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民族文化资源整合的必要性及策略探析
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贵州省民族文化资源整合的必要性及策略探析

2022-10-31 17:36:02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摘要】贵州省具有浓郁古朴、得天独厚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及神秘悠远、积淀厚重的原生态历史文化,成为民族文化资源中不可多得的资源宝藏。本文在分析贵州民族文化资源以及民族文化资源整合的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贵州省民族文化资源整合必须坚持保护性、适用性、多样性及持续性的原则及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民族文化资源 整合 原则 对策 贵州省

一、贵州省民族文化资源概况

贵州省民族文化资源是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在不断地与异质文化的冲突和整合过程中积淀和传承下来的。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的东部,地势西高东低,北高南低,以山地丘陵为主,尤其以喀斯特地貌最为著名。自古以来,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其特有的地形地貌,使贵州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民族交汇的大走廊和民族集结地。

贵州省民族文化资源兼容了具备浓郁土著气息的各少数民族文化,有着布依族文化典型性、苗族文化多样性、水族文化唯一性、瑶族文化神秘性等等。将不同要素的文化系统、不同来源的文化包容、不同区域的文化圈、不同民族的文化融为一体、集于一身,形成了绿色生态文化、喀斯特地质科普文化、民族特色文化、历史文化。使贵州省民族文化不仅在中国的大文化系统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世界文化的大系统中也占有特殊的地位。

目前,贵州省少数民族人口有1,300余万,占全省人口的36.8%,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相对集中的省份,而由多个少数民族和汉族杂居相处。贵州共有民族49个,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仡佬族等17个少数民族为贵州的世居民族,其中苗族、布依族、侗族、仡佬族、水族人口分别占全国同一民族总人口的50%~98%以上,他们与原住贵州的濮人相融合,逐渐形成“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大体说来,黔东南为苗族、侗族聚居区;黔南、黔西南为苗族、布依族聚居区,还有水族和毛南族;黔西北为彝族、苗族、回族聚居区,以及一定数量的白族;黔东北为土家族聚居区,而仡佬族极为分散,呈零星分布状态。正是由于这种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分布状况,各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既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又受其他民族,特别是汉族的影响,使得贵州省的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源远流长。

全国的苗族有60%住在贵州省。苗族在贵州省内分布面积最广,几乎所有县、市都有苗族聚居的村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苗族最集中的地区。苗族有着上千年的历史,由古以来,苗族留存着丰富、独特的民族习俗。1.苗族服装:大多遍施图案,刺绣、挑花、蜡染等多种方式并用,做工十分考究,而且从刺绣图案中往往可以寻出苗族的历史和象征意蕴,例如,文山“花苗”,在其黑色圆领斜襟窄袖衣的领边、袖肘绣有红、黄、蓝、白等花纹,纹路多呈花状、江水状,据说这些花纹象征着苗族祖先所居之地:红、绿波浪花纹代表江河,大花代表京城,交错纹代表田埂,花点代表谷穗。2.苗族节日:除了与汉族过相同的传统节日外,每年正月的“踩花山”,是全省苗族最盛大的节日。此外还有姊妹节、赶秋节、吃新节等等。3.苗族工艺品:苗族银饰冠于中国55个少数民族之首,苗族普遍喜戴银饰,男女皆然,而以青年妇女为最。他们创造了各式各样图案、款式的银饰造型,既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民间气息,又表现出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苗族蜡染工艺是由制作传统服饰衍生出来的,采用靛蓝染色的蜡染花布,青底白花,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乡土气息,是中国独具一格的民族艺术之花。

布依族是贵州少数民族人数仅次于苗族的又一主要民族,全国布依族绝大部分聚居在贵州。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但没有文字,1949年后创造了布依文。布依族大多由农家自己纺织的依织锦、布依土布制作其传统服装,并久负盛名。布依族的节日除春节、端午、重阳外,还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六月二十四”(均指夏历)等富于本民族特色的节日。布依族善歌舞,在社交场合和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时,常常用歌表达自己的感情。

贵州省的侗族源于古百越族系,秦汉时由百越西瓯中的一支自长江支流沅水向西南迁徙于今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毗邻地区,分布在贵州的黎平,从江、榕江、天柱等地。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侗族崇拜祖先,供奉“祖母”、“萨岁”女神,传统节日有迎萨祭典,数十年才举行一次,其他民族传统节日有过侗年、吃新节等。侗族有自己独特的戏曲形式——侗戏,最早形成于贵州的黎平县,现在贵州的侗族村寨都建有鼓楼,在春节、“二月二”、“三月三”、秋后或本寨的会期都会有侗戏的演出。此外,侗族的传统庆祝方式——侗族大歌已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得到传承和发展。

另外,贵州的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同样精彩绝伦,在这里不一一列举。

二、贵州省民族文化资源整合的必要性

民族文化资源整合是将民族文化资源视为一个系统,通过对系统各要素的加工与重组,使之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合理的结构,实现整体优化,协调发展,发挥整体最大功能,实现整体最大效益。按照贵州省民族文化的特点与规律,结合区域内和周边地区的资源特色和区位条件,全面规划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民俗文化的保护和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组织安排。目前,虽然贵州省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但其杂乱无序、任由其自由发展的现状,已经影响到民族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作为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导因素,以及影响旅游业乃至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民族文化资源的合理配置关系到贵州省产业结构调整的效率,关系到贵州省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速度,关系到缩小东西差距和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需要。因此,很有必要对贵州省的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其作用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民族文化资源整合对社会的贡献

贵州民族文化资源的整合,是少数民族在社会转型时的一种正确抉择,一方面使民族文化得以延续,另一方面使民族地区寻找到可持续发展之路,从而有助于维护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尤其在多民族地区更具有现实意义。自从信息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文化经历前所未有的冲击。由于通讯、声像、电子产品的推广,尤其是全球互联网的建立,发达国家可以把自己的文化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对经济落后、文化防御机制不健全的贵州民族地区来说,无疑都将是一场事关民族文化存亡的较量。对民族文化资源的整合,正是贵州省进行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民族气节等教育的最佳方式。

(二)民族文化资源整合对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

贵州省的民族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在贵州省这样多民族聚集的地区,民族文化资源只有整合了才能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民族文化可以作为贵州文化产业发展的突破口,文化产业想做大做强必须通过整合甄别出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寻求优势资源与市场需求的最佳结合点,才能最终把优势民族文化资源转化成优势文化产品,从而提高文化产业的竞争力,拉动经济的发展,这正是贵州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三)民族文化资源整合对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

旅游业是一项文化与经济高度融合的现代产业,旅游业的竞争实际上也是文化的竞争,旅游业在愈来愈激烈的竞争中,要求旅游产品设计不断挖掘文化内涵,凝练文化品牌,创新特色旅游。当一个区域内多种具有不同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共存时,不同的文化间相互借鉴、吸收,通过整合后使整个区域内的知识与信息密集,基于不同民族文化根基之上的地域文化也会因区域内文化环境特色的独具性而使区域内的民族呈现出与异地同一民族在文化习俗上的某些差异,而正是这些文化差异的原初性和不可替代性,使这一区域内的旅游文化资源的高附加值效应特别突出。那么以此为依托的区域旅游开发既不会因单调的自然景观而显苍白平淡,也不会因为民族文化宣传品牌的单一性而失去民族文化旅游持续发展的动力。

三、贵州省民族文化资源整合的策略

民族文化资源作为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在贵州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资源,但一直形成不了强有力的文化竞争力,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多而散,而且各民族文化的宣传程度和社会的认知程度不一,造成了贵州的文化产业发展较慢,民族文化资源未得到充分挖掘。

民族文化资源整合,就是以优化、分享、合作、共赢为宗旨,从地域、主题、价值等方面进行体系性组合和配置,以提供一个多价值角度利用的资源体系,实现民族文化资源的互补和利益共享[1];贵州省民族文化资源整合要运用系统论思维方式,运用组织机构的协调,把一定范围内处于离散和相对独立状态的民族文化资源,在一个多价值平台上进行统一,形成一个或多个为文化市场服务的资源系统。必须根据特定区域的文化发展战略和文化市场需求,对有关文化资源进行重新组合,并寻求资源分配与文化市场需求的最佳结合点,以突显和产生特定区域的文化核心竞争力。为此,贵州省民族文化资源的整合,必须遵从一定的原则,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

(一)贵州民族文化资源整合的原则

1.保护性原则。受经济条件的制约,贵州民族文化资源尤其是民俗类资源的保护工作一直比较薄弱,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族传统技艺,如侗族大歌、苗族蜡染等,都面临着严峻的保护和研究的窘境,再加上其他省份对民族文化过度开发而对文化资源带来的不同程度破坏的教训,如果仍然以牺牲民族文化资源为代价进行开发建设,最终将毁灭其赖以生存的文化根基,造成不可修复的损失。所以对民族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必须坚持科学研究,合理利用,有效保护的原则。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合理整合利用,有效保护民族文化资源。

2.适用性原则。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民族文化资源将愈来愈有吸引力。但并非所有的资源,开发出来就能带来好的效益。在民族文化资源整合中,应对观赏类的民族文化资源加入趣味性内容来增强人们的参与度。对于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利用,应当是双向的,既不会影响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又能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盲目整合造成文化传统断裂,就得不偿失,可见开发不是无限度的。

3.多样性原则。民族文化资源的多样性主要来源于多民族的聚居和杂居和多种文化体系的交错融合。“文化的多样性不仅仅是由于各个社会随意地精构细琢或竭力弃绝生存的各个潜在方面所造成的,而且更多地则是由于各种文化特质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缘故。”[2]所以在对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时,就不能强求统一,应该尊重和保护文化的多样性,这也是尊重和肯定各民族的文化价值和维护本民族文化发展的权利。

4.持续性原则。原有的传统民族文化资源通常是不可再生的, 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恢复原貌,所以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引入文化资源整合的过程,是十分必要的。贵州省处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又属于西南欠发达地区,民族文化资源的整合要能区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不可因为整合民族文化资源能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而盲目发展。要基于世代永续民族文化的责任和义务,长远的考虑民族文化资源整合问题,保持民族文化资源利用的持续性。[3]

归根到底,贵州省民族文化资源整合的目的是要通过组织制度安排和管理运作协调,增强贵州区域的民族文化发展竞争优势,提高文化服务水平和文化资源的利用率。其价值主要体现在文化产业与民族文化旅游产业,以及社会文化氛围的营造与文化素质的提高等方面,而以文化资源整合为基础进行民族文化品牌创建,也是其重要目标之一。

(二)贵州省民族文化资源整合的对策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形成强有力的政府主导机制。贵州省幅员面积宽,民族众多,民族文化更是丰富,资源整合难度较大。不建立起跨越行政地属的统筹协调机制,不打破行政分割和行政垄断的格局,就根本无法进行民族文化资源的区域整合。既要考虑各市州县优势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又要考虑与其他市州县优势民族文化资源的多种重组,以及其他地区的经济利益和合作意愿。因此,应建立由政府主导的会商制度,以解决贵州省内各民族文化资源整合涉及的复杂问题。

2.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贵州省应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好文化产业政策,提出政府鼓励发展的文化产业领域,确定各领域的政策导向,设置相应的配套措施,如文化产业风险投资机构、文化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等;进一步规范文化市场,大力弘扬民族文化,扩大民族文化市场,建立多元化的民族文化项目投融资机制;切实加大对民族文化事业投入[4]。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职能,确保民族文化事业经费的增长,在国家政策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建设或支持民族文化项目。

3.突出发展重点地区,培育重点文化企业。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培育民族文化核心产业,重点保护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的民族文化。应把传统民族文化技艺与市场结合起来,加快发展的民族工艺、民族文化旅游、艺术展演等重点产业。依靠贵州文化产业发展的后发优势,通过借鉴其他地区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实现跨越式发展,例如苗侗刺绣传承村(学校)建设、黔东南民族文化园建设等。

4.加强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目前,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缺乏不足已成为制约贵州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主要瓶颈问题,现在贵州文化产业最需要做的是基础性的工作。为此,要加快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充分发挥现有各类民族文化人才的作用;要积极支持、鼓励本地学校调整课程设置,把民族文化遗产纳入中小学及大学必修课程,以教育内容方式保护遗产也是促进其再生产的一种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曹萌.辽宁文化资源整合与文化品牌建设战略[J].理论界, 2008,(10).

[2]鲁思·本尼迪克特[美]著,张燕,傅铿译.文化模式[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3]傅忠贤,易江莹.经济学视域中以达州为代表的川东丘陵山区文化资源整合与产业发展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14).

[4]谭继和.加快文化资源整合,做强做大文化产业集团[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作者简介:张遵东(1965-),女,贵州道真人,贵州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发展、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张文平(1965-),女,贵州贵阳人,中共贵州省委党校文史教研部,副教授,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民族文化、文化产业。


推荐访问:贵州省 探析 民族文化 资源整合 性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