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脱贫攻坚万里行》观后感个人感想9篇
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脱贫攻坚 > 文章内容

2020《脱贫攻坚万里行》观后感个人感想9篇

2023-08-03 08:49:01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2020《脱贫攻坚万里行》观后感个人感想9篇

2020《脱贫攻坚万里行》观后感个人感想篇1

  3日晚,202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揭晓,彭士禄、杨振宁、顾诵芬、苏炳添、中国航天人……致敬向上的力量!学生翟荟说,百岁老人杨振宁至今仍常和学生谈物理。他提到,“宁拙毋巧,宁朴毋华”是杨老一生最喜欢的格言,这句话前四字讲的是科学精神,后四字说的是人格特征,一直是杨振宁为学、为人所遵从的规范。

  记住他们的名字——彭士禄、杨振宁、顾诵芬、吴天一、朱彦夫、中国航天人、苏炳添、陈贝儿、张顺东李国秀夫妇、江梦南。一起见证温暖,致敬向上的力量!

  谈到自律,苏炳添说睡得好训练状态也好,“我基本从2014年、2015年开始,就保持着10点睡觉的作息”;教练说下午3点训练,苏炳添2点50分之前就会到。成功绝不是偶然!

2020《脱贫攻坚万里行》观后感个人感想篇2

我想一提到爱国大家吐出来的第一句话一定是气势磅礴的豪言壮语吧!是的,爱国这个词好象离我们真的很遥远,好象爱国只能表现在语言世界里而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很远。

但是我们错了,其实爱国与否的表现就在我们的生活里的点点滴滴,例如:你在早上上公车的时候,去翻你的口袋,你好不容易才翻出一张一圆的,你的前脚已经跨上了车门。这时你却突然的发现地上有一个一角的硬币,这是你会怎么办呢?去捡,会不会显的自己很穷酸?不捡,又是不爱惜人民币。这时你一定处在两难的境界吧?也许听了这个故事你就会做出决定,我的外婆的邻居是一个84岁老人,鹤发童颜,十分健康,让你猜不出他的年龄。他告诉我外婆:”在抗日战争期间,他的老母亲被日军飞机所投的炸弹炸死了,又没有多久他的妻子又被日军杀。在两度丧亲的悲痛下,他毅然决定跟随共产党抗日!最后终于日军败退了。他也尽到自己所有的力量。”也许你不能够去轰轰烈烈的打仗,也许你也不能像一些伟人一样为国捐躯。可是你也拥有表达你热爱祖国的权利。你只要一看硬币背面的国徽,就会想起中国的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你的双手就会轻轻的把它拾起,擦去它表面的灰尘,心中涌起了爱国之情,其实爱国就在生活的一瞬间中。

下面我讲的是一个反面教材,其实热爱流行的同学不难发现,现在精品店中有一种带侵略性质的日本旗的头巾。街上也有很多女孩都带了这种头巾,并且认为这就是流行,这就是所谓的“哈日”。

我觉得她们错了,在祖国这种逐渐的开放的情景下也并不是不允许这些人的存在。只是人应该学习他人好的一面而修正错的一面。如果把那一段日本人都自以为辱的历史拿来当做中国历史上最光辉的一面那你是不是太傻了呢?中国现在已经日渐发达,如果一些人还把一些有损于国家的事拿来宣扬,那么这将是中国的悲哀,我们的悲哀和他的悲哀。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习惯成为自然。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将爱国进行到底!

2020《脱贫攻坚万里行》观后感个人感想篇3

时间无形无影,无色无声,在恍惚之间无声溜走,转眼间快乐的假期面临结束,新学期又开始了,同学们也已经陆续地回校继续上课学习。每年开学季,央视节目《开学第一课》总会如期而至,2022年的这一期节目,全新的主题呈现,让人更加感慨万千,思索深刻。

说起今年《开学第一课》的主题是什么?那么看过的小伙伴们相信都可以清晰地脱口而出2022年开学第一课的主题是什么了,那便是_,生动讲好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故事。让我们感悟更多的人生哲理以及学习到很多平时在学校都学习不到的知识,感慨这个世界这个社会,有很多正能量的传递,除此之外,这个时代也因我们有理想而更加美好。

观看2022年《开学第一课》,不同的人内心都会有着不一样的感受和反思,在了解了这一期的主题_后,我们会越发感受到能成为这个时代的人,我们是非常幸运的。而作为新时代青少年的我们,理应珍惜时间,给自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向身边的榜样学习他们的好品质,积极向上,学习好科学文化知识,树立正确的理想与目标,为收获美好的未来继续加油前进。

2022年的《开学第一课》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有不一样的收获以及感慨,而这也是这个节目存在的意义,让人学会反思身边的事情,放眼未来。除此之外,作为学生的我们,正在享受着前所未有的幸福与快乐的同时,我们要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继续努力学习,认识理想的重要性,毕竟人如果没有了理想,那么生活就会一片迷茫,人生的道路也会是很茫然地行走。所以,我们都要确定好属于自己的理想与目标,并且认真地去追求这些理想与目标。那就让我们都成为祖国和党所需要的人才,贡献力量,让自身价值得以最好的展现吧!

2020《脱贫攻坚万里行》观后感个人感想篇4

“欧洲的脱贫方法是,若你的工资少于最低工资,便去社会福利部领取补助金,中国的脱贫工程是更加完整的一套计划,带领民众走出贫穷,同时为他们创造一个未来,这是一种模式,值得其他国家参考。”

在昨晚(6日)播出的TVB扶贫纪录片《无穷之路》中,广西乍洞村扶贫干部的“洋助理”Nico如此描述他眼中中国扶贫的不同。

昨天播出的这一集也是《无穷之路》的最后一集,谈及本次拍摄过程中的感受,主持人陈贝儿如此表示,"我事前真的没有预料到,在扶贫如此大的国家政策下,目睹了很多感人至深的小故事,在悬崖村遇到的小伙很高兴地说,现在终于不用走2000多级天梯了,天敌变成楼梯了……这次旅程我们探访了很多贫困人口,我看到他们脸上都是很快乐、很满足的笑容。”

《无穷之路》 共12集,此前,陈贝儿已经“带领”观众细致地看到了各种脱贫故事,在昨晚播出的最后一集中,摄制组来到了河池市刘三姐镇乍洞村。

乍洞村处于大石山石漠化地区,土壤贫瘠,可耕种的土地十分稀少。于此同时,由于连绵起伏的群山,乍洞村的交通状况堪忧,2016年,屯和屯之间几乎没有像样的道路,全村182户中,有101户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但到了2020年,这里已经顺利实现脱贫。

今年3月,乍洞村脱贫攻坚过程中一名“特别”人物经央视报道后曾引发热议,他就是驻村干部谢万举得力的“洋助理”——来自卢森堡的Nico,Nico原本是卢森堡的一名警察,从2018年开始成为了广西乍洞村脱贫攻坚战的志愿者。

面对央视的镜头,Nico曾呼吁全球各地人来中国看看,“西方人普遍有一种印象,中国都是大都市,中国特别富有。但也有一些西方媒体说,中国人民非常贫穷,中国政府才拥有一切。我说来吧,来看看中国政府为贫困人民付出了多少,亲眼看一看,你就会明白。”

谈及第一次到乍洞村的情景,谢万举和Nico都记忆犹新。谢万举记得,第一次走到群众家去,他们住的是矮小的泥房,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看他们穿的衣服,好像都10几天没有洗一样,生活、生产都是靠肩挑、马驮,“看到他们的生活,才让我更加努力,要改变他们的现状。”

Nico来自全世界最富有的国家之一,卢森堡大公国,他说,“(当时有人)告诉我中国政府有一个扶贫工程,我不懂什么是贫困,但当我走进村民的泥房,我看到了。”当主持人追问其看到了什么时,他说“Nothing(什么都没有)”。

乍洞村原本种植玉米等经济效益较低的农作物,谢万举记得“(大家)种的玉米都不够山上的猴子吃”,后来决定带领大家改种经济效益更高的百香果,经历两年的耕耘,2018年,百香果终于有了收成,就是在这一年,“最佳拍档”走到了一起。

河池市人民政协官网也发布过两人合作的动人故事:从2018年到2020年的两年间,谢万举与Nico一起走访贫困户、帮助村民采收成熟的农产品,干得有模有样,完全融入了乍洞村群众的生活中。Nico发现当地村民还在使用镰刀割草、铁锹挖坑,还自掏腰包1.2万元购买割草机、钻孔机。

面对TVB的镜头,谢万举还讲述了两人更为艰辛的一段合作经历。乍洞村100多户分布在14个屯居住,屯与屯之间没有路,国家给这里的人提供了易地搬迁安置房,但总有一些人不愿意搬走,而他们只能通过挑着农产品走7、8里路出村售卖的方式来维持日常生活。

在这几个屯之间修路,初步估计要花费40万。谢万举和Nico二人就去参加那种“公益跑”赚钱,加上民众自筹,Nico的家人也捐了钱,终于筹够了钱。后来,为了节约成本,他们一度自己上手徒手修路……

回忆这段经历,谢万举只是说,“想要给剩下的村民‘杀’出一条血路”。

陈贝儿透露,自己来到这里之前也听过Nico的故事,“起初听他们说,这里有一个外国人在扶贫的时候,以为是剧情,来到这里认识了Nico之后,有一天遇到大雨,(摄制组)大家都在想着如何保护器材,Nico说,‘不知道婆婆的菜怎么样了’,当时,能感受到他是真心为村民担心,这一点事令人感动。”

为什么会选择广西来扶贫呢?Nico直言,中国的脱贫工程是更加完整的一套计划,带领民众走出贫穷,同时为他们创造一个未来,这是一种模式,值得其他国家参考。他同时表示,这里给了他很大的满足感,让他很快乐。

从无路到有路、从种植玉米到种植百香果并非乍洞村脱贫攻坚的全貌,摄制组还带领大家了解了这里养殖业的变化,谢万举在带领大家搞完农业后,也带领大家搞起了牧场——养牛,这种方式又帮助了几十户人脱贫。大家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留在村里的养蚕户介绍,“以前养蚕都得挑出去卖,现在有了路,他们可以进来收。”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2020年,乍洞村顺利脱贫。

讲述到这里,乍洞村的故事讲完了,纪录片拍摄的时候,谢万举正好要调离乍洞村,回到县城工作,当主持人陈贝儿再次问及其几年间的感受时,他不禁眼睛红了,“这片土地花费了我太多太多的经历”,而他觉得唯一的亏欠是自己的孩子。

当谢万举说完这些话,镜头一转,是这样一段话,“精准扶贫8年,全国有300多万像谢万举这样的扶贫书记,驻村路上付出了自己的青春血汗,有些甚至还付上了生命,据统计,全国有1800位扶贫干部、书记,因为天灾、意外或者劳疾死亡。”

配合着这句话,是一个个年轻的身影只身走向贫困地区的画面,他们步履不停,从未放弃。

在这些的画面中,《无穷之路》收官,谈及拍摄过程中的感受,陈贝儿表示,“我事前真的没有预料到,在扶贫如此大的国家政策下,目睹了很多感人至深的小故事,在悬崖村遇到的小伙很高兴地说,现在终于不用走2000多级天梯了,天敌变成楼梯了,四层便可以了,他还说,以前上学走山路要走3、4个小时,现在女儿走三四分钟到村口便可以上学了,这次旅程我们探访了很多少数民族,很多贫困人口,我看到他们现在脸上都是很快乐、很满足的笑容。”

此前,陈贝儿曾表示,自己未来想带自己的朋友组一个“无穷之旅旅行团”,来内地旅游,她也希望香港观众看完节目后能亲身去探寻,这条“无穷之路”应该由港人自己去感受和认识。

2020《脱贫攻坚万里行》观后感个人感想篇5

我从不惊叹火轮高吐的艳日,从不欣赏潇潇暮雨的满片江天,更从不应和着说什么高山的锋利,谈什么流水的清澈。因为我知道,在这天地茫茫的广阔土地上,最值得惊叹的,不是日月,最值得歌颂的,不是山川,最值得庆贺的,不是逢年过节的喜事,不是众人的欢呼……

我要说,热爱国家的人,他们才是这片土地的主角。如果没有了他们,日月再辉煌,也不会有人赏识,山河再壮丽,也只能孤零地立在那里,爱国者用他们“万物皆我友”的情怀,铸就了这山河的妖娆,这鱼的鲜活,万物的富丽。

中国人,是雄伟的传奇,他们崇尚自由,爱好和平,追求真理,注重礼仪,把生命绽放的如此美妙——人民当家做主了,把物质生活的理想大门打开了。在我的记忆中,奥运、神六、疾病、地震……有喜也有忧,自然的灾害一次次席卷了华夏大地,无数人在这黑夜里起誓:“中国既然发展起来了,就是所向披靡、无坚不摧的!”

“挺住,挺住!”这是一个中国人最伟大的勇气,看远天上粘住的枯草,能让人痛苦也能激发一个人的斗志,中国人,就是不断在喜悦中鼓励自己,在哀伤中激励自己。岁月的悠悠鉴定了这一切,中国人自信,乐观,有梦想,不怕困难。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句名言鉴定了这一切,在这披荆斩棘的岁月里,在每个爱国者的劳动下日新月异,欣欣向荣着。这一切的变化,至今没有结束,永远也不会结束,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伟大的志愿,“我们会永远的报建设祖国的重任传递下去!”

如果要问中国的发展为什么会如此朝气,因为,每个中国人都有追求。这是一种伟力,能让人历尽万难而无悔,可以带着中国人拼出了辉煌。中国人为什么会有如此追求?——“我们都是爱国人,他们都期望自己的祖国有朝气,这样我们才能抬得起头,可以扬眉吐气,感到振奋自豪”

在一个中国人的生命中,不是单一的色彩,而是充满奇特、雄心、博大的,他们团结友爱、共同努力、快乐学习、举创成果。他们生命的五线谱,是律动的,是钢劲的。每一个音符,都像一只活泼的小燕子,自由盘绕在壁墙,又幸运地吃着青苔……一个中国人的心灵是美好的,也时时刻刻都牵挂着我们的祖国。从开天劈的的诞生,每一个中国人,都用它炙热的心灵去建设祖国。隋堤上,又听见工人们在朗诵:“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当春波温柔地拍打着堤岸,岸上这柳树依依,夕阳又稳稳地西沉……我们不经要问,是谁把祖国建设的如此和谐?是爱国人,谱写了这曲曲和谐……

如今,让我们作为一个爱国人,去祝福祖国祝福伟大的祖国朝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阔步向前。

2020《脱贫攻坚万里行》观后感个人感想篇6

本次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吉祥物是冰墩墩和雪容融,他们分别是一只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和一个传统的中国红灯笼,他们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象征着运动员强健的身体和世界文明的相知相融,科技感十足!我梦想着有一天能和他们在一起玩耍,冰墩墩和雪容融会出现在我的面前,大声地说:“小朋友,你好呀!我们带你去冬奥会雪场一起堆雪人好吗?”我欣然答应,我和他们乘坐时光机来到了2022年的北京。

这里是银色的世界,冰墩墩和雪容融带着我堆起来一个和我一样高的雪人,栩栩如生,可爱极了,我们手拉着手,围绕着雪人,高兴得又蹦又跳,好不开心!我告诉雪容融,我最喜欢的冬奥会项目是花样滑冰,因为花样滑冰选手姿态优美,体态轻盈,像蝴蝶一样在冰场飞舞。据我了解,花样滑冰是曾经进入夏季奥运会的冬季项目,在1924年被列为首届冬奥会比赛项目,本届冬奥会花样滑冰比赛将在北京赛区的首都体育馆进行,一共将产生5枚金牌,花样滑冰双人滑是中国队的优势项目。

雪容融夸赞我知识渊博。冰墩墩对我说:“别看赛场上的运动员们动作娴熟、轻松自如,这可是日复一日勤学苦练、奋力拼搏的结果。残酷的训练,枯燥无味的坚持,运动员们的伤痛是我们无法想象的,他们获得的奖牌可都是汗水和泪水的结晶呀!”我想,这应该就是奥运精神,是当代小学生要学习的精神:自我挑战,战胜一切,为国争光!

2020《脱贫攻坚万里行》观后感个人感想篇7

  20年间,时代发展、社会变迁,颁奖词的写作风格却始终保持稳定,直抵人心。

  “好的文字是锤炼出来的。从最开始每个人1000多字,再精简到几十个字,中间还要经过很多同事的传阅、提意见、修改。颁奖词是仪式的一部分,要尽可能短,和仪式紧密结合,才能起到点睛的作用。”刘凯告诉记者,写作中强调朴实、准确,不堆砌辞藻,不过分华丽,尽量用中国人常用的行文习惯,让观众接受起来毫无障碍。

  翻开今年的颁奖词,简单、准确、优美的风格扑面而来:杨振宁的“曾经,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现在,你与国家一起向未来”,彭士禄的“两代人为理想澎湃,一辈子为国家深潜”,朱彦夫的“生命于你不只一次,士兵于你不只是经历”,江梦南的“从无声里突围,你心中有嘹亮的号角”……寥寥数语,感人至深。

  颁奖词为什么总能打动人,是刘凯经常被问到的问题。在他看来,获奖人物的事迹是感动的核心,同时观众心中还要存着对真善美的追求、欣赏,才有可能被感动。“腊梅生得再好,还需要赏花的人懂得”。

  精神是历史的升华,历史是精神的展开。颁奖词打动人心的秘诀,在于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真善美的价值和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中心综合部制片人孙金岭,贡献了节目的定位语“一部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他认为,《感动中国》有两大独特气质,一是节目气质,一是历史气质。通过一年一度的广泛评选,通过庄严仪式,将那些普通人的身影和声音在时间中定格,在记忆中凝固,使之成为中华民族气韵悠长、绵延不绝的历史组成部分。

2020《脱贫攻坚万里行》观后感个人感想篇8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不管从意气风发到两鬓斑白的伟人,还是纯朴的百姓把播下爱的种子变成了接力赛,从黑土地洒向人间,让人间感受到了温暖。那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关爱的美德,而这些温暖又让我们的国家得以从冰雪融化成溪水,流淌在人间,而得以让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加有希望。

  当我们从呱呱坠地,就有了父母无畏的关爱,而极少数的婴儿却遭到丢弃。但世上存有一些好心人士收留那些弃婴,无论那些弃婴的健康状态,还是残疾程度,都义无反顾的做出了艰苦的抉择:收留他们。就是高淑珍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去收留上百名的残疾人士,在家里人没有饭饱的情况下也不让那些残疾孩子们的肚子受的半点委屈,她为的就是让那些有残疾孩子能够为自己挣得养家糊口的钱去,她已经不在乎自己的饿,冷,暖......只在乎那些不能自理的孩子们,她不仅仅是她自己孩子的妈妈,是那上百名孩子的妈妈,她是可敬的!

  看着《感动中国》一幕幕感人的画面无一不扣动作我们的心弦,充盈作我们的双眼。

2020《脱贫攻坚万里行》观后感个人感想篇9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爱国精神之外,自强不息是年度人物身上又一显著特点。

  夫妻二人加起来只有一只手、两条腿,面对这样的状况,生活该怎样度过?《感动中国》讲述了张顺东、李国秀夫妇坚强、自信、乐观的故事,他们依靠仅有的劳动能力,让一儿一女考上大学,让全家人彻底告别了贫困。

  像张顺东、李国秀夫妇这样的,还有被誉为“中国的保尔”的朱彦夫,枪杆子、锄杆子、笔杆子,每一段人生都书写精彩;从小几乎完全丧失听力的大学生江梦南,在父母的帮助下,通过读唇语学会了“听”和“说”,不仅没有失学,还走出了偏远的瑶族乡镇,考上了清华大学的博士研究生。这些“平民英雄”彰显的坚强、自信、乐观精神,为社会前行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推荐访问:脱贫 观后感 攻坚 2020脱贫攻坚观后感500 2020我们的脱贫故事观后感1500 2020年脱贫观后感 2020年脱贫感悟 脱贫攻坚心得体会2020年 2020脱贫攻坚感悟1500 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观后感 观2020我们的脱贫故事有感 2020年脱贫攻坚个人心得 2020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感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