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文诵读教学策略探究结题报告
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小学古诗文诵读教学策略探究结题报告

2022-10-29 17:24:02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古诗文诵读教学策略探究结题报告,供大家参考。

小学古诗文诵读教学策略探究结题报告

 西乡县金牛小学校本级课题

 《小学古诗文诵读教学策略探究》

 结题报告

 课题负责人:侯小静

 课题组成员:黎琼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问题的提出

 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许多传世之作,他们内涵深刻,意存

 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可以说,我国的古诗文浩如烟海、源远流长,

 是祖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语文课程

 标准》中要求 1-6 年级的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 160 篇(段),古诗

 文语言凝练,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千百年来,很多卓有成就的学

 者,在回忆自己成长历程中,都感慨得益于早年的启蒙教育,尤其是

 古诗文的背诵对于培养坚定的人生信念及扎实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鉴

 赏能力,影响了他们一辈子的修身和治学具有重要的作用。因而,在

 学生时期,在一个人记忆力最好的时候,大量记诵一些古诗文,让儿

 童认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精英,了解先人的境界,认识祖国文

 化的伟大,丰富学生的积累,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陶冶学生的高尚

 情操,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如何使学生热爱我们文化瑰宝,如何使

 学生在有情趣、积极的心理状态下开展诵读,丰富文化积累,感悟古

 老文化的精髓,养成诵读古诗文的良好习惯,成为我们面前的一个主

 要工作。怎样站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更高层次、更有价值的东西

 去研究?在一次次的争论中,我们渐渐明确了研究的方向,那就是在

 语文课标下的小学古诗文诵读的研究。

 2、研究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

 人文性的统一。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语文教学重在工具性

 1 / 11

  方面,忽略了它的人文性。如果说对人文性有所涉猎的话,考虑更多 的还是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学些浅显易懂的内容,对人文性的理 解是片面的,假如说我们在小学只能学些“小猫叫小狗跳”的东西, 那么他们将如何去衔接古人积累下来的智慧呢?每个生命都是一幅 画,什么样的童年经验形成什么样的生命底色。书法家的儿子往往对 书法情有独钟,音乐家的女儿往往从小就会唱歌,这些都是从小潜移 默化的结果,如果我们的教学从小就用高雅文化去陶冶孩子们,那么 他们也就变得高雅,中国的民族文化中的人文思想就会在新一代人的 头脑里生根发芽。

 多背诵一点古诗文,有助于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有助于提 高学生的政治素养。

 多背诵一点古典诗词,有助于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提 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多背诵一点古典诗词,还可以增加孩子语言积累,提高孩子们的 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古语说的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 会吟”,苏轼也说过:“腹有诗书气自豪”。可见,读和背就是一种积 累,对人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古今许多名人 都有背诵的经历,如柳宗元、毛泽东、鲁迅、郭沫若、马克思、李政 道、华罗庚等等,莫不如此。

 “越具有民族性的就越具有世界性”。古诗文是我们的国粹,是 祖国语言的根基,作为中国的青少年一代,更有义务学好中文,学好 中国的古诗文,为弘扬中华文化作出点贡献。

 3、研究的背景 令人欣慰的是古诗文教育在当今学术界和教育界已经引起重视。

 《课程标准》要求 1-6 年级的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 160 篇(段) 并在附录中列出,让学生背诵一定量的古诗文,已是时代对教师的一 种要求。

 二、研究的目标 1、通过《语文新课标下的小学古诗文诵读的研究》课题的开展,

 2 / 11

  提高孩子们的人文修养,积淀孩子们的文化功底,让孩子打好传统的 根基,增强民族自信心。

 2、为弘扬传统文化作出一点应有的贡献。

 3、在语文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力争总结出一些值得推广的教 学案例、教学方法。

 4、预期成果。

 (1)收集和整理研究成果,对课题研究工作进行总结性评价。

 (2)形成比较可行而且易于操作的改善方案,争取摸索出一套 实用的小学段古诗文诵读教学方法,同时能给其他教师提供参考和学 习借鉴。

 (3)撰写相关论文。

 (4)撰写结题报告。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办法:

 调查法:此方法使用于课题研究的前期工作,对学生的古诗文占 有情况进行摸底,并做好统计工作,并使用于研究的后期,对学生的 古诗文情况进行统计并作对比分析。

 文献法:搜集一些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并对 国内的研究情况作动态了解。

 总结法:对研究的情况进行经常的总结,撰写课题研究论文和研 究报告。

 实验法:本题研究的实验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实验法,我们采取 重点实验,全面辐射的方法,不设对比班。

 行动研究法:通过组织一系列的富有情趣的,适合儿童心理特征 的活动,使儿童在愉悦的氛围中丰厚积累,增强底蕴。

 四、研究工作的步骤 2013 年 10 月——2013 年 11 月:课题组成立,学习研究计划和 相关材料,明确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各成员确定各自的研究侧重点。

 2013 年 11 月——2014 年 8 月:开始实施课题 1、制定好上半年的阅读计划,包括要补充哪些内容,预设目标。

 3 / 11

  2、每周两课时的阅读课专时专用。

 3、每月每人设计好两课时的诵读详案,资源共享,实践后,修 改方案,对其中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写好评析。

 4、每月的 26 日上交当月诵读方案。

 5、每学期课题组的老师设计一个与古诗文诵读有关的活动课方 案,资源共享。

 2014 年 8 月——9 月:课题总结。

 1、完成课题报告,每人完成一个诵读经验总结,一个最能代表 自己水平的方案评价。

 2、《中华古诗文诵读经验文集》;诵读活动案例(文集、音像资 料等)。

 四、课题研究的具体方法:

 本课题组成员工作认真踏实,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且年富力强、 视野开阔、富有创新精神。为本课题的研究创设了前提。

 我们提倡根据实际研究内容灵活运用多种研究方法,针对实际工 作中出现的问题,大胆假设、积极探索、小心求证,以解决课题研究 中的问题,得出研究结论。研究中,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方法:

 1、诵读实践。我们根据学生的年级特征及知识结构,选择适合 各年级段诵读的经典古诗文。让学生利用非课堂的“边角料”的时间 诵读。使学生在诵读实践中了解、熟悉、亲近中华经典古诗文,拉近 学生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距离,在实践中积累语言、培养情操。

 2、文献资料。我们订阅了《小学语文教师》 语文教学论坛》《小 学语文教学设计》等教学期刊,供课题组成员参考、学习。订购了《小 学古诗词教学示范课.活动课集景(全套)》等教学光盘,供课题组成 员观摩学习。我们还利用网络这一现代媒体,去了解最新、最前沿的 教学理念和教学动态。经过广泛而长期的学习,课题组成员的研究水 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促进了课题研究的扎实开展。

 3、观摩研讨。课题组每个学期安排三节观摩研讨课。在观摩环 节,大家认真听课、认真记录、认真思考。在研讨环节,大家畅所欲

 4 / 11

  言,总结观摩课中的得与失,提出自己宝贵的建议。通过研讨,我们 的研究思路逐渐清晰,研究方向逐渐明确,朝着最终的目标稳步前进。

 4、积极反思。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不断反思自己的研究行为、 研究过程、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在编辑《中华经典古诗文选读》 过程中,课题组成员通过读经选文,反思诵读材料的适合性。在探讨 教法(学法)过程中,我们一方面通过网络、书籍了解“他山之石” 在我们的课堂上积极实践探索;另一方面,认真反思得失,认真总结, 化“他山之石”为“我山之玉”。我们就这样“探索——反思——再 探索——再反思”,将课题研究工作步步深入、推向前进。

 五、课题研究的成效 (一)诵读经典,营造诗意校园氛围 1、编辑了诵读读本《中华经典古诗文选读》。研究过程中,我们 以校本课程《古诗文诵读》为蓝本,通过课题组成员的读经活动,摘 录了适合当代小学生诵读的经典古诗文。内容主要选自广为传诵的古 代诗词歌赋,《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论语》《道德经》《庄子》 《孟子》等先贤经典,共选辑 128 首(段)古诗文,形成诵读读本《中 华经典古诗文选读》。

 2、确定了合理的诵读时间。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在上课 铃和预备铃之间的三分钟时间里,学生在做好上课准备后,尚留有至 少一至二分钟的空闲时间。另外,我校绝大部分同学中午都在学校周 边个人食堂就餐,学生中午到校较早,空闲时间较多。我们合理地利 用了这些时间,开展经典诵读。即:课前三分钟各班诵读指定的古诗 文一首(段),每周更换一次。午间用五分钟时间,利用校园广播系 统朗读各年级本周诵读内容。

 3、营造了诗意校园氛围。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为孩子们营造积 极的诵读古诗文的氛围:

 (1)以班级为单位“周有所诵”。利用每节课预备铃到上课铃之 间的时间,让各班的学生吟诵《中华经典古诗文选读》中指定的篇目, 要求熟读成诵,多诵成背。每周一换,每学期诵读十余首(篇)古诗

 5 / 11

  文,自一至六年级,吟诵所有一百二十八首(段)古诗文。同时,每 周教师用一节早读课时间为本班学生赏析本周吟诵的古诗文。

 (2)以学校为单位“日有所听”。每日下午上课前二十分钟,安 排两名朗诵较好的学生,利用校园广播系统配音朗诵各年级“周有所 诵”时诵读的古诗文,每两周更新一次朗诵篇目,每学期朗诵六十余 首(篇)古诗文。如此全校师生每天中午都沉浸在朗朗的书声中,享 受着古典文化的熏陶。

 另外,学校还组织各个层次多种形式的古诗文诵读比赛,调动学 生诵读的积极性。我们每两周利用学校广播系统举办一次古诗文赏析 讲座,提高师生的古诗文欣赏品味。

 总之,几年来,我们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亲近古诗文、触摸 古诗文,进而喜爱古诗文,在积累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的古文素养 的同时,也在学生的心灵中播撒下了传统文化的种子。

 (二)围绕“三层五步“教学法,灵活运用多种教法和手段,提 高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和效率

 借鉴他人经验,结合一年来的教学研讨、教学实践,我们提出了 “三层五步”教学法。即古诗文的教学要围绕“三个层次,五个步骤” 展开教学。

 三个层次即:读的层次、译的层次、悟的层次。五个步骤为:明 句读、揣诗意、悟诗情、析手法、品文化。

 明句读——读准字音、读准韵脚、读准节奏、读通句子。是围绕 “读”这个层次进行的,一般在教学的开始阶段。

 就读来说,第一要读准节奏。古诗文的构词、构句方式有别于现 代白话文,与我们的日常用语更是悬殊,让初学古诗文的小学生很是 头疼。因此,教师的示范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第一学段的学生, 教师更要做好示范读,在教师的大量示范作用下,学生才能循序渐进 地熟悉、掌握古诗文的构词、构句方式,从而读准古诗文的节奏,厘 清古诗文的句读。将古诗文读得通顺、流利、有感情,以更好地理解 古诗文的意思。教师示范读的量,应随着学段的增长,呈阶梯式下降:

 6 / 11

  第一学段示范读的次数要多,并且不能仅仅有示范读,还要有带读。

 朗读时语速要稍慢,节奏要明显。二、三学段的示范读次数逐步减少, 逐渐过渡到教师只是在学生读不准节奏的情况下,教师才予以示范, 直至学生能自己准确地读出节奏为止,此之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第二要读出感情。言为心声,语言总是会表达一定的情感的。通 过文字,我们同样地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朗读就是要将无声的文字、 看不见的情感,通过朗读者的理解,用有声的言语表达出来,所以有 感情地朗读的过程就是理解文本的过程,是内化语言的过程,也是体 悟作者情感且熏陶自我情感的过程。“腹有诗书气自华”,由“诗书” 到“华”的过程仅仅有阅读是不够的,朗读也至关重要,因为朗读才 最能体现情的流露和宣泄。“华”的根基重在“情”。小学生朗读古诗 文,要在指导他们朗读好白话文的基础上进行,要由古诗到古文(相 对于文来说,诗更容易把握情感),要引导学生利用声音的抑扬顿挫、 轻重缓急去表达文字所蕴含的情感。朗读训练在第一学段要有大量示 范,引导学生模仿。在二、三学段,逐步降低示范的频率,让学生试 着自己根据对文本的理解去处理朗读情感,即逐步由仿到创,积累朗 读经验。对学生朗读的要求不能过高,不能以播音员的水平去要求学 生。只要朗读者认为自己读出了感情,而听众也听出了感情即可。

 揣诗意——思考、揣摩、读懂诗的大意。是围绕“译”这个层次 展开的。是“读”和“悟”的衔接。

 近年来,小学语文界提出,小学古诗文的教学,不必逐字、逐词、 逐句的讲解。小学生学习古诗文可以“不求甚解”。对古诗文的理解 也不必要求一步到位,不必求深求透,只要从总体上把握即可。这是 符合儿童认识水平的。但我以为这只应针对以前古诗文教学中太过注 重字、词的译释以及不分场合地直译的现象而言的。在此切不可矫枉 过正地认为古诗文教学不再需要对字、词的翻译和解释了。“不求甚 解”并不排斥对古诗文中关键性的重点字词,即文眼或诗眼的理解。

 那样,会使得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止于肤浅,且学生的古文阅读水平 也得不到提高。也为学生更进一步地阅读古诗文,人为地设下了樊篱。

 7 / 11

  所以对重点字词,不能只是整体性模糊的理解,只有理解准确,这个 字词才是活的,才具备了迁移的功能。当它在其它古诗文和现代文中 重新出现或组合出现时,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具体到各个学段,古 诗文教学“译”的侧重点应该是有分别的。第一学段的古诗文浅显易 懂,画面感强,且学生的年龄偏小,应侧重于引导学生了解古诗文的 大意,这样易于让学生获得阅读古诗文的成就感,树立阅读古诗文的 信心。在二、三学段,我们则应该有重点地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 同时要渗透一些古诗文语法结构的教学,使学生逐步积累古诗文的基 础知识,为学生进一步地阅读古诗文打下基础。

 悟诗情——体悟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析手法——分析修 辞手法、抒情方式等;品文化——品味古诗文中所蕴含的古人的价值 观、人生观、哲学观等。他们是围绕“悟”这个层次展开的。是课堂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一堂课的精华所在。

 所谓“悟”,我以为就是阅读者通过阅读、理解文本,站在作者 的角度上,在头脑中展开想象,设身处地地去理解、感受作者的所见、 所思、所感,并能结合自身的生活实践,获得自己的所思、所见、所 感。这里的关键词是“想象”,可以说“悟”是以想象为基础的。首 先是“悟境”,即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要想象出古诗文文本所呈现 的画面。也就是要能在头脑中将文本呈现的画面、叙事,进行实时“放 电影”。让学生自主再现古诗文所描述的内容、意境,达到“悟境” 的目的。其次是“悟情”,情由境生,进入到古诗文的“境” 即令是 小学生,他们在老师的点拨下,也会较好地体悟古人在诗文中所寄托 的情感了。

 感知了古诗文的“境”,体悟到古诗文的“情”。分析古诗文的修 辞手法、抒情方式,品味古诗文所蕴含的文化积淀。将更进一步提升 学生古诗文的欣赏能力和文化品味。能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古诗文的妙 处,从而更喜欢学习古诗文。

 “三层五步”古诗文教学法的运用,要结合各学年段的特点以及 所教古诗文体裁、题材等特点,或重于“读” 或重于“译”,或重于

 8 / 11

  “悟”。如:低年级段的古诗文教学重点要放在“明句读”“揣诗意” 上,而高年级段的教学重点应放在“悟诗情”上等。

 抓住古诗文教学“三层五步”教学法这根主线,我们还要灵活运 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和效率。

 1、用图画引领学生体悟古诗文。对于画面感较强的古诗文,我 们可以利用图画去引导学生理解古诗文。如:低年级《赠汪伦》的教 学。先让学生看插图,再让学生对照插图结合文后注释说说诗的大意。

 到了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绘画基础之后,还可以让学生给古诗文 配上插图。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诗(文)与画的结合机制,使学生 一读到具有画面感的诗文就会在脑海中浮现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画面。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欣赏能力。

 2、用音乐引领学生体悟古诗文。我以为“诗歌”从某种意义上 说,是指“诗”只有与“歌”结合在一起,才能充分展示诗的灵性与 魅力。我们知道,古人并不是“读诗”,而是“吟诗”的,也就是把 诗当歌来唱。“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吟诗的境界更是人 生的境界。所以,给诗文配上合适的音乐吟诵,将诗文填入合适的曲 谱去歌唱,必能拨动孩子们那充满童稚而纯真的心弦。

 3、用生活经验引领学生体悟古诗文。由于小学生阅读经验、阅 读水平有限,其由“境”生“情”的能力自然有限。所以很有必要帮 助学生将文本的“境”与学生生活中的“境”联系起来,让学生由生 活中的“境”里“情,去观照文本中的“境”里“情”,从而体悟作 者之情。再由体悟作者之情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如:体悟《九 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所表达的思乡之情时,就可以根据留守儿童对父 母的思念之情,去体会王维在异乡的思乡之情。

 4、用多媒体引领学生体悟古诗文。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也为古诗文教学开辟了新的天地。动听的音乐、逼真的画面、感人的 视频,已将古诗文所描述的情境无限拉近到学生的眼前。使学生没有 了时空隔离感。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的教学中,当教师呈 现一组精心编辑的古代战争后到处是战争废墟、人民流离失所的视频

 9 / 11

  时,学生对杜甫那种听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后的“喜欲狂”的心情 自是能深切感悟了。

 由于小学生的人生阅历有限,多媒体影视资料所呈现的情景是帮 助学生悟情的有效辅助手段,在低年级甚至可以作为主要手段,但随 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人生经验及阅读经验的丰富,我们更应该鼓励学 生通过语言文字去体悟古诗文的意境与魅力所在,使古诗文教学从视 觉语文向思维语文转化。

 5、用作业练习引领学生体悟古诗文。精巧的作业设计,能很好 地解决古诗文教学的重难点。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里对 “每逢佳节倍思亲”中“佳节”的理解。可设计如下练习:王维“每 逢重阳节倍思亲”,那么,他还会在那些节日里倍思亲昵?完成下列 填空:“每逢( )节倍思亲”。当学生填上:春节、端午节、中秋 节等节日名称,并高声吟诵时,佳节的意思自然明了,节日里思亲之 情更是能感同身受了。

 (三)教法、学法体用共存 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方法,也基本上是按 照“三层五步”教学法的思路去学习古诗文的。也就是说,对于古诗 文的学习,教法即学法,教法为体,学法为用,二者是体用共存的一 体。

 六、课题研究的反思 一年来,在课题研究活动的引领下,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和成绩。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了其中的不足:

 1、由于缺乏丰厚的理论素养和古诗文功底,及自身研究能力、 研究水平的不高,课题研究工作,特别是古诗文教学法的研究工作还 比较肤浅,缺乏理论深度,影响和限制了课题研究的纵深发展。

 2、由于教师的古诗文阅读量有限,经典诵读内容的质和量都有 待提高。学生诵读古诗文大多是在教师的影响下被动地诵读。如何使 学生乐诵、勤诵、多诵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与教法(学法)研究》课题研究活动虽然

 10 / 11

  按计划完成了进度。但我们的研究工作依然会继续。在班级诵经读经 的前提下,利用校园广播系统在晨读(或午间)抽出 10 分钟时间, 开展“跟我诵经典,听我读故事”活动,将读经的范围由古典拓展到 现代,由国内延伸到国外,由诵经典推广到读经典。通过诵一诵、读 一读、听一听,传承中外文化经典,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学生 的阅读视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七、参考文献 【1】于漪《教学古诗词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2002) 【2】《小学语文教师》杂志(2008—2011 各期) 【3】《语文教学通讯》杂志(2008—2011 各期) 【4】《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杂志(2008—2011 各期) 【5】本课题组:《中华经典古诗文选读》 【6】本课题组:《古诗文教学法选编》(来自网络)

 11 / 11

  

推荐访问: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研究结题报告 诵读 探究 结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