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山西全域旅游打造文化旅游强省
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发展山西全域旅游打造文化旅游强省

2022-10-30 18:48:01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摘要〕 山西发展全域旅游打造文化旅游强省应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多领域整合资源,多产业融合发展,加大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力度,增强全域旅游发展新动能;多层次创新产品,多角度强化服务,通过“点”上着力、“线”上打造、“面”上构建,串点成线、连线成面、点线面结合,倾力打造全域旅游目的地;多要素配置资源,多平台共享信息,着力打造最优全域旅游环境;多主体参与投资,多渠道强化融资,搭建好投融资平台,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多媒介宣传营销,多方位合作开放,着力构建具有山西特色的全域旅游体系;多层面统筹规划,多部门管理联动,切实做好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的组织保障。

〔关键词〕 山西;全域旅游;文化旅游业;文化旅游强省;全域旅游目的地;全域旅游环境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18)01-0051-06

2017年6月29日山西省委书记骆惠宁在全省干部大会上指出,要着力从煤以外寻找战略支撑点,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加快构建多元化中高端产业体系。在山西省人民政府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楼阳生省长明确提出,要把文化旅游业加快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积极发展全域旅游。山西旅游资源丰富,风景名胜众多,具有打造文化旅游强省的独特优势。新形势下,如何以全域旅游观念整合资源,培育全域旅游发展新动能,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将作为山西“七大非煤产业之首”的文化旅游业培育成山西省战略性支柱产业,对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扎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认真落实山西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精神,推进山西走出一条产业优、质量高、效益好、可持续的发展新路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笔者围绕这一课题,在深入调研和思考的基础上,对山西发展全域旅游打造文化旅游强省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多领域整合资源,多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旅游业+”为思路,加大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力度,增强全域旅游发展新动能

近年来,人们消费水平日渐提升,消费方式日益多元化,旅游产品供给不能很好地满足消费需求,旅游供给侧改革迫在眉睫。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旅游业发展,重点是大力推动旅游业与多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发展“旅游业+”新业态,推进旅游产品多样化,努力构建“多业融合、全域联动”的大旅游发展格局。

(一)推动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各旅游景区开发一批有文化内涵、有发展前景的文化创意产品和创意项目

为进一步提升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旅游经济应树立全域旅游理念,通过创意驱动,走创意经济之路。针对当前山西省内一些景区景点提供的旅游产品尚不能很好地满足游客“求新、求异、求奇”等消费需求的现状,要深入推动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一批具有更高审美价值和吸引力的景点,鼓励各旅游景区布局一批文化创意产品和创意项目。景区可以借助文化创意产业的传播渠道,如旅游广告、宣传片、网络宣传等形式来传递其内容;文化创意产业也可以借助旅游景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来展示全新的创意理念和产品,例如与动漫、影视产业的结合,不仅可以使静态的旅游产品动态化,而且可以提升景区景点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如作为国内第一档旅游城市品牌推介竞演节目——山西卫视推出的《人说山西好风光》,首次采用电视竞演的方式,多视角、多层次地宣传介绍三晋大地悠久灿烂的人文历史、绚丽壮观的自然风光,使更多的人了解探寻山西之美,并通过电视竞演方式让广大观众为确定山西省旅游发展大会主办城市投下自己的一票,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旅游产业的参与热情及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起到宣传山西、推介山西的作用。以电视节目创意为突破口,通过模式创新、营销方式创新、管理创新,在助力旅游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塑造了山西美好形象,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这样的思路和模式值得我们继续借鉴和推广。

(二)推动旅游与特色文化融合发展,建设一批体现“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的特色文化旅游基地和特色文化生态旅游村

晋商文化、红色文化、根祖文化及边塞文化是三晋大地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的魂和根,是山西人骨子里的历史沉淀和骄傲,是差异化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支撑。

应深入挖掘和弘扬山西的旅游价值,开发具有浓郁山西特色、山西味道的文化产品,打造一系列类似“又见平遥”的经典文化旅游品牌形象。依托独具特色的长城遗址古迹,可以开发长城历史文化遗迹探秘游、沿古长城徒步游、长城沿线风景观光自驾游等长城文化旅游项目产品。挖掘如“绵山寒食节”“秋风古韵·畅游泽州”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参与性强的旅游节庆活动。充分依托各地区独具特色的文物古迹遗址、有厚重历史文化沉淀的名城名镇名村,各种特色鲜明的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建设一批具有鲜明山西特色文化特征的旅游基地和生态旅游村。同时,可充分发挥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开发蒲州梆子、剪纸、布艺、面塑、太原莲花落等具有民俗风情的活态传承文化旅游项目产品,鼓励扶持景点景区、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公司与民间、民俗文艺团体和专业艺术院团开展互动合作,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实现“看非遗、购非遗、享受非遗”。

(三)以旅游消费为导向,推进山西特色农业、林业及会展产业等与旅游业融合发展,不断开发文化旅游新产品、新业态

应依托山西在特色农业方面的优势,推进旅游与农业融合发展,发展田园观光、农事体验、自主采摘等乡村旅游项目,推进特色农业旅游商品创新设计、生产、宣传、推广和销售,实现“以旅兴农,以农促旅”。充分利用汾河水库景观,建设美化汾河沿线的风景区,加强黄河河道的整理整顿,不断加强沿黄河两岸旅游设施的便利化和人性化设计,既便利游客观光旅游,也便利群众日常健身休闲,实现旅游休闲与山水自然风光的融合。完善以太行山、吕梁山及中条山为代表的森林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开发涉森林的旅游产品,立足避暑休闲、文体娱乐、养生健康、探险体验等不断推陈出新森林旅游产品,推出一批具备森林休憩、疗养、教育功能的森林旅游体验基地,不断探索旅游与森林融合发展的新途径。依托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旅发大会及其他各种旅游推介会等各种文化旅游推广平台,切实加强对“人说山西好风光”“文化三晋、美丽山西”的宣传推广力度,吸引更多省内外国内外游客参会参展,推动旅游与会展产业融合发展。

(四)依托山西丰富的健康养生资源,开发医疗养生旅游产品,推动旅游产业与康养产业融合发展

应依托山西独特的诸如竹叶青酒配制、榆社阿胶熬制、定坤丹制作技艺等健康养生资源,开发康体养生旅游产品,打造特色鲜明的医疗养生旅游品牌,建立“药、医、养、健、游”高端产业链和康养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另外,“太行八陉”是古代晋冀豫三省穿越太行山相互往来的八条咽喉通道和重要军事关隘所在地。太行山延袤千里,百岭互连,山西许多条河流切穿其中,形成众多穿越太行山的奇峰峡谷,可充分利用这一自然资源,深入挖掘其历史文化价值,在开发“太行八陉”旅游项目的同时,设计开发一批登山游、自驾游、房车游等体验式旅游项目。

(五)大力开发绿色生态旅游项目,推进生态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

应坚持新发展理念,从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出发,统筹规划,发挥优势,在着力构建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网格式生态结构体系的基础上,全力推进特色生态旅游业发展。大力开发绿色生态旅游产品,发布绿色旅游消费指南,打造生态体验精品线路,拓展绿色宜人的生態旅游空间,推动绿色生态旅游体系建设。引导生态观光景区发展写生、运动、娱乐等特色文化旅游项目,丰富生态观光景区体验式的休闲度假功能。抓好生态观光、避暑度假、特产购物和赛事会展等各类型生态旅游品牌的创建。近年来,山西省右玉县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厚重的人文积淀,以绿色生态为底蕴、传统文化为内涵,开发建设了以杀虎口、南山公园、右卫城等为代表的一批景区景点,不断开发出深受游客喜欢的具有地方风情的旅游产品,举办了全国速度赛马、生态旅游文化节等各类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体育活动,强化了“南有平遥国际摄影展,北有右玉油画写生季”的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全面推进绿色生态建设和文化旅游产业间的良性互动与融合发展,构建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内涵丰富多样、深受游客喜爱的绿色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体系,成为全省唯一一家以生态文化旅游为发展方向的省级开发区,为推进山西生态建设和旅游业深度融合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二、多层次创新产品,多角度强化服务,通过“点”上着力、“线”上打造、“面”上构建,串点成线、连线成面、点线面结合,倾力打造全域旅游目的地

(一)在“点”上着力,以重点景区为中心,辐射打造一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精品旅游景点、乡村旅游体验点、旅游购物体验点及其他新业态承载点

应从旅游产品、旅游环境、旅游氛围、公共服务、人才建设等多个角度出发,以五台山、云冈石窟、平遥古城等世界文化遗产为轴心,以雁门关、平型关、娘子关长城山西段等知名旅游品牌为依托,规划建设特色精品旅游景区。依托重点景区,选择客源基础较好、旅游度假资源丰富的景点景区,集中配套旅游服务设施,建设高水平的重点旅游度假区,打造一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城市休闲旅游区、特色乡村体验点、主题小镇产业点、旅游购物体验点以及其他新业态承载点。

(二)在“线”上打造,以山西八条精品旅游线路为重点,以各交通线路为网络,打造空铁联运和高铁与城市交通“零换乘”,实现精品旅游线和各沿途风景线的无缝对接

近年来,山西精心打造了世界遗产游、古建宗教游、晋商民俗游、寻根觅祖游、太行山水游、红色经典游、黄河风情游、吕梁风光游等八条主要精品线路,为全域旅游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应以高铁为依托,积极开展“空铁联运”,确保高铁与市内各种交通方式间的“零换乘”,推进对高铁游客的“一条龙”服务。根据旅游淡旺季变化,应及时调整增开省会太原至主要客源地的列车频次,不断丰富拓展依托高铁往来的特色旅游线路和产品。进一步完善以太原、大同、运城为代表的区域中心城市通往各景区及景区间的旅游直通车和观光巴士,做到点与点之间顺畅通达,实现航空、高铁、高速公路、市内交通、旅游专线等交通线路彼此间的无缝对接,满足游客出行需求。2016年,山西投资184亿元启动建设全省旅游公路4 120公里,搭建起各精品旅游线路的“蜘蛛网状”交通网络。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做好各景区、旅游城市、特色产业小镇及美丽乡村的连接,实现全域畅行。因路制宜兼顾生态、社会、景观和综合效益,助力提升城乡人居环境,促进全省旅游市场结构由传统“点到点”向“线到线”转变,努力打造全域旅游所体现的“处处是风景”的格局。

(三)在“面”上构建,以全域旅游理念加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建设,完善全省各地旅游服务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5年4月专门就厕所革命作出重要批示,同年7月在吉林省延边州调研期间再次提出厕所革命有关要求。促进以公厕为代表的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已成为全域旅游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根据全域旅游的新理念,应将公厕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统一布局,调整优化旅游景区、度假区、休闲街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乡村旅游点、交通集散点、加油站、休闲农庄、商场超市等旅游节点的公厕布局,推广所有临街、临景单位厕所免费对外开放。近年来山西省临汾市将旅游需求有效融入城建工作,把“如厕难”作为重点民生工程,持续加强标准化公厕建设,全市旅游厕所总量达500余座,标准化公厕已成为临汾城市文明的亮丽窗口,成为当地发展全域旅游的重要保障。应以厕所革命为契机,以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加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建设。加快建设并启用太原市游客集散中心,丰富完善全省各地市旅游业的服务功能,及时更新相关旅游服务信息。推动旅游引导标识的标准化建设,推广使用标识规范、布局合理、指向清晰的旅游引导标识,调整优化旅游交通标志牌、旅游导览图、停车场、汽车营地等建设布局,形成便利完善的自驾游出行服务体系。鼓励在国道省道等主要干线公路和通景区公路沿线增设旅游服务区、观景台等旅游便利化设施,支持引导各景区景点和乡村旅游点加快停车场和停车位的布局建设,尽快实现重点旅游城市、景区、线路咨询服务全面覆盖。

三、多要素配置资源,多平台共享信息,紧紧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要素,按照“安顺诚特需愉”六字要诀,着力打造最优全域旅游环境

全域旅游发展的质量与规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旅游环境的优化和营造,需要通过市场机制引导人力资本、旅游信息及资金等各種要素资源优化配置,更好地发挥各级政府在软硬件建设中的关键作用,打造有利于全域旅游发展的一流软硬件环境。

(一)依托重点景区,推动“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资源在旅游产业园区集约配置,建设示范性旅游产业园区

一是集聚要素资源,建立示范性全域旅游产业园区。从产业集群角度看,资源要素在某一区域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分工合作,共促共享,才能更具市场竞争力。应依托重点景区,建设示范性全域旅游产业园区,从政策配套落地、产品优化、基础设施完善等方面切实做好基础工作。要推动“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资源在旅游产业园区集约配置,形成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一条龙服务,在园区内要加强市场管理和监督,配置基本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支持各地根据文化资源禀赋形成各类特色小镇,如度假小镇、休闲小镇、购物小镇、文化小镇等。

二是改善要素质量,补齐发展短板,为全域旅游发展奠定良好基础。餐饮是“吃住行游购娱”要素的重要环节,但山西餐饮业存在标准化问题这个比较突出的短板。山西面食文化得天独厚,但全省最大的面食企业餐饮服务年收入只有3 000万元左右,不到全国百强餐饮企业最末位的1/10。山西面食产品品种达400多种,但没有统一的标准加以规范,难以保证产品质量,也难以实现规模化、工业化生产,大大影响了山西面食的美誉度和发展空间。为此,应通过科技创新解决工艺标准和生产技术问题,努力推进餐饮标准化建设。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强与餐饮企业的沟通交流,积极听取市场参与各方尤其是消费者的意见,制定具有导向作用的行业标准,优化行业流程,打造餐饮标杆企业,为全域旅游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是进一步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目前山西大多数旅游企业为中小微企业,从业人员接受专业培训较少,文化素质相对偏低,难以有效提供高水平的专业旅游服务。应推动与旅游相关的科研院所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加大旅游送学下乡、送学到景、送智助旅工作的力度,提升旅游企业经营水平及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

(二)围绕“安顺诚特需愉”六字要诀,构建旅游市场诚信体系,保障旅游安全有序,不断优化全域旅游产业发展软环境

一是加强对旅游交通、餐饮食品的安全监督检查力度,确保游客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各级政府部门要将旅游保障纳入应急管理体系,科学评估核定各景区景点游客的最大承载量,健全完善各旅游景点景区应对突发事件处理机制、旅游高峰期游客分流处理机制和旅游安全预警信息发布制度等。修改完善旅游安全服务标准,加强相关从业人员上岗前的安全应急救援教育和技能培训。抓好旅游餐饮、住宿、厕所等卫生质量和服务。

二是加强景点景区对文明旅游的宣传引导工作,构建旅游市场诚信体系,加大惩戒力度,引导广大游客文明出游、理性消费。各地景点景区的管理运营单位应按照规范化、标准化方式做好各项服务保障工作,规范各相关市场经营主体的行为。切实加强对旅游市场的综合整治力度,重点打击“黑车”“黑店”“黑社”“黑导”等诱导、欺骗、强迫游客消费的不法行为,增强“黑名单”制度的约束力,使法律规章制度真正成为不可逾越的红线,严惩那些为一己私利抹黑整个旅游市场的旅行社与商家。构建高效的旅游投诉平台,及时处理投诉,保护游客和旅游企业的合法权益。加大景点景区文明旅游执法力度,杜绝乱刻乱画、随地吐痰、乱丢垃圾等行为。

三是大力推进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标准化建设。以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为引领,创建一批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旅游服务知名品牌。建立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包括旅游咨询与服务、旅游投诉处理、旅游应急救援、旅游监管和集散中心体系的建设。加强旅游产品质量监管,强化对相关旅游商品质量的监督与检测,加大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力度,切实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三)搭建全省域范围旅游信息共享平台和交易平台,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智慧旅游快速发展

随着互联网技术、金融支付方式、通信网络和大数据的快速发展,规模巨大且前景广阔的在线旅游业创新商业模式正在深刻改变山西乃至全国旅游业发展格局。应从山西文化旅游资源的省情实际出发,搭建智慧旅游综合平台,实现旅游与交通、气象、通信、公安、工商等数据信息共享,集游购娱食住行相关信息于一体,提升旅游服务智能化、信息化水平,最大程度方便游客。

应鼓励文化旅游产业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挥现有政策的集成效应,有效整合行业资源。鼓励旅游企业加快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智能数据挖掘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加速旅游支付电子化和便利化进程。

四、多主体参与投资,多渠道强化融资,搭建好投融资平台,引导和支持文化旅游产业进一步发展,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一)设法引进一批战略投资者,全面提升山西文化旅游产业的经营管理服务水平

应以重点项目建设为依托,高起点策划、包装,推出一批有市场前景的旅游项目,通过增资扩股、股权转让、交叉持股等多种方式引进一批战略投资者,尤其要引进国内外拥有强大产业背景和雄厚产业实力的大公司、大财团,通过大项目带动方式,把资本、先进技术、管理经验、购销网络等相关核心要素注入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不断凝聚提升文化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鼓励各类社会资本进入文化旅游产业,参与全域旅游发展

应充分利用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这个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的最大政策红利,积极引入中央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和优势民营企业等各种类型的投资主体,鼓励引导各种类型资本进入文化旅游产业。在旅游投资领域深入实施“晋商晋才回乡创业工程”,鼓励在外的晋商晋才回乡投资创业,与家乡同发展共成长;以“人说山西好风光”和“人说山西好环境”双重感召,吸引各类资本抓住山西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的契机,一起参与共享全域旅游发展的红利。

(三)拓宽文化旅游企业融资渠道,搭建多层次、多元化投融资平台

一是培育优质文化旅游企业,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旅游企业挂牌上市融资。2017年8月3日,山西省文化旅游投資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这是山西省委省政府着力打造文化旅游旗舰企业的重大举措,在山西文化旅游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在此基础上,可以五台山、云冈石窟、平遥古城等5A级景区为核心,以宗教古建、晋商文化、寻根觅祖、太行山水、黄河风情、红色经典六大文化旅游产业集群为依托,探索筹建文化旅游类企业上市资源储备库,指导鼓励不同类型文化旅游企业积极与各种类型的资本市场开展对接工作,扶持旅游资源丰富、股权清晰、管理规范、综合竞争优势明显且符合上市发行条件的骨干文化旅游企业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和山西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上市融资。2017年7月3日,山西股权交易中心“文化旅游板”正式开板,首批13家企业挂牌,加速了旅游产业与金融资本的对接,推进了山西文化旅游业融资发展的新实践。在此基础上,应支持文化旅游企业探索旅游产业股权众筹融资的具体方式方法,鼓励文化旅游产业的龙头公司、上市公司通过参股、控股、兼并、收购文化旅游企业等各种方式,参与到山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当中来。鼓励推动中小型文化旅游企业大胆走出去,通过合资、合作、产权出让等各种途径进行重组改造,充分利用各级资本市场力量来壮大自身的实力。

二是鼓励引导文化旅游类企业通过发行债券等方式进行间接融资,在债券市场筹集资金。完善风险预防控制、信用改善增进机制建设,提高文化旅游类企业在债券市场上的资质水平。支持经济效益好、偿债能力强、具有债券市场融资资格的文化旅游类企业,根据企业自身发展实际及未来规划,通过公司债、企业债、私募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债、永续债、项目收益票据等各种债务融资途径,来筹措弥补自身发展需要的资金缺口。建立和完善中小型文化旅游类企业间接债务融资担保机制,协调落实中小型文化旅游企业债务融资的风险缓释措施。

三是创新投融资模式,推广PPP模式,加大对重点旅游项目的投融资开发力度。2017年3月16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激发社会领域投资活力的意见》提出,要建立健全风险分担及补偿机制,探索推进投贷联动,加大对社会领域中小企业的服务力度。这为创新使用PPP投融资模式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创新投融资模式的过程中,除了出台各种优惠扶持政策外,各市县要根据当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具体情况,制订相应的扶持措施,根据当地财力情况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设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再以此吸引金融机构资金及社会资金,合作成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母基金。将正在投资建设和规划投资的重点项目、优质项目打包进入基金,提速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尽快形成规模化发展,引导国企、民企、金融资本等各类资本为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旅游项目等提供融资支持。

五、多媒介宣传营销,多方位合作开放,进一步强化全域旅游品牌意识,着力构建具有山西特色的全域旅游体系

(一)创新旅游市场营销,加强航空、高铁、旅游市场营销合作,进一步打造特色全域旅游品牌

要加快山西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树立山西文化旅游的良好形象,必须有效做好文化旅游业的整体策划,整合宣传资源。可利用各种手段,多管齐下,利用二维码等多种现代化宣传渠道,在机场、车站、旅游点等人群密集场所加大宣传力度,为游客提供各类信息查询与便捷化服务,促进文化旅游宣传的模式和内容升级,大力提升全省旅游形象和特色线路的知名度。

(二)依托旅游信息化建设,构建全媒体营销机制

应充分利用现有的知名搜索引擎、门户网站及QQ、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手机客户端,运用网络营销、影视植入、网络搜索植入等新媒体开展营销推介,借助国内外主流网站开展宣传,利用QQ、微信、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媒体平台策划营销活动,强化线上线下旅游企业合作,依据旅游大数据进行市场客源分析,进一步提高旅游营销精准性。

(三)推动旅游市场区域合作,建立完善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机制

应推动“黄河几字湾”区域集群化发展,有效发挥黄河九省旅游联盟作用,打造国际知名旅游品牌。完善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机制,建立更加紧密的沿黄经济协作区战略合作关系,打造区域规模与品牌优势,互送客源,加强旅游市场联合开发。同时,应依托旅游景区联盟、丝绸之路旅游联盟、长城旅游联盟、黄河旅游联盟等区域合作平台,举办更多区域性经贸文化旅游交流活动。加强与环渤海、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旅游合作,吸引更多高端客户和旅游团队前来观光,体验休闲度假旅游。

(四)加大文化旅游业对外开放力度,密切与国际旅游组织的交流往来,建立促销联盟

应积极发展与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旅游旅行理事会、亚洲太平洋旅游协会等国际旅游组织机构的交流往来,在旅游目的地规划设计开发建设、国际旅游论坛、旅游教育、旅游扶贫等诸多方面开展各种形式、各种层次的业务合作,努力提高山西全域旅游发展的国际化水平和国际美誉度。加强与国家旅游局驻外旅游办事处、国际友好城市、境内外航空公司和知名旅游企业集团等的合作,搭建各种方式的促销合作联盟,开展形式多样的整体营销活动,不断强化旅游航空、市场推广、旅游投资、客源互送等方面的合作力度。改进出入境便利化的相关举措,探索试行外国人入境过境旅游签证便利化的各种措施,强化关检协作,加强区域间的通关合作。以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等方面的工作为出发点,不断提高海关口岸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六、多层面统筹规划,多部门管理联动,实现线上线下动态监测,切实做好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的组织保障

(一)在省级层面,做好统筹规划,支持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全域旅游发展模式

在省级层面,应做好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工作,以全域旅游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为突破口,支持各地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全域旅游发展的新方式新方法。对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重点市县区加强工作指导和业务考核,使全域旅游发展成为当地党委、政府统筹推进的重点工作内容。加强全域旅游高层培训工作,要重点培训市县区的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以旅游景点景区的体制机制改革为基础,鼓励和支持各地大胆探索全域旅游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

(二)在市县层面,全面优化全域旅游发展环境,优化提升全域旅游质量

在市县层面,应重点以当地政府为主体,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优化整合资源,推进全域旅游发展。要大力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方面的改革创新探索,积极尝试符合当地特色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模式。不断优化全域旅游发展的软环境建设,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升全域旅游质量。

(三)以旅游发展委员会为主导,联合其他相关部门,统筹管理、规划、推动全域旅游发展

根据全域旅游理念,旅游管理要实现从单一部门推动向部门综合联动的转变,加快形成对全域旅游发展的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协调的综合管理体制。因此,应以旅游发展委员会为主导,联合其他相关部门,大力促进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各市县区应进一步完善旅游机构设置,加强与文化旅游产业相适应的综合产业发展规划、新产品新业态开发、综合监管协调、政策制定、市场推广、旅游经济运行监测分析、旅游统计以及旅游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职责职能工作,统筹指导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四)健全完善旅游综合执法机制,把旅游市场环境整治纳入到城市综合治理范畴,形成管理联动

应设立包括旅游质量监管机构、工商旅游分局、旅游巡回法庭等在内的综合管理和执法体系。加强旅游服务热线与相关行业服务热线间的信息互通,完善咨询、投诉、举报一体化工作。把旅游市场环境治理纳入到城市综合治理范畴内,加大治理力度,形成管理联动,努力构建更加完善的全域旅游管理服务体系。

责任编辑 梁华林


推荐访问:旅游 山西 强省 打造 发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