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放得更大教案设计(7篇)
位置: 首页 >教案设计 > 文章内容

怎样放得更大教案设计(7篇)

2023-05-03 19:24:04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篇一:怎样放得更大教案设计

  

  教学课题

  2.怎样放得更大

  课型

  新授

  本课题教时数:1本教时为第1教时备课日期8月28日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学生通过组合凸透镜观察物体的活动知道两个凸透镜平行组合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学生通过组合凸透镜观察物体的活动知道两个凸透镜平行组合之间的距离会影响图像的放大

  倍数和清晰度。

  3.学生通过阅读资料了解显微镜的创造,拓宽了观察领域,它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

  工具。

  科学探究目标

  1.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利用两个凸透镜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2.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能通过调节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找到大而清晰的图像。

  科学态度目标

  1.学生乐于参与自制显微镜的活动。

  2.学生初步体会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学生认识到人类创造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2.学生认识到科学的不断开展,会促进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改进,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开展。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生能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制作成一个简易显微镜,并使用它进行观察记

  录。

  难点:学生能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制作成一个简易显微镜,并使用它进行观察记

  录。

  教学方法与手段:

  分组实验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或现成的纸筒)、剪刀、胶带。

  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手电筒或小镜子。

  教师演示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自制的显微镜,相关课件(如显微镜

  的历史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问题

  、前几课我们用放大镜观察,引入

  发现了

  许多肉眼无法发现的细

  节,但放大镜

  只能把物体的图像

  放大几倍,想再放

  大一些,图像

  就变模糊了。怎样把物

  体的图像

  放得更大呢?边提问边板书

  课

  题。

  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适时引入

  第二环

  节。

  二、探索研究1、让学生用两只手一上

  一下(一

  上一下)分别拿两个放大镜,对

  着课本上的文字调整两个放大

  镜

  之间的距离。当文字图像比拟

  清晰时,移开一个放大镜,只用

  一个放大镜看

  课本的文字。反复

  几次,有什么发现?(指导随班

  就读生参与观察)

  2、为什么把两个放大镜组合起

  来能放得更大呢?

  一个放大镜把另外一个放大镜

  所成的像进一步放大。

  通过数据感受:如果一个放大镜

  放大倍数是3倍,另一个放大镜

  放大倍数是5倍,两个放大镜组

  合能放大多少倍?

  如果一个放大镜放大倍数是8学生活动

  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大家论。

  学生交流探究结果。

  设计意图用两个放大倍数不

  同的凸透镜组合起

  来观察物体,比拟用

  两个透镜和一讨^个透

  镜看到的物体图像

  有什么不同?从中发

  现把两个透镜组合

  起来观察物体,放大

  倍数会大大提高。这

  个活动引领学生经

  历一个显微镜的发

  明过程。

  让学生用两个放大

  镜,调整它们的距离

  来观察物体,从中去

  发现这样的组合能

  把物体放得更大,这

  是引领学生经历前

  人创造倍,另一个放大镜放大倍数是10倍,两个放大镜组合能放大多少

  倍?

  两个放大镜组合的放大倍数等

  于两个放大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3、教师小结:我们刚才经历的过程就是人们创造显微镜的过

  程。在17世纪(三四百年前),人们无意中将两个放大镜组合

  起来,这样明显提高了放大的倍

  数,这就是最早期的显微镜。

  下面我们就来制作这是一个探究活动。

  对一个显微镜。

  三、自制显微镜

  六年级的学生来

  说,可以提出问题后

  放手让他在一^长卡纸上开一^个圆洞和长

  方形们自主合

  作研究。

  的槽(根据两个放大镜的焦

  距)。圆洞通过显微镜的制作

  过程的大小刚好能插进一

  个放大镜的手柄,更一步巩固对

  显微镜的这个放大镜

  (物镜)是固定的。长方形认识。

  的槽

  的宽度刚好能插进另一个放大

  镜(目镜)的手柄,长方形的槽

  的长度即学生制作显微镜。

  是目镜移动调接的范

  围。然后将卡纸卷成圆筒,把两

  个放大镜包住,用胶水粘学生分组制作。

  连。

  发给每个小组开好圆洞和槽口

  的卡纸(节省时间)。

  学生仔细聆听。

  的过程。

  1、教师讲解制作方法和步骤

  3、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课前为学生准备一些观察对象,学生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

  如青苔、昆虫的翅等,让学生用

  自制的显微镜观察。

  与原来单个的放大镜比拟,观察

  效果怎样,又有哪些新发现。

  提示:观察时要注意把观察对象

  放在学生交流观察结果。

  光线比拟强的地方,还可以

  用手电筒等方法增加观察对象

  的亮度。(指导随班就读生观察)

  4、教师小结:显微镜的创造,拓宽了人类的观察领域,是人类

  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它把人类

  带入了学生认真阅读”列文虎克发

  现微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这个故事能激发学

  生用生物的故事”。

  显微镜观察身

  边的生命世界的兴

  趣,并学习列文虎克

  坚持不懈、刻苦钻研

  的精神。

  6、阅读课本”列文虎克发现微

  生物的故事”。(指导随班就读

  生阅读)

  四、教师介绍显微镜的开展

  1、我们刚才制作的和列文虎克

  当年用的显微镜都是“光学显微

  镜”,这是第一代的显微镜。最

  精密的光学显微镜能放大1500倍。但是因为人眼所见到的光有

  一定的范围,因此光学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有一定限度的。许多

  更小的学生认真聆听显微镜的发

  展。

  物体,如细菌、病毒都无

  法看清。

  由于学生的理解水

  平,什么是折射,以

  及电子显微镜和扫

  描隧道显微镜的原

  理,不必讲解c但要

  让学生明白:显微镜

  技术的开展,为我们

  的研究微观世界提

  2、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类

  不断探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

  展,人类又研制出了

  “电子显微

  镜”,可以把物体放大到200万

  倍。看课本电子显微镜和电子显

  微镜下的病毒、细菌的图片。

  供了可靠有力的工

  具,它是人类最敏锐

  的眼睛。提出下一节

  课的研究任务用显

  微镜观察研究身边

  的生命世界细胞。

  3、1981年,德国人宾宁和瑞士

  人罗勒又创造“扫描隧道显微

  镜”,这是第三代显微镜。扫描

  隧道显微镜的分辨率很高,横向

  为0.1nm,纵向可达0.001nmo

  (1纳米等于10亿分之一米),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能直接观

  察生物大分子,如DNA、RNA和蛋白质等分子的原子布阵,和某

  些生物结构,如生物膜、细胞壁

  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感等的原子排列。受。

  五、课堂小结上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什

  么感受?

  板书设计:.1.4怎样放得更大

  肉眼看——放大镜——显微镜(两个凸透镜组合)

  ——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授后小记:本课是在前几课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基础上,探究如何使物体放得更大?其实是

  引导学生经历人类探索创造显微镜的过程。在上一课的学习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也曾将两

  把放大镜重叠去观察物体,希望获得更大的图像,当时的这种行为是无意识的,是不知其所以

  然的。在交流汇报时,应强调焦距的调整对于看清物体至关重要,可每次调整又很麻烦。出示

  课前制作的简单显微镜,并讲解示范制作方法:利用一个与放大镜差不多直径的塑料瓶,剪去

  瓶口瓶底,确定两把放大镜的焦距后,在合适位置固定好放大镜。然后利用实物展台让学生对

  比观察效果,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再提供卡纸、卫生纸筒等材料,让学生马上加工制作

  简单显微镜进行观察。

  授课日期:9月8日

篇二:怎样放得更大教案设计

  

  本文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

  得更大?其实是引导同学经受人类探究发现显微镜的过程。在前几课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有许多同学也曾将两把放大镜重叠去观测物体,一、教材简析

  期望获得更大的图像,当时的这种行为是无意识的,是不知其所以然

  《怎样放得更大》是教科版学校六班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的第4的。本课以同学的这种行为引入,让同学利用两把放大镜对比观测前课。本课是帮助同学了解从放大镜到显微镜的发现过程,认识到显微镜两课上所观测过的物体,如味精、白糖晶体,如蚂蚁、蝴蝶等昆虫,的发现及不断改进,使人类观测到越来越精细的物体及结构,发觉了微这样,同学对两把放大镜组合后产生的效果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生物和细胞。在运用放大镜的过程中,同学都期望放大镜能把物体放大

  三、教学目标

  更多倍数,以便把物体看得更清晰。这也是在显微镜发现之前,人们的〔一〕科学概念

  想法和一贯努力追求的日标。但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直到1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世纪,人们发觉用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提高放大倍数,从而发现了

  2.显微镜的发现拓宽了观测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显微镜,人们的这个目标才得以实现。

  重要观测工具。

  本课主要是指导同学经受前人发现显微镜的过程,然后用两个放大

  〔二〕过程与方法

  镜自制一个显微镜,并尝试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测。

  1.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二、教学背景

  2.用自制的显微镜观测四周的物体

  本课是在前几课运用放大镜观测物体的基础上,探究如何使物体放

  《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

  本文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

  3.阅读课文中列文虎克发觉微生物的故事。

  〔三〕情感、立场、价值观

  1.认识到人类发现显微镜是一个了不得的进步。

  2.科学的不断进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进展,又会促进科学讨论的进展。

  3.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究精神。

  四、教学重点

  懂得人类的不懈追求促进了显微技术的不断进步

  五、教学难点

  自制简易显微镜

  六、教学预备

  1.分组试验器材

  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或现成的纸筒〕、剪刀、胶带。青苔。

  2.老师演示器材

  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自制的显微镜,相关课件〔如显微镜的历史等〕。

  七、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课前分发好苔藓,用肉眼观测。

  2.用放大镜观测青苔。

  3.比较用肉眼观测青苔和用放大镜观测青苔的不同。〔板书:放得大〕

  4.我们知道增加放大镜的凸度就可以增加放大的倍数,但即使我们将凸度增加到最大,也只能达到25倍。我们怎样能把苔藓放得更大吗?生:我们试过,能放大的,可以用两个放大镜一起来观测。

  师:假如能放大,两个放大镜的位置要如何摆放呢?

  板书课题:怎样放得更大

  本文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

  〔分别用肉眼、放大镜观测苔藓,通过对比让同学体会借助工具放大镜之后的好处:图像被放的大了。由此引导同学发散思索,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图像放得更大?同学想到一块放大镜能使图像放大,增加一块放大镜能否实现放大倍数?进而激起同学的探究欲望,为第二环节自制简易显微镜提供动力。〕

  〔二〕自制简易顯微镜。

  1.一个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怎样才能把物体放得更大呢?

  2.同学尝试着用两个放大镜来放大苔藓,并说说有什么新发觉?〔抽生:苔藓真的被放大了。〕

  3.探究两个不同倍数放大镜的摆法。

  〔1〕找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调整它们之间的距离来观测物体,直到看得最清晰为止。

  〔2〕移开一个凸透镜,比较一下两次看到的物体有什么不同。

  反复几次,看看有什么发觉?

  师小结:上下移动调整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直到找到物体最清晰的图像,用学具——塑料筒把两个透镜固定下来,一个简易的显微镜就做好了。

  4.同学自制简易显微镜

  在17世纪,人们发觉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明显提高了放大技能。这是由于一个凸透镜把另外一个凸透镜成的像进一步放大了。这就是早期的显微镜。显微镜是个了不得的发现,它使人类的视野一下子拓宽了很多。

  5.让同学默读资料

  《列文虎克发觉微生物的故事》

  〔三〕了解显微镜的发现、进展史

  1.提问:最早的显微镜是谁发现的?能放大多少呢?

  〔同学思索后抽生回答〕

  〔师板书:列文虎克发现的,能放大到300倍〕

  2.过渡:关于显微镜,你们是不是还想了解的更多一些呢

  本文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

  3.分别介绍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及图片〔通过媒体展示显微镜的发现、进展史,了解不同类型显微镜下,因放大倍数的悬殊区分,微小世界的神奇之处被人类所了解。进一步激发同学对微小世界的探知欲,激发同学探究微小世界的志向。〕

篇三:怎样放得更大教案设计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4课《怎样放得更大》教科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第4课《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过程与方法:

  1.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2.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3.阅读课文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4.观看视频、图片和文字资料,简单了解显微镜的发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2.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3.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懂得人类的不懈追求促进了显微技术的不断进步。

  【教学难点】自制简易显微镜。

  【教学准备】

  小组材料:三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放大镜固定架。

  教师准备材料:列文虎克的视频、显微镜发展的图片和视频。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师: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比较大?

  生:凸度(中心厚度)越大的放大镜放大倍数越大。

  师:一个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始终是有限的,为了观察到更加细微的结构,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生:两个放大镜。

  师引出课题:怎样放得更大。(板书课题)

  二、自制简易的显微镜

  师:两个放大镜随意放在一起就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吗?

  生:不是。

  师:两个放大镜怎样放置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试一试?

  生(预设)调整两个放大镜(凸透镜)之间的距离来观察物体,直到看得最清楚为止。

  师:手持两个放大镜观察物体方便吗?

  生:不方便。

  师:有什么办法?

  生(预设):把两个放大镜固定起来。

  师引导:一开始两个放大镜调整好距离看到了最清晰的图像,在固定放大镜时这个距离不变。

  生固定放大镜。

  师:用这个装置去观察第一节课观察过的物体,有什么新的发现,并记录。

  生观察记录,发现:用调整好距离的两个放大镜观察物体,可以发现物体的图像被放得更大、有些细小的部位更加清晰。

  师:把其中一个放大镜换成放大倍数小或者大的放大镜,再去观察物体,你又有什么发现?

  生(预设):图像有点模糊了。

  师:要使图像变得清晰,怎么做?

  生(预设):调整放大镜之间的距离,直至观察到清晰的图像,再固定好。

  师引导学生:刚才我们做的这个装置可以叫做简易的显微镜。

  (设计意图:制作简易显微镜是本课的难点,教师需要引导,才能让这个活动变得有趣又有意义。)

  三、显微镜的发展

  师出示资料:1.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格罗斯泰斯特(英

  国);2.设计并制作出有放大功能的眼镜——培根(英国);3.利用自制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世界——列文虎克(荷兰)。播放列文虎克的视频资料。

  生观看视频,简单了解列文虎克与显微斜镜的故事。生仔细阅读书本列文虎

  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体会列文虎克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生阅读詹森父子制造的第一台复合式显微镜、罗伯特·胡克发现“细胞”的显微镜、列文虎克可以放大近300倍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的资料,懂得人类的不懈追求促进了显微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

  课前自己去搜集资料,课堂上进行交流。)

  四、显微镜下的世界

  师播放视频,生观看学习。

  (设计意图:为下面几节课做好铺垫。)

  五、板书设计

  怎样放得更大

  肉眼

  放大镜

  两个凸透镜组合光学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

  扫描隧道显微镜......希望看到更多

篇四:怎样放得更大教案设计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

  教科版六上第一单元第2课《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

  课题

  怎样放得更大

  单元

  一

  学科

  科学

  年级

  六

  1.两个凸透镜平行组合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两个凸透镜平行组合之间的距离会影响图像的放大倍数和清晰度。

  3.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它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

  4.能利用两个凸透镜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学习

  目标

  6.乐于参与自制显微镜的活动。

  7.体会科学家对科学执着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8.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9.认识到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进技术的不断改进,而技术的改进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重点

  用两个放大镜组装成一个简易显微镜,并用它进行观察记录。

  难点

  用两个放大镜组装成一个简易显微镜,并用它进行观察记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一个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怎样才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呢?我们两只手一前一后,或者一上一下拿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调整它们之间的距离来观察物体,然后拿开一个凸透镜,只用一个凸透镜观察物体,反复几次,我们会发现,把两个凸透镜恰当地组合在一起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的图像更大了。

  讲授新课

  探索:我们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看看能否把物体放得更大。

  观察准备:两个大小相同凸度不同的放大镜、课本、纸筒、胶布。

  小组活动。

  旨在让学

  生体会到仅仅用肉眼和放大镜来观察微小的物体是不够的,需要有能让图像放得更大学生活动

  学生交流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5.在观察过程中,能通过调节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找到大而清晰的图像。

  回答问题。

  兴趣。

  观察方法:(1)用一个放大镜观察书上较小的文字,在图像清

  晰的前提下,看看能放多大。

  (2)在第一个放大镜下增加一个放大镜(放大倍数小于第一个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

  放大镜),并和第一个放大镜相互平行,上下移动第二个放大镜,看看能不能使课本上文字的图像放得更大。

  交流汇报的方法或活动结果。

  仪器。

  (3)保持两凸透镜间的距离,反复移进和移出第二个凸透镜,比较所看到的图像。当图像放到最大并且清晰时,注意测量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为了观察的方便,我们可以把实验中的两个凸透镜用纸筒固定,两凸透镜之间的距离可以参考上面实验中测得的数据。

  (4)用这样的组合凸透镜观察身边的其他物体,看看是否也能把看到的图像放得更大。

  观察结论:用一个放大镜可以放大课本上较小的文字,用组合

  凸透镜观察物体比用一个凸透镜观察物体放大的倍数更大。

  特别是在移进和移出第一个凸透镜时,对比效果更明显。

  观看视频资料。

  研讨:怎样组合凸透镜,才能使图像放得更大?在第一个放大镜下增加一个放大镜(放大倍数小于第一个放大镜),并和第一个放大镜相互平行,上下移动第二个放大镜,当图像放到最大并且清晰时停止移动。

  观察学校实验室用的显微镜由哪些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主要分为三部分:机械部分、照明部分和光学部分。

  学生动手旨在让学生制作显微发现两个放镜,操作并大镜恰当地交流结果。

  组合能使图

  像的放大倍

  数得到有效

  的提升。

  学生观察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

  比较光学显微镜和自制显微镜的相同和不同之

  1.机械部分。

  (1)镜座:是显微镜的底座,用以支撑整个镜体。

  (2)镜柱:是镜座上面直立的部分,用以连接镜座和镜臂。

  (3)镜臂:一端连于镜柱,一端连于镜筒,是取放显微镜时手握的部位。

  (4)镜筒:连在镜臂的前上方,镜筒上端装有目镜,下端装有物镜转换器。

  (5)物镜转换器(旋转器):接于棱镜壳的下方,可自由转

  处。了解光学显微镜的几个主要结构的功能。

  让学生认识光学显微镜的优点在于其具有稳定的结构以及观察和操作上的便利。

  动,盘上有3~4个圆孔,是安装物镜的部位,转动转换器,可以调换不同倍数的物镜。

  (6)镜台(载物台):在镜筒下方形状有方、圆两种,用以放置玻片标本。

  (7)调节器:是装在镜柱上的大小两种螺旋,调节时可使镜台上下移动。

  2.照明部分。

  装在镜台下方,包括反光镜和集光器。

  (1)反光镜:装在镜座上面,可向任意方向转动,其作用是将光源光线反射到聚光器上,再经通光孔照明标本。

  (2)集光器(聚光器)位于镜台下方的集光器架上,由聚光镜和光圈组成,其作用是把光线集中到所要观察的标本上。

  3.光学部分。

  (1)目镜:装在镜筒的上端,通常备有2~3个,上面刻有"5X“”

  10X"“15X"符号以表示其放大倍数。目镜相当于普通的放大

  镜,通过物镜形成的实像又通过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物镜:装在镜筒下端的旋转器上,一般有3~4个物镜,其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

  中最短的刻有“10X”符号的为低倍镜较长的刻有“40X”

  符号的为高倍镜,也有刻有“100X”符号的物镜,物镜相当于投影仪的镜头,物体通过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观看视频资料。

  我们的组合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中的哪个部分?

  体会技术的图1是显微镜的主要结构,图2是我们制作的组合凸透镜,从图中能够看出我们制作的组合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的光学部分,即目镜和物镜。

  学生了解

  电子显微进步给科学拓展:在17世纪,人们发现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镜。

  明显提高放大倍数。这是因为一个凸透镜把另外一个凸透镜成的像进一步放大了,这就是早期的显微镜。用透镜组合而成的显微镜叫作光学显微镜。光学显微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一两千倍。

  为了观察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电子显微镜等更先

  发展带来的促进作用。

  进的观察仪器。用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的图像放大约200万

  倍。显微镜的发明,把人类带人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观看视频资料。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两个凸透镜平行组合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会影响图像的放大倍数和清晰度。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它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能利用两个凸透镜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在观察过程中,能通过调节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找到大而清晰的图像。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

  板书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

篇五:怎样放得更大教案设计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

  第4课

  《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怎样放得更大》是六年级下册“微小世界”单元的第4课,前三课是有关放大镜的,认识放大镜,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身体结构的细部和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后三课是认识显微镜,并会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了解人类用显微镜探索生命世界的成果。显然,“怎样放得更大”一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刚好是一个转折。让学生了解并感受从放大镜到显微镜的发明过程,认识到显微镜的发明及不断改进,使人类能观察到更小、更精细的物体及结构。即随着观察工具的发展,人类的视野越来越开阔,获得信息越来越多。

  【学情分析】

  科学概念方面:学生在前三节课中使用放大镜时,大部分学生已经发现两个放大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但是不知道显微镜的发明就是始于两个放大镜的组合。

  探究和情感方面:本节课极大程度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两人一小组通过阅读导学单重走显微镜发明之路,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制显微镜的制作方法、简易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生通过用肉眼、放大镜、自制显微镜、简易显微镜一系列的观察活动,发现观察视野越来越开阔,获得的信息越来越多,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技术是不断改进的,技术的改进让我们观察到更多细节。

  通过自由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和显微镜的发展史,让学生知道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的一大进步,而且仍在继续发展,我们的研究也还没有结束。

  信息技术方面: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本节课也得到了一定发展,本节课与信息技术结合紧密,真正实现了全班实时共享和无纸化教学,导学单、阅读资料都在课前下发到讨论区,课内记录都在讨论区发表,打字、写字、录音、拍照均可,学生记录更加方便,汇报更加形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过程与方法:

  阅读导学单,用放大镜、自制显微镜、简易显微镜观察蚕蛾的翅膀;

  让学生知道自制显微镜的基本方法;

  阅读课文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能在讨论区发表记录和想法,实现全班信息共享。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经历显微镜的发明,利用自制显微镜和简易显微镜观察蚕蛾的翅膀。

  【教学难点】

  利用自制显微镜和简易显微镜观察并记录发现。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2人一组):带有智慧教室软件的ipad、蚕蛾翅膀、材料袋1(2个凸透镜)、材料袋2(未组装的自制显微镜支架)、材料袋3(简易显微镜)

  教师材料:两个凸透镜、一个自制显微镜、一个简易显微镜、手机、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显微镜的发展

  1、如何放得更大?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能熟练地使用放大镜来观察一些细小的物体了,但人类

  /4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的探索欲望总在不断地发展,放大镜不能满足人们对微小世界继续探索的欲望。如何能使我们看到的像放得更大呢?

  生:用显微镜,用电子显微镜……

  2、介绍各种显微镜

  (1)最早的光学显微镜:荷兰詹森父子制作的显微镜才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显微镜。由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组成,它是光学显微镜。后来光学显微镜经不断改进,最大放大倍数可达1500倍左右。

  (2)电子显微镜:以电子束代替光束,用磁场代替透镜。一下子把放大倍数提高到一万倍。20世纪90年代放大率提高到200万倍。

  (3)扫描隧道显微镜:放大倍数可达3亿倍。

  二、做个简易显微镜

  1、怎样放得更大?

  师:放大镜何以变成了显微镜呢,在放大镜变成显微镜的过程中人类进行了怎样的思考与努力呢?我想当时人们首先想到的问题肯定是:如何放得更大?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在现有的放大镜的基础上做到放得更大?(先让学生尝试回答)

  2、我们自制显微镜

  (1)我们已经知道增加放大镜的凸度就可以增加放大的倍数,但即使我们将凸度增到最大,它放大倍数也只能达到25倍左右。这个凸透镜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该怎么办?

  (2)尝试用两个放大镜观察物体。

  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观察物体,直到看得最清楚,然后移开一个凸透镜,比较一下两次看到的物体有什么不同。反复几次,看看有什么发现?借助纸筒,参考第10页的方法自制一个显微镜。(事先让学生自备与放大镜外径一样大的纸筒每组1-2个,否则课堂上的时间会不够)

  (3)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

  三、小结

  17世纪时,那些不懈地探究自然世界的人们就像我们一样,尝试着把两块凸透镜组合起来制成了能放得更大的观察工具,它们便是显微镜的前身。

  /4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作业设计】

  同步练习册

  【板书设计】

  4、怎样放得更大

  肉眼看

  希望

  ——放大镜

  ——(两个凸透镜组合)——光学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

  ——扫描隧道显微镜

  ——……

  【教学反思】

  /4看

  到

  更

  多

  ……

篇六:怎样放得更大教案设计

  

  《怎样放得更大》教案

  教材简析:

  在使用放大镜的过程中,学生都希望放大镜能把物体放大更多倍数,以便把物体看得更清楚。这也是在显微镜发明之前,人们的想法和一直努力追求的日标。但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直到17世纪,人们发现用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提高放大倍数,从而发明了显微镜,人们的这个目标才得以实现。

  本课指导学生经历前人发明显微镜的过程,用两个放大镜自制一个显微镜,并尝试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

  教学背景:

  本课是在前几课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基础上,探究如何使物体放得更大?其实是引导学生经历人类探索发明显微镜的过程。在前几课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有很多学生也曾将两把放大镜重叠去观察物体,希望获得更大的图像,当时的这种行为是无意识的,是不知其所以然的。本课以学生的这种行为引入,让学生利用两把放大镜对比观察前两课上所观察过的物体,如味精、白糖晶体,如蚂蚁、蝴蝶等昆虫,这样,学生对两把放大镜组合后产生的效果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科学词汇:凸透镜

  显微镜

  (二)过程与方法:

  1.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2.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3.阅读课文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科学方法:实验探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2.认识到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3.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核心价值观:激发兴趣和探索精神。

  1/5重点:经历显微镜的发明,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难点:调节两个放大镜之间的焦距。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师:前几课在放大镜下我们看到了昆虫世界,观察了美丽的晶体,欣赏了肉眼看不到的物体细微之处,想不想把物体看得更精细?(课件激趣)2.那么怎样才能把物体放大更多的倍数呢?

  3.学生大胆设想,提出自己的想法。

  4.板书课题。怎样放得更大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指导自制显微镜

  1.探究怎样放得更大。

  (1)(小组合作)请同学用两只手一前一后拿两个放大倍数

  不同的透镜,反复调整两个透镜之间的距离来观察物体,然后拿开一个透镜,只用一个透镜观察物体,反复多次看看有什么发现。

  (2)交流汇报。

  (3)教师小结:我们刚才经历的过程就是人们发明显微镜

  的过程。在17世纪,人们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一个凸透镜把另一个凸透镜所成的像进一步放大,这样明显提高了放大倍数,这就是最早的显微镜。显微镜的发明,使人类的视野一下子拓展了许多,人们观察的范围也大大地扩大了。

  2.制作显微镜

  (1)小组讨论显微镜的制作方法和步骤

  (2)师生合作总结显微镜的制作方法和步骤:

  用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上下移动调整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直到找到物体最清楚的图像,用卡纸筒和胶带纸把两个凸透镜固定下来,用手电筒或用镜子增加亮度。

  (3)学生独立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4)展示自制显微镜,进行尝试、评价、探讨。

  三、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事物

  1.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棉布,青苔、花粉、纤维等,(1)和肉眼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2)用一个放大镜时有什么不同?

  2.对比讨论

  3.小结:在显微镜下微小世界真奇妙,四、了解显微镜的发展

  2/51.阅读《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书P11。

  2.讨论:

  列文虎克是怎样发明显微镜的?在显微镜下微生物是什么样的?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知道了什么?

  3.介绍各种显微镜

  (1)最早的光学显微镜:荷兰詹森父子制作的显微镜才是

  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显微镜。由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组成,它是光学显微镜。后来光学显微镜经不断改进,最大放大倍数可达1500倍左右。

  (2)电子显微镜:以电子束代替光束,用磁场代替透镜。一下子把放大倍数提高到一万倍。20世纪90年代放大率提高到200万倍。

  (3)扫描隧道显微镜:放大倍数可达3亿倍。

  小结:学习科学家对科学的执著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的精神

  课外延伸

  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常用的物体。

  生成预见

  学生用两个放大镜重叠去观察物体时,应强调焦距的调整对于看清物体至关重要,可每次调整会很麻烦,要让学生耐心地尝试。确定两个放大镜的焦距后,再提供卡纸等材料,让学生加工制作简单显微镜进行观察。然后告诉他们所经历的过程就是人类发明显微镜的过程,并阅读教材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使学生感觉自己能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会很有成就感。

  课堂评估

  1.能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2.通过《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和各种显微镜的介绍,了解显微镜的发展。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过程与方法:

  1、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3/52、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3、阅读课文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2、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4、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懂得人类的不懈追求促进了显微技术的不断进步

  【教学难点】自制简易显微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或现成的纸筒)、剪刀、胶带。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手电筒或小镜子。

  教师演示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自制的显微镜,相关课件(如显微镜的历史等)。

  【教学过程】

  一、显微镜的发展

  1、如何放得更大?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能熟练地使用放大镜来观察一些细小的物体了,但人类的探索欲望总在不断地发展,放大镜不能满足人们对微小世界继续探索的欲望。如何能使我们看到的像放得更大呢?

  生:用显微镜,用电子显微镜……

  2、介绍各种显微镜

  1)最早的光学显微镜:荷兰詹森父子制作的显微镜才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显微镜。由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组成,它是光学显微镜。后来光学显微镜经不断改进,最大放大倍数可达1500倍左右。

  2)电子显微镜:以电子束代替光束,用磁场代替透镜。一下子把放大倍数提高到一万倍。20世纪90年代放大率提高到200万倍。

  3)扫描隧道显微镜:放大倍数可达3亿倍。

  二、做个简易显微镜

  1、怎样放得更大?

  师:放大镜何以变成了显微镜呢,在放大镜变成显微镜的过程中人类进行了怎样的思考与努力呢?我想当时人们首先想到的问题肯定是:如何放得更大?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在现有的放大镜的基础上做到放得更大?(先让学生尝试回答)

  2、我们自制显微镜

  1)我们已经知道增加放大镜的凸度就可以增加放大的倍数,但即使我们将凸度增到最大,4/5它放大倍数也只能达到25倍左右。这个凸透镜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该怎么办?

  2)尝试用两个放大镜观察物体。

  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观察物体,直到看得最清楚,然后移开一个凸透镜,比较一下两次看到的物体有什么不同。反复几次,看看有什么发现?借助纸筒,参考第10页的方法自制一个显微镜。(事先让学生自备与放大镜外径一样大的纸筒每组1-2个,否则课堂上的时间会不够)

  3)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

  小结

  17世纪时,那些不懈地探究自然世界的人们就像我们一样,尝试着把两块凸透镜组合起来制成了能放得更大的观察工具,它们便是显微镜的前身。

  板书设计:

  5/5

篇七:怎样放得更大教案设计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

  第4课

  《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怎样放得更大》是六年级下册“微小世界”单元的第4课,前三课是有关放大镜的,认识放大镜,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身体结构的细部和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后三课是认识显微镜,并会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了解人类用显微镜探索生命世界的成果。显然,“怎样放得更大”一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刚好是一个转折。让学生了解并感受从放大镜到显微镜的发明过程,认识到显微镜的发明及不断改进,使人类能观察到更小、更精细的物体及结构。即随着观察工具的发展,人类的视野越来越开阔,获得信息越来越多。

  【学情分析】

  科学概念方面:学生在前三节课中使用放大镜时,大部分学生已经发现两个放大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但是不知道显微镜的发明就是始于两个放大镜的组合。

  探究和情感方面:本节课极大程度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两人一小组通过阅读导学单重走显微镜发明之路,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制显微镜的制作方法、简易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生通过用肉眼、放大镜、自制显微镜、简易显微镜一系列的观察活动,发现观察视野越来越开阔,获得的信息越来越多,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技术是不断改进的,技术的改进让我们观察到更多细节。

  通过自由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和显微镜的发展史,让学生知道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的一大进步,而且仍在继续发展,我们的研究也还没有结束。

  信息技术方面: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本节课也得到了一定发展,本节课与信息技术结合紧密,真正实现了全班实时共享和无纸化教学,导学单、阅读资料都在课前下发到讨论区,课内记录都在讨论区发表,打字、写字、录音、拍照均可,学生记录更加方便,汇报更加形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过程与方法:

  阅读导学单,用放大镜、自制显微镜、简易显微镜观察蚕蛾的翅膀;

  让学生知道自制显微镜的基本方法;

  阅读课文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能在讨论区发表记录和想法,实现全班信息共享。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经历显微镜的发明,利用自制显微镜和简易显微镜观察蚕蛾的翅膀。

  【教学难点】

  利用自制显微镜和简易显微镜观察并记录发现。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2人一组):带有智慧教室软件的ipad、蚕蛾翅膀、材料袋1(2个凸透镜)、材料袋2(未组装的自制显微镜支架)、材料袋3(简易显微镜)

  教师材料:两个凸透镜、一个自制显微镜、一个简易显微镜、手机、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能熟练地使用放大镜来观察一些细小的物体了,但人类的探索欲望总在不断地发展,放大镜不能满足人们对微小世界继续探索的欲望。如何

  /4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能使我们看到的像放得更大呢?

  二、合作探究

  1、探究一:做个简易显微镜

  (1)、怎样放得更大?

  师:放大镜何以变成了显微镜呢,在放大镜变成显微镜的过程中人类进行了怎样的思考与努力呢?我想当时人们首先想到的问题肯定是:如何放得更大?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在现有的放大镜的基础上做到放得更大?

  (评注:教材上提供了几种供观察的材料,不是由于时令关系难以找到就是观察效果不够明显,于是改为观察校园的花。观察起来效果不错,学生的兴致很高,但是难以保存。最后改为花蕊,对比效果明显。这样学生用肉眼就不容易看清每根雄蕊、雌蕊的样子,用放大镜才能比较清楚地观察,显示出放大观察的迫切性。)出示导学提示一

  (两个放大镜)(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观察物体,直到看得最清楚,然后移开一个凸透镜,比较一下两次看到的物体有什么不同。反复几次,看看有什么发现?)(2)尝试用两个放大镜观察物体(纸筒)(评注:提供两个不同倍数的放大镜引领学生思考放置方法,培养逻辑思维;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调试两个不同倍数放大镜的放置秩序,培养严谨的探究态度。)

  (3)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花蕊,青苔,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画一画展示交流学生尝试说一说)

  (借助纸筒,参考第10页的方法自制一个显微镜。学生独立使用观察)

  (评注:由设计到演示到制作,学生思维经历了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旨在兼顾中差生。允许简易显微镜个别程序的个性化,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探究活动二:显微镜的发展史

  过渡:确实显微镜把人类带入了精彩的微笑世界,那么关于显微镜你有什么想了解的吗?

  1、课件:显微镜的发展历史。

  ①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年轻时在一家杂货店当学徒,经常磨制镜片玩,后

  /4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

  来他用两块镜片制成了世界上最早可以放大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使人类看到了过去从未看到的微生物世界。

  ②显微镜的发展史:

  ●最早的光学显微镜:在列文虎克的基础上,荷兰詹森父子制作的显微镜才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显微镜。由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组成,它是光学显微镜。后来光学显微镜经不断改进,最大放大倍数可达1500倍左右。

  ●1932年,德国科学家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透射电子显微镜,由此把放大倍数提高到10000倍。

  ●1952年世界上研制成功了放大率200万倍的电子显微镜,人们利用它可以看到物质内部的精细结构,知道了所有物质都是由一些肉眼看不见的极小极小的微粒组成的,从而发现了原子世界。

  ●1983年,人们发明了扫描隧道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具有很高的空间分辨率,横向可达0.1纳米,纵向可优于0.0l纳米

  三、小结评价

  1、说一说:这节课我们有哪些收获呢?我们还有什么问题想研究?

  四、拓展:

  过渡:是呀,显微镜的不断改进凝聚着人类不断探索的精神,你能改进你的显微镜吗?

  课外改进自制的显微镜,并用它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

  【板书设计】

  4、怎样放得更大

  肉眼看希望看到更多

  ——放大镜

  ——(两个凸透镜组合)

  ——光学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

  ——扫描隧道显微镜

  ……

  【教学反思】

  /4


推荐访问:怎样放得更大教案设计 更大 放得 教案设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