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薇》,教案,菁选8篇
位置: 首页 >教案设计 > 文章内容

《采薇》,教案,菁选8篇

2023-03-22 19:12:03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采薇》优秀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体会诗歌重章叠句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的作用。  ●感受诗中所蕴含的家园之思。  ●了解诗歌所反映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以及《诗经》的现实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采薇》,教案,菁选8篇,供大家参考。

《采薇》,教案,菁选8篇

《采薇》 优秀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体会诗歌重章叠句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的作用。

  ●感受诗中所蕴含的家园之思。

  ●了解诗歌所反映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以及《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

  能力目标:

  ●学习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思想内容。

  情感目标:

  ●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培养对家乡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回忆学习过的有关诗经的知识

  二、阅读全诗完成

  (一)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岁亦莫(mù)止猃狁(xiǎnyǔn)之故载(zài)饥载渴

  王事靡盬(gǔ)我行不来(lài)四牡騤騤(kuí)

  雨(yù)雪霏霏小人所腓(féi)象弭(mǐ)鱼服

  靡室靡(mǐ)家不遑(huáng)启居

  (二)掌握以下重点词语

  ◆通假字

  (1)岁亦莫止()

  (2)彼尔维何()

  (3)维常之华()

  (4)猃狁孔棘()

  ◆词类活用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雨,动词,雨雪犹“落雪”。)

  象弭鱼服(象,用象骨装饰。鱼,用鲨鱼皮制作。)

  ◆重点词语,注意其中古今异义的词

  (1)不遑启居(启,古意是跪,今意指开启;居,古意指安坐,今意指居住。)

  (2)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君子,文中指主帅,今指有品德的人;小人,文中指士卒,今指品行差的人。)

  (3)彼路斯何(路,高大的战车,将帅作战时用的车。今指道路。)

  (4)薇亦作止(作,指薇菜冒出地面)

  (5)岁亦莫止(止,句尾语气词)

  (6)靡使归聘(使,指使,委托。聘,问)

  (7)载饥载渴(载,动词或形容词词头,可译为“且”“又”。)

  (8)岁亦阳止(阳,指阴历十月)

  (9)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孔,很。疚,痛苦。来,回家。)

  (10)彼路斯何(斯,语气词,无实义)

  (三)疏通文意

  译文:野豌豆苗采几把,一些豆苗已长大。说回家啊难回家,岁末又将来临啦。没有屋来没有家,只因匈奴太凶煞。没有空闲坐下来,只因匈奴久徘徊。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柔嫩刚发芽。说回家啊难回家,心总忧愁总牵挂。忧心如焚烤艳阳,又饿又渴实难当。战事难将帐安定,无人归家问音讯。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茎叶老又硬。说回家啊难回家,转眼又去半年啦。朝廷差事不停遣,没有一处可休闲。忧心积郁成久痛,只恐死讯往家送。

  路边何花争娇艳?白棣花开一片片。路边何车真威武?将军出征将路堵。战车前方套上马,四匹马儿真高大。如此怎敢图安乐?一月捷报一箩箩。

  趋车策马征四方,马儿强健势浩荡。将军树威车旁立,兵士也靠车隐蔽。四马雄威多整齐,雕弓箭袋不曾离。哪敢一日不戒备?匈奴战事催人急。

  想我当年出征日,杨柳春风真美丽。如今归来返故里,却是雪花纷飞时。行路迟缓路漫漫,又渴又饿不胜寒。无限伤悲在我心,谁人知晓叹伶仃。

  教师让学生自己译注,适当加以评点。

  (四)整体感知、归纳

  1、诗歌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明确:

  1—3回忆军旅劳顿,交待不归原因,表达强烈思归之情。

  4—5直写战争之惨烈

  6对比写归途之悲伤、痛苦。

  2、概括归纳全诗中表达的作者的情感

  明确::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3、找出本诗中表现人物强烈思乡情感的诗句。加以体会。

  三、赏析探讨

  全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起到了什么效果

  ▲1—3章采用了重章叠句和兴、赋的手法

  薇亦作止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薇亦刚止

  岁亦暮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岁亦阳止

  作用:

  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

  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4—5章细节描写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

  诗歌写的是战车、战马、象弭、鱼服以及士兵的劳累奔波、饥渴难当,而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但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战争的残酷已可想见。

  ▲第6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阅读下面资料,找出古人对这两句诗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

  资料一: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谢公(谢安)因弟子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资料二:方玉润《诗经原始》中评说:“此诗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奏生还,乐矣,何哀之有耶?”又说:“末乃言归途景物,并回忆来时风光,不禁黯然伤神,绝世义情,知古常新。”

  资料三:清人王夫之在论《诗经·小雅·采薇》这两句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明确:

  1、今昔对比,以虚衬实。凯旋之乐与内心之伤悲对比,以乐衬悲。昔日“杨柳依依”与今日之“雨雪霏霏”对比,有今不胜昔之悲。

  2、“雨雪霏霏”之景与“载饥载渴”之情境相合,情景交融,更突出内心之伤悲、哀痛。

  本章对比衬托,情景交融,语调低沉,气氛悲怆。充分表现作者内心的伤悲、痛苦。

  四、作业

  结合我们所学的《诗经》两首,归纳诗经在表现手法上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将两首诗熟读成诵,用赋、比、兴的手法尝试作一首诗来表达你的某种情感。

《采薇》 优秀教案2

  首先,我来说一下教材

  《诗经》是人教版高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由《氓》和《采薇》两张组成,我今天给大家说的就是《采薇》,该单元主要是鉴赏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

  《采薇》以四言诗歌体的形式,以回忆的方式写了被遣戍边的战士从出征到回家的诗歌。重章叠句手法的运用以及情景交融的抒情是本文最大的特点。

  第二,我来说一下我对教材的处理

  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的“三个维度”,我将本科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反复诵读,体会诗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及诗歌的主旨。掌握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用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鉴赏诗歌,本课的重点是掌握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鉴于要培养学生对诗经的兴趣和提高其鉴赏能力,所以我安培用两个课时精讲。

  第三,我再说说教学方法

  教法得当,才能挖掘出学生最大的潜力,才能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我认为这首诗最主要的就是让学生自己通过反复朗读去体会征人那种厌恶战争思念家乡又奋勇抗敌的矛盾心理,通过自己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去鉴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所以我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这样可以真正的做到一学生为主题,尊重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最后,我来呈现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一:是导入:和学生集体朗诵余光中的乡愁,营造气氛。

  导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有融于血液的故土乡情。今天就让我们到我们中华民族的源头去体验一下这美好的情感吧。

  二: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请不同的同学自选章节朗读,其他同学为其正字正音,老师指导重点字词及朗读的节凑。

  并大体让学生把握结构内容。

  三:细读赏析

  讨论重章叠句这一技巧在诗中的作用和好处。

  分组讨论主人公对战争的态度及文章的主旨。

  鉴赏最后一章,各抒己见。

  老师最后在大屏幕上打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和学生们交流。

  四:作业:课后阅读《诗经》里其他经典篇章,把自己喜欢的重章叠句找出来在班里交流。

  五:板书设计力求简洁明快,自然流畅。

《采薇》 优秀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能:把握情感、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

  2、过方:朗读、合作探究

  3、情态:厌战、思乡

  教学过程

  1、导入(复习文学常识《诗经》)

  或者与余光中的《乡愁》比较,

  或者播放舞蹈《采薇》

  或者欣赏名人大家的朗诵,在欣赏中初步奠定情感基调

  2、初读文章,扫清字词障碍(多媒体展示)

  孔疚(jiù)靡盬(mígǔ)、玁狁(xiǎnyǔn)

  寰宇(huán)神裔(yì)肴馔(yáozhuàn)

  宅邸(dǐ)逃遁(dùn)象弭(mǐ)

  归聘(pìn)四牡(mǔ)骙骙(kuí)

  所腓(féi)雨雪霏霏(yù)整饬(chì)

  有感情朗读文章

  3、再读课文,分析结构(提问)

  (一)、难归原因、生活艰苦

  (手法—重章叠句,反复吟叹;

  内容—比兴手法——植物生长,时间流逝,

  士兵焦虑痛苦与日俱增)

  (二)、战争(未直写战争残酷,

  而写战车马高大,侧面突出战争残酷)

  (三)、归途伤悲(今昔对比,大雪纷飞,

  饥渴难当,气氛悲怆)

  4、析读课文,分析情感(合作探究)

  ①问:《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普通士兵——离乡出征——生活艰苦——内心伤痛——厌战——思乡

  ②问:从哪些地方可以表现出来:

  (小组讨论,交流,选代表回答问题

  或者看哪位同学手举的高,看起来比较活跃

  或者找一个靠窗的,或者靠窗的同桌起来回答下)

  表现:“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说好要归,迟迟不归,君问归期未有期

  (好,请坐,这位同学找的非常仔细啊,

  看来对文本把握的非常清晰,还有其他同学要补充吗)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忧心忡忡,归心烧灼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今昔对比,大雪纷飞,饥渴难当,气氛悲怆。

  归纳小结(参照板书)

  布置作业:写一段文字表达思乡情绪

  板书设计:

  采薇

  (一)、难归原因、生活艰苦—比兴手法——重章叠句、痛苦焦虑

  (二)、战争—四牡骙骙——侧面描写——突出战争残酷

  (三)、归途伤悲——雨雪霏——两相对比———饥渴难当,气氛悲怆

《采薇》 优秀教案4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创作成就,积累文中出现的名句,品味*古代经典的思乡主题所反映出的内涵。

  2、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3、通过涵泳、美读等方法的活动体验,结合自己对家乡的感受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从而把握文章的基本脉络。

  4、通过小组讨论形式,采用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集体品评文中优美的语段,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比较鉴赏文章的意境美。

  5、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与文本、编者、老师、学生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难点:

  “家”在本文中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阅读时细细品味“家”的涵义。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拳拳赤子心,悠悠故乡情。走过千山万水,走不出魂牵梦萦的故乡,故乡的种子埋藏在游子的心房。听,历史的声音从那头传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缓缓的吟唱超越了时空的隧道,依旧向我们诉说着人类那亘古不变的思乡愁绪。

  二、介绍诗经:

  1、学生展示自己查找到的资料(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

  2、教师总结,通过多媒体展示《诗经》相关的知识

  资料: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约500余年间的诗歌305部,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就称为诗经。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雅、颂是依据音乐的不同来划分的。

  风是乐调,国风就是各国土乐。

  雅是周朝王畿之乐,“雅”有“正”的意思,雅诗多为反映贵族阶级生活和思想情感的作品。其中又有大雅和小雅之分。大雅多为西周早期的诗,共31篇;小雅多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时的诗,共74篇。大雅多为赞美诗,赞颂统治阶级的奢华生活;小雅多为怨刺诗,表达下层贵族牢骚不*的情绪。从风格上看,大雅雍容华贵,诗味不浓;小雅生动活泼,艺术价值较高。

  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有三种:赋、比、兴。

  “赋”:铺陈叙事,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教有实在意义的用法。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三、诵读并感知课文:

  1、让一学生上台朗读,读完后正音。

  岁亦莫(mù)止猃狁(xiǎnyǔn)之故载(zài)饥载渴

  王事靡盬(gǔ)我行不来(lài)彼路(lù)斯何四牡騤騤(kuí)

  雨(yù)雪霏霏小人所腓(féi)象弭(mǐ)鱼服

  学生集体朗读全诗

  2、学生小组讨论,疏通语句,评点全诗。(通过小组之间的协作,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明确:第一章:巢菜采了又采,巢菜冒出了芽尖。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又到了年末。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有家等于没有家。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不停地奔走,没有空闲。

  第二章:巢菜采了又采,巢菜多么鲜嫩。说回家呀道回家,心中是多么忧闷。忧闷的心好像烈火在燃烧,饥渴交加实在难忍。驻防的地方总是没有固定,无法叫人向家里捎信。

  第三章:巢菜采了又采,巢菜已经又老又硬。说回家呀道回家,又到了十月小阳春。王室的差事没有尽头,哪能有片刻安身。心中是那么痛苦,到如今有谁来慰问。

  第四章:那开得茂盛的是什么花?是常棣的花密密层层。那驶过的大车是什么人的车?当然是将帅们的坐乘。兵车已经驾起,四匹雄马又高又大。哪里敢安然住下,一个月的交战就有几轮。

  第五章:驾起四匹雄马,四匹马高大又强壮。将帅们坐在车上,士兵们也靠它隐蔽遮挡。四匹马训练得已经娴熟,还有象牙装饰的弓和鱼皮箭囊。怎能不天天警戒,猃狁入侵,战事十分紧张。

  第六章:想起我离开家的时候,杨柳依依随风飘飞。如今我在归乡的途中,纷纷扬扬雪花漫天。路途泥泞步履艰难,饥渴交加满身疲惫。我的心是多么凄凉悲伤,满心的伤痛又有谁能体会。

  3、梳理诗歌的思路:

  明确:第一章至第三章: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四、合作探究:

  1、找出本诗中表现人物强烈思乡情感的诗句。(学生活动,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先分小组交流,后展示本组的共同成果(每组准备两到三处)。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谈谈你的看法。(学生讨论活动,个性化阅读)

  3、拓展迁移。回忆《诗经》中其他不同思乡的作品。(学生活动,教师概括总结)

《采薇》 优秀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力;养成古诗学习方式。

  情感目标: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两千多年诗歌的历史了。

  根据内容不同,《诗经》可以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课件出示:“风”“雅”“颂”)

  根据老师的提示(课件出示:宗庙乐歌和舞歌、民间乐歌、宫廷乐歌)一起来猜猜看,“风”“雅”“颂”分别收录了哪些内容?

  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诗经·采薇》(板书课题)的节选内容。

  知道“薇”是什么吗?(提示学生从偏旁猜)见过“薇”吗?(课件出示图片,释题。)

  二、初读古诗,了解诗意

  1、读

  (1)课件出示古诗,自由试读古诗。

  (2)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雨”的读音。

  (3)齐读。提示节奏。

  2、质疑

  (1)学生自由读古诗,在书上标出不懂的地方。

  请同学们自由读诗句,把不懂的地方标注出来。

  (2)学生质疑。

  谁有不懂的地方?

  (3)引导学生根据资料自学解决问题。

  有一个好办法,可以解决其中一些问题——看注释。

  (4)引导学生小组内合作学习。

  如果还有疑问,也在小组内提出来,请大家帮帮你。

  (5)查遗释疑。

  师相机指导:“杨柳”之意。介绍典故“百里穿杨”。

  3、试解诗意。

  (1)组内讨论诗意。

  同学们,你们通过刚才的自学,了解了哪些与这首诗有关的知识,在小组内和其他同学交流交流诗意。

  (2)班级交流诗意。

  (3)师出示诗意“诗”。

  三、创设情境,加深感悟。

  1、“杨柳依依”

  (1)课件出示“杨柳依依”。怎样的“杨柳”会让人感到“依依”?这四个字会让你想到什么样的画面?(学生想象,进行口语表达。)

  (2)课件出示:柳树图片。

  (3)读出你体会到的美来。

  2、“昔我往矣”

  (1)在这如诗如画的景色中,“我”却要——(教学预设:昔我往矣)

  (2)猜猜诗中人打算去“往”哪里?(师补充介绍:诗中人是一位即将出征的战士。)

  (3)为什么出征?(课件出示:猃狁之故。教师介绍诗歌背景。)

  (4)家乡的一草一木都值得留恋,但出征的“我”眼中却看到了依依的杨柳。是为什么?

  补充介绍:“柳”与“留”谐音,既表示挽留之意,又表思乡之情。有诗可证:(课件出示诗句)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

  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李商隐

  因此,在即将出征的“我”眼中,这哪里是依依的杨柳啊,这分明是双手啊!这是谁依依挽留的双手啊?

  (5)学生入情入境想象回答。

  (6)课件出示: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千云霄。

  (7)面对着一双双依依挽留的双手,能留下吗?可能“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能留下吗?

  (《左传·昭公元年》“中有这样一句话:临患不忘国,忠也。”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学生体会爱国之情。)

  (8)把你体会到的情感放在朗读中,读——“昔我往矣”

  感受战争的残酷。

  课件出示:图片,配乐。

  “鼓角争鸣,刀光剑影”之后,满地的鲜血总是一次又一次染红大地,累累的尸体和丢弃的战车、兵器无声地呜咽着。这便是战争。有道是:“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道是:“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怨旧鬼哭。”这便是战争。

  经历了残酷的厮杀,吃着采来的薇菜,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不由地想起——

  课件出示:

  长相思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我能回家吗?为什么?(课件出示:“猃狁之故”)

  本是两年的兵役却仿佛没有尽头……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啊。终于盼到了战争结束。引读——“今我来思”。

  3、“雨雪霏霏”

  (1)“雨雪霏霏”四个字又在你的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2)课件出示图片:要回去了,要回去了,大雪纷飞,天寒路滑,又饥又渴,我艰难地缓缓走在归乡的路上。透过苍茫的大地,我仿佛看到了……

  (师引导学生体会:劫后余生、归家情急、近乡情怯等复杂情感。学生进行拓展想像,口语表达。)

  (3)课件出示: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采薇》中最后四句,最能体现“我”此时的心情。

  这一切都是因为——课件出示:“猃狁之故”

  (4)出示资料:

  周厉王在位时期某年10月,猃狁大规模侵犯西周境内,大片土地被侵占,直接威胁着京师的安全。

  周宣王继位,玁狁对周的侵扰愈演愈烈。

  周宣王五年三月,玁狁沿洛水攻周,其后,玁狁集结于焦获huò(今陕西三原一带),沿泾水直逼周之丰、镐gǎo两京(今西安西)。

  十二年,玁狁再次攻周。

  4、这简单的四句诗中,包含着我的深切的渴望,那就是——

  5、引导读背

  短短16字就讲述了一位远征战士归来,在回乡途中抚今忆昔,描写了两幅画面“杨柳依依”“雨雪霏霏”。我们从中感悟到了他复杂的心境及沧桑心声。

  但是请你找找诗中有没有一个字写到我们所感悟到的情?作者把情都放在了哪里?

  这就是情景交融,(板书)这就是《诗经》的魅力。

  (1)你能试着背一背吗?

  (2)指名试背。

  (3)全班试背。

  四、总结学习方法

  我们一起回想一下,这节课我们是如何来学习诗歌的?

  小结:自读质疑,结合资料自学,合作学习,组织讨论,感悟背诵。

  五、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诗经·采薇》(节选)

  2、尝试以诗中“我”的角色想象扩写故事。

《采薇》 优秀教案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莫”“止”“刚”“疚”“腓”“思”“雨”等重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通读诵读,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初步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

  2、过程目标:诵读,合作学习,把握《诗经》重章叠句的好处。

  3、情感目标: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爱护和*,珍惜生活,热爱祖国,热爱学习。

  教学重点:

  1、积累重要文言实虚词。

  2、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分析战士归途“我心伤悲”的原因及“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和*一直是人们向往的生活方式,然而战争却一直如鬼魅一样,缠绕着和*。似乎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战争,因而战争是不少文学作品中永恒的话题。今天我们回到中华文学的源头《诗经》,去感受战争给古人带来的百味人生。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采薇》。

  二、回顾《诗经》有关知识

  三、诵读课文

  1、自读,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音

  靡室靡家不遑归聘靡盬

  牡骙腓弭霏霏

  2、范读

  3、齐读

  4、指名学生诵读,其他同学注意听,指出优点与不足

  5、自读,梳理基础知识(找出课文中重要词语,并解决其意义和用法)

  (1)古今异议词:止作聘孔路

  (2)通假字:莫尔棘

  (3)活用词:日(名词作状语)雨(名词用作动词)

  (4)一般重要实虚词:靡(无)、遑(闲暇)、牡(雄性鸟兽,与牝相对,如牝鸡司晨)、捷(胜利)、骙骙(熟练的样子)、载……载……(一边一边,如载歌载舞)

  助词,无实义:维、斯、思、止(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四、文本赏析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戍边战士思乡

  2、是不是一开篇就写思乡呢?不是

  3、开头没写思乡,写采薇,这是《诗经》中的哪一种手法?还有哪些章用了这种手法?兴,1—4的章都用了兴的手法。1—3章都是以采薇起兴。第4章以棠棣之花起兴。(进一步加深对《诗经》“六义”的理解)

  4、其实,作者写采薇,不仅有兴的作用,还应该有其它用意,要不,为什么不写采蘑菇?“采菇采菇”不也行吗?

  暗示了战事的艰苦,战士因为没有足够的粮食,所以才以野菜充饥;另外也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5、再看前三章有什么特点?重章叠句,有加强语气一唱三叹之效,有节奏感和音韵美。(齐读体会)

  6、前三章都以采薇起兴,但也有变化,试说出。

  写采薇从生到老的变化,反映了作战时间之长,可能是一年,更可能是几年、十几年、几十行。

  暗示时间的流逝,增强思乡的表达效果。

  7、那么战士思家,他们有没有回去呢?

  没有,这反映了战士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怀,主动的去作战。

  8、第四、五章具体描写了边关战事,都写了哪些与战斗有关的事物呢?

  高大的战车、雄壮的战马、整齐的队列、熟练的动作、精良的装备等。

  战士们对自己军队的强大,感到骄傲和自豪,面对强敌,雄纠纠,气昂昂,同仇敌忾。最终取得了战事的胜利(一月三捷)。

  9、战事胜利了,终于可以回家了吧,最后一章在写法上与前面几章有何不同吗?

  最后一章以抒情为主,借景抒情;另外用了对比手法,以离家时的欢愉与归家时的忧伤作对比。

  10、既然可以回家了,为什么“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呢?你知道“他”的哀吗?试说一说。

  多年的在外作战,音书断绝,家乡的亲人还在否?人事变化大否?(“少小离家老大回”)“去时里下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几十年的离家,家乡的老母亲或许早已化成一冢坟墓了……真是“近乡情更切,不敢问来人”啊。怀着种种复杂的心情,凶多吉少,怎么能不悲哀呢?

  《古诗十九首》:“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何谁?”

  五、小结

  这首诗歌写到在国家危难之时,战士在思归与作战之间,毅然决然选择作战,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

  作为现实主义诗歌,《诗经》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今天我们的*正面临着日本的觊觎(日本已经声明从个人手中购买*),在这种情况下,你应该怎么去做呢?

  冷兵器时代,人多力量大,而现代战争的今天,人多已经不是优势,应该以科技武装自己,打好科技战。作为我们同学们,应该努力学习,掌握好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奉献自己的力量,这样也就足够了。

  六、布置作业

  诗歌最后一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历来为人所称道,请同学们扩写成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

  七、板书设计

  采薇思归

  战场战事

  回家悲伤

  曹晴

《采薇》 优秀教案7

  教学目标

  归纳诗歌的章法特点、表现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色以及本诗深刻的思想资料,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疏通诗句,体会抒情主人公复杂的情感

  教学重点

  疏通课文,鉴赏课文的思想资料和艺术形式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诵读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的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

  2、翻开人类几千年的礼貌史,你会发现,历史的年轮,并不总是从温馨宁静的田园中穿过,而常常碾压着累累尸骨前行不管你对它怀有什么样的情感,战争这个巨大的幽灵,一向伴随人类成长的历史于是,战争,一向是人类文学的一个永恒话题此刻,我们来学习《小雅·采薇》去感受几千年前的古人对战争含辛茹苦的咀嚼,去感受积淀在其中的真切复杂的人生百味。

  二、整体感知

  1、检测预习

  (1)字音

  四牡(mǔ),骙骙(kuí),小人所腓(féi),象弭(mǐ)

  玁狁(xiǎnyǔn),不遑(huáng),孔疚(jiù),靡盬(mígǔ)

  雨(yù)雪,霏(fēi)霏,载(zài)渴载饥,维常之华(huā)

  (2)通假字

  玁狁孔棘棘——急jí

  岁亦莫止莫——暮mù

  彼尔维何

  2、诵读感知

  (1)结合注释,自由诵读

  提示节奏: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2)齐读或点名个读

  (3)放录音,听读课文

  3、疏通诗句,理清思路

  (1)结合注释,疏通诗句

  ①重点字词

  不遑启居:遑,闲暇

  忧心孔疚:孔,很疚,痛苦

  君子之车:君子,指将帅

  小人所腓:小人,指士兵腓,遮蔽

  ②疏通诗句,体会情感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

  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玁狁去厮杀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玁狁来厮杀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

  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防地调动难定下,书信托谁捎回家!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发杈枒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

  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没闲暇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

  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

  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

  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将军威武倚车立,兵士掩护也靠它

  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三、文本探究

  诗歌是一种最古老的文学形式,它用语言在我们的意念中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图画,传达一种内在的情感而*古典诗歌的魅力就在于它能有凝练的语言激发读者无限的想像力《采薇》这首诗一共六章,这六章我们能够分为三个镜头和画面,下面我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三个画面——我们把1—3段写成一个镜头,4和5段写成一个镜头,第6段单独写一个镜头——并注意体会原诗所采用的艺术技巧。

  【教学预设】

  镜头一:采薇思归

  深秋,夕阳如血,一位满面尘土与愁容的士兵,坐在军营不远处的旷野中,远眺着故乡的方向,干裂的嘴唇喃喃地唱着故乡的小调,内心涌动着浓浓的乡愁。

  画外音:又是一年岁末了,薇菜柔嫩的叶子也逐渐变得枯硬,家乡的柳树又长高了吧!战争何时才是个尽头?贪婪的猃狁何时才肯罢手?我的思念像一盆烈火,烧灼着五脏六腑柳条新发之时,我能否嗅到故乡的气息呢?

  感情提问:如果你作为这部电影主角,你就应如何把握每个镜头的情感?

  镜头一:忧伤(家园之思:军旅生活之劳苦,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

  艺术手法提问:同学们的镜头设计很不错,有景物、有神态、有心理几位同学的镜头设计中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薇”,为什么大家都关注到了它?(都没有提到薇,是不是忽略了什么呢?)

  薇,菜名,又名野豌豆;又名“大巢菜”指贫者所吃的食物

  (1)比兴——提问:三个小节的开头都是用了同样的话,这叫什么手法?

  《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都是起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氓》的比兴手法也是有声有色“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用来起兴,同时用来比喻氓之妻岁月容颜的改变)。

  提问:用来起兴的事物往往跟下文的正题又有必须的联系,同学们请思考一下,三处采薇,略有变化,这有什么深意吗?

  由“薇亦作止”采薇刚刚冒出薇芽,到“薇亦柔止”,薇菜长出柔软的茎叶到“薇亦刚止”,薇菜长得高大坚硬“采薇采薇”三次比兴,有一种时光流逝,戍期漫长、归家无期之悲。

  所以此处的“薇”不仅仅是起兴,还有作比,因为叫作比兴。

  (2)重章叠唱提问:同样的话在诗中重复出现,这又叫什么手法?

  《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如前三章的重章叠句中,文字略有变化,以薇的生长过程,衬托离家日久企盼早归之情,异常生动妥贴。

  《诗经》的这一突出特点,同样与音乐曲调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明白,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构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镜头二:疆场思归

  军旗在十月的风中猎猎飘扬,战场上烟尘滚滚将帅乘着四匹高大雄壮的马驾着的马车,昂首而来,士兵们向着军旗的方向,呐喊着,奋勇杀敌看!英勇的战马,整齐的军队,精良的武器,无不让猃狁人胆战心惊敌营人叫马嘶,我们所向披靡!

  感情提问:这个镜头的情感就应如何把握?

  镜头二:自豪(爱国之心: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高昂的斗志,必胜的信念和饱满的爱国热情)

  提示:(1)“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四句中的叠词写战马的高大强壮,步伐整齐,加以精良的装备,显示出赫赫军威,“一日三捷”是用数字的比较,表现了战争的捷报频传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高昂的斗志,必胜的信念和饱满的爱国热情。

  (2)“象弭鱼服”这种精良的武器足以笑傲猃狁这些游牧部落恐怕只有简陋的弯弓,而我们却有“象牙镶饰的弓和鲨鱼皮作的箭袋”,这是农耕礼貌的骄傲,也是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

  艺术手法提问:这两个章节中也有一处用到了比兴,请把它找出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这是指棠棣花,用花之盛起兴,喻出征军队车马服饰之盛及声势之壮。

  镜头三:归家之哀

  冬雪霏霏,战士最后踏上了归途风尘满面,又饥又渴。

  画外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当年我离开故乡,杨柳依依惜别“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此刻我踏上归途,只有漫天的飞雪,青春不在,年华不在,感情安在?家人安在?家园安在?

  提问:这个镜头的情感就应如何把握?

  镜头三:悲痛(为什么回家途中还会悲伤呢?)

  提示:(1)宋之问在《渡汉江》中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一个怯字写出了归乡时的千万种感受和情感

  (2)“古诗十九首”里的《十五从军征》是这样写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几十年的征战物是人非,几十年的征战沧海桑田,几十年的征战亲人还在,爱人还在吗?

  (3)“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归来时,还何乐而有呢?除了深深感慨,那从薇菜初生时节开始的归家向往,那一次次的念叨,每一个朝夕的苦苦盼望,都在这一归途中,因为对家人命运和自身前景的担忧都不得不沉重起来

  艺术手法提问:最后一节中你最喜欢哪一句?末章之美

  清人方玉润在他的《诗经原始》中说:“此诗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伤时事,别有深意,不可言喻,故日‘莫知我哀’、不然,凯旋生还,乐矣,何哀之有邪”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晋人谢玄把这四句论为三百篇中最好的诗句好在哪里?

  1.借景抒情:诗含着两个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吹拂柳枝依依惜别的画面,一是寒冬季节雨雪纷飞的画面在那里,诗人没有直接倾诉内心的感情,而是以春天随风飘拂的柳丝来渲染昔日上路时的依依不惜之情,用雨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以景写情,情景交融,让那一股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从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无尽。

  2.以哀情写乐景。清人王夫之在论《诗经·小雅·采薇》这两句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以春风杨柳灿烂春光反衬离家之悲,以风雪交交严酷寒冬衬凯旋之乐。

  3.比较:将时序之“今──昔”,景物之“柳──雪”,人生之“往──来”剪接融汇,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典型画面短短四句诗,看似*淡,娓娓道来,却充满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用柳代春,用雪代冬,含蓄内敛又有分量春之柳,冬之雪,一个温柔地婀娜,一个飞扬着冰冷。

  同一个“我”,但已有“今、昔”之分,同一条路,却已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之别,而这一切都在这一“往”一“来”的人生变化中生成……

  拳拳赤子心,悠悠故乡情走过千山万水,走不出魂牵梦萦的故乡,故乡的种子埋藏在游子的心房“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缓缓的吟唱超越了时空的隧道,依旧向我们诉说着人类那亘古不变的思乡愁绪。

  小结:《采薇》一诗,在题材上可称为边塞诗的鼻祖,征人思乡,是后代边塞诗的重要主题,这首诗能以最真实的词句、最自然的艺术,挑动了人们的某一根心弦,准准地说中了人们心里千变万化的情绪,历经数前千年而不倒,愈久弥芳。

  四、课堂小结:

  《采薇》不像一般的战争诗那样简单地表现人物情感,而是力求表现出人的深层的内心矛盾和痛苦,细微真实地写出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残酷的战争毕竟与人类礼貌正常价值趋向相悖,自古以来,人们都对它怀有复杂矛盾的感情。《采薇》正是为保家卫国而出征玁狁的士兵所唱出的心声。作者疾呼“靡室靡家,玁狁之故”,充分说明其所怨恨的是玁狁而非周天子,诗人对侵略者充满了仇恨,诗篇中洋溢着战胜侵略者的激越情感;但同时,“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又对久战不休充满厌倦总之,战士们的情感深处,交织着重重矛盾:对敌人的痛恨与对家乡的思念,保家卫国的豪迈与历尽艰辛的苦涩……

  其实,人类有一种很普遍的矛盾心理:大丈夫有仗剑远行志在四方的雄心壮志,又有低头思乡胸怀亲人的回归意识。那里的戍边战士心中的矛盾,也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人类共有的,也是无法回避的真实矛盾心理所以,诗中表现的这种情感矛盾,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好处。

《采薇》 优秀教案8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手法是学习要点,赋、比、兴手法的理解鉴别又是学习的难点。

  2.诗歌所反映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以及《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是学习的要点。

  3.有些词句理解起来也可能有困难。

  《诗经》因距今时代久远(近三千年),加之某些词句的理解历来有分歧,这天阅读理解起来在语言方面困难较大。我们在学习中首先要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预习课文,把握大意;然后再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反复熟读课文直至背诵,透彻理解。学习的重点不必放在字词句的逐一解释上(但某些古汉语常用的实词、虚词和至今仍在沿用的词语、成语必须要掌握);重点应是学习掌握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所刻划的人物形象,所运用的赋、比、兴手法以及章法结构和停顿节奏等的艺术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

  [教学时间]:

  一课时[学习资料与步骤]

  一、了解《诗经》

  《诗经》是*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两种说法:

  ①行人采诗说。

  ②孔子删诗说。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但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只但是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来,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

  《诗经》所录,均为以前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资料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诗经》全面地展示了*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其中有些诗,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有些诗,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还有不少诗表现了青年男女的感情生活。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诗经》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资料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二、学习《采薇》

  1.学生朗读,整体把握。

  思考讨论: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2.再读诗歌,疏通词句。译文:

  3.理清思路,把握资料。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首四句,以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的推移来起兴,来表达士兵久役于外不得归家的怨敌、思家与盼归的情绪。“靡室靡家”和“不遑启居”是这一情绪产生的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的话说:“古者戍役,两朞而还。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复留备秋,至过十一月而归。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诗集传》)这段话告诉我们,当时的兵役制度是二年为期限,但是本诗中的战士的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满和对家乡更强烈的思念。以下几章都是围绕着这个基调叙写的。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言戍人念归期之远,而忧劳之甚,然戍事未已,则无人可使归而问其室家之安否也。”诗仍以薇菜逐渐长得柔嫩、粗硬起兴,暗示时间流逝,易年更岁,但是役期却无止境,军旅生活又异常痛苦,转战不止,饥渴劳顿。而“靡使归聘”和“我行不来”,则表达了边关和故乡相隔万里,关山阻断,音讯全无,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述,透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情绪。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最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4.明确特点,熟读成诵。

  从艺术上讲这首诗很有特点。首先,诗歌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生活图景,比如,对战争场面的描述,并不是直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战车、战马,写象弭、鱼服,写劳累奔波,写饥渴难当,但我们透过这些描述能够想见战争的残酷。

  其次是情景交融,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薑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再次,是它的旋律协调,音节和谐,一唱三叹,诗的前三章开头句式相似,反复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之美。

  三、布置作业:完成《学习与评价》相关练习。


《采薇》 优秀教案 (菁选8篇)扩展阅读


《采薇》 优秀教案 (菁选8篇)(扩展1)

——《采薇》教案5篇

《采薇》教案1

  设计理念

   《采薇》出自《诗经》,向来以其丰富多彩的人文内涵、难以言说的诗情画意、含蓄蕴藉的艺术风格让人拍案叫绝。尤其是诗中那真实复杂的矛盾情感———对强敌贼寇的愤恨与对故园亲人的思念,保家卫国的豪迈与历尽艰辛的苦涩,明媚乐景中的哀伤与阴晦哀景中的喜悦,都给人以无穷的想像与回味,具有永恒的魅力。本设计将情感、价值之类丰富的人文目标具体融化在对文本的解读过程中,通过反复的吟诵、品味、领悟,通过丰富的联想、比较、探究,在准确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深入剖析诗的人文内核,深刻感受诗的丰富意蕴,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人生境界,真正实现文本的教育教学价值。

  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

  1.让学生从网络或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

  2.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句,初步感知原诗。

  二、文本解读过程

  1.导语

  翻开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你会发现,历史的年轮,并不总是从温馨宁静的田园中穿过,而常常碾压着累累尸骨前行。不管你对它怀有什么样的情感,战争这个巨大的幽灵,一直伴随人类成长的历史。于是,战争,一直是人类文学的一个永恒话题。现在,就让我们去感受几千年前的古人对战争含辛茹苦的咀嚼,去感受积淀在其中的真切复杂的人生百味。

  2.师生交流课前准备的情况(使用多媒体),明确以下几点。

  (1)《诗经》和“《诗经》六义”。

  (2)《采薇》是西周宣王时期的作品,是《诗经》里最富有诗意的一首“战争诗”。宣王时北方玁狁侵周,宣王命令出征,打退玁狁。《采薇》是出征玁狁的士兵所赋。诗篇洋溢着战胜侵略者的激越情感,但同时又对久戍不归、久战不休充满厌倦,对自身遭遇无限哀伤。

  3.文本解读

  在各种形式的反复诵读中,师生着重交流或探讨以下一些问题:

  (1)该诗的思路结构有什么特点?

  讨论后明确:重章叠句,回环往复,舒卷自如,《诗经》里很多诗都有这个特点。本诗共有六章,前三章迭出,后三章也基本上是这样的结构;但前后三章有明显的变化,使整首诗较其他作品有更多的起伏变化,以便于表现更为复杂的情感。

  (2)诗从“采薇”写起,这跟“曰归曰归”的思乡情有何关系?

  明确:这里采用的是《诗经》惯用的起兴手法,“薇”是故乡田野里常见的植物,自然由物及人,引起了浓浓乡愁。于是,深切的乡情融入熟悉的“薇”中。思乡怀亲的情感是抽象的,但是,当把它化作故乡的一株野花、一棵大树、一条小河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山水草木时,就具体形象了。

  (3)前三章所写的“薇”有无变化?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明确:“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这里首先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变化、时光的流逝;写薇由“作”而“柔”而“刚”,薇都生长得这么旺盛了,可是戍边军士还远离家乡,历久不归;既暗示了士卒滞留边关的时间之长,又很自然地带出了“心亦忧止”“忧心烈烈”“忧心孔疚”这种有家难归的情感。这种生长变化不仅避免了单调重复,更暗示了乡愁的渐浓、渐深、渐切。所以,这极其精练的写景,同样证明着“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艺术真谛。再加上,在表现时间方面,末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一“往”一“来”,同样表明了时序的变迁,就更进一步抒写出人世沧桑之感。

  (4)四、五两章表现了什么内容?与浓浓的乡愁矛盾吗?

  明确:“戎车既驾,四牡业业”“驾彼四牡,四牡骙骙”两章直接描写了战事之频繁、壮烈,既表现了战士们的威武雄壮,也展现出他们保家卫国的豪情,同时,也似乎暗示了思乡的深层原因:频繁惨烈的战事,更让人渴望和*,渴望故乡,渴望亲人。

  (5)这首诗最经典的景物描写在哪里?你是如何理解的?

  明确:末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几句,晋人谢玄认为是《诗经》里最有诗意的句子。清代学者王夫之也大加赞赏,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然而从字面上却不见“乐”与“哀”,“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偏偏在春光明媚“杨柳依依”的大好时刻,战士们离别家乡亲人走上残酷的战场,心中有多少割舍不断的悲情愁肠呀!千辛万苦的战争终于结束,所有的艰难险阻,所有的痛楚辛酸都已经远去,家园亲人就在眼前,该是多么温馨喜悦呀,可偏偏“雨雪霏霏”!昔日离家时的依依惜别之情,今日归来的悲戚之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哀情寄乐景,乐情托哀景,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抒写出极其丰富的物是人非之叹。

  (6)你怎么理解这首诗交织着士兵思家恋土与保家卫国的复杂心理?

  明确:《采薇》不像一般的战争诗那样简单地表现人物情感,而是力求表现出人的深层的内心矛盾和痛苦,细微真实地写出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残酷的战争毕竟与人类文明正常价值趋向相悖,自古以来,人们都对它怀有复杂矛盾的感情。《采薇》正是为保家卫国而出征玁狁的士兵所唱出的心声。作者疾呼“靡室靡家,玁狁之故”,充分说明其所怨恨的是玁狁而非周天子,诗人对侵略者充满了仇恨,诗篇中洋

  溢着战胜侵略者的激越情感;但同时,“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又对久战不休充满厌倦。总之,战士们的情感深处,交织着重重矛盾:对敌人的痛恨与对家乡的思念,保家卫国的豪迈与历尽艰辛的苦涩……

  其实,人类有一种很普遍的矛盾心理:大丈夫有仗剑远行志在四方的雄心壮志,又有低头思乡胸怀亲人的回归意识。这里的`戍边战士心中的矛盾,也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人类共有的,也是无法回避的真实矛盾心理。所以,诗中表现的这种情感矛盾,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

  三、延伸探究

  阅读《诗经》中的《大雅常武》《大雅小明》《秦风小戎》,与《采薇》对比一下,看有什么异同。

  [ 内 容 结 束 ]

《采薇》教案2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重点难点]:

  1.《诗经》六义及重章叠唱的手法是学习要点,赋、比、兴手法的理解鉴别又是学习的难点。

  2.诗歌所反映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以及《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是学习的要点。

  3.有些词句理解起来也可能有困难。

  《诗经》因距今时代久远(近三千年),加之某些词句的理解历来有分歧,今天阅读理解起来在语言方面困难较大。我们在学习中首先要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预习课文,把握大意;然后再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反复熟读课文直至背诵,透彻理解。学习的重点不必放在字词句的逐一解释上(但某些古汉语常用的实词、虚词和至今仍在沿用的词语、成语一定要掌握);重点应是学习掌握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所刻划的人物形象,所运用的赋、比、兴手法以及章法结构和停顿节奏等的艺术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

  [教学时间]:一课时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了解《诗经》

  《诗经》是*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两种说法:①行人采诗说。②孔子删诗说。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但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来,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诗经》全面地展示了*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其中有些诗,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有些诗,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还有不少诗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采薇..

  《诗经》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二、学习《采薇》

  1.学生朗读,整体把握。

  思考讨论: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2.再读诗歌,疏通词句。

  译文:

  野豌豆苗采几把,一些豆苗已长大。说回家啊难回家,岁末又将来临啦。没有屋来没有家,只因匈奴太凶煞。没有空闲坐下来,只因匈奴久徘徊。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柔嫩刚发芽。说回家啊难回家,心总忧愁总牵挂。忧心如焚烤艳阳,又饿又渴实难当。战事难将帐安定,无人归家问音讯。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茎叶老又硬。说回家啊难回家,转眼又去半年啦。朝廷差事不停遣,没有一处可休闲。忧心积郁成久痛,只恐死讯往家送。

  路边何花争娇艳?白棣花开一片片。路边何车真威武?将军出征将路堵。战车前方套上马,四匹马儿真高大。如此怎敢图安乐?一月捷报一箩箩。

  趋车策马征四方,马儿强健势浩荡。将军树威车旁立,兵士也靠车隐蔽。四马雄威多整齐,雕弓箭袋不曾离。哪敢一日不戒备?匈奴战事催人急。

  想我当年出征日,杨柳春风真美丽。如今归来返故里,却是雪花纷飞时。行路迟缓路漫漫,又渴又饿不胜寒。无限伤悲在我心,谁人知晓叹伶仃。

  3.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首四句,以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的推移来起兴,来表达士兵久役于外不得归家的怨敌、思家与盼归的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启居”是这一心情产生的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的话说:“古者戍役,两朞而还。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复留备秋,至过十一月而归。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诗集传》)这段话告诉我们,当时的兵役制度是二年为期限,可是本诗中的战士的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满和对家乡更强烈的思念。以下几章都是围绕着这个基调叙写的。

  采薇..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言戍人念归期之远,而忧劳之甚,然戍事未已,则无人可使归而问其室家之安否也。”诗仍以薇菜逐渐长得柔嫩、粗硬起兴,暗示时间流逝,易年更岁,可是役期却无止境,军旅生活又异常痛苦,转战不止,饥渴劳顿。而“靡使归聘”和“我行不来”,则表达了边关和故乡相隔万里,关山阻断,音讯全无,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采薇..

  标签:高三语文复习教案,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采薇..,

  4.明确特点,熟读成诵。

  从艺术上讲这首诗很有特点。

  首先,诗歌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生活图景,比如,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并不是直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战车、战马,写象弭、鱼服,写劳累奔波,写饥渴难当,但我们通过这些描写可以想见战争的残酷。

  其次是情景交融,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薑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再次,是它的旋律协调,音节和谐,一唱三叹,诗的前三章开头句式相似,反复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之美。

  三、布置作业:

  完成《学习与评价》相关练习。

《采薇》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创作成就,积累文中出现的名句,品味*古代经典的思乡主题所反映出的内涵。

  2、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3、通过涵泳、美读等方法的活动体验,结合自己对家乡的感受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从而把握文章的基本脉络。

  4、通过小组讨论形式,采用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集体品评文中优美的语段,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比较鉴赏文章的意境美。

  5、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与文本、编者、老师、学生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难点:

  “家”在本文中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阅读时细细品味“家”的涵义。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课题导入:

  拳拳赤子心,悠悠故乡情。走过千山万水,走不出魂牵梦萦的故乡,故乡的种子埋藏在游子的心房。听,历史的声音从那头传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缓缓的吟唱超越了时空的隧道,依旧向我们诉说着人类那亘古不变的思乡愁绪。

  二、 介绍诗经:

  1、 学生展示自己查找到的资料(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

  2、 教师总结,通过多媒体展示《诗经》相关的知识

  资料: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约500余年间的诗歌305部,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就称为诗经。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雅、颂是依据音乐的不同来划分的。

  风是乐调,国风就是各国土乐。

  雅是周朝王畿之乐,“雅”有“正”的意思,雅诗多为反映贵族阶级生活和思想情感的作品。其中又有大雅和小雅之分。大雅多为西周早期的诗,共31篇;小雅多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时的诗,共74篇。大雅多为赞美诗,赞颂统治阶级的奢华生活;小雅多为怨刺诗,表达下层贵族牢骚不*的情绪。从风格上看,大雅雍容华贵,诗味不浓;小雅生动活泼,艺术价值较高。

  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有三种:赋、比、兴。

  “赋”:铺陈叙事,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教有实在意义的用法。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三、 诵读并感知课文:

  1、让一学生上台朗读,读完后正音。

  岁亦莫(mù)止 猃狁(xiǎn yǔn )之故 载(zài)饥载渴

  王事靡盬(gǔ) 我行不来(lài) 彼路(lù)斯何 四牡騤騤(kuí)

  雨(yù)雪霏霏 小人所腓(féi) 象弭(mǐ)鱼服

  学生集体朗读全诗

  2、学生小组讨论,疏通语句,评点全诗。(通过小组之间的协作,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明确:第一章:巢菜采了又采,巢菜冒出了 芽尖。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又到了年末。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有家等于没有家。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不停地奔走,没有空闲。

  第二章:巢菜采了又采,巢菜多么鲜嫩。说回家呀道回家,心中是多么忧闷。忧闷的 心好像烈火在燃烧,饥渴交加实在难忍。驻防的 地方总是没有固定,无法叫人向家里捎信。

  第三章:巢菜采了又采,巢菜已经又老又硬。说回家呀道回家,又到了十月小阳春。王室的 差事没有尽头,哪能有片刻安身。心中是那么痛苦,到如今有谁来慰问。

  第四章:那开得茂盛的是什么花?是常棣的花密密层层。那驶过的 大车是 什么人的车?当然是将帅们的 坐乘。兵车已经驾起,四匹雄马又高又大。哪里敢安然住下,一个月的交战就有几轮。

  第五章:驾起四匹雄马,四匹马高大又强壮。将帅们坐在车上,士兵们也靠它隐蔽遮挡。四匹马训练得已经娴熟,还有象牙装饰的弓和鱼皮箭囊。怎能不天天警戒,猃狁入侵,战事十分紧张。

  第六章:想起我离开家的 时候,杨柳依依随风飘飞。如今我在归乡的 途中,纷纷扬扬雪花漫天。路途泥泞步履艰难,饥渴交加满身疲惫。我的心是多么凄凉悲伤,满心的 伤痛又有谁能体会。

  3、梳理诗歌的思路:

  明确:第一章至第三章: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四、 合作探究:

  1、 找出本诗中表现人物强烈思乡情感的诗句。(学生活动,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先分小组交流,后展示本组的共同成果(每组准备两到三处)。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谈谈你的看法。(学生讨论活动,个性化阅读)

  3、拓展迁移。回忆《诗经》中其他不同思乡的作品。(学生活动,教师概括总结)

《采薇》教案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体会诗歌重章叠句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的作用

  ●感受诗中所蕴含的家园之思

  ●了解诗歌所反映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以及《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

  能力目标:

  ●学习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思想内容

  情感目标:

  ●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

  ●培养对家乡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 回忆学习过的有关诗经的知识

  二、 阅读全诗完成

  (一) 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岁亦莫(mù)止 猃狁(xiǎn yǔn )之故 载(zài)饥载渴

  王事靡盬(gǔ) 我行不来(lài) 四牡騤騤(kuí)

  雨(yù)雪霏霏 小人所腓(féi) 象弭(mǐ)鱼服

  靡室靡(mǐ)家 不遑(huáng)启居

  (二) 掌握以下重点词语

  ◆通假字

  (1) 岁亦莫止( )

  (2) 彼尔维何( )

  (3) 维常之华( )

  (4) 猃 狁孔棘( )

  ◆词类活用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雨,动词,雨雪犹“落雪”。)

  象弭鱼服( 象,用象骨装饰。鱼,用鲨鱼皮制作。 )

  ◆重点词语,注意其中古今异义 的词

  (1) 不遑启居(启,古意是跪,今意指开启;居,古意指安坐,今意指居住。)

  (2)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君子,文中指主帅,今指有品德的人;小人,文中指士卒,今指品行差的人。)

  (3) 彼路斯何( 路,高大的战车,将帅作战时用的车。今指道路。 )

  (4)薇亦作止(作,指薇菜冒出地面)

  (5)岁亦莫止(止,句尾语气词)

  (6)靡使归聘(使,指使,委托。聘,问)

  (7)载饥载渴(载,动词或形容词词头,可译为“且”“又”。)

  (8)岁亦阳止(阳,指阴历十月)

  (9)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孔,很。疚,痛苦。来,回家。)

  (10)彼路斯何(斯,语气词,无实义)

  (三)疏通文意

  译文:野豌豆苗采几把,一些豆苗已长大。说回家啊难回家,岁末又将来临啦。没有屋来没有家,只因匈奴太凶煞。没有空闲坐下来,只因匈奴久徘徊。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柔嫩刚发芽。说回家啊难回家,心总忧愁总牵挂。忧心如焚烤艳阳,又饿又渴实难当。战事难将帐安定,无人归家问音讯。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茎叶老又硬。说回家啊难回家,转眼又去半年啦。朝廷差事不停遣,没有一处可休闲。忧心积郁成久痛,只恐死讯往家送。

  路边何花争娇艳?白棣花开一片片。路边何车真威武?将军出征将路堵。战车前方套上马,四匹马儿真高大。如此怎敢图安乐?一月捷报一箩箩。

  趋车策马征四方,马儿强健势浩荡。将军树威车旁立,兵士也靠车隐蔽。四马雄威多整齐,雕弓箭袋不曾离。哪敢一日不戒备?匈奴战事催人急。

  想我当年出征日,杨柳春风真美丽。如今归来返故里,却是雪花纷飞时。行路迟缓路漫漫,又渴又饿不胜寒。无限伤悲在我心,谁人知晓叹伶仃。

  教师让学生自己译注,适当加以评点。

  (四)整体感知、归纳

  1、诗歌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明确:

  1—3回忆军旅劳顿,交待不归原因,表达强烈思归之情。

  4—5直写战争之惨烈

  6对比写归途之悲伤、痛苦。

  2、概括归纳全诗中表达的作者的情感

  明确::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3、找出本诗中表现人物强烈思乡情感的诗句。加以体会。

  三、赏析探讨

  全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起到了什么效果

  ▲1-3章 采用了重章叠句和兴、赋的手法

  薇亦作止

  采薇采薇, 薇亦柔止

  薇亦刚止

  岁亦暮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岁亦阳止

  作用:

  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

  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4-5章细节描写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

  诗歌写的是战车、战马、象弭、鱼服以及士兵的劳累奔波、饥渴难当,而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但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战争的残酷已可想见。

  ▲第6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阅读下面资料,找出古人对这两句诗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

  资料一: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谢公(谢安)因弟子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资料二:方玉润《诗经原始》中评说:“此诗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奏生还,乐矣,何哀之有耶?”又说:“末乃言归途景物,并回忆来时风光,不禁黯然伤神,绝世义情,知古常新。”

  资料三:清人王夫之在论《诗经·小雅·采薇》这两句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明确:

  1、今昔对比,以虚衬实。凯旋之乐与内心之伤悲对比,以乐衬悲。昔日“杨柳依依”与今日之“雨雪霏霏”对比,有今不胜昔之悲。

  2、“雨雪霏霏”之景与“载饥载渴”之情境相合,情景交融,更突出内心之伤悲、哀痛。

  本章对比衬托,情景交融,语调低沉,气氛悲怆。充分表现作者内心的伤悲、痛苦。

  四、作业

  结合我们所学的《诗经》两首,归纳诗经在表现手法上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将两首诗熟读成诵,用赋、比、兴的手法尝试作一首诗来表达你的某种情感。

《采薇》教案5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重点难点]:

  1.《诗经》六义及重章叠唱的手法是学习要点,赋、比、兴手法的理解鉴别又是学习的难点。

  2.诗歌所反映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以及《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是学习的要点。

  3.有些词句理解起来也可能有困难。

  《诗经》因距今时代久远(近三千年),加之某些词句的理解历来有分歧,今天阅读理解起来在语言方面困难较大。我们在学习中首先要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预习课文,把握大意;然后再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反复熟读课文直至背诵,透彻理解。学习的重点不必放在字词句的逐一解释上(但某些古汉语常用的实词、虚词和至今仍在沿用的词语、成语一定要掌握);重点应是学习掌握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所刻划的`人物形象,所运用的赋、比、兴手法以及章法结构和停顿节奏等的艺术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

  [教学时间]:一课时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了解《诗经》

  《诗经》是*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两种说法:①行人采诗说。②孔子删诗说。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但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来,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

  《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诗经》全面地展示了*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其中有些诗,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有些诗,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还有不少诗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采薇..

  《诗经》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二、学习《采薇》

  1.学生朗读,整体把握。

  思考讨论: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2.再读诗歌,疏通词句。

  译文:

  野豌豆苗采几把,一些豆苗已长大。说回家啊难回家,岁末又将来临啦。没有屋来没有家,只因匈奴太凶煞。没有空闲坐下来,只因匈奴久徘徊。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柔嫩刚发芽。说回家啊难回家,心总忧愁总牵挂。忧心如焚烤艳阳,又饿又渴实难当。战事难将帐安定,无人归家问音讯。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茎叶老又硬。说回家啊难回家,转眼又去半年啦。朝廷差事不停遣,没有一处可休闲。忧心积郁成久痛,只恐死讯往家送。

  路边何花争娇艳?白棣花开一片片。路边何车真威武?将军出征将路堵。战车前方套上马,四匹马儿真高大。如此怎敢图安乐?一月捷报一箩箩。

  趋车策马征四方,马儿强健势浩荡。将军树威车旁立,兵士也靠车隐蔽。四马雄威多整齐,雕弓箭袋不曾离。哪敢一日不戒备?匈奴战事催人急。

  想我当年出征日,杨柳春风真美丽。如今归来返故里,却是雪花纷飞时。行路迟缓路漫漫,又渴又饿不胜寒。无限伤悲在我心,谁人知晓叹伶仃。

  3.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首四句,以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的推移来起兴,来表达士兵久役于外不得归家的怨敌、思家与盼归的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启居”是这一心情产生的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的话说:“古者戍役,两朞而还。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复留备秋,至过十一月而归。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诗集传》)这段话告诉我们,当时的兵役制度是二年为期限,可是本诗中的战士的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满和对家乡更强烈的思念。以下几章都是围绕着这个基调叙写的。

  采薇..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言戍人念归期之远,而忧劳之甚,然戍事未已,则无人可使归而问其室家之安否也。”诗仍以薇菜逐渐长得柔嫩、粗硬起兴,暗示时间流逝,易年更岁,可是役期却无止境,军旅生活又异常痛苦,转战不止,饥渴劳顿。而“靡使归聘”和“我行不来”,则表达了边关和故乡相隔万里,关山阻断,音讯全无,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采薇..

  标签:高三语文复习教案,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采薇..,

  4.明确特点,熟读成诵。

  从艺术上讲这首诗很有特点。

  首先,诗歌十分注重用具体生动的细节来展现生活图景,比如,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并不是直接写刀光剑影和厮打拼杀,而是写战车、战马,写象弭、鱼服,写劳累奔波,写饥渴难当,但我们通过这些描写可以想见战争的残酷。

  其次是情景交融,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薑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再次,是它的旋律协调,音节和谐,一唱三叹,诗的前三章开头句式相似,反复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之美。

  三、布置作业:

  完成《学习与评价》相关练习。


《采薇》 优秀教案 (菁选8篇)(扩展2)

——《采薇》优秀教案5篇

《采薇》优秀教案1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常识:风、雅、颂、赋、比、兴。

  2、学习诗中的比兴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章法。

  3、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认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点。

  4、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学习步骤:

  一、了解《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

  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魏、唐、秦、陈、桧、曹、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

  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

  二、学习《采薇》

  1、学生朗读,整体把握。思考讨论: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2、再读诗歌,疏通词句。

  3、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

  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及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4、赏析:

  诗末章首四句,历代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薑斋诗话》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读罢全诗,我们仿佛看见一个身心憔悴的戍卒,冒着大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大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

  三、布置作业

  背诵最后一段。

《采薇》优秀教案2

  教学目标

  归纳诗歌的章法特点、表现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色以及本诗深刻的思想资料,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疏通诗句,体会抒情主人公复杂的情感

  教学重点

  疏通课文,鉴赏课文的思想资料和艺术形式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诵读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的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

  2、翻开人类几千年的礼貌史,你会发现,历史的年轮,并不总是从温馨宁静的田园中穿过,而常常碾压着累累尸骨前行不管你对它怀有什么样的情感,战争这个巨大的幽灵,一向伴随人类成长的历史于是,战争,一向是人类文学的一个永恒话题此刻,我们来学习《小雅·采薇》去感受几千年前的古人对战争含辛茹苦的咀嚼,去感受积淀在其中的真切复杂的人生百味。

  二、整体感知

  1、检测预习

  (1)字音

  四牡(mǔ),骙骙(kuí),小人所腓(féi),象弭(mǐ)

  玁狁(xiǎnyǔn),不遑(huáng),孔疚(jiù),靡盬(mígǔ)

  雨(yù)雪,霏(fēi)霏,载(zài)渴载饥,维常之华(huā)

  (2)通假字

  玁狁孔棘棘——急jí

  岁亦莫止莫——暮mù

  彼尔维何

  2、诵读感知

  (1)结合注释,自由诵读

  (2)齐读或点名个读

  (3)放录音,听读课文

  3、疏通诗句,理清思路

  (1)结合注释,疏通诗句

  ①重点字词

  不遑启居:遑,闲暇

  忧心孔疚:孔,很疚,痛苦

  君子之车:君子,指将帅

  小人所腓:小人,指士兵腓,遮蔽

  ②疏通诗句,体会情感

  三、文本探究

  诗歌是一种最古老的文学形式,它用语言在我们的意念中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图画,传达一种内在的情感而*古典诗歌的魅力就在于它能有凝练的语言激发读者无限的想像力《采薇》这首诗一共六章,这六章我们能够分为三个镜头和画面,下面我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三个画面——我们把1—3段写成一个镜头,4和5段写成一个镜头,第6段单独写一个镜头——并注意体会原诗所采用的艺术技巧。

《采薇》优秀教案3

  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

  1.让学生从网络或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

  2.借助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句,初步感知原诗。

  二、文本解读过程

  1.导语

  翻开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你会发现,历史的年轮,并不总是从温馨宁静的田园中穿过,而常常碾压着累累尸骨前行。不管你对它怀有什么样的情感,战争这个巨大的幽灵,一直伴随人类成长的历史。于是,战争,一直是人类文学的一个永恒话题。现在,就让我们去感受几千年前的古人对战争含辛茹苦的咀嚼,去感受积淀在其中的真切复杂的人生百味。

  2.师生交流课前准备的情况(使用多媒体),明确以下几点。

  (1)《诗经》和“《诗经》六义”。

  (2)《采薇》是西周宣王时期的作品,是《诗经》里最富有诗意的一首“战争诗”。宣王时北方玁狁侵周,宣王命令出征,打退玁狁。《采薇》是出征玁狁的士兵所赋。诗篇洋溢着战胜侵略者的激越情感,但同时又对久戍不归、久战不休充满厌倦,对自身遭遇无限哀伤。

  3.文本解读

  在各种形式的反复诵读中,师生着重交流或探讨以下一些问题:

  (1)该诗的思路结构有什么特点?

  讨论后明确:重章叠句,回环往复,舒卷自如,《诗经》里很多诗都有这个特点。本诗共有六章,前三章迭出,后三章也基本上是这样的结构;但前后三章有明显的变化,使整首诗较其他作品有更多的起伏变化,以便于表现更为复杂的情感。

  (2)诗从“采薇”写起,这跟“曰归曰归”的思乡情有何关系?

  明确:这里采用的是《诗经》惯用的起兴手法,“薇”是故乡田野里常见的植物,自然由物及人,引起了浓浓乡愁。于是,深切的乡情融入熟悉的“薇”中。思乡怀亲的情感是抽象的,但是,当把它化作故乡的一株野花、一棵大树、一条小河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山水草木时,就具体形象了。

  (3)前三章所写的“薇”有无变化?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明确:“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这里首先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变化、时光的流逝;写薇由“作”而“柔”而“刚”,薇都生长得这么旺盛了,可是戍边军士还远离家乡,历久不归;既暗示了士卒滞留边关的时间之长,又很自然地带出了“心亦忧止”“忧心烈烈”“忧心孔疚”这种有家难归的情感。这种生长变化不仅避免了单调重复,更暗示了乡愁的渐浓、渐深、渐切。所以,这极其精练的写景,同样证明着“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艺术真谛。再加上,在表现时间方面,末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一“往”一“来”,同样表明了时序的变迁,就更进一步抒写出人世沧桑之感。

  (4)四、五两章表现了什么内容?与浓浓的乡愁矛盾吗?

  明确:“戎车既驾,四牡业业”“驾彼四牡,四牡骙骙”两章直接描写了战事之频繁、壮烈,既表现了战士们的威武雄壮,也展现出他们保家卫国的豪情,同时,也似乎暗示了思乡的深层原因:频繁惨烈的战事,更让人渴望和*,渴望故乡,渴望亲人。

  (5)这首诗最经典的景物描写在哪里?你是如何理解的?

  明确:末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几句,晋人谢玄认为是《诗经》里最有诗意的句子。清代学者王夫之也大加赞赏,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然而从字面上却不见“乐”与“哀”,“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偏偏在春光明媚“杨柳依依”的大好时刻,战士们离别家乡亲人走上残酷的战场,心中有多少割舍不断的悲情愁肠呀!千辛万苦的战争终于结束,所有的艰难险阻,所有的痛楚辛酸都已经远去,家园亲人就在眼前,该是多么温馨喜悦呀,可偏偏“雨雪霏霏”!昔日离家时的依依惜别之情,今日归来的悲戚之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哀情寄乐景,乐情托哀景,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抒写出极其丰富的物是人非之叹。

  (6)你怎么理解这首诗交织着士兵思家恋土与保家卫国的复杂心理?

  明确:《采薇》不像一般的战争诗那样简单地表现人物情感,而是力求表现出人的深层的内心矛盾和痛苦,细微真实地写出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残酷的战争毕竟与人类文明正常价值趋向相悖,自古以来,人们都对它怀有复杂矛盾的感情。《采薇》正是为保家卫国而出征玁狁的士兵所唱出的心声。作者疾呼“靡室靡家,玁狁之故”,充分说明其所怨恨的是玁狁而非周天子,诗人对侵略者充满了仇恨,诗篇中洋溢着战胜侵略者的激越情感;但同时,“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又对久战不休充满厌倦。总之,战士们的情感深处,交织着重重矛盾:对敌人的痛恨与对家乡的思念,保家卫国的豪迈与历尽艰辛的苦涩……

  其实,人类有一种很普遍的矛盾心理:大丈夫有仗剑远行志在四方的雄心壮志,又有低头思乡胸怀亲人的回归意识。这里的戍边战士心中的矛盾,也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人类共有的,也是无法回避的真实矛盾心理。所以,诗中表现的这种情感矛盾,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

  三、延伸探究

  阅读《诗经》中的《大雅常武》《大雅小明》《秦风小戎》,与《采薇》对比一下,看有什么异同。

《采薇》优秀教案4

  一、诵读(形式可以多样)诗歌,整体感知

  1.诵读提示:四言诗的诵读,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即读二字后稍作延长或停顿。

  2.听录音,领会阅读技巧,明确本诗写作内容。

  3.学生朗读诗歌,指出《氓》使用“比兴”手法的句子。

  二、再读诗歌,疏通词句

  1.翻译诗歌,强调文言重点。

  2.大屏幕展示重点,提问检查。

  三、通过“老师设计问题→学生讨论探究→老师指导总结”的过程鉴赏领悟

  1.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诗歌叙述了女子从恋爱到被遗弃的经过,批判男子的负心。

  2.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个女子的形象?

  对爱情与幸福有诚挚的追求、勤劳,无辜被弃、无奈,不能抗争命运,温柔、坚强。

  3.本诗采用怎样的叙述角度?有何作用?

  运用“我”(第一人称)的好处: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更具亲切感、真实感。

  4.说出《氓》使用“比兴”手法的句子的好处。

《采薇》优秀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力;养成古诗学习方式。

  情感目标: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两千多年诗歌的历史了。

  二、初读古诗,了解诗意

  1、读

  (1)课件出示古诗,自由试读古诗。

  (2)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雨”的读音。

  (3)齐读。提示节奏。

  2、质疑

  (1)学生自由读古诗,在书上标出不懂的地方。

  请同学们自由读诗句,把不懂的地方标注出来。

  (2)学生质疑。

  谁有不懂的地方?

  (3)引导学生根据资料自学解决问题。

  有一个好办法,可以解决其中一些问题——看注释。

  (4)引导学生小组内合作学习。

  如果还有疑问,也在小组内提出来,请大家帮帮你。

  (5)查遗释疑。

  师相机指导:“杨柳”之意。介绍典故“百里穿杨”。

  3、试解诗意。

  (1)组内讨论诗意。

  同学们,你们通过刚才的自学,了解了哪些与这首诗有关的知识,在小组内和其他同学交流交流诗意。

  (2)班级交流诗意。

  (3)师出示诗意“诗”。

  三、创设情境,加深感悟。

  1、“杨柳依依”

  (1)课件出示“杨柳依依”。怎样的“杨柳”会让人感到“依依”?这四个字会让你想到什么样的画面?(学生想象,进行口语表达。)

  (2)课件出示:柳树图片。

  (3)读出你体会到的美来。

  2、“昔我往矣”

  (1)在这如诗如画的景色中,“我”却要——(教学预设:昔我往矣)

  (2)猜猜诗中人打算去“往”哪里?(师补充介绍:诗中人是一位即将出征的战士。)

  (3)为什么出征?(课件出示:猃狁之故。教师介绍诗歌背景。)

  (4)家乡的一草一木都值得留恋,但出征的“我”眼中却看到了依依的杨柳。是为什么?

  (5)学生入情入境想象回答。

  (6)课件出示: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千云霄。

  (7)面对着一双双依依挽留的双手,能留下吗?可能“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能留下吗?

  (8)把你体会到的情感放在朗读中,读——“昔我往矣”感受战争的残酷。

  3、“雨雪霏霏”

  (1)“雨雪霏霏”四个字又在你的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2)课件出示图片:要回去了,要回去了,大雪纷飞,天寒路滑,又饥又渴,我艰难地缓缓走在归乡的路上。透过苍茫的大地,我仿佛看到了。

  (3)课件出示: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4)出示资料:

  四、总结学习方法

  我们一起回想一下,这节课我们是如何来学习诗歌的?

  五、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诗经·采薇》(节选)

  2、尝试以诗中“我”的角色想象扩写故事。


《采薇》 优秀教案 (菁选8篇)(扩展3)

——《采薇》 优秀教案5篇

《采薇》 优秀教案1

  首先,我来说一下教材

  《诗经》是人教版高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由《氓》和《采薇》两张组成,我今天给大家说的就是《采薇》,该单元主要是鉴赏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

  《采薇》以四言诗歌体的形式,以回忆的方式写了被遣戍边的战士从出征到回家的诗歌。重章叠句手法的运用以及情景交融的抒情是本文最大的特点。

  第二,我来说一下我对教材的处理

  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的“三个维度”,我将本科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反复诵读,体会诗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及诗歌的主旨。掌握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用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鉴赏诗歌,本课的重点是掌握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鉴于要培养学生对诗经的兴趣和提高其鉴赏能力,所以我安培用两个课时精讲。

  第三,我再说说教学方法

  教法得当,才能挖掘出学生最大的潜力,才能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我认为这首诗最主要的就是让学生自己通过反复朗读去体会征人那种厌恶战争思念家乡又奋勇抗敌的矛盾心理,通过自己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去鉴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所以我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这样可以真正的做到一学生为主题,尊重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最后,我来呈现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一:是导入:和学生集体朗诵余光中的乡愁,营造气氛。

  导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有融于血液的故土乡情。今天就让我们到我们中华民族的源头去体验一下这美好的情感吧。

  二: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请不同的同学自选章节朗读,其他同学为其正字正音,老师指导重点字词及朗读的节凑。

  并大体让学生把握结构内容。

  三:细读赏析

  讨论重章叠句这一技巧在诗中的作用和好处。

  分组讨论主人公对战争的态度及文章的主旨。

  鉴赏最后一章,各抒己见。

  老师最后在大屏幕上打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和学生们交流。

  四:作业:课后阅读《诗经》里其他经典篇章,把自己喜欢的重章叠句找出来在班里交流。

  五:板书设计力求简洁明快,自然流畅。

《采薇》 优秀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创作成就,积累文中出现的名句,品味*古代经典的思乡主题所反映出的内涵。

  2、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3、通过涵泳、美读等方法的活动体验,结合自己对家乡的感受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从而把握文章的基本脉络。

  4、通过小组讨论形式,采用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集体品评文中优美的语段,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比较鉴赏文章的意境美。

  5、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与文本、编者、老师、学生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难点:

  “家”在本文中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阅读时细细品味“家”的涵义。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拳拳赤子心,悠悠故乡情。走过千山万水,走不出魂牵梦萦的故乡,故乡的种子埋藏在游子的心房。听,历史的声音从那头传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缓缓的吟唱超越了时空的隧道,依旧向我们诉说着人类那亘古不变的思乡愁绪。

  二、介绍诗经:

  1、学生展示自己查找到的资料(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

  2、教师总结,通过多媒体展示《诗经》相关的知识

  资料: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约500余年间的诗歌305部,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就称为诗经。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雅、颂是依据音乐的不同来划分的。

  风是乐调,国风就是各国土乐。

  雅是周朝王畿之乐,“雅”有“正”的意思,雅诗多为反映贵族阶级生活和思想情感的作品。其中又有大雅和小雅之分。大雅多为西周早期的诗,共31篇;小雅多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时的诗,共74篇。大雅多为赞美诗,赞颂统治阶级的奢华生活;小雅多为怨刺诗,表达下层贵族牢骚不*的情绪。从风格上看,大雅雍容华贵,诗味不浓;小雅生动活泼,艺术价值较高。

  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有三种:赋、比、兴。

  “赋”:铺陈叙事,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教有实在意义的用法。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三、诵读并感知课文:

  1、让一学生上台朗读,读完后正音。

  岁亦莫(mù)止猃狁(xiǎnyǔn)之故载(zài)饥载渴

  王事靡盬(gǔ)我行不来(lài)彼路(lù)斯何四牡騤騤(kuí)

  雨(yù)雪霏霏小人所腓(féi)象弭(mǐ)鱼服

  学生集体朗读全诗

  2、学生小组讨论,疏通语句,评点全诗。(通过小组之间的协作,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明确:第一章:巢菜采了又采,巢菜冒出了芽尖。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又到了年末。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有家等于没有家。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不停地奔走,没有空闲。

  第二章:巢菜采了又采,巢菜多么鲜嫩。说回家呀道回家,心中是多么忧闷。忧闷的心好像烈火在燃烧,饥渴交加实在难忍。驻防的地方总是没有固定,无法叫人向家里捎信。

  第三章:巢菜采了又采,巢菜已经又老又硬。说回家呀道回家,又到了十月小阳春。王室的差事没有尽头,哪能有片刻安身。心中是那么痛苦,到如今有谁来慰问。

  第四章:那开得茂盛的是什么花?是常棣的花密密层层。那驶过的大车是什么人的车?当然是将帅们的坐乘。兵车已经驾起,四匹雄马又高又大。哪里敢安然住下,一个月的交战就有几轮。

  第五章:驾起四匹雄马,四匹马高大又强壮。将帅们坐在车上,士兵们也靠它隐蔽遮挡。四匹马训练得已经娴熟,还有象牙装饰的弓和鱼皮箭囊。怎能不天天警戒,猃狁入侵,战事十分紧张。

  第六章:想起我离开家的时候,杨柳依依随风飘飞。如今我在归乡的途中,纷纷扬扬雪花漫天。路途泥泞步履艰难,饥渴交加满身疲惫。我的心是多么凄凉悲伤,满心的伤痛又有谁能体会。

  3、梳理诗歌的思路:

  明确:第一章至第三章: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

  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

  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四、合作探究:

  1、找出本诗中表现人物强烈思乡情感的诗句。(学生活动,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先分小组交流,后展示本组的共同成果(每组准备两到三处)。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谈谈你的看法。(学生讨论活动,个性化阅读)

  3、拓展迁移。回忆《诗经》中其他不同思乡的作品。(学生活动,教师概括总结)

《采薇》 优秀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莫”“止”“刚”“疚”“腓”“思”“雨”等重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通读诵读,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初步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

  2、过程目标:诵读,合作学习,把握《诗经》重章叠句的好处。

  3、情感目标: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爱护和*,珍惜生活,热爱祖国,热爱学习。

  教学重点:

  1、积累重要文言实虚词。

  2、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分析战士归途“我心伤悲”的原因及“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和*一直是人们向往的生活方式,然而战争却一直如鬼魅一样,缠绕着和*。似乎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战争,因而战争是不少文学作品中永恒的话题。今天我们回到中华文学的源头《诗经》,去感受战争给古人带来的百味人生。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采薇》。

  二、回顾《诗经》有关知识

  三、诵读课文

  1、自读,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音

  靡室靡家不遑归聘靡盬

  牡骙腓弭霏霏

  2、范读

  3、齐读

  4、指名学生诵读,其他同学注意听,指出优点与不足

  5、自读,梳理基础知识(找出课文中重要词语,并解决其意义和用法)

  (1)古今异议词:止作聘孔路

  (2)通假字:莫尔棘

  (3)活用词:日(名词作状语)雨(名词用作动词)

  (4)一般重要实虚词:靡(无)、遑(闲暇)、牡(雄性鸟兽,与牝相对,如牝鸡司晨)、捷(胜利)、骙骙(熟练的样子)、载……载……(一边一边,如载歌载舞)

  助词,无实义:维、斯、思、止(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四、文本赏析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戍边战士思乡

  2、是不是一开篇就写思乡呢?不是

  3、开头没写思乡,写采薇,这是《诗经》中的哪一种手法?还有哪些章用了这种手法?兴,1—4的章都用了兴的手法。1—3章都是以采薇起兴。第4章以棠棣之花起兴。(进一步加深对《诗经》“六义”的理解)

  4、其实,作者写采薇,不仅有兴的作用,还应该有其它用意,要不,为什么不写采蘑菇?“采菇采菇”不也行吗?

  暗示了战事的艰苦,战士因为没有足够的粮食,所以才以野菜充饥;另外也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5、再看前三章有什么特点?重章叠句,有加强语气一唱三叹之效,有节奏感和音韵美。(齐读体会)

  6、前三章都以采薇起兴,但也有变化,试说出。

  写采薇从生到老的变化,反映了作战时间之长,可能是一年,更可能是几年、十几年、几十行。

  暗示时间的流逝,增强思乡的表达效果。

  7、那么战士思家,他们有没有回去呢?

  没有,这反映了战士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怀,主动的去作战。

  8、第四、五章具体描写了边关战事,都写了哪些与战斗有关的事物呢?

  高大的战车、雄壮的战马、整齐的队列、熟练的动作、精良的装备等。

  战士们对自己军队的强大,感到骄傲和自豪,面对强敌,雄纠纠,气昂昂,同仇敌忾。最终取得了战事的胜利(一月三捷)。

  9、战事胜利了,终于可以回家了吧,最后一章在写法上与前面几章有何不同吗?

  最后一章以抒情为主,借景抒情;另外用了对比手法,以离家时的欢愉与归家时的忧伤作对比。

  10、既然可以回家了,为什么“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呢?你知道“他”的哀吗?试说一说。

  多年的在外作战,音书断绝,家乡的亲人还在否?人事变化大否?(“少小离家老大回”)“去时里下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几十年的离家,家乡的老母亲或许早已化成一冢坟墓了……真是“近乡情更切,不敢问来人”啊。怀着种种复杂的心情,凶多吉少,怎么能不悲哀呢?

  《古诗十九首》:“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何谁?”

  五、小结

  这首诗歌写到在国家危难之时,战士在思归与作战之间,毅然决然选择作战,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

  作为现实主义诗歌,《诗经》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今天我们的*正面临着日本的觊觎(日本已经声明从个人手中购买*),在这种情况下,你应该怎么去做呢?

  冷兵器时代,人多力量大,而现代战争的今天,人多已经不是优势,应该以科技武装自己,打好科技战。作为我们同学们,应该努力学习,掌握好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奉献自己的力量,这样也就足够了。

  六、布置作业

  诗歌最后一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历来为人所称道,请同学们扩写成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

  七、板书设计

  采薇思归

  战场战事

  回家悲伤

  曹晴

《采薇》 优秀教案4

  [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古诗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体现着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与民族的智慧,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习中华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构成必须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资料。”《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名篇。是一首描述戍卒生活的诗。这首诗用士兵的口吻,在战后归家途中,追述戍边作战时的苦况,犹如电影用一连串的回忆镜头,再现从军生活的劳苦悲伤,用痛定思痛的反思,多层次地表现行役之苦。因此,在教学本课时,一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及同学间的相互合作,读懂课文大意,培养学生的自学潜力和合作交流的习惯;二是要引导学生在诵读想象中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和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2)与文本对话,探索人物内心深处强烈的厌战情绪和浓浓的思乡之情。

  (3)赏析本文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4)能正确流利地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讲到“战争”,你会联想到哪些描述战争的词语?(如刀光剑影、血肉横飞、尸横遍野、狼烟四起、兵慌马乱、千疮百孔、满目疮痍、背井离乡、妻离子散……)这些词语写出了战争的残酷。那么对处在战争一线的古代士兵来说,应对战争他们又是一种怎样的心境呢?下面就让我们一齐来学习《采薇》一课。

  二、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找出文中容易读错和写错的字。

  2、同桌合作,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语言准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3、分四人小组,交流译作,老师选取其中几个投影给大家,指出优劣。

  如对最后一段的翻译

  生1:想起我离开家的时候,杨柳依依随风飘飞。如今我在归乡的途中,纷纷扬扬雪花漫天,路途泥泞步履艰难,饥渴交加满身疲惫。我的心是多么凄凉悲伤,满心的伤痛又有谁能体会。

  生2:回想当初上征途,杨柳依依随风舞。如今回家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一路随队缓缓行,又渴又饥真劳累。我心伤悲感慨多,此中哀苦谁体会!

  ……

  (以上教学环节,体现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透过课堂讨论,让学生真正了解文章大意。此外,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翻译课文,既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又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化语言。)

  译文参考:

  (1)巢菜采了又采,巢菜冒出了芽尖。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又到了年末。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有家等同没有家。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不停地奔走没有空闲。

  (2)巢菜采了又采,巢菜多么鲜嫩。说回家呀道回家,心中是多么忧闷。闷的心儿好像烈火在燃烧,饥渴交加实在难忍。驻防的地方总是没有固定,无法叫人向家里捎信。

  (3)巢菜采了又采,巢菜已经又老又硬。说回家呀道回家,又到了十月小阳春。王室的差事没有尽头,哪能有片刻安身。心中是那么痛苦,到如今谁来慰问。

  (4)那开得茂盛的是什么花?是常棣的花密密层层。那驶过的大车是什么人的车?当然是将帅们的坐乘。兵车已经起驾,四匹雄马又高又大。哪里敢安然坐下,一个月的交战就有几轮。

  (5)、驾起四匹雄马,四匹马高大又强壮。将帅们坐在车上,士兵们靠它隐蔽遮挡。四匹马训练得已经娴熟,还有象耳装饰的弓和鱼皮箭囊。怎能不天天警戒,猃狁入侵,战事十分紧张。

  (6)、想起我离开家的时候,杨柳依依随风飘飞。如今我在归乡的途中,纷纷扬扬雪花漫天,路途泥泞步履艰难,饥渴交加满身疲惫。我的心是多么凄凉悲伤,满心的伤痛又有谁能体会。

  5、讨论分段,归纳段意。

  一、(1-3节)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的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

  二、(4-6节)直接写战事。

  三、(第6节)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情绪。

  6、再次朗读课文。

  三、研讨课文、体味情感

  1、戍卒的全部生活,可用两个字来形容,就是“悲苦”。因何而“悲”,缘何而“苦”?请同学们仔细研究课文,说说你的发现。

  2、分四人小组,交流讨论发现状况。

  3、课堂交流讨论

  答案参考:

  (1)久役在外。①“薇亦作业”、“薇亦柔止”、“薇亦刚止”,“作”、“柔”、“刚”三字显示了薇生长期的三个不同阶段,在时间上是递进的,它象征戍卒的久久不归。同时“岁亦莫止”、“岁亦阳止”,从岁暮年终到夏历十月,时间的流驶,物换星移,不知给征人带来多少痛苦。随着时间的递进,征人的痛苦也与日俱增。②[投影]朱熹引用程子的话:“古者戍役,两期而还,明年夏代者至,复留备秋,至过十一月而归。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诗集传)这段话告诉我们,当时的兵役制度是二年为期限,但是本诗中的战士的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满和对家乡强烈的思念。

  (2)寝食难安。因“猃狁孔棘”,他们疲于奔命,时时处于戒备状态,无暇休息,身体与精神同处于极度疲劳状态。“载饥载渴”也是它们戍边作战生活苦况的反映。

  (3)战斗惨烈。从“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四牡翼翼”、“象弭”、“鱼服”……描述当时士兵的装束、武器、作战方式等词中能够想见他们进行了怎样残酷地拼杀。

  (4)音讯隔绝。从军在外,没有固定的驻所,无法找人捎信回家。与家人音讯阻隔,彼此的生存难以预卜,其悲苦之状可见一斑。

  (5)归乡路遥。九死一生的战争幸存者们,历经磨难后,内心深处依旧凄凉,悲伤。因为归乡的路依旧那么艰难,家中可否还有人倚门而望?

  4、请同学们在研读课文的基础上,展开想象,从白天激烈的战斗中幸存下来的士兵们在荒凉的边塞营地会谈些什么呢?

  (1)两人一组进行交谈。

  (2)请两组当堂表演,师生点评

  (以上教学环节,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提高探究潜力和创新潜力。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已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潜力。)

  四、综合训练,提高潜力

  1、《采薇》末章的前四句,历代传诵不已。那么它永久的艺术魅力究竟是怎样表现的呢?说说你的理解。

  先独立思考,再组织课堂讨论。

  查阅有关古人对这两句话的评价资料。

  参考答案:

  ①物中有我,景中生情,情景交融。“依依”既表现杨柳之态,又表示人们送别时依依不舍之情。

  ②一语双关。因“柳”与“留”谐音,古人折柳送别,以表示挽留之意。

  ③完美祝愿。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风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

  ④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春风杨柳万千条”的美丽时节,征人却不得不与亲人分别,也许一别之后永远无相见之日,良辰美景,并无赏心乐事,所以美景但是是形同虚设罢了。春色愈美,愈能惹起生离死别的哀愁,以乐景衬哀情,哀情更突出,更鲜明,故能起到倍增其哀的艺术效果。

  2、下面是古人对《采薇》的评价,谈谈你对这些评价的看法。

  “谢公(指谢安)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公曰:‘谟定命,远猷辰告。"谓此句偏有雅人深致。”

  ——《世说新语·文学》

  “《诗》日‘萧萧马鸣,悠悠旆旌",见整而静也,颜之推爱之。‘杨柳依依"、‘雨雪霏霏",写物态慰人情也,谢玄爱之。‘远猷辰告",谢安以为佳句。”

  ——宋祁《宋景文笔记》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为乐,一倍增其哀乐。”

  -——王夫之《姜斋诗话》

  “此诗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

  ——方玉润《诗经原始》

  (以上教学环节,既培养了学生的理解潜力,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3、《采薇》一诗,在题材上可称为边塞诗的鼻祖。征人思乡是后代边塞诗的重要主题。请说一说你所明白的征人思乡的古诗词。如唐朝高适岑参王之涣王昌龄李颀李益……

  [评析]

  以上教学设计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

  1、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学古文,诵读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但因古诗文文字本身的艰深及表现的资料又远离学生的生活,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诵读效率,没有兴趣肯定是不行的。在本教学设计中,诵读贯彻始终。在“感知课文”阶段,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在了解文章大意后,让学生齐读课文。在文章结束阶段,又让学生以竞赛的方式来背诵课文。这些不仅仅培养了学生的文言语感,也一改以往学生单调乏味、苦不堪言的背诵情状。

  2、注重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整体感知,疏通文意”阶段让学生自己借助工具书及与同学合作,解决疑难字词,此种方式好处有三:①能够改变在古文课上老师唱“独角戏”的吃力不讨好的局面;②学生能够清楚明白自己真正不理解的地方;③能够训练和提高学生跟人合作,解决问题的潜力。从严格好处上来说,在“研讨课文,体会情感”阶段,只围绕“悲苦”设计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学生一般不会面面俱到,只有透过合作,才能更全面地理解它。但此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理解了它,也就真正理解了诗中人物的感情。在师生共同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只要发现一点和老师相同甚至老师没有想到的答案时,他们便会产生强烈的喜悦之情。这种喜悦之情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注重学生语言综合素质的培养。在“研讨课文,体味情感”的基础上,让学生以说话的方式走进文本,走进古代士兵的内心世界,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潜力,又加深了学生对文意的理解。“让学生说说征人思乡的古诗词”,这实际上是为学生做知识储备,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采薇》 优秀教案5

  教材分析:

  《采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的精读课文,选自《诗经·小雅》诗歌以追忆的方式,抒发了战士久戍在外的思念家乡的情怀本单元处于高一上学期,学习内容为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这些诗歌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的典范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体现其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掌握古诗的文体知识,学会赏析诗歌

  本文安排在单元第二篇,学习第一篇《氓》时,已经带着学生复习了《诗经》的知识,“六义”风、雅、颂、赋、比、兴等,所以本课要引导学生自己分析赋、比、兴在诗歌中的体现,并培养一定的赏析能力和审美情趣

  正如教材中所说,“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还要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新课标指出,文学阅读必须“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魅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因此,在教学中将体会感情,品味语言,赏析艺术特色作为教学的重点由于本诗是早期的文言诗歌,学生在语言感知上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学的难点是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初步的阅读能力,但是对诗歌的鉴赏,特别是对古诗鉴赏能力较弱在必修1中已经学习了现代诗歌,掌握了一些学习诗歌的方法,而且初中阶段已学过《诗经》中的《关雎》和《蒹葭》两篇,对《诗经》的基础知识和表现手法有一定的了解但由于《诗经》的语言和现代汉语,甚至和常见的文言文都相去甚远,所以学生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语言障碍同时,由于初中阶段的诗歌学习时重背诵轻理解,学生对理解作者的情感,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汲取诗歌等古代文学作品的精华,从而对自己的人生形成积极有益的影响和启示还有一定得难度;尤其是对于比较复杂的情感,通常是理解的比较浅且片面,这在考试中的诗歌鉴赏题中表现得很明显在这种现状下,要尽力帮助学生解决语言障碍,让他们透过语言理解深刻而细腻的情感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体会士卒戍边与思乡的情感矛盾,把握其丰富而复杂的感情

  2、品味本诗的语言美,赏析其重章叠句手法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丰富而细腻的感情,思乡与爱国的矛盾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对战争的复杂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采用诵读法和分析法进行教学(1)诵读法是学习古诗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关键是要根据情感的变化,读出节奏、语气、语调而把握文意,体味感情(2)分析法在于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行探究,从而使学生了解诗中体会的情感,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关于学法,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诗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标可以把疏通文意和课文思路的任务交给学生,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军训时学了军歌,大家还记得吗?有一首很好听的军歌,叫做《说句心里话》,听过吗?唱的是什么啊?(学生答:想家)什么人想家?(学生答:战士),学过范仲淹的《渔家傲》吗?(学生背: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种表达战士思乡的感情,我们现在歌唱,宋人也在歌唱,那么更早的时候有没有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经·小雅》的《采薇》

  二、朗读课文

  三、内容分析

  1.诗歌表达了什么情感?

  明确:战士思乡

  由此引出诗歌的两大主题:思乡 战争(板书)

  2.划分段落

  明确:123章写集中写思乡,45章集中写战争,6章写归乡

  3.前三章写的思乡的感情有什么变化?怎么体现出来的?

  明确:1)逐渐加深

  2)直接表现的语句:忧心烈烈 忧心孔疚

  间接表现的句子:薇的变化(作 柔 刚) 时间的流逝(莫止 阳止)

  分析: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联系: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4.诗歌前三节诗句有什么的特点?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

  手法:诗歌前三节的语句有一些相同或相似,句型重复,只在句子的个别出换几个字,这种手法叫“重章叠句”

  作用:内容上,通过反复可以更加深刻地表达战士戍边远离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流逝,时序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音节和结构上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效果,再加上叠音词,一唱三叹,音节和谐,体现了诗歌的音乐美,有利于情感的抒发

  5.我们学习过诗经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前三章中找一找

  明确:前三章整体上是赋,采薇是兴

  6.四五章描写战争写了什么内容?体现什么感情?

  提示:写战争一般应该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而本诗这样写了吗?没有

  明确:写了战车、战马、象弭、鱼服等细节,又用了“四牧业业”、“四牧骙骙”、“四牧翼翼”等叠音词,用赋的手法,极写战马之强壮,步伐之整齐,装备之精良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高昂的斗志,必胜的信念和饱满的爱国热情

  7.结合前三章,说一说诗中对战争的情感、态度如何?

  明确:既有自豪感,荣誉感,是出于保家卫国的爱国之情,又有无奈厌倦,是由于战争带给人们的伤害和苦难

  8.最后一章写了什么景?什么情?

  明确:大雪纷飞,一个疲惫的戍卒孤独的走在漫长的回家路上充满了哀伤的感情

  9.为什么凯旋生还,还要伤悲?(讨论)

  明确:1)雨雪霏霏,载渴载饥,长路漫漫

  2)对家人的担心(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3)长久的战争造成的伤害

  10.本诗的最后一章历来评价很高,《世说新语》:谢公(谢安)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圣经若论佳句,譬诸九天而较其高也试着赏析一下

  鉴赏:这四句包含了两个情景交融的画面,以景显情,韵味无穷,非常经典当年我离开家乡,戍守边关,正是风光旖旎的春天,春风中丝丝垂柳,仿佛亲人难分难舍的牵挂,生死未卜,离家的心是多么伤痛!现在,经过多少岁月,经过多少磨难,九死一生,终于迎来了胜利的这一天,终于可以回家了!然而陪伴我的只有风,只有雪,不禁百感交集,凄怆难言回家的路那么漫长,谁理解自己这么多年在外奔波的痛苦、返家路上的艰辛和内心的悲伤啊!

  评价:

  1、以往昔之虚衬眼前之实,以眼前之乐衬内心的悲苦

  2、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3、“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突出不胜今昔之感

  4、大雪交加,饥渴难当,情景实悲

  5、语调低沉,低回往复,气氛悲怆

  四、小结

  读罢全诗,我仿佛看到了这个身心交瘁的戍卒,冒着雨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雨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

  拓展阅读:采薇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戍卒出征还归的诗,是历来为人称颂的名篇。

  全诗共六章。前五章为第一大部分,是戍卒对昔日服役思归的回忆;第六章为第二大部分,写戍卒归家途中遇雪而心中悲哀的苦况。两部分互相映衬,互相生发。

  根据《诗序》说:“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玁狁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遗戍役,以守卫*。故歌《采薇》以遣之。”以“采薇”起兴,按照朱熹《诗集传》的说法,也许是“以其出戍之时采薇以食,而念归其日之远也。”故诗的前三章以薇菜的“作止”、“柔止”、“刚止”三种变化,从薇菜的“作”(初生)、“柔”(柔嫩)、“刚”(坚硬),表示时间的推移,重叠了三次“曰归曰归”,表明期待已久,归而未得,单调、烦燥、不满的心情溢于言表。下以“岁亦莫(暮)止”、“心亦忧止”、“岁亦阳止”三句相承接,把忧愁、还归和时光荏苒用复叠的方式连在一起,反复以“欲归不得——一年将尽——我心忧伤”渲染出一种怅恨哀怨的气氛。心忧而且岁暮,眼看着物候迁移,自己久戍未归,这种凄苦的心情是十分感人的。而这种感人的忧愁之情又通过“忧心烈烈”、“忧心孔疚”表现得无可遮拦。

  时光白白流逝,一年又到了岁暮,思归未得,戍卒的心情本已十分凄苦,何况还“载饥载渴”,更进了一层。加上“我戍未定”,也“靡使归聘”,不仅军旅生活饱尝饥渴之苦,且驻防营地也不固定,当然也不能派人回去通个音讯,这更使人产生不定的心绪,无可依傍,也无可慰藉。心忧岁暮,征人望乡,但作者不由想到自己是“靡室靡家”。靡室靡家,不是说自己真的没有家室,而是说,虽然有家,但因自己久戍在外,骨肉分离,不能与家人团聚,因此,有家也等于没有家了。“王事靡盬”,战火未熄,不暇危坐安居,全是因“玁狁之故”。这里叠用了两次“玁狁之故”,不仅点明久戍不归、心忧如焚和载饥载渴的原因,且以决心抵御外侮的愤激语气,与前三章中岁暮望乡的忧愁之情取得某种*衡,并转入下章对军旅生活充满昂奋的回忆,振起全篇,请看以下两小节:

  起句用常棣花起兴,以“彼尔维何”和“彼路斯何”两个设问句导入,以常棣花之绚烂美丽,喻我方高大的将帅之车,在形象、色彩上兼有与薇菜起兴对比之意。描写将帅戎车,诗人把镜头对准了最能体现军队精神面貌的战马。戎车既驾,车驾前的马是“四牡业业”,“四牡{马癸}{马癸}”“四牡翼翼”,以“业业”、“{马癸}{马癸}”、“翼翼”表现驷马之高大、威武、强盛和训练有素。从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中可知,这些高大、威武、训练有素的战马不仅是军队精神面貌的反映,且是作战时将帅的凭依和士卒的掩护,是军队战斗力的重要标志。高头大马后面,是搀着强弓、手持利刃的士兵,“翼翼”四牡配上“象弭鱼服”,保持“岂不日戒”、“岂敢定居”高度警惕性的士兵,显示了“玁狁孔棘”情况下周朝反侵略战争的赫赫军威。因此,“一月三捷”既是当时作战情况的记录,也体现了战士的豪情和必胜的信心。战则捷,居则戒,与首章“玁狁之故”呼应。至此,全篇气势为之一振,诗人在凯歌般高昂的旋律中结束了自己的回忆。

  末章写戍卒归途所见,以“杨柳依依”和“雨雪霏霏”两种截然不同的季节特征,表现了今昔截然不同的悲喜感情。著一“昔”字,兼有概括、收束前五章回忆、开启下文的作用。而眼前景、口头语,不假修饰地淡淡道出,却又兴寄深微,自然天成。如方玉润《诗经原始》所说:“此诗之佳,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末乃言归途景物并回忆来时风光,不禁黯然神伤,绝世文情,千古常新。”故东晋谢玄认为这四句是毛诗中最烩炙人口的佳句 (见《世说新语·文学》),似不为过誉。

  这首写边防戍卒服役思归的作品,将战事之频繁,戍卒之思归,军中生活之艰苦,抗击外侮的决心交织在一起,在爱国与眷恋家室,战斗的乐观主义精神与忧生嗟时的矛盾情绪冲突中,反映了那一时代的战争生活和人民的战争心理,表现了战争生活的各个侧面,特别是末章情景交融,化景语为情语的写作方法,成了后世写作边塞战争诗努力追攀效法的楷模。


《采薇》 优秀教案 (菁选8篇)(扩展4)

——《采薇》的教学反思3篇

《采薇》的教学反思1

  我觉得自己只是在走近《采薇》,而没有走进《采薇》。

  前几天,我总也想不好这课到底要教什么,越改越觉得有问题。对这篇文章真是既爱又恨,但是没有退路了,于是今天我感觉是像完成任务似的走向了讲台。

  走上讲台的那一刹那,我就已经很心虚了:对诗经我自己都不是很懂,还教学生?我努力地镇定自己:正因为自己没有在公开场合教过诗歌,所以我得尝试。有尝试,才能找到自己更多的差距;认识到差距才会更有动力努力学习。

  课后,王老师和许老师对我的课进行了点评,我结合自己的反思,觉得这堂课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立意不高,容量不够

  这堂课我只上了三十几分钟,而且写话就占用了很长时间,感觉交给学生的东西很少。

  立意问题。王老师在评课中这样提到:“《诗经·采薇》是*文化的原典,是基于“杨柳依依”的意象,自《诗经》后,成为*文化中最经典的意象,被一代代诗人所吟唱。《采薇》既是原典,又是情感的原点。”对于这一点,我有一点点认识,但是没有这么深刻,因此解读上、设计上都没有体现出来,深感文化底蕴不够。我甚至企图用拓展的一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让学生理解“杨柳”的文化意蕴,学生听得稀里糊涂,没有学生可以答上来。

  王老师的话终于让我明白问题出在哪里。学生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诗意、诗境、诗情都还没感悟,就开始拓展,第一次《村居》,一次不够还来一次《送元二》。“原典”上的落实非常不到位。“昔我往矣”中的“往”,我仅仅理解成“去”的意思。往是什么?往其实是战争的需要,需要告别乡亲,需要告别家人,往,是离别,是离乡。只有有了这样的理解和体验,孩子们才能对后面意象的情趣和情味有所体会。

  思路问题。从《诗经》以后,才有了很多以柳入诗。结果我却用另外的诗来说明“杨柳”的含义,牵强地告诉学生“柳”就是“留”的意思。这样的思路很明显是错误的。应该是解读完经典的意象之后再拓展开去,朝着送别诗的方向去拓展。比如老师们提到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杨柳岸、晚风残月”等。

  2、情境创设不足。

  在体会“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一处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面对大雪纷纷满天飞,面对眼前的一草一木,“我”在想些什么?希望学生在情感积淀与想象中明白到“我”经历了思念、征战、伤痛的苦,从而明白到“我”虽然回来了,但是已经是满心满身的伤痕了。但是学生都只提到了思念亲人,没有真正体会诗人内心的悲凉。我应该在这之前给他们把情境创设好。

  3、对比这一写作特色挖掘不深。

  “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这两个场景不仅是描绘了两处景色的对比,更重要的是暗示了人物的心境。而这个心境不仅仅是离别时的不舍与回来时的悲伤,更重要的是,杨柳依依的春景象征了诗人离去时虽是不舍却是青春勃发的,而经历了战争的伤痛之后他的心境却是一派寒冬的萧煞景象了。

  4、过渡语不恰当。

  “在依依杨柳下,诗人会和谁告别?你能想象当时分别时的场景吗?”这个环节中,学生说到和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朋友等分别的场景。大多数同学说的都是人物的动作,比如一个学生说:诗人骑着马,但还是“一步三回头”;友人与我握手告别等,有时候我不知道怎么评价,好像有点乱乱的。事后想想,我可以追问:他们在说些什么?这样整个场景想象得就更丰富了。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是:一个男孩站起来说:我仿佛看到了旁边的杨柳随风摆动,好像也舍不得我走的样子。我用这样一句话——“杨柳似乎也在诉说着什么。”带过去了。王老师说:“诗,要有诗性解读。送别的不仅有朋友家人,还有杨柳。这就是物态的融化,在春风下吹荡的杨柳,牵着他的手,希望他不要离开。”王老师随便的一句点评都这么富有诗意。学习了。

  又比如,默写完让学生说说这两句诗的发现时,一个学生提到:我发现这两句诗都是四言的。我当时的心里只是在想:看他们能不能马上发现对比。对刚才这位同学的回答轻描淡写地重复一遍过去了。没过一会,我马上想到:《诗经》的基本句式就是四言。这个同学的发现虽然很简单,但是很重要。可是我错过了表扬他的机会。我可以这样说“这是个了不起的发现。因为《诗经》的基本句式就是四言,《采薇》也不例外。”

  总之,我没有走进《采薇》,没有读透,没有理解透。

  通过这次备课,我明白原来古诗词这么难教的,我还曾经对师姐们说:“我好像没有正式上课,就感觉自己在进步哎。”她们大笑。

  通过上课,我发现自己有太多的不足,原来自己的教学是那么浮浅与空洞,自己的个人素养是那么单薄与狭隘。于是,我更加有了学习的动力。谢谢王老师,谢谢帮助过我的师姐们!

《采薇》的教学反思2

  我觉得自己只是在走近《采薇》,而没有走进《采薇》。

  前几天,我总也想不好这课到底要教什么,越改越觉得有问题。对这篇文章真是既爱又恨,但是没有退路了,于是今天我感觉是像完成任务似的走向了讲台。

  走上讲台的那一刹那,我就已经很心虚了:对诗经我自己都不是很懂,还教学生?我努力地镇定自己:正因为自己没有在公开场合教过诗歌,所以我得尝试。有尝试,才能找到自己更多的差距;认识到差距才会更有动力努力学习。

  课后,王老师和许老师对我的课进行了点评,我结合自己的反思,觉得这堂课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立意不高,容量不够

  这堂课我只上了三十几分钟,而且写话就占用了很长时间,感觉交给学生的东西很少。

  立意问题。王老师在评课中这样提到:“《诗经·采薇》是*文化的原典,是基于“杨柳依依”的意象,自《诗经》后,成为*文化中最经典的意象,被一代代诗人所吟唱。《采薇》既是原典,又是情感的原点。”对于这一点,我有一点点认识,但是没有这么深刻,因此解读上、设计上都没有体现出来,深感文化底蕴不够。我甚至企图用拓展的一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让学生理解“杨柳”的文化意蕴,学生听得稀里糊涂,没有学生可以答上来。

  王老师的话终于让我明白问题出在哪里。学生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诗意、诗境、诗情都还没感悟,就开始拓展,第一次《村居》,一次不够还来一次《送元二》。“原典”上的落实非常不到位。“昔我往矣”中的“往”,我仅仅理解成“去”的意思。往是什么?往其实是战争的需要,需要告别乡亲,需要告别家人,往,是离别,是离乡。只有有了这样的理解和体验,孩子们才能对后面意象的情趣和情味有所体会。

  思路问题。从《诗经》以后,才有了很多以柳入诗。结果我却用另外的诗来说明“杨柳”的含义,牵强地告诉学生“柳”就是“留”的意思。这样的思路很明显是错误的。应该是解读完经典的意象之后再拓展开去,朝着送别诗的方向去拓展。比如老师们提到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杨柳岸、晚风残月”等。

  2、情境创设不足。

  在体会“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一处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面对大雪纷纷满天飞,面对眼前的一草一木,“我”在想些什么?希望学生在情感积淀与想象中明白到“我”经历了思念、征战、伤痛的苦,从而明白到“我”虽然回来了,但是已经是满心满身的伤痕了。但是学生都只提到了思念亲人,没有真正体会诗人内心的悲凉。我应该在这之前给他们把情境创设好。

  3、对比这一写作特色挖掘不深。

  “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这两个场景不仅是描绘了两处景色的对比,更重要的是暗示了人物的心境。而这个心境不仅仅是离别时的不舍与回来时的悲伤,更重要的是,杨柳依依的春景象征了诗人离去时虽是不舍却是青春勃发的,而经历了战争的伤痛之后他的心境却是一派寒冬的萧煞景象了。

  4、过渡语不恰当。

  “在依依杨柳下,诗人会和谁告别?你能想象当时分别时的场景吗?”这个环节中,学生说到和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朋友等分别的场景。大多数同学说的都是人物的动作,比如一个学生说:诗人骑着马,但还是“一步三回头”;友人与我握手告别等,有时候我不知道怎么评价,好像有点乱乱的。事后想想,我可以追问:他们在说些什么?这样整个场景想象得就更丰富了。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是:一个男孩站起来说:我仿佛看到了旁边的杨柳随风摆动,好像也舍不得我走的样子。我用这样一句话——“杨柳似乎也在诉说着什么。”带过去了。王老师说:“诗,要有诗性解读。送别的不仅有朋友家人,还有杨柳。这就是物态的融化,在春风下吹荡的杨柳,牵着他的手,希望他不要离开。”王老师随便的一句点评都这么富有诗意。学习了。

  又比如,默写完让学生说说这两句诗的发现时,一个学生提到:我发现这两句诗都是四言的。我当时的心里只是在想:看他们能不能马上发现对比。对刚才这位同学的回答轻描淡写地重复一遍过去了。没过一会,我马上想到:《诗经》的基本句式就是四言。这个同学的发现虽然很简单,但是很重要。可是我错过了表扬他的机会。我可以这样说“这是个了不起的发现。因为《诗经》的基本句式就是四言,《采薇》也不例外。”

  总之,我没有走进《采薇》,没有读透,没有理解透。

  通过这次备课,我明白原来古诗词这么难教的,我还曾经对师姐们说:“我好像没有正式上课,就感觉自己在进步哎。”她们大笑。

  通过上课,我发现自己有太多的不足,原来自己的教学是那么浮浅与空洞,自己的个人素养是那么单薄与狭隘。于是,我更加有了学习的动力。谢谢王老师,谢谢帮助过我的师姐们!

《采薇》的教学反思3

  本堂课将情感、价值之类丰富的人文目标具体融化在对文本的解读过程中,通过反复的吟诵、品味、领悟,通过丰富的联想、探究,在准确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深入剖析诗的人文内核,深刻深入理解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人生境界,真正实现文本的教育教学价值

  引导学生研习文本,培养了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点拨得当,培养了学生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探究的能力不足之处:

  《诗经》涉及到大量的文学常识,又因距今时代久远,某些词句的理解历来有分歧,今天阅读理解起来在语言方面困难较大所以我让学生课前预习,收集《诗经》有关的文学知识、艺术特色以及有关难字词这对培养学生自主讨探究的能力是很好的但因时间限制,有些内容介绍得过于简略。

  《采薇》向来以其丰富多彩的人文内涵、难以言说的诗情画意、含蓄蕴藉的艺术风格让人拍案叫绝尤其是诗中那真实复杂的矛盾情感———对强敌贼寇的愤恨与对故园亲人的思念,保家卫国的豪迈与历尽艰辛的苦涩,明媚乐景中的哀伤与阴晦哀景中的喜悦,都给人以无穷的想像与回味,具有永恒的魅力课堂上我尽力引导学生去领略其丰富的内涵,但还是取舍欠当,有些仓促,不太到位。


《采薇》 优秀教案 (菁选8篇)(扩展5)

——《采薇》教学反思 (菁选3篇)

《采薇》教学反思1

  我觉得自己只是在走近《采薇》,而没有走进《采薇》。

  前几天,我总也想不好这课到底要教什么,越改越觉得有问题。对这篇文章真是既爱又恨,但是没有退路了,于是今天我感觉是像完成任务似的走向了讲台。

  走上讲台的那一刹那,我就已经很心虚了:对诗经我自己都不是很懂,还教学生?我努力地镇定自己:正因为自己没有在公开场合教过诗歌,所以我得尝试。有尝试,才能找到自己更多的差距;认识到差距才会更有动力努力学习。

  课后,王老师和许老师对我的课进行了点评,我结合自己的反思,觉得这堂课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立意不高,容量不够

  这堂课我只上了三十几分钟,而且写话就占用了很长时间,感觉交给学生的东西很少。

  立意问题。王老师在评课中这样提到:“《诗经·采薇》是中国文化的原典,是基于“杨柳依依”的意象,自《诗经》后,成为中国文化中最经典的意象,被一代代诗人所吟唱。《采薇》既是原典,又是情感的原点。”对于这一点,我有一点点认识,但是没有这么深刻,因此解读上、设计上都没有体现出来,深感文化底蕴不够。我甚至企图用拓展的一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让学生理解“杨柳”的文化意蕴,学生听得稀里糊涂,没有学生可以答上来。

  王老师的话终于让我明白问题出在哪里。学生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诗意、诗境、诗情都还没感悟,就开始拓展,第一次《村居》,一次不够还来一次《送元二》。“原典”上的落实非常不到位。“昔我往矣”中的“往”,我仅仅理解成“去”的意思。往是什么?往其实是战争的需要,需要告别乡亲,需要告别家人,往,是离别,是离乡。只有有了这样的理解和体验,孩子们才能对后面意象的情趣和情味有所体会。

  思路问题。从《诗经》以后,才有了很多以柳入诗。结果我却用另外的诗来说明“杨柳”的含义,牵强地告诉学生“柳”就是“留”的意思。这样的思路很明显是错误的。应该是解读完经典的意象之后再拓展开去,朝着送别诗的方向去拓展。比如老师们提到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杨柳岸、晚风残月”等。

  2.情境创设不足。

  在体会“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一处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面对大雪纷纷满天飞,面对眼前的一草一木,“我”在想些什么?希望学生在情感积淀与想象中明白到“我”经历了思念、征战、伤痛的苦,从而明白到“我”虽然回来了,但是已经是满心满身的伤痕了。但是学生都只提到了思念亲人,没有真正体会诗人内心的悲凉。我应该在这之前给他们把情境创设好。

  3.对比这一写作特色挖掘不深。

  “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这两个场景不仅是描绘了两处景色的对比,更重要的是暗示了人物的心境。而这个心境不仅仅是离别时的不舍与回来时的悲伤,更重要的是,杨柳依依的春景象征了诗人离去时虽是不舍却是青春勃发的,而经历了战争的伤痛之后他的心境却是一派寒冬的萧煞景象了。

  4.过渡语不恰当。

  “在依依杨柳下,诗人会和谁告别?你能想象当时分别时的场景吗?”这个环节中,学生说到和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朋友等分别的场景。大多数同学说的都是人物的动作,比如一个学生说:诗人骑着马,但还是“一步三回头”;友人与我握手告别等,有时候我不知道怎么评价,好像有点乱乱的。事后想想,我可以追问:他们在说些什么?这样整个场景想象得就更丰富了。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是:一个男孩站起来说:我仿佛看到了旁边的杨柳随风摆动,好像也舍不得我走的样子。我用这样一句话——“杨柳似乎也在诉说着什么。”带过去了。王老师说:“诗,要有诗性解读。送别的`不仅有朋友家人,还有杨柳。这就是物态的融化,在春风下吹荡的杨柳,牵着他的手,希望他不要离开。”王老师随便的一句点评都这么富有诗意。学习了。

  又比如,默写完让学生说说这两句诗的发现时,一个学生提到:我发现这两句诗都是四言的。我当时的心里只是在想:看他们能不能马上发现对比。对刚才这位同学的回答轻描淡写地重复一遍过去了。没过一会,我马上想到:《诗经》的基本句式就是四言。这个同学的发现虽然很简单,但是很重要。可是我错过了表扬他的机会。我可以这样说“这是个了不起的发现。因为《诗经》的基本句式就是四言,《采薇》也不例外。”

  总之,我没有走进《采薇》,没有读透,没有理解透。

  通过这次备课,我明白原来古诗词这么难教的,我还曾经对师姐们说:“我好像没有正式上课,就感觉自己在进步哎。”她们大笑。

  通过上课,我发现自己有太多的不足,原来自己的教学是那么浮浅与空洞,自己的个人素养是那么单薄与狭隘。于是,我更加有了学习的动力。谢谢王老师,谢谢帮助过我的师姐们!

《采薇》教学反思2

  《采薇》不像一般的战争诗那样简单地表现人物情感,而是力求表现出人的深层的内心矛盾和痛苦,细微真实地写出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残酷的战争毕竟与人类文明正常价值趋向相悖,自古以来,人们都对它怀有复杂矛盾的感情。《采薇》正是为保家卫国而出征玁狁的士兵所唱出的心声。作者疾呼“靡室靡家,玁狁之故”,充分说明其所怨恨的是玁狁而非周天子,诗人对侵略者充满了仇恨,诗篇中洋溢着战胜侵略者的激越情感;但同时,“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又对久战不休充满厌倦总之,战士们的情感深处,交织着重重矛盾:对敌人的痛恨与对家乡的思念,保家卫国的豪迈与历尽艰辛的苦涩。

  其实,人类有一种很普遍的矛盾心理:大丈夫有仗剑远行志在四方的雄心壮志,又有低头思乡胸怀亲人的回归意识。这里的戍边战士心中的矛盾,也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人类共有的,也是无法回避的真实矛盾心理所以,诗中表现的这种情感矛盾,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

《采薇》教学反思3

  本堂课将情感、价值之类丰富的人文目标具体融化在对文本的解读过程中,通过反复的吟诵、品味、领悟,通过丰富的联想、探究,在准确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深入剖析诗的人文内核,深刻深入理解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人生境界,真正实现文本的教育教学价值。

  引导学生研习文本,培养了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点拨得当,培养了学生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深入探究的能力不足之处:

  《诗经》涉及到大量的文学常识,又因距今时代久远(近三千年),某些词句的理解历来有分歧,今天阅读理解起来在语言方面困难较大所以我让学生课前预习,收集《诗经》有关的文学知识、艺术特色以及有关难字词这对培养学生自主讨探究的能力是很好的但因时间限制,有些内容介绍得过于简略。

  《采薇》向来以其丰富多彩的人文内涵、难以言说的诗情画意、含蓄蕴藉的艺术风格让人拍案叫绝尤其是诗中那真实复杂的矛盾情感,对强敌贼寇的愤恨与对故园亲人的思念,保家卫国的豪迈与历尽艰辛的苦涩,明媚乐景中的哀伤与阴晦哀景中的喜悦,都给人以无穷的想像与回味,具有永恒的魅力课堂上我尽力引导学生去领略其丰富的内涵,但还是取舍欠当,有些仓促,不太到位。


《采薇》 优秀教案 (菁选8篇)(扩展6)

——《采薇》原文译文赏析 (菁选3篇)

《采薇》原文译文赏析1

  一般认为,此诗采用起兴、重章叠唱之法,表现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这里,我们首先要注意,对一篇文章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可有不同层次,陆机在《文赋》里说“言象意”三个层次,其实“意”又可裂变为表层之意和深层之意。表层之意是“知其然”,而深层之意是“知其所以然”。上述对《采薇》的一般理解,从表层之意来解读大体没错,但从深层之意来验证,却还有许多疑问未能通释:

  1、“采薇”乃是一种起兴之法,起兴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一种有规则的暗示,为何独以“采薇”起兴而非其他,有没有深意?

  2、我们知道在*古典文学中,“家”和“乡”是两个概念。“靡室靡家”和思念故乡等同吗?

  3、“靡使归聘”“我行不来”,译为“没有办法让人探问家中”“无人慰问”,战事如此紧急,成天还想着“探问家中”,这现实吗?“王事靡盬”,竟然“无人慰问”?是想着家里人来慰问吗?

  4、从“薇”到“华”,转而起兴,有何内在联系?

  5、第一个“载饥载渴”尚可理解,篇末“载渴载饥”则令人莫名其妙了。

  6、“杨柳依依”,一切景语皆情语,暗传什么情感?

  7、首三章皆有“忧”,诗人“忧”什么呢,究竟是什么有这么大的力量,让诗人如此牵挂?篇末诗人回来了,又为什么说“莫知我哀”,快见着故乡了还“哀”什么呢?以下笔者尝试言之。

《采薇》原文译文赏析2

  “采薇”之意实乃相思之举。我们采用《诗经·召南·草虫》一诗佐证之: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亦既见止,亦既观止,我心则夷。

  《毛序》说是“大夫妻能以礼自防也”(《毛诗正义》)。欧阳修解:“召南之大夫出而行役,妻留在家。”(《诗本义》)朱熹认为:“南国被文化之化,诸侯大夫行役在外,其妻独居,感时物之变,而思其君子如此。”(《诗集传》)由此可见,以“采薇”起兴,实言诗人行役在外而思家中之妇也,而且由“薇亦作、柔、刚止”还可勾画出思念的情感轨迹。

  “靡室靡家”言家中并无配偶。家者,有妻方为“家”;室者,有子才为“室”。无妻则无子,无家则无室。因此“靡室靡家”,在根本意义上不是思念故乡,而是希望回家娶妻生子,过太*日子。依此,“靡使归聘”应当释为“没有人让我回去谈婚论嫁”,言外之意是如果能回去,自然有人与之完婚,说明有人在等他,这个人就是诗人边采薇边忧思的恋人。正因为“靡使归聘”,再加上“我戍未定”(教材此译“我们驻守的地方不固定”,不妥,因为战线再长,相应的部队要有相对固定的镇守地方,故较为妥当的译法是“我们驻守的时期不知道有多久”),才会“我行不来”,此句按事情发展的前后逻辑,应当释为“我出去打一仗可能就回不来了(永远也成不了亲了)”。

  为什么会“我行不来”?“彼尔维何”“驾彼四牡”两章极状战争激烈之场面,从“一月三捷”“岂不日戒”可以看出战事之急,更可反衬出诗人说这句话时的悲壮之情,同时也补述了“我戍未定”“不遑启居、处”。一此一彼,第四、五两章与首三章在内容和形式上的联系都非常顺畅了。

  正因为以上三点,诗人之“忧”才会由弱到强,以至于“痛”(“疚”),战争耽误了他的终身大事啊,而且更重要的是家里可能还有一位妙龄女子在痴痴地等他回来!不信再看:从“薇”到“华”除了一种上述的插叙之妙外,还有深意。《诗经·常棣》曰:

  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兄弟既具,和乐且孺。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宜尔室家,乐尔妻孥。是究是图,亶其然乎。

  如果说诗人此处借“采薇”起兴还是比较含蓄地谈论男女之事,那么“彼”处借“维常之花”再起兴则是放声呐喊了。诗人将压抑的情怀,化为对敌人的仇恨,在战场上“一月三捷”,更表明了他从“忧”到“恨”了。

  前一个“载渴载饥”,可能出于战事而无暇顾及;后一个“载饥载渴”,则是一种心理反应了。什么心理反应?诗人现在的角色是怎样的?是一个退役的军人,固然不错。然而,他更是一个追求“君子”高仪的人,他无愧于保家卫国的战争。虽说几十年(?)的战事告一段落,离家的路也越来越近,但思乡之情从那时还带有一丝希望到现在完全化为泡影,青春已经逝去,心中的爱也成为遥远的回响,从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到现在的中年人?老年人?年轻时盼望返乡,“年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走在还乡的路上,即使不饥不渴,可心灵的震颤与情感的沧桑谁与言说,又怎能说尽?

  最令人断肠之处乃是“杨柳依依”。诗人走在当初奔赴战场的那条路上,当年“杨柳依依”,杨柳为什么会依依,柳者留也,因为有人依依啊,这人是谁?——就是诗人开篇所“忧”之人啊!如今此人安在,在又怎样?“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荫子满枝。”当年百花盛开,如今万木枯荣,面对霏霏雨雪,诗人心如坚冰,内心再也不是“忧”所能言,而是化为一江春水也无法传达的“伤悲”“哀”了。——“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个“哀”从纵的方面说,诗人仿佛穿梭于历史的隧洞中,感受岁月的沧桑和人世的轮回,一切经历如影随形一齐涌上心头。从横的方面说,诗人既有摆脱战争的幸运,又有厌恶战争的抱怨;既有思乡的迫切,又有归家的失魄;既有落叶归根的夙愿,又有凄凉的无奈:诗人即将要到达的地方,不是一个可以栖风挡雨的港湾,而是一个没有妻、没有子的故乡啊。

  综上所述,《采薇》一诗表达的是在保家卫国与成家立业之间激荡的“忧-恨-哀”的故园之思。

《采薇》原文译文赏析3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说法不一。但据它的内容和其它历史记载的考订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周代北方的猃狁(即后来的匈奴)已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生活带来不少灾难。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猃狁的记载。从《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诗中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全诗分三章,前三章叠出,以采薇起兴写薇由作而柔而刚,而戍役军士远别家乡,历久不归,思乡之情,忧心不已!作者写道:山薇啊,你发芽了,出生了,我们总该回家了吧!但转眼又是一年,我们都顾不上家室,这却是为何呢?为了猃狁入侵之故,我们连好好坐上一会儿也来不及,也是为了猃狁之故。我们需要攻战!又到了采薇的时候,薇叶长大了,枝叶柔嫩,这下总该回家了吧!心里的忧伤如此炽烈,为战事奔波,我们戍期未定,谁难替我们带回家信!山薇长得粗壮刚健了,这下该回家了吧!已是阳春十月了!可是王事没完,还没法闲暇,忧伤的心情好不痛苦,却无人相慰劳!四、五两章是写边关战事繁忙、紧张:那盛开的花是什么?是棠棣之花。用花之盛起兴,喻出征军伍车马服饰之盛:那好大好大的是什么?那是将士的*,兵车既已驾起,战马高大雄健,战事频繁,军队又要迁徙,岂敢定居?驾着四匹昂首高大的公马,军将们坐在战车上,步兵们蔽依车后,战马威武雄健,兵士手中的象骨的弓和鱼皮箭袋时时佩在身边,猃狁的侵战如此强大猖狂,马能不日日加强戒备?这两章写的是猃狁的匈悍而周家军队盛大的军威,纪律严正,卒伍精强。但是戍役的生活也是艰辛而紧张的,这些都是作者用写实的笔法来写的。第六章则笔锋一转,写出征人在还乡路上饱受饥寒,痛定思痛的哀伤心情:想起出征之时,那依依杨柳,枝茂叶盛,而此时风雪归程,路远,天寒,又饥,又渴,可谓十分狼狈而又凄苦。晋人谢玄把“昔我往矣”四句论为三百篇中最好的诗句。在文学史上影响极大。常为后世文人反复吟唱、仿效。由于《诗经》素以浑厚、质朴著称,这类如此凄婉动人的作品确属不多。因而它便成了《诗经》抒情作品的一个典范而为历代文学家所称颂。

  这首诗的主题是严肃的。猃狁的凶悍,周家军士严阵以待,作者以戍役军士的身份描述了以天子之命命将帅、遣戊役,守卫*,军旅的严肃威武,生活的紧张艰辛。作者的爱国情怀是通过对猃狁的仇恨来表现的。更是通过对他们忠于职守的叙述——“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岂敢定居”、“岂不日戒”和他们内心极度思乡的强烈对比来表现的。全诗再衬以动人的自然景物的描写: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刚,棠棣花开,依依杨柳,霏霏雨雪,都烘托了军士们“日戒”的生活,心里却是思归的情愫,这里写的都是将士们真真实实的思想,忧伤的情调并不降低本篇作为爱国诗篇的价值,恰恰相反是表现了人们的纯真朴实,合情合理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也正是这种纯正的真实性,赋予了这首诗强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从写作上看,它和诗经的许多作品一样用以薇起兴的手法,加上章法、词法上重沓叠奏,使内容和情趣都得以层层铺出,渐渐深化,也增强了作品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全诗有记叙,有议论,有景物,有抒情,有心理描写,搭配错落有致,又十分妥贴,因此《采薇》一篇确是《诗经》中最好的篇章之一。


《采薇》 优秀教案 (菁选8篇)(扩展7)

——改写《诗经采薇》 (菁选3篇)

改写《诗经采薇》1

  周宣王时期,北方的猃狁已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的生活带来不少灾难。作为一名将士,我理应为国而战。

  当采薇发芽的时候,我以为我可以回家了,但转眼又是一年,因为猃狁入侵之故,为了自己的国家,我呆在了边疆。到了薇叶长大了,枝叶柔嫩的时候,这下总该回家了吧,但我们的戍期未定,我仍然为战事奔波着。后来采薇长得粗壮刚健了,已经到了阳春十月,可是王事还没完。随着时间一推再推,心里越发急切难忍,但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匹夫有戍役之责,所以尽管军旅的严肃威武,生活的紧张艰辛,我仍然坚定地守卫自己的国家。面对战场、面对征途,我毫畏惧,毫不胆怯。

  最后,在这寒冬之中,我终于踏上了回乡的路,回首往事,曾经的一幕幕都跳出我的脑海,万千感慨顿时涌上心头。那时杨柳依依,随着风,一起飘荡。飞扬的枝叶,零落有秩,不荒芜,不颓废。这是我当年刚刚去从军时的情景。如今我回来了,天空的阴霾,久久不肯散去,空气中,散发着淡淡湿润的气息,路旁的树叶,随着风,一起摇曳。身边的雪花曼妙地飞舞,一阵阵寒风瑟瑟吹过,还夹着一点点雨,一点点冰,我实在无法将眼前这煞白的世界与当初的故乡联系起来。时光像风一样的迅速失去,我抓不着,也留不住。我仰起头,望着满天的飞雪,我感到这种饥寒交迫的日子似乎怎么也走不到尽头。任泪,无声地流,沿着双颊蔓延,我心中的悲伤又有谁能够了解。

  但是,或许,也并没有悲哀,为了祖国,为了边疆,更是为了自己心中的家,我不后悔。一切,尽在不言中。

改写《诗经采薇》2

  她还记得那个明媚的春日,一串串的鸟叫声听起来是那么婉转悦耳,轻盈透明如纱翼般的金色阳光洒在崭新的大红喜字上,乡村里特有的泥土的清新气味非常好闻,那是一种生命和生活的味道。乡亲们和孩子们的交谈声与嬉戏声混杂在一起,人人都显得愉快轻松,而她,这场欢乐喜宴的女主角,感到幸福是在轻轻拉着她的手,未来仿佛在向她微笑了,这种感觉甚至让她有些不知所措。他察觉到了她这丝小情绪,轻轻地捏了一下她的手,小声说道:“别怕,有我呢。”她就安心了,朝她的爱人羞涩的一笑。她想,我这一辈子都不会离开他的,永远。

  在她许下这幸福的誓言后,他们的日子过得*静安好。但这美好的生活却在某一天被哒哒的马蹄声给无情地打断了。边境的猃狁叛乱,戍军力量单薄,皇帝临时征召边境以南十二郡成年男子出征,他们所生活的乡村,就在这十二郡之内。郡守按照籍户花名册一户一户地查,没人妄想逃脱这沉重的枷锁。

  她哀哀欲绝,悔恨当初为何不迁往他地。失去了他,她的世界就没有了天和光。送行那天,她在村口拉着他的手哭得不能自已。队伍终是出发了,她红肿着双眼看着他的背影渐渐消失。微风拂过i,似有什么轻轻掠过她的头顶,像他温柔的爱抚。她抬起头,是一枝鹅黄柔嫩的柳条,头顶,是一树随风起舞的杨柳。她轻轻扯下那枝柳枝,想保留一丝他的感觉。

  他走了,她怀着矢志不渝的信念等着他。她天天去采薇菜,那是他在战场上常吃的,她愿与他同甘苦。时间一点一点的过去,她还在痴痴的等他,可周围的人却开始越来越多的关注她。登门劝她改嫁的人越来越多,她只是低头嚼着口中不知吃了多少次的变硬变色的薇菜沉默不语。她想在漫长的等待中守住他,但周围艰辛百味的生活却毫不留情的击打着她的心。在无望的等待和绵长的流年里,她的心开始被一点一点的瓦解,被腐蚀,最终被击得千疮百孔。她是流着泪离开了这个有她最美好回忆和最痛苦回忆的地方的,她怕她真的会绝望,万劫不复。

  现在的她已是四个孩子的母亲,生活过得*淡琐碎乏味。她不敢想起他,那是她心里最痛的地方,一碰就止不住的疼。一个普通的冬夜,她一如既往的哄孩子睡觉、收拾屋子。银白色的月光透过窗台铺满屋子里的地面,她独自倚在窗边,看窗外漫天飞舞的鹅毛般的雪花,忽然记起了那枝杨柳。她找出当年带过来的箱子,小心翼翼的从箱子底部拿出了那已皱缩变色的`柳枝。她轻轻的将柳枝拂过头顶,想找回一丝最初的幸福。可没有,一点感觉都没有。柳枝从她手里滑落,她泪如泉涌,立在寒冷的屋外泣不成声。

  千里之外的一个村庄里,长途跋涉满身落雪面容沧桑的他,站在早已荒芜无人居住的院子里,看着窗上早已陈旧褪色的喜字,心如刀割地仰天大哭。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改写《诗经采薇》3

  冬的严寒让百花飘零,青黑干枯的枝条刺向苍白无力的天空。

  凛冽的风、飘扬的雪,随着寒鸦呼啸而来。

  胯下的鹤顶龙驹踏在结了冰的河面,伴着脚下“咯吱”的雪的*,我本能地掸落堆在白色战甲上的白雪。

  几根小草横在河边,在这样寒冷的季节它终究是抵不过冬的力量,已泛黄变枯了。

  白色填充了视野,唯有这龙胆亮银枪紧握手中,满眼的萧条与沉寂。

  我曾在杨柳依依的春水之畔激昂澎湃,就像无数跋涉在意气风发的战场上的将领,凝视江水中那姿颜雄伟的身影,而此时面对这孤寒的冬水,孤独的我却感到一种莫名其妙的失意,昔日的春水已非昨夜的波澜不惊。

  就在这家乡的河畔我带领常山的乡亲起义于这纷争乱世,追随白马将军公孙瓒,曾在邺城初见主公,从此跟随主公戎马三十年。

  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三把大火灼灭孟德之威;江南*定战初定主公霸业;独自指挥入川之战、汉水之战、箕谷之战为主公建立蜀国大业。

  我听见往事的呐喊穿越时空,激荡回旋这激昂的春水。当曹孟德把他的杜康倒入了滔滔江水,猎猎东风吹拂起周公瑾的衣襟,熊熊的烈火点燃了*的芦苇,浓黑的烟雾弥漫了整个天际,于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那是往昔的心跳与呼吸。战争可以让我名扬华夏,却掩盖不了我对家乡的思念、对妻儿的牵挂。

  *定益州时引霍去病的故事劝谏了主公将田宅归还百姓,却无力劝阻主公在关张被害后停止伐吴之举;“一身是胆”的四将军也只能为此不能身往前线为主公厮杀,只能在后方总督粮草;每日焚香祈祷主公能奏响凯歌,只是心里已知蜀国大势已去,只不过不愿让噩梦降临;陆逊火烧连营六百里,大军所剩十之一二,蜀汉大伤元气、无力回天;我孤身一人保主公退守白帝,却无力挽回主公性命;一代名主、白帝陨落,三军痛哭缟素;主公已逝,四弟何从?泪已模糊双眼,心已迷失方向,只愿飞达家乡与妻儿团聚。

  马踏飞雪,赐我三千弱水化作眼泪断桥人不归,诗我写尽千回墨已成碑只为我思念!统儿、广儿与父亲已多年未见,你们都还好吗?对家的思念却使步履越来越沉重,泪眼双行下,思念已成冰。

  风卷残雪,唯有一人一马走向归家之路。

  前尘往事不可追,一成相思一层灰。来世化作采薇人,于君相逢渡春水。


推荐访问:教案 采薇 菁选 《采薇》 教案 菁选8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