生的差异

2022-10-29 16:00:04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摘要]本文从文化角度对比分析了中美两国大学生若干方面的差异,客观呈现了不同教育体制下两国大学生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学业态度。旨在展示差异源自文化的影响,没有优劣之分。只是不同。

[关键词]文化;体制;差异

在国内大学教书多年后,有幸获得在美国某大学短期教学的机会,得以深入了解美国文化,切身感受美国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在此期间,深刻感受到了文化对人们生活产生的诸多影响,本文试图从文化的角度阐述中美大学生在学校及专业选择,学费及生活开销支付问题,课堂学习氛围和成绩评定及交友和校园群体生活等方面具有的差异。作者不比较两国教育体制的优缺点,也不评论哪个体制更优于另一个体制,作者认为目前的大学教育没有谁优于谁,只有文化差异造成的现状不同,只想客观地展示两国不同体制不同文化下所具有的不同的大学生活及学业态度,

1学校及专业的选择

学校和专业的选择是进入大学前最重要的环节,报考什么学校,学习什么专业历来被中国父母看作是决定孩子未来命运的关键步骤。并且为了不耽误孩子的学习,他们承担了对相关高校的考察任务,学习报考知识,研究热门专业,分析就业率,探讨市场需求,以便在报考中帮子女做出最正确的选择。中国父母对孩子期望值高,希望孩子按照自己设想的方式成长发展,圆自己未圆的梦。他们会以过来人的身份,把将来的就业情况作为主要参考依据,给子女提出引导性的建议,并力图让他们按照自己的规划完成人生即定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必花费过多的精力去研究学校及专业,只是依据父母提供的信息,做出相应的选择。虽然也有自主权。但选择范围相对较小,并且往往是大学排名而非专业排名成为了主要考量对象,他们更期待进入排名靠前的学校,专业的选择可以退而求其次。在大学期间尽可能摄入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以期将来找到本专业的工作,并在熟悉的领域中一展所长。

美国家庭的教育理念是培养孩子独立精神,一切依靠自己。学生习惯于不依赖父母和老师为你做任何事情,喜欢独立思考,不局限于现有框架。因此在学校和专业的选择上,他们不会过多地依赖父母的建议,而是按照自己的兴趣及未来理想的工作领域来选择专业。然后再依据专业排名选择就读的学校。他们也会拥有进入常春藤盟校的梦想,但是大多数学生仍会务实地以生活考量为前提。与中国大学不同的是美国大学生中途转学或转专业相对自由,只要获得其他大学的入学许可,就可以转到不同的大学继续完成学业。因此,美国大学的学生可以依据自己学习状况及就业方向的转变,而改变自己未来学习的目标和方向,这也是对未来学习生活较为负责的表现,这种教育体制给了学生选择的自由,所以他们在选择专业和学校时,没有中国学生所背负的一次选择决定终生的压力,即便做出错误的选择,也有机会改正和弥补。而父母会尊重孩子的选择自由,不过多的参与,也促成了学生独立个性的发展。

2大学学费及生活开销问题

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使得现在的大学生成为了家庭中的核心人物。父母几乎倾其所有地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符合时代需求的国际化人才。中国父母重视的是孩子的学业,重视他们的健康,因此独立生存能力,思想及社会适应力往往被忽视。大多数父母会无条件的负担孩子的学费及一切生活开销。中国大学的教学体制要求学生参加全日制课程,每天的课程时间固定,繁忙的学业往往占据了他们大部分时间,使他们没有闲暇做兼职工作支付自己的生活费用,因此,直到大学毕业,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用都由父母承担已经司空见惯。这种方式使得学生不必早出晚归的打工赚钱,不必应付复杂的社会关系,没有了外在的生活压力,他们可以专心学业。心无杂念,在校园中的所有时间都充分用于学习,早起早睡的规律生活有益于身心健康,每天可以精神饱满地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更有一些同学利用课余时间自学备考,本科毕业后可以直接继续研究生的学习,在年轻有精力时完成所有学业,而不是工作后再继续深造。

美国的父母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及独立生活能力,他们和子女探讨问题,并激励孩子跌倒了自己爬起,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他们鼓励孩子拥有自己的梦想,并为之努力奋斗。美国家庭孩子众多,很多学生家里还有年幼的弟妹等待父母照顾和抚养,父母无力承担所有孩子的学费和生活开销,因此很多学生进入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用都要自己赚取,家庭的教育赋予他们勇往直前的精神和独立处事的能力,他们成年后就要学会适应各种环境,成为社会的一员,并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寻找自己的位置。打工的经历使一些学生逐步认识了社会,开始规划自己的未来,寻找自己奋斗的目标,锁定方向,然后为此努力拼搏。很多学生就是在这种历练中找到了人生目标,选择合适的专业,储备足够的学费后开始半工半读的大学生涯。但是工作也会占据他们的时间和精力,使得他们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专业学习中去。因为早起打工,上课无精打采或迟到早退的现象时有发生,偶尔也会在学校走廊过道处看到课前打盹休息的学生,辛苦的半工半读生活磨练了他们的意志,同时也透支了他们的健康。让身为老师的我们无限同情,同时也感慨,若能学生时代专心学业,工作时全力以赴努力拼搏是多么幸福啊!

3课堂学习氛围及成绩的评定

学校的培养目标都是试图将理论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依据学习的理论,激发学习的本能。中国的教育偏重于学生的吸入能力,习惯引导学生按照或借鉴前人的成功经验继续前进。中国的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学习基础理论知识,他们有着超强的记忆力和心理运算能力,能够背诵整本书籍,不假思索地回答数学问题。他们在世界级数学大赛中都会名列前茅,赢得世人瞩目。在海外的留学生中,中国的学生凭借早期知识的积累和超强的学习能力往往都是学业上的佼佼者。中国的大学课堂上,老师致力于在有限的时间里把尽可能多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学生在忙于吸收,相比国外的学生,我们的学生绝对是理论的强者。他们善于快速地系统地记录,整理。记忆,吸收知识。而学期末的成绩往往是对他们平时知识的吸收能力的评定,雖然平时成绩也占有一定比例,但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期末的那一纸试卷。因此也有学生凭借考前短暂的突击复习通过了考试,但却忽视了平时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美国的教育类似于一种尝试性的教育,强调课堂的互动性,偏重引导学生批判性地思维。在美国的课堂上,经常会看到老师抛给学生一个问题和四个选项,让学生自由讨论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寻找答案,而事实上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这种做法的目的是让学生凭借独立思考,加上同学间的深入探讨,以此来加深对各个知识点的理解,当然这种理解也是多方面,多视角,且因人而异的。他们不强迫所有学生最终有统一的观点,老师旨在提供真实可靠的事实及正确的理论基础,而独立批判性的思维才是他们教育的关键。课堂上学生可以随时举手发问,有些问题也颇具挑战性,老师都会尽力解答,这一互动的教学环节恰恰体现了美国自由民主的文化氛围。学生在这种氛围中被锻炼的更具独立创新精神,且善于把理论应用于实践。美国大学的成绩评定较侧重平时成绩,老师通过课后作业来评定学生认真程度及进步幅度。且有定期的小考作为评分依据;相反,期末考试只占有总成绩的一小部分。因此,他们更注重平时课堂的参与度及课后任务的完成情况,一段时间的突击恶补只会提高知识量,却无法大幅度提高期末总成绩。

4交友及校园群体生活

中国的大学校园内大都建有成片的宿舍供学生居住,一般4-6个学生共用一个带有卫生间的房间,宿舍内不提供单独的厨房和洗浴设施。学校内配备食堂和洗浴中心,这种住宿,相对校外安全,且价格适宜,也方便学校对学生进行统一管理。因此新生入学后,学校会要求全体学生住校,新生们首先要适应全新的居住环境,适应集体生活,同时也结交到很多新的朋友。同一寝室的学生一般隶属于同一个专业,甚至同一班级,他们有着相似的作息时间。中国的大学教育体制是学院依据专业課程设置,整体安排学生的公共和专业课程,因此,大家的课程时间基本一致,一起起床去食堂吃早饭,同一时间到教室上课,同一个专业的学生同一时期学习的课程完全相同,所以大家可以有共同的时间讨论课程内容,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生活上也有的学生们会三四人一组实行AA制的共同订餐和分餐制度,即节省开支,又可以合理搭配每天膳食,这种长时间的相处使得原本性格比较自我的独生子女也变得更加融入集体,培养了中华民族长久以来推崇的集体主义观念,而这些朝夕相处的同学们也成为了患难与共的终身朋友。他们毕业若干年后仍然会保持这份珍贵的友谊,再见时如同兄弟姐妹般亲密,在困难时也会彼此帮助。

在美国,大多数的大学校园不提供校内宿舍,但在学校周围会有大量公寓出租给在校学生居住。两人一间卧室,三间卧室共用一个客厅和厨房的情况比较常见。宿舍内会配有微波炉,冰箱,天然气等必要设施,学生可以自己买菜做饭。很多学生生活独立,他们需要在课余时间做兼职工作支付自己的学费,生活费等开销。美国的大学教育体制相对开放,学校会在新学期前的一到两个月的时间把新学期的所有课程时间表及任课教师,教室等信息公布出来。这样他们可以依据自己的专业,打工时间,喜爱的老师进行选课。并且工作之余的学习精力也是选课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学校并不规定你哪一年学习什么课程,只要在规定年限内修满固定的学分就可顺利毕业。因此有的学生会根据科目难易结合的方式进行选课,也有的学生学习能力强,每学年较其它同学多学一些课程,甚至也有一些同学什么课也不选,休整一个学期去打工赚取下个学期的学费,然后回来继续学习。即便相同专业的学生选课时也很难有交集,再加上课余时间安排各不相同,因此同一个寝室生活学习,也没有相同的作息时间表,所以美国的学生都是以个人为单位,除非相约一起,否则很难有共同的课余时间搞集体活动。他们习惯独立地生活,不依赖他人的建议或帮助,凡事自己想办法解决,相应地也不太接受别人的事情扰乱自己的生活。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喜欢独居的同学,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他们自己租住单人房间,不喜欢受到他人的打扰,这样的同学与其他人交流的机会就更少了。在美国的课堂,同学之间到学期结束都彼此不知道姓名专业是常见的现象,他们都有自己的学习生活及工作,彼此之间只是短暂课上同学关系,课下都各自为自己的学习及生活忙碌,因此少了中国学生那种终身难忘的同窗情谊。

5结语

中国学生大学时代借助父母支助,并不说明他们在未来走向社会时就没有独立处事的能力或创新精神:中国学生有超强的记忆力和学习能力,并不代表他们就一定缺乏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中国人的身影时而出现在诺贝尔的领奖台上就是最好的证明,当然,美国学生业余时间打工并非注定他们就不会成为学业上的佼佼者:他们不喜欢群居并不表示他们没有终生的挚友。如果对这些差异做出客观的分析,你会发现两国的教育制度没有优劣之分,只是不同文化导致的不同现状,把中国学生放在美国受教育或是把美国的学生带到中国学习,那么交叉的文化冲击下,可能会产生更多的差异和教育理念的分歧。因此很多差异都是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中国可能先注重了基础知识和多方面技能的培养,而后在此基础上发展个人独立创新能力:而美国先培养孩子独立生存能力和创新精神,而后在生活中自己总结经验,学习技能。因此,差异确实存在,而且存在于生活学习的每一个方面,若从文化角度去研究,你会发现他们没有好坏之分,只是不同。

[责任编辑:王伟平]


推荐访问:中美 角度看 差异 大学生 文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