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稻田综合种养现状和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发展思考
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湖北省稻田综合种养现状和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发展思考

2022-11-02 18:48:02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摘要:结合湖北省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湖北省稻田综合种养技术创新研究方向和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稻田综合种养;产业化发展;现状和问题;创新研究方向;湖北省

中图分类号:S964.2;S966.1;S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7)22-4217-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7.22.001

Abstract: Combined with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in development of rice-aquaculture integrated cultivation models, the research directions for its technique innovation and suggestions for its industry development were proposed.

Key words: rice-aquaculture integrated cultivation; industrialization;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research directions for innovation; Hubei province

2017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是符合国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和发展方向的重要“绿色高产高效”创新模式。同时要看到,目前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例如,“水产-水稻”发展不平衡,“稻渔双轮驱动”呈现渔强稻弱的问题;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产业基地综合开发能力不强,加工企业数量少、企业规模偏小,市场产品结构不合理,同质化竞争较为激烈;产品销路不畅,品牌优势不明显,高檔优质农产品品牌开发力度不够;产业科技水平不高,适宜稻田综合种养的优质水稻品种及其配套的丰产高效栽培关键技术、水稻绿色防控技术、水产动物种苗繁育技术、优质安全高效饲养技术有待集成创新。根据中国正在加快进行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利用生态学、经济学等原理和产业化规律,以稻田绿色革命和绿色创新,推动稻田综合种养成为现代化大产业,是目前面临的紧迫任务。

1 湖北省稻田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的成效

1.1 水稻生产和淡水养殖是湖北省农业生产的两大优势

湖北省素有“千湖之省、鱼米之乡”的美誉,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最大的淡水水产品生产基地[1]。湖北省是传统的水稻生产大省,水稻生产面积达到219万hm2,居全国第六位。水稻年总产量保持在1 730万t以上,居全国第五位。水稻种植面积占全省粮食作物面积的49%以上,产量占粮食总产的81%以上[2]。因此,水稻生产是湖北省农业生产的一大优势。湖北省同时也是淡水养殖大省,淡水养殖面积达到68.9万hm2,居全国第一;年产量达到433.3万t,居全国第一;全年水产品产值达到922.8亿元,居全国第二,仅次于江苏省。因此淡水养殖同样是湖北省农业生产的另一大优势[2]。

1.2 稻田综合种养是湖北省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

稻田生态种养模式能集约利用自然资源,有助于缓解资源短缺,提高粮食和水产品供应,提高农民收入[3,4]。近年来,由于市场上对优质水产品(如小龙虾)的需求日益上升,加上土地流转政策的不断完善,稻田生态种养模式迅速发展。调查结果表明,该模式平均产值较传统“稻-油轮作”或“稻-麦轮作”模式多收入近4.5万元/hm2,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5]。2005、2016年,湖北省稻田生态种养面积从1万多hm2发展到近26.67万hm2,其中稻虾共作模式发展最为迅速,到2016年其面积达到了23.51万hm2[6]。据统计,湖北省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可产优质稻谷150万t,有机水产品30万t,为农民创收近百亿元[1]。因此,稻田综合种养是湖北省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

2 湖北省稻田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中国适于稻田综合种养的稻田面积有1 000多hm2,开发利用不到200万hm2,约占1/5。而湖北省稻田面积近200万hm2,适宜发展稻田综合种养的稻田面积占近1/3,最适宜稻田综合种养的稻田(低湖田、冷浸田)面积就有40余万hm2,在湖北省发展稻田综合种养具有巨大的潜力[1]。但是目前稻田综合种养发展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科学引导稻虾共作发展,打破这些瓶颈,是目前湖北省农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2.1 “水产-水稻”发展不平衡

目前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下,水产效益高,而水稻的比较效益低,导致“水产-水稻”发展不平衡,重水产轻水稻的问题比较突出。以稻虾共作为例,小龙虾经济价值较高,其产值在8.8万~11.2万元/hm2之间,而水稻产值仅在1.9万~2.1万元/hm2之间[7]。在小龙虾市场价格持续走高的情况下,农民或专业合作社更愿意将稻田改为小龙虾精养池塘,全年养殖小龙虾,可以延长小龙虾捕捞时间,增加小龙虾收入。因此,如何改变目前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下渔强稻弱的问题,突破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下水稻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促进水产-水稻协调发展,提高水稻生产效益,提高种稻积极性,保障水稻种植面积,保障粮食安全,实现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稻渔双轮驱动”,是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2.2 产业化发展水平不平衡

目前湖北省稻田综合种养主要在低湖田、冷浸田开展,一般地处偏远,水电路渠等基础建设难以跟上,种养基地建设水平落后。同时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缺乏综合开发能力,缺乏相应的龙头企业,对产业的带动能力小[8]。此外,由于缺乏相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缺乏一二三产业融合,一家一户或者单个合作社和企业经营,不仅生产规模小,缺乏规模效益。而且由于分散经营,容易导致一哄而上,同时产品同质化严重,产品竞争上市,市场价格波动大,影响了产业健康发展。

2.3 品牌优势不明显

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离不开优势农业品牌的建设。如何将农业的优势从传统的数量型转变为质量型,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然而,目前湖北省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下仍然存在品牌优势不明显、高档优质农产品品牌开发力度不够、产品销路不畅等问题。一方面农民、合作社和企业受到传统农业生产经营理念的影响,受到传统销售模式和销售渠道的制约,品牌开发积极性不够。另一方面,已有的品牌档次不够,产品区分度不强,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下优质水产品和稻米产品的品牌效应还没有做强做大。此外,目前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下的农产品加工大多还停留在粗加工上,产品的深加工和开发力度不够,二次增值产品少,缺乏科技含量,品牌优势难以发挥[9]。

2.4 科技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虽然湖北省稻田綜合种养技术水平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但是从总体上来看,稻田综合种养技术体系还不十分完善。综合种养部分技术还停留在经验积累上,相关的技术参数、关键技术以及基础理论研究仍然滞后,如综合种养模式中优质水稻品种的筛选与选育、绿色高产高效种植方式、水稻高效绿色防控技术、水产动物种苗繁育技术、水产动物优质安全高效养殖技术、水质调控技术、安全饲料与投喂技术等方面,还都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因此,组织相关的大型、综合性科研项目,加大科研经费支持力度,整合水稻和水产相关专家,实现多行业多学科的协同创新,集体攻关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关键科学难点,是提高稻田综合种养科技水平的必经之路[10]。

3 湖北省稻田综合种养技术创新研究方向

要促进湖北省稻田综合种养健康快速发展,应该加强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下高档优质专用水稻品种筛选与选育、 优质水稻绿色高效种植技术、 水产品种苗繁育技术、 稻田水质调控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进行稻田综合种养专用优质水稻品种、优质安全饲料、高档优质稻米、生态优质水产品等产品开发;进一步创新稻田综合种养立体增效模式,并构建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下稻渔大品牌。推动稻田综合种养科技、生产、生态、加工、市场和文化协同发展,提高稻田综合种养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加强科技创新,培育新型主体,强化示范带动,把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发展成为“一二三产业”和谐融合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3.1 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下优质专用稻品种筛选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开展稻田综合种养绿色增效模式下高档优质中籼稻品种、优质粳稻等类型的品种筛选,明确稻田综合种养绿色增效立体高效模式下高档优质米形成规律及调控途径,进行水稻轻简化、机械化栽培配套技术研究,包括直播技术(精量机械穴直播技术)、少免耕秸秆还田技术、机械插秧技术和旱育抛秧技术。同时进行不同种植模式下的适宜播栽期、合理种植密度等的研究。

3.2 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下土壤培肥、绿色施肥和优化灌溉技术创新

研究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下生物扰动对还田秸秆的腐解过程、速率以及腐解产物的理化特性的影响,揭示秸秆还田提高土壤培肥能力的机制。明确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下肥料运转的动态规律,明确还田秸秆、饲料和水产动物粪便与化学肥料的互作机制,制定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下的绿色施肥等技术。针对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下土壤和水体环境的变化规律,结合水稻和水产动物生长的需水规律,研发水质调控与优化灌溉技术。

3.3 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下稻田病虫草害发生规律及绿色防控技术创新

研究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病、虫、草害发生规律,分析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稻田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变化,评价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生态功能。同时针对水稻常见病虫害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稻飞虱、稻蓟马和螟虫等主要病虫害,研究对水产安全的生物防治技术,集成绿色防治关键技术,提高防效、降低成本。

3.4 稻虾共作模式小龙虾稻田早繁与温棚规模化良种繁育技术创新

通过选择适宜生长期的水稻品种、调控水位、控制水稻收割期及配制稻秆高度等措施,构建合理规范的秋后稻田生态系统,培育稻田生物量,调控小龙虾的交配与进洞时间,在第二年春季提前供应小龙虾种苗。探索并构建温棚内选育和繁育小龙虾苗种的技术模式,满足生产上早春对大规格苗种和成虾提早上市的需求;采用温棚越冬技术提前繁育和培育小龙虾苗种,开展大规格商品小龙虾(50 g/只)养殖模式创新;开展高效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创新,进一步发展稻、虾、鳖连作与共作技术,延长水产动物上市时间、保障优质大规格水产动物供应。

3.5 稻虾共作模式下不同饲料对小龙虾营养品质的影响及优质安全饲料研发

研究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下不同类型饲料(植物源、动物源和人工配合饲料)对水产动物生长发育、营养特征和品质的影响规律,根据小龙虾的摄食习性和营养需求研发专用优质安全饲料。进行饲料投喂技术研究,根据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对营养的需要、生活习性和摄食特点、天气、水质变化和活动、摄食情况合理投喂,形成规范的饲料投喂方法。

3.6 稻虾共作模式水体环境变化规律及小龙虾病害绿色防控技术创新

开展虾稻共作模式下水体环境变化规律研究,记录不同水体的理化指标变化,浮游生物的周年变化以及养殖底质的变化;明确虾稻共作模式下养殖水体环境状况、藻类群落结构特征、小龙虾的摄食生长成活率与营养价值、成本效益。通过藻相、水草、浮游动物调控水产动物的最佳养殖环境,明确养殖水体中微藻对小龙虾抗病能力的影响机制。研究稻田中微藻的种类构成、数量控制等来达到绿色防控小龙虾病害的目的。

3.7 渔(鳖、鳅、鳝)稻生态种养技术与模式创新

进一步对稻鳅、稻鳖等模式进行优化及配套技术研究,创新稻鳝模式,研究不同种养模式下鳖、鳅、鳝等的最佳放养时间、放养密度以及水草养护等,进行不同模式的田间工程优化创新以及配套水稻栽培技术创新。同时在稻虾共作模式的基础上,在水稻种植期间,引入鳖、鳅等,利用不同水产动物可共生互利或生长期交错等特点,适度搭配,充分挖掘虾稻田养殖潜力,提高稻田综合种养效益。

3.8 基于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优质农产品研发、质量检测与品牌构建

对优质特色高档稻米和水产动物进行新产品研发,开展水产品废弃物综合利用的研究。建立从水产动物苗种供应、养殖环境、投喂的饵料(饲料)、病害防治、加工、包装等各个环节的安全监督、溯源追踪体系,加强产前、产中、产后的质量安全监控。将“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稻田综合种养技术形成“优质、生态、无残留”的产品理念融合到品牌宣传、包装设计中,打造有机稻、生态渔品牌。推动稻田综合种养科技、生产、生态、加工、市场和文化协同发展,提高稻田综合种养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把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发展成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

3.9 稻田综合种养产业化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对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下水稻绿色高效种植关键技术和水产品高效优质安全养殖技术,农产品加工、安全检测等技术进行集成组装,并进行示范推广和产业化开发,构建稻田综合种养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助推产业跨越、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提升湖北省稻田综合种养产业创新能力。

4 湖北省稻田综合种养发展的相关建议

4.1 加大政策引导力度

政府在引导发展稻田综合种养产业时应遵循“因地制宜、宜稻则稻、宜渔则渔”的原则,稳步推进湖北省稻田综合种养产业发展,防止一哄而上。在适宜稻田综合种養发展的地区,政府应该因势利导,抓住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机遇,形成市场引导、政府推进、政策扶持、部门配合、产业衔接的态势,并在土地流转、基础设施建设、政府补贴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而非稻渔适宜区,应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特色农业。

4.2 加强市场质量安全监督管理

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下稻米和水产品的品质安全直接关系到产业能否可持续发展。要加强产前、产中、产后的质量安全监控,逐步做到质量安全可追溯。做实做强稻田综合种养模式下安全优质的“有机稻”、“生态渔”品牌,保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4.3 加强稻渔复合型技术人才建设

要改变以往“种稻的不会养鱼、养鱼的不会种稻”的局面,加大稻田综合种养复合型技术人才培养力度,培养造就一大批既懂“稻”又懂“渔”的职业农民,能够促进稻田综合种养的生产经验总结提炼,带动农民科学解决稻田综合种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4.4 加强“稻渔”文化建设

通过举办稻渔展销会、博览会,举办稻渔科普观光活动,举办龙虾美食节,不断加强稻渔品牌的培育、认定、宣传和推广,打造稻渔品牌内涵和美誉度,推动稻田综合种养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达文.湖北稻田综合种养开辟农业生产经营新业态[J].中国水产,2016(3):32-33.

[2]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201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

[3] 王 缨,雷慰慈.稻田种养模式生态效益研究[J].生态学报,2000, 20(2):311-316.

[4] ZHANG J,HU L,REN W,GUO L,et al. Rice-soft shell turtle coculture effects on yield and its environment[J].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2016,224:116-122.

[5] 佀国涵,彭成林,徐祥玉,等.稻-虾共作模式对涝渍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土壤肥力的影响[J].土壤,2016,48(3):503-509.

[6] 胡琼瑶,王 勇,尹 恒.湖北水产领跑全国——小龙虾占全国六成黄鳝占近一半[N].湖北日报,2017-02-15(4).

[7] 刘全科,周普国,朱文达,等.稻虾共作模式对稻田杂草的控制效果及其经济效益[J].湖北农业科学,2017,56(10):1859-1862.

[8] 游艾青,陈亿毅.湖北省水稻生产发展战略思考[J].湖北农业科学,2008,47(11):1361-1364

[9] 伍 锐.农产品品牌营销路径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 37(5):180-184.

[10] 王 武.我国稻田种养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水产,2011(11):48-53.


推荐访问:湖北省 稻田 技术创新 产业化 种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