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共同富裕为主题的论文1000字(10篇)
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共同富裕 > 文章内容

以共同富裕为主题的论文1000字(10篇)

2023-05-06 19:36:02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篇一:以共同富裕为主题的论文1000字

  

  共富之路,砥砺同行

  在中国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全面实现共同富裕始终是一个温暖人心的目标。它如一颗明亮的星星,闪耀在中国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不断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之不懈努力奋斗。时至今日,这个美好的愿望依然时刻存在于广大人民的内心。而在当前更加复杂的形势下,推进共同富裕亦不能再拘旧、拘俗、拘简……面对新的挑战,要有一套新的方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自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党就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奋斗目标,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奋力推进共同富裕。实践出真知,要知道,每个重大的历史决策之后,都是数不清的历史经验堆积。共同富裕任重而道远,尤需要我们用心反思,总结良策,一步一个脚印走出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共富之路,道阻且跻

  从管仲的“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孟子的“贤者与民并耕而食”,到《礼记》描绘的大同社会,共同富裕一直是万民之初心。无论什么时候,一份初心的践行和坚守从来不会容易。共同富裕的路上,救洪沙,找河流,竖泡桐,济困扶贫的焦裕禄;忍病痛,建女校,舍自我,大爱无私的张桂梅;驻大山,聚民心,绘蓝图,反哺大山的黄文秀……他们始终在践行自己的初心,一直在共同富裕的路上奔走,即使献出自己的生命。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共富之路必然充满坎坷,但共产党会一直带领我们不懈奋斗,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地奋斗。

  共富之路,道阻且右

  从古至今,一直有人梦想人人富足,天下太平的美好蓝图,也有人从未停止过对这种生活的追求。但凡事不是有心便成,还要用心,用脑。一直以来,追求共同富裕失败的案例不在少数:太平天国时,《天朝田亩制度》“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无处不均匀,无处不保暖”就描绘了一个人人吃饱穿暖,共同富裕的理想社会。在那个年代,这样的理想世界确实让人神往,但也确实与当时的现实社会大相径庭,甚至在有些达官贵人眼里是背道而驰。该制度冲撞了氏族的利益,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现实,以至于后来还没实行便被扼杀。所

  以,要想做好一件事,可能会走许多弯路,共同富裕也是如此。但一次走错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坚持不懈,并学会从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

  共富之路,道阻且长

  共同富裕是党和国家的一个历史任务,中华上下五千年无不有人始终在探索,开创共富之路。古有“丝绸之路”,今有“一带一路”;古有“龟兔赛跑”,今有“龟兔双赢理论”;古有“大同社会”,今有“共同富裕”。共同富裕路漫漫,吾辈将上下而求索。不必太急于有所成就,踏踏实实走好脚下每一步才更关键。只有每一步稳扎稳打,每一砖坚实夯筑,才能筑立起万年不倒的富裕宏墙。

  聚焦一个“共”字,砥砺同行。作为共富之路的新生力量,吾辈将接续奋斗,守正创新,在共同富裕的路上携手同行,一丝不苟续写新时代的共同富裕故事!

篇二:以共同富裕为主题的论文1000字

  

  以共同富裕为主题的范文800字(实用6篇)

  随着写作规范的不断完善,我们可能会用到一些范文,范文可以为我们平时的生活提供不少帮助,值得参考的范文有哪些?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以共同富裕为主题的范文800字(实用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以共同富裕为主题的范文800字

  实现精准扶贫,深入调研、准确识贫是前提。富裕的生活大体相似,而贫困的原因各有不同。各地要改变以往大水漫灌、手榴弹炸跳蚤的工作方式,深入调查,把扶贫对象摸清,把家底盘清。

  扶贫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在实施项目之初要尊重群众,积极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了解他们对未来的规划。站在他们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党员干部要有扶危救济的担当和准确的自我定位,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而不是自我标榜道德高地,高高在上、颐指气使,不断的反驳群众的意见。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也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基础和前提。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

  脱贫攻坚必须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确保各项扶贫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积小胜为大胜,最终取得全面胜利。要层层落实责任。坚持党的领导,五级书记一起抓,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落实贫困县主体责任,促使其把主要精力用在扶贫开发上。落实相关部门的行业扶贫责任,把扶贫任务优先纳入行业规划并认真实施。

  以共同富裕为主题的范文800字

  在当前这场必须打赢的脱贫攻坚战中,如果说上级政策是牵引力,外部帮扶是推动力,那么,贫困群众自身的脱贫志向,正是不可或缺的内生动力。

  多年来的努力,让农村贫困人口脱贫,首先就是靠着坚定的脱贫意志、滴水穿石的韧劲。无数地区的脱贫经验证明:摆脱贫困,首要的意义不是摆脱物质上的贫困,而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

  只有首先解决好头脑中的贫困,才可能实现弱鸟先飞至穷致富。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对贫困群众来说,扶贫当先扶志。有了志气,输血才有作用,造血才有可能。幸福不是毛毛雨,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鼓励贫困地区的群众通过双手苦干、巧干致富,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观念,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看见身边的榜样。

  作为扶贫专干,通过近期对上级脱贫政策的学习思考,我收获颇多,感触颇深,对扶贫攻坚有了全新的认识,一,如何认识精准扶贫:

  第一,精准扶贫的基础是摸清底数。就是要做到对贫困村、贫困户的情况明、底数清。第二,精准扶贫的前提是制定好帮扶规划。就是要结合贫困村、贫困户实际,准确分析致贫原因,有的放矢,做到老百姓点菜、政府下厨,做到长远规划与短期规划相结合。第三,精准扶贫的支撑是要培育富民产业。就是要在摸清实情的基础上,引导和帮助贫困村挖掘培育适合自身发展的富民产业,真正做到产业领跑,龙头带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第四,精准扶贫的效果是村容村貌整洁。村容村貌体现的是群众的一种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而道路通畅、饮水安全、乡村整洁、环境卫生,本身就是群众富裕之后生产生活状态的一种集中体现。第五,精准扶贫的核心是帮助老百姓增产增收。只有老百姓收入增加了,口袋里有钱了,才有了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条件。第六,精准扶贫的根本是自我提高。思想扶贫非常关键,要注重引导贫困户转变观念、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发挥自身潜力,依靠自己走向富裕。

  二,如何借助特色优势产业助推精准扶贫:

  一是认真摸底,制定计划。对每户群众需要帮扶的各类问题进行详细分类摸底并登记造册,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按照发展需求,制定适合当地发展的帮扶计划。二是强化领导,靠实责任。乡、村两级要把推进扶贫攻坚行动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始终把驻村帮扶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三是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整合各类项目,结合双联行动,重点解决路、水、电、房和群众关心关注

  的就医、上学等问题,创新帮扶工作方式,大力引导非政府组织、企业和个人广泛参与扶贫工作,积极倡导扶贫志愿者行动,不断提高社会扶贫成效,形成扶贫攻坚合力。四是推进双联,加快扶贫。坚持把双联行动同扶贫攻坚行动同步部署、同步推进,坚持把双联行动作为扶贫攻坚的有效抓手。

  三,如何从自身出发,带头扶贫攻坚:

  一是要有为民服务的政治情怀。加快扶贫攻坚是当前最大的政治任务和最突出的民生问题,精准扶贫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和步伐,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今后的扶贫工作中,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全心全意,全力以赴地开展帮扶工作。二是要有扶贫攻坚的务实之策。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民治所求、帮扶所指。帮扶对象就是农村最为贫困的群体,面对他们的诉求和愿望,要深入调查研究,仔细研读政策文件,科学制定帮扶措施,攻坚克难,真抓实干,敢于担当,务求实效,坚决按照规定期限实现整体脱贫。三是要有敬畏规矩的律己之心。要带头严明政治纪律,带头执行各项规定,带头担起帮扶责任,当好模范,作出表率,不负组织的重托,不负人民的期望,向组织和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落后的面貌需要改变,改变来源于实际行动。通过此次扶贫培训,带着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带着国家最新的的反贫困战略,眼下我需要积极做好国家政策方针的传导者、执行者竭诚为老百姓服务,为扶贫攻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以共同富裕为主题的范文800字

  什么是共同富裕?我认为包含两个层面,既要物质上共同富裕,又要精神上共同富裕。

  物质层面,关系到百姓的衣食住行用,让生活有保障,是共同富裕的首要任务和基本内涵。而精神层面,则是让生活有温度,是共同富裕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作为一名基层民情民访代办站代办员,我觉得精神层面更需要得到关注,精神富有比物质富有更重要。在我从事代办员这些年,我发现,现在人们的生活基本都有保障了,但文化生活方面,特别是

  老年人,还有待进一步丰富。社会矛盾减少了,邻里关系更和睦了,社区“一家亲”,相处有礼有节,走到哪都有家的温暖,这是我理解的精神层面的共同富裕。

  如何推进精神层面的共同富裕建设,我认为,首先要提高人的素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让他们带动大家一起致富,走共同富裕道路。这就要提升人们的社会责任感,积极主动帮助没有富裕的人一起进步,一起提高生活水平。

  其次要加强社会基层治理工作。凡事以“和”为贵。和谐社会是共同富裕的政治保障。如今我所做的,就是每天接待需要化解矛盾纠纷的群众,将社会不稳定因素阻止在萌芽状态。在调解中,时间非常宝贵,在矛盾产生初期就想方设法去化解,避免小纠纷演变成大矛盾,进而导致悲剧出现。从事调解工作已经八年多,我希望更多人加入到这个队伍,敢于面对矛盾纠纷,传播好人好事的正能量,让这社会充满爱。

  同时,要加大对老年人,特别是独居老人的人文关怀,给予他们更多关爱。对子女来说,在外打拼不易,工作在繁忙也要多设身处地考虑老人的感受与现实困难,即便不能常回家看看,也经常打电话回家。对基层组织和社区来说,可以组织志愿者队伍,多开展一些文艺活动,为老人送去欢乐,有条件的还可以建设一些活动中心与养老公寓。

  以共同富裕为主题的范文800字

  大家知道,目前,全党全国上下正在全力开展精准扶贫,我们学校也有很多老师参与了精准扶贫。那么,为什么要精准扶贫呢?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共同富裕。

  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的大部分群众都过上了富裕生活,但还有一部分群众没有摆脱贫困。解决好这些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是我们实施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也是最大难题。所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全面小康和共同富裕,最根本的措施就是精准

  扶贫。精准扶贫坚持扶贫对象精准、措施到户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改变了长期以来粗放扶贫、年年扶贫年年贫的状况。党的十八大以来,已经有一大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通过精准扶贫摆脱了贫困,充分证明精准扶贫政策是正确的。现在,精准扶贫已经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剩下都是硬骨头,我们必须下定攻坚拔寨的决心,拿出超常规的措施去啃掉这些硬骨头,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

  我相信,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有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有精准扶贫政策做保证,我们国家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目标也一定能够实现!

  以共同富裕为主题的范文800字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越来越成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工作任务。对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言,推动实现共同富裕,不仅关乎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更关乎党长期安全执政。因此,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问题上从达成共识走向形成合力,已经是当务之急。

  在共同富裕问题上形成合力至关重要。共同富裕是一项涉及从顶层设计到政策安排再到行动落实各个环节的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实操性。基于这样的把握,在凝聚共识的基础上形成合力,对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至关重要。这是落地、落实、见效的关键环节。

  其一,形成主体合力。推进共同富裕,需要发挥各方面力量。各级党委政府作为推进共同富裕的领导力量,要发挥好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抓落实、鼓士气的重要作用,牢牢把握推进共同富裕的方向、节奏与力度,发挥好领导力和带动力。各种市场主体作为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要善于运用市场化机制做好共同富裕文章,使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成为各方互利共赢的过程。各种社会组织作为推进共同富裕的促进力量,要发挥好自身的特殊优势,努力弥补其他主体的不足。广大人民群众自身要发挥实现共同富裕的主体力量,体现能动性、激发进取心,在辛勤劳动、拼搏奋斗中早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一项共同的事业,是各种主体竞相发挥历史主动

  精神、携手创造美好生活的进程。

  其二,形成政策合力。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迫切需要健全完善一整套的政策机制。比如,通过完善收入分配政策,逐步构建更为合理的初次分配格局;通过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体系,释放社会消费需求,带动经济增长,为人们过上美好生活创造更加稳定的预期;通过完善教育政策、健全职教体系等,促使社会流动更加合理,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例,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有利条件;通过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全体人民精神上的共同富裕逐步得到更好实现,等等。

  其三,形成实践合力。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特征,是全体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要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为此,形成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合力,就需要在实践中把握时度效。一些有条件的地方要先行一步、步伐大一些,积极为全国创造经验;一些暂时不具备条件的地方,要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义,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更为充分的条件。与此同时,还要在实践中统筹好发展与安全,充分分析研判各种风险挑战,对于因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引发的种种经济社会问题、特别是因疫情造成的问题,要有科学的把握与妥善的处置,既不能因为这些问题而忽视共同富裕,也不能因为推进共同富裕而触发一些潜在的社会风险。

  以共同富裕为主题的范文800字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新时代党员干部要树牢“人民至上”的宗旨意识,用心用情、全心全意做好民生工作,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在坚守初心、以民为师、为民解难中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富民路上要“守为民初心”,“面对面”探民忧。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更是每一名党员干部的毕生追求。在富民之路上,做好群众工作是关键,与群众“背靠背”只会疏远干群关系,“面对面”才能赢得群众真心拥护和支持。

  新时代党员干部要学会俯下身子摸民情、探民忧、聚民意,通过“面对面”沟通将群众需求收集汇总出来,厘清轻重缓急,制定

  针对性强的措施,要多做一些雪中送炭、解民之困的实事,少一些锦上添花、叠床架屋的虚功。要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从细微处入手,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群众诉求,把小事办好、把小事办实,切实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需我有所为。

  富民路上要“护群众利益”,“心贴心”纾民困。“民之所盼,我之所向。”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所在、宗旨所系。党员干部只有“心贴心”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党员干部当家人。广大党员干部要树立“大民生”工作理念。

篇三:以共同富裕为主题的论文1000字

  

  写一篇关于共同富裕的论文

  本文旨在探讨共同富裕的历史、定义和影响。首先,本文将回顾共同富裕这一概念以及它如何影响全球经济,社会和文化。其次,本文将探讨共同富裕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最后,本文还将就未来探讨如何实现共同富裕并讨论相关挑战。

  本文将留意于研究历史上关于共同富裕的定义,以及它对全球经济、文字、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共同富裕的定义是建立在平等主义基础上的,旨在将财富均衡分配到各个社区,以满足他们不同的需求和需要。为此,共同富裕重视财富在社会和文化上的传播;并且让每个人都能够在不受限制的情况下进步。

  当今世界,共同富裕对推动全球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共同富裕的原则可以帮助弱势群体,如儿童和妇女,获得合理的财富分配,从而改善其生活水平。它还可以促进经济一体化,使发展中经济体的投资者能够获得大量的投资机会。

  此外,共同富裕的原则也可以帮助弥补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文化差异。在当今社会,文化多样性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并受到强有力的鼓励。共同富裕可以帮助少数族裔参与社会、投资、法律和其他各种财务活动,以便他们可以充分利用他们特有的能力和资源来改善生活质量。

  本文最后将讨论实现共同富裕的挑战。尽管联合国已经采取了许多措施来实现共同富裕,但仍存在一些挑战。首先,缺乏共识,尤其是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之间在实现共同富裕方面的缺乏共识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其次,政策的执行也是一个重大的挑

  战,因为这些政策很难得到普遍认可。最后,财务资源也是一个主要挑战,因为缺少资金有可能阻碍共同富裕的实现。

  因此,共同富裕是一个促进社会繁荣和经济发展的有效方法。为了实现共同富裕,政府、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各界都必须共同努力,通过提供政策和资源的支持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然而,仍存在一些挑战,这些挑战必须积极应对,以实现全球富裕的持久发展。

篇四:以共同富裕为主题的论文1000字

  

  共同富裕论文800字

  共同富裕论文800字4篇

  走向共同富裕

  一、选择题

  1.解决下图反映的问题,需要政府()①高居民收入,完善分配制度

  ②努力增加社会财富,实现同等富裕

  ③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④坚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答案】B【解析】

  【详解】漫画反映了中国在收入分配方面的城乡差距、阶层差距和行业差距的问题,想要解决收入差距的问题,需要完善分配制度,统筹区域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和谐社会,而中国的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同时、同等程度的富裕,所以排除②,答案选A。

  2.目前中国区域发展进程为东部地区88%,中部地区77%,西部地区71%,东北地区82%,最直观地表明()

  A.地区发展不平衡,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B.充分发挥各地区优势,各地区协调互补,各展所长

  C.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

  D.在现代化进程中要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

  【答案】A【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共享改革成果。对材料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做出正确选择。分析中国区域发展比例可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所以A说法符合题意;

  B说法充分发挥各地区优势,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C说法错误,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根本原则;

  D说法实现城乡一体化,材料不能体现,排除。故选A。

  考点:共享改革成果

  【点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题意要求中“最直观地表明”。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撸起袖子加油干,追求经济发展的速度

  B.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是转换经济发展动力

  C.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D.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扩大低端无效供给

  【答案】C【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改革进行时。对题肢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做出正确选择。A说法错误,撸起袖子加油干,追求经济发展要注意生态环境;

  B说法错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是经济建设为中心;

  C说法正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有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D说法错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产业技术创新,改变过度消耗资源、污染环境的发展模式,而不是扩大低端无效供给。据题意要求,故选C。

  考点:改革进行时

  4.如图漫画《新三座大山》反映()

  A.中国民生问题严峻,无法解决

  B.中国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

  C.改革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D.中国前进路上有不少困难和问题

  【答案】D【解析】

  【详解】本题以漫画为素材考查共同富裕。分析漫画中国发展遇到教育、医疗、住房等困难和问题有待解决。所以D说法符合题意;

  A说法错误,我们民生面临有待问题,中国政府采用各种措施解决;

  B说法错误,中国是发展最快、变化最大国家;

  C说法改革的意义,不是题意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D。

  考点:共同富裕

  【点睛】解答漫画题技巧是分析漫画寓意,通过看漫画标题、画面、语言文字、标注以及夸张之处解读漫画的内涵,了解漫画所要表达的寓意所在。

  5.尽管祖国的伟大成就令世界瞩目,让我们倍感自豪,但仍然有专家指出,中国应当客观看待自身的发展状况,做到“自己心中有底”,这里的“底”指的是()

  ①中国已经是发达国家,中国地大物博,人均资源占有量多

  ②中国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世界排名还不高

  ③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

  ④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部分群众生活面临一些困难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B【解析】

  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中国发展中面临的问题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材料中的“底”,是指中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即中国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世界排名还不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部分群众生活面临一些困难等,但是中国仍属于发展中国家,人均资源占有量少,所以①错误,②③④正确,正确答案选B。

  6.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A.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B.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C.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之间的矛盾

  D.共同富裕的理念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之间的矛盾

  【答案】B【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主要矛盾。改革开放40以来,中国进入新时期,在新时期中国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

  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所以B说法符合题意;A说法错误,我们主要矛盾已经改变;

  C说法错误,对外开放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点;D说法错误,共同富裕是我们社会主义根本原则。故选B。

  考点:主要矛盾

  7.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发展阶段

  A.更高速度增长

  B.高质量

  C.中速增长

  D.高效益

  【答案】B【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认识和理解。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8.“天地之大,黎元为先这说明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A.实现国家富强B.増进民生福祉C.促进社会发展D.实现民族振兴

  【答案】B【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共同富裕。对材料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做出正确选择。分析“天地之大,黎元为先”是人民优先;

  因此发展根本目的是增加民生福祉。所以B说法符合题意;

  A说法是中国的共同理想,与题意不符,排除;

  C说法是现阶段的任务,与题意不符,排除;

  D说法是我们的历史使命,共同理想,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B。

  考点:共同富裕

  9.进入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挑战,表现在()①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②区域发展不平衡③城镇化水平不高④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D【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经济发展还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所以①②③④选项的说法都是正确的。所以正确答案是D。

  10.在假期里,小明通过生活体验发现,现在的农村村村通了公路、村里人喝上了干净的水、房屋整齐、环境整洁,农民生病有了医保,农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对此变化,下列认识正确的有()①这有利于我们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②这是党和政府把共享作为发展的重要理念的结果

  ③中国实现了共同富裕

  ④中国消除了城乡、区域差别,实现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答案】A【解析】

  【详解】题干材料中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生活的变化,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有利于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①②说法正确。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的奋斗目标,还没有实现,③说法错误。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还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④说法错误。

  二、非选择题

  11.“扶贫工作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主席在中央扶贫工作开发会议上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的重要使命。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3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小康路上不掉队。

  2023年10月17日是中国第4个扶贫日,也是第25个国际消除贫困日。中国政府承诺,从2023年起,每年都将有1000万贫困农民告别贫困,到2023年,所有贫困农民将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某中学准备开展以“精准扶贫、共谋发展”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1)为进一步了解贫困现状,做到精准扶贫,活动小组准备开展调查活动,请你提供两种调查的方法.

  (2)中国政府的承诺向世人传递出怎样的“中国声音”?(两个方面即可)(3)请就如何实现这一庄严承诺谈谈你的主张。

  (两个方面即可)

  【答案】(1)实地调查法;访问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文献调查法等。

  (2)①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②中国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③中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④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⑤党和政府致力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⑥中国政府重视解决民生问题,使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等等。

  (3)国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减贫脱贫奠定物质基础;大力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创新扶贫开发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加强对贫困地区的资金和技术支持等等。社会:大力宣传,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事业。当地政府:落实精准扶贫政策,重视推广农业科技。贫困地区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断学习农业科技,靠诚实劳动,合法经营致富。

  【解析】

  试题分析:(1)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2)此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材料中中国政府的承诺,体现了中国的性质宗旨和执政理念以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等,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维护公平正义,让人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等,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3)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怎样解决中国贫困问题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运用。根据教材知识,从国家,社会和公民等方面回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社会主义

  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指导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反思了中国过去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偏差,逐步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命题,从最根本的意义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邓小平的论述,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的概括和发展。

  邓小平从生产力的高度概括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无疑是抓住了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具有最终的决定作用。马克思指出:“人们在发展其生产力时,即在生活时,也发展着一定的相互关系;

  这些关系的本质必然随着这些生产力的改变和发展而改变。”[2]接着又指出:“社会关系同生产力密切相联。随着生产力的获得……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3]生产力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并且是推动生产关系变革,实现社会进步的经济根源。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社会主义也一样。长期以来,我们并非不懂得生产力的重要意义,但实际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却更多地放在生产关系上,忽视了生产力的发展。由于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认识不清,对社会主义的任务也不甚明了,甚至有存在极大的误解,认为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根本任务是阶级斗争,把阶段斗争的意义提得越来越高,以至发展到“文化大革命”。在“以阶段斗争为纲”的口号下,大搞破除所谓“资产阶级法权”,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而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和现代化的东西,如按劳分配原则、商品生产、货币交换、价值规律,当作资本主义加以否定。这是违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一般条件,也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和进步的决定性力量。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归根结底是生产力提出的要求。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也离不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邓小平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来认识,既从根本上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本来思想,又从根本上纠正了我们过去所犯的错误;

  既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迫切需要,又对当代世界提出的挑战作出了回答。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当然不在生产力,但社会主义的最大功能、目标和价值,却在于能够比资本主义更好地发展生产力。而且,社会主义能够代替资本主义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它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能够将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应用于社会实践,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不仅讲发展生产力,而且讲解放生产力。历来,我们党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就主要是发展生产力而不是解放生产力。但事实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体制如果有问题,也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也就有一个解放生产力的问题。邓小平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两个讲全了。”[4]突出解放生产力问题,而且把它提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也是社会主义本质论中最有时代意义的内容。

  社会主义是取代资本主义而出现的崭新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是适应发达的社会大生产建立起来的公有制的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需要,使得原来被束缚的生产力获得了解放。尽管这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也有矛盾,但这种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自觉的调节,来不断加以克服,从而保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持续地、正常地发挥作用。邓小平说,通过改革,“对内搞活经济,是活了社会主义,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5]社会主义能够通过改革来解放生产力,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社会的发展。而这正是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的根据,是最能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东西。

  因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当然在于生产力,但社会主义的最大功能、目标和价值,却在于能够比资本主义更好发展生产力,如果忘记了这一点,社会主义也就失去了意义。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根本目标,这是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最本质的区别所在,是社会主义伟大理想的最本质的体现。一方面,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人民的共同富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为了达到共同富裕,是达到共同富裕的手段。离开生产力的发展,不可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它是达到共同富裕的关键。同时,它又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说:“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6]这里,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包括有两个基本思想。其一是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实现富裕。邓小平指出:“从1958年到1978年这20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7]“社会主义如果老是贫穷,它就站不住。”[8]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由于极左思潮的干扰,人们不敢提追求富裕,机械地形而上学地把富裕与社会主义对立起来,从而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产生了极大的偏差。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对于端正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具有重大意义。其二,少数人富,大多数人穷也不是社会主义。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而少数人富裕,多数人贫穷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

  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9]在社会主义社会,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从而消灭了贫穷,使社会财富迅速增加。但是如果

  这些财富通过各种不正当的途径与形式聚敛在少数人手中,大多数人则依然贫穷,这则是完全背离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只有共同富裕才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又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另一方面,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又是社会主义区别资本主义的本质所在。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地方就是共同富裕,而不是两极分化。”[10]一个社会,社会成员的生活贫富差别状况如何,是反映一种社会实质的具体体现。资本主义的本质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因此,反映在分配上,就表现为一小部分资本家凭借手中的生产资料,无偿占有他人劳动,大量攫取社会财富,而广大的劳动人民则由于不占有生产资料,一无所有。这样便造成了贫富悬殊的两极分化;

  一极是财富的积累;

  一极是贫困的积累。在社会主义社会,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广大人民群众成为社会的主人、生产资料的主人。这种社会制度的本质反映在社会财富的分配上,必然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通过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而达到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富裕。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这里没有剥削阶级,没有剥削制度,国民总收入完全用之于整个社会,相当大一部分直接分配给人民。”而资本主义“那里贫富悬殊很大,大多数财富是在资本家手中。”[11]正是由于共同富裕体现了社会主义不同于资本主义的本质,所以,邓小平将其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来坚持。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涵盖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力问题以及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五句话互相联系,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构成了被学术界称为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完整的理论体系。第一层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得以巩固和发展的物质前提和根本途径。只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层次是从生产力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是高效率。第二层次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个规定,确保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使生产发展成果属于人民,为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开辟道路。这一层次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另一个要求是公平性。第三层次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消灭、消除两极分化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一层次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它是社会主义效率与公平的高度统一,体现了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富裕是效率提高,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共同富裕则是社会公平的最高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这三个层次互为条件,互为前提,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它们在社会主义本质论中各有着特定的地位和作用,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生

  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的统一、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和社会关系的统一、社会主义发展过程和最终目标的统一。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首先,它突破了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传统观念。公有制和按劳分配都是受生产力状况所制约的,它们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要求,但不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本身。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始终维护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都只能根据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来确定。也就是说,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要在改革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其次,它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邓小平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就从根本上解除了所谓市场经济即资本主义、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的思想束缚,使我们明确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以市场为取向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再次,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继承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原理。诚然,经典作家没有明确使用过“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但它们在考察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趋势时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马克思恩格斯曾经预示,未来社会将“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而有计划地尽量利用生产力;

  把生产力发展到能够满足全体成员需要的规模;

  消灭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情况;

  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

  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12]不难看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同当年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一脉相承的。社会主义就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所要达到的最高价值目标。坚持社会主义必须坚持这个奋斗目标。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不仅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时代性。这又一次证明邓小平理论在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总之,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大的理论成果之一,它从最高的层次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根本问题,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切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社会主义

  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指导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反思了中国过去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偏差,逐步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命题,从最根本的意义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邓小平的论述,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的概括和发展。

  邓小平从生产力的高度概括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无疑是抓住了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具有最终的决定作用。马克思指出:“人们在发展其生产力时,即在生活时,也发展着一定的相互关系;

  这些关系的本质必然随着这些生产力的改变和发展而改变。”[2]接着又指出:“社会关系同生产力密切相联。随着生产力的获得……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3]生产力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并且是推动生产关系变革,实现社会进步的经济根源。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社会主义也一样。长期以来,我们并非不懂得生产力的重要意义,但实际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却更多地放在生产关系上,忽视了生产力的发展。由于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认识不清,对社会主义的任务也不甚明了,甚至有存在极大的误解,认为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根本任务是阶级斗争,把阶段斗争的意义提得越来越高,以至发展到“文化大革命”。在“以阶段斗争为纲”的口号下,大搞破除所谓“资产阶级法权”,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并不具有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而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和现代化的东西,如按劳分配原则、商品生产、货币交换、价值规律,当作资本主义加以否定。这是违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一般条件,也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和进步的决定性力量。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归根结底是生产力提出的要求。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也离不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邓小平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来认识,既从根本上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本来思想,又从根本上纠正了我们过去所犯的错误;

  既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迫切需要,又对当代世界提出的挑战作出了回答。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当然不在生产力,但社会主义的最大功能、目标和价值,却在于能够比资本主义更好地发展生产力。而且,社会主义能够代替资本主义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它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能够将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应用于社会实践,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不仅讲发展生产力,而且讲解放生产力。历来,我们党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就主要是发展生产力而不是解放生产力。但事实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体制如果有问题,也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也就有一个解放生产力的问题。邓小平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4]突出解放生产力问题,而且把它提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也是社会主义本质论中最有时代意义的内容。

  社会主义是取代资本主义而出现的崭新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是适应发达的社会大生产建立起来的公有制的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需要,使得原来被束缚的生产力获得了解放。尽管这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也有矛盾,但这种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自觉的调节,来不断加以克服,从而保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持续地、正常地发挥作用。邓小平说,通过改革,“对内搞活经济,是活了社会主义,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5]社会主义能够通过改革来解放生产力,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社会的发展。而这正是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的根据,是最能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东西。

  因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当然在于生产力,但社会主义的最大功能、目标和价值,却在于能够比资本主义更好发展生产力,如果忘记了这一点,社会主义也就失去了意义。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根本目标,这是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最本质的区别所在,是社会主义伟大理想的最本质的体现。一方面,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人民的共同富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为了达到共同富裕,是达到共同富裕的手段。离开生产力的发展,不可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它是达到共同富裕的关键。同时,它又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说:“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6]这里,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包括有两个基本思想。其一是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实现富裕。邓小平指出:“从1958年到1978年这20年的经验告诉我们: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7]“社会主义如果老是贫穷,它就站不住。”[8]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由于极左思潮的干扰,人们不敢提追求富裕,机械地形而上学地把富裕与社会主义对立起来,从而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产生了极大的偏差。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旗帜鲜明

  地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对于端正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具有重大意义。其二,少数人富,大多数人穷也不是社会主义。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而少数人富裕,多数人贫穷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

  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9]在社会主义社会,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从而消灭了贫穷,使社会财富迅速增加。但是如果这些财富通过各种不正当的途径与形式聚敛在少数人手中,大多数人则依然贫穷,这则是完全背离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只有共同富裕才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又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另一方面,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又是社会主义区别资本主义的本质所在。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地方就是共同富裕,而不是两极分化。”[10]一个社会,社会成员的生活贫富差别状况如何,是反映一种社会实质的具体体现。资本主义的本质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因此,反映在分配上,就表现为一小部分资本家凭借手中的生产资料,无偿占有他人劳动,大量攫取社会财富,而广大的劳动人民则由于不占有生产资料,一无所有。这样便造成了贫富悬殊的两极分化;

  一极是财富的积累;

  一极是贫困的积累。在社会主义社会,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广大人民群众成为社会的主人、生产资料的主人。这种社会制度的本质反映在社会财富的分配上,必然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通过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而达到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富裕。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这里没有剥削阶级,没有剥削制度,国民总收入完全用之于整个社会,相当大一部分直接分配给人民。”而资本主义“那里贫富悬殊很大,大多数财富是在资本家手中。”[11]正是由于共同富裕体现了社会主义不同于资本主义的本质,所以,邓小平将其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来坚持。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涵盖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力问题以及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五句话互相联系,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构成了被学术界称为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完整的理论体系。第一层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得以巩固和发展的物质前提和根本

  途径。只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层次是从生产力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是高效率。第二层次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个规定,确保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使生产发展成果属于人民,为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开辟道路。这一层次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另一个要求是公平性。第三层次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根

  本目标,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消灭、消除两极分化的出发点和归宿。这一层次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它是社会主义效率与公平的高度统一,体现了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富裕是效率提高,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共同富裕则是社会公平的最高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这三个层次互为条件,互为前提,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它们在社会主义本质论中各有着特定的地位和作用,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的统一、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和社会关系的统一、社会主义发展过程和最终目标的统一。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首先,它突破了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传统观念。公有制和按劳分配都是受生产力状况所制约的,它们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要求,但不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本身。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始终维护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都只能根据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来确定。也就是说,公有制的实现形式要在改革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其次,它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邓小平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就从根本上解除了所谓市场经济即资本主义、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的思想束缚,使我们明确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以市场为取向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再次,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继承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原理。诚然,经典作家没有明确使用过“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但它们在考察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趋势时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马克思恩格斯曾经预示,未来社会将“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而有计划地尽量利用生产力;

  把生产力发展到能够满足全体成员需要的规模;

  消灭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情况;

  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

  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12]不难看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同当年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一脉相承的。社会主义就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所要达到的最高价值目标。坚持社会主义必须坚持这个奋斗目标。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不仅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时代性。这又一次证明邓小平理论在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总之,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大的理论成果之一,它从最高的层次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根本问题,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切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1、“即使百分之五十一的人先富裕起来了,还有百分之四十九,也就是六亿多人仍处于贫困之中,也不会有稳定。中国搞资本主义行不通(可谓部级干部首次承认中国的资本形式),只有搞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社会,才能稳定,才能发展。

  发家暴富,而工农大众却没份儿!现在整体形势不错,但如果贫富差距扩大,咱经济规模再大,人民群众也不会买账!老百姓会说,那跟我有什么关系?如果贫富分化,富人有钱没处花;百姓有急用却没钱花、不敢花;

  这样矛盾的消费状态,经济自然会大受影响。

  3、过去30多年,低成本劳动力为经济快速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这不仅在经济上难以持续,也将带来道义上的后果。过去中国人均GDP七八百美元,现在已是几千美元了,还照一二十年前的作法是不行的,于情于理也说不通。企业长期依赖廉价劳力搞加工贸易,也缺乏自主创新的动力。伴随着国内外经济的进步,这种落后的发展方式已经越来越行不通,走不动了。

  4、三个差距,特别是贫富差距拉大,会导致人心涣散,侵蚀党的执政基础。我党的执政基础是工农大众。90年来,广大群众之所以愿意跟党走,就是因为我们党一直为人民大众谋利益。而为民“谋利益”是实的,不是虚的,首先就要在分配问题上倾向于人民大众,实实在在为人民大众着想,要注重劳动的价值。

  如果任由差距拉大、甚至两极分化,人们自然会怀疑党的政策,随之人心涣散。存在决定意识,分配决定生存条件。这些年一些国家的群体性事件、以至动乱,背后的原因不少是贫富差距过大,值得我们反思。

  5、我们提出实现共同富裕,马上有人讲,这当然好,但急不得,要等到经济实力做大才能解决,现在还不是时候。还有人讲,抓“共同富裕”会影响效率,贫富差就是市场经济的内生动力,你共富了,就没动力了。还有人讲,低工资正是咱中国的比较优势,不能丢,否则会造成资本外流。甚至有人批判:你这是走“回头路”,是要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

  6、尽管自作聪明的人很多,扣大帽子的也很多,但解决差距的问题还是不能等,如果真正到了“两极分化”,那就没有“讨论”的余地了。到那时候,有了10%或者20%的既得利益者,再加上他们属下的跟班和“精英”,你再去和他们讨论这些问题,也就无法去解决了。

  7、单靠市场不可能自动实现共同富裕。欧美搞市场经济二三百年了,可谓十分成熟了,但到现在也没有自动修复。从几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大国看,德国70%最贫穷的人口只拥有财富总额的9%;英国10%最富有的家庭占据私人财富的44%;

  美国20%的富人占有50%的财富,而千分之一的顶尖收入者掌握了美国10%以上的财富。这能说明市场可以自行修复吗?西方国家崇尚资本主义制度和自由市场经济,出现贫富差距和“两极分化”是必然的,它们并非人类追求的理想境界。现在出现分配不公,加上灰色、黑色收入差距,会导致市场经济秩序紊乱。市场不是万能的,要同时发挥政府的作用,综合运用国家的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加以调节。

  8、有些人把共同富裕说成是“大锅饭”,而现在一些人住豪宅、开跑车,吃山珍海味,整天胖得发愁;

  另一些人却为生计四处奔波。把“共同富裕”和“大锅饭”相提并论的人,看来需要做点最基础的社会调研和道德。事实证明,缩小贫富差距,不是不能干,就看想干不想干。毛泽东主席讲过:“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抓共同富裕并不耽误发展,还促发展,共富与发展是良性互动。

  9、有些人担心,追求共同富裕会耽误发展,主张先做大“蛋糕”再分蛋糕。其实,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不仅可以兼得,而且越是把“蛋糕”分得好,就越能把“蛋糕”做得大、做得快。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就是住房,“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有的群众感叹:“三十好几难拜堂,只因至今没买房。”当年,打天下靠的是土地革命,从而“唤起工农千百万”;

  现在坐江山,就要给老百姓盖房子,实现“居者有其屋”。盖好了房子,老百姓心里踏实,社会自然就稳定。大规模建公租房,而且是花园式的,生活和健身设施一应俱全,不少同志看后鼓励我们,说这是“一大善举”。

  不但要建开放高地,还要建道德高地,只有人以彻底唯物主义的勇气和大公无私的精神,“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优越性。马克思在100多年前就提出,“新社会主义制度中,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毛主席在建国之初明确指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目

  的,就是要大家有事做,有饭吃,大家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就是“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

  私人占有、两极分化是奴隶主、封建地主和资本家的落后的文化,而共同富裕是人民大众的、充满朝气和正义和先进的文化,所以是先进的文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引以为豪的理念是“自由、民主、平等、博爱”,但就是不提“共同富裕”这个涉及人类最大多数人、最大利益的根本问题。只有人把“共同富裕”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我们坚信,迟早有一天,全人类都要走上这条共同富裕之路。

  10、共同富裕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基础条件。说到底,和谐不是“管”出来的,而是“培育”出来的。和谐社会的基础,就是共富。如果一个社会两极分化、贫富悬殊,不但没有和谐,还会问题多多。“公道行,人心平,天下宁”,共同富裕是培育和谐社会的“沃土”,在此基础上,才能生长出和谐社会的“参天大树”。

  11、对贪官污吏说出了这样的话“贪如火,不遏则燎原;

  欲如水,不遏则滔天。”无论“大贪”还是“小腐”,都要坚决查处,绝不容情。

  12、腐败大案要案让人警醒,而“小贪小腐”面宽人多,也不容忽视。一些干部认为,小牟私利、法不责众,所以收红包,拿购物卡,“捞外快”,打“业务牌”,曲线敛财;

  一些权力部门的干部,变着法子吃拿卡要,“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他强调,腐败往往有个量变到质变,渐进到突变的过程。无论对“大贪”还是“小腐”,我们都要坚决查处,绝不容情!

  13、如果说贪污腐败是党的“致命伤”,作风蜕化则是“慢性病”,也会影响党的生命力。有些人虽然没有违法,但作风蜕化,如果不注意,照样会“病入膏肓”,最终致命。

  14、一是讲话、作报告、写文章,不动脑筋,大话、空话、套话连篇,还不时拼出个四六句,不知所云。二是习惯当“甩手掌柜”、做“二传手”,层层批转,坐而论道,不干实事。三是以会议贯彻会议、文件落实文件,工作飘浮。四是不下基层,不搞调研,上情不明,下情不清,“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出了事“拍屁股”走人,当“三拍干部”。五是报喜不报忧,专拣好听的说,讲成绩夸夸其谈,讲问题一带而过。六是懒懒散散,松松垮垮。上班一杯茶,一支烟,一个电话聊半天。七是不读书、不学习,玩游戏、炒股票,“斗地主”、打麻将。八是铺张浪费,贪图享乐,办公室越修越豪华,小汽车越坐越高级。九是处事圆通、好人主义,喜欢当瓦匠“和稀泥”,喜欢当木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是不当铁匠“硬碰硬”。

  15、脱离群众是另一个严重问题。有的干部,心思不在群众,对老百姓疾苦视而不见,不屑于跟群众打交道。去年的“大下访”和今年“大走访”,接到1.8万个积案,80%是该解决、而没认真解决的群众实际困难。还有一些干部,长年

  “走读”,村级干部住乡镇,乡镇干部住县城,区县干部住主城,根子不在基层,这就很难与群众打成一片。

  16、人民群众是最朴实的“唯物主义者”,他们对那些松松垮垮、脱离群众的干部,当然看不起、看不上、看不惯。有老百姓批评说:“现在的路越修越好,干部下基层却越来越少;

  电话越来越多,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却越来越远;

  办公楼越盖越气派,群众办事却越来越难”。我们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反躬自问,有没有这些问题?干部“只有沉得下去,才能提得起来”,一定要多用、重用那些一心一意为老百姓干事的干部。你文化再少再低不要紧,只要成天想着为人民服务,就算基本合格的员。

  17、革命的道理千条万条,归根结底就是一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员,你文化再少再低不要紧,只要成天想着为人民服务,实实在在去为人民办事,就算基本合格的员;反之,你文化再多再高,背离了这个宗旨,也不是真正的员。这次“打黑除恶”,群众寄来1万多封举报信,80%是实名举报,也是一场人民战争!战争胜负、政权兴衰,最根本的是人心向背!18、人生真正的财富是什么?是钱财吗?它害了多少人!积极做事,为国家、为百姓做事,才最高尚,也最充实!领导干部要算好“人生大账”,在有限的人生,“多做好事,少做错事,不做坏事”,这样心里才踏实。“一要干活,二要干净”,有了正确的人生观,才能活得充实、积极,才能干出很多有意义的事。

  今年的两会,敢说的人特别多,譬如茅于轼同志直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致命缺陷,还说别拿主义当圣经。面对官场地震,地方受益的百姓不禁感叹。根据中央党校的数据,中国现有160万裸官(妻子儿女均在海外定居,一旦贪污腐败事发,马上出国家人团聚),按2000个县级市计算,平均每个县级市就有好几十个裸官。正常老百姓都能想到,这些裸官里,不是全贪,至少九成是贪的,贪得还很多。否则为何让妻子儿女定居海外?另外,这两年,高级干部的护照统统上缴,只有公务出差才能批准放行。说明什么?政府对此“太清楚了!”。近几年,一大批国家领导人的子女,哪个不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放在普通人可能吗?还有更多的事,网民翻个墙都知道。这就是为什么,总理再次提出——政治体制改革,一个可能牵动整个华夏大地、兴旺或动乱的变革。

篇五:以共同富裕为主题的论文1000字

  

  以追寻共同富裕梦为主题的文章

  追寻共同富裕梦

  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是每一个国家的目标和理想。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流砥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目标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目标。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实现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简单来说,就是让全社会的财富更加公平地分配,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的成果,并且实现不同区域、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逐步缩小。这是一个国家的发展目标中最重要的一项,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和努力追求的目标。

  共同富裕的理念并非来自于某个毛泽东时代的红色口号,而是对于现代化、文明化、市场化的中国社会的发展的最高要求和最好的体现。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已经成为我们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所坚持的基本方针,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价值取向。

  实现共同富裕,首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是发展的主体和最终的受益者,发展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中心,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安康、美好。

  其次是注重均衡发展。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差距,是共同富裕的最大瓶颈。只有让贫富差距逐步缩小,地区发展的差异逐步消除,才能不断深入推进共同富裕。要深入推动区

  域均衡发展,切实推动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让各个地区、各个群体都能够同步发展,实现共同繁荣。

  另外,关键是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绿色发展既是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实质,也是解决环境问题、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的必然选择。

  最后,还要坚持开放发展的方向。中国始终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要在扩大对外开放中趋利避害,注重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推进创新型开放。

  共同富裕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参与。尤其是广大企业和企业家要更加注重社会责任、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为实现共同富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为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梦想,我们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创新。可以通过积极参与慈善事业、响应政府的扶贫政策、关注环保问题等多种方式,在实现共同富裕这个重要目标上带来更多的价值。

  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地响应国家号召,追寻共同富裕的梦想,让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富强,每个人的生活越来越美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029)

篇六:以共同富裕为主题的论文1000字

  

  共同富裕论文

  工人阶级打破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权是实现自身利益的基础,只有在生产资料国家所有的基础上才能够摆脱经济上的一切不平等,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政治前提,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保证,同时,共同富裕的实现还需要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作为基础。

  1马克思对共同富裕的理解

  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以及与其相适应的不平等的分配方式直接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差距的产生,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仔细的剖析后发现:贫富差距产生的直接来源于資本主义狭隘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的贫富差距反映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激烈的阶级斗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同时是对共产主义的期盼。在马克思看来,无产阶级要摆脱资产阶级的压迫首先要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取得国家政权,将剥削阶级变为劳动者阶级,将旧的生产关系进行彻底的变革,使生产力在新的生产关系下得到发展。一方面,这种新的生产关系使社会生产按照全体社会成员的需求进行,同时这种社会生产力也能够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另一方面,剥削和压迫在新的社会形态下也被彻底的消灭,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抗消失了,不平等的所有制关系和分配关系消失了,社会财富占有上的差距也就会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消失。

  共同富裕的提出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的特征,“共同”规定了“富裕”的主体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性是共同富裕的一个重要属性,这种共同性使共同富裕与资本主义贫富差距区别开来。共同性

  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基础之上的,只有国家占有生产资料,只有全社会成员共同通过劳动参与生产,富裕才是共同的富裕。同时,共同性意味着阶级压迫的终结,意味着通过阶级统治占有他人劳动产品的时代的终结,在生产资料国家有制的基础上,全体社会成员都是劳动者阶级,也就不存在阶级压迫。

  共同富裕的提出体现了社会发展在生产力层面的要求,体现出社会主义在生产力方面的特征。“富裕”规定了社会成员占有物质财富的程度,体现出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富裕”是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产品的丰富作为基础的,富裕是物质生活领域的富裕。物质生活资料的丰富是富裕的内涵,物质生活资料的丰富需要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马克思看来,在生产资料社会国家所有的条件下,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物质财富的丰富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能够给社会提供巨大的物质财富,生产力的发展和机器的普遍采用能够使劳动者从生产过程中解脱出来,从而能够使劳动者获得在其他领域发展的机会。另外,生产力的发展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手段,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能够解决社会成员在物质生活领域的一切矛盾,同样,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能够解决社会成员在社会财富占有差距上的矛盾。

  共同富裕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在有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征和分配方式。马克思将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定义为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阶段上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已经实现,但是在这个阶段上不平等的因素还是存在的,参与生产过程的劳动量是进行分配的唯一根据,在按劳分配中社会成员更容易表现为劳动者,从而社会成员参与生产的劳动强度和劳动量的差异会导致社会成员财富占有的差距,这种分配方式忽略了社会成员在身体素质和家庭状况上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的主体性,但是在社会主义的阶段社会成员的这种差距仅仅表现为社会成员在生理层面的差距,对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以及巨大贫富差距来说是一大进步。马克思对这种分配方式的批判是从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的需要出发的,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在按需分配下社会成员更容易表现为“真正的人”。同时,共产主义按需分配继承了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劳动依旧是社会成员参与分配的前提,但是与社会主义不同的是,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劳动是自觉自主的劳动,是作为“第一需要”的劳动。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目标,同时也是过程。共同富裕实现的过程是收入贫富差距不断解决的过程,收入贫富差距需要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中得到解决,共同富裕需要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中得到实现,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时,贫富差距的出现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决定的,并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存在,会随着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得到解决。但是,收入贫富差距的出现并不是对共同富裕的否定,首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共同富裕在“共同性”上得到了充分体现,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普遍提高,其次,共同富裕不是社会成员在社

  会财富占有量上的完全相同,也不是各个地区在发展水平中的完全同步,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地域优势决定了东南沿海的发展要先与西部,城区发展要先与乡村。要求发展水平上的完全同步是不符合基本国情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政府与个人共同发挥作用。政府在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收入调节、消除绝对贫困、社会保障方面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个人的努力对解决收入差距、实现个人价值方面也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政府与个人共同发挥作用。

篇七:以共同富裕为主题的论文1000字

  

  形势政策论文关于实现共同富裕

  实现共同富裕,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全国人民的热切期望。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形势政策论文关于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形势政策论文关于实现共同富裕篇1【摘要】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了追求可持续和包容性发展的阶段。这个阶段已经具备了解决已有绝对贫困问题的物质和发展条件,也具备了通过缩小贫富差别从而缓解相对贫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条件。五中全会有关解决贫困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从根本上缓解贫困问题时代的到来。

  【关键词】精准扶贫共同富裕可持续发展

  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演进过程来看,“十三五”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背景

  据笔者观察,我国经济发展政策的变化大概经历了这样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

  从1978年到2000年,虽然在这个阶段有关社会公平和环境的问题也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但这个阶段严格上讲还是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确保经济的增长也一直是这个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所以,从经济、社会、环境和政治发展综合的角度看,改革开放以后的二十几年,基

  本遵循了“发展是硬道理”的逻辑。在此期间,由于资本的长期性短缺,同时经济发展又需要大量的资金,所以无法为社会保障和环境保护提供足够的资金。应该说对社会保障和扶贫在客观上还做不到大面积的覆盖。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城乡差别开始逐渐扩大,贫富差别日益严重,农村的普遍性贫困逐渐开始转化为地域性、群体性贫困。

  从2001年到2013年,这个阶段是从经济发展为中心向可持续和包容性的发展为主的过渡性阶段。进入21世纪以来,“三农”问题、城乡差别问题、环境问题等比以往更加明显地显现出来。社会各界对于社会公平和城乡差别为核心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反映十分强烈。在此情况下,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开始由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向更加包容的发展阶段转化。之所以能产生这个转变,主要原因还在于经济发展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财富,特别是中国加入XXX以来,贸易红利剧增,城市化迅速推进导致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下降。这个转变最为明显的标志是农村税费改革、一系列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的出台,以及对资源和环境保护措施的切实重视。

  大致从2013年至今,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开始步入到追求可持续发展和包容性发展为主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福利分配的格

  局等问题已经演化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可持续发展和包容性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五中全会所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全面进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五位一体的综合发展阶段。其中,“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的到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目标也标志着发展条件趋于成熟的情况下,困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农村贫困问题有望在较短的时间得以缓解。这也是中央决定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背景。

  当前农村的贫困状况

  现在农村的贫困主如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收入分配机制不公平所造成的收入和整体福利的差异而出现的绝对和相对的贫困状态。整体上来说,农村存在着两种类型的贫困。

  一种类型的贫困属于所谓转型性的贫困。我们也可以称之为过渡性贫困或短期性贫困,主如果由于快速的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出现了不成预感的灾祸等招致经济收入的损失,从而激发福利的缺失。跟着制约其收入因素的消失以及有利的经济发展环境,其中很大一部分人可以走出贫困,当然这部分群体中还有一部分可能会因为各种因素而转变成历久性贫困。

  第二种类型的贫困属于所谓历久性贫困。这部分群体是跟着经济的发展不能在经济活动中受益并历久处于很低收入水平,加之社会保障缺少,从而逐渐被沉淀到收入和福利底层的群体。这部分贫困群体组成了贫困群体的存量部分,而每年由短期性贫困转变成历久性贫困的群体组成了贫困群体的增量部分,两者共同组成了所谓的历久性绝对贫困群体。这部分群体有的是完全没有能力的群体,需求社会保障的支持;还有一部分则是虽有能力,但在结构性因素的影响下无法自己走出贫困。

  所要指出的是,不仅相对贫困会历久存在,而且,只要社会保障做不到全覆盖,绝对贫困也会历久存在。从福利角度看,只要当衣、食、住、教、医的基本保障做到大家覆盖,而且其标准能做到按照全社会的福利水平逐年调整,绝对贫困才有可能消弭。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区分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意义并不很大,但是,界定短期性贫困和历久性贫困则会有很大的政策含义。虽然历久性绝对贫困人口在全国农村均有漫衍,但由于社会保障制度在分歧地区落实的情形分歧,发达地区的绝对贫困人口数量较少,且代际传递的趋势基本消失,而大量的历久性绝对贫困人口主要漫衍在边远的山区和落后地区,而且有代际传递的偏向,这是扶贫工作的难点。

  精准扶贫需求综合的步伐配套

  五中全会对扶贫工作提出了三个具体的目标:一是按照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脱贫,二是贫困县全部脱帽,三是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这应该是涉及到了农村贫困问题的几个核心。中央之所以能提出这样的系统目标,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到2020年,7000万贫困人口的年纯收入要高于现行扶贫标准的2300元。这个目标的实现应该没有太大问题。因为这部分群体中分歧人口的收入离2300元的距离是分歧的,大部分人口的贫困距离并非很大。几年之间收入超过贫困线是理想的。问题是,这7000万人口多数是处于多元贫困状态。他们的住房、医疗、教育、基础设施等方面均十分落后。如果按照多元贫困的标准来监测,不是说脱贫不成能,可能难度就比力大。所以,中心在建议中提出了贫困人口资产增值的扶持问题,贫困家庭高中免去学杂费和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基本医疗制度城乡全覆盖和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分贫困人口的真正脱贫还取决于这些步伐的落实和实施。而这些步伐的落实和实施则是一个比力大的系统工程,需求对国家的管理系统进行改革。

  其次,贫困县的设置是特定条件下的产物,主要是基于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地域自然条件不同等出现的地区间的发展差异

  而设定的、一个有限度的扶贫瞄准单元。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贫困县设置的问题越来越多。在资源博弈、进入退出等方面出现了很大的制度性异化。随着包容性发展议程的实施,全国的每个县均需要将本地区贫困人口的脱贫作为其发展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五年的努力,将现有贫困县的制度设置从贫困机制中全面退出,将有利于国家和地方扶贫资源的公平分配和改善精准扶贫的瞄准程度。

  最后,通过基础设施的投入、生态建设、环境补偿机制、绿色经济的创业创新等新的增长机制,特别是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可以有效改善区域性的整体贫困状态。在我国贫困人口绝对数量很大的情况下,还不能够过早地推进以工资转移为主要内容的扶贫战略,仍需要借助两个大的经济发展条件:一是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二是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而设定的特殊的经济发展扶持条件。这意味着,如果能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与贫困地区的脱贫有机联系在一起,将会加速区域性整体贫困的脱贫速度。这方面的工作目前在很多地方已经起步,但是如何增强资源整合仍然需要中央和地方加强协调机制的作用。

  形势政策论文关于实现共同富裕篇2:《浅谈共同富裕是当代中国最大的民生》

  共同富裕,我们党从改革开放一开始就讲,1990年XXX就断言:“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文选》第三卷第364页)毋庸置疑,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经济奇迹,同时也把中国由一个平均主义的国家变成了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国家。因此,共同富裕的问题,已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最尖端的课题,考验着我们党的政治智慧和执政能力。现在,很快实现共同富裕虽然有困难,但是不管怎样,已经是到了必须着力解决贫富差距问题的时候了。这就需要我们坚决地走出认识误区,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制定新的战略,强化制度创新,突破既得利益者的重围,把共同富裕作为当代中国最大的民生提上日程。

  一、把共同富裕作为发展进步的价值追求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主题。XXX曾把共同富裕界说为“社会主义的目的”、“社会主义的准绳”、“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这些概念,其实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在XXX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设计中,对共同富裕不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应该说,改革开放30多年来,正是在共同富裕的鼓舞和感召下,我们党有效凝聚起了全体人民的共同意志,形成了全体人民投身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推动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事

  业的迅猛发展。但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逐渐出现了收入差距扩大,腐败问题突出的情况。1993年9月,XXX与其弟邓垦的谈话,对我国发展思路进行了反思,对中国下一步发展给予了重要提醒。他讲到:“过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少”。他特别强调了共同富裕问题,认为,“分配问题大得很”,收入差距问题不解决,“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这个问题要解决”。虽然“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但是一定“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解决这些问题。”(《年谱》(1975-1997))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些重要思想看做是XXX在中国从生存型阶段进入发展型阶段后,对共同富裕在我国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认识的重要深化。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我国发展面临的问题,深刻印证了XXX的预见。实践表明,能否解决好共同富裕问题,确实是一个与经济发展问题一样关乎国家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正如XXX所指出的:如果搞两极分化,“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文选》第三卷第364页)且不说共同富裕关系到全体社会成员能否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从而实现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仅仅就其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来讲,如果搞得不好,会直接从根本上影响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大多数社会成员因收入偏低导致消费需求不足,直接造成了中国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就是一个显著的例证。

  从更深的层次讲,共同富裕与当下我国的发展思路的落实息息相关。科学发展,就是适应人民过上更

  好生活的新期待,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把“蛋糕”做大,还要把“蛋糕”分好。共同富裕涉及的就是分好“蛋糕”的问题,不解决共同富裕问题,就难以实现真正的科学发展。一句话,我国经济社会已经发展到必须把解决共同富裕摆上议事日程的时候了。在推动科学发展的未来日子里,必须把共同富裕作为最大的民生,作为根本的价值追求,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始终。

  二、大力改革创新分配制度

  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市场经济不能解决由于自身的竞争所导致的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因此,我们要深入研究中外财富和收入分配的理论和政策,创新符合共同富裕要求的分配制度

  要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对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进行必要的调节,这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经济职能。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就必须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

  业比重,着力提高城乡中低收入居民收入,使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概括地讲,就是“提低、扩中、调高、保困”。“提低”,就是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使城乡居民特别是城乡低收入者的收入随着经济发展而较快地逐步增加。“扩中”,就是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应该是一种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占少数、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格局。“调高”,就是有效调节过高收入,通过税收等方式把高收入者的一部分收入集中到国家手上用于再分配。“保困”,就是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使他们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上得起学、看得起病,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

  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国家、企业和居民个人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是分配领域最重要的一组相互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原有的分配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家、企业和居民个人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发生了重大的调整和变动,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近年来,三者关系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主要是居民收入所占比重的下降。初次分配过程,也就是要素收入分配过程。因为种种原

  因,近年来,企业职工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的比重持续偏低。要坚持按劳分配,努力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保障劳动者的权利,树立劳动的尊严和荣光,使财富的创造者与财富的所有者统一起来。诚实劳动、劳动致富,应该而且也必须成为未来中国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和道德底线。

  要综合采取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收入分配改革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今后在分配制度改革、促进共同富裕方面,一要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保障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这就要建立健全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和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二要加强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进一步完善个人收入所得税制,个人所得税制要贯彻公平税赋原则,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三、努力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具有消除贫困、分散风险、稳定社会、促进公正的功能,被称之为社会的“安全网”或“减震器”。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任务之一,是调整政府支出结构,建设公共财政,提供较为均等的公共服务,建设较为完善的、逐步提高水平和全覆盖的养老、医疗、失业、伤残等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是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的一个紧张机制,也是缩小收入差异的一个紧张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纰谬收入分配进行有效调节,或者对贫富差异扩大问题视而不见,社会公道、公平是不成能自动去实现的,效率也就不成能持续提高。公平更多体现在再分配环节,由当局应用社会福利和收入调节政策来促进社会公平的有效实现。正如XXX指出的那样:“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可以避免两极分化。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文选》第三卷第374页)即通过国家的救助和扶持,地区之间的帮助,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者个人的自救能力,增加他们的收入,保障他们的基本糊口要求,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而对贫困地区和糊口特别困难的个人的救助和扶持,其实质就是通过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通过税收和转移支付,减少发达地区和先富者的收入,增加落后地区和落后者的收入,以此缩小地区之间和个人之间的收入差异,使贫富差别不至于过分悬殊而招致两极分化,勉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

  这些年来,我们每年以20%以上速率增长的国家财政,其利用重点需渐渐移到社会保障上。如果社会保障不能有突破性的增长,财政收入这个蛋糕做的再大,仍然会因为蛋糕的切

  法有问题,给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2010年,我国社保总投入1.7万亿元,占财政的20左右%,远低于德国、加拿大50%和40%多的水平。由此,我国财政对社保的投入还有很大的空间,进一步加大财政对社保的投入,一定会对缩小收入差异做出紧张贡献。

篇八:以共同富裕为主题的论文1000字

  

  关于共同富裕的论文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实现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的基本要求。共同富裕是指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让整个社会的财富分配更加公平、合理,让所有人都能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在中国,共同富裕的实现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经济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首要条件,只有经济发展了,社会财富才会增加,大家才能共享财富红利。因此,我国一直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缩小贫富差距,让所有人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不仅仅是对财富的合理分配,更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共同富裕要求每个人在享有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也要享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这就要求我们在各个领域都要注重公平正义,为所有人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和权益保障,避免因为一些特殊的因素,导致部分人长期被边缘化和忽略。

  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政府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政府要坚决扩大国内需求,维持经济持续增长,保护人民群众权益,加强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解决贫富差距问题,实现社会团结和谐,最终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幸福。

  总之,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要理念,是中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我们应该以经济发展为基础,注

  重公平正义,政府积极作为,全民动员,共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

篇九:以共同富裕为主题的论文1000字

  

  青春奋斗实现共同富裕论文1000字

  青春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时期,它是我们向往未来的源动力,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阶段。实现共同富裕既是我国的发展目标,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梦想。青春奋斗,是我们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共同富裕是一种发展理念,是指财富的平等分配和人的平等发展,是全体人民共享现代文明成果的美好愿望。我国的共同富裕既考验政策制定者的眼光和智慧,更考验每个人的奋斗和努力。青年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和未来希望的代表,而青春奋斗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

  青春奋斗,是指青年人在拥有一定的理想、抱负和事业成就的基础上,在继续追求人生目标的过程中付出热情、汗水和努力,实现自身价值和对社会的贡献。青春奋斗是每个人生命中的必经之路,是所有人努力成就自我、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的不凡途径。

  青春奋斗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要想实现共同富裕,每一个人都需要靠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而青春是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青年人要有梦想,有目标,要勤奋努力,刻苦学习,同时还要有创新精神和实践经验。只有不断完善自己的自身素质,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才能为实现共同富裕作出贡献。

  青年人要抓住时代的机遇,积极融入到社会中去,发挥出自己的才华,努力实现自身价值。在现代社会中,信息技术发展迅

  速,创新不断涌现,各个领域都需要有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青年人要积极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去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地去发掘自己的潜力,不断去拓展自己的事业和发展前景。

  我们作为青年人,更需要具备担当精神和责任意识。青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我们不能满足于自己的小成就,更要为实现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做出积极的努力。要做有信仰、有担当、有理想的奋斗者,将个人的价值与社会的进步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为我们的国家和人民作出更大的贡献。

  实现共同富裕离不开青年人的积极奋斗,也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和鼓励。国家应该制定更多的政策,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鼓励和引导青年人积极融入到社会中去,发挥出自己的才华和贡献。教育部门应该加大对青年人的培养力度,促进青年人的全面发展,提高青年人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社会各界也应该关注青年人的成长和发展,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

  青年人是一个国家的未来,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青春奋斗是我们不断追求梦想、实现自我、为社会作出贡献的重要途径。我们要有梦想、有勇气、有奋斗,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为实现共同富裕作出更多的贡献。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共同富裕,创造出更加美好、繁荣的未来。

篇十:以共同富裕为主题的论文1000字

  

  共同富裕为主题的作文五篇

  共同富裕为主题的作文五篇

  共同富裕为主题的作文1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这是中央给浙江的任务、期待和要求,是对于浙江的信任和肯定。中国巨石作为一家总部位于浙江的制造业企业,我觉得在实现共同富裕的前进道路上要明确“做什么”“怎么做”“怎样做更好”。作为企业的管理层,要立足于企业微观,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高速度增长、高品质提升,企业才能有足够的实力和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中,实现共同富裕和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双推进。

  巨石积极主动承担企业责任,在十四五规划中对员工未来五年的薪酬待遇不断提升作出了承诺,使发展进步与员工共担,发展红利与员工共享,通过高水平、高要求、高素质,实现高待遇,引领产业工人的待遇水平。在关爱员工的同时,还要关注员工的家庭,让员工家属能够享受到小有所学、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家有所居,稳固共同富裕的根基。中国巨石深耕玻纤制造,更要在做大、做强、做优上做足文章。“共同富裕”建设要落到实处,实体经济必须加速发展、加快发展,特别是制造业更要加速发展,更要高质量发展,这是共同富裕的基本点。我们处于重要历史时期,肩负重要历史使命,首先从爱企、爱岗、多做贡献、创造价值开始,把企业发展融入实现共同富裕的大局。多创造利润、多缴纳税金,为政府更有财力推动共同富裕做更多贡献;不断投资、不断发展,提供发展平台、创造就业岗位,为社会就业走出新路;优化劳动环境、降低劳动强度、提升劳动技

  能和水平、加强环保治理、强调绿色生态,承担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

  在实现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中,中国巨石很乐意在政府的引导下,多帮扶,多帮困,多做慈善,多承担民生要求,多承担社会责任;有信心在实现共同富裕上发挥应该发挥的作用,做探索、做示范、做表率,为实现共同富裕做贡献。

  共同富裕为主题的作文2“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既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又要防止两极分化,切实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要创造条件、完善制度,稳步朝着这个目标迈进。”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我们党成立以来,矢志不渝为实现共同富裕而奋斗。对共同富裕理论作出新阐释,对共同富裕战略作出新部署,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朝着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扎实迈进。今天的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超过1万美元,形成了超过4亿人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过***亿人;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人民精神生活更加丰富,等等。这些伟大成就,为新发展阶段推动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

  进入新发展阶段,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出了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的重大决策。围绕“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科学总结国内外在财富创造和分配上的经验教训,深入分析我国面临的风险挑战,强调“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首先要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正确处理增长和分配关系,把蛋糕切好分

  好”,并提出三方面要求。

  一是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就业是民生之本,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是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从四个方面提出要求:一是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不断促进就业量的扩大和质的提升;二是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发挥其就业主渠道作用;三是不断壮大实体经济,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四是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提升教育质量,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更好适应高质量发展需要,切实防范规模性失业风险。

  二是发挥分配的功能和作用。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针对初次分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针对再分配,要求发挥再分配的调节作用,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提高精准性;针对三次分配,要求发挥好第三次分配作用,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和社会群体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但不能搞道德绑架式“逼捐”。

  三是完善公共服务政策制度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总结一些拉美国家的深刻教训,鲜明强调,促进共同富裕,不能搞“福利主义”那一套;超出能力的“福利主义”不可持续,必然会带来严重的经济和政治问题。明确要求,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重在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领域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兜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不吊高胃口、不空头许诺。

  共同富裕为主题的作文3在当前这场必须打赢的脱贫攻坚战中,如果说上级政策是牵引力,外部帮扶是推动力,那么,贫困群众自身的脱贫志向,正是不可或缺的内生动力。

  改革开放37年来的努力,让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脱贫,首先就是靠着坚定的脱贫意志、滴水穿石的韧劲。无数地区的脱贫经验证明:摆脱贫困,首要的意义不是摆脱物质上的贫困,而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解决好头脑中的贫困,才可能实现弱鸟先飞至穷致富。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对贫困群众来说,扶贫当先扶志。有了志气,输血才有作用,造血才有可能。幸福不是毛毛雨,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鼓励贫困地区的群众通过双手苦干、巧干致富,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观念,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看见身边的榜样。山东沂源县张家泉村原村支书朱彦夫,在战场上失去了双手双脚,仍然带领群众治山、治水、造田。他可以跪着走、爬着走,甚至滚着走,但他的精神世界从来没有被贫穷击垮。这样的人,正是大长贫困群众志气的精神资源。

  作为阔勒吐克村的扶贫专干,通过近期对上级脱贫政策的学习思考,我收获颇多,感触颇深,对扶贫攻坚有了全新的认识,一,如何认识精准扶贫:

  第一,精准扶贫的基础是摸清底数。就是要做到对贫困村、贫困户的情况明、底数清。第二,精准扶贫的前提是制定好帮扶规划。就是要结合贫困村、贫困户实际,准确分析致贫原因,有的放矢,做到老百姓点菜、政府下厨,做到长远规划与短期规划相结合。第三,精准扶贫的支撑是要培育富民产业。就是要在摸清实情的基础上,引导和帮助贫困村挖掘培育适合自身发展的富民产业,真正做到产业领跑,龙头带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第四,精准扶贫的效果是村容村貌整洁。村容村貌体现的是群众的一种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而道路通畅、饮水安全、乡村整洁、环境卫生,本身就是群众富裕之后生产生活状态的一种集中体现。第五,精准扶贫的核心是帮助老百姓增产增收。只有老百姓收入增加了,口袋里有钱了,才有了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条件。第六,精准扶贫的根本是自我提

  高。思想扶贫非常关键,要注重引导贫困户转变观念、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发挥自身潜力,依靠自己走向富裕。

  二,如何借助特色优势产业助推精准扶贫:

  一是认真摸底,制定计划。对每户群众需要帮扶的各类问题进行详细分类摸底并登记造册,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按照发展需求,制定适合当地发展的帮扶计划。二是强化领导,靠实责任。乡、村两级要把推进扶贫攻坚行动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始终把驻村帮扶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三是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整合各类项目,结合双联行动,重点解决路、水、电、房和群众关心关注的就医、上学等问题,创新帮扶工作方式,大力引导非政府组织、企业和个人广泛参与扶贫工作,积极倡导扶贫志愿者行动,不断提高社会扶贫成效,形成扶贫攻坚合力。四是推进双联,加快扶贫。坚持把双联行动同扶贫攻坚行动同步部署、同步推进,坚持把双联行动作为扶贫攻坚的有效抓手。

  三,如何从自身出发,带头扶贫攻坚:

  一是要有为民服务的政治情怀。加快扶贫攻坚是当前最大的政治任务和最突出的民生问题,精准扶贫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和步伐,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今后的扶贫工作中,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全心全意,全力以赴地开展帮扶工作。二是要有扶贫攻坚的务实之策。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民治所求、帮扶所指。帮扶对象就是农村最为贫困的群体,面对他们的诉求和愿望,要深入调查研究,仔细研读政策文件,科学制定帮扶措施,攻坚克难,真抓实干,敢于担当,务求实效,坚决按照规定期限实现整体脱贫。三是要有敬畏规矩的律己之心。要带头严明政治纪律,带头执行各项规定,带头担起帮扶责任,当好模范,作出表率,不负组织的重托,不负人民的期望,向组织和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共同富裕为主题的作文4党的_大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作出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推动中国减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对世界减贫进程作出了重大贡献。决胜脱贫攻坚,共享全面小康;坚持党的领导,强化组织保证;坚持精准方略,提高脱贫实效;坚持加大投入,强化资金支持;坚持社会动员,凝聚各方力量;坚持从严要求,促进真抓实干;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携手消除贫困,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让我深刻认识到当下扶贫工作的重要性,也让对扶贫工作的落实、监督、制度和总体目标有了深入的认识。

  做好精准扶贫,首先,必须落实好“精准识别”。“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在精准。”而精准扶贫的关键又是能不能精准识贫。当前,各地脱贫攻坚的进度日新月异,脱贫人口与日俱增,如果不能精准识贫,不仅不能让真正意义上的贫困人口脱贫,还会损害政府的形象。要真正做到精准扶贫,就得精确摸底。其次,必须落实好“精准施策”。精准扶贫意味着精准施策,精准施策才能精准发力。因此,必须聚焦脱贫致富的瓶颈制约,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扶持措施,解决关键问题。要从各地实际出发,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原则,针对贫困村户不同情况,确定扶贫项目,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再者,必须落实好“精准管理”。管好、用好扶贫资金,既是党和国家赋予监管部门的重大责任,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所在。尽管国家三令五申对扶贫专项资金强化监督,但扶贫资金“跑”“冒”“滴”“漏”现象仍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则在于监管乏力。因此,必须强化对扶贫政策措施落实、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扶贫项目实施管理、脱贫目标任务完成等方面的监管,把扶贫工作运行纳入阳光、法治轨道。

  精准扶贫是当前压倒一切的重点工作,全乡镇党员干部正如火如荼进行,那么,如何抓好精准扶贫工作,形成“齐抓共管、上行下效”的良好氛围,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我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几点:一要积极参与部门定点扶贫。要充分发挥所在单位和机关党员干部的自身优势,统筹帮扶资源、整合帮扶力量,因村施策,做好组织动员、进度安排、推动实施等工作,帮助定点联系贫困村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协调帮助联系贫困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问题。二要扎实开展结对帮扶。党员干部要采取“一帮一”、“一帮几”、“几帮一”的方式,对所联系的贫困户实行定人、定责、定时帮扶,因户制宜确定帮扶内容。三要深入基层,深入贫困村贫困群众,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制定扶贫规划,做到项目规划到户、脱贫效果到户,结合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和民政救助政策,切实解决贫困户吃饭、穿衣、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两不愁、四保障”方面的问题。四要帮助困难群众出点子想法子,共同谋划发展新思路新举措,坚持以产业为支撑,因地制宜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特色增收致富产业,尤其要帮助发展一批周期短、效益大、可持续增收的产业。五要坚持扶贫先扶志,充分发挥贫困群众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坚定信心、不等不靠、苦干实干,依靠自身努力增加收入,改变落后面貌。

  精准扶贫,责任重于泰山,党员干部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必须发挥表率作用,时刻保持知难而进、克难而上的豪情锐气,在困难面前站得出、危难关头豁得出,不计个人得失,事事想在前头、处处赶在前头,不遗余力做好精准扶贫工作。

  共同富裕为主题的作文5共同富裕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一场深刻社会变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一种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建设示范区,就是要在__大地率先展现共同富裕美好社会的基本图景,以__的先行探索为全国推动共同富裕探路。我

  们要在实践中不断拓展深化对共同富裕社会形态的认识理解,推动示范区建设始终朝着正确方向探路前行。

  1.共同富裕美好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向更高阶段的社会形态。这是共同富裕社会形态的政治属性,也是本质特征。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走出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之路。我们要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率先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向更高阶段迈进、量变到质变跃升的标志性成果。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这是充满生机活力的阶梯式递进、渐进式发展的过程。对标现代化、迈向现代化、引领现代化,在新的基础上由新的量变积累引起新的部分质变,推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日益接近共同富裕美好社会质的飞跃。这是从低层次共同富裕向高层次共同富裕跃升的过程。顺应时代的发展、群众的期盼和生产力的进步,发挥基础优势、拓展潜力空间,逐步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提升共同富裕标准和美好生活品质,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持续推进共同富裕迈上新台阶。这是从局部共同富裕到整体共同富裕拓展的过程。示范区建设就是要先行先试,率先探索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有效途径,以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成果,为全国推动共同富裕提供省域范例,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2.共同富裕美好社会是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与共同富裕相互促进、螺旋上升的社会形态。共同富裕既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效率,又要防止两极分化、促进和维护公平,这是共同富裕社会形态的基本属性。我们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在高质量发展、竞争力提升、现代化先行的跑道上率先推动共同富裕,推动效率与公平实现新的平衡。一方面,要树立全面的效率观。创新驱动发展,构建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协调共进、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优化互促的良性循环,同时以共同富裕进一步激发经济活力创新力

  竞争力,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实现新的更大发展,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要全方位促进公平。完善包括机会公平在内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优化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让发展更平衡,让发展机会更加均等、发展成果人人共享,提升发展公平性、有效性、协同性,形成效率与公平、发展与共享有机统一的富裕图景。

  3.共同富裕美好社会是社会结构更优化、体制机制更完善的社会形态。共同富裕不仅是社会发展概念,更是一场以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为标志的社会变革。核心在于通过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数字化与绿色低碳的融合聚变,创造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和核心驱动力,推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深刻变革。一是形成区域一体化新格局。加强省域统筹,以发展型政策为主,加快基础设施特别是新型基础设施一体化,推动欠发达地区构建数字化与绿色发展相融合的生态经济体系,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迈向更高水平,超越西方福利社会、实现持续共富。二是形成城乡新格局。数字赋能城乡高质量融合,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构建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三是形成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结构。采取系统性改革发展举措,推动收入分配格局优化取得实质性进展,显著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促进包容性发展。四是形成先富带后富、先富帮后富的新机制。推动政策、规则和制度重塑,推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更好发挥社会、企业、个人作用,增添持续缩小“三大差距”的新动力,形成全域一体、全面提升、全民富裕的均衡图景。

  4.共同富裕美好社会是文明全面提升的社会形态。共同富裕是“五位一体”的全面富裕,要统筹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以文化创新推动思想进步、文明提升推动社会进步,充分彰显人文之美、生态之

  美、和谐之美。一是人民精神普遍富足。

  文化是社会生活的总和,社会变革、社会进步是先进思想文化的不断积累、不断提升。要着眼提升文化软实力、塑造社会新风尚,全面提高人的文明程度,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为践行,人文精神凝聚力显著增强,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形成推动共同富裕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动力。二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是生态文明新形态。要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以碳达峰碳中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建成全域美丽大花园,更高水平实现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三是社会和谐和睦向上。推动法治建设、平安建设、清廉建设迈上新台阶,建成活力和秩序有机统一的现代社会,建设低风险社会,使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形成人民精神生活丰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社会团结和睦的文明图景。

  5.共同富裕美好社会是人的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优质共享的社会形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公共服务优质共享是群众最关心、最期盼、最有获得感的领域,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要瞄准人民群众所忧所急所盼,率先高水平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一是高品质公共服务供给有效扩大。围绕人的全生命周期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加大民生投入,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进一步激发活力、挖掘潜力、补齐短板、提升能力。二是优质公共服务共享难题。更加注重向农村、基层、相对欠发达地区倾斜,向困难群众倾斜,探索重大突破性改革和各类共同体建设,突出矛盾和关键堵点,实现公共服务普及普惠,形成与共同富裕相适应的公共服务共享格局。三是以数字化改革推动公共服务质效显著提升。在数字化时代,社

  会不再是模糊的,而是更加清晰,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微粒社会”。要更加精准地做好民生需求分析,加快推进“城市大脑+未来社区”“健康大脑+智慧医疗”等建设,打造公共服务综合应用场景,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供需对接,在更广范围实现优质共享,形成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体会得到的幸福图景。


推荐访问:以共同富裕为主题的论文1000字 为主题 共同富裕 论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