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族家庭教育研究
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新疆维吾尔族家庭教育研究

2022-11-02 16:24:02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打开文本图片集

家庭是社会的一个细胞,它具有一定的民族文化背景。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家庭中其他年长者自觉地、有意识地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对子女实施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1]。在家庭中,通过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的影响及指导,儿童获得了最初的生活经验、社会知识、行为规范、本民族的文化信息。

国外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教育学与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渗透和结合,提出了多元文化教育、跨文化教育等理论,并且关注家庭教育问题。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博厄斯、本尼迪克特、米德、赫斯科维茨、林顿等学者从人类学的角度专门研究家庭教育问题。博厄斯批判了遗传决定论,强调环境与教育的作用,特别强调要重视儿童的文化背景。本尼迪克特和米德在文化与人格的研究中独树一帜。本尼迪克特认为,婴儿出生时有更多人格类型,原因是从婴儿到成年人期间,每个社会都会努力以濡化造成理想成年人性格[2]。美国人类学家林顿认为,要改变一个民族的文化,只要改变他们的儿童教育方式,尤其是5岁之前的儿童教育方式,就可以相应改变这个民族的“基本人格”,从而改变这个民族的整个文化[3]。从中可以看出,家庭教育是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形式,是改变民族命运的最重要途径,也是民族教育的根基。

人的社会化从家庭濡化教育开始,经过社会、学校教育等教育场所完善和最终实现。维吾尔族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在家庭教育中得到的知识很多、影响很深刻。下面从几个方面论述维吾尔族家庭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一、维吾尔族家庭教养方式

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社会化发展与文化习得的最重要因素,通过父母的教养行为,把文化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态度体系及民族道德规范传授给儿童[4]。维吾尔族的家庭教养方式可分为饮食方面的教养方式、修饰方面的教养方式、行为规范的教养方式、保持孩子健康成長的教养方式等。

(一)饮食方面的教养方式

维吾尔族有独特的饮食教养方式来满足儿童的饮食需要。维吾尔族儿童在满足自己的饮食需要的过程中,开始初步习得本民族文化最基本的内容。父母通过各种食品(奶、馕、抓饭、拌面、烤肉等)和饮食习俗观念,教会孩子维吾尔族的饮食习俗和饮食观念。维吾尔族家庭中的饮食教养方式不仅使孩子习得了维吾尔族的饮食文化,而且影响孩子自我意识的形成。维吾尔族饮食文化和维吾尔族民族医学特别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维吾尔族家庭中的饮食教养方式也给孩子提供了民族医学方面的知识。

(二)修饰方面的教养方式

维吾尔族家庭的修饰方面的教养方式主要包括服饰和修饰方面的教养方式。维吾尔族人非常重视孩子的服饰和修饰教养方式,形成了比较独特的服饰和修饰教养方式。婴儿生下来后就被又厚又软的小褥子紧紧地包裹起来。女婴生下第七天开始,为使孩子长出来细长和黑色的眉毛,母亲把奥斯曼[5]抹在婴儿的眉毛上,这个叫作“抹奥斯曼(Osma Qoyush)”。婴儿生下来40天后,他/她的头发就可以剃掉。维吾尔族人对留头发特别重视,一般男孩子不允许留长头发,对女孩来说,留长头发是必需的一种体现女孩特征的方法。婴儿满6个月时,母亲开始给孩子穿衣服。孩子开始在地上爬时,母亲开始给他穿棉裤。孩子能走路时,开始穿其他服装,这种服装特别细地区分男女,男孩子不能穿女孩子的衣服,女孩子也不能穿男孩子的衣服。孩子满7岁时基本上学会维吾尔族人的服饰习俗和关于服饰的各种观念。

(三)行为规范的教养方式

维吾尔族家庭中,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使用独特的方式来教会孩子习得维吾尔族的行为方式和行为规范。孩子睡觉时,母亲和父亲经常纠正他/她的不正确的睡觉姿势,教给他/她怎样睡觉才不影响健康和不能随时随地睡觉。孩子满3岁或4岁时,与父母分开睡,孩子满9岁时,在家庭中男孩子和女孩子在不同的房间里睡觉。孩子刚刚走路时,由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教孩子怎样走路,教孩子行走方式时,主要强调的是孩子走路时准确使用手和腿。维吾尔族家庭中,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使用各种方式,包括鼓励、禁止和批评等来帮助孩子习得本民族的行为方式和行为观念。

(四)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教养方式

父母为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形成了独特的教养方式,摇篮是这种教养方式的物质表现形式。婴儿出生7天后,举行摇篮仪式,把孩子放在摇篮里。维吾尔族人认为,摇篮能够保持孩子身体直立成长,便于保持孩子卫生清洁,摇篮是对孩子最安全的设备。在摇篮里养育孩子是维吾尔族人独特的教养方式之一,摇篮不仅对孩子的身体素质有好处,而且可以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行为方式。

总之,维吾尔族家庭教养方式是儿童文化习得的主要途径。人们使用各种独特的教养方式,给儿童传承维吾尔族文化的内容。这种教养方式对维吾尔族儿童习得维吾尔饮食、服饰、行为规范、禁忌、价值观念等相关文化内容起了很大作用。每一种教养方式传承自己的具体文化内容,同时也传承负载的价值。虽然维吾尔族人有目的地使用这些教养方式,但是还存在一些无意识使用的教养方式。

二、维吾尔族家庭智力教育

维吾尔族家庭中的智力教育内容主要表现在发展感觉器官、语言习得、宗教信仰教育、智能教育、艺术教育等方面。

(一)发展感觉器官

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为发展与保护婴儿的感觉器官,使用了各种方法和观念。婴儿刚出生时,为保护他/她的视觉,不允许在房子里使用高强度的灯光,也不允许婴儿生下后的40天之内接触阳光,更不允许面朝太阳。为保护与发展婴儿的听觉,不允许在婴儿身边大声说话。为保护与发展婴儿的味觉,不允许婴儿吃辣味饮食。为保护与发展婴儿的嗅觉,不允许在婴儿身边排气和使用对嗅觉刺激度过强的香味物品。维吾尔族人为保护与发展儿童感觉器官,使用一些习俗化了的方法和观念。这些习俗化了的方法和观念属于一种教育方法和文化内容。

(二)语言习得

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为婴儿的语言习得创造独特的环境与使用独特的方法。维吾尔族儿童的语言习得从学语音开始,经过学音节、单词、词组、简单句和复合句等学习阶段,完成母语语言习得过程。维吾尔族儿童的语言习得过程中,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对儿童语言习得起了关键性作用。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通过每天对婴儿说话、讲故事、唱歌等方式,唤醒婴儿的语感,反复语音、音节、单词、词组和句子以增强婴儿记忆能力,增加语言资源。因此,维吾尔族儿童的语言习得过程比较短,语言学习比较顺利。

(三)宗教信仰教育

維吾尔族人信仰伊斯兰教,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和行为习俗与伊斯兰教文化相适应。因此,在维吾尔族家庭对儿童进行的宗教教育以伊斯兰教为中心,是使儿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与伊斯兰教文化相适应的基础教育。维吾尔族家庭从婴儿生下后举行的“称名仪式(Isim Qoyush)”开始,就对儿童进行伊斯兰教教育。父母的礼拜行为、各种宗教仪式、吃饭后的祷告、各种生活习俗、禁忌和教义在家庭中反复进行的过程中,影响婴儿感觉器官和记忆,初步形成对伊斯兰教的信仰意识。在家庭中,除了这些伊斯兰教教育外,历史上信仰过而还在民间遗留的原始宗教、萨满教、佛教等宗教信仰观念和习俗也对儿童有一定的影响。

(四)智能教育

在维吾尔族家庭中,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通过各种方法和内容来培养和提高孩子的智力。算术是维吾尔族人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的最初的智能教育之一。在家庭中,婴儿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开始学算术,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给婴儿教算术,首先他们教给婴儿说出自己的年龄,婴儿可以完全说出数字以后,开始教算术。在家庭中,给婴儿教的算术以加和减为主,如孩子3岁时开始教1+1=2,2+2=4,4+4=8……32+32=64,2-1=1,3-1=2等。孩子5岁时开始给他/她教猜谜性算术,如一家有鸡和兔子50只,腿102条,有几只兔子、几只鸡等。在维吾尔族家庭中的这种智能教育对孩子的后天思维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五)艺术教育

在维吾尔族家庭中,婴儿出生后,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在各种场合运用各种方法来对孩子进行歌舞教育。婴儿出生后,每天晚上母亲一边摇着摇篮,一边唱着“摇篮歌”。孩子生下至2岁在摇篮上摇着,可能这种摇晃声音与婴儿在胎儿时刺激感觉器官的母亲的心跳声相似,或是这种声音与维吾尔族舞蹈节奏相似,刺激物的这种相似性,可能对儿童后天学会维吾尔族舞蹈节奏的基础,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摇篮歌”也是孩子生下就开始唱,孩子3岁时结束,“摇篮歌”对婴儿的感觉器官不断刺激。可能刺激物的这种持续性对婴儿学会维吾尔族歌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孩子2岁时,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在各种场合运用各种方法开始教孩子各种舞蹈动作和歌曲。这种动作影响孩子运动知觉的形成并保存记忆。这种动作记忆,可能会对孩子后来的舞蹈动作起基础作用。孩子在不断地听到本民族歌曲的过程当中,特别熟悉各种维吾尔族歌曲的节奏。孩子的这种能力对他/她后天学会维吾尔族歌曲有促进作用。

在维吾尔族家庭中的这种社会环境,是孩子对歌舞形成兴趣的基础,也是学会歌舞的必要条件。因此,这可能是维吾尔族人“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最基本的原因之一。

三、维吾尔族家庭伦理道德教育

婴儿出生后,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在各种场合运用各种方法来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由于维吾尔族德育的内容特别多,不同的内容是通过不同的教育形式、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的。在维吾尔族家庭中进行的德育内容主要有尊敬父母长辈教育、重视清洁教育、诚信教育、爱大自然(生态环境)教育、勇敢教育、做人教育等。如,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对孩子讲解宗教教义来进行尊敬父母长辈教育。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对孩子强调各种禁忌来进行重视清洁教育、爱大自然(生态环境)教育等。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通过对孩子讲故事的方法来进行勇敢教育和做人教育等。在维吾尔族家庭中,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在具体的场合运用具体的方法来对孩子进行各种内容的道德教育。

四、维吾尔族家庭性别教育

父母对子女进行的教育具有性别差异。婴儿出生后,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根据其不同的性别,运用不同教育方法和不同的教育内容。婴儿出生后,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就对其子女进行性别认同的教育。性别认同教育从给孩子“起名”开始,维吾尔族人的名字具有特别明显的性别差异。在服饰和修饰方面的教养过程中通过对孩子进行性别认同教育。男孩儿和女孩儿穿的衣服具有很大的差别,男孩儿不能穿女孩儿的衣服,女孩儿也不能穿男孩儿的衣服。对子女的修饰也不一样,男孩儿不能留长发,不能打扮自己,不能戴饰品。女孩儿必须留长发,可以戴饰品,可以打扮自己。男孩儿7岁时,必须做“割礼”。9岁时,男孩儿与女孩儿的房间隔离。这时候,完全形成了子女的性别认同。在维吾尔族家庭中,子女性别教育的另一个内容是,子女的劳动分工教育。一般男孩儿跟父亲去学习田地劳动或体力劳动。女孩儿在家里跟母亲学习家庭手工艺、女人道德规范等。

以上的习俗性教养方法都是维吾尔族人在家庭中形成子女性别认同的教育方法。这种性别教育对子女的社会化和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有重要作用。

五、维吾尔族家庭人际关系教育

婴儿出生后,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在各种不同的场所运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对孩子进行人际关系教育。人际关系教育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婴儿出生后,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重视对孩子进行人际关系教育。婴儿生下后第一次认识的是自己的父母。孩子1岁后,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把孩子带到外面,到各个亲戚家和邻居家,开始认识自己的亲戚和邻居,孩子形成了家族观。孩子2-3岁时,父母把他/她带到其他村子,这个过程当中,孩子开始认识其他村子的人们,也开始认识自己村子的地理位置,孩子形成了地域认同。这两种认同的形成是孩子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形成的基础。在维吾尔族家庭中,孩子2-3岁时开始学习问候礼节,维吾尔族的问候习俗具有性别差异。因此,父母对男孩儿和女孩儿教的问候方式不一样。维吾尔族孩子一般6-8岁时,已学会了本民族的问候习俗。这样的问候习俗使他们意识到,对不同性别的人有不同的联系方式。

六、维吾尔族家庭的各种礼仪教育

婴儿出生后,在家庭中反复不断地举行各种各样的仪式。这种仪式对孩子有进行各种礼仪教育的作用。孩子参加在家庭中进行的各种宗教仪式,如祭祀、葬礼仪式等,他/她在参加这种仪式过程当中,逐渐理解了有关宗教的知识,这种仪式能够增强孩子的宗教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孩子通过参加在家庭中举行的各种节日仪式,如肉孜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Nuruz Bayrimi)等,进一步增强孩子的宗教意识、人际交往能力和民族意识。孩子还参加家庭中举行的婚礼仪式,理解了有关民俗的知识,这些都可以增强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民族意识。

七、维吾尔族家庭教育的特征

维吾尔族家庭教育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维吾尔族家庭教育特别关心对儿童生命所需要的感觉器官发展,使儿童形成自我意识和人类思维,这种教育把儿童从生物体发展到有意识的一个人类成员。二是维吾尔族家庭是维吾尔族儿童文化习得的第一单位,他们在这里习得了本民族文化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部分。在教养的过程当中,父母给孩子传授了维吾尔族饮食文化内容、服饰文化内容和本民族的行为规范,把儿童变成一个有文化的人。三是维吾尔族家庭教育在儿童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作用特别大,运用各种教育方法推进儿童语言习得过程。四是维吾尔族家庭教育特别关心宗教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从孩子出生到后天的生活过程当中,维吾尔族人的宗教观念和伦理道德观念是通过运用各种形式和方法进行教育。五是维吾尔族家庭教育重视性别教育,无论是行为规范教育还是思想观念教育,维吾尔族家庭中是把两性分开来进行教育。六是维吾尔族家庭教育为了让孩子适应社会环境,关心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各种礼仪习俗教育。

注释:

[1]夏扉:《论家庭教育的特性及其教育对策》,《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01)。

[2]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林耀华:《民族学通论》,民族出版社,2011。

[4]阿地力·阿帕尔:《维吾尔族乡村传统教育与乡村现代化进程研究》,新疆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具有使睫毛眉毛变得浓密的功效的新疆当地植物,维吾尔族女人将奥斯曼的叶子捻成墨绿色的汁,用棉签涂抹在眉毛上。

注:本文系201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维吾尔族家庭教育与儿童社会化研究”(10XMZ040,主持人阿地力·阿帕尔)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历史与民族学学院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所)


推荐访问:家庭教育 研究 新疆维吾尔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