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危机干预方案火灾6篇
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心理危机干预方案火灾6篇

2023-04-30 11:36:02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篇一:心理危机干预方案火灾

  

  心理频道

  火灾后的心理危机干预

  来源:

  时间:2008-11-2114:43:17一、确定干预目标人群及数量

  对于火灾造成的心理受灾人群大致分为五级人群。重点干预目标从第一级人群开始,一般性干预和宣传较为广泛,可覆盖五级人群。

  第一级人群:为直接卷入火灾的人员,死难者家属及伤员。

  第二级人群:与第一级人群有密切联系的个人和家属,可能有严重的悲哀和内疚反应,需要缓解继发的应激反应;现场救护人员,以及幸存者。该人群为高危人群,是干预工作的重点,如不进行心理干预,其中部分人员可能会发生长期、严重的心理障碍。

  第三级人群:从事救援或搜寻的非现场工作人员(后援)、帮助进行灾难后重建或康复工作的人员。

  第四级人群:受灾地点以外的社区成员,对灾难的可能负有一定责任的组织。

  第五级人群:在临近灾难场景时心理失控的个体,易感性高,可能表现心理疾患的征象。

  二、根据目标人群和干预队成员人数,排出工作日程表。

  干预要科学进行,需要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根据专业的评估,结合受干预人群的群体(或个体)特点,背景资源等具体情况作出科学的干预计划,并排出工作日程表。

  三、确定并提供干预技术

  ABC法:

  A、心理急救,稳定情绪;

  B、行为调整,放松训练,晤谈技术;

  C、认知调整,晤谈技术、眼动脱敏信息再加工技术;

  1.首先要取得受伤人员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

  2.提供疏泄机会,鼓励他们把自己的内心情感表达出来;

  3.对访谈者提供心理危机及危机干预知识的宣教、解释心理危机的发展过程,使他们理解目前的处境,理解他人的感情,建立自信,提高对生理和心理应激的应付能力;

  4.根据不同个体对事件的反应,采取不同的心理干预方法,如:积极处理急性应激反应,开展心理疏导、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矫正、放松训练、晤谈技术(CISD)等,以改善焦虑、抑郁和恐惧情绪,减少过激行为的发生,必要时适当应用镇静药物;

  5.除常规应用以上技术进行心理干预外,引入规范的程式化心理干预方法--眼动脱敏信息再加工技术(EMDR);

  6.调动和发挥社会支持系统(如家庭、社区等)的作用,鼓励多与家人、亲友、同事接触和联系,减少孤独和隔离。

  四、干预技术要点

  1.心理急救

  (1)接触和参与

  目标:倾听与理解。应答幸存者,或者以非强迫性的、富于同情心的、助人的方式开始与幸存者接触。

  (2)安全确认

  目标:增进当前的和今后的安全感,提供实际的和情绪的放松。

  (3)稳定情绪

  目标:使在情绪上被压垮或定向力失调的幸存者得到心理平静、恢复定向。愤怒处理技术、哀伤干预技术。

  (4)释疑解惑

  目标:识别出立即需要给予关切和解释的问题,立即给予可能的解释和确认。

  (5)实际协助

  目标:提供实际的帮助给幸存者,比如询问目前实际生活中还有什么困难,协助幸存者调整和接受因灾难改变了的生活环境及状态,以处理现实的需要和关切。解决问题技术。

  (6)联系支持

  目标:帮助幸存者与主要的支持者或其他的支持来源,包括家庭成员、朋友、社区的帮助资源等等建立短暂的或长期的联系。

  (7)提供信息

  目标:提供关于应激反应的信息、关于正确应付来减少苦恼和促进适应性功能的信息。

  (8)联系其它服务部门

  目标:帮助幸存者联系目前需要的或者即将需要的那些可得到的服务。甄别处理。

  2.心理晤谈

  通过系统的交谈来减轻压力的方法,个别或者集体进行,自愿参加。可

  以按不同的人群分组进行集体晤谈。

  心理晤谈的目标:公开讨论内心感受;支持和安慰;资源动员;帮助当事人在心理上(认知上和感情上)消化创伤体验。集体晤谈时限:灾难发生后24-48小时之间是理想的帮助时间,6周后效果将大为减弱。正规集体晤谈,通常由合格的心理专业人员指导,事件发生后24-48小时之间实施,指导者必需对小组帮助有广泛了解,指导者必需对应激反应综合征有广泛了解,在事件发生后24小时内不进行集体晤谈。事件中涉及的所有人员都必须参加集体晤谈。

  晤谈过程:正规分6期,非常场合操作时可以把第二期、第三期、第四期合并进行。

  第一期介绍期:指导者进行自我介绍,介绍集体晤谈,的规则,仔细解释保密问题。

  第二期事实期:请参加者描述火灾事件发生过程中他们自己及事件本身的一些实际情况;询问参加者在这些严重事件过程中的所在、所闻、所见、所嗅和所为;每一参加者都必需发言,然后参加者会感到整个事件由此而真相大白。

  第三期感受期:询问有关感受的问题:事件发生时您有何感受?您目前有何感受?以前您有过类似感受吗?

  第四期症状期:请参加者描述自己的应激反应综合征症状,如失眠、食欲不振、脑子不停地闪出事件的影子,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减退,易发脾气,易受惊吓等;询问灾难发生过程中参加者有何不寻常的体验,目前有何不寻常体验?事件发生后,生活有何改变?请参加者讨论其体验对家庭、工作、学习和生活造成什么影响和改变?

  第五期辅导期:介绍正常的反应;提供准确的信息,讲解事件、应激反应模式;应激反应的常态化;强调适应能力;讨论积极的适应与应付方式;提供有关进一步服务的信息;提醒可能的并存问题(如饮酒);给出减轻应激的策略;自我识别症状。

  第六期恢复期:拾遗收尾;总结晤谈过程;回答问题;供保证;讨论行动计划;重申共同反应;强调小组成员的相互支持;可利用的资源;主持人总结。

  整个过程需2小时左右完成全部过程。严重事件后数周或数月内进行随访。

  晤谈注意事项:

  (1)对那些处于抑郁状态的人或以消极方式看待晤谈的人,可能会给其他参加者添加负面影响。

  (2)鉴于晤谈与特定的文化性建议相一致,有时文化仪式可以替代晤谈。

  (3)对于急性悲伤的人,并不适宜参加集体晤谈。因为时机不好,如果参与晤谈,受到高度创伤者可能为同一会谈中的其它人带来更具灾难性的创伤。

  (4)不支持只在受害者中单次实施。

  (5)受害者晤谈结束后,干预团队要组织队员进行团队晤谈,缓解干预人员的压力。

  (6)不要强迫叙述灾难细节。

  3.松弛技术

  除了那些分离反应明显者,对所有被干预者教会一种放松技术:呼吸放松、肌肉放松、想象放松等。

篇二:心理危机干预方案火灾

  

  心理危机三级预警与干预体系方案

  为推动和完善我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创建和谐校园,有效地对学生心理危机进行干预,及早预防、及时疏导、快速干预、有效控制学生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事件,减少学生因心理危机带来的生命、财产、健康损失,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结合我校实际,特制订本制度。

  一、指导思想

  心理危机干预是指运用心理学、心理咨询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或人群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全方位的心理指导、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以帮助平衡其已严重失衡的心理状态,调节其冲突性的行为,降低、减轻或消除可能出现的对人和社会的危害。

  根据本校心理危机干预实施现状,本着“下移重心

  落实基层

  预警为主

  干预为辅”的心理健康教育新导向和新理念,贯彻“以预防和发展为主,以干预和咨询为辅”总体发展思路,逐渐建立一套初级中学有效的心理预警以及干预机制。增强学校心理危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积极开展生命教育、培养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珍爱生命的意识,帮助学生树立心理问题求助意识,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1我教育和心理危机应对能力。

  二、心理危机事件分类

  (一)与学校成员相关的公共危机事件,包括地震、山洪、泥石流、水旱灾害等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事件;凶杀、爆炸、绑架等社会安全事件;校园卫生(食品)安全事故、火灾事故、建筑物倒塌事故等。

  (二)与学校成员相关的个体危机事件,包括个体家庭变故,如父母离婚、亲子冲突、亲人死亡、亲人疾病等;成长变故,如学业挫折、异性交往挫折、违纪违规处分等。

  (三)校园内发生的暴力、冲突、伤害事件,包括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能发生的暴力冲突事件、校园运动伤害事件、同伴间发生的敲诈、勒索、侮辱事件等。

  (四)校园内发生的自虐、自践、自杀事件,包括可能出现的自我虐待、自我伤害或轻生自杀等。

  三、预警与干预原则

  (一)生命第一:任何情境下,一旦发生危机事件,都应立即采取保护性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师生人身安全。

  (二)预防为主:要通过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各种途径开展以教育预防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努力做到防患于未然。

  (三)及时预警:要做好隐患排查和异常报告,及时开展科学的引导和干预,确保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四)协调有序:要与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管理措施2相结合,与学校的日常工作、德育工作,学生管理制度相结合,与政府、学校、社会治安、精神病防治等方面工作相结合。

  (五)多方参与:要明确家校责任,对心理高危个体实施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时,必须有家长或亲属、朋友或同学的积极参与和配合。

  (六)全程监护:心理危机的当事人在校园生活,需要实施全程监护,确保他们身心健康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危险和损失。

  四、建立三级工作体系

  (一)心理危机的一级预警与干预

  一级预警:特定时间点预警

  1.近期家庭或学校生活中出现重大变故时;

  2.与同学、教师、父母等发生严重人际(甚至肢体)冲突时;

  3.从外地外校转学,因病住院或休学后复学,各学期开学或结束时;

  4.重大考试或事件(比赛、竞赛、评比等)出现严重失败时;

  5.遭遇突发性创伤或刺激(如校园暴力)时;

  6.身边同学出现心理危机(如自杀)时。

  一级干预措施有: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健康知识宣传等,帮助学生了解特定事3件发生时的心理冲突以及恢复心理平衡的方法,增进中小学生的情绪调控能力;

  2.培训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帮助他们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以及心理危机的识别知识,使他们注意到特别时间点的学生心理危机,并能为学生现供及时的心理支持,向他们表达关心与支持;

  3.对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及学科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减少学校管理以及教学过过程中处罚及对待学生的粗暴行为,减少“师源性”的心理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学生心理危机;

  (二)心理危机的二级预警与干预

  二级预警:特定对象预警

  1.个性内向者;

  2.个性暴躁易怒者;

  3.心理测试显示抑郁倾向较高者、有狂躁倾向及反社会型边缘人格特点者;

  4.患有心理障碍且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者。

  二级干预措施有:

  1.设置学校心理辅导室,配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为存在潜在心理危机的学生提供心理辅导;

  2.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状况检测,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发生特定事件后重点关4注情绪和行为有异常的学生;

  3.通过心理健康状况检测把有心理障碍和自杀倾向的学生录入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库,对心理危机预警的对象进行重点预防与监护;

  4.对特定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团体辅导,帮助特定学生掌握一定

  的心理技能,调整认知,学会自我调控情绪。

  (三)心理危机的三级预警与干预

  三级预警:特定信号预警

  1.强烈的情绪反应:当事人表现出高度的焦虑、紧张、丧失感、空虚感,且可伴随恐惧、愤怒、罪恶、烦恼、羞愧等;

  2.认知的改变:身心沉浸于悲痛之中,导致记忆和知觉的改变,认为他或她所面临的困境是无法逃避的、无法忍受的、无法改变的;

  3.行为的异常:不能专心学习工作或劳动,行为和思维情感不一致,出现过去没有的非典型行为,如(1)内向的突然变得外向起来,外向的突然变得内向或更加封闭沉默;(2)作文或作业中常常谈及与生死相关的话题或表达生活无意义感;(3)有暗自流泪或与其他人留恋告别的言行等;(4)不明原因突然给同学、朋友或家人送礼物、请客、赔礼道歉、述说告别的话等;

  4.有明显的躯体反应,出现失眠、头晕、食欲不振、胃部不适等现象。

  三级干预措施有:

  1.选设班级心理委员。在各班级挑选一至两名具有较强交往能力的学生,并对他们进行一定的心理辅导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他们能及时发现出现心理危机信号的同学,并及时向班主任汇报,启动心理预警。

  2.设立心理危机救助热线电话。心理危机救助热线电话应向全校学生公开,并张贴在学校显眼的地方,方便学生拨打。

  3.建立校内心理危机干预小组。小组成员平时各做自己的工作,但定期在一起讨论工作,一旦危机发生,他们就要离开原工作岗位,组成危机干预小组,进入危机现场,提供有效的危机干预服务。

  4.建立校外心理危机支持团队。学生心理危机的处理,除了需要校内心理危机干预小组的参与,还需要校外专业团队的支持,特别是发生心理极端事件后,不但需要公安人员、医疗救护人员以及火警救急人员等参与,还需要校外心理危机支持团队参与对相关师生的心理危机干预。

篇三:心理危机干预方案火灾

  

  突发灾难心理急救措施

  国家级心理危机干预专家、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何鸣博士提醒,真的遭遇突发灾难,与其杞人忧天,还不如学会“心理急救”。

  11月15日14时,上海余姚路胶州路一栋高层公寓起火,公寓住户在逃生过程中,却出现一幕幕匪夷所思的场景。

  公寓起火后,不少人不选择逃生,却选择爬脚手架,陈女士就是其中之一。

  事发时,她刚午睡起来,迷迷糊糊地,她闻到很浓的烟味,意识到起火了。她的第一个反响是打火警119,可

  已经不通了,火势越来越大。

  “火星飞到哪里,哪里就烧起来,当时我被四面包围了。”她回忆起火灾的情景时说。“当时我就觉得,既然等着被烧死,还不如跳楼。”

  于是,她爬上了窗外的脚手架,幸好被消防官兵及时救了,不然随时有坠楼的危险。

  当天,和陈女士一样,选择爬脚手架的住户不少。

  次日,《环球时报》英文版就刊登了一张触目惊心的照片,三位老人攀爬在脚手架上,很无助。

  “这是典型的由于惊慌导致的非理性行为。”何鸣博士分析,“惊慌就是恐惧心理延续后产生的在思维上、情绪上极度波动的心理状态,从而在逃生时,导致一些不合理的非理性行为。结果经常是不幸的。例如有的人面对浓烟不知所措,从高楼跳下而丧生;见了大火,只顾向相反方向奔逃,而不管对面是否是死路;明明走楼梯平安,却觉得电梯逃生速度快,逃进电梯等。”

  何鸣博士表示,惊慌开始时一般只是个人非理性行为,但由于惊慌恐惧心理带有传染性,很快会涉及众人,非常迅速,常常会导致不可抑制的恐惧心理,进而诱发其他人的盲从心理,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和更大的伤亡。盲从心理是指在惊慌恐惧中,不知所措,失去正常判断能力,没有主见,随大流。人在心理上总是这样的:当自己能力无法“生存”时,他就一定要依靠集体力量,这时容易盲从。“比方一窝蜂地跟着人群盲目地跑,见人从楼上往下跳,便跟着一起往下跳,至于跳下去是什么后果那么不管。许许多多群死群伤火灾的发生,其实都与这种盲从心理带来的后果密切相关。”

  遇到突发灾难,该如何调整心理,防止惊慌和盲从呢?

  何鸣博士表示,突发灾难时必须学会“心理急救”,“心理急救是由经历引导地帮助小孩、青年、成人和家庭克服灾难和恐怖主义的标准手段,它是用来减轻灾难事件所带来的痛苦而增强短期和长期功能性适应能力的方法。”

  首先,平时做好心理预防。“遇到突发灾难例如火灾时,人因为自我生命财产受到威胁,都会在内心产生一种恐惧,恐惧是我们自我保命的一种重要心理反响,对于人的生存是非常重要的。但很多人往往过度恐惧,造成不知所措,采取不正确的做法,而丧失了很多减少损失和伤害的时机。”何鸣博士说,如果我们能在平时就常练习火灾逃生方法,了解到最正确疏散楼道位置,把突发火灾的逃生技巧当做身体本能,一旦发生火灾,就能在恐惧之余,条件反射般地做好逃离疏散的身体保护措施,快速地逃生,“养成这种条件反射习惯心理,是最好的心理预防。”

  其次,事发时自我心理暗示。当发生自己有惊慌心理时,如果有很多人,最好有冷静的人组织大家行动,相对会降低惊慌的程度和相

  互传染。就个人而言,要不断地给自己暗示:“我相信我一定可以的!我一定可以!!”在做好和增强心理暗示的根底上,多做一些深呼吸,不去想最坏的结果,很理智地思考如何处理危险。

  也十分重要

  除了遇到灾难时的“心理急救”,灾后“心理急救”也十分重要。

  何鸣博士说,人在亲身经历灾难后容易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这种患者病症通常要出现在事发后3~6个月。患者表现为情绪极度冲动、紧张和恐惧,常整夜不能入睡,处于恍恍惚惚的状态,有时还会在睡眠中反复出现令自己受到精神创伤时的景象;同时还出现烦躁不安、压抑、悲伤,不能集中注意力,完全或局部丧失工作能力等状况。

  “假假设灾难发生,他们所遭遇的不仅是肉体上的痛苦,更让他们难以承受的是精神和心理上的折磨。而物质上慰问并不能彻底消除一些受害者心灵中的阴影。这时灾后‘心理急救’,也就是心理干预,显得特别重要。”何鸣博士提醒。

  “我教大家一种灾民‘心理急救’的方法:一是脱离现场,因为经常经过事发现场,受害者会情不自禁地在脑中重演悲惨的一幕,刺激病情加重。最好方法是远离现场,眼不见心不烦;二是家人给以理解。很多受害者不良情绪表现其实是一种病态,即大脑功能受创,发生了病理变化。家人和朋友如果看到对患者屡次劝说均不生效,千万不要埋怨受害人不开窍,还是要继续耐心劝导。”何鸣博士建议。

篇四:心理危机干预方案火灾

  

  心理危机干预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重要作用

  【摘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危害严重,涉及范围广,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及身体健康,随之而来的心理健康问题备受重视。因此,本研究以心理危机干预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重要作用为研究对象,首先阐述了心理危机干预概念,其次对其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心理危机干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要作用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的是突发并对社会公众健康产生严重威胁的重大传染病疫情和群体不明疾病、中毒事件或是其他事件,这种事件不可预测,传播广泛,危害具有普遍性,干预比较复杂,对个体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产生影响,导致公众出现恐慌、焦虑等不良情绪。因此,除了需要采取常规的救治之外,还需要评估心理健康,面对不同人群所出现的心理应激反应需要采取心理危机干预方案,以降低事件所造成的次生灾害影响,并保持稳定情绪,积极面对疫情。

  1.心理危机干预概述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公共健康以及生命安全会产生严重威胁,在处理这些事件时,个体一般难以完全应对,心理平衡受到影响,进而出现心理危机,引发一系列身体症状,影响公众身心健康,并造成长久的心理伤害,可能会出现应激障碍和创伤后应激反应,若是无法及时干预会导致人们的正常生活受到持续破坏,有些患者由于心理障碍需要通过酒精或是服用药物缓解,甚至有些患者会有自我伤害表现。心理危机干预是针对以上的问题采取的干预处理,在心理学理论基础上有计划地干预目标群体心理、认知、行为等,当前一般采用的干预方法包括精神动力治疗、危机事件应急团体晤谈、眼动脱敏以及信息再加工治疗等,甚至可以联合药物共同进行治疗[1]。

  2.心理危机干预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

  2.1预防作用

  根据研究发现,心理干预对缓解消极情绪、增强自我效能方面可以起到积极作用,对焦虑抑郁可以起到预防作用,一般常用心理干预、心理教育这两种措施。有学者从不同维度评估不同心理教育所起到的预防效果得到,成人消极思想会导致抑郁症产生,在两种心理疾病中认知因素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要想预防焦虑抑郁情绪,需要改变认知,而对于青少年儿童,则是认为心理教育干预的预防作用难以通过改变思想发挥出来,这类群体干预十分复杂,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

  2.2干预作用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心理危机干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患者和家属。我国心理干预研究主要用于自然灾害后,早年用于大地震、火灾事故等灾害后对受难者及其相关人员进行灾后心理干预。实验发现[3],干预后受害者情绪在短期内可以得到安抚,降低不良反应事件发生,预防精神异常,帮助人们适应灾后现状。根据现有心理研究发现,疾病流行以及症状认知、隔离要求、后续突发状况、身体难受等因素导致心理发生率提高,甚至会影响疾病康复,也影响了医护人员工作,不利于管控疫情发展,甚至导致患者出现出逃事件。因此患者接受诊断处理时需要采取有效心理干预。有学者研究得到[2],心理危机干预可以有效应对SARS事件,有学者对SARS患者进行电话咨询、面对面沟通等心理干预,可有效缓解患者的身体症状、强迫症、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对敌对情绪也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其中,主动电话咨询的效率更高,心理医生干预率可以达到92.3%。因此,医护人员和专业心理医生为患者及其相关人员主动提供心理帮助十分必要。

  (2)医务人员。根据调查发现[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患者和医护人员均有抑郁表现,其中5%医护人员的焦虑情绪和心理波动幅度比较明显,大部分医护人员会有无法治愈疾病而感到自责,有些医护人员会有退缩、逃避心理,其中临床护士面临的心理压力最大,特别是年轻护士,一般在事件爆发2周后会有心理应激反应,这种反应一般来自于担心感染、救助困难、不自由、休息不好、家庭平衡不当等方面,多重影响导致医护人员面临的心理压力巨大,出现应激情绪。

  在这种情绪下,医护人员会产生工作倦怠、失去信心等情绪,有些医护人员会有身体反应,导致心理应激反应进一步加剧,如此循环出现精神崩溃,甚至会有暴力行为等,引发不可逆精神疾病。另外,复杂医疗救治导致大部分医护人员面临的心理和责任冲突压力,导致不良情绪加剧。对此,医护人员需要获得良好的社会关系支持,以便缓解创伤后心理应急反应,保证心理情绪平衡。有学者发现,医院可以通过心理教育、应急训练、巩固专业技能培训、动员激励等等方式帮助医护人员自行调整心态,迅速适应工作。

  (3)普通民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需要普通民众作为支持,在这一阶段,民众会有阶段性波动表现,之后表现出各种消极行为,例如错误防护、过度防护、集体恐慌、生活无法保障等,进而出现焦虑迷茫情绪,在缓解后会突然面对复工复学而无法积极应对,心理需要一段时间调整,导致心理痛苦加剧,尤其是青少年群体情绪尤其不稳定,在防控期间接触网上大量不良信息而发生焦虑、抑郁、烦躁等不良心理,甚至会有身体症状表现[5]。对此,国家教育部门、干预机构、学校以及家长等主体需要联合起来共同解决问题,维护好普通民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做好媒体正确引导,正确认识危机,迅速采取有效防控措施,调整社会关系,并提供公共心理咨询渠道,及时疏导并安抚普通民众。

  3.结论

  综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患者、家属、医护人员、普通民众都会产生心理障碍,对此,政府部门和专业人员需要积极面对心理问题,采取针对性心理危机干预措施,组织心理援助,通过心理咨询服务和健康教育预防心理危机。

  【参考文献】

  [1]顾淑芳,刘亚平,赵连惠,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危机的研究进展[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2,41(17):3082-3085.

  [2]陈华,魏然,伍佳曜,等.新冠肺炎疫情下公众心理状况研究进展[J].心理月刊,2021(12):224-226,230.

  [3]秦邦辉,孙艳君,何源.国外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危机干预措施及启示[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2):116-122.

  [4]安静,刘肇瑞,梁红,等.突发传染病公共卫生事件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探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1,35(9):795-800.

  [5]WangZhifeng,WangDongmei.Theinfluenceandenlightenmentoffivepublichealthemergenciesonpublicpsychologysincenewcentury:Asystematicreview.[J].TheInternationaljournalofsocialpsychiatry,2021,67(7).

篇五:心理危机干预方案火灾

  

  浅析突发灾难的心理危机干预

  摘

  要:灾难事件会对人们的心理健康造成极大的损伤。积极开展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对维护和促进人类身心健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突发灾难性事件人们的心理应激反应及相应的干预措施,心理危机干预的模式、步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突发性灾难;心理应激;心理危机干预

  1引言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一直不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灾难,如地震、水灾、火灾、疫病的流行、战争、恐怖主义活动等。灾难事件不仅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而且给灾区人民带来了创伤性的心理打击。与经济损失相比,灾难对人们的心理冲击是内在的,不为人注意。但实际上,受害者和受害者家属承受的心理压力巨大,灾后3个月可能是心理危机爆发期,人们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应激反应,这是正常现象,但是某些不良的心理应激反应会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甚至对他们造成难以磨灭的心理创伤从而影响其日后的生活[1]。因此,灾后灾区经济重建很重要,但灾民的心理健康重建更艰巨。

  2突发灾难事件与心理应激

  突发灾难事件,又称严重突发事件(CriticalIncident),是指一种使个体产生无法抵御的感觉,并失去控制的情境(Solomon1998)[2]

  。灾难事件具有发生突然、难以预料、危害大且影响广泛等特点[3],心理应激反应是人的身体对各种紧张刺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4]。突发灾难事件常引发个体出现一系列与应激有关的障碍,即心理危机。

  2.1与应激相关的障碍

  主要包括调适障碍(AdjustmentDisorder)、急性应激障碍(AcuteStressDisorder)、极度应激障碍(DisorderofExtremeStress)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PTSD)(Milgram1998)[5]。2.2心理应激反应产生的原因

  心理应激反应产生的原因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的因素;既有物理,也有生理、心理及社会文化等诸多综合因素[6]。灾难是一种社会性应激源,而这种应激源具有不可预见性、突发性、速度快及应激强度大等特点[7]。突发灾难事件的威胁性、紧迫性、震撼性和后果不确定性,是造成个体心理应激的根本原因[8]。

  2.3心理应激反应的表现

  心理应激反应的表现主要表现在生理、情绪、认知和行为上,其中情绪异常最为突出[9]。一般应激反应会维持6~8周。生理方面表现为肠胃不适、腹泻、食欲下降、头痛、疲乏、失眠、做恶梦、容易惊吓、感觉呼吸困难或窒息、梗死感、肌肉紧张等。情绪方面表现为恐惧、焦虑、疑虑、不信任、沮丧、忧郁、悲伤、易怒;绝望、无助、麻木、否认、孤独、紧张、不安;愤怒、烦躁、自责、过分敏感或警觉、无法放松、持续担忧、担心家人健康,害怕染病,害怕死去等。认知方面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信、无法做决定,健忘、效能降低、不能把思想从危机事件上转移等。行为方面表现为反复洗手、反复消毒、社交退缩、逃避与疏离,不敢出门、害怕见人、暴饮暴食、容易自责或怪罪他人、不易信任他人等。

  3心理危机的干预

  危机干预是指对处在心理危机状态下的个人采取明确有效措施,使之最终战胜危机,重新适应生活。在发生灾难性突发事件时,心理干预可起到缓解痛苦、调节情绪、塑造社会认知、调整社会关系、整合人际系统、鼓舞士气、引导正确态度、矫正社会行为等作用[10,11]。危机干预的主要目标是降低急性、剧烈的心理危机和创伤的风险,稳定和减少危机或创伤情境的直接严重的后果,促进个体从危机和创伤事件中恢复或康复[12]

  。现代意义的心理干预,主要体现在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结合[13]。

  3.1心理危机干预的时间

  一般在危机发生后的数个小时、数天、或是数星期[14]而最佳的黄金时间就是在危机事件发生后的24到72小时之间。

  3.2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

  既有受害者、幸存者、目击者、死难者的家属、同事、朋友;也有救援人员、消防人员、警察、应急服务人员、志愿人员、易感人群、老人、儿童。

  3.3干预对策

  3.3.1情绪和认知干预

  面对突发性灾难事件,人们表现出的心理应激反应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在评估个体应激程度时要充分考虑其情绪和认知反应。个体对事件的认知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后期的行为表现,创伤性事件发生后,受害者是否发展成创伤后应激障碍以及是否会成为慢性创伤后应激障碍与个体的认知模式有关[15]。心理工作者有必要给当地受灾居民提供及时的干预措施,让他们有心灵的倾诉对象。首先,要让当事人尝试接受现实的状况,不要隐藏感觉,试着把情绪说出来,不要勉强自己去遗忘,心理工作者可适当用肢体接触来表达对他的关心,例如:握住他的手、拍拍他的肩、拥抱。其次,教会他们舒缓情绪的一些自助方法并给予辅助。例如:强制休息、增加社会交往、鼓励积极参与各种体育锻炼,这些活动可有效地转移注意力。同时给当事人提供宣泄机会,有助于疏导当事人造成自我毁灭的强烈情感和负性情感的压抑。最后,进行必要的认知行为矫正训练,提高体对应激反应的认知水平,纠正不合理思维,以提高其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激能力。

  3.3.2配合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心理干预的辅助工具,目前主要使用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抗抑郁药物,它能够明显缓解抑郁、焦虑症状,改善睡眠质量[16]。躯体症状的改善可以反过来影响个体情绪的改变,因此,针对个体较严重的躯体症状应及时给予药物对症治疗。

  3.4心理危机干预的模式

  危机干预的主要目标是降低急性、剧烈的心理危机和创伤的风险,稳定和减少危机或创伤情境的直接严重的后果,促进个体从危机和创伤事件中恢复或康复。目前,国外常用的危机干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这些模式为不同的危机干预策略和方法提供了基础[17]。

  3.4.1平衡模式

  认为危机中的人通常处于一种心理或情绪失衡的状态,自身原有的应付机制

  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满足需求。目的在于帮助个体重新获得以前的平衡状态。主要适用于早期干预。

  3.4.2认知模式

  认为心理危机主要来源于对灾难和创伤的错误思维和信念,通过校正错误的思维方式,尤其是改变非理性的认知和自我否定,个体能够获得对生活中危机的控制。适合于危机稳定后的干预。

  3.4.3心理转变模式

  认为人是遗传和环境学习相互作用的产物,危机是由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引起的,此模式的主要目的是评估与危机有关的内外部因素,帮助个体利用环境资源、寻求社会支持并调整自己的应付方式从而获得对自己生活的自主控制。

  有研究者认为将这3种模式整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统一的、综合的模式对于进行有效的危机干预是很有意义的[17]。

  3.5对支持资源的整合模式

  3.5.1教育、支持和训练的社会资源工程模式

  目的在于当危机干预人员资源有限时,通过训练团体领导、警察和牧师等提供最初的危机干预和减轻情感上痛苦的服务,从而最大程度地利用团体内的心理健康资源。

  3.5.2综合全面的干预系统

  即灾难发生后建立电话危机服务、上访危机服务、移动危机服务、与危机暴发区保持联系以及严重突发事件的应激管理等5种形式相结合的综合全面的干预系统。

  3.5.3建立公共心理健康反应联合体

  在“9.11”事件中美国建立了公共心理健康反应联合体,其主要目的是为军方、红十字会、当地心理健康机构和其他机构提供网络与信息交流的机会,以及预防不同机构之间的重叠服务[18]。这些对支持资源的整合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危机干预的效果。

  4心理危机干预的步骤和方法

  心理危机干预一般包括4个步骤。

  4.1危机评估

  危机评估在整个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19]

  。干预者必须在短时间内通过评估迅速准确地了解个体的危机情境及其反应,这是进行整个危机干预的前提。主要包括个体经历的突发事件、个体的生理、心理、社会状态、个体采取的应对方式等。此外,评估必须贯穿于危机干预过程的始终。干预者必须通过评估确定危机的严重程度,并不断评估个体的心理状态,从而了解支持系统的有效性,确定有效的应对策略。目前国外常用的评估模型主要有3种。

  4.1.1三维筛选模型

  评估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3方面的功能水平[20],这是一种简易、快速、有效的模型。其中认知评估主要包括侵犯、威胁和丧失3项内容;情感评估包括评估愤怒/敌意、恐惧/焦虑、沮丧/忧愁;行为评估包括接近、回避、失去能动性3项内容。

  4.1.2阶段性的评估模型

  评估个体处于从出现应激反应到反应消除或恶化的哪一阶段[21]

  。该理论认为个体从出现应激反应到反应消除或恶化一般需经历5个阶段。如要预防严重的创伤应激后障碍,个体需在48h内接受适当的专业干预及治疗。

  4.1.3人与环境互动的评估模型

  主要评估个体应激及其影响因素[22]

  。这一模型重视应激事件的多样性。

  4.2制定危机干预方案

  在评估的基础上制定符合个体实际情况的干预方案。设计可以解决目前的危机或防止危机进一步恶化的方法,确定应提供的支持[23]。4.3实施治疗性干预

  4.3.1建立有效的沟通倾诉途径

  与危机中的个体保持密切的接触,表示关心和理解,建立良好、信任的关系。鼓励危机个体用语言表达内心的感受,指导适当的情绪宣泄途径,以减轻焦虑。

  4.3.2认知干预

  即提供灾难相关信息,帮助危机个体正确认识灾难。个体对灾难的认知会影响其应对方式,因此应帮助个体客观、理智地面对现实,纠正错误、不合理的认知。

  4.3.3提供应对技巧及社会支持

  向危机个体解释其情感反应是对灾难的正常反应,强化焦虑、恐惧等的合理

  性。不对危机个体做不切实际的保证。强调危机个体自身对其行为和决定所负有的责任,帮助个体建立积极的应对策略。同时,向其介绍一些积极有效的应对技巧,如PBR技术,即暂停、呼吸和放松的方法等。调动社会支持资源给予危机个体支持和帮助,如家庭、朋友、同事、社会组织等的支持。

  4.4制定危机干预的预期结果,不断评估干预的有效性[24]

  干预者通过观察、交谈以及使用量表等方法对个体进行心理及危机评估,以了解干预效果,并及时调整干预方案。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发生突发灾难性事件时及时进行适当的心理危机干预是帮助处于危机中的个体、家庭、群体度过危机,减少创伤,恢复身心平衡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吕秋云,丛中.SARS心理干预的基本方式[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08):53[2]SolomonRM.UtilizationofEMDRincrisisintervention[J].CrisisInterventionandTimeLimitedTreatment,1998(02):239~246.[3]邱慧萍.灾难性危机事件的心理干预[N].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4(09):134.

  [4]朱蕴丽,苗元江.公共卫生事件的心理应激与干预策略[N].南昌大学学报,2005(03):49[5]MilgramNA.Childrenunderstress[M].NewYork:PlenumPress,1998(04):505~533.

  [6]朱蕴丽,苗元江.公共卫生事件的心理应激与干预策略[N].南昌大学学报,2005(03)

  :49-52[7]孙萍.

  灾难后的心理应激与健康[J].

  卫生职业教育,2005(01):141-142[8]张义,党海红.

  创伤后应激障碍社会心理学危险因素[J].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8(02):186-187[9]张理义.

  地震灾难后的心理危机干预[J].

  人民军医,2008,(07):411-412[10]李权超,王应立.

  军人心理应激反应与心理危机干预[J].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6(12):136-138[11]邱卓英.

  重大灾害引发的心理与行为障碍与心理康复策略[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07):673–676[12]EverlyGS.Emergencymentalhealth:Anoverview[J].InternationalJournalofEmergencyMentalHealth,1999(01):3~7.

  [13]周文华.

  心理应激与心理干预[J].

  医学与哲学,2004(03):55[14]姚玉红.

  地震灾后心理危机干预[J].

  现代预防医学,2008(12):2403-2404[15]尚蕾,王择青.

  创伤后的应激障碍及其预测因素[M].

  中国临床康复,2005(09):127[16]李权超,王应立.

  军人心理应激反应与心理危机干预[J].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6(02):13[17]樊富珉.SARS危机干预与心理辅导模式初探[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09):600-602[18]DogenD.Coordinatingalocalresponsetoanationaltragedy:CommunitymentalhealthinWashingtonDCafterthePentagonattack[J].MilitaryMedicine,2002(09):87[19]MyerRA.AssessmentforCrisisIntervention:ATriageAssessmentModel[M].Belmont,CA:Wadsworth/ThomsonLearning,2001:157.

  [20]

  MyerRA.

  WilliamsROttens.

  Athree–

  dimensionalmodelforravage[J].JournalofMentalHealthCounseling,1992,14:137~148.

  [21]Brende.Copingwithfloods:Assessment,interventionandrecoveryprocessesforsurvivorsandhelpers[J].JournalofContemporaryPsychotherapy,1998(02):107~139.

  [22]WilsonJP.Theoreticalperspectivesoftraumaticstressanddebriefings[J].InternationalJournalofEmergencyMentalHealth,1999(01):3~7.

  [23]胡泽卿,邢学毅.

  危机干预[J].

  华西医学,2000(01):116.

  [24]高鹏,周进.

  心理危机干预中的问题解决[N].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2(04):73~77.

篇六:心理危机干预方案火灾

  

  心理应急预案

  学校心理健康应急预案2篇篇一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学生的严重心理问题由此引发的自伤或伤害他人等严重事件,并且维护学校的生活、学习秩序,从而建立和谐校园。现制定我校校园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

  一、具体目的:

  1.通过心理危机教育和宣传,加强学生对危机的'了解与认知,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为应对危机做好准备。

  2.通过心理咨询等支持性干预,协助处于危机中的学生把握现状,重新认识危机事件,尽快恢复心理平衡,顺利度过危机,并掌握有效的危机应对策略。

  3.通过提供适时的介入帮助防止自伤、自杀或攻击行为等过激行为。

  4.通过构建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做到心理困扰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应对,减少和尽量避免危机对学校正常的影响。

  5.通过积极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为学生成长营造健康氛围,努力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优化心理品质。

  二、干预原则1.预防为主;

  2.及时预警;

  3.协调有序;

  4.反馈追踪。

  三、干预对象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是我校在读的存在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具体包括:

  1.通过心理健康测评筛查出来的需要关注的重点学生;

  2.遭遇重大事件而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3.患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

  4.有自杀倾向或既往有自杀未遂史或家族中有自杀者的学生;

  5.因严重生理疾病而导致心理痛苦的学生;

  6.由于身

  边的同学出现个体危机状况而受到影响,产生恐慌、担心、焦虑不安的学生;

  7.其他有情绪困扰、行为异常的学生。

  尤其要关注上述多种特征并存的学生,其心理危机程度更严重,应成为重点干预的对象。

  四、心理危机干预组成人员:

  主管领导、班主任、心理辅导老师、校保安人员等。

  五、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分工:

  1.主管领导全面组织协调指挥。

  2.班主任了解信息、通知家长、稳定班级。

  3.心理辅导老师现场疏导、干预,避免极端心理行为。

  4.校保安人员维持秩序。

  5.干预结束后观察和随访。

  六、心理危机干预的程序:

  1.心理危机发生后,班主任应在第一时间通知主管领导。

  2.主管领导通知心理辅导老师等相关人员到达现常3.按照分工迅速展开工作。

  七、心理危机干预的注意事项:

  1.危机瞬间发生,决策很重要,所有成员应绝对服从领导安排,避免拖延导致不良后果。

  2.危机就意味风险,所有成员不能因干预无效而自责、内疚,要意识到干预的有限性。

  篇二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中小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生活压力、升学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生理烦恼等,因而容易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

  问题,不断出现各类心理危机事件,为了能够及时干预、处理,力争排除或减小危机带来各种负面影响,维护学生安全和校园和谐稳定,特制定此预案。

  一、学生心理健康危机事件的界定学生心理健康危机事件这里特别界定为“因学生个体或群体的心理因素导致的,对个体或群体的生命安全构成危险与威胁的事件,或引发学生个体或群体的阳性精神症状的事件”。比如:因个体生活事件导致学生情绪失控,妄想同学、老师等要害他,而产生不能自控的自杀或伤害他人的想法;

  或者如“火灾”、“地震”等社会性灾难事件导致的群体性严重恐慌,以致威胁公共安全等。

  二、学生心理健康预警等级的划分学生心理健康的危机程度,根据事件的性质、程度及可能的后果,分为三个等级,分别是:

  一级预警:

  事件当事人出现严重精神病性症状(严重妄想、幻觉、躁狂等情绪失控、严重缺乏自知能力、严重抑郁等),危及他人或自身的生命安全,出现伤害行为,且伤害行为尚未结束;

  或者出现群体性严重恐慌,以致威胁公共安全等。

  二级预警:

  事件当事人表现出明显的精神症状,或言语中流露出有自伤或攻击他人的倾向,且有一定的诱发事件和动机,但尚未有伤害行为的具体实施计划和未出现伤害行为。

  三级预警:

  事件当事人有严重的心理适应问题,伴随一些精神症状,但尚有自知能力,一定程度上愿意寻求帮助,或已在相关医院接受治疗和辅导,并能坚持服药。

  三、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排查评估排查工作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项常规工作,可以有效的发现和识别学生当中的高危人群,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防患于未然。

  各年级应每月一次组织班主任、学生会以及班级心理委员广泛深入学生,通过关心身边每一位学生的心理行为状况,及时发现可能存在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并上报学年级汇总。各年级应会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对排查出的情况进行评估,共同制定“一对一”个性化帮扶方案,实施分级干预。

  对于常见发展性心理困扰学生,各年级要选派富有心理健康的老师和班主任约谈辅导;

  对于有障碍性心理问题学生,应及时转介到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

  对于处于心理健康三个预警等级状态的学生,启动该预警等级对应的处理程序。

  四、预警处理办法及程序(一)预警处理办法一级预警由事件当事人所在年级上报学校政教处、保卫科,再由保卫处上报学校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并立即启动学院学生突发事件应急工作处置小组,开展具体处置工作。

  学校及相关单位接到预警信息后,根据预警等级,2个工作小时内,启动相应的危机处理工作程序,作出相应的处理。

  (二)预警处理程序(1)知情单位第一时间及时年级组、政教处、保卫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

  保卫科接到后应立即上报学校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领导小组。


推荐访问:心理危机干预方案火灾 干预 火灾 危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