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地关系探微
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音地关系探微

2022-10-31 16:06:01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摘要]本文借助音地关系、声音景观两大概念从传统音乐的固定性和流变性,时间性和空间性等层面探讨了秦腔和秦地的关系问题。依靠音乐地理学和文化人类学某些视角,运用双维度动态化和静态性相结合的观点审视“秦腔”文化。秦腔文化反映着当地的发展史,是多种地域文化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关键词]音地关系;声音景观;秦腔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9)02-0068-03

中国自古便有“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之说,国土的幅员辽阔导致各个民族各个地区地貌特点和风俗习惯均不相同。[1]乔建中教授在《土地与歌》——传统音乐文化及其地理历史背景的研究文集中讨论了音地关系学说,其认为要在民间音乐色彩区上按照全国各族地区农作物分布、饮食习惯和音乐传统等诸多因素分别叠加在一起构建了一张新型民族音乐地形图。中国幅员辽阔的地貌和丰富的物产造就了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是否和当地的音乐存在某些共通之处。[2]通过查阅民族音乐学、传统音乐学和近几年得到发展的音乐地理学,笔者发掘前人的音乐分区多是按照行政区域或者大范围的自然区域划分,并没有立足于地域性、自然景观的差别性、气候类型多样性等多方面因素并结合音乐种类进行分区。在一定的文化圈、地理范畴内该地区的民族音乐必然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任何一地的民族传统音乐形式都是在特定的空间范畴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各地区的地缘因素自然而然地和音乐文化因素有着稳定且直接的關系。

一、音地关系概念

民族民间音乐的诞生和发展是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民间音乐中包含着多种多样的地理因素。这些因素直接或间接反映着从古至今这片土地上的地理环境和民间音乐的天然联系,地理地貌、气候水土作为一种物质形态必然地会决定相应的意识形态,而音乐因素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也必然反映着物质形态的某种特征,两者因素的承载媒介为人。除了站在整体角度对音地关系进行整体考量,还应该研究各地区音乐个体性研究,不同的地域环境造就不同的音乐风格,其各地的音乐也相应地存在差异性,其差异性主要分为以下几点:某一地理范围内音乐具有相似性、一致性;地域间音乐特色具有差异性;音乐特色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之间的客观规律。音地关系的研究范畴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表层关系——环境对体裁的选择;深层关系——地理因素所造成的民间音乐风格区;储存关系——作为保护传统文化自然屏障的地理环境。众所周知,我国的地理地貌特征为北部内蒙古高原、中部长江中下流平原,南部面朝大海,西北到东南地理地貌特征为阶梯形递减走势。不同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不同的种植劳作方式,因而从西北到东南我国民间音乐形态依次为,北方草原以牧歌为主,西北部高原以山歌为主,江南水乡以田歌为主,东南部沿海以渔歌为主。特定的地理环境因素造就了特定的民族音乐,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呼应关系。关于民族音乐的划分学界一直众说纷纭,有强调按照生产劳作方式进行分区的,还有按照新时期形成的民族文化中心进行分区的,更有按照古文化类型进行分区之说,但笔者参考乔建中教授的意见认为民族音乐的划分和地理地貌分布直接相关,并且应该以地理地貌特征为准则寻找民间音乐的类似音乐特指,将一地区的民族音乐置于大范畴进行类似音乐特质进行综合考量。一地区的民族音乐除了该地区的地理环境,更应该重视的是地域文化特点,音地关系研究中还应该重视到文化区因素。纵观人类的发展历史,人类最早的诞生地便在平原地区。并且我国三大水系造成的平原地带不但历史文化悠久,并且文化具有一定的趋同性。我国的三大水系平原所孕育的民族民间音乐虽然各有特征但共性较大;反之,我国的各地山歌和牧歌却各具特色。山地高原虽然不利于文化的传播但也正是因为山地、丘陵的存在才保存了民族民间音乐的独特性。

二、“声音景观”概念的引用

声音景观一词是西方民族音乐学已经被肯定和推广的学术新概念,我认为引用该概念有利于我们对“音地关系”这一概念进行引申学习。通常在探讨音乐色彩区划分时均是将其归于一定的静态文化区域地理范畴之下,本文试图从秦地出发结合秦腔文化观察其流动的声音景观。

Sound+scape=声音景观。声音景观这一概念自20世纪60年代被加拿大音乐家R.MurraySchafe提出,就迅速成为声音生态学的一个核心内容。[3]景观含有两层意思,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类,人文景观当中除了我们视觉可见的物体实态还有看不见的隐形文化因素。声音传达一定的意识形态,而音乐正是人类阶段性意识形态的综合体现,从隐形文化角度思考声音景观无不反映着音—人—地三者的关系。声音依靠听觉进行感知和传达,景观依靠视觉而知晓轮廓,人脑的意识反映是视觉和听觉的统一。音乐由声音组成但并非声音全部,它是有选择的声音体现。人们在接受音乐的同时不仅只是听觉活动,视觉要在其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张前和王次炤在《音乐美学概论》一书中强调音乐感性材料决定艺术作品的接收方式为听觉艺术、视觉艺术、视听综合艺术三类。我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视觉看到和听觉听到的均不是音乐本身,均只是音乐信息接受的一种过程。人类在捕捉声音信息的同时视觉和听觉同时在发生作用形成认识,因而人类在用耳朵接受音乐信息的同时,眼睛也在寻找信息源,最终大脑进行综合作用形成感知。总而言之,声音是可以被称之为景观的,声音景观这一概念也蕴含着相当层面的音乐美学认识。哪里有音乐哪里也正在发生着声音景观,声音的接受不只有耳朵一种媒介。音乐由声音正在发生的乐器、地点、人物、环境等一系列因素共同构成的“声音景观”。

“声音景观”就是指:一种声音景观是由包含一定文化内涵、地理因素的声音个体组成,其声音的产生一定包含着具有特色的声音、表演场景和表演者的表演行为;音乐所包含的意义不仅只有音色、音高、音值、音强还包括音乐本身所表达的含义和表演者欣赏者各自不同的音乐理解。其不仅包括简单的表演形式,更包含多层次多维度的意义理解。该意义和景观直接相关却已经超越景观本身,就民族音乐学所坚持的文化整体观学术立场出发,一地的声音景观必然带有一地鲜明的声音象征或音乐意义以及文化因素。

音乐不但是视觉艺术、听觉艺术,更是时空艺术,音乐本质上是存在于一定的时间限制当中并且还会产生相应的空间意向。音乐是时空艺术一直是被美学界所认知,但并未将此时空原理扩大到更为广阔的民族音乐学视野中。可以断定:任何一种传统音乐行为均是在一定的地理空间中分布,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音乐形式均是在特定的空间范畴内发展演变,该地的气候、经纬度、地貌、地形、人种等一系列因素对民族音乐起到直接的决定作用。一地的客观地理存在直接决定了一地的声音景观,声音景观就是分布在不同地区空间中有特色的音乐传统。综上所述,地域特点、声音特色是声音景观的两个核心概念。地域特点所反映的背景意义,声音特色所反映的音乐含义与梅里亚姆在《音乐的人类学研究》中所提到的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和民族音乐学的理论模式“声音-概念-行为”发生呼应关系。声音景观这一概念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学术理念,我们在研究民族民间音乐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到音乐的背景因素:音乐地域环境、表演人员构成、表演场合、唱奏行为以及意义因素;音乐体裁形式、形态特点、风格特色等因素在内的从整体到细节再到整体的学术研究观念。除了研究民族民间音乐的区域分布,还应该关注到其历史演化过程,以及相同音乐类型地域间的传播途径等一系列因素。音乐需要流传,流传必定变异。音乐不仅局限于一个单一的地理框架之内,音乐涵盖一地区文化内涵,地方因素也是构建音乐内涵的重要因素。音乐文化的流动性决定了其包容性,而声音景观的外在模式体现了音乐的多维性、动态性。声音景观由時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决定了其流动性,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互为声音景观的存在前提。

秦地自古便有“秦腔一声吼,响彻八百里秦川”之说,正是八百里秦川养育了陕西人粗犷老实、爽直豪放的地域性格。秦腔文化一音和八百里秦川一地必定存在互为决定因素,而声音景观也是近年音乐地理学的研究热点之一,而声音景观的理解和运用分为两个层面:文化景观和狭义的声音景观本身。以秦腔为声源中心由内向外延伸到其他文化景观寻找共性和个性特点,进行综合地景观复合研究。

三、陕西地域特征与音乐关系

民间音乐的地域特征,表征之一是音地关系,表征之二是构建在音地关系之上的声音景观研究。一地决定了一音,而声音景观的最根本特点是声音、文化复合,一地的声音景观是一定研究区域的核心所在,它不仅具有音乐流动性,还具有文化相融性。“秦”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自古称秦人有勇有谋、好爽耿直、粗犷刚健。陕西也被称之为三秦,由关中、陕北、陕南三个自然地理区域组成。从陕西民间音乐的整体地域特征看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各具特点的陕北、关中、陕南三个综合音乐文化区,二是以秦岭为分界线,南北音乐各不相同。而戏曲、器乐主要盛产于关中,据《戏曲音乐志》记载陕西范围内戏曲共23种,其中12种戏剧剧种产生于关中,七种分布于陕南,四种产生于陕北。关中平原为戏曲音乐的发展重地,占陕西戏曲种类的52%。秦腔源自关中,辐射青、疆、甘、宁等一系列外省地区。秦腔饱含着关中平原特有的风土人情,音乐的高亢激昂和八百里秦川遥相呼应,秦腔发展至今其声音景观不仅局限于陕西还包含了其他各个省区的特色。声音景观中的文化因素反映了人类最基本的生存追求,西北谷栗种植区和江南谷稻种植区音乐形态必定大相径庭。秦腔的声音景观体现着有关秦地的文化起源、扩散、形成与发展的共性特征,最终以声音形态标明其地域差异性。文化景观具有多重意义,其中既有生产生活层面的文化意义,也有制度和意识形态在因素交错其中。声音景观一定是人地作用的产物,是大秦儿女对土地的记忆,精神的依恋。秦腔作为整个陕西声音景观的重要体现,展现出秦地儿女的性格特征、心理情感、地域性格等是精神世界和土地的集中凝练。声音景观所反映出来精神内涵是任何传承媒介无法比拟的,它以高度凝练抽象的模式鲜明地表现了秦地儿女性格与思想,高亢的声音曲线涵盖了秦地起伏绵延的地貌特征。

[HJ1.9mm]秦腔形成于秦朝,秦腔以1780年为界限分为前秦腔和后秦腔,前秦腔由陕西土二黄、汉调二黄组成,后秦腔由桄桄戏也称陕西梆子组成。前秦腔发源于陕西省南部紫阳一带,气候地形与四川类似,位于汉江上游,大巴山北麓,万山交错,河流密布,气候温和湿润,人民喜食谷稻,口味追求麻辣。该地人民性格既有西北人独有的粗犷豪迈还包含南方人的清秀儒雅。前秦腔音乐继承了汉水流域山歌、小调的特点,语言音调以汉中方言为主导,与四川川剧、湖北汉调方言体系音乐形态相关。唱腔方面注重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吐字尖团分明、清亮精确。舞台表演细腻精到,轻重兼糅,道白柔和。表现了陕南人独有的柔中带刚,兼糅并济的性格特点。伴奏乐器以胡琴、梆子为主,音乐基调较后秦腔柔缓。前秦腔由于地理因素和历史发展已经渐渐与四川川剧和湖北汉调交融,陕西特色不够显著明晰。

后秦腔,也称之为秦腔,以陕西关中平原为发源地。陕西关中平原的典型特征是黄土遍野,地形开阔,气候较为干旱,河流分布较少。没有陕南风光秀美,取而代之的是一马平川的黄土大地。秦腔唱腔高亢激昂、浑厚深沉、悲壮豪迈。花脸显著特征是扯嗓大吼,俗称挣破头;舞蹈动作幅度大、扬抑顿挫、重工架;音乐伴奏以秦胡、梆子、扬琴为主,声音硬朗有力,强烈急促。

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一地区声音景观的构成,声音景观反映着一地区人们的心理素质与性格特征。对于前秦腔而言,陕南地区自然条件优厚肥沃,旱涝保收,农民生活负担较轻,久而久之养成了娴静恬淡注重享受的地域性格。在该种自然环境影响下,前秦腔文戏偏多,侧重儿女情长,表演风格精准到位,人物刻画较为细腻。对于后秦腔而言,关中地区自然条件较为苛刻,夏季会伴随干旱,需要农民辛苦劳作才可保证衣食富足,久而久之养成了兢兢业业、朴实醇厚的地域性格。加之秦腔昌明于唐朝,而关中腹地不但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承载点,还是从古至今兵家必争之地。关中儿女在心理上承受巨大落差,需要慷慨激昂的音乐才能以诉说曾经逝去的繁华。秦子子孙多坚韧不拔,秦人尚武多具胆识谋略。秦地儿女多昌盛,秦腔声线多豪放。秦腔痛快淋漓、悲壮朴实、声振屋瓦,表现内容多为歌颂忠诚壮士,讲述战乱纷争。

音乐属于文化的承载物,声音景观伴随着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两类。扩展扩散是指原有的音乐现象从原分布地逐渐扩散的过程,迁移扩散是指由人的地域流动带来的文化交流过程。秦腔文化的扩散方式主要依靠迁移扩散,主要表现为戏班子巡演、官府交流和部分移民三方面,由于古代交通和交流的不便利性,扩散区域也有一定局限性。秦腔吸取迁入地的新鲜因素对原音乐进行改进,因为交通限制其流传必定在一定地理局域内,因此秦腔根本风格不会产生大范围变化,只会带来一定量的文化整合,戏曲文化扩散区域也在一定的方言语系之内。但又因迁入地彼此间依旧存在差异性,秦腔流传到不同的地区形成不同的特点。在陕西范围内秦腔流传到陕西东部渭南地区演变为东路秦腔,又称同州梆子、老秦腔。其代表声音景观特点为调门高、最能代表秦腔慷慨激昂的风格特征。陕西中西部以宝鸡、甘肃为中心的西路秦腔,又称西府秦腔、西路梆子。其声音景观特点为音调平和、幽雅平软。在陕西腹地汉中一带秦腔被称为南路秦腔,又称汉调秦腔。声音景观特点为古朴昂扬、清新明丽。以陕西西安、山西中部为代表的中路梆子,声音景观特点为柔和清丽,调头较高,此处所言声音景观特点为表现特征。

秦腔作为一地音乐戏曲文化的代表,必定表现着当地人民的思想情感和性格表象特征。秦腔的音乐特色和当地的自然环境直接相关,从秦腔的静态文化中,能够读出陕西地界的发展演变和思想内涵,我们可以从秦腔的音乐内容中读出静态的文化内涵,还原出历史发展的脉络。秦腔之所以称为秦腔,因为其流传地主要在陕西以内。秦腔作为陕西地域内的声音景观,它具有一定的屏障作用。

“传统是一条河流”。它具有固定性和流变性两层概念,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两点特征。借用流动的声音景观概念有利于更为整体化了解音乐传统的静态样式和动态规律的辩证关系。传统音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静态样式,而是不断衍生变化的动态声音景观。在时间维度的流动性和空间维度的变化性之下去分析声音景观,才较为合理全面。空间维度的变化性主要体现在声音景观的地域分布变化状态,它可以从微小的表演性的现场空間移动到较为广阔的地域空间。首先传统必定产生于一定的土壤之中并兼具泥土的芬芳,其次该类与土地相依为命的音乐品种必然会作为声音景观进行流动。通过人口迁移、朝政更迭、信息发展等多重因素,才构成了无数个地方性流动的声音景观。声音景观在时间维度的流动变化中,又在长久的历史过程中,不但体现了作为一个历史阶段的时代性流动变化,更体现了作为时代性变化的当下体现在历史过程中、地理分布中去体验流动的音乐传统。在音乐学院学习的这四年时间中,我对产生于这片地域的秦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参照了相关音乐学分析和研究理论,对其展开了自己的几点粗浅论述,其中还有众多不足之处,笔者将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对其增加新的认识和解读。

注释:

[1]汤亚汀.城市音乐景观[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50.

[2]乔建中.论中国传统音乐的地理特征及其中国音乐地理学的建设[J].音乐艺术,2001(04):91—94.

[3]Cahill M,Mulligan G.The determinants of crime in Tucson,Arizona[J].Urban Geography,2003,24(07):582—610.

(责任编辑:崔晓光)


推荐访问:关系 探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