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有关优化营商环境心得体会
位置: 首页 >心得体会 > 文章内容

2023年有关优化营商环境心得体会

2022-10-28 17:42:02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有关优化营商环境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

2023年有关优化营商环境心得体会

 关于优化营商环境心得体会

 1.

 合理流转土地带领村民转型

 这次街道办事处开展营商环境大家谈活动,主要为深化 2022 年营商 环境再提高,充分发挥全街道办事处各界力量再创造一个好的环境招商引 资,提高服务职能,形成尊商爱商亲商的好氛围,促进企业发展,为同和 再发展、再扩大创造一个有利的基础。

 我们村地处与蓼兰镇交界处,主要以农业为主,我们把我们村千百年 的传统种植逐渐向经济型转变。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切实增强四个 意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重点,统筹共建农村经济 建设。以优先发展实现与四化同步,以融会发展实现城乡均衡,以全民发 展实现利益共享。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使我村经济建设有新的突破,使 村民经济收入有一个飞跃提高。

 今年以来,我们村重点引导村民向经济型农作物转型,把外村有种植 经济作物经验的农民引到我村来,把土地流转给他们,为他们提供优质的 服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使他们感觉到在我们村像在自己村一样。种植 的农作物生长的要好,争取卖个好的价钱。只要他们感觉环境好,就会有 长期住下的信心,就能带领我村村民向经济型转移,使村民彻底转变千百 年的种植传统。

 我们以新技术为支撑,强化新技术应用,大力发展终端型、循环型新 产业。我们今年成功地引进新型猕猴桃栽培技术,共计栽培新型猕猴桃三 万余株,将 60 亩土地流转给栽培葡萄和花卉,每亩地年收入 5 万余元。

  将 20 余亩土地流转给草莓种植,计划建栽培大棚 10 余个。让村民向人家 学习,向经济型作物转型,让村民富起来,为我村经济转型助一臂之力。

 我们要为引进种植蔬菜农户营造一个优质环境,争取上级政策,成立 蔬菜专业合作社。现在我们村有 40%的土地流转给种植蔬菜大户,今年春 天种植土豆 300 余亩。今年土豆收成不错,每亩地光土豆收入利润 1500 余元,我们村也有 5 户村民开始种植土豆和大葱。

 2.

 踏踏实实做事明明白白做人

 最近街道党工委指出登高才能望远,思想要解放,不仅要头脑清醒, 更要看实际行动。要大力优化营商环境,用心情做事情,努力提高店小二 保姆式的服务,多为振兴乡村经济做些雪中送炭的实事,要让投资者放心、 生活舒心、发展安心。这就要求我们村庄基层干部要进一步转变作风,提 升效能,践行好快字当头、先人一步、马上就办的要求。务求敢于担当, 打造最佳营商环境。

 解放思想,决策事情要快,绝不拖泥带水。凡是涉及项目推进和投资 人的决策工作。①要及时开会,不积压会议议题;②要果断决策,不议而 不决;③要迅速形成并下发通知,不影响执行。中间协调要快,基层的落 实要快。具体负责落实的项目推进和投资服务部门的干部,应做到以下三 点:一是会前有谋划,凡事心中有数;二是会后不等待,会上定了就去干, 不要等;三是办事不拖拉,在工作上要养成事不过夜,案无积卷的好习惯。

 踏踏实实做事,明明白白做人。作风务实,控除病灶,大力整改干事 激情不足,作风慵懒,缺乏担当的问题。推动项目的工作落实,按时按质 按量完成,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作为村庄干部,我们要把群众的表情包当做工作的晴雨表。多干有利 于农村发展的大事,多干有利于民生的实事。工作干得好干得漂亮,至少 要符合三条标准:一是按程序办事,这就要求我们村干部在项目推进和干 事创业工作中,履行好程序,符合法律法规,遵从组织原则,不破坏纪律 底线,经得起推敲和检查。二是要凭专业说话,也就是在技术标准上要做 得好。三是要优化政务环境,建立健全创业项目管理服务体系,着力营造 开放、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强化和规范一站式服务。

 通过学习,我深刻地认识到要想把营商环境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 行。深挖慵、懒、散、漫、拖、瞒等问题,就要从日常工作做起,从一点 一滴的小事做起,不断地用一些小事情打动投资者和创业者,消除他们的 顾虑,更好地发展本村经济。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优化营商环境,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新形势新发展新要求做出的重 大决策部署。而“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优化营商环境需要发挥法治 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

 以政府立法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提供制度保障,是深化改革开放、 促进公平竞争、增强市场活力和经济内生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 措。作为我国优化营商环境的第一部综合性行政法规,《优化营商环境条 例》(以下简称《条例》)是各地区、各部门优化营商环境实践经验和集体 智慧的结晶,充分反映了社会各界的诉求和心声,充分凝聚了全社会的广 泛共识,是一项史无前例、开创性的工作。

 进一步强化法治保障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围绕市场主体需求,以深化“放管服”为主 要抓手,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出了诸多富有成效的改革举措,打出 一整套有力有效的组合拳,各地区、各部门在实践中也积累了很多好的经 验和做法,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的营商环境明显改善。

 但是,我国营商环境还存在很多突出的短板和问题,必须坚持不懈地 再发力、再加力。优化营商环境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强化法治保障,把 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纳入法治化轨道。

 当前我国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已经有了不少政策文件、改革举措和经 验做法,但从根本上还缺少一部专门优化营商环境的法规,《条例》的出 台填补了这一立法空白,在我国营商环境建设制度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 义,标志着我国优化营商环境制度建设进入新阶段。

 制定《条例》这样一部专门行政法规,一方面可以把近年来在优化营 商环境中的经验做法,变成全社会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制度规范,从制度层 面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更有力的保障和支撑;另一方面,《条例》的出台 也向外界展示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优化营商环境的高度重视,以及持续优 化营商环境的坚定决心。

 通过法治化手段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最大限度激发微观主体创业创新 创造活力,有利于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对于稳增长、促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条例》针对我国营商环境中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对标国际先进水平, 从完善体制机制的层面作出相应规定,进一步推进“放管服”改革的系统 集成、高效协同,有利于加快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用实践夯实良法基础

  作为我国营商环境领域的首部法规,《条例》总结了近年来我国优化 营商环境的经验和做法,将实践证明行之有效、人民群众满意、市场主体 支持的改革举措用法规制度固化下来,既全面系统又突出重点,既有原则 规定又有具体要求,为各地区、各部门在实践中探索创新优化营商环境的 具体措施留出了空间。

 《条例》涵盖了市场主体保护、市场环境、政务服务、监管执法、法 治保障等营商环境建设的方方面面,对当前优化营商环境涉及的各个领域 进行了制度化规范,同时聚焦市场主体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坚持对标国 际一流标准,推广国内最佳实践,明确了一揽子制度性解决方案,推动各 级政府深化改革、转变职能。

 《条例》围绕建立健全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进行了制度设计, “比如,明确国家依法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平等对待内 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健全公开透明的监管规则和标准 体系。同时,对压减企业开办时间、简化企业注销流程等反映强烈的问题 都作了具体的规定,在实践中便于操作,有助于切实提升市场主体的获得 感”。

 《条例》起草过程中,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司法部广泛征求了 60 个 中央有关部门、37 个地方政府、11 个研究机构、37 家行业协会商会和 5 个民主党派中央共计 150 个单位的意见,还召开了 17 场专题会,听取了 150 家内外资企业、50 个城市分管市领导、50 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以 及美国驻华商会、欧盟驻华商会等机构的意见,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17063 条,为良法善治奠定了坚实基础。

 补短板更要抓落实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下一步,重点要抓好《条例》的贯彻实施。

 《条例》以立法形式彰显了党中央、国务院持续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放 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坚定决心,是对各类市场主体作出的庄严承 诺,要以《条例》出台为新起点,努力实现 5 个“进一步”——

 一是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再推动取消一批行政许可等事项,进一步 清理规范各类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 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

 二是进一步推进公正监管。在市场监管领域推进跨部门“双随机、一 公开”监管,优化环保、消防、税务、市场监管等执法方式,对违法者依 法严惩、对守法者无事不扰。对共享经济、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产业 新业态实施包容审慎监管,促进新兴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是进一步做到简政便民。持续减少和规范证明事项,精简公用企事 业单位索要的证明材料,2022 年 6 月底前全面推广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 有效解决烦扰群众的各种“奇葩”证明、循环证明、重复证明问题。加快 整合政务信息系统,构建全国政务服务“一张网”,力争到 2022 年前, 全国所有政务服务事项全面实现“一网通办”,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 腿。

 四是进一步提振市场主体投资兴业的信心。落实缩减市场准入负面清 单、“证照分离”、简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等措施,今年底前在全国将企 业开办时间压至 5 个工作日以内、办理用电业务平均时间压至 45 个工作 日以内。同时,抓好中小企业高收益债券、小微企业金融债券、知识产权 质押融资等相关政策落实,健全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降低融资成本。

 五是进一步完善制度法规。《条例》涉及面广,与现行的上千部法规 文件密切相关,有必要加快配套制度“立改废”,对符合改革方向的创新

  性做法和具体程序、条件仅作原则性规定的,需要加快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对不符合《条例》精神的法规文件要进行必要修改完善,确保相关法规文 件与《条例》保持一致。

 实际工作中,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条例精神,以《条例》出台为契机, 找短板、补弱项、抓落实,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为各类市场主体投 资兴业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良好环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