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工业结构的“逆高度化”与装备制造业的振兴
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振兴乡镇 > 文章内容

西部工业结构的“逆高度化”与装备制造业的振兴

2022-10-26 17:54:02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对西部与国内外的横、纵向的结构对比分析,揭示西部工业落后的根源在于装备制造业产值比重过低以及西部工业结构由此呈现”逆高度化”的趋势,并指出西部装备制造业的现存优势。确定西部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战略取向,提炼出“军民结合,再创优势;突破高端,强化中场;培育集团,争创名牌;承接转移,注重创新;整合布局,突出集群”的发展思路,最后针对性地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关键词 装备制造业 中场产业 产业集群

〔中图分类号〕F061.5;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07)03-0078-08

西部作为全国著名的老工业基地,其主体是装备制造业,在历史上曾经有过辉煌,对全国工业化和国防安全做出重大贡献。但是改革开放以来,西部装备制造业发展相对缓慢,在全国地位下滑,严重影响西部工业经济的发展和边陲的稳定。当前,在世界工业发达国家将制造业向我国转移和国家加大对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背景下,西部重振昔日装备制造业雄风,成为提升工业结构的高度化水平,以结构优化拉动经济总量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

一、西部大开发反思:重振西部老工业基地

对西部大开发进行反思,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困扰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偏低,财政紧张,就业压力大,县域经济发展缓慢,农民增收困难,城镇建设滞后等。究其原因,当然很多,但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工业落后所致。

从横向比较分析,我们选取2005年东、中部人均GDP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14美元)的11个经济强省、直辖市与西部12个省区、直辖市进行工业产值比重的比较。表一所示,东、中部除北京工业产值比重低于40%外,其余10个省和直辖市工业占GDP比重均在43%以上,超过和接近50%的有江苏、浙江、山东、黑龙江、天津等。相比之下,西部12个省区和直辖市工业产值比重除陕西外,无一超过40%,西部其余11个省区工业产值比重均在37%以下,问题的症结一目了然。特别是四川和重庆,工业产值比重为34.2%、33.3%,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8和8.7个百分点,与作为西部的工业大省和全国老工业基地的地位极不相称。

2007年第3期西部工业结构的“逆高度化”与装备制造业的振兴从纵向比较,根据经济总量增长引起结构转换的理论(库兹涅茨•1985),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依据国际上57个国家经济总量与结构变化的经验统计,提出在人均GDP1000美元以下阶段,二产业和工业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比重缓慢上升。在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以上阶段,第二产业和工业比重才开始下降,第三产业比重迅速上升。这里,经济总量达到人均GDP1000美元是第二产业和工业比重发生质变的“拐点”,并且在人均GDP1000美元时点上,第二产业和工业的比重分别为48.4%和41.8%①。从表三看,1980年全国人均307美元所对应的工业产值比重为44.2%,西部人均GDP与工业产值比重分别238美元和34.1%,而库兹涅茨模型在人均300美元阶段所对应的工业产值比重为28%(见表二),全国和西部分别高于库氏标准模型16.2和6.1个百分点,这是由于我国特殊国情及计划经济时期实施赶超型战略所致。但是24年后,全国在人均1277美元阶段上的工业产值比重为45.9%,与库兹涅茨模型在人均1000美元阶段所对应的41.8%工业产值比重相比较,考虑到人均GDP的差距,大致上符合库兹涅茨的标准模型。而西部改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工业的落后,派生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迟缓、农民增收困难、城镇失业下岗问题严重、财政拮据、经济总量偏低等一系列矛盾。当然,要解决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农业产业化、科技、教育、旅游、商贸等多方面的互动。但是紧紧抓住世界制造业向我国转移和东南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战略机遇,重振西部工业,提高工业在GDP总量的比重,进而调整产业结构,以结构优化促进经济总量上的跨越式发展,应成为西部解决上述一系列矛盾的突破口。

(注:①关于对库兹涅茨人均GDP1000美元工业占GDP比重41.8%的计算,由于《各国的经济增长》第118页表14中没有矿业及采掘业比重,故将I部门比重减去建筑业比重即是,其他人均GDP阶段工业占GDP比重也依此计算。革开放以来工业产值比重长期徘徊不前,甚至下降,2004年在人均GDP971美元阶段上,工业产值比重仍在33.2%,与库兹涅茨41.8%的产值结构偏差8.6个百分点,表明西部产业结构偏差度较大,显然有悖于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根据国家战略布署,西部大开发初期的重点是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但是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毕竟属于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本身并不产生经济效益,仅仅是经济发展的平台和基础,西部经济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提高,还要靠产业,特别是工业。西部大开发以来,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已初见成效,下一步的发展急需结构调整,在继续加强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西部大开发应更多地由基础类项目转向产业类项目,主要靠重振西部老工业基地,发展装备制造业来支撑。

二、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是振兴西部老工业基地的着力点

为缩小东西部差距,实现小康目标,西部经济发展战略应做出重大调整,确定工业强区的战略大思路,集中体现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但是西部工业庞大,门类齐全,覆盖了39个大类行业,要振兴西部老工业基地,必须找准西部工业的薄弱环节,进而突出重点,寻求着力点,因此,有必要对西部的工业结构进行比较分析。

1、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工业从门类上分为采矿业、制造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三部分,表四将西部与全国工业三大门类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进行比较,西部采矿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产值占整个工业比重为12.8%和11.7%,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9个百分点和4.2个百分点,而制造业比重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1.1个百分点,因此,西部工业的落后主要体现在制造业比重的落后上。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6》、《2005年工业统计年报(地区册)》计算整理而成。

2、问题在于,按我国现行统计划分,制造业由30个大类行业组成,大致可分为三大门类:轻工纺织制造业、资源加工工业(包括能源和原材料工业)和机械电子制造业(严格讲扣除约20%的消费类产品即是装备制造业)。从表五分析,经过多年工业结构调整,2005年全国轻工纺织制造业、资源加工工业和机械电子制造业占制造业的比重分别为23.8%、37.2%和37.9%,呈现由小到大的梯度排列,尽管一些差距还不明显(资源加工工业与机械电子制造业只差0.7个百分点),但全国制造业结构大致上是合理的。与此相反,2005年西部轻工纺织制造业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资源加工工业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而机械电子制造业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6个百分点,也远低于几乎所有工业发达国家(1996年美国为41.9%,日本为43.6%,德国为46.4%,法国为39.6%,英国为37.3%,韩国为45.3%)(朱高峰•2003)。

我们再从世界范围分析西部装备制造业产值结构。表六是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考察38个国家后提炼出的不同人均GDP总量阶段上所对应的装备制造业占GDP比重的标准结构。与此相对照,表七中2004年全国人均GDP1277美元,装备制造业产值比重为11.2%,与所对应的标准结构11%相比,基本符合;而2004年西部人均GDP971美元,装备制造业产值比重为3.8%,与所对应的标准结构9.8%相比,偏差度高达为6%,表明西部装备制造业产值比重严重偏离国际标准结构。

由此可见,西部制造业的落后主要是由于装备制造业的产值比重过低所致。

3、然而,更令人忧虑的是:

①西部地区一直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和军事装备基地。表八表明,15年来,西部装备制造业在全国的地位呈持续下降的趋势,贡献率降低,西部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从1990年的14.7%降到2005年的6%,降幅高达8.7个百分点,已经严重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振兴西部装备制造业迫在眉睫。

②产业结构演变和升级的规律表明,无论一个国家或地区,其工业结构中主导产业的演变轨迹呈现出沿着初级产品中的采矿业-制造业中的轻纺工业-基础原材料的资源加工工业-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重加工组装工业的顺序依次递进,并且每一阶段都对应一定的人均收入水平。从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视角纵向分析,1994年至2005年期间,尽管西部工业总量有所增长,但结构水平低下,表九西部工业结构中2005年采矿业的比重较1994年提高了3.4个百分点,而制造业却下降了9.7个百分点,表明西部工业结构的演变出现“低度化”的倒退趋势。再分析表十西部制造业内部结构,自1990年代中期至2005年,资源加工工业产值比重上升了10.7个百分点,,而作为制造业结构中最高层次的“皇冠”——装备制造业产值比重却下降了2.3个百分点;并且2005年在人均GDP1200美元阶段的横向时点上,装备制造业产值比重不仅低于资源加工工业达25.9个百分点,而且还低于轻纺制造业的产值比重0.8个百分点,充分说明制造业内部结构也同样呈现出“逆高度化”的倒退趋势。表十:西部规模以上制造业内部结构1998年与2005年比较(%)年份轻工纺织制造业资源加工工业机械电子制造业其他制造业1994年33.139.526.60.82005年25.150.224.30.4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1995》、《2005年工业统计年报(地区册)》计算整理而成。

综上,西部整个工业结构的低水平和“劣化”走势,已经严重制约工业经济总量的高速增长,这对于西部工业化和西部大开发都是极为严重的战略性失误。

4、尽管西部装备制造业发展相对滞后,毕竟西部装备制造业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基础雄厚,“老底子”还在,雄风犹存,具有一定比较优势,是工业的支柱产业,在全国装备制造业中也占据重要的席位,并且已成长壮大出一批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大中型装备类企业和产品,大多处于“国家队”层次。在全国知名的大中型装备工业企业有:陕西的西飞、西电、彩虹、陕重汽、陕鼓、标缝、大唐、庆安等;四川的二重、东锅、东电、东汽、成都神工、四川空分等;重庆的长安、庆铃、嘉陵、四联、重庆潍柴、重庆ABB等;贵州的贵航等;广西的玉柴等。从产品看,有机械类的汽车及零部件、发电成套设备、输变电成套设备、冶金成套设备、内燃机、机床工具、船舶及配套设备、工程机械、铁路机车车辆和城市轨道机车车辆、天然气设备、环保设备、大型工业风机、工业缝纫机、制冷压缩机、电子信息设备、工业自动化控制仪表及装置等在全国有重要地位;电子军工类的军、民用飞机、数字程控交换机、彩管、军用雷达、导航设备、航天发动机、航天机载计算机、通讯发射设备及微波和卫星通讯等也在全国领先。

综上所述,西部工业经济的振兴不仅要靠制造业,而且最终要落到装备制造业的支撑上,只有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尽快提高其在制造业和工业结构中的比重,方能推动西部工业结构向更高层次升级。能否牵住这个振兴西部老工业基地的“牛鼻子”,直接关系到西部工业化的方向、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着力点及有限资源的分配方向。

三、西部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思路

(一)战略取向

1、必须坚持以市场机制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调节,同时有效发挥政府产业政策引导作用的战略取向。

作为以竞争性为主的装备制造业,必须坚持以市场机制为主配置资源的主导作用,逼迫企业“下海”,通过市场机制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企业集中,提升产业高度化,提高产品竞争力,所谓“面上提升”的装备就是指运用市场法则夯实这一基础,装备制造业的市场化取向改革对国有企业占较大比例的西部有极强的针对性。但是,对于地处欠发达地区、市场体系发育不完善的西部老工业基地,政府的适当干预仍有必要,主要是涉及到关系国民经济和国防安全的重大技术装备,特别是在所谓“点上突破”的原创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花钱国外也不愿转让的前沿性核心装备,多数为国有大中型企业,政府必须加大扶持和调控力度;同时在制订装备制造业专项计划、扶持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成长、装备资源的空间布局、技术标准的制定、鼓励及限制淘汰产品目录的定期公布、克服重复和盲目引进等,也都需要政府产业政策的引导,但必须控制在绝对必要的范围内。在操作中,关键在于找准不同经济发展不同阶段上市场与政府调节相结合的平衡点。

2、必须做强做大装备制造业大企业集团,又要不失时机地加快培育西部装备产业集群的战略取向。

要把任何一个产业做大,一般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兼并重组的方式来构建大企业集团,西部各省区对大企业集团历来高度重视。二是产业集群的形式,长期有所忽视。如果说培育大企业集团是“航母型”战略,那么由众多中小企业通过集群的组织形式构成的“联合舰队”,小产品仍然可以做成大产业,提高产业和区域的竞争力。国内外的发展趋势表明,当今的竞争已不是大企业集团之间的竞争,而是产业集群之间的竞争。正确处理集团化与集群化之间的关系,直接涉及到西部产业组织结构调整的重点:重点究竟是通过兼并重组等形成大企业集团为主?还是对“大而全”的臃肿大企业进行拆分和剥离,“瘦身”为产业集群所要求的精悍的“龙头核心企业”为主?我们不否认在控制管理成本条件下发展和引进大企业集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必须看到“哑铃型”的产业组织结构是当前国内外大企业、大公司,包括民管大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的一个趋势(加快产业集群与城市集群发展研究课题组•2005)。西部不少国有大中型装备企业,如陕重汽、二重,长安等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分拆和“瘦身”,使剥离出去的企业成为自己的配套厂家。从这个角度看,大企业集团首先应该通过组织结构调整做强,增强外部企业为之配套的吸引力,其次才可能通过集群化的形式将规模做大。因此,西部装备制造业一方面继续引进大项目和通过兼并重组形成大企业集团,走集团化之路;另一方面,产业组织政策应由“抓大放小”调整为“抓大不放小,大、中、小并重”,对臃肿大企业进行拆分,同时培育民营中小企业的配套能力,以市场化手段培育产业集群。

3、必须坚持既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又要防止出现新一轮重复建设的战略取向。

当前国际上工业发达国家正在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将制造业向中国转移,国内产业结构也面临向重加工组装工业升级,许多省区及时捕捉这一战略机遇,进行工业结构调整,把发展装备制造业置于重要的战略地位,纷纷大上项目,颇有“一哄而起”之势。在此形势下,西部振兴装备制造业必须防止新一轮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盲目上项目、铺摊子、以各种名目在开放区违规大量圈占土地、搞“大而全”。西部各省区要充分发挥在装备制造业某些领域的比较优势,扬长避短,实行错位发展,防止区域之间产业结构的雷同化。同时,还要加强市场预测和市场开拓,上新项目必须充分进行市场调研,发展有市场需求的装备产品,抓好市场营销工作。

(二)基本思路

技术装备按知识含量和技术难度可分为高技术关键类装备(即前沿性核心装备)、安全保障类装备、成套类装备、通用类装备(即一般类装备)和基础类装备(以中场产业为主)五种。就区域发展而言,由于生产要素禀赋不同,这五类装备发展的侧重点是不同的。振兴和发展西部装备制造业,必须结合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和西部工业的基础及特点,从西部主要装备制造业省区和老工业基地科教实力强,人力资源素质高,数量多,价位低,土地价格便宜(指土地的真实使用价格)和资本短缺的生产要素现状出发(陕西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2004),确定以下基本思路:军民结合,再创优势;突破高端,强化中场;培育集团,争创名牌;承接转移,注重创新;整合布局,突出集群。

1、军民结合,再创优势。走军民结合型装备制造业道路是西部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最大特色。这是因为在国家规划的装备制造业区域布局的四大基地中,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以电子信息设备、汽车及零部件为特色,珠江三角洲以通信设备和计算机为特色,东三省以重大成套装备为特色,而西部(陕西、四川、重庆等)则以军事装备为特色(原国家计委产业发展司•2002);其次,西部的军工无论规模、门类齐全、人才还是技术水平,均为全国第一,并且许多杀手锏工程就在西部;再次,西部工业化从一开始就带有明显的国防化特征,经过多年的发展,军工经济已深深地融入西部经济发展之中,从统计角度分析,除了武器弹药制造业外,装备的其他大类行业,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等都包含军工产品的价值。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作为具有军工优势的陕西、四川和重庆等,装备制造业中军民融合度高成为推动区域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之一。因此,西部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战略思路首先要树立“大装备”观念,依托现有优势,嵌入军工这一优势资源和生产能力,确立军民结合型装备制造业的战略取向和产业内涵,要在全国善于打好“国防安全”这张牌。因此,要把国防科技工业纳入西部各省区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尽快打破独立封闭的军工体制,协调好条块利益关系,构建“寓军于民”的新体制。要按照“小核心、大协作,军民结合”的方针,重塑军事装备科研生产体系,促进生产要素在军工和地方之间合理流动,加强军用装备技术、人才和设备的优势与民用装备行业、机制、营销优势的互补,开展军民研发联合攻关,扩大军民两用主导产品规模,提高国防经济与地方经济的融合度,形成合力,加速推进军工和地方产业一体化进程,把军工优势转为经济强势,推动军工向军民兼容的高技术装备制造业跃升,把西部建成全国著名的军民结合型装备制造业综合基地。

2、突破高端,强化中场。突破高端:“高端”是指高技术关键类装备,指政府加大投入力度,优先支持发展高技术关键类装备。要利用西部科教优势,重点发展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在电子信息装备、航空航天、光机电一体化、精密仪器仪表等高技术产业,在尖端高技术(包括军事尖端技术),在国外不可能向我国转让的高技术关键类装备上率先突破,抢占制高点,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装备。强化中场:中场产业(中场产业是指处于最终产品装配工业和基础材料工业之间的零部件、元器件、中间材料制造业)多以中小型劳动密集型为主,是基础类装备的核心和整个装备制造业的基础,目前西部中场产业的基础已衰落,应采取引进、合资、重组等多种形式,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加快扩大有需求的中场产业规模,提高技术水平和档次,形成一批“专、精、特”的中小型零部件和元器件生产企业和专业化基地,形成新的出口增长点,为国内外的成套装备和主机提供配套的零部件。针对西部资本短缺的区情,主要抓技术、知识密集型的高端装备和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低端装备这“两头”,通过上拉下推的效应,带动以大中型资本密集型为主的安全保障类装备、通用类装备和成套类装备这一“中间”装备的发展,这应构成西部装备工业结构的调整方向。

3、培育集团,争创名牌。按照专业化分工协作和规模经济的原则,加快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以资产为纽带,通过采取参股、控股、兼并、重组、联营、组织专业化协作等多种形式,将一批主业突出、在行业内有一定规模和核心竞争力的重大技术装备企业集团建成“航母型”企业,成为西部装备制造业的支柱和参与国内外竞争的骨干;培育一批具有优势特色的“小巨人”企业,实现企业组织由“橄榄型”向“哑铃型”转变,构建起西部装备制造业新的产业组织结构体系。西部中观装备制造业的振兴最终要靠微观名牌产品支撑,要实施名牌产品战略,以培养优质名牌为核心,加大装备类产品结构调整力度,一方面要加快研制开发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和高市场占有率的名牌产品,另一方面要解放思想,走引进嫁接国内外驰名品牌的路子,借“牌”引资,借“牌”发展。

4、承接转移,注重创新。抓住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机遇,积极主动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对提高西部装备制造业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促进装备制造业快速提升和发展是一个良策。西部装备制造业面临两个转移,一是国际上发达国家制造业的产业转移,二是国内东部沿海地区制造业向西部转移。我们接纳这种转移,决不能是全面照抄,盲目跟踪。也决不是无原则地承接国际上和东部地区淘汰的污染型低技术和落后设备,而是积极和有选择地接纳先进技术的转移,加快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形成二次开发和再创新的能力;加快引进国内外强大的研发机构,建立和不断完善技术研发体系;加强与技术、资本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合作,加快嫁接改造企业,培育优势企业和产品;“十一五”阶段的一个重点是组织军民科研院所和核心企业联合攻关,加大重点技术装备的研发力度,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能力。

5、整合布局,突出集群。要克服各园区产业结构趋同化倾向,必须优化区域和城市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制定出台装备工业布局规划,装备工业布局规划要纳入区域总体布局规划,并以立法的形式树立其绝对权威。由于典型的专业化园区就是产业集群,因此,主要依托西部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明确行业定位,各自裂变和建设若干个装备制造业专业化园区和小行业的子基地;依靠西部各区县劳动力低廉的优势,布局发展中场产业;各类工业园区都要朝专业化方向调整。现有装备制造业存量调整和新的招商引资项目、新建扩建工程都要与西部装备制造业的重新整合和配置布局结合起来。遵照“做强做大龙头企业,提高中小企业配套能力”的思路,在特定的区域内,以大型骨干企业集团和名牌产品为龙头,运用市场化手段,培育形成高度专业化分工协作,横向扩大大、中、小企业配套的数量和辐射半径,纵向拉长前、后续产业链条的产业集群,大量培育为产品配套服务的行业协会、融资机构、咨询服务等社会化中介服务机构,增强产业的聚集效应,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并在此基础上扩张建成相应的产业基地,成为“块状经济”新的增长点。

四、西部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对策建议

(一)尽快将西部老工业基地纳入国家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大盘子,享受与东北老工业基地相同的优惠政策。

(二)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应尽快制订《西部振兴装备制造业专项规划》,实施有重点、有倾斜的产业政策。

(三)打破独立封闭的军工体制,构建西部军民结合型装备制造业基地。

(四)组建跨行政区的省际合作、高层推进的制度性组织协调机构

(五)培育壮大西部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充分发挥产业聚集效应

(六)大力发展中场产业,把西部建成全国和世界重要的中场产业基地

(七)整合装备资源,规划和调整产业布局

(八)在改革上的重点是扶持行业协会的成长

(九)加强高级技能人才的培养

(十)优化投资软环境,吸引国内外生产要素参与西部装备制造业大发展。

参考文献

[1](美)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中译本〔M〕商务印书馆,1985。

[2]朱高峰主编:《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制造》〔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杨治:《产业经济学导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4]课题组:“加快产业集群与城市集群发展研究”收入四川省科学技术顾问团编《科学发展观与四川战略发展重点研究》(简版)〔R〕,2005。

[5]课题组“陕西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R〕收入《陕西经济热点透视》,三秦出版社,2004。

[6]原国家计委产业发展司《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上下册)〔M〕,2002。

作者单位:西安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心远


推荐访问:高度化 振兴 装备制造业 西部 结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