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生活教育学理论的理解9篇
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陶行知生活教育学理论的理解9篇

2023-04-30 08:36:02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篇一:陶行知生活教育学理论的理解

  

  陶?知的?活教育理论陶?知的?活教育理论在教师考试笔试的考试中,对于?物的考察经常出现,?陶?知作为我国伟?的教育家,他的相关理论在教师考试中也是重点考察的内容。今天就让我们?起了解?下他的思想理论中的核?内容——?活教育理论。这?部分的知识经常以选择题和简答题的形式进?考察,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我们对于这?部分的内容不难理解,究竟有哪些内容需要我们掌握呢?1.“?活即教育”“?活即教育”是陶?知?活教育理论的核?。所谓的?活即教育是指就是把?活本?当做?种教育来进?,?活中的?切事物都可以作为学习的对象,?活中的?切事物都可以教给我们知识。陶?知先?曾这样说过:“过什么?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活,便是受坏的教育”。“?活教育与?俱来,与?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由此可见,“?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第?,“?活即教育”是?类社会原来就有的,?有?类?活产?便有?活教育,?活教育随着?类?活的变化?变化。第?,“?活即教育”与?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活是相应的,?活教育就是在?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活中进?。第三,“?活即教育”是?种终?教育,与??共始终的教育。2.“社会即学校”“社会即学校”是陶?知?活教育理论的另?个重要命题。结合当时并?所有?都能够接受教育的社会背景,陶?知反对这种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众的普及教育。?“社会即学校”他的核?在于要求扩?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受教育。他认为学校?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这样的话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法,教育的?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的增加,学?、先?可以多起来。陶?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活即教育”?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3.“教学做合?”“教学做合?”,是?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陶?知的话说,“即是?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教学做是?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种?为例,指出种?这件事,要在??做的,便须在??学,在??教。在陶?知看来,“教学做合?”是?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法根据学的?法,学的?法要根据做?法,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由此看来,陶?知特别重视?活教育的作?,认为?活教育理论在反传统的旧教育上具有?定的积极意义,他把?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出路。它揭露并批评了旧教育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这对教师就有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尊重学?,注意教学之外的?活,指导学?在实际的活动中学好本领,培养他们的?活能?。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当时的教学?法的改?有积极作?,对我们现在的教学?式也有启发之处,因此在答主观题的时候也可以加?这些观点作为??加分亮点。例题:选择题:提出“?活即教育”主张的教育家是(A)。A.陶?知B.杜威C.福禄贝尔D.陈鹤琴以上是关于陶?知著名理论——?活教育的解读,想必?家看完之后对他的理论也有了更深?步的理解,希望对每?位备考的你有帮助,祝你早?圆教师梦。

篇二:陶行知生活教育学理论的理解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学理论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受到众多教育家的认可和赞赏。他认为,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发挥作用,而不是在学校里,只有在生活中,教育才能够及时发挥作用。他的理论被看作是中国当代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强调融合生活理论和学习理论,把学习作为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孤立的一部分。他认为,只有把学习融入到生活中,才能让学习变得更有效,也能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他认为,生活教育要把实际生活应用到学习中,生活教育要贴近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而不是让学生只是做书本上的模拟实验。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把学习融入到生活中,让学习变得更加有趣,更加有效。他认为,只有把学习融入到生活中,才能真正让学生获得扎实的知识,培养出自主学习的能力。他认为,生活教育不仅要把学习融入到生活中,还要把生活的知识融入到学习中,让学生不仅能够学习知识,还能够学习生活的经验。

  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学理论为标题,陶行知认为,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发挥作用,生活教育要把学习融入到生活中,让学习变得更有趣,更有效,更能让学生获得扎实的知识,培养出自主学习的能力。他的理论被看作是中国当代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也是许

  多教育家们所追求的目标。

篇三:陶行知生活教育学理论的理解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内涵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

  陶行知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一位卓越的人民教育实践家、理论家,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为中国的教育事业鞠躬尽瘁。其“生活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是教育史上的宝贵遗产,对陶行知的教育理论进行深入和体统的研究,对促进现代教育的发展与变革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其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个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三个方面包含了丰富的内涵。

  一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的中心是“生活及教育”。“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用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1]这段文字阐明了生活和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应该教什么。人生需要面包,我们就得受面包教育;人生需要恋爱,我们就得过恋爱的生活,也就是受恋爱教育。以此类推,过什么样的生活就需要有什么样的教育与之适应。教育的产生、教育的目的、内容、原则和方法都是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的。

  圈在狭小的空间里,不接触、不了解社会,教育与社会生活严重脱节。“就好象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成了一道高墙”,“生活教育者主张把墙拆去,我们承认‘社会即学校’。”“整个社会的活动,就是我们的教育范围,不消谈什么联络而它的血脉是自然流通的。”“它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它能任意翱翔,是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倘使我们认定社会就是一个伟大无比的学校,就会自然而然的去运用社会的力量,以应济社会的需求。”这样做,一方面是大大扩展了教育的范围,这样的教育不限于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它是完全开放式的、面向整个社会的,马路、街道、乡村、工厂,凡有人群的地方,凡是社会生活的场所,都是教育的场所,也就是让每个社会生产、生活单位都兼有学校的职能;另一方面,是教育必须联系实际,必须与社会沟通,使学校与社会打成一片,使教育的内容、方法、环境、条件等,都来一个根本改变。伴随这种改变,学生、先生都会大大增加,为大众服务的普及教育才能最终得到实现。

  三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贯彻生活教育理论的根据措施和方法。陶先生认为:“生活教育就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亦即教育法。”传统的旧教育方法是先生讲,学生听;先生教死书,学生读死书,完全脱离实际。“教学做合一”正是针对这种状况提出来的。陶行知指出;“我自回国之后,看见国内学校里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情形,就认定有改革之必要。”1926年,陶先生在《中国师范教育建设论》中说:“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法,学法,做法是应当合一的。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答语是: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怎样教就怎样训练老师。”[5]“教学做合一”理论的中心是“做”,“做”是“在劳力上劳心,用心以制力”,使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结合,让学生体、脑并用;“做”是“行是知之始”的“行”,强调了“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亲知是一切知识之根本”;“做”是使教师、学生这对教育中的主体、客体达到协调统一的关键措施,坚持了这一点,就能让教、学双方各自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使教育的整体作用发挥出来。“教学做合一”是为反对那些专在书本上做功夫,离开书本就不知所从的教育法提出来的,它并不反对书本知识,而是主张对其采取正确态度。陶先生说:“书是一种工具,是一种生活的工具,一种‘做’的工具。”[6]“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不是不要书……它只是不要纯粹以文字做中心的教科书,因为这些书是木头刀切不下菜来。”[7]他还说:“《墨辩》提出三种知识:一是亲知;二是闻知;三是说知……我们拿‘行是知之始’来说明知识之来源,并不是否认闻知和说知,乃是承认亲知为一切知识之根本。闻知与说知必须安根于亲知里面方能发生效力。”[8]陶先生还认为,必须摆正学与做,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力量来自实践,又要去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升华。他说:“人类与个人最初都由行动而获得真知,故以行动始,以思考终,再以思考之行动始,以更高一级融会贯通之思考终,再由此而跃入真理之高峰。”[9]

  陶行知以“做”为中心,把教与学统一起来,他认为教师的教应该根据学生学的需要和特点、水平来进行,教师的教不能脱离学生的学,否则就是无本之木。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应在“做”的基础上进行,“做”就是实践。这种思想对与我们改革当前的应试教育有直接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在应试教育中,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是分离的,教师的教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学,二者都不是建立在“做”的基础上,而是以分数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在这种情形下,学生被牢牢地关在学校里、教室里,所在书本里和文字中,“两耳不问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学生只知道闭着眼睛学,从来也不被允许思考所学的知识是不是有用,对于指导现实和未来的生活到底意义有多大?学生俨然成了背书、抄书的机器,久而久之,学生作为儿童原本应有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枯燥乏味的教学中慢慢消磨殆尽,年纪轻轻却老气横秋,原有的灵气和富于探索的精神再也见不到了。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造和健康,是个性加科学。而现实中的教育却与此背道而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中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就是检验现行教育的重要手段。能够达到教是为了学服务,教学又是为了实践服务,教学做能够统一起来,就说明教育的目的是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的。

篇四:陶行知生活教育学理论的理解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学理论

  陶行知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家、教育家,他的生活教育学理论在新中国出现后得到了迅速发展,在当今的教育领域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学理论源于他的教育思想,他提出要把学生“植根于生活”,在实践中学习、在活动中指导,使学生把知识和能力融入到实际生活中。他以一种灵活、自由、多元的方式来实现“学以致用”的宗旨,让学生在自然环境中观察、实践、思考,以求综合提高。

  使用这种方式的人文教育,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灵感和兴趣,让他们更好地体验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

  此外,陶行知还提出,实践教育应该建立在自然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强调以教育为本位,将学生与社会和自然环境联系起来,使学生以自身的经验、行动和思想来探索自然和社会,从而更好地学习和发展。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学理论为现代教育提供了一种更加积极、更加有效的发展方向,他的思想正在在当今的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现代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篇五:陶行知生活教育学理论的理解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一种崇尚自然、整体观念的教育学理论,它的核心是要求学生在乐观的生活环境中,通过自然界的观察和探究,体验生活,学会调整自己的思维,增强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从而获得自主的独立生活能力。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具有四大特点:

  一是以生活为中心,让学生在实践和体验中学习知识,从而掌握实践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是重视自然、社会和心理等多方面的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自然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心理素质为目的。

  三是采取整体观念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是强调以学生自身的生活经历为学习内容,以学生自身的生活感受为学习经历,以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为学习形式,以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为目的。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认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最好方式是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自我控制,懂得区分对错,学会掌握自己的生活,学会做出正确的选择,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

  发展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掌握主体的学习能力,最终实现自身的最佳发展。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为主要目的,充分体现了学习者的主体性,提出了教育者应该注重学生生活实践,强调学生自身活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理解、探究、实践中接触现实,从而激发学生的自身活动能力。

篇六:陶行知生活教育学理论的理解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新课程改革的启示中国人民教育家,民主革命家。他原名文濬,大学期间推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取名“知行”。43岁时,他在《生活教育》上发表《行知行》一文,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并改本名为陶行知。虽然王阳明学说含有主观唯心主义的成分,陶行知却从中悟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道理,且终生以此自勉。1935年一二九运动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提倡国难教育、战时教育,投身抗日民主教育。1939年在重庆创办育才学校,1946年又在重庆创办社会大学。同年7月25日病逝于上海。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生活教育是陶行知先生针对半殖民地、半封建旧中国的帝国主义“洋化教育”和封建主义“传统教育”而提出的教育理论。它的主要思想是要求教育同生活实际相联系,并能为广大工农劳苦大众的解放和民族解放斗争服务,以实现他“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宏愿。为了实践这个理论,他于1927年3月在南京北郊创办了晓庄师范学校。“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这些教育主张都是他在晓庄学校每天的寅会作演讲时逐步加以阐明的。陶行知认为,教育这个社会现象,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应为社会生活服务,在改造社会生活中发挥最大的作用。凡社会生活的中心问题也就是教育的中心问题,而“这个中心问题就是政治经济问题”。教育应责无旁贷地负有解决好这个问题的使命,“生活教育是教人做工求知管政治”。生活教育“所负的使命:一是教民造富;二是教民均富;三是教民用富;四是教民知富;五是教民拿民权以遂民生而保民族”。他还屡屡强调说:“第一要教育与农业携手”;“第二要教人生利”;“第三要教农民在农业上安根,在工商业上出头”;“第四要叫荒山成林,叫瘠地成五谷”。为此,他要求教育要“教人发明工具、制作工具、运用工具”;“教育有无创造力,也只需看他能否发明人生新工具或新人生工具”。有了这个新工具,才能更好地向自然界开战。陶行知强调说,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的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的书本”。“我们是现代化的人,要过现代化的生活,就要受现代化的教育”。他还认为,现代化的生活是健康的、劳动的、科学的、艺术的和改造社会的教育。

  生活教育和传统教育有什么根本区别?陶行知认为,传统教育是吃人的教育,是“教学生读死书、死读书。它消灭学生的生活力、创造力,它不是教学生动手、用脑,在教室里只许教师讲,不许学生问。一个人从小学到大学,十年读书结果,与一个吸食海洛因的家伙无异。他们肩不能挑,手不能提,面黄肌瘦,弱不禁风,再加以要经过那些月考、学期考、毕业考、升学考等考试,到了一个大学毕业出来,足也瘫了,手也瘫了,脑子也用坏了,身体健康也没有了。大学毕业,就进棺材,这叫死读书”。生活教育是“要教人做人,它要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它第一就注重健康,它反对杀人的各种考试,它只要创造的考试,也就是它不教人赶考赶人死。简单地说,它是教人读活书、读书活”。陶行知说:“活的书只能活用,不可死读,新时代的学生是用活书去生产、去实践、去建设。”传统教育是“教人劳心而不努力,它不教劳力者劳心。……教人升官发财”。生活教育是教人劳力上劳心,教人手脑并用,教人做主人,做政府的主人,做机器的主人,即使有人出来做官,他也是来服侍工人和农民的。生活教育由“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原理组成。陶行知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时,他的老师杜威博士教他“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在做中学”。1917年,他学成回国后经过十多年的教育实践,认识到这种教育理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社会是行不通的,便大胆地把杜威学说翻了半个筋斗,把它改造了过来,创立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并把它付诸实践和运用到推广乡村教育、创办晓庄师范之中。1、“生活即教育”。如前所述,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生活,教育要为改造社会生活而服务,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联,是生活决定教育,只有与生活相结合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脱离了生活就不是教育,教育者的任务是要指导青年一代为理想生活而奋斗,不断改进现实生活,使生活不断前进和向上。2、“社会即学校”。这里指学校要与社会密切联系,扩大学校对社会的积极影响。因为

  学校里的东西毕竟太少,实行了社会即学校这条原理,则教育的材料、方法、工具、环境范围都可大大增加,学生和先生也可以多起来,校外有经验的农夫、工程人员,学生可以领教;校内有价值的活动,外人也可以受益。显然,这对我们改革传统的封闭式的教学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的。陶行知于1939年曾形象地指出:“‘社会即学校’这一原则,要把教育从鸟笼里解放出来。”这是因为:“学校即社会,就好像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上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社会即学校则不然,它是要把鸟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去,使它能任意翱翔,是要把学校一切伸张到大自然界里去。”由此可见,“社会即学校”这个主张具有两层意义:(1)必须把学校与社会这个实体更紧密地联系起来,把学生从鸟笼中解放出来,使学校教育作用不局限在学校内。(2)要把学校办成符合社会实际的情况,把学校办成改造社会的中心。在现阶段,我们就要使学校能帮助工农大众增长科技生产知识和技能,与农民携手,让农业致富。同时,使学校培养出符合社会所需要的各种人才,有效地为本地区经济起飞服务。“社会即学校”绝不是所谓“学校消亡论”,相反,它给学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校认真改革,以适应社会需要,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即要求人们树立一种大教育观的新思维,使教育更有效地为本地政治进步和经济起飞服务。3、“教学做合一”。这是当年晓庄师范的校训,是指导整个学校的教学活动方针,它是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有三个组成部分:一是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二是教法、学法和做法应当合一,教师既教又学,学生则是学;三是教学不只教人学,而更为重要的是教人做事。以上三个方面,“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由此可见,“教学做合一”,实际上是行知合一,行是做,即实践。做是第一,知是第二。它是改变旧的传统教学中脱离生活、脱离社会、脱离实际的三脱离的弊端,把单纯传授知识,死教书、死读书的教学转移到培养学生的生活力和创造力的轨道上来,培养创造型、开拓型人才来,要求学用一致,在实践中加深理解,是一种推行手脑并用,在

  劳力使劳心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要求教师把指导学生学习的工作做好,不只学会、能应用知识,且能会学,终身受益。这要求教师实行启发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当年陶行知主持的重庆育才学校,不少课程都应用形象的教学方法讲授,如社会组的时事课用活报剧的形式表演给大家看;自然组的化学课也用表演的形式,如他们创造的化学之舞,将枯燥的化学变化公式用舞蹈表现出来,使人产生兴趣,易学易懂。像这样把科学教学加以艺术化、舞蹈化的办法,尚属破天荒之举。今天,我们某些政治思想课,如也能那样采取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就一定可以取得较佳的效果来。陶行知还形象地指出,现时学校中的先生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只会教书”的先生;第二种是“教学生”的先生;第三种是“既能负指导责任”、又“要学生负学习责任”的先生。上述先生中,第一种先生只会拿书本给学生看,把学生当作书架子;第二种先生则把“需要的书,全都拿出来”,牵着学生走;第三种先生才是真正的先生,他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并能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所以说第三种先生才是我们所需要的。陶行知这个“教学做合一”的见解是完全符合科学的认识论的,因为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就可以在实践中不断检验教学的内容是否正确,学生学的效果是否良好,而且形成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可以加速行——知——行的发展过程,从而获得牢靠坚实的知识技能。由此可见,在教学中贯彻“教学做合一”,将有如下两方面的好处:一方面可克服传统教学中脱离生活、脱离社会、脱离实际的三脱离弊端;另一方面,可以把单纯传授书本知识,死教书、死读书的教学转移到着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轨道上来。(三)、生活教育的原则1、实践性原则。陶行知主张“行以求知知更行”,即“行(实践)——知(认识)——行(实践)”。他反对教育的“三脱离”,主张在做上教,在做上学,理论联系实际。反对盲目读书,反对迷信教条和公式,主张独立思考,培养创造能力和开拓进取精神。2、科学性原则。陶行知反对非科学的理论,主张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教育。他尤

  其强调科学教育的实施,认为“中国欲谋经济、政治、国防各方面之发展,舍科学无由。中学课程对于科学尤宜格外之注重”。认为科学是从农业文明过度到工业文明的唯一桥梁,也是开向理想社会的特别快车。他曾积极推行“科学下嫁”运动,而且主张必须从小抓起,培养科学人才的幼苗,才能“使中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3、全民性原则。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大众的教育,大众为生活解放而办教育。”为此,教育不是为少数人服务,它必须面向大众,面向社会,应当为广大劳苦大众雪中送炭,让他们读好书,做好人,早日摆脱贫穷落后。教育必须走向社会,走向世界,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即邓小平所说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4、前进性原则。生活教育绝非固定不变,“时代是继续不断的”,教育必须与时代俱进,适应时代需要并促进时代发展。陶行知指出:“我们承认自古以来便有生活,即有教育。但在同一社会,有的人过着前进的生活,有的人过着落后的生活。”“我们要用前进的生活来指导落后的生活,要大家一起过前进的生活,受前进的教育。”他还认为一个现代化的人,必须取得现代的知识,学会现代的技能,感觉现代的问题,并以现代的方法发挥我们的力量。5、终身性原则。陶行知于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终身教育的主张,他说过:“出世是破蒙,进棺材才是毕业。”他还主张人人要“活到老,学到老”,这既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又能适应人生需要。一个人只有面向未来,不断更新知识,才能有所创新,“才能做一个长久的现代人,否则,再过几年,又要成为时代落伍者了”。6、创造性原则。陶行知是一位“敢探未发明的真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开拓时代的哲人。在1924年,他高唱人生要“为一大事来,为一大事去”。在抗日战争最为艰苦年代的1943年,他在《创造宣言》中宣称:“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早在20世纪20年代,他就号召人人要争做第一流的教育家,这种教育家具有创造精神和开拓精神。陶行知的一生就是创造的一生,他是中国创造教育的开拓者和奠基

  人。他认为“真正的教育必须能造就能思索、能建设的人”,应培养年青一代成为“新时代之创造者,不是旧时代之继承者”。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与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学生发展为本”是完全一致的,因而对今天的新课程改革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1、“生活教育”理论启示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生活教育理论启示我们要转变以下教学观念:(1)教学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学不仅仅使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智慧、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就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教学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要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要激励和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创设适宜教学情境(即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教学情境),并提供充分的条件,促使学生尝试、探索、观察、实践,让他们动口、动手、动脑,成为自主的、“发现的”学习者,成为学习主人、生活的主人。(3)教学要注重教学生学会学习。“教”是为了“不教”。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就必须把“教法”与“学法”统一起来,发展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使学生成为“策略的学习者”。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会收集、处理和运用信息,用于分析、研究和处理各种问题。学生这种自主学习的能力一旦得到培养,将会受益终身。(4)教学要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学生的经验储备、发展水平和个性特征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教学应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视差异为一种“资源”和“特点”,采用适当“调适”的方法和各种“差异教学”的策略,“因材施教”。要记住,面向全体学生的实质,就是面向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个体;教学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尽可能好的发展。2、“生活教育”理论启示我们要改变教学方法。生活教育的核心是“教学做合一”,它将启示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探索以下新的教学方法:(1)变“传话”为沟通与“对话”。在新课改的课堂教学中,课

  堂已不再单纯是教师“自弹自唱独角戏”的舞台,也不再是一个个学生张开口袋等待灌注的知识回收站,而是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思维活动的广阔天地;是浮想联翩、精神焕发和创意生成的智慧的沃土——在这种课堂学习中,别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经验被别人的看法所唤起,不同的意识在碰撞中相互同化,于是,每个人的经验都进行了改组和改造,每个人都获得新意义的生成与创造。在这样的课堂里才能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成为展开生命活动和精神生活的“理想世界”,这样的教学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方位的沟通。(2)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新课改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过分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倡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3)倡导“问题导学”教学法。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需要将教材内容问题化,即问题导学。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进行操作:把教材内容变成问题的“链接”,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努力(尝试、探索、调查、实验、合作等)一个个地进行问题“求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并生成更多、更深刻的问题。经过长期训练,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乃至创造能力。3、“生活教育”理论启示我们要改进考试及评价方式。要改变目前过热的应试方式和唯一用分数的评价方式,尤其是初中阶段。考试固然还要,但试卷的命题要改革,不能唯书本知识,试题要联系生活、生产实际,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考试要求也不能一刀切,尤其是对学习困难生不一定以60分为合格标准,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的合格标准。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不能唯考试成绩,要综合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包括社会实践能力)等予以评定。4、“生活教育”理论启示我们要转换教师角色。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扮演的角色与传统教学中的角色完全不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不同阶段应扮演不同的角色:首先,教师要为学生设计好问题,并使问题适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即问题的设计者;其次,教师要巧妙地指引

  学生探讨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即问题的向导者;最后,教师在学生解决问题时,要恰当地评价学生的表现,即问题的评价者。这种幕后角色发挥的关键作用在于为学生在学习中担任“主动”的角色铺平道路。5、“生活教育”理论启示我们要创造教学特色。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要不断探索、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并且创造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教学特色,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一流”的教学专家。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之主要精神实质是实践、求知、创新、育人,是要教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进行创造性的劳动。生活教育呼唤我们必须改革传统教育的弊端,启示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中要树立新型的大教育观,使教育为培养适应整个政治经济发展的人才服务,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服务,为更好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服务。

篇七:陶行知生活教育学理论的理解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陶行知是20世纪初中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提出了“生活教育”的理论,是现代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前的教育教学有着深刻的启示。本文将从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以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陶行知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以以生活为基础和以生活为中心为核心思想的。生活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所有的社会活动都离不开人类对于生活的需要和追求。因此,在教育的领域中,生活应该成为教育的基础和核心,而不是教育的附庸或是花絮。生活教育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活教育能够带来更加实际的学习体验。通过生活教育,学生能够更好的接触到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从而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掌握知识。

  2.生活教育能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由于生活教育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学生能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3.生活教育能够增强学生们的社交能力。生活教育中强调交流、合作以及团队精神,这些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必须要具备的社交能力。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不仅对20世纪初中国的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于当代教育也有着重大的启示。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变化,教育需要跟随时代的潮流,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在此基础上,陶行知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可以给当代教育带来以下几个启示:

  1.教育要与实际生活相融合。现代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和书本知识的层面,而是要更加注重现实生活的应用和着眼点,提供更加实际的学习体验。

  2.教育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感。在现代教育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化和自主的学习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3.教育要强调团队协作和社交交流。现代社会对于人们的社交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学校应该重视学生们的社交能力培养,注重团队协作和社交交流的教育。

  综上所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当代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参考,教育者应该在日常教育中秉持这一理念,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实际性更强的学习环境和学习体验。

篇八:陶行知生活教育学理论的理解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作为一个实践家和思想家,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对中国的现代化很有影响。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的核心是把学习放在生活中,不仅要让学生知道知识,而且要让他们学会思考,让他们能够用自己的思考去解决问题。通过对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来学习,让学生从实际中获得知识,开发他们的智力,从而使他们能够从实践中学习,从而达到更加深刻的理解。

  生活教育特别强调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而不是仅仅学习理论,学习知识,而是要学会思考,用自己的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而这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也是未来社会所需要的。所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鼓励学生从实践中学习,而不是仅仅知识的掌握,而是要把学习放在生活中,让学生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样更能够提高学生的素质。

  生活教育不仅注重学生的学习,而且也注重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能够把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放在生活中,从而获得更加健全的智力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追求。

  总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一个积极向上的教育思想。它不仅强调实践,而且也强调价值观的培养,把学习放在生活中,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从而实现自我价值的追求。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基础理论,也是我们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

篇九:陶行知生活教育学理论的理解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学理论

  陶行知提出的生活教育学理论是以生活教育为切入点,将其与实践、道德教育等课程内容联系起来的思想构成。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的最大价值在于培养和塑造一个关怀他人、利他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他提出,教育应该尊重"(1)每个孩子的个性",培养个性;(2)道德原则,培养把道德当作具体行为的准则;(3)

  社会实践,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处世能力的培养;(4)实践活动的参与,使学生丰富的体验,以及文化价值的学习等。

  他还强调,学校是一个重要的学习环境,教师在学习和授课过程中应该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兴趣爱好,把学生当作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同时,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要侧重实践性,注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让学生在参与实践中发现问题,经验发展,从而可以改变他们的思想世界和价值体验,使他们可以借鉴自然界和生活界的关系,掌握生活的技能和知识,从而获得生活的自我发展。

  总之,陶行知提出的生活教育学理论是以追求真理为出发点,将爱国主义、家国情怀和民族情怀与教育联系起来,让生活教育处于特定的社会文化和历史发展背景中,强调实践教育,把发展生活能力作为教育的核心内容,从而达到实现全面发展的明确的目标,指导学生的积极的人生发展,建立健全的人生理想。


推荐访问:陶行知生活教育学理论的理解 理解 行知 学理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