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和商品经济教案设计3篇(范文推荐)
位置: 首页 >教案设计 > 文章内容

商品和商品经济教案设计3篇(范文推荐)

2023-01-17 08:06:01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商品和商品经济教案设计1  商品和商品经济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含义、存在条件及基本类型,掌握商品与物品、商品与劳动产品的区别与联系;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商品和商品经济教案设计3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商品和商品经济教案设计3篇(范文推荐)

商品和商品经济教案设计1

  商品和商品经济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含义、存在条件及基本类型,掌握商品与物品、商品与劳动产品的区别与联系;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觉悟目标:学好商品经济理论,有助于正确认识经济现象和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育学生树立商品意识,为将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好理论上的准备。

  商品和商品经济教学重难点

  商品的含义及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

  1、商品的含义

  商品的概念是本课乃至全书最基本的概念,以后课文中的一系列内容,都是建立在这个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的,所以商品的概念是本课的重点,必须让学生对它有一个比较透彻的理解。

  要准确地理解商品的概念,首先必须把握两个条件:一是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二是必须用于交换。要让学生对商品有正确理解,可以先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教师讲清商品的要领并通过插图讲解商品、劳动产品和物品之间的关系,最后让学生制出表格,以加深理解。

  ⑴商品不是从来就有的,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渐产生的,是个历史范畴;

  ⑵商品反映的是一种生产关系,是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商品体现人们交换劳动的关系)。

  ⑶随着条件的变化,商品和非商品的身份是可以转化的;商品一旦离开流通领域,就成了消费品或待消费品了。

  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商品经济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有着产生和存在的条件,理解它的产生条件,可以进一步理解它存在的条件,这就为理解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经济的原因打下了基础,因此,这部分是本课的难点。

  学习这部分要弄清下面几个问题:

  ⑴商品经济产生的过程。

  讲这部分时,要注意讲清什么是商品交换?什么是商品生产?什么是商品经济?帮助学生加深对商品经济及其产生过程的理解。

  ⑵商品经济的产生条件:社会分工和私有制。

  ⑶商品经济的存在条件:社会分工(需要,商品经济存在的基础。);生产资料属于不同的所有者(交换,不能无偿取得)(包含着私有制,但在社会主义社会只能用这个说法)。

  ⑷商品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小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三种类型。(三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所有制基础不同)

  商品和商品经济教学准备

  【教学方法】举例法,讨论法,阅读法,讲解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套

  商品和商品经济教学设计步骤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什么是经济和学习经济常识的意义。从这节课起,我们正式开始经济常识这门课程的学习。

  首先,老师请同学们看一样东西(展示道具:一对石膏制成的小娃娃),这是朋友送给我的小礼物,下面请同学们回答:这是什么?(提问)好,同学们回答的都对,它既是小娃娃、小礼物,也是个小东西、小物品。试想,如果我把这对小娃娃拿到市场上去卖,那它又是什么?(商品)商品是经济常识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所以我们第一课就来学习有关商品和商品经济的知识。首先,同学们迅速翻看教材,看一下本课包括几节,各节都是什么?

  第一课 商品和商品经济(板书)

  (提问本课内容)包括三节,分别讲了商品、货币和价值规律三方面内容。首先我们来学习:第一节 商品 (板书)

  下面同学们迅速浏览本节,看一看这一节共包括几个框题,各是什么?这三个框题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商品的相关知识,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框:一、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板书)

  (二)讲授新课

  一、商品的定义。

  (提问)请同学们举例说明什么是商品?

  (学生答)人们从商店或农贸市场买来的粮食、蔬菜、鸡蛋和肉;从百货商店买来的电视机、录音机、书和本;工人买来的机器、设备和原材料;农民买来的化肥、农药和拖拉机……总之,凡是用钱买来东西都是商品。

  (教师)“凡是用钱买来的东西就是商品”, 这只是从我们的生活经验出发,从现象上看问题,我们要求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给商品下个科学的定义。

  “概念”是对于同类事物共同具有的本质的特性的反映。我们要给“商品”这个概念下个科学的定义,就必须从千千万万、形形色色的具体商品中概括出它们的共同本质。

  (提问)你们能从粮食、蔬菜、衣服、农药、化肥、钢笔、书籍等物品中说出为什么称它们为商品吗?换句话说,商品必须具备什么条件?(目的:由具体到抽象,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商品的定义。)

  (同学甲答)凡是商品都必须是劳动产品。如我们买来的粮食、蔬菜、衣服、鞋帽,农民购买化肥、农药,工厂购买机器、设备,都是工人或农民的劳动产品。

  (教师讲解)同学甲说的对,凡是商品都必须是劳动产品,但劳动产品就一定是商品吗?

  (同学们看书第6页的“想一想”)

  (同学乙答)劳动产品也不都是商品。。如农民种的粮食、蔬菜,留着自己用的部分就不是商品。如果农民生产10000斤粮食,卖出8000斤,剩下2000斤自己吃,这2000斤粮食就不是商品。

  (教师讲解)同学们回答正确。通过讨论,我们可归纳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凡是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板书)

  劳动产品必须用于交换才是商品(板书)

  可见,商品的定义是:“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板书并指导划书第6页第2段)

  一件物品要想成为商品,必须满足两个条件,首先它必须是劳动产品,人们在它身上付出了体力或者脑力劳动。其次,它必须用于交换,这个交换指市场交换。交换的状态可以理解为正在交换和准备交换。(举例)下面我们通过几个例子来深化商品的概念。

  A、 自然状态下的阳光,空气?

  B、 商店里卖的农夫山泉,乐百氏是不是商品?

  C、 声音不是商品,美国加州某青年游历全世界,录下了各种鸟鸣,松林喧哗,瀑布奔泻,小溪潺潺的声音,经过剪辑,开办了“自然之声”豪华商店,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心理需要,成为很多失眠者的催眠曲,生意兴隆,这种声音是不是商品?

  D、 农民向地主缴纳的地租是不是商品?

  E、 有人出售自己的肾脏器官,这是不是商品?

  F、 你从商店买来送给同学的生日礼物是不是商品?

  G、 废品是不是商品?废品收购站收购的废品是不是商品?

  通过这些特例我们可以知道,商品与其他物品或者劳动产品有这样的关系

  表1


  区别

  联系

  商品

  用于交换,商品有价值,

  商品是个历史范畴

  二者都是劳动产品

  二者都有使用值

  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其他劳动产品

  不用于交换,没有价值,劳动产品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范畴。

  其他非劳动产品的物品

  不是劳动产品,

  不用于交换(特殊情况除外)

  物品是个永恒范畴

  所有物品都有使用价值

  三者关系:自然物品 经过劳动加工 劳动产品 用来交换 商品

  想一想:元旦,同学们互送礼物,大李把自己做的玩具送给了小明,小明到商店买了玩具,然后把玩具送给了大李。这里三次出现的玩具都是代表商品么?为什么?

  (生答师归纳)大李自己制作的礼品虽是劳动产品,但不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所以不是商品。小明买来的礼品,在商店和在生产厂家时是商品(待交换或为交换而生产),一旦买回家,就退出流通领域,成为消费品。小明再把它送给同学,是为了发展友谊,而且是为了交换。小明与接受礼品的大李的关系不是买卖关系,所以他送出的礼品不是商品。强调商品和非商品的身份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转化,商品一旦离开了流通领域,就成了消费品或待消费品。

  二、商品和商品经济的产生

  刚才我们说到商品是一个历史范畴,商品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的存在下去,商品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那么商品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呢?

  原始社会的很长一段时期,人们过着衣不蔽体,食不裹腹的生活,根本不可能有剩余产品,更不要说交换了。所以,当时,没有商品,也没有商品交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原始人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发现,一颗种子可以长成一颗大树,可以结出更多的庄稼,这形成了最初的农业;人们在打猎过程中,把多余的牲畜圈起来,经过繁殖,形成了最初的畜牧业。这时,有了偶然的剩余产品,当一个部落出现了产品的剩余,同时另一部落也有剩余,这时,两个部落的首领会考虑用自己部落的剩余产品交换其他部落的剩余产品、虽然这种交换只是偶然发生的,我们称之为偶然的物物交换,但是毕竟劳动产品用于交换了,这意味着产生了商品,而这种互相交换劳动产品的过程我们称之为商品交换。有了偶然的物物交换,就出现了最初的商品和商品交换。--------历史继续发展,到了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到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这时生产工具又有了很大的改进,产生了私有制。在私有制的条件下,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也不断增加,人们逐渐认识到他们所生产的劳动产品不仅仅为了满足自己消费,其中有一部分可以用于交换,换取他人的劳动产品满足不同的消费需要。因此,人们的生产不再是单纯为满足个人需要而进行的生产,有一部分从专门从事手工业,产生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到此为止,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都产生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密切相连:商品生产以商品交换为目的,商品交换以商品生产为基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就是商品经济。商品生产必然和商品交换结合起来,形成了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

  商品生产———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

  商品交换———一种商品和另一种商品相交换。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出:

  1,商品和商品经济并不是同时产生的,商品是在人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时就产生了。而商品经济则是在原始社会末期,人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时才产生的。

  2,从人类发展来看,是商品交换在先,商品生产在后;而现在社会的情况则是商品生产在先,商品交换在后。

  3,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经济形态,与之相对立的则是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这些都属于经济形态。商品经济既然也是一个历史范畴,那么到了未来*社会,产品经济将会取代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

  (一)单项选择题

  1、一种东西要成为商品,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其中,首要的条件是( )

  A、劳动产品 B、用于交换 C、具有使用价值 D、有用的物品

  2、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根据这一含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凡劳动产品也一定是商品

  B、商品必须是供他人、供社会消费的,凡是供供他人、供社会消费的一定是商品

  C、一种劳动产品,只要生产目的是用于交换,它就是商品

  D、只有处于现实的交换过程中的劳动产品才是商品

  3、下列选项属于商品的是 ( )

  ①居民使用的自来水 ②观众收看加密的有线电视节目

  ③**给受难的伊拉克人民的人道主义援助 ④用于治疗“非典”的各种药品

  ⑤废品收购站收购的废品 ⑥同学在外住宿所交的房租

  A、②③④⑤ B、③④⑥ C、①②④⑤ D、④⑤⑥

  4、在一些空气污染比较严重的地方,有人将经过加工的新鲜空气装入密封的容器中出售。这些新鲜空气之所以是商品,是因为 ( )

  A、该地没有新鲜空气

  B、这些新鲜空气是人们的健康保证

  C、这些新鲜空气是人们的劳动产品,人们通过交换才能获得

  D、有人出售这些东西,有人需要这些东西

  5、商品经济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

  A、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出现 B、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出现

  C、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D、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现

  6、从现阶段看,导致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是 ( )

  A、阶级的存在 B、社会分工的存在和生产资料分属不同的人

  C、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D、社会生产关系的调整

  7、关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历史顺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同时出现,因为商品经济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B、先有商品生产,后有商品交换,因为只有生产出产品以后才能进行交换

  C、先有商品交换,后有商品生产,因为偶然的商品交换先于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

  D、有的地区是商品生产在先,有的地区是商品交换在先

  (二)非选择题

  8、请你判断下面所列是否为商品,并说明理由。

  ①自然界中存在的空气、阳光

  ②医院中使用的氧气

  ③废品收购站收购的废塑料制品

  ④商店中待售的彩电、冰箱

  ⑤农民自产自销的粮食

  10、(辨析)有用的物品就是商品。

  11、(比较分析)请说明物品、劳动产品、商品三者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1、C 2、D 3、C 4、C 5、C 6、B 7、C

商品和商品经济教案设计2

  商品和商品经济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含义、存在条件及基本类型,掌握商品与物品、商品与劳动产品的区别与联系;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觉悟目标:学好商品经济理论,有助于正确认识经济现象和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育学生树立商品意识,为将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好理论上的准备。

  商品和商品经济教学重难点

  商品的含义及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

  1、商品的含义

  商品的概念是本课乃至全书最基本的概念,以后课文中的一系列内容,都是建立在这个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的,所以商品的概念是本课的重点,必须让学生对它有一个比较透彻的理解。

  要准确地理解商品的概念,首先必须把握两个条件:一是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二是必须用于交换。要让学生对商品有正确理解,可以先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教师讲清商品的要领并通过插图讲解商品、劳动产品和物品之间的关系,最后让学生制出表格,以加深理解。

  ⑴商品不是从来就有的,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渐产生的,是个历史范畴;

  ⑵商品反映的是一种生产关系,是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商品体现人们交换劳动的关系)。

  ⑶随着条件的变化,商品和非商品的身份是可以转化的;商品一旦离开流通领域,就成了消费品或待消费品了。

  2、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商品经济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有着产生和存在的条件,理解它的产生条件,可以进一步理解它存在的条件,这就为理解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经济的原因打下了基础,因此,这部分是本课的难点。

  学习这部分要弄清下面几个问题:

  ⑴商品经济产生的过程。

  讲这部分时,要注意讲清什么是商品交换?什么是商品生产?什么是商品经济?帮助学生加深对商品经济及其产生过程的理解。

  ⑵商品经济的产生条件:社会分工和私有制。

  ⑶商品经济的存在条件:社会分工(需要,商品经济存在的基础。);生产资料属于不同的所有者(交换,不能无偿取得)(包含着私有制,但在社会主义社会只能用这个说法)。

  ⑷商品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小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三种类型。(三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所有制基础不同)

  商品和商品经济教学准备

  【教学方法】举例法,讨论法,阅读法,讲解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套

  商品和商品经济教学设计步骤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什么是经济和学习经济常识的意义。从这节课起,我们正式开始经济常识这门课程的学习。

  首先,老师请同学们看一样东西(展示道具:一对石膏制成的小娃娃),这是朋友送给我的小礼物,下面请同学们回答:这是什么?(提问)好,同学们回答的都对,它既是小娃娃、小礼物,也是个小东西、小物品。试想,如果我把这对小娃娃拿到市场上去卖,那它又是什么?(商品)商品是经济常识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所以我们第一课就来学习有关商品和商品经济的知识。首先,同学们迅速翻看教材,看一下本课包括几节,各节都是什么?

  第一课 商品和商品经济(板书)

  (提问本课内容)包括三节,分别讲了商品、货币和价值规律三方面内容。首先我们来学习:第一节 商品 (板书)

  下面同学们迅速浏览本节,看一看这一节共包括几个框题,各是什么?这三个框题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商品的相关知识,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框:一、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板书)

  (二)讲授新课

  一、商品的定义。

  (提问)请同学们举例说明什么是商品?

  (学生答)人们从商店或农贸市场买来的粮食、蔬菜、鸡蛋和肉;从百货商店买来的电视机、录音机、书和本;工人买来的机器、设备和原材料;农民买来的化肥、农药和拖拉机……总之,凡是用钱买来东西都是商品。

  (教师)“凡是用钱买来的东西就是商品”, 这只是从我们的生活经验出发,从现象上看问题,我们要求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给商品下个科学的定义。

  “概念”是对于同类事物共同具有的本质的特性的反映。我们要给“商品”这个概念下个科学的定义,就必须从千千万万、形形色色的具体商品中概括出它们的共同本质。

  (提问)你们能从粮食、蔬菜、衣服、农药、化肥、钢笔、书籍等物品中说出为什么称它们为商品吗?换句话说,商品必须具备什么条件?(目的:由具体到抽象,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商品的定义。)

  (同学甲答)凡是商品都必须是劳动产品。如我们买来的粮食、蔬菜、衣服、鞋帽,农民购买化肥、农药,工厂购买机器、设备,都是工人或农民的劳动产品。

  (教师讲解)同学甲说的对,凡是商品都必须是劳动产品,但劳动产品就一定是商品吗?

  (同学们看书第6页的“想一想”)

  (同学乙答)劳动产品也不都是商品。。如农民种的粮食、蔬菜,留着自己用的部分就不是商品。如果农民生产10000斤粮食,卖出8000斤,剩下2000斤自己吃,这2000斤粮食就不是商品。

  (教师讲解)同学们回答正确。通过讨论,我们可归纳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凡是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板书)

  劳动产品必须用于交换才是商品(板书)

  可见,商品的定义是:“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板书并指导划书第6页第2段)

  一件物品要想成为商品,必须满足两个条件,首先它必须是劳动产品,人们在它身上付出了体力或者脑力劳动。其次,它必须用于交换,这个交换指市场交换。交换的状态可以理解为正在交换和准备交换。(举例)下面我们通过几个例子来深化商品的概念。

  A、 自然状态下的阳光,空气?

  B、 商店里卖的农夫山泉,乐百氏是不是商品?

  C、 声音不是商品,美国加州某青年游历全世界,录下了各种鸟鸣,松林喧哗,瀑布奔泻,小溪潺潺的声音,经过剪辑,开办了“自然之声”豪华商店,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心理需要,成为很多失眠者的催眠曲,生意兴隆,这种声音是不是商品?

  D、 农民向地主缴纳的地租是不是商品?

  E、 有人出售自己的肾脏器官,这是不是商品?

  F、 你从商店买来送给同学的生日礼物是不是商品?

  G、 废品是不是商品?废品收购站收购的废品是不是商品?

  通过这些特例我们可以知道,商品与其他物品或者劳动产品有这样的关系

  表1


  区别

  联系

  商品

  用于交换,商品有价值,

  商品是个历史范畴

  二者都是劳动产品

  二者都有使用值

  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其他劳动产品

  不用于交换,没有价值,劳动产品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范畴。

  其他非劳动产品的物品

  不是劳动产品,

  不用于交换(特殊情况除外)

  物品是个永恒范畴

  所有物品都有使用价值

  三者关系:自然物品 经过劳动加工 劳动产品 用来交换 商品

  想一想:元旦,同学们互送礼物,大李把自己做的玩具送给了小明,小明到商店买了玩具,然后把玩具送给了大李。这里三次出现的玩具都是代表商品么?为什么?

  (生答师归纳)大李自己制作的礼品虽是劳动产品,但不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所以不是商品。小明买来的礼品,在商店和在生产厂家时是商品(待交换或为交换而生产),一旦买回家,就退出流通领域,成为消费品。小明再把它送给同学,是为了发展友谊,而且是为了交换。小明与接受礼品的大李的关系不是买卖关系,所以他送出的礼品不是商品。强调商品和非商品的身份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转化,商品一旦离开了流通领域,就成了消费品或待消费品。

  二、商品和商品经济的产生

  刚才我们说到商品是一个历史范畴,商品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的存在下去,商品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那么商品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呢?

  原始社会的很长一段时期,人们过着衣不蔽体,食不裹腹的生活,根本不可能有剩余产品,更不要说交换了。所以,当时,没有商品,也没有商品交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原始人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发现,一颗种子可以长成一颗大树,可以结出更多的庄稼,这形成了最初的农业;人们在打猎过程中,把多余的牲畜圈起来,经过繁殖,形成了最初的畜牧业。这时,有了偶然的剩余产品,当一个部落出现了产品的剩余,同时另一部落也有剩余,这时,两个部落的首领会考虑用自己部落的剩余产品交换其他部落的剩余产品、虽然这种交换只是偶然发生的,我们称之为偶然的物物交换,但是毕竟劳动产品用于交换了,这意味着产生了商品,而这种互相交换劳动产品的过程我们称之为商品交换。有了偶然的物物交换,就出现了最初的商品和商品交换。--------历史继续发展,到了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到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这时生产工具又有了很大的改进,产生了私有制。在私有制的条件下,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也不断增加,人们逐渐认识到他们所生产的劳动产品不仅仅为了满足自己消费,其中有一部分可以用于交换,换取他人的劳动产品满足不同的消费需要。因此,人们的生产不再是单纯为满足个人需要而进行的生产,有一部分从专门从事手工业,产生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到此为止,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都产生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密切相连:商品生产以商品交换为目的,商品交换以商品生产为基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就是商品经济。商品生产必然和商品交换结合起来,形成了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

  商品生产———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

  商品交换———一种商品和另一种商品相交换。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出:

  1,商品和商品经济并不是同时产生的,商品是在人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时就产生了。而商品经济则是在原始社会末期,人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时才产生的。

  2,从人类发展来看,是商品交换在先,商品生产在后;而现在社会的情况则是商品生产在先,商品交换在后。

  3,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经济形态,与之相对立的则是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这些都属于经济形态。商品经济既然也是一个历史范畴,那么到了未来*社会,产品经济将会取代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

  (一)单项选择题

  1、一种东西要成为商品,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其中,首要的条件是( )

  A、劳动产品 B、用于交换 C、具有使用价值 D、有用的物品

  2、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根据这一含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凡劳动产品也一定是商品

  B、商品必须是供他人、供社会消费的,凡是供供他人、供社会消费的一定是商品

  C、一种劳动产品,只要生产目的是用于交换,它就是商品

  D、只有处于现实的交换过程中的劳动产品才是商品

  3、下列选项属于商品的是 ( )

  ①居民使用的自来水 ②观众收看加密的有线电视节目

  ③**给受难的伊拉克人民的人道主义援助 ④用于治疗“非典”的各种药品

  ⑤废品收购站收购的废品 ⑥同学在外住宿所交的房租

  A、②③④⑤ B、③④⑥ C、①②④⑤ D、④⑤⑥

  4、在一些空气污染比较严重的地方,有人将经过加工的新鲜空气装入密封的容器中出售。这些新鲜空气之所以是商品,是因为 ( )

  A、该地没有新鲜空气

  B、这些新鲜空气是人们的健康保证

  C、这些新鲜空气是人们的劳动产品,人们通过交换才能获得

  D、有人出售这些东西,有人需要这些东西

  5、商品经济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

  A、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出现 B、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出现

  C、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D、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现

  6、从现阶段看,导致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是 ( )

  A、阶级的存在 B、社会分工的存在和生产资料分属不同的人

  C、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D、社会生产关系的调整

  7、关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历史顺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同时出现,因为商品经济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B、先有商品生产,后有商品交换,因为只有生产出产品以后才能进行交换

  C、先有商品交换,后有商品生产,因为偶然的商品交换先于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

  D、有的地区是商品生产在先,有的地区是商品交换在先

  (二)非选择题

  8、请你判断下面所列是否为商品,并说明理由。

  ①自然界中存在的空气、阳光

  ②医院中使用的氧气

  ③废品收购站收购的废塑料制品

  ④商店中待售的彩电、冰箱

  ⑤农民自产自销的粮食

  10、(辨析)有用的物品就是商品。

  11、(比较分析)请说明物品、劳动产品、商品三者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1、C 2、D 3、C 4、C 5、C 6、B 7、C


商品和商品经济教案设计3篇扩展阅读


商品和商品经济教案设计3篇(扩展1)

——《动能和势能》教案设计3篇

《动能和势能》教案设计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初步认识动能和势能,势能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并且通过实验了解动能和势能受哪些因素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探究物体的动能受哪些因素影响的实验,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得以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实验探究加强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增加了对物理学科的喜爱。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初步认识动能和势能以及它们受哪些因素影响。

  【难点】

  对质量相同,速度越大,动能越大;速度相同,质量越大,动能越大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多媒体展示一些图片:湍急的流水能推动水车,拉开的*能将弹丸射出,提出问题: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流水、*都做了功,便能推动水车,将弹丸射出。

  教师引导流水、弹丸都对外做了功,它们都具有能量,而这个能量叫什么?有什么特性?引出今天的课题——动能和势能(板书)

  环节二:生成新知

  (一)动能

  1.教师引导:

  草地上运动的足球、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它们身上具有什么能量?

  学生根据导入以及课前的预习回答:动能

  教师总结: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板书)

  2.探究实验:探究物体的动能和哪些因素有关(教师演示)

  1.让同一钢球A分别从不同的高度由静止开始滚下,钢球运动到水*面的快慢一样吗?哪次木块B被撞得远?

  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回答:高度越高,钢球运动到水*面时的速度越大,木块B被撞得更远。

  2.改变钢球的质量,让不同的钢球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滚下,哪个钢球把木块B撞得更远?

  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回答: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的钢球将木块B撞得越远。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两个实验概括出物体动能的影响因素?

  总结: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大;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越大。(板书)

  (二)势能

  1.重力势能

  教师展示视频:打桩机在工作的时候,先把重锤高高的举起,重锤落下,可以把桩打入地里,并说明高处的重锤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板书)根据动能的影响因素让学生猜想,重力势能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学生回答:物体的质量越大,位置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板书)

  2.弹性势能

  教师展示图片:发生形变的网球拍和拉弯的弓具有什么能量?

  根据重力势能的学习学生回答:弹性势能。(板书)

  追问:弹性势能受什么因素影响?

  学生回答: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弹性势能越大。(板书)

  总结: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是常见的两种势能。

  环节三:巩固提高

  请学生判断下列物体具有哪种形式的能量:

  1、在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

  2、悬挂在天花板上的吊灯;

  3、在空中飞行的飞机;

  4、发生形变的网球拍。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请用物理知识解释:为什么要对机动车的最高行驶速度进行限制?为什么在同样的道路上,对不同车型设定不一样的最高行驶速度?

  四、板书设计

《动能和势能》教案设计2

  学习目标:

  1、知道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2、在探究实验中理解影响动能和势能的因素。

  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

  活动一、关于能量

  1、同学们,请看下面的示例:

  a、子弹能击穿靶,

  b、流水能推动竹排,

  c、滴水穿石,请分析和归纳它们的特征。

  2、我们把一个物体能够对外做功,就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

  3、“能够做功”是说做功的这种本领做功。不是正在做功或已经做功。

  练习:

  ①高山上的静止的石块有能量吗?

  ②任意两个物体能量的多少可以比较吗?

  ③关于能的概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

  B、正在运动的物体一定没有能

  C、没有做功的物体一定没有能

  D、具有能的物体不一定在做功

  4、能量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

  活动二、关于能量的类型

  1、请同学们观察下列物体,归纳它们的共同特征:

  a、滚动的小球

  b、高挂在枝头的苹果

  c、压缩变形的弹簧

  d、高举的重锤

  e、拉长变形的弓

  f、流动的水

  分析:其中a、f是;b、c、d、e是;b、d都在高处,c、f发生了形变。我们就把b、d这样的物体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把c、f这样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2、总结概念:

  动能是指。

  重力势能是指。

  弹性势能是指。

  势能就是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总称。

  4、自我训练:

  (1)古诗文中有许多描述自然现象的优美诗句,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从物体学的角度看,滚滚奔流的长江水具有巨大的。

  (2)“飞流直下三千尺,凝是银河落九天”,流水具有。

  (3)空中飞行小鸟具有。

  (4)正在骑行的自行车车座具有。

  (5)下列说法正确的()

  A、空中飞行的炮弹具有重力势能B、徐徐降落的跳伞运动员只有重力势能

  C、高山上不动的石头没有重力势能D、匀速升起的*具有动能

  活动三、动能大小影响因素的探究

  演示课本图15。4—2实验,实验可分三步:

  ①将同一个钢球,从斜面不同高度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将木块推动的距离。木块被推动的距离不同,说明钢球对木块做的功不同。木块被推动得越远,表明钢球的动能越。实验说明:从不同高度滚下的钢球,具有不同的动能。

  ②将质量相同的两个钢球,同时从斜槽的最高点和接近斜槽底部的位置释放。从最高点滚下的钢球能在水*槽上追上从接近底部滚下的钢球。实验表明从高处滚下的钢球速度大。从而得到结论:物体的动能与有关,越大,物体的。

  ③换用不同质量的钢球,从同一高度让其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推动木块的距离。从而得出结论:。

  演示实验之后,总结实验结果。

  四、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因素(会设计实验说明)

  重力势能:

  弹性势能:

  二、牛刀小试素质提升

  1、机械能就是动能和势能的总称,单位:焦耳,符号:J

  练习:空中飞行的皮球具有机械能是35J,其中皮球的重力势能为18J,求皮球具有的动能是多少?

  2、生活中的机械能:

  (1)公路上的汽车为什么要限速?

  (2)正在的行驶的客车为什么严禁乘客向外抛东西?

  三、课后反思: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不足?

《动能和势能》教案设计3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理解动能、势能的概念。

  2、在实验探究中理解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3、用能量的简单知识理解分析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认识动能、势能的存在。

  2、通过归纳概括得到动能、势能的概念。

  3、在讨论探究实验中总结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心态,敢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及交流合作的团队意识。

  学习重难点:

  动能和势能的概念、探究影响动能的因素。

  教具准备:

  质量不同的小钢球、斜面、木块、橡皮筋、弹簧、装满沙土的透明玻璃槽。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1、物体由于_________而具有的能叫动能,一切________的物体都具有动能。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_______、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_______。

  2、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__________.被举高的物体都具有____________.物体的重力势能与________和___________有关

  3、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__________、物体的弹性势能与物体发生__________的程度有关

  4、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为_________。

  二、合作探究

  1、动能及其影响因素

  学生预习课本实验、分组讨论后回答以下问题。

  A、该实验的采用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B、在实验中通过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判断钢球动能的大小。

  C、在试验中如何改变钢球的速度?

  2、实验过程

  ①将同一钢球,从斜面不同高度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将木块推动的距离。

  ②将质量相同的两个钢球,分别从斜面的不同位置释放,让学生观察钢球将木块推动的距离。

  ③换用质量不同的钢球,从同一高度让其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推动木块的距离。

  师生共同分析总结: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3、重力势能及其影响因素

  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案并回答以下问题

  A、该实验的采用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B、在实验中通过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判断钢球重力势能的大小。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演示

  实验过程

  ①让同一钢球从不同高度落下,观察钢球陷入沙土的深度。

  ②让质量不同的钢球从同一高度落下,观察钢球陷入沙土的深度。

  师生共同分析总结:物体的质量越大,被举得高度越大,重力势能就越大。

  4、弹性势能及其影响因素

  实验1用橡皮筋弹射纸弹:橡皮筋拉的越长,纸弹移动的距离越远。

  实验2将一弹簧压缩到不同长度去弹同一木块,观察两次木块移动的距离。

  分析总结: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越大。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为势能。

  5、能量反映了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能量的大小能够用做功的多少来衡量,因此,动能、势能的单位和功的单位相同也是焦耳。

  三、巩固提升

  1、一辆沿着*直街道匀速行驶的洒水车正在洒水,在它行进的过程中,动能________;洒完水后,返回的途中洒水车要经过一段下坡路,在下坡时,洒水车的重力势能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高速飞行的子弹一定比缓慢飞行的飞机的动能大

  B.一根弹簧被拉长时弹性势能增加,被压缩时弹性势能减少

  C.离开了飞机的跳伞运动员在下落的过程中动能一定不变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3、课后作业

  四、教后记


商品和商品经济教案设计3篇(扩展2)

——《*移和旋转》教案设计3篇

《*移和旋转》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移和旋转现象。

  2、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感知*移和旋转的过程,初步体验*移和旋转的思想方法,正确判断*移和旋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说出日常生活中的*移和旋转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让学生在感知*移与旋转现象的基础上会区别这两种现象。

  2、能正确判断图形*移后的图形。

  突破方法:

  通过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等活动突破重点。

  难点:

  能正确判断图形*移后的图形。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针管和钟表8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课件出示:游乐场情境图

  想不想去玩一下?

  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游乐场玩一下,游乐场里都有什么?(学生说)

  用手比划一下这些项目是怎么运动的。(学生感受)

  谁能给它们分分类?(根据它们运动的特点进行分类)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孩子们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在按照运动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类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对比等思维过程,能对*移和旋转的运动特点了解得更深刻,初步形成了比较清晰的表象。】

  二、探究新知

  1.感知*移(课件出示)

  (1)像这些物体是沿直线方向移动的属于*移现象.

  (2)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移现象?

  小组内交流,然后集体汇报

  2.感知旋转(课件出示)

  (1)像这些物体围绕一个点转动的都属于旋转现象

  (2)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小组内交流,然后集体汇报

  3.体验运动:(课件出示)

  (1)、打开信封,自己感受这些物体是怎么运动的?(小组学习)

  (2)、这些物体的运动属于*移还是旋转现象?(学生说)

  (3)、拿出我们的文具盒,从桌面右边*移到左边,你有什么发现?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生1:我发现文具盒*移后形状、大小不变。

  生2:我发现文具盒的方向也没有改变。

  师小结:对,文具盒在*移的过程中,文具盒形状、大小、方向都没有改变。

  4.学习例2:(课件出示)

  小组学习:根据要求完成每一个题,然后集体交流。

  师总结:*移的特点就是形状、大小、方向都没有改变。

  板书:(*移:形状、大小、方向都不变)

  5.学习例3:(课件出示)

  看来大家对*移有了很深的印象,闭上眼睛想一想什么是旋转?

  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旋转现象。

  (1)哪位同学可以上台用自己的身体做一下旋转?(找学生演示旋转)

  (2)看样子同学们对旋转也有很深的印象,那我们的铅笔盒可以做旋转吗?

  (可以)学生尝试练习,然后根据要求再做旋转。

  (3)小组交流:通过旋转文具盒你有什么发现?

  生1:文具盒的形状、大小没有改变。

  生2:方向改变了。

  师小结:对,文具盒旋转时,它的形状、大小不变,而方向改变了。

  板书:(旋转:形状和大小不变,而方向改变。)

  6、比较*移与旋转,你有什么发现?(小组交流,并汇报)

  生1、不管是*移还是旋转,形状、大小不变。

  生2:旋转方向改变,而*移不变。

  课堂练习(课件出示)

  1、下面的现象,哪些是*移?哪些是旋转?

  2、下面的哪些图形可以通过*移相互重合?

  【设计意图:唤醒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合理利用*移和旋转的知识解决问题。体验学习数学的重要价值。】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移和旋转

《*移和旋转》教案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景,让学生初步感知*移和旋转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分类、对比,初步了解物体的*移和旋转的变换特征;初步会判断图形的*移和旋转。

  2、会在方格纸上*移简单的图形。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说出图形*移的距离。

  教具准备:

  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今天我带大家到游乐园学习数学知识—*移和旋转。(看课本第37页的彩图)

  [设计意图]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拉近和学生的距离。

  二、新授课

  1、感知*移与旋转现象

  (1)看一看,说一说游乐园里有哪些游乐项目?

  (2)这些游乐项目是怎样运动的?

  (3)根据游乐项目不同的运动,可以分几类类?怎么分的?

  (4)自己先分一分,有什么困难再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一下。

  2、初步了解*移和旋转的特征。

  (1)说一说分类的理由

  A:*移:火车沿笔直的轨道行驶、缆车沿笔直的索道滑行、火箭升空等物体都是沿着一条直线运动的,这种运动就叫做什么?

  B:旋转:大风车、摩一轮等都是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做圆周运动的,这种运动叫做什么?

  (2)举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了解*移、旋转特征。

  (3)用学具在桌面做*移和旋转运动。

  通过观察,举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物体*移现象和旋转现象,了解*移和旋转的特征。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亲身经历,建立对*移的多角度感知,建立比较丰满的表象基础,为揭示概念做好准备。

  3、练习(课件出示P41页方格图)

  (1)要把小房子向上*移1格,怎么移呢?(学生动手在学具上移)

  (2)如果把它向上*移5格,会移吗?

  (3)如果把它向右*移7格,你们会移吗?(学生动手在学具上移)

  (4)教师演示,学生回答。(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5)教师演示,学生回答。(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6)如果把它先向右*移4格,再向下*移3格,你们会移吗?

  (7)判断哪一条小船是向右*移4格后得到的?(课件出示课本P43页第一题)

  (8)哪几条鱼可以通过*移与*鱼重合?(课件出示课本P44页第4题)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并说一说,比一比,这样手脑并用,学生效果就更明显。

  二、综合练习

  1、下列现象哪些是*移?哪些是旋转?(课本P43页第三题)

  2、欣赏生活中的*移和旋转现象。

  全课:今天这节课你学会哪些新知识?还有什么问题?用哪些方法学会的这些新知识。

  [设计意图]鼓励多种形式的学习,在先前学习的基础上开拓学生的思路,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课后活动 应用*移和旋转做运动。

  [设计意图]加深对新课的理解,用实践来感知*移、旋转的奇妙。

《*移和旋转》教案设计3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生活情景,让同学初步认识生活中的*移和旋转现象,初步了解*移和旋转的特点;能判断图形在方格纸上*移的方向和格数;能在方格纸上将图形按指定方向和格数*移。

  2. 通过具体的学习和探索活动,培养同学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提问:同学们每天都要上学,能说一说*时你是怎样来上学的吗?(同学交流)

  小结:步行、骑车、坐汽车时人和车的移动都是一种运动,谁知道生活中还有什么物体也在运动?(同学举例)

  二、 感受生活中的*移和旋转

  1. 引出课题。

  谈话: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段录像,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它们的运动方式也就是运动的样子相同吗?请你们边看边用手势表示出它们的运动方式。

  课件播放:电动门、电梯、汽车、电扇叶片、风车等物体的运动录像。

  提问:回忆刚才看的这几段录像,再想想你们做的手势,能把它们按运动的方式分分类吗?

  同学可能将自动门、电梯、汽车的运动分为一类,它们的运动路线都是直的;风扇、风车、指针分为一类,它们都是转动的。

  假如同学在分类的同时说出*移、旋转这两个词,教师直接给予肯定,并板书:*移、旋转。

  假如没有出现*移、旋转这两个词,教师讲述:像自动门、电梯、汽车这样的运动是*移;像风扇、风车、钟面上的指针这样的运动是旋转。(板书:*移、旋转)

  谈话: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移和旋转这两种不同的运动现象。(把课题补充完整)

  2. 初步了解*移和旋转的特点。

  提问:现在谁能说说*移是怎么运动的?它有什么特点?(根据同学回答,板书:沿直线移动)

  谈话:旋转是怎么运动的,它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再来看录像(演示风扇的转动)。

  提问:风扇在旋转的时候是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在动呢?有没有不动的地方?(让同学到屏幕上指出不动的地方)风车旋转时哪个地方不动?钟面呢?

  小结:旋转都是物体绕一个固定的点转动。(板书:绕定点转动)

  3. 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题目。

  谈话: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移和旋转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判断下面哪些运动是*移?哪些是旋转?是*移的在括号里画“—”,是旋转的画“○”,教师巡视。

  反馈:谁愿意把自身的判断结果给大家展示一下。(同学展示,遇到有分歧的问题课件演示)

  谈话:你们判断得对不对呢?我们让手中的画面动起来。(电脑按顺序演示,在演示的过程中,让同学用完整的语言来表达:如开关推拉窗时,窗户的运动是*移;升*时,*的运动是*移……)

  4. 举例。

  提问:除了这些现象之外,生活中你还看到过哪些*移或旋转现象?(同学举例)

  三、 探究*移方法

  1. 探究方法。

  电脑出示:小鸟*移图。

  谈话:谁能到前边来指一指,小鸟原来在什么位置,现在在什么位置,它向什么方向*移了几格?

  同学可能回答:

  ① 向前*移6格。(教师指出:一般情况下,图形在*面上的移动方向用上、下、左、右表示)

  ② 向左*移3格。

  ③ 向左*移6格。

  ……

  谈话:那么到底是*移几格呢?同桌合作,拿出小鸟卡片,在方格图上移一移,看*移了几格。

  同学拿出卡片操作,并在小组内交流自身得出的结果。

  谈话:我们用移图的方法研究了*移的距离。(板书:方法:移图)用这种方法虽然能准确地得到结果,但是比较麻烦,我们可不可以只观察小鸟图的一局部,例如一条线或一个点来研究呢?请同桌讨论。

  根据同学的回答,课件演示,并板书:移线、移点。

  谈话:这个点在*移前是鸟嘴的点(课件演示),那么它会*移到哪儿呢?(同学指出后,课件演示)*移后它还是鸟嘴的点,像这样的两个点,我们称它们为小鸟图*移前后的一组对应点(板书:对应点)。数一数这组对应点中间有几格?你还能找出一组对应点并数出中间有几格吗?再找一组试试看。

  提问:你有什么发现?(同学交流)

  谈话:看来,图形*移前后相对应的点的距离相等,这是图形*移的又一个特点。(板书完整:对应点等距离)

  谈话:同学们通过不同的方法验证了*移6格,那么判断错误的同学能说出错误的原因吗?(协助同学分析错误原因,并纠正)

  3. 练习。

  谈话:请拿动身给你们的第2页纸,看一看,小房图、金鱼图和火箭图分别向哪个方向*移了几格?(同学独立完成填空,一起校对)

  谈话:观察这三组图形,在*移前与*移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小结:物体或图形在*移后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大小和形状以和图形自身的方向都没有变。

  四、 画出*移后的图形

  1. 探索画*移后图形的方法。

  出示教材第25页“试一试”第1题。

  谈话:方格纸上有一个三角形,要画出三角形向右*移6格后的图形,你们打算怎样画?先和小组内的同学讨论,再试着在第3页的纸上画一画。

  提问:谁愿意向大家介绍自身的画法?

  同学中可能出现的画法有: ① 先把三角形的三个顶点都向右*移6格,再将三个点连线。② 先把一个点向右*移6格,再根据三个点的位置画出另外两个点,最后连线。③ 先把一条线段向右*移6格,再按这条线段的位置画出图形。

  ……

  结合同学的回答,课件演示各种不同的画法。

  2. 练习。

  谈话:同学们的方法都很好,可以用你喜欢的方法画出*行四边形向下*移5格后的图形吗?(同学在第4页纸上完成)

  谈话:怎样判断*移得对不对呢?(看对应点的距离是不是相等)

  同学展示完成的图,注意纠正错误的画法。

  五、 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六、 课堂练习

  “想想做做”第4、5题。(略)


商品和商品经济教案设计3篇(扩展3)

——《白兔和月亮》教案设计3篇

《白兔和月亮》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寓言的寓意,并会联系实际生活谈体会。

  3、引导学生学习寓言中的精美语言。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读寓言故事吗?你读过哪些寓言故事了?(学生举例)这些寓言故事仅仅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吗?(师引导归纳出寓言的特点:用一个有趣的故事来向人们讲述一个深刻的道理。)今天老师又给大家带来一则寓言,想读吗?(师板书:白兔与月亮)

  二、 师生互动:

  1、指名读题,再齐读。

  师问:读了这个题目,这时你最想知道什么?(学生第一次质疑)

  2、看来大家想知道的还真不少,现在就请同学们先带着这些问题来大声的朗读课文。

  3、汇报:你读懂了些什么?(各自发表意见)

  4、看来大家都在认真读书,读懂的还真不少,在读的过程中碰到了哪些拦路虎了?请指出来。(学生第2次质疑)

  5、学生提出问题后,师说:其实老师也有几个问题没弄懂想请你们帮帮我,愿意吗?(小黑板出示问题)

  (1) 小白兔拥有月亮前后赏月的心情一样吗?各是什么样的心情?

  (2) 小兔子拥有月亮后应该很快乐呀,为什么反而不高兴了?

  (3) 既然如此,小兔子最后做了什么样的决定了?为什么要那样做?这时候小兔子会向诸神之王说些什么了?

  (4) 试想:白兔拥有一把青草会产生“得失之患”吗?

  6、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上面的问题。

  7、汇报,你们能帮我找出答案吗?学生发言,师作相机引导。

  8、引导学生归纳出寓意后,问: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让学生联系生活来谈)

  得出:拥有财富并非坏事,关键是你如何去对待财富。

  三、 联系生活:

  假如在生活中你遇到了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1、假如有一天,你捡到了一张10 万元的支票,你会怎么办?为什么?

  2、假如你成了百万富翁,你会怎么办?为什么?

  (学生自己思考,再畅所欲言)

  四、课堂小结: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处处可见有些人遇事总是斤斤计较,贪图占有,所以总是生活在焦虑和痛苦之中;而有的人则比较超脱,心胸开阔,他们才真正享受到生活的乐趣,希望可爱的你们在生活中能做后者,天天都开心。

《白兔和月亮》教案设计2

  教学《白兔和月亮》:

  ①介绍寓言。 ②解读寓意。

  ③引导学生自相对照,把握人生态度。

  ○教学设计

  人们只要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得与失将会伴随我们今生今世。有俗语说:“有得必有失。”其实,有失也必有得。明智的,随遇而安,得失不惊,心宽体胖,处世潇洒;痴妄的,追名逐利,患得患失,意乱心迷,生身受累。我们应当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态度?《白兔和月亮》是一面透亮的镜子。 .

  出示课题。

  介绍寓言

  朗读

  疏通文意,感受语言。

  整体感知

  ①感知内容

  a.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设计目的:掌握课文内容。要求学生完整地复述课文。

  b.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设计目的:了解身份的改变对于心态的影响,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人生寓言》教案设计》。第一问,要求学生用课文中的相关词语回答。

  c.白兔在得到月亮之后为什么会患得患失?

  设计目的:理解占有欲在作祟。

  d.这则寓言给了我们一个什么启示?

  设计目的:理解寓意。

  以上问题难度不大,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略加点拨,学生可以自己完成。

  ②感知语言

  这则寓言的语言很精美,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赏析。

  例如,“慧心”“风韵”“闲适”“绷”等用词很精当。对称的句子也很精美,“或是无忧无虑地嬉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

  除让学生分析上述词语的妙用之外,还可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其他有关的词句再作分析,并让学生试着仿写。

  问题研究

  ①找出故事情节中的两次转折。

  把握结构。

  ②白兔最终要求诸王之神撤销决定说明了什么?

  让学生理解白兔慧心未泯。

  ③这则寓言提到了人类有什么含义?

  寓言的讽刺意义。

  辩证思维

  拥有财产就一定患得患失吗?而一无所有才心安理得吗?

  自我反思


商品和商品经济教案设计3篇(扩展4)

——论语教案设计3篇

论语教案设计1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国家古代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对我国、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联合国还有他的塑像,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多媒体显示孔子像)(学生回答)对,他就是孔子。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他关于学习的一些论述,看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关于孔子和《论语》(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的预习: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教师明确有关资料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同学们自读课文“阅读提示”,慢读全文。

  2.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语调。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朗读课文:

  1、听录音,朗读课文。

  2、结合课下注释,串译课文。

  3、了解各章大意。

  A、“见贤思齐”章:见贤思齐、勇于自省。

  B、“三人行”章:择善者而师之。

  C、“士不可以不弘毅”章:人必须坚强并且有仁爱之心,并能坚持到底。

  D、“岁寒”章:学会在逆境中求生存,不畏艰难。

  E、“子贡问”章:自己做不到的,不要强加于别人。

  4、小组内交流每则文意,领会蕴含。

  5、教师抽查学生翻译难句

  6、学生集体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7、学生跟着录音轻读,尝试背诵。

  四、课堂总结:学生小结本节内容

  五、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六、 板书设计:

  七、 课后反思:

论语教案设计2

  一、复习检查:

  1、注音、释义:

  说 信 愠 三省

  2、翻译句子: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二、精读课文,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1.学生试作批注,概括、归类每则内容大意。

  2.积累格言警句和成语。

  指导学生运用“__________与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有关”句式说话。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习惯有关,“人不知而不愠”与个人修养有关。

  教师点拨,帮助学生完成分类式学习笔记如下:

  (1)成语类

  温故知新 见贤思齐 三人行,必有我师 任重道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格言警句类

  ①谈学习态度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②谈学习方法的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③谈修身做人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 吾日三省吾身 士不可以不弘毅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学而”章

  此章为儒家压卷经典《论语》开宗明义第一段。三个“不亦……乎”的反问复迭,尽得一唱三叹之妙。那么“君子”指的是什么人?一个人在别人不了解他的情况下总是怨天尤人,这样的人配称为君子吗?联系孔子经历,从中感受到孔子怎样的人格呢?

  明确:“君子”,在《论语》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在句中取前义。

  孔子一生际遇坎坷,但这位大智者能从理智上保持一种心理*衡,表达出一种坦荡旷达的气度,自谓之“不愠”,这种“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的精神足可为百世之师。

  (2)“温故”章

  有些老师知道世上许多事情,讲起来娓娓动听,这样的老师能说是好老师吗?结合孔子的思想谈谈。

  明确:《礼记·学记》中记录了孔子这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这说明了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3)“诲女”章

  《论语》中这段话非常简练,也没有交代说话的背景,而《荀子》书里记子路盛服见孔子的谈话背景,就详细得多,书中说子路穿戴得整整齐齐去见孔子。脸上还露出得意洋洋的神情,经孔子批评后,他挽上了便服,但神情依旧。从这个背景看,孔子说这番话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孔子说这番话的用意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逊的态度,不可强不知以为知。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经有过不同看法,联系生活体验,谈谈该怎样看待。

  明确:曾子曾经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孔子用这句话给“恕”下定义,其中包含了相互体谅的意思。

  对这一开放性的题目,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有可取则予肯定,说错了的(有可能误解句意)要纠正。

  (5)“岁寒”章

  孔子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什么?

  明确:何晏集解:“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这是借松 柏后凋比喻社会现象。

  四、拓展延伸,以读带写:

  1.“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处世之道,对此,曾有过不同看法,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怎样看待“所不欲,勿施于人”?

  2.从“我的学习方法”或“我从《论语》学到很多”两个题目中任选取一个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能引用论语或格言中关于学习方法的句子,字数500字左右。

  五、布置作业:

  完成写作练习

  六、板书设计:

  《论语》十则

  学习方法:1、3、4、

  学习态度:5、6、7、

  修身做人:2、8、9、10、

  课后反思:

论语教案设计3

  学习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课前准备:

  ①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查阅工具书,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的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的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它依旧光芒四射,熠熠生辉。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来研读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交流探究: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三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态度、个人修养以及儒家核心思想三个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8、10两则主要阐述了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

  合作探究:

  课文前五则

  ①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传(chuán)不习乎

  诲女(rǔ)知之乎不知为(wéi)不知是知(zhì)也

  b.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c.质疑交流:根据对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同学回答。

  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探究的词句摘要:

  朋、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②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a.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教师再要求学生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b.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

  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作业

  ①必作:“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②选作:课外阅读《论语》,了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小结全文,背诵课文。

  课文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探究学习后五则:

  ①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②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③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从字面和深层含义两个层面探究本句的含义。

  班内学生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诗句。

  教师要求学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学生观点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探究第二、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请同学介绍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要求点到为止。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教师小结]

  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

  《论语》的思想博大精深,我国古代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今天初步了解到关于《论语》的思想内涵,但这种学习是不够的,一方面,我们要将它作为指导自己实际行动的一种航标,另一方面,我们要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多掌握一些文言文知识,来更好的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朗读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拓展延伸:

  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作归结并板书:死而后已、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

  背诵课文

  巩固练习:

  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课后记:学习本文必须要求严格,须能通背全书,原因有二:一是古代典籍里常引用这本书里的话;二是:通过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


商品和商品经济教案设计3篇(扩展5)

——《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教案设计3篇

《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就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2.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归纳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正确归纳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一)说出下面各数的倒数.

  0。3 6

  (二)已知126×45=5670,直接说出5670÷45和5670÷126的得数,再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根据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根据整数除法的意义,不用计算就能知道这两题的结果,谁还记得整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三)引新: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分数除法的意义吗?分数除法如何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分数除法.(板书课题:)

  二、新授教学

  (一).教学分数除法的意义(演示课件:分数除法的意义)

  1.每人吃半块月饼,4个人一共吃多少块月饼?

  教师提问:半块月饼用分数怎么表示?求4个人一共吃多少块月饼就是求几个 ?求4个 是多少怎样列算式?( )

  2.两块月饼,*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多少块?怎样列式?

  列式:2÷4

  3.两块月饼,分给每人半块,可以分给几个人?

  列式:

  教师提问:说一说结果是多少?你是如何得出结果的?

  4.组织学生讨论:分数除法的意义.

  总结: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5.练习反馈.

  根据: ,写出 ,

  (二)教学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1.出示例1.把 米铁丝*均分成2段,每段长多少米(演示课件:分数除以整数)

  (1)求每段长多少米怎样列算式?

  (2)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得多少呢?

  米*均分成2段就是要把6个 米*均分成2份,每份是3个 米是 米.

  (3)教师板书整理.

  (米)

  2.教师质疑:如果把 米铁丝*均分成3段、6段怎样计算?

  也可以这样想:把 米铁丝*均分成3段,就是求 米的. 是多少,列式是:

  把 米铁丝*均分成6段,就是求 米的 是多少,列式是:

  3.教师继续质疑:如果把 米铁丝*均分成4段每段长多少米?怎样计算?

  (米)

  为什么采用转化成分数乘法这种方法比较好呢?

  组织学生观察 在转变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讨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4.学生边概括教师边板书: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

  三、巩固练习

  (一)计算下面各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二)求未知数

  1. 2.

  (三)判断.

  1.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 )

  2.已知两个分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分数,求另一个分数,用除法解答.( )

  3. ( )

  4. ( )

  5. ( )

  (四)解答下面各题.

  1.把 *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

  2.什么数乘以6等于 ?

  3.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 米,它的边长是多少米?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分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是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五、课后作业

  (一)计算下面各题.

  (二)解下列方程.

  六、板书设计

  分数除法


商品和商品经济教案设计3篇(扩展6)

——《鹿和狼的故事》教案设计3篇

《鹿和狼的故事》教案设计1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诵读,懂得生物之间存在着互相制约、互相联系的关系,增强维护生态*衡的意识。

  3.了解罗斯福为了保护凯巴伯森林里的鹿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怎样。

  教学重难点:

  弄清罗斯福下令捕杀狼这一决策错在哪里,理解本文的结论。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同学们听过哪些有关狼的故事?你觉得狼是一种怎样的动物?请你用几个词语说出“狼”给你留下的印象。你为什么这样认为?板书:狼

  2.你鹿是一种怎样的动物?请你用几个词语说出“鹿”给你留下的印象。板书:鹿

  过渡:是啊,在我们的印象中,狼是一种凶残的动物,应该毫不留情地消灭。可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鹿和狼的故事》这篇课文,却要告诉我们另外一种看法。

  板书课题:鹿和狼的故事

  二、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发生在凯巴伯森林的一个什么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准备质疑。

  3.想想全文可以分为几个自然段,概括每段的段意。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同桌分段轮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提出不懂的地方,解疑。

  四、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

  2.凯巴伯森林从此成了鹿的王国。它们在这里生儿育女,很快,鹿的总数就超过了十万只。此时的鹿群真的是无忧无虑吗?请选择喜欢的方式读第3节。

  3.画出罗斯福为了保护森林中的鹿采取了哪些措施?用自己的话说说。

  4.在文中找出罗斯福的做法产生了怎样的结果?

  5.讨论:指名读句子: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人们必须尊重这种动物乃至整个生物界中的相互关系。

  (1)用课文中的事例来说说:鹿和狼以及森林之间是怎样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

  (2)再用课文中的事例说说:为什么人们必须尊重这种动物乃至整个生物界中的相互关系?如果破坏了会怎么样?

  (3)整个生物界中还有许多这样的相互制约因素,你能用其他的事例来证明我们必须尊重这些关系吗?

  五、体会课文中心

  1.为什么鹿会“饿”、“痛”直至从10万只只剩下8千只?

  2.这是“狼”的错吗?“狼”难到就该杀吗?

  3.狼倒在枪下的一瞬,一定有很多话要说,你知道它想说什么话吗?

  4.鹿是毁灭自己的“祸首”。鹿它想毁灭自己吗?真正的“祸首”究竟是谁?

  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六、作业。

  写一写读了这篇课文的感受,可以写从中懂得的道理,也可以写知道的类似事例。并请你给凯巴伯森林设计一块警示牌。

《鹿和狼的故事》教案设计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增强维护生态*衡的意识。

  3.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概括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狼和小羊》、《大灰狼》的故事吗?狼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凶残、狡猾。)

  2.你还了解狼的哪些知识吗?(简介资料)

  (狼:哺乳动物,犬科,性格凶暴,*时单独或雌雄同居,冬季往往集合成群,袭击各种野生和家禽,是畜牧业的主要害兽之一。有时也伤害人类,毛皮可以做成大衣、褥、帽等。)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与狼有关的课文。学习后,你可能对狼有一些新的认识。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解决。

  3.把你感受最深的部分多读一读,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感受。

  三、检查自学效果。

  1.读准字音。

  练习:(投影出示)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理解词语:

  厄运:不幸的遭遇。

  锐减:急剧地减少。

  维护:使免于遭受破坏,维护保持。

  糟蹋:浪费或损坏。

  威胁:用威力逼迫或恫吓使人屈服。

  相悖:相反,违反。

  苟延残喘:勉强拖延一口没断的气,比喻勉强维持生存。

  面目全非:事物的样子改变得十分厉害。

  罪魁祸首:罪恶行为的首要分子。

  3.说出你感受最深的部分,发表各自的见解。

  四、深入学习,理解课文的内容。

  1.出示阅读思考提示:

  思考题1:罗期福为了保护凯巴伯森林里的鹿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怎样?

  思考题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分组交流讨论。

  3.汇报。

  汇报思考题1。

  甲组:他宣布凯巴伯森林为全国狩猎保护区,并决定由*请猎人到那里去消灭狼。

  概括地说他采取了两项措施:

  ①设立凯巴伯森林为狩猎保护区。

  ②雇请猎人捕杀狼。

  乙组:这项决定的结果是

  ①狼等野兽被猎杀得很多。经过25年的猎杀,有六千多只狼先后毙命森林中。其他以鹿为捕食对象的动物(豹子等)也被猎杀了很多。“25年,六千多只”说明猎杀的时间长,狼几乎灭绝。

  ②同时,鹿过着幸福的生活。在这个“自由的王国”中,它们自由地生长繁育,自由地啃食树木,过着没有危险,食物充足的幸福生活。

  ③植被被大量破坏,鹿群数量急剧下降,生态*衡遭到了破坏。

  ④1942年,整个凯巴伯森林只剩下不到八千只病鹿在苟延残喘。

  4.追问:什么原因是森林“宠儿”造成这样的结果的?

  (饥饿造成鹿的大量死亡,加上疾病流行,鹿群数量急别下降。)

  5.追问思考题2:凯巴伯森林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它的罪魁祸首竟然是被看作美丽善良化身的鹿。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学生甲:狼是森林的保护者。狼吃鹿,维护了鹿群的相对稳定。狼吃掉的多数是病鹿,又有效地控制了疾病对鹿群的威胁。这样就保护了森林的生态*衡。

  6.这篇课文通过鹿、狼、森林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

  (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人们必须尊重生物界中的相互关系。)

  五、总结扩展

  1.投影出示《蛇与庄稼》、《塞翁失马》的故事。请学生快速阅读,体会这两个故事使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蛇与庄稼》告诉我们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塞翁失马》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要从正反两个方面看,要有一分为二的观点。)

  2.你还知道这方面的事例吗?请你说一说。

  六、作业

  1.课下收集有关破坏生态环境的资料。以“环保小报”的形式向家人、朋友宣传环保知识。

  2.把这个故事复述下来,讲给你的朋友听。

《鹿和狼的故事》教案设计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增强维护生态*衡的意识。

  3.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概括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板书鹿和狼

  1、谁能说说你对狼的认识?你对鹿的了解呢?(鹿:温柔善良,让人喜欢。狼:凶恶狡猾,让人憎恨,如《会摇尾巴的狼》、《狼和羊》。

  2、板书《鹿和狼的故事》,看了题目后你想说些什么?

  温柔善良的鹿和狡猾凶恶的狼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3、同学们你们现在最想做什么?(读书)

  二、学生读课文。

  1、自己将全文正确流利地读出来。

  2、你想读哪一自然段就读哪一自然段。

  三、课文中哪一部分给你印象最深你就读哪一部分,边读边想你为什么选择这一部分。

  四、读你印象最深的段落,说一说为什么会选择这一部分。

  1、罗斯福总统决定由*雇请猎人去消灭狼,目的是为了保护鹿,让鹿繁殖得更多一些。

  2、经过25年的猎捕,鹿没有了天敌。

  3、鹿过着没有危险,食物充足的幸福生活。

  4、鹿吃光了森林中的植被。

  5、鹿病死了无数只,还有一些饥饿而死。

  五、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选择大家找出课文中的不同观念,用自己的观念及想法进行一次辩论赛。

  正方

  罗斯福是对的,他杀狼是为了保护鹿。

  反方

  罗斯福是错的,他违犯自然界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规律。

  六、总结

  在人类生存的这个星球上动物和动物之间、植物和植物之间、动物和植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一种生物的存亡或数量发生变化,常常会通过这种错综复杂的依存关系影响到其他生物和整个自然界。这就是鹿和狼等动物带给我们的启示。


商品和商品经济教案设计3篇(扩展7)

——大班语言《蚂蚁和蝈蝈》教案设计3篇

大班语言《蚂蚁和蝈蝈》教案设计1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通过比较来讲述蚂蚁和蝈蝈的不同画面,学习用“有的,有的”来讲述,学习词语:满头大汗、自由自在等。

  2、在理解画面内容的基础上帮助幼儿认识到:只有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

  活动准备:

  蚂蚁和蝈蝈的单独图片,故事图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内容。

  1、出示蚂蚁和蝈蝈的图片,请幼儿说说谁来了?

  2、你了解它们吗?

  请幼儿自由讲述。

  3、今天蚂蚁和蝈蝈碰面了,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二、观察图片一,通过比较来讲述蚂蚁和蝈蝈的不同行为。

  教师采用前后出示的顺序引导幼儿有比较的讲述,

  1、先出示蚂蚁一部分,提问

  师:你从图片上知道了什么?在什么季节?从哪里看出?小蚂蚁们在干什么?它们分别是怎样做的?(教师要引导孩子从季节、地点、蚂蚁的具体动作来引导幼儿细致的讲述)

  引导孩子用“有的,有的”这样的句式来讲述,丰富词语:满头大汗。

  请个别幼儿完整的讲述。

  2、它们为什么要在这炎炎夏日里搬粮食呢?你觉得它们怎样?像对它们说些什么?

  3、出示蝈蝈的一部分,提问

  师:当小蚂蚁在辛苦搬运粮食的时候,蝈蝈们又在干什么呢?

  引导幼儿从蝈蝈的脸部表情和动作来比较讲述,并鼓励用“有的,有的”这样的句式讲述,丰富词语:自由自在。

  4、请幼儿跟着教师或个别比较完整的讲述图片一的内容。

  5、通过蚂蚁劳动满头大汗和蝈蝈自由自在画面的比较,启发孩子想象它们之间的对话,并分角色来演一演。

  蝈蝈看到蚂蚁会说些什么?蚂蚁又是怎样回答的呢?

  三、出示图片二,观察比较讲述。

  1、猜测冬天到了,蚂蚁和蝈蝈分别在干什么?

  师:转眼秋天也过了,冬天来到了。这的蚂蚁在干什么?蝈蝈呢?

  2、在幼儿讲述的基础上,出示图片二请幼儿比较观察讲述。

  蚂蚁在干什么?蝈蝈呢?它们的心情怎样?各自心里又会怎样想呢?

  3、引导孩子完整讲述图片二的内容。

  四、鼓励孩子完整讲述图片内容。

  1、引导幼儿观察夏天、和冬天的蚂蚁,说说自己明白了什么?再比比夏天、冬天的蝈蝈你又明白了什么道理?(只有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

  五、延伸活动;

  1、如果这时候你碰上了又冷又饿的蝈蝈你会怎样做?为什么?

  想法一:不理睬,让它去;

  想法二:主动帮助蝈蝈,给它们一些食物。

  不管孩子什么想法,教师多给予肯定。

大班语言《蚂蚁和蝈蝈》教案设计2

  第一课时

  一、看图,揭示课题

  1、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种小昆虫。

  看蚂蚁图:看,图上画了一群——蚂蚁,(板书)发现蚂蚁两个字的共同点吗?左边是虫字旁,右边各是什么呢?写时要注意左窄右宽,左右靠紧。还要注意个笔画在田字格的位置。注意写字姿势。生书写,教师巡视

  小朋友*时都见过蚂蚁,知道蚂蚁会做什么呢?

  看蝈蝈图:这是谁?板书—蝈蝈 师生介绍蝈蝈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关他们的小故事 板书:和 谁和谁的故事 指导读题

  二、自渎课文

  1、自渎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渎情况:抽读生字卡片

  读词语,蚂蚁 搬粮食 满头大汗 自由自在 呼呼的 洞里 冬天 又冷又饿 乘凉 神气不起来

  分节读,跟着老师齐读

  三,讲读课文第一节

  1、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季节?课文哪一节告诉我们的?自由读,

  2、夏天的天气怎么样?是呀,夏天的时候,火辣辣的太阳烤着大地,大地被烤得滚烫滚烫的,指导读好句子:夏天真热!表扬

  3、夏天这么炎热,蚂蚁们在干什么呢?贴图,(引导认识蚂蚁们在搬粮食,他们的动作)他们怎么搬的?看图说一说,能用上这样的句式 一群蚂蚁搬粮食,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说吗?

  4、这几只小蚂蚁是开路先锋,走在最前面,后面还有大部队呢?你看,他们一边劳动,还一边说着话呢?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说得真好《小蚂蚁们互相鼓劲,一起加油,一个一个都干得很起劲,流了很多的汗,那些词语可以表示汗水很多呢?汗水也不停地流下来、满头大汗、满脸是汗、汗流浃背。读好满头大汗词语动作演示。小朋友你什么时候也会满头大汗?那么小蚂蚁干什么满头大汗呢?

  5、我们完整读这段话:一群蚂蚁在搬粮食。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干得满头大汗。请小朋友自己读读,想想这是一群怎样的蚂蚁?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吗?如果加上动作就更好了,指导读好句子。

  这真是一群不怕苦、不怕累的小蚂蚁啊!咦,蝈蝈呢?

  三、第二节

  1、自己读读,边读边看图,蝈蝈在干什么?也用上有的有的说话

  2、你觉得这时蝈蝈们怎么样?

  3、小结:蝈蝈们唱歌的唱歌,跳舞的跳舞,一个一个都是那么的自由自在,神气活现,悠闲自在,快乐舒服

  4、完整看句子,这句话也用了有的有的把蝈蝈的不同样子连了起来。请大家,认真读读,把蝈蝈神气活现,自由自在的样子用朗读表现出来。在炎热的夏天,蚂蚁们辛苦地劳动,而蝈蝈们不劳动,请男女分读一二小节,再来读读他们的不同表现

  四、学习第三节

  1、蚂蚁和蝈蝈就这样各自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夏天,紧接着秋天过去了,寒冬到了,西北风也——呼呼的刮起来,天气真冷呀,谁来读?

  2、这么寒冷的冬天,蚂蚁和蝈蝈又是怎样生活的?出示图片,同桌可以一起说说

  3、交流看图情况。你想说谁呢?说到蚂蚁图,随机出示,自由自在,幸福快乐 他们现在的生活真是自由自在,幸福快乐 读句子

  4、说到蝈蝈图,引导说说,在哭的蝈蝈会说些什么呢,趴在地上的蝈蝈怎么了?读好句子,

  5、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把这一节读一读,师生接读

  五、总结

  1、蚂蚁通过自己辛苦的劳动,换来了幸福的生活。而蝈蝈不劳动只能挨饿。你想对蚂蚁和蝈蝈说些什么呢?

  2、师生互动,角色表演

  六、课文学完了,想把这个有趣的故事讲给别人听吗?

  七、完成两个字。


推荐访问:商品经济 教案设计 商品 商品和商品经济教案设计3篇 商品和商品经济教案设计1 商品和商品经济教案设计1年级下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