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录取趋势简析
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录取趋势简析

2022-10-28 14:18:02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打开文本图片集

从1977年恢复高考到2014年,新高考已经走过了37个年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的录取率大幅上升、录取对象从“天之骄子”走向“平常百姓”、教育公平、分类招生、自主招生……都已经成为未来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录取的走向。

录取趋势一:录取率大幅上升、高校生源竞争加剧、录取对象“平民化”、志愿填报与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

中国教育在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历年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和《中国考试》2007年第8期普通高考大事记整理而成的全国历年参加高考人数和录取人数统计(1977年-2014年)如表1:

2013年,因部分省没有公布考生报考人数数据,据不完全统计,高考报名人数在912万左右,录取率有专家预测接近80%甚至超过80%。

虽然数据有可能存在偏差,但从表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高考从最初的录取率低于5%到今天接近80%,这确实说明我国高等教育在数量方面取得了成效。随着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我国有越来越多的人可以享受到高等教育,大学生乃天之骄子的光环将越来越淡,这对提高全民素质有着很大的积极意义。同时,大学生也应该正确面对毕业后需要从基层工作干起的现状,甚至大学生卖猪肉、当掏粪工、卖糖葫芦都将成为常见现象而并非新闻。

从表1中我们还可以看出,从2008年开始,高考报名人数开始下降,而录取人数却呈现继续上升趋势,这无疑会造成高校生源竞争的日益加剧,如果仍然按此趋势发展下去,将有高校面临招不到学生的窘境,进而有可能出现被教育市场自然淘汰的风险。反观这种现象,也要求高校以特色办学为理念,适应社会对培养学生的需求为导向调整学科、专业,重新对学校进行定位,适应社会、市场的需求才能够确保生存。再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个问题,这种市场的淘汰规则虽然对高校是个挑战,但对我国高等教育来说不是件坏事。2014年3月22日,教育部副部长鲁听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教育部将着手部署,使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变。据统计,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共1200所左右,这就意味着有50%的学校要淡化学科、强化专业,按照企业的需要和岗位来对接。从教育部的表态可以看出,高考唯分数论的选拔模式将被改变,真正地定位市场需求,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培养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人才将主导未来一部分高校的战略调整。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对考生和家长而言,切实加强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了解自我,了解职业,了解职业需要的能力和如何通过教育增强自己的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前些年,计划经济体制下,大学生因录取人数少,国家包分配,这意味着只要考了高分就可以进入好学校好专业进而拥有好工作,这也是大多数考生和家长的愿望。实行市场经济以来,大学生面临和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基础教育并非仅以考入好大学好专业为最终目标,孩子最终还要进入社会、融入社会,教育还应该与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相匹配,但还存在一部分人,没有从原来的思想中解放出来,很多考生和家长仍然认为基础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考入一所好大学进入好专业,殊不知孩子的兴趣、特长、能力并非适合此学校此专业,因为这个原因导致的悲剧很多。

录取趋势二:教育公平成为关键词、高考选拔从以分为本到以人为本,自主招生等特殊类招生将成为高考录取的有利补充。

未来,教育公平将成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录取的一个关键词。党的十八大报告就对进一步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提出了明确要求,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二是加强薄弱环节,支持特殊教育、民族教育;三是扶持困难群体,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四是大力发展民办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

针对教育公平,教育部已经在多项报告中要求高校招生政策向贫困地区倾斜,2012年开始实施的国家《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各高校的专门针对贫困地区的自主招生计划等等,都给贫困生的求学之路打了一支强心剂。2014年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人数比2013年增加10%以上。甚至在2015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要保证投入,花好每一分钱,畅通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纵向流动的通道,让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除此之外,近年来招生计划向中西部地区倾斜、高招录取实行六公开的原则、招生来源计划的严格网络化审批程序、“瘦身加分政策”、取消多种保送资格条件、切实加强高校奖贷体系等都在保障教育公平方面做出了探索。

自主招生2003年开始启动试点,截至2014年试点高校共有90所,招生人数约占试点高校的5%,2014年选拔录取了2.3万人。2012年年底发布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高校自主招生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如下三条:(1)自主选拔录取主要招收“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对于没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不足、仅是学业突出的学生,不再作为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的生源主体,这部分学生可通过高考录取体系择优录取。(2)凡能提供确有某方面特长或创新潜质证明材料的考生,试点高校应允许其直接进入学校考核面试环节,不需要参加学校笔试。试点高校确有必要组织相关学科笔试的,原则上只考一门、不超过两门,主要是考查学科特长基础。对考生专业潜质的进一步考查,可以考虑放到面试环节。(3)在确保选拔质量的基础上,要向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地区和中学,以及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中学的申请考生适当倾斜,促进入学机会公平。2013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管理工作的通知》发布,通知的要求主要有以下三点:(1)坚持“集体议事、集体决策”,成立由校长、分管校领导和校内纪检监察等部门负责同志组成的招生工作领导小组。(2)与专业将越来越紧密结合。试点高校要紧密结合本校办学特色及培养要求,合理设置招生专业,细化与学科门类或领域相适应的报名条件。(3)监管力度加大,面试比重进一步加大。注重以面试为主考查学生素质和能力;面试过程须全程录像,笔试尽量安排在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确定考核合格拟入选考生名单时,须明确考生入选专业及录取优惠分值。凡是政策执行不严格、管理不规范、问题突出的,一律停止试点资格,并追究学校及有关人员责任。2014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文件第二点第三条的第二小结有如下阐述:完善和规范自主招生。自主招生主要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申请学生要参加全国统一高考,达到相应要求,接受报考高校的考核。试点高校要合理确定考核内容,不得采用联考方式或组织专门培训。规范并公开自主招生办法、考核程序和录取结果。严格控制自主招生规模。2015年起推行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2014年12月,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校自主招生试点工作的意见出台,进一步全面总结了直到2014年底的教育部整体精神,文件共分七点,摘录部分内容如下:(1)明确工作总体要求。高校自主招生是我国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现行统一高考招生录取的一种补充。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校自主招生试点工作,要明晰试点定位,主要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突出问题导向,着力解决自主招生中存在的“掐尖”“小高考”、影响中学教学秩序等问题。(2)完善申请报名和审核程序。考生向试点高校提出申请,考生所在中学(单位)或原毕业中学、社会团体或专家个人等均可实名提供推荐材料并对其真实性负责。试点高校不得向中学分配推荐名额。(3)合理确定考核内容和形式。试点高校考核要结合本校相关学科、专业特色及培养要求,确定相应的考核内容,重点考查考生的学科特长、创新潜质。考核由试点高校单独组织,不得采用联考方式或组织专门培训。如需笔试,考试科目原则上只有一门、不超过两门。(4)规范录取程序和要求。严格控制自主招生规模,现阶段不扩大试点高校范围和招生比例。(5)自主招生考核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6月10日至22日,试点高校完成考核,确定入选资格考生名单、专业及优惠分值,并报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公示。(6)加强信息公开公示。(7)严厉查处各类违规行为。

从教育部的表态来看,自主招生将在未来成为现行统一高考招生录取的一种补充,这个定位非常明确,再次重申了自主招生的对象是具备创新潜质和学科特长的学生,而仅是学业成绩突出者,不作为自主招生选拔的主要对象。从2015年各高校自主招生简章来看,自主招生还有如下趋势:(1)自主招生规模缩小,所谓自主招生规模缩小,可以分两个方面来看,第一,拥有自主招生资格的学校数量减少,从2003年的22所到2014年的90所,可以说,拥有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基本涵盖了全国的顶尖高校。规模也开始稳定,虽然有部分省市如江苏省、湖北省也曾尝试面向省内对省属高校开放自主招生,但从2014年起多数已经暂停。第二,各高校自主招生通过初审人数大大减少。另外,取消校荐,提高了自主招生通过的门槛,用家长的话说是非得有点硬东西才行,自主招生在高考后进行,给高校考核的时间缩短,高校不可能先在全国设10余个甚至更多考点笔试,然后再回学校所在地面试,而只能笔试面试一起搞,1个考点的容量有限,高校必然缩减通过初审的人数。(2)自主招生逐步成为弥补我国高考制度缺陷的重要手段,得到国家的政策支持。高考被社会舆论诟病最多的缺陷是“一考定终身”和“分分计较”。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就曾表示过如果按照现有的高考模式,自己可能很难考入南开这样的学府。为偏才怪才留一个升学通道,选拔那些具备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学生是自主招生的主要用意所在。

录取趋势三:外语一年多考、不分文理、综合评价多元录取、职业院校分类招考和注册入学。

十八大以后,高招录取改革趋势成为社会热点,教育部也明确了高考录取相关改革的几项措施:(1)未来外语将从高考中退出历史舞台,变为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2)未来考生将不分文理,多学科学习。(3)普通高校逐步推行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4)加快推行职业院校分类招考和注册入学,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一些报考高职院校的学生可不参加高考,学校依据其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职业倾向性测试成绩录取。

录取趋势四:港澳台地区、国外高校进一步扩招,学生将面临更多选择。

近年来,港澳台地区、国外高校在内地招生非常踊跃,很多尖子生被港澳台地区高校“收入囊中”。据有关媒体报道,2014年,申请报考香港大学的人数超过万人,港大最终录取307人,其中有16位各地高考状元。香港中文大学2014年录取了306名考生,这些考生的排名几乎都在所在省的前O.Ol%之内,当中位列省市三甲的有17人。申报香港科技大学的人数接近6000人,最终录取169名。这些考生在各省平均排名为前0.5%。2015年,香港到内地招生高校仍为17所,招生计划达到3000多人。今年澳门有6所高校面向内地招生,招生计划达5000人左右,而相比2013年,澳门的6所高校仅在内地计划录取3000人左右,增幅达到40%。

2014年度与2013年度的统计数据相比较,我国出国留学人数和留学回国人数均迸一步增加。出国留学人数增加4.59万人,增长了11.09%,再次刷新历史最高纪录。

按照中国教育在线2014年出国留学趋势报告显示,2007-2011年,出国留学人数连续4年增长比例超过20%,2011-2014年增长比例超过10%。据2014年中国国际教育展期间得到的调查报告可以看出,计划出国留学的学生学历层次方面,本科生占51%,其次高中生占38%。2005年以来,赴美读书的中学生增长了10倍以上。在有出国意向的被调查高中生中,59%计划高中毕业即出国读大学,16%计划出国继续高中学习,14%计划在国内完成大学学业后出国读研究生,还有9%的学生先考国内大学,视高考结果而定。

近年来,中国内地参加SAT的考生人数不断攀升。2007年10月至2008年6月,约7000名内地考生赴港参加SAT,2008年10月到2009年6月翻了一番,达到1.5万多人。2011年,内地考生人数再次刷新,接近2万人。2012年参加SAT考试的学生与2011年同期相比增长了30%。其中19岁到23岁年龄阶段仍是主流考生人群,但18岁以下的低龄考生出现了较大增幅。与留学低龄化同时发生的变化是,以前放弃高考出国的多是“逃避族”,即成绩不足以上大学或是不足以进入国内名校,这几年顶尖学生出国的也越来越多,生源结构呈现正态化发展。根据媒体报道,上海四大高中名校中,出国的优秀生的比例已平均达到约10%-20%,高的甚至达到30%-40%。如果再加上高中名校的国际课程班,一些名校出国的优秀生比例已经超过了50%。不少优秀学生从高一时就把目标直指哈佛、耶鲁、牛津、剑桥等顶级名校。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送孩子到港澳台地区读书、到国外读书,进而拓展国际视野俨然已经成为越来越多达到“小康水平”的中国家庭的选择。在对中国普通高校造成一定竞争压力的同时,也让学生有更多选择的余地。高中毕业到港澳台地区高校、到国外读书也将成为高招录取的另外一个趋势。


推荐访问:中国 普通高等学校 录取 趋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