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阅读答案3篇
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论语十二章阅读答案3篇

2023-04-30 13:54:03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篇一:论语十二章阅读答案

  

  《论语》十二章

  学习活动一:

  阅读下列资料,感知孔子及其作品

  (一)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二)背景资料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大变革时期。面对这样的乱世,知识分子纷纷思考救国救民、解决社会矛盾的方针、路线。他们各自的想法大不相同,于是形成了不同的学说、流派。除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之外,还出现了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的流派。这些流派之间相互批评,展开了激动人心的学术争鸣,“百家争鸣”的局面就此出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是“百家争鸣”中最重要的学术流派之一。

  (三)文题解读

  《八佾》篇包括26章,是《论语》二十篇中的第三个部分。春秋末期,奴隶制社会处于土崩瓦解、礼崩乐坏的过程,违犯周礼、犯上作乱的事情不断发生,这是封建制代替奴隶制过程中的必然表现。季孙氏用八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事件。对此,孔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句,反映了孔子对此事的基本态度。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本课节选的是《论语》中的经典篇目,一共十二章,称之为“《论语十二章》”。

  学习活动二:

  (一)对照课下注释及下发的译文,自我通译课文,大体了解文章内容。

  (二)完成下列问题,检测课文通译情况:

  1.识记字音

  篑(kuì)

  譬(pì)

  2.通假字

  知者不惑:(知,同“智”,明智,聪明)

  3.古今异义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古义:野,粗野、鄙俗;史,虚饰,浮夸。今义:野,野外;史,历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古义:这样之后。今义: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一日克己复礼

  (古义:一旦。今义:一天)

  请事斯语矣

  (古义:实践,从事。今义:事情)

  小子何莫学夫《诗》(古义:老师对学生的称呼。今义:男孩子;用于男性,含轻蔑意))

  4.一词多义

  任重而道远(连词,表示进一步,相当于“而且”)

  人而不仁(连词,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就”)

  就有道而正焉(动词,接近,靠近)

  故能就其深(动词,成就)

  任重而道远(形容词,重大,重要)

  商人重利轻别离(动词,重视,看重)

  重岩叠峰,隐天蔽日(动词,重叠)

  卷我屋上三重茅(量词,层)

  添酒回灯重开宴(副词,再次,重新)

  知者不惑(形容词,同“智”,明智,聪明)

  人不知而不愠(动词,了解)

  知之为知之(动词,知道,懂得)

  克己复礼为仁(动词,归复)

  不敢出一言以复(动词,回答,答复。这里是辩解的意思)

  复行数十步(副词,再,又)

  山重水复疑无路(形容词,重复)

  (5)词类活用

  形容词的活用

  就有道而正焉(形容词作动词,匡正)

  见贤思齐焉(形容词作名词,有德行的人;有才能的人)

  (6)特殊句式

  倒装句

  敏于事而慎于言(正常语序为“于事敏而于言慎”)

  判断句式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也”,表判断)

  固定句式

  如礼何(如……何,译为“把……怎么样”)

  小子何莫学夫《诗》(何莫……,表反问的句式,译为“为什么不……呢”)

  (7)词语积累

  克己复礼:严格约束自己,使一言一行都合于礼。

  食无求饱:饮食不要求饱。指饮食有节制,生活要求不高。

  见贤思齐:看见有道德、有才学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向他看齐。

  居无求安:居住不要求舒适。指不追求物质方面的享受。

  文质彬彬: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来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需要长期艰苦奋斗。

  学习活动三:

  理解文章内容,明确学习意义,讨论回答下面问题。

  (一)这十二章分别写传达了怎样的思想,思考后回答?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本章所谓“君子”,可以理解为有德之人,也可以理解为在位之人,两者都需要“好学”。有德之人好学以修身,在位之人好学不仅修身,更能推己及人。“好学”的表现有三条。第一是在物质条件上不追求安逸和享受,即“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第二是在言行上做事敏捷、说话谨慎;第三是不断向有道德的榜样人物学习,及时匡正自身的行为。第一条重在排除干扰,第二条重在实践锻炼,第三条重在虚心请教。对“君子”来讲,这都是为学必须的功课。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儒家的学习内容,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培养德行。

  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八佾》共26则章句,在整本《论语》之中,这是主题相对集中的一篇,主要谈儒家的礼乐思想。第二章在整本《论语》之中,这是主题相对集中的一篇,主要谈儒家的礼乐思想。其中,近半数表达了孔子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现实状况的不满,批评对象涉及季氏、三桓、鲁君、孔门弟子以及已经故去的管仲等历史人物。

  另一大半则记录了孔子作为践行者、阐释者、研究者和推广者对传承、发扬礼乐思想所作的贡献。在孔子心目中,制礼作乐的周公是万代敬仰的圣贤人物,恢复“郁郁乎周礼”则是解决社会问题的良药。正如《礼记》所言:“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礼“辨异”,即区分等级,使各阶层有序,有序则不乱;乐“统同”,即抒发感情,使情绪得以纾解,促进社会和谐。而“仁”又是礼乐制度的基础,一个人如果内心不仁爱、善良,他会怎样对待礼仪制度,怎样对待音乐呢?这就是本章要表达的中心意思。

  《八佾》第一章提到孔子对季氏的看法,连“八佾舞于庭”这种严重越礼的事情都干得出来,他还有什么事不能狠心去做呢?《八佾》第二十五章又提到,孔子对韶乐和武乐的看法,他认为大舜时的《韶乐》尽善尽美,而武王伐纣尽管是正义之战,但其《武乐》还有“未尽善也”的地方。由此可见,仁是礼乐的基础,礼乐是仁的表现,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

  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这句话是成语“朝闻夕死”的出处,意思很好理解,孔子用略显夸张的语气,表达了对“道”的渴慕之情,也凸显了作为志士仁人对于生命意义的定位。关键是,孔子追求的“道”究竟该作何解释?据杨伯峻统计,“道”字在《论语》中出现过60次,作为名词时有四种意思:第一,笼统的术语,指道德(本立而道生)、学术(吾道一以贯之)或方法(不以其道得之);第二,合理的行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第三,道路、路途(中道而废);第四,技艺(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按照这种分类,“朝闻道”中的“道”

  最近接第一种,即作为笼统的术语,但无论解释为道德、学术或方法,在本句中都欠通,故杨伯峻在《论语译注》中又随机将其翻译为“真理”:早晨得知真理,让我晚上死去。

  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本章关键在于对“君子”“小人”的解释。把君子理解为有道德的人,则小人指无德之人,意思就是君子懂得“义”(即道义),小人懂得“利”(即利益)。这句话就成了判断君子和小人的标准:义是公心,利是私欲,懂公心为君子,行私欲者为小人。如果把君子理解为在位当权者,小人则指平民。在孔子的观念里,在位君子应该有理想人格,而平民小人只知道利害计较,因此执政者要对症下药,满足百姓的利益。这是基于人性假设的治国建议。

  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见贤思齐意思近于前文提及的“就有道而正焉”,区别在于“就有道而正”是一种更为主动的行为,而“见贤”则具有随机性,但总的来说,者隄遇到更有修养、有学问的人,不要去嫉妒他、排挤他,而要虚心主动地向对方看齐、向对方学习,这是君子的美德。孔子更高明的是后半句,他并没有讲“见不贤”就要去教导人家,那是好为人师的做法,更应该做的是反躬自省,看看自己有没有相似的不贤之心、不贤之举,然后去改正——可见儒家强调的学习无处不在,而学习又是以提高自身修养为要义的。

  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这句话是讲君子的气质。质是先天的、朴实无华的,是质朴本性;文是后天的,经过饰获得的,如衣着装饰、谈吐文采之类。“质胜文”,就是缺少后天的修饰、装点,就会显得粗野、鄙俗。这也是儒家和道家不一样的地方,道家特别强调天真、自然。“文胜质”,则是一种矫枉过正,装点太多就显得浮华、虚伪。所以君子就要处理好质、文的关系,协调发展:内心真实朴素,待人接物有礼有节,说话办事有礼貌修养,这也正是儒家中庸之

  道在君子气质上的体现。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曾子的这句话非常有名气,被历代很多仁人志士引为座右铭。此句包含三个因果关系。首先,“士不可以不弘毅”是因为“任重而道远”。弘,一说为广大,一说为刚强,后一种更合语境,因为“任重”对应刚强,“道远”对应毅力,更加贴切。接下来解释为什么“任重”,因为以“仁”为己任。“仁”是孔子学术中最重要的概念,即“忠恕之道”,这是第二层因果关系。最后解释为什么“道远”,因为贯彻“仁”的精神需要终生不倦、死而后已,这是第三层因果关系。后面两层因果关系合起来是对“任重道远”的解说,而“任重道远”又是对“士不可不弘毅”这一中心句的解说,这种抽丝剥茧的论说方式强调和凸显了首句中的“弘毅”,反问语气又增强了感情色彩,使论断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

  8.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这句话孔子用了两个比喻,来说明做人、做学问、做事情要靠自己坚持,不能半途而废。第一个比喻是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如果这时候停了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其咎在己);第二个比喻是平整土地,即使只是刚刚倒了一筐土,可以前进一步了,也是我自己前进的(进益在己)。“未成一篑”“虽覆一篑”是两种极端情况,一是垂成,一是初始,垂成之际容易懈怠,初始之时容易畏难,故孔子特别加以强调。之所以说“吾止”“吾往”,是强调“为仁由己”。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句省略了太多信息,另一种解释也可通,即当止则止,即便只差一筐土,也要停下来;当进则进,只倒了一筐土,也要坚持往前走。至于用什么来衡量当止还是当进,自然是儒家强调的道义准则了。

  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本章表面意思不难理解,但是《论语》中越简单的章句越难解释。不同解读者对这三个分句有不同理解。要而言之,有智慧的人不会疑惑,因为知道大小、轻重、缓急、本末,判断力自然就强大;仁德的人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不会招人怨恨,行忠道(立人、达人)则会招人感激,人我关系处理得完善了,就不会忧虑;真正的勇者不是行为壮烈,而在于内心强大,不存在惧怕之心,横逆忧患之来,淡然处之,这才是大勇,故言“勇者不惧”。

  10.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这是《论语》中影响力非常大的一则章句,历代大儒如朱熹、王守仁等都基于自己的学说作

  过专门的解释。究其原因,一是讨论的话题很重要,即“问仁”,涉及儒家的核心概念和基本主

  张。二是提问者是颜回。事实上,子贡、子路、樊迟、仲弓等都问过同样的问题,孔子的回答却

  各不相同,这是孔子因材施教的体现。具体到颜回,他是孔子心目中最优秀的学生,他的日常行

  为表现最接近“仁”的境界(颜回三月不违仁),因此孔子的回答最有可能是他内心真实的想法

  或者体现了他内心最高的标准。总的来说,仁就是克己复礼,克己对内(内圣),复礼对外(外

  王),这是儒家的最高理想,也是孔子的毕生追求。一旦做到这一点,天下都会称赞他具有了仁的品格。达成仁的境界要靠自身的努力,具体的操作方法有:不合礼的不看,不合礼的话不听,不合礼的话不说,不合礼的事不做。不看、不听,就是要克制自己,不被礼崩乐坏的现实同化;

  不说、不做,就是要用礼的准绳严格要求自己,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在内涵上与克己复礼对

  应,二者具有一致性。

  1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卫灵公》)

  本章在《论语》中比较特殊。我们都知道孔子讲究“中道”“中庸”,他的很多观点都是辩

  证的,甚至是变化的,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当子贡问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践行时,孔子却

  给出了明确答案:“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是推己及人的意思,即《礼记》

  所谓“絜矩之道”:“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

  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恕和忠是孔子仁爱思想的一体两面。《里仁》篇载孔子与曾参对话: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

  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何谓“忠”?《雍也》篇载孔子和子贡的另一次对话: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

  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可见,“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积极进取的道德,不是谁都能做到的,故本章言“恕”不言“忠”。

  12.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这是孔子对弟子们的教诲,指出了学《诗》的益处。兴、观、群、怨讲的是文学作品的社

  会功能。兴,孔安国注为“引譬连类”,朱熹注为“感发志意”,是说诗歌能够激发人们的广泛

  联想,调动内在情感。观,郑玄注为“观风俗之盛衰”,朱熹注为“考见得失”,是说诗歌可以

  帮助读者认识风俗盛衰和政治得失。群,孔安国注为“群居相切磋”,朱熹注为“和而不流”,是说诗可以帮助人们沟通感情,切磋砥砺,提高修养,课文第一章即是“群”的表现。怨,孔

  安国注为“怨刺上政”,是说诗可以批评指责为政之失,抒发对苛政的怨愤和讥刺之情。“兴、观、群怨”以“兴”为首,互相结合,关系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正所谓“迩之事父,远之事

  君”。教学中可以联系《论语》和《诗经》的有关篇目加以印证。

  (二)在《<论语>十二章》的《雍也》篇中,孔子论及了“文”与“质”的关系,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文”与“质”的关系?

  孔子这里说的“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质,同时又合乎“礼”并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这一方面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方面反映了孔子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而主张不偏不倚,执两用中。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质朴的品质,“文”则是指文化的修养。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显得很粗俗;“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显得像个“酸秀才”“书呆子”,注重繁文缛节而不切实际。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典型的“文胜质则史”。所以孔子提倡“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三)从文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话,可以体现出孔子什么样的理欲观?

  在以往对孔子的研究中,人们往往忽略了对孔子理欲观的研究,通常认为孔子主张只要仁、义,不要利、欲。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能够富贵安逸。因此,孔子并不反对人们去获取财富,只是孔子认为获取财富必须通过正当的方式。这就是孔子在《论语·里仁》中传达的正确思想,通过对比的手法,揭示了君子和小人对待“利”的不同态度从而告诉人们无论致富达贵还是摆脱贫贱,虽然都是人的正常欲求,但是均不能采取不正当的手段,这是孔子对义利关系的基本看法。在义利关系面前,是见利思义、见义勇为还是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确实可以检验出一个人境界的高低。

  (四)文本特色

  《论语》多为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等。

  《论语》的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用意深远,在修辞上采用了丰富多变的手法,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还有就是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同时语言浅近易懂,接近口语,也是一个特点。

  学习活动四:

  阅读扩展视野,加深内容理解。

  (一)儒学

  儒家是中国古代在董仲舒“独尊儒术”之后最有影响的学派,为历代儒客尊崇。一般来说,特别是先秦时,儒家是最有影响的学派之一。和墨家并称显学。在秦始皇时“焚书坑儒”受到重创,在汉武帝后兴起。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旧日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一变“学在官府”而为“私人讲学”,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到整个民族。这样儒家思想就有了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为全社会所接受并逐步儒化全社会。儒家学派固守“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荀子·王制》)。

  儒家思想的精华包括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与礼、从前孔子时代的礼乐制度到孔子的仁礼思想、孔子的仁、孔子的礼、孔子的孝道、《论语》中的孝、《孝经》论孝、孔子的命观、孔子命观形成的背景、孔子命观的特征与内涵、“修身俟命论”的人生指导意义、孔子的人生问题论、乐——孔子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孔子与弟子论志向、立身行事中的言与默、孟子的性善论与孟子的使命、孟子的仁政学说以及荀子的性恶论与礼治说、儒家思想的流变、贯通天人——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性即理”——周、张、程、朱的理学思想、“心即理”——象山、阳明的心学思想、新儒家——西学东渐的文化回应、儒文化圈的崛起——儒学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的可能等内容。“儒学”、“儒家”、“儒教”这些概念要分清。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区分开。

  儒家学派之前,古代社会贵族和士通过“师”与“儒”接受传统的六德(智、信、诚、仁、义、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社会化教育。从施教的内容看,中国古代的社会教育完全是基于华夏民族在特定生活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习惯、惯例、行为规范和准则等文化要素之上而进行的。儒家学派吸收这些文化要素并上升到系统的理论高度。

  (二)名句(关于君子与小人)

  1.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左传》

  译:君子使自己懂得那些重大而长远的事情,小人却只注意细小的、眼前的事情。

  2.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孟子》

  译:君子有终身的忧虑,没有一时的担心。

  3.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庄子》

  译:君子之间的交情,清淡如水,小人之间的交情,甘如甜酒。君子清淡却亲切,小人甘甜却易断绝。

  (三)知识拓展

  四书五经六艺

  四书五经六艺,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其实本来应该

  有六经,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但后来亡于秦末战火,只剩下五经。六艺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礼即礼节,乐即音乐,射即射骑技术,御即驾驭马车的技术,书为书法,数为算数。还有一种说法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四书五经六艺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认为诗的四种作用是兴、观、群、怨,语出《论语?阳货》。这是孔子提出来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

  兴指诗歌通过意向,向读者传达一种感发生命的力量,可以使人从诗歌鉴赏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是指诗歌真实地反映社会政治和道德风尚状况,因而能让人从中观察出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群则是认为诗歌可以有使人互相交流情感、加强团结的作用。怨是指文学作品有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1

篇二:论语十二章阅读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论语十二章》复习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

  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

  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

  、、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

  ,字

  ,时期人,春秋末期的、、,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二、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论语()

  不亦说乎()

  不愠()

  三省吾身()

  传不习乎()不惑()

  不逾矩.......()()

  不思则罔()

  不学则殆()

  ..一箪食()曲肱而枕()()()

  好之者()

  笃志()

  ......三、解释加点词语

  1.学而时习之()2.有朋自远方来()

  3.人不知而不愠()()

  .....4.不亦君子乎()

  5.吾日三省吾身()()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7.传不习乎()

  8.三十而立()

  9.四十不惑()10.不逾矩()()

  .....11.温故而知新()()12.学而不思则罔()13.思而不学则殆()

  .....14.可以为师矣()()()15.人不堪其忧()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18.饭疏食饮水()()()19.

  曲肱而枕之()()

  .......20.不义而富且贵()21.于我如浮云()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3.择其善者而从之()24子在川上曰()25.逝者如斯夫()()

  ......26.不舍昼夜()27.三军可夺帅也()28.匹夫不可夺志也()

  .....29.博学而笃志()30.切问而近思()()

  .....四、通假字

  1.不亦说乎

  同

  ,意思是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同

  ,意思是

  五、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之

  (时,古义:;今义:

  。习,古义:;今义:)

  ..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今义:

  。三,古义:

  九、按要求默写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8.《论语》中提醒人们应该对朋友守信用的句子是

  9.一个人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正如《论语》中所说

  10.亚里士多德曾说:“人生的价值不只仅仅在于学习,还必须有思考的能力。”这句话和《论语》中

  十分相似。

  11.《论语》中感叹时间流逝飞快的句子是:。十、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文: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

  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

  逾

  矩。”

  译文:

  4.子曰:“饭

  疏食

  饮

  水,曲

  肱

  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

  而富且贵,于

  我如浮云。”

  译文:

  5.吾

  日

  三

  省

  吾

  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

  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

  参考答案: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二、略

  三、解释加点词语

  1.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2.有朋自远方来(从)

  3.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发怒)

  .....4.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5.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省)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7.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8.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

  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10.不逾矩(越过,超过)(规矩,规范)11.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12.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13.思而不学则殆(有害)14.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当作)15.人不堪其忧(忍受).....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代词,……的人)(喜欢,爱好)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趣)18.饭疏食饮水(吃饭)(粗粮)(冷水)

  ....19.

  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承接连词)20.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21.于我如浮云(对于)......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几个)(于此,意思是“在其中”)23.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24子在川上曰(河流上,河边)25.逝者如斯夫(流逝)(这,指河水)26.不舍昼夜(舍.....弃)27.三军可夺帅也(军队的通称)

  ..28.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汉)29.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30.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

  四、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

  通

  悦

  ,意思是

  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

  通

  又

  ,意思是

  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五、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之

  (时,古义:按一定时间;今义:时间。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天;今义:一日。三,古义:泛指多数,今义:数词,三)

  ..3.温故而知新(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

  .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

  ...5.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

  ..六、一词多义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可以为师矣(成为,做)

  2.而:人不知而不愠(转折连词,却)

  温故而知新(顺承连词,不译)

  3.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七、词语活用归类

  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

  温故而知新(得到)

  4.乐:不亦乐乎(愉快,快乐)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

  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3.传不习乎(动词活用为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喜欢,爱好;乐: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为乐。)

  ..5.饭疏食饮水(名词活用为动词,吃饭)

  .6.择其善者而从之(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指优点长处)

  .7.温故而知新(故:形容词作名词,旧知识;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知识)

  ..八、成语归类

  1.不亦乐乎

  2.温故知新

  3.择善而从

  4.三人行,必有我师

  5.逝者如斯

  6.匹夫不可夺志

  7.富贵浮云

  8.箪食瓢饮

  九、按要求默写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十、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文:

  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译文:

  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

  4.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译文:

  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与贵,对于我来讲就像那天上的浮云一样。

  5.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

  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

  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忠实地记住,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篇三:论语十二章阅读答案

  

  《论语》十二章答案

  《论语》十二章答案

  一、文学常识填空(每空0.5分,每题1分,共计2分)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或至圣先师”,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每空0.5分,共计5分)

  论语(lún)

  不亦说乎(yu..è)

  不愠(yùn)

  三省吾..身(xǐng)

  传不习乎(chuán)不惑(huò)

  ..不逾矩(yú)(jǔ)不思则罔(wǎng)

  ...不学则殆(dài)一箪食(dān)

  ..曲肱而枕(gōng)

  好之者(hào)

  ..

  《论语》十二章答案

  笃志(dǔ)

  .

  三、解释加点词语(每空0.5分,共计10分)

  1.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

  ..2.有朋自远方来(从)

  .3.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发怒)

  ..4.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5.

  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省)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7.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8.

  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

  .9.

  四十不惑(迷惑,疑惑)

  .10.不逾矩(越过,超过)(规矩,规范)

  .11.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12.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3.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14.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当作)

  ...15.人不堪其忧(忍受)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代词,……的人)(喜欢,...爱好)

  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趣)

  .18.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冷水)

  ....

  《论语》十二章答案

  19.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承接连词)

  ...20.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

  ..21.于我如浮云(对于)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几个)(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23.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

  ..24子在川上曰(河边)

  ..25.逝者如斯夫(流逝)(这,指河水)

  ..26.不舍昼夜(舍弃)

  .27.三军可夺帅也(军队的通称)

  ..28.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汉)

  ..29.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

  .30.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

  ....

  四、通假字(每题1分,共计2分)

  1.不亦说乎

  说:通“悦”,意思是愉快。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通“又”,意思是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五、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一定时间;今义:时间。

  ..

  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论语》十二章答案

  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天;今义:一日。

  ..三,古义:泛指多数,今义:数词,三)

  3.温故而知新(故,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

  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

  5.可以为师矣

  (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够,许可)

  六、一词多义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可以为师矣(成为,当作,做)

  2.而:人不知而不愠(转折连词,却)

  温故而知新(顺承连词,不译)

  3.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

  温故而知新(得到)

  4.乐:不亦乐乎(愉快,快乐)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乐趣)

  七、词语活用归类

  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3.传不习乎(动词活用为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4.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喜欢,爱好;..

  《论语》十二章答案

  乐: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为乐。)

  5.饭疏食饮水(名词活用为动词,吃饭)

  .6.择其善者而从之(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指优点长处)

  ..7.温故而知新(故:形容词作名词,旧知识;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知识)

  八、成语归类(此题共计3分,每词见错扣0.5分)

  1.不亦乐乎

  2.温故知新

  3.择善而从

  4.三人行,必有我师5.逝者如斯

  6.匹夫不可夺志

  7.富贵浮云

  8.箪食瓢饮

  9.乐在其中

  10.博学笃志11.切问近思

  12.三十而立

  九、按要求默写(每题一分,共计7分,见错无分)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十二章答案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十、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每题1分,共计7分,试题中红色字未翻译出来的扣0.5分,翻译句子大意通顺即可得分)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文: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的人。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译文: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感到迷惑。

  4.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荣华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那天上的浮云一样。

  5.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

  《论语》十二章答案

  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军队可以改变主帅,但是就连最普通的人也不可以改变志气。

  7.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

  能广泛地阅读,并且能够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推荐访问:论语十二章阅读答案 论语 十二章 答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