讷河公共服务条件现状概况5篇
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讷河公共服务条件现状概况5篇

2023-04-28 17:42:02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篇一:讷河公共服务条件现状概况

  

  黑龙江省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初探

  周薇;徐淑梅;杨奇峰

  【摘

  要】在大众旅游蓬勃发展、全域旅游持续推进的历史机遇下,建设黑龙江省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经过40年的改革发展,黑龙江省已具备发展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基础条件,但从建设现状来看存在着旅游基础设施与交通便捷服务不完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不均衡、旅游安全保障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旅游惠民便民服务力度不强、旅游行政服务机制单一等问题,鉴于此,我们在探析全域旅游与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之间的内在关联的基础上,依托政府资源、社会资源、企业资源等多元供给模式,提出了诸如打通路网补齐短板、传播便利的智慧服务、创新旅游公共安全保障机制、加大便民惠民力度、推进“第三部门”协同联动等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战略。

  【期刊名称】《知与行》

  【年(卷),期】2019(000)002【总页数】6页(P111-116)

  【关键词】黑龙江;全域旅游;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融合发展

  【作

  者】周薇;徐淑梅;杨奇峰

  【作者单位】[1]哈尔滨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哈尔滨150025;[2]哈尔滨技师学院现代服务系,哈尔滨150025;[1]哈尔滨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哈尔滨150025;[1]哈尔滨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哈尔滨150025;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F592.3历经改革开放40年的时代跨越,旅游业发展迈进了大众化和全域旅游的新时代。从最初的政府接待到具备旅游功能,从跟团游到自由行,从少数人差旅到大众参与,从单一景点旅游进入到全域全景旅游,可以说是从旅游1.0时代升级到了旅游4.0时代,即进入了跨界融合发展新阶段。大众化旅游蓬勃发展以及全域旅游的渐进式展开,使得一个区域的城乡建设水平和旅游公共服务供给水平面临着巨大的考验。黑龙江省地域范围广大,又偏居一隅,由于种种原因社会公共服务设施欠账较多,因此要适应大众化的旅游市场需求,并跟上国家推行的全域旅游发展进程,抓好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全省旅游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全域旅游与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内涵及关联

  全域旅游是站在顶层设计的层面确立的旅游产业改革创新发展的新理念、新模式和新动能。笔者认为,全域旅游是在一定的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相关产业、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体制和政策等要素整合、优化与提升[1],带动整个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融合发展,使旅游产业与社会各领域实现旅游资源的全域化、旅游行业开放化、公共服务共享化、管理模式协同化等旅游与区域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关于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概念和基本内涵,笔者认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是旅游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角度,为满足旅游者需求所提供的公共性和便利性的旅游公共服务系统。国家旅游局在颁布的“十二五”旅游公共服务规划中,将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分为旅游交通便捷服务体系、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旅游安全保障服务体系、旅游惠民便民服务体系、旅游行政服务体系等五大系统[2](即图1-1)。在实际运行中,各地方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各有侧重,结合研究需要,我们把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交通便捷服务融

  合在一个体系之中。

  图1-1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构成

  全域旅游与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有着密切联系,从纵向角度看,全域旅游是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全域旅游的基本指标和支撑条件;从横向角度看,全域旅游的发展内容包含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涉及公共服务、产业融合、共建共享等内容,实际上就是对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内涵的深度剖析和具体解读。二者的共性目标都是旅游公共资源的优化、重组、整合和配置,以此推动旅游目的地建设的全域化。全域旅游其主要目的就是将全区域都看作是一个大景区,要做到全域化、全景化、全时化、全程化,这就要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一定要增强其便利性并趋于完善。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也为全域旅游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基础和先决条件。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依附的关系(即图1-2)。

  图1-2全域旅游与旅游公共服务关系

  二、黑龙江省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将促进黑龙江省从“小旅游”向“大旅游”格局的转变,不仅会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更代表着黑龙江省旅游发展由单一走向融合的新格局,这对于黑龙江省建设文化强省和旅游强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提升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自2007年开始,国家旅游局就号召全国范围内的各区域加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并先后颁布了“十二五”“十三五”全国旅游公共服务规划。2018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就全域旅游发展做出新的战略部署[3]。2017年,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期,其中“人民幸福生活”等关键词在报告中被多次提及,旅游业被赋予了更多的责任。全国及全省文化和旅游工作会议也不断提出要加强旅游公共服务覆盖面。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已经成

  为我国旅游行政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4]。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在全域旅游理念的指导下,为广大群众出游提供公共服务的便利条件,这就需要多方联动,尽全力营造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制度环境,也是提升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

  2.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主客体提供了更多获得感。全域旅游强调宾主相宜、主客共享、释放旅游业综合功能,共享旅游发展红利,倡导全面响应、全民参与,创造“人人都是旅游环境”的社会文化氛围[5]。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为了适应全域旅游发展的理念和要求,在保障本地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其他相关产业的建设也要充分考虑旅游的用途和需求,通过共同努力建设一个主客共享的功能完备的旅游目的地,以提升服务的惠普性和便捷功能。提升和扩大主客共享的空间服务,为主客提供更多获得感、舒适度和幸福感,使旅游让人们生活更美好得以更充分的体现。

  3.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战略将助推全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制约黑龙江省旅游发展的主要瓶颈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服务水平,包括自驾风景道、观景台、通信网络、旅游厕所、游客服务站点、自驾车停车场、旅游从业人员服务素质等在内的诸多方面,在这些方面的落后及缺欠使全省旅游业前行之路举步维艰,限制了黑龙江省旅游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借助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来“疏通脉络”,形成网络,破解旅游发展“堵塞”问题,构建与全域旅游相匹配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6],从而助推黑龙江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三、黑龙江省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黑龙江省地处东北亚核心,是中国“最北”和“最东”的省份,拥有丰富的国家级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冰雪旅游资源。又是我国北方古人类活动的重要区域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人类文明。黑龙江省旅游业在1978年开始兴起,经过40年的改革发展,旅游业基础设施在不断完善,旅游接待人数和总收入稳定增长,对省内GDP综合贡献率、就业贡献率均超过10%,旅游的带动作

  用明显,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各方面的建设都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1.旅游基础设施与公共交通便捷服务稳步推进。目前,黑龙江省共建设旅游卫生间1429座,在5A级景区实现了“第三卫生间(家庭卫生间)”全覆盖[7],并建立了城市卫生间开放联盟机制和智能寻厕APP,为游客出行提供更多便利。截至2017年年底,黑龙江省高速公路里程达4512千米,高速公路建设遍布全省各主要市县和重点景区。2012-2018年间开通的哈齐、哈佳、哈牡高速铁路,实现了以哈尔滨连接地级市的“一小时、两小时经济圈”,大大节省了旅游出行的时间,增强了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目前黑龙江省民用通航机场达13个,各主要旅游景区所在城市均建设了机场,共有空中航线600多条。哈尔滨城市地铁的开通、智能轨道快运、松花江轮渡航线扩线,实现了一定数量的“空铁联运”“空地联运”和“公铁联运”等一系列举措,都标志着黑龙江省旅游综合交通能力显著提升。

  2.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目前已建成门户网站以及新媒体“双网十平台”,即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政务网、文旅龙江官方微信、官方微博、今日头条、抖音、优酷、秒拍、爱奇艺等新媒体平台。黑龙江省各市、县、旅游景区、高星级酒店均建立了官方网站,12301、12345旅游服务和投诉热线开通。位于中央大街上新升级的哈尔滨市旅游集散中心现已建成VR、AR展示平台,实现了“线上线下”问询、食宿预订、散客接待、旅游投诉处理等全方位的服务。牡丹江市于2017年打造了“狼图腾—丹江汇”智慧旅游平台,实现了“一部手机游雪城”。黑龙江文化和旅游厅(旅游事业)官方网站设有360°全景展示和精彩视频宣传片栏目。已加入“路书云”高端定制平台,成为国内第一个旅游上线品牌。还正在建设“龙江文旅云”平台。

  3.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建设齐抓共管。省安委会、省消安委、省质检局、省公安交管等部门持续进行安全防范工作布置和安全检查,加强旅游安全保障工作。第一,旅游安全保障机制不断完善,积极开展旅游交通助游专项活动。制订了《黑龙江省

  恶劣天气高速公路交通安全应急反应机制》,通过交通广播99.8频道、公路电子显示屏、“双微一信”、电视、报刊、网络进行安全宣讲和提示,及时公布旅游景区附近交通道路状况、易拥堵路段、事故多发地段、分流绕行路线,为游客提供“精细化”的出行参考。第二,不断加强旅游安全基础设施和紧急救援服务设施的排查和监管。第三,集中整治食品安全,不断开展“食安龙江”专项活动。第四,黑龙江省公安厅和市场监管等其它相关单位,严厉打击涉旅黑恶势力、侵害游客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切实保护游客的旅游安全,消除安全隐患,全方位保障了旅游公共服务质量。

  4.多措并举推动惠民服务。全省各地市不断推出旅游惠民便民政策和措施。第一,文旅惠民政策,全省各类免费公园、文化场馆、博物馆、图书馆、科普场所等均向公众开放,哈尔滨市已有26处公园无“围栏”,大多数旅游景区实行门票减免或打折等优惠政策。第二,文旅便民模式,如组织特困家庭、劳动模范、抗联英雄等到文化和旅游场馆观看演出。第三,特殊节庆优惠活动,黑龙江省全民冰雪活动日和中国旅游日,全省各景区都可以免费畅游,同时在中国传统节日也推出了系列优惠活动。第四,微信、微博、OTA平台有奖参与模式,在微信、微博、美团、大众点评平台组织抽奖、猜谜、旅游摄影等多项赠送门票活动。

  5.旅游行政服务日益规范。黑龙江省出台了一系列的旅游行政服务条例和方案,如《黑龙江省旅游条例》《黑龙江省旅游业“十三五”发展规划》《黑龙江省旅游价格行为规则》《黑龙江省旅游厕所建设管理新三年实施方案(2018—2020)》《黑龙江省旅游服务标准体系》等。2018年重点开展了冬季旅游市场监管专项检查,严查价格欺诈、强迫消费、非法经营等行为,并设立了黑龙江省旅游诚信基金,对涉旅投诉第一时间进行赔付,避免旅游矛盾恶化升级。每年定期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旅旅游服务质量。

  四、黑龙江省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黑龙江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其他优秀旅游省份的旅游业发展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与全域旅游理念下旅游公共服务的要求相比,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根据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旅游公共服务方面的统计信息和相关报道以及笔者的调查问卷,发现黑龙江省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旅游基础设施和交通便捷服务不完善。第一,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各地市不均衡,旅游交通便捷服务不完善(即表1-1)。各地区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旅游厕所、停车场、通信网络等设施与全域旅游发展差距较大。旅游交通道路建设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往返景区交通不便利、路况不佳,制约旅游可进入性。第二,缺乏旅游自驾风景道及配套设施建设,自驾线路上旅游交通标牌、导览图、营地较少,不能充分满足自驾车旅游需求。

  表1-1黑龙江省各地区旅游基础设施与交通便捷服务存在问题资料来源:黑龙江文化和旅游厅(旅游事业)官方网站、黑龙江省政府官网、黑龙江省统计局整理哈尔滨市

  市区地面交通拥堵、旅游直通车较少齐齐哈尔市

  景区建设、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备牡丹江市

  铁路、航空直达客源城市的车次、航班少,公路跨省旅游客运受限佳木斯市

  基础设施不完备大庆市

  景区直通车频次不够,自由行出行不便捷双鸭山市

  周边机场航班数量少,市域内旅游交通配套建设不充分鸡西市

  景区导览、服务中心、厕所、停车场等基础设施不完善伊春市

  铁路仅达哈尔滨、大连几座城市,旅游交通主要依赖公路和自驾鹤岗市

  出省列车仅两列,旅游公路等级不够;基础设施薄弱、通讯不完善绥化市

  服务设施、基础设施不完备黑河市

  无高铁;旅游厕所不足、服务中心、标牌不完善七台河市

  基础设施薄弱、交通不便利大兴安岭地区

  列车多为普速列车,其运行速度慢、舒适性差、卧铺数量少;公路路况差,存在断头路;通迅信号有盲区、电力供应不足

  2.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不均衡。第一,对新媒体等现代传媒平台利用较少,达不到宣传、了解黑龙江省地域文化内涵和旅游特色的目的。第二,旅游公共信息各地区建设状况参差不齐,个别地区网站建设实用性差,信息有效性不高,导致旅游行程的设计和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出入,不能满足旅行社、游客自助游和自驾游的需求。第三,旅游集散中心分布不平衡,功能不齐全,有一些县市游客汇聚的地方尚未设立旅游集散中心和旅游咨询服务站点,例如绥化市和双鸭山市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旅游咨询站点,使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受到一定的限制。第四,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具有无与伦比的特色,汇聚很多的外国游客,却很少有多语种的旅游标牌。

  3.旅游安全保障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黑龙江省处于我国疆域最北端,旅游安全保障服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第一,《旅游安全管理方法》出台时间较为久远,管理制度办法陈旧、不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不完善,进而无法对旅游安全进行有效保障。第二,没有旅游景区预警系统和旅游应急指挥管理平台,没有配备相应的应急队伍,游客到边疆旅游心理上缺乏足够的安全感,必将影响旅游目的地的综合竞争力。

  4.旅游惠民便民服务力度不够。第一,旅游惠民便民服务力度不大,缺乏旅游淡季促销和推广活动。对外地自驾游客优惠较少。第二,没有旅游套票、年卡和旅游优惠发布平台等优惠措施。第三,针对老弱病残等人群的减免政策开放力度不大。第四,旅游便民细节不到位,例如旅游公共物品(充电宝、雨伞、轮椅等)的临时租用。第五,省内部分地级市公共休憩区较少。

  5.旅游行政服务机制单一。第一,文化和旅游部门的行政服务涉及社会公共服务和公共资源等诸多方面,处理权限受限制,多方部门合作机制存在问题。第二,旅游行政管理方式较为传统,省内各地方的旅游行政部门管理松懈,尚未做到与时俱进。对于一些突发的网络旅游投诉事件不能及时做出调查和回应,致使网络负面舆情发酵升级。第三,行政处理不够及时有效,整治力度和监管方面还存在漏洞。除此以外还存在社会资本融资较少、各市县旅游人才匮乏、订单培养没有实效等问题。

  五、建设黑龙江省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思路与对策

  黑龙江省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供给模式要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为当地居民和游客提供便利,不断创新思路,提供多样化的旅游空间形态,营造文明的旅游环境和社会氛围。树立“全域旅游”发展理念,秉承“顶层设计、世界眼光、全域覆盖、地域特色”的总体要求,坚持“人本为王、文化为魂、创意为本、智慧融入、主客共享”的宗旨,系统推进黑龙江省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1.建设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思路。第一,突出规划引领,出台建设标准。借助世界旅游组织来黑龙江省考察和编制《黑龙江省全域旅游发展规划(2019-2030年)》《黑龙江省冰雪旅游产业发展规划(2019-2030年)》的契机,编制全域旅游规划下《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和执行标准》,其中旅游公共服务五大体系要有详细的专项规划和建设标准,进行渐进式、有实效的推进建设。第二,成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旅游、财政、国土、交通、城建、公安等部门和协会工作推进联席会制度。组织文化和旅游领域专家、企业家研讨旅游公共服务五大评价体系的指标权重,进行建设评估督导、查缺补漏。注重订单培养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人才。第三,在政策、资金方面要给予大力支持,并采取吸纳社会资源、企业资源等多渠道、多元化的融资方式,实现共建共享。第四,总揽全省旅游产业优势资源,横纵联合,打造多种空间形态的旅游目的地,减少易造成生态环境破环的或有其他负面影响的项目开发。

  2.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对策。一是打通路网补齐短板,开辟贯穿全省的旅游自驾带。第一,依托政府利好政策和主导作用,补齐旅游基础设施短板,进一步完善旅游交通网络建设。把黑龙江省交通发展规划和旅游业发展规划深度融合,扶持旅游空间业态优势地区的道路建设,例如优先解决通往伊春森林康养区、五大连池疗养区道路的提速问题,提高大兴安岭古驿路地区公路和通讯的可进入性。开通旅游专列、旅游直通车建设,把游客迎进门,实现全域旅游“路网畅通”的目标。

  第二,针对自驾游市场,依托全省森林生态、边疆文化、大湿地、大界江等现有资源,开辟“醉美”省域旅游自驾风景道。其中最有发展潜力的应是古驿路文化探寻自驾线路,即哈尔滨-齐齐哈尔-嫩江-墨尔根-黑河-呼玛-塔河-漠河洛古河;“哈亚雪双湖”自驾线路,即哈尔滨-亚布力-雪乡-横道河子-镜泊湖-绥芬河-兴凯湖;秘境森林两极穿越自驾线路,即哈尔滨-同江-抚远-鹤岗-伊春-黑河-漠河;林海雪原冰雪盛宴冬捕自驾线路,即哈尔滨-东升雪谷-林海雪原-中国雪乡-威虎寨等几条线路,将这些自驾线路打造成为向往自由、独特极致的旅游自驾风景道,并做好自驾沿线通讯、旅游标识系统、服务区、观景台、汽车旅馆、营地等旅游供给,以实现旅游全空间、全过程“路网畅通”的目标。

  二是传播便利的智慧旅游服务,分层分级布局旅游集散站点。第一,建立“黑龙江省全域旅游公共服务APP”,让游客随时查找加油站、特色美食、住宿、集散中心、附近公厕、停车场等,随时了解交通情况、天气情况、旅游直通班车等情况,随时进行咨询、购买门票或进行投诉等等,为游客提供一站式、全方位、个性化的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此外,在APP上还要对本地特色旅游进行精心的编撰,以美文、游记、线路、攻略等方式,为游客提供本土化的旅游信息。同时在文化和旅游厅官网增加“公共服务”栏目设置,内容包括交通地图、服务热线、在线咨询、意见征集、旅游投诉等相关信息。第二,借助新媒体的巨大影响力,搭建交流平台。依托传媒平台,组织文化和旅游领域专家、学者、龙江名人等宣传黑龙江省北大荒文化、鄂伦春民俗、抗联文化、森林科普、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地域特色文化。通过纪录片、电影、电视剧、动画片、新媒体视频等形式,制作出吸引人、感染人、喜闻乐见的专题节目,让黑龙江的旅游资源优势和人文生活气息完整地呈现在大众眼前。第三,依托企业提供的各种资源,切实解决信息不对接的问题。从大数据和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手段着手,根据游客个性化需求和偏好,探索旅游信息便利化。借助PC官网、微信、微博、新媒体等渠道,360°覆盖旅游六大要素和旅游出行所涉

  及的旅游资讯,采用线上线下服务相结合,涉旅数据共享,建设全域全场景智慧旅游服务体系。实现重点涉旅区域WiFi和通讯信号全覆盖,逐步完善景区的智能解说系统和多语种自动导游机服务。第四,加快旅游集散中心和旅游咨询站点分层分级布局建设,实现全省全域旅游示范区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全覆盖。同时还要加强旅游纸质资料的宣传力度。在全省各旅游饭店、机场、火车站、汽车站等地配备旅游电子信息屏、旅游资料阅读架,方便游客查阅。在边境城市加强中、俄、英、蒙等多语种的旅游标牌制作。实现信息便捷、全空间覆盖、主客共享的“龙江畅游智慧网”的目标。

  三是创新旅游公共安全保障机制,规避防范各类风险。第一,依托社会资源健全旅游公共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倡导旅游目的地的政府以及企业、社会组织、社会人士、志愿者等多元结构广泛参与,增加旅游安全保障体系的保障功能。设立旅游公共安全管委会和公共安全服务中心,建立高效的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处理机制,运用智能化手段打造“安全龙江”,积极探索旅游安全处置和多种救援方式,配备相应的应急队伍,切实为游客打造放心、高效、安全的旅游环境。第二,重点旅游项目要建立旅游安全预警系统和旅游应急指挥管理平台,及时了解景区最大容量状况和安全隐患。第三,打造社会治安联动体系,配备相应的应急队伍。逐步形成公安、消防、医疗、交通、气象、保险等多部门的联动体系,提升紧急救援能力,并开展旅游安全教育培训,切实规避防范各类风险。实现全域化、立体化、多元化的“龙江安全保障网”。

  四是加大惠民便民力度,打造主客共享旅游目的地。第一,加大惠民便民力度,“敞开门、迎进来”促进全域旅游发展,让全民共享旅游发展成果。倡导旅游景区利用每年的淡季,开展半价或免费的公益性旅游活动,加强旅游套票、年卡、优惠网的开发。为弱势群体、特殊人群多创造一些优惠。第二,整体推进“龙江旅游纪念品”的经营,打造龙江有机、原生态、独特、精致的伴手礼。

  五是推进“第三部门”协同联动,深化旅游行政服务规范管理。第一,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调动全省各相关部门协同联动。促进旅游相关行业协会和部门协同管理,包括财政、交通、国土、公安、城建、通信、卫生等部门合作共建优质旅游环境。第二,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应实现规范化管理,包括从业人才培训、游客投诉及意见处理、服务质量监督等。加强“黑车”“野导”“黄牛”整治力度,及时受理和有效处理旅游投诉,维护广大旅游者的合法权益。第三,积极学习优秀旅游省份的先进管理经验,创新理念,提高旅游行政服务效率;依托国家及省内知名旅游专家、企业家,成立旅游产业“产学研”发展智库;依托黑龙江省职业高校资源,订单培养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后备人才,输送到各市县旅游目的地,既解决各市县旅游人才匮乏问题,又能缓解旅游人才就业压力。第四,要充分借助市场力量,通过创新投融资PPP和BOT等方式调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融汇更多的社会资源。实现高效、创新、发展的“第三部门联动网”的目标。

  六、结语

  黑龙江省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要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出发,抓住全域旅游、大众旅游的历史机遇,依托政府资源、社会资源、企业资源等多元供给模式,从人的“舒适性”和“便利性”角度出发,有效地配置旅游公共服务资源,构建与全域旅游发展相匹配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探索以国家重大战略为导向的黑龙江省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现龙江畅通“路网”、畅游“智慧网”、多元“安全网”、共享“优惠网”、创新“联动网”的目标和战略。

  [参

  考

  文

  献]

  【相关文献】

  [1]

  李金早.全域旅游大有可为[EB/OL].hppt://www.cnta.gov.cn/zdgz/qyly/201602/t20160207-760080.shtml,2016-02-07.

  [2]

  中国旅游公共服务“十二五”专项规划[EB/OL].http://www.ce.cn/cysc/newmain/yc/jsxw/201303/06/t20130306_21439085.shtml,2013-03-06.

  [3]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http://www.gov.cn/home/2018-03/22/content_5276528.htm,2018-03-23.

  [4]

  李爽,甘巧林,刘望保.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一个理论框架的构建[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5).

  [5]

  徐淑梅.全域都市旅游发展战略思考——以哈尔滨市道里区为例[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7,(6).

  [6]

  王德刚.构建与全域旅游发展相匹配的公共服务体系[EB/OL].http://www.cinic.org.cn/whys/tourism/429027.html.2018-04-09.

  [7]

  黑龙江省文化与旅游厅[EB/OL].http://www.hljwht.gov.cn/

篇二:讷河公共服务条件现状概况

  

  XX市区公共服务设施现状分析

  1.XX市基本情况概述

  XX省XX市位于XX、湖南和江西三省交界处。扼南北交通之要冲,自古为南越重镇,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XX是XX省的北大门,岭南通向中原的门户,是珠江三角洲大都市连绵区外围的重要经济节点,粤北山区和粤、湘、赣三省周边地区的核心城市,对带动周边三区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XX市现下辖乐昌、南雄两个县级市,仁化、始兴、翁源、新丰和乳源5县,浈江、武江和曲江三区,其中武江区下辖新华街道办事处、惠民

  街道办事处、西联镇、西河镇、重阳镇、龙归镇、江湾镇;浈江区下辖梨市镇、花坪镇、东河街道办事处、车站街道办事处、乐园镇、新韶镇、南门街道办事

  处、和平街道办事处、太平街道办事处、十里亭镇、曲仁街道办事处;曲江区下辖大坑口镇、乌石镇、沙溪镇、罗坑镇、樟市镇、马坝镇、大塘镇、小坑镇、枫湾镇、白土镇。

  2008年XX市市辖区总人口为914839人,其中市区户籍人口655195人,暂住人口86258人。按照《XX市总体规划》对XX市人口的预测,中期(2015年)XX市城市总人口为115万,城市公共设施服务人口为110万人,远期城市总人口为130万,城市设施服务人口(2020年)为125万人。

  2.XX市城区现状公共服务设施概况

  XX市城区现状公共设施用地714hm2,占总用地面积的9.1%,人均10.2m2。其中行政办公用地,商业金融用地,文化娱乐用地,医疗卫生,教育科研用地分别占1.0%,1.8%,0.9%,0.4%,4.1%。

  XX市区公共服务设施主要分布于小岛、西河工业西路、向阳路沿线和马停

  第三部分

  附件

  角片、韶南大道沿线、曲江人民公园周边,总面积9.64km2,占现状城市建设用4地的12.3%。

  XX城市公共中心呈空间分布不均、等级序列不明的结构特征。小岛位于城市中心,是全市的行政管理中心、零售商业中心和公共活动中心。它集中了XX市委、市政府,以及全市主要的文化、金融和商业服务设施,此外,小岛还拥有全市最大的公园——中山公园、和全市商业区位最好的步行街----风度街,城市中心的集聚效应极其显著,市级公共中心已有相当规模。

  此外,西河与曲江组团也分布有一定的公共活动设施。西河组团的公共服务设施以满足居住配套为主,是小岛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延续;曲江组团相对独立,但其公共服务设施分布凌乱,不成体系,无法与小岛城市中心形成良好的等级体系关系。

  XX城市公共中心现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市级公共中心集中单一,向心作用过强,发展空间狭小。

  (2)区级公共中心建设滞后,基础薄弱。

  (3)经营模式落后,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4)商业服务设施简陋,功能配套不齐。

  (5)公共中心功能缺乏综合性。

  3.XX市城区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现状

  3.1教育设施

  (1)市属教育设施

  XX市教育局部分直属中小学已下放至浈江、武江二区管理,现在市教育局直属的学校有:3所普通高中:北江中学(国家级示范性高中),XX市一中(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田家炳中学(市级重点);2所初中:北江实验中学和一中实验学校;1所中职:XX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国家级重点职高);XX市广播电视大学;特殊教育学校(启智学校)。到2015年,XX市高中阶段教育的毛入学率要达到85%,现在城区已经基本达到标准。XX市是老工业城市,教育资源(设施等)分布很不均匀,城区教育用地面积难以再扩大。幼儿园现在主要是民办,设施布局依市场而定。

  目前,XX市属中学占地面积较大,生均占地面积远远超过教育规范化学校标

  第三部分

  附件

  准,除了一中实验学校生均占地面积较小外,其他学校教育设施在未来发展中都能满足用地需求。

  表1-1XX市市教育局直管学校现状表

  学校名称

  北江实验学校

  北江中学

  田家炳中学(初中部)

  田家炳中学(高中部)

  一中实验学校

  XX市第一中学

  启智学校

  XX市广播电视大学

  学校

  类型

  初中

  占地

  在校生面积

  人数

  (㎡)

  9199922161640394217531403200班数

  (班)

  40603237323896班额

  人数

  55.454.251.452.454.855.515.646生均占地面积

  (㎡/人)

  41.546.58.41.02102.4541.594.3148.2独立高中

  1510003250完中

  初中

  一贯制

  大专

  468811800582313162独立高中

  2159822108XX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高中

  2123724405(2)浈江区教育设施

  浈江区现有中小学70所:其中中学14所(含初级中学11所,独立高中2所,完全中学1所),公办小学56所(含村小),民办小学1所;在校中小学生40776人(其中小学生25460人,初中生11290人,高中生4028人)。目前,全区有省一级学校6所,市一级学校20所,区一级学校15所,等级学校合计41所。规划区内,小学26所(完全小学共8所),中学9所(初中7所,高中1所,完全中学1所)。

  目前,全区小学入学率、巩固率和毕业率均达100%,辍学率保持为零;初中入学率、巩固率和毕业率分别达100%、99.7%和100%,辍学率控制在0.3%以下。残疾儿童入学率达100%;高中学生毛入学率达84.6%(含中职、技校)。

  表1-2浈江区基础教育设施现状表

  学校名称

  红玫小学

  建国路小学

  和平路小学

  站南小学

  韶师附小

  解放路小学

  学校

  类型

  小学

  小学

  小学

  小学

  小学

  小学

  占地

  在校

  班数

  班额

  面积

  生数

  (班)

  人数

  (㎡)

  2217109720103016353325004生均占地面积

  (㎡/人)

  2.022.392.943.114.194.8124173518161246505154534384097184252052601792第三部分

  附件

  吴礼和中心小学

  小学

  执信小学

  启明小学

  南枫小学

  铁路第一小学

  育才小学

  赖新小学

  沙梨园小学

  长乐中心小学

  铁路第二小学

  黄岗小学

  黄金村中心小学

  转水小学

  东联小学

  府管小学

  银山小学

  新乡小学

  靖村小学

  五里亭小学

  六合小学

  XX市第四中学

  XX市第十中学

  小学

  小学

  小学

  小学

  小学

  小学

  小学

  小学

  小学

  小学

  小学

  完小

  完小

  完小

  完小

  完小

  完小

  完小

  完小

  初中

  初中

  9600164883001392616377713000132218556138770731400013325168501298311592397963500400056003000700030002500120004959308189975403996253002681893502282003101113024182327101814181210176666666624242612918303928554357515052585545404250453258383352195055535847505648535.835.967.939.8313.3814.2915.0516.2916.92429.0563.6711.714.929.68.5730.7158.06108.116.1614.1119.5723.1952.4465.6817.3318.9417.3973871212184701309268661373160002197258982690419898XX市第十三中学

  初中

  浈江中学

  田螺冲中学

  XX市第三中学

  XX市第八中学

  XX市第二中学

  XX市第七中学

  初中

  初中

  初中

  初中

  高中

  完中

  290571677358051890256401474数据来源:浈江区教育局2007年10月学生人数统计表

  (3)武江区教育设施

  武江区共有中小学校36所,其中高中1所,初中9所,小学共26所(不含农村小学教学点15个),在校学生共29700人。规划区内小学共24所,中学共8所(其中初中7所,高中1所)。旧城区现有初中3所(九中、十四中、十五中)共77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207人,平均班额为55人;小学14所共28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5003人,平均班额为53人。

  旧城区学校的平均班额已达到或超过“50班额”的要求,而且随着房地产的开发和新增人口的不断涌入,近几年武江区旧城区学校新生及学生总数均呈上升4第三部分

  附件

  态势,虽然区教育局已采取了增加班额等措施,但现有学校的规模已经达到极限,不能再承担新增的生源。

  新城区现有初中1所(十一中)共1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922人,平均班额为52人,学位已饱和;小学5所共3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407人,平均班额38人,尚可提供约340个学位。

  表1-3武江区基础教育设施现状表

  学校名称

  一棉小学

  东岗小学

  向阳小学

  红星小学

  田家炳小学

  黄田坝小学

  金福园小学

  华泰小学

  芙蓉山小学

  龙归镇中心小学

  镇泰小学

  齿轮小学

  至和汤邓淑芳纪念学校

  朝阳小学

  西联小学

  阳山小学

  车头小学

  下坑小学

  白芒小学

  茗苑小学

  沐溪学校

  电化小学

  甘棠学校

  田心小学

  学校类型

  小学

  小学

  小学

  小学

  小学

  小学

  小学

  小学

  小学

  小学

  小学

  小学

  小学

  小学

  小学

  小学

  小学

  小学

  小学

  小学

  小学

  小学

  小学

  小学

  占地积(㎡)

  179414314253610058720055002149412740508016500160501300022000126901700013993117003692496280902001013000100001600027135.431497.424664.6在校班数班额生均占地面生数

  (班)

  人数

  积(㎡/人)

  47128786781332167394221871164440126692158711374474653712051121131592801468611492217921403125312242718362292918122312128666666661831264055575662536153494452495038394735191927472515195256543.814.973.747.554.35.849.8310.9511.5513.0317.4322.1519.3528.3936.5637.7257.0732.9643.9150.8871.4689.04116.28140.3529.4318.2217.58XX市第十一中学

  初中

  XX市第九中学

  初中

  XX市第十四中学

  初中

  4第三部分

  附件

  XX市第十五中学

  初中

  龙归中学

  龙归二中

  武江中学

  XX市第五中学

  初中

  初中

  初中

  高中

  22377.64000010000252005903810759685632902047201812642545447494920.8241.3217.7686.928.84数据来源:XX市武江区教育局

  武江区基础教育设施现状表(2009年11月更新)

  (4)曲江区教育设施

  曲江区现有高职中3所,电大进修学校1所,初中11所,完小18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教学点69个,幼儿园20所。在校学生共43171人,其中高职中学9865人,初中生12763人,小学生20534人。规划区内,小学8所(其中完全小学1所),中学5所(其中初中3所,高中2所),职业技术学校1所,电大进修学校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

  表1-4曲江区城区基础教育设施现状表

  学校名称

  曲江一小

  马坝镇中心小学(安山小学)

  XX市曲江区实验小学

  曲江区马坝镇阳岗一小

  马坝新村小学

  曲江三小

  曲江区城南小学

  马坝镇阳岗二小

  XX市曲江区马坝镇第二中学

  曲江二中

  XX市曲江初级中学

  XX市曲江区第一中学

  曲江中学

  曲江区职业技术学校

  曲江区启智学校

  电大进修学校

  学校

  占地面在校班数班额生均面积类型

  积(㎡)

  生数

  (班)

  人数

  (㎡/人)

  小学

  8025222344533.6小学

  4680110419584.24小学

  小学

  小学

  小学

  小学

  完小

  初中

  初中

  初中

  高中

  高中

  职中

  特教

  成教

  115482553603240948121328256242660436872353354148403355535553575314.5214.7518.8220.0531.816.0918.7139.2319.1422.2957.6348.5102985052326268131040000125829771852333112475485013986393633395654125372238833885184873381330703034964第三部分

  附件

  资料来源:曲江区教育局曲江区中小学发展(学校布局调整)规划统计表(2010—2015)

  (5)职业教育

  目前,XX拥有技工院校14所。截至2008年,在校生人数达57863人,招生数24646人,校均规模4100人,分别比2001年增长115%、63%、80%。在校生规模、招生规模和校均规模三项指标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特别是在校生总量占全省50万在校生的十分之一,在全省地级市中名列前茅。

  其中,XX市有公办技术学校12所(含省属技校),中专4所,还有一所职工大学(XX市职工大学)。总在校生约45000人左右。其中现有7所国家重点技工学校,2所省重点技工学校。最大的(市高级技校)占地面积有500多亩。近三年,财政投入6000万资金用于建设学校,加上省财政投入,共有上亿元投入,但对于蓬勃发展的XX市职业教育来说还远远不够。规划区内共包括技工院校8所,学校占地面积达1,095,530m2,在校生数达到31221人。

  XX市职业教育已有很好基础,主要优势如下:

  a.生源优势

  XX相邻赣州、郴州两地,历来地缘人缘融洽、经济交流活跃,三地人口近1500万人。XX技工教育的品牌优势和区位优势吸引了红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各地大量生源前来就读。目前除70%为本市生源外,其余30%(约1万人)为“红三角”及全国各地学生。

  b.资源优势

  XX市技工院校和职业培训学校总占地面积15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0万平方米,固定资产近6亿元,已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c.品牌优势

  在14所技校中有7所国家重点技校,5所高级技校,3所技师学院和2所重点技校。全省技工院校综合竞争力20强中XX有3所。市高技,二高技,岭南工商一高技,广工高技等国家重点技校是XX打造职业技术教育区域中心的“旗舰”、“航母”,这些技校学生规模均在6000人以上,最大的已超1万人。

  d.就业优势

  XX技工教育进入市场较早,招生就业灵活,毕业生质量较高,培养的毕业生符合市场需求,连续10年就业率达到98%以上。

  4第三部分

  附件

  表1-5XX市公办技工学校情况表

  学校名称

  XX市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

  XX市第二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

  XX市粤北技工学校

  XX市机电技工学校

  XX市交通技工学校

  XX市商业技工学校(不包括十五中)

  XX省岭南工商业第一高级技工学校

  XX省南方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

  XX省高级技工学校

  XX省核工业华南技工学校

  XX省工商技工学校

  XX省十六冶技工学校

  资料来源:XX市劳动保障局技校基本情况表(2008年)

  在校生(人)

  面积(m2)

  809286003851216610632501050540616057356046332147784600544001920043800322002800017930053300682005340059500293003.2医疗卫生设施

  目前,XX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体上仍属于市、区、街道/乡镇的三级服务体系,但同时已经开始进入由三级服务体系逐渐向城市-社区二级服务体系的转型过程,呈现城市级医院、区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四类医疗卫生机构并存的局面。伴随我国公共卫生体系改革的进行,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革也将进入实质性阶段,即由原来的市、区、街道/乡镇三级服务体系逐渐向城市--社区二级服务体系转变,这是XX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在近中期需要面对的主要任务。

  从权属主体来看,XX市医疗卫生资源呈现出权属多样化,国有、民营共同发展的局面。医疗卫生体系中,政府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占主导地位,厂矿所属医疗卫生机构是重要组成部分,私立民营医疗卫生机构作为有益补充,不同层次不同权属相互协调共同发展,为XX人民的医疗卫生需要服务。

  在医疗卫生资源的空间分布上,2008年,XX市区有卫生机构352家,占全市卫生机构总数的50%。其中,医院卫生院数量53家,占全市总量的30%,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均主要集中在市区。市区卫生技术人员6140人,医院床位数5461张,均占全市总量的50%。因此,XX市区集中了全市的主要医疗卫生资源。

  表1-62008年XX市(区)医疗卫生资源总量情况

  4第三部分

  附件

  卫生机构区域名称

  (个)

  XX市

  XX市区

  浈江区

  武江区

  曲江区

  70435214712481医院卫卫生技执业医注册护医院床各类机构生院数术人员师数士数位数总床位(个)

  (人)

  (人)

  (人)

  (张)

  (张)

  1765319151912417614018772910135346242182699100148246912529754123454199005139160225141023105205461160227741085表1-72008年XX市(区)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情况

  每千常住每千常住常住人口

  人口卫生区域名称

  人口卫生(万人)

  技术人员机构(个)

  (人)

  XX市

  XX市区

  浈江区

  武江区

  曲江区

  295.1689.4735.9423.5230.010.240.390.410.530.274.216.865.2212.374.51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医师数(人)

  1.572.441.944.261.61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人)

  1.592.832.15.251.8每千常住人口医院卫生院床位数(张)

  3.355.744.4610.693.413.3文化设施

  目前,XX市区有图书馆4个(XX图书馆、原北江区少儿图书馆、武江区图书馆、曲江图书馆),其中XX图书馆建于1986年,面积4460m2,属国家二级馆,位于东堤南路风采楼旁,藏书20万册,曲江图书馆为国家二级馆。群众艺术馆1座,建于1986年,建筑面积2600m2,属国家三级馆,位于西河XX剧院旁。文化馆3个,分别位于原北江、武江、浈江,面积2300m2;博物馆1个,投资2200万元,占地约2公顷,建筑面积7500m2。电影院3个(影都电影院、原北江电影院、红旗影剧院),面积为4500m2。剧院1个(XX剧院),面积1500m2。原北江、武江、浈江三区各有两个文化站,面积约为3000m2。青少年宫1座,5000m2。老年大学和老干部活动中心面积4000m2;文化广场(含市中山公园)10000m2。

  XX市区(包括曲江区在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8处。

  现在文化设施存在的问题:

  4第三部分

  附件

  (1)个别地方对文化工作重视不够。

  (2)文化经费不足。2003年XX市文化事业经费只占当地的财政总支出的0.69%,各级财政对文化工作的投入,远远不能满足文化建设的需要。

  (3)文化队伍不适应文化事业发展要求。文化系统干部和职工的文化素质偏低,年龄偏大,专业人才相对缺乏。

  (4)文化设施残旧,规模偏小,服务档次较低没,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譬如,现XX图书馆的馆舍面积、藏书空间、阅览面积、基础设施和自动化水平与国家一级馆的标准相差甚远,不能满足当今市民的文化生活需要。95年总体规划中所规划的各类图书馆都没能真正落实建设,文化广场建设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表1-8XX市文化设施一览表

  级别

  市级

  武江区

  浈江区

  曲江区

  文化设施

  博物馆、图书馆、群众艺术馆、艺术研究室、XX剧院、歌舞团、采茶剧团、电影发行放映中心、XX影都、红旗影剧院和北江电影院、风采楼

  区文化馆、少儿图书馆合一的文化综合大楼(现被占用为办公楼)

  区文化馆(现被占用为办公楼)

  文化馆、图书馆、采茶剧团、电影发行中心,少儿艺术培训中心、韶州府学宫、马坝人博物馆、广播电视台、曲江剧院、科技馆、城区人民公园文化广场、青少年活动中心、江畔群众健身广场

  XX广播电视台、XX日报社、青少年宫、工人文化宫、老干活动中心、科技馆、启明健身广场、武江区全民建设广场

  其他

  表1-9XX市文化现状情况统计表

  序号

  文化设施

  建设

  时间

  位置

  面积(m2)

  主要设施

  容纳人数

  有与歌舞团合并设想

  有与市采茶剧团合并设想

  有与市艺术研究室合并设想

  备注

  1XX影都

  2红旗电影院

  3北江电影院

  4市采茶剧团

  1990风度中路

  1975复兴路29号

  1958风采路32号

  1956浈江中路55号

  1390.8电影机、投影、中央空

  调

  1220.9电影机、中央空调

  1133.5租贷互联网

  排练场、综合办公楼、排练场、车库、灯光专用场

  5市歌舞剧团

  1975工业大道东岗岭

  488.5排练场、综合办公楼

  1500综合办公楼、桌球室

  11435展览厅、监控室、库房

  4660阅览室、会议厅、多媒

  496市群众艺术馆

  1990工业路40号

  7市博物馆

  8市图书馆

  2000工业西路

  1982东堤南路57号

  第三部分

  附件

  体

  9市艺术研究室

  1979工业路40号

  10XX市工人文化宫

  1953文化街7号

  1500办公室、资料室

  有与群艺馆合并的设想

  新建市第二工人文化宫

  8000舞厅、健身健美、溜冰、跆拳道、乒乓球、羽毛球、桌球、卡拉OK、证券、饮食、创业培训

  11XX市老干部活动中心

  1987新华南路

  8569阅览、桌球、乒乓球、150棋类、桥牌、麻将、机械健身、书画、电脑、音乐、电教、电动、健身室、歌舞厅、排列厅、门球场、羽毛球场

  300300扩建,建府学宫牌楼

  100新建

  500重新选址新建

  12XX市青少年

  宫

  13XX市科技馆

  14XX市广播电

  视台

  15XX日报社

  16XX市铁路文

  化宫

  17XX市剧院

  18风采楼

  武江南路237号

  韶南大道

  惠民北路57号

  熏风路11号

  浈江区安全北路

  武江区工业东路

  风采路

  浈江区启明路

  19浈江区启明健

  身广场

  20韶州府学宫文物管理所

  1006浈江区风采路66号

  574台阶御路、月台、大成

  殿、围廊、办公室

  21东升全民健身

  广场

  22武江区全民健

  身广场

  23曲江区采茶剧团

  北江大桥东南侧

  1080武江区新华南路

  500排练厅、办公室

  300办公室、培训室、音乐舞蹈辅导室、文学创作辅导室、群众活动室、排练厅

  1956马坝镇鞍山文化路6号

  24曲江区文化馆

  1952曲江区文化路8号

  25人民公园文化广场

  2002曲江人民公园内

  8000文娱活动广场、宣传栏

  400250006个篮球场、6个羽毛球场、10张乒乓球、一个溜冰场、一条鹅卵石健身路径、2条健身4926江畔健身广场

  2006曲江区马坝镇沿堤三路

  800第三部分

  附件

  路径、一个健身广场、一个喷泉

  27马坝人博物馆

  1988曲江区马坝镇狮岩路4号

  3100“马坝人”头骨化石及

  同期化石展厅、石峡遗址陈列厅、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省部级领导视察曲江图片展示、临时展厅、办公室、文物库房、会议室、公共卫生间

  1960图书室、图书阅览室、展厅办公室

  12000演出厅、接待室、会议

  室

  3000虚拟科技展厅;科学原理探究中心;XX市体育科普馆;XX市消防教育馆;“保护生态环境,节能在我身边”展览馆;“中国益智玩具展览馆”

  3100培训室、活动室

  2400培训室

  2000培训室

  -400新建展览中心、文物库房

  28曲江区图书馆

  1989府前南路

  29曲江剧院

  2005狮岩路

  新建

  500另选址新建科技宣传场所

  30曲江区科技馆

  2005狮岩路

  31青少年活动中心

  32少儿艺术培训中心

  2003狮岩路

  1995府前南路

  33韶钢文化活动

  中心

  3.4体育设施

  XX市级体育设施共5处(图2-1),分别为XX市体育馆、XX市游泳场、西河全民健身广场、西河体育中心和启明路全民健身广场。体育场馆总占地面积17.3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4.5万平方米,绿地总面积0.23万平方米,拥有观众席位共2.5万个,配套停车场共0.86万平方米。从分布来看,市级设施有三处在浈江区(市体育馆、市游泳场、启明路全民健身广场),有两处在武江区(西河体育中心、西河全民健身广场)。

  XX市区级体育设施共7处(图2-3),其中,浈江区三处(浈江区体育馆、东升全民健身广场)曲江区五处(曲江区体育馆、游泳场、田径场、江畔全民健身4第三部分

  附件

  广场、沿堤健身路径),武江区无区级设施。区级体育场馆总占地面积7.17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0.89万平方米,绿地总面积0.26万平方米,拥有观众席位共3400万个,配套停车场共0.63万平方米。

  市区现有体育设施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部分体育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不能满足市民需求。

  (2)人均体育场地与国家和省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国家规定城市人均公共体育用地面积达0.3m2以上标准;XX省提出建设体育强省的目标,要求人均体育活动面积达到lm2以上;XX市区现有人口125万(公安户籍统计数),现人均占有公共体育用地仅0.085m2。

  (3)社区体育设施少。市区新建成的住宅小区缺乏体育设施规划。

  (4)浈江、武江两区缺少片区体育场馆。根据国家、省规定,县、区一级必须有体育馆、体育场、游泳池及全民健身广场。

  表1-10XX市各县(区)体育场馆现状

  区名

  曲江区

  武江区

  浈江区

  总计

  场馆个数

  2272343322168占地面积

  (万m2)

  40.997.861.5464.2场地面积

  (万m2)

  31.881.443.9354.9建筑面积

  (万m2)

  2.0245.12.7955.5表1-11XX市--区级公共体育设施分布

  区名

  浈江区

  武江区

  曲江区

  4市级

  市体育馆、市游泳场、启明路全民健身广场

  西河体育中心、西河全民健身广场

  区级

  浈江区体育馆、东升全民健身广场

  曲江体育馆、游泳场、田径场、江畔全民健身广场、沿堤健身路径

  第三部分

  附件

  表1-12XX市级体育设施现状

  场馆名称

  XX市

  体育馆

  XX市游泳场

  西河全民健身广场

  西河体育中心

  启明路全民健身广场

  总计

  占地

  建筑

  绿地面观众席停车场面积

  面积积(m2)

  位(个)

  (m2)

  (hm2)

  (hm2)

  4.70.896462400内部设施

  2000标准400米跑道、足球场、羽毛球训练比赛馆、门球场、乒乓球台

  0游泳池、办公楼、乒乓球馆

  630篮球场、运动场、乒乓球场、羽毛球场、健身路径

  6000运动场、足球场

  0乒乓球场、健身路径、羽毛球场、篮球场、单杠、跳远沙坑

  863130.4102000007.41.23.201500023000017.34.5234625403.5商业服务设施

  XX市市区目前商业服务设施存在的问题:

  (1)市区商业过于集中,层次不分。XX市区的商业主要分布于原北江区的商业步行街、武江和浈江两区沿江地带,包括曲江区在内的外围地区商业网点均较为缺乏,这对人口的疏散不利,还加重了市中心的交通、环境、配套基础设施等的负担。

  (2)经营内容雷同,缺乏大型综合性商业服务网点。

  (3)商业网点未能和旅游服务设施有效结合。

  (4)一些固定市场设施较差、规模偏小、布局混乱,满足不了人民群众的需要。

  (5)马路集市的存在使得交通和治安秩序混乱不堪,影响市容观瞻。

  表1-13商业网点布点现状统计表

  市场名称

  风采电脑城

  启明装饰材料市场

  百老汇电脑城

  科贸电脑城

  市场地址

  浈江区东堤中路

  浈江区启明路

  浈江区和平路

  浈江区解放路

  4面积(m)

  50002400500050002市场属性

  电脑市场

  建材批发市场

  电脑市场

  电脑市场

  第三部分

  附件

  江畔服装批发市场

  四通市场

  粤华粮油批发市场

  三鸟批发市场

  金鹏服装批发市场

  金海马家具城

  XX市水果批发市场

  粤北粮食批发市场

  乘风汽贸

  广大家私城

  XX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XX书城

  红星建材市场

  工程机械配件建材

  亿华物流

  南郊蔬菜批发市场

  亿华汽贸广场

  裕盛汽贸

  森鑫汽车城

  建材市场

  浈江区北江路

  浈江区南郊一公里

  浈江区南郊二公里

  浈江区南郊二公里

  浈江区南郊二公里

  浈江区南郊二公里

  浈江区南郊三公里

  浈江区南郊二公里

  浈江区南郊三公里

  浈江区南郊四公里

  浈江区五里亭

  武江区芙蓉北路

  武江区新华南路

  武江区北江桥头

  浈江区南郊二公里

  浈江区南郊三公里

  浈江区南郊四公里

  浈江区南郊四公里

  浈江区南郊五公里

  曲江区韶钢路

  2155642106500350030000200003000010000250015000300060002552200010000500033000300050007000服装批发市场

  日用品批发市场

  粮油批发市场

  禽类批发市场

  服装批发市场

  家具批发市场

  水果批发市场

  粮食批发市场

  汽车市场

  家具市场

  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书籍批发市场

  建材批发市场

  建材市场

  物流市场

  蔬菜批发市场

  汽车市场

  汽车市场

  汽车市场

  建材市场

  表1-14XX城区主要商业服务业基本情况表

  市场名称

  武江市场

  芙蓉市场

  沙湖市场

  黄田坝市场

  风度广场

  针织厂市场

  兴隆市场

  风采市场

  十里亭市场

  启明市场

  启明建筑材料装饰市场

  南郊水果批发市场

  学冲市场

  启明北土地

  福星饮食一条街

  合计

  征地面积

  (m2)

  24304147468828478576533315065962003599205626566628210262367385668市场建筑总面积

  2(m)

  11491.8610524.482409.484412.399046.384------6897.912388.163365.704844.993914.73126836661------------78640.084市场面积(含车道)(m)

  3107.337575.991721.64812.949046.384------5520.77870.072626.703154.921777.64107731692.24------------4867.62924第三部分

  附件

  表1-15规划商业街情况一览表

  名称

  东堤中旅游商品一条街

  功能及服务对象

  提供专门的旅游商品,包括本地特有的农副产品、工艺品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商品,满足市民及来韶旅游的游客的需要。

  聚集包括超市、便利店、百货店、特惠店、专卖店、专业店、等多种零售业态。满足市民的购物、休闲、娱乐等需求,为全市的商业中心。

  以摩托车以及摩托车配件的零售服务为主,为广大想购买摩托车以及拥有摩托车的市民服务。

  以服装零售、手机零售、手机配件、手机维修店面为主,为想购买服装、手机,寻求专业服务的消费者服务。

  提供专门的各式各样的机电产品,为想购买机电产品,寻求专业服务的消费者服务。

  提供专门的建材类商品,以批发为主,为想购买建材类商品,寻求专业服务的消费者服务。

  提供专门的工程机械配件商品,为想购买工程机械配件,寻求专业服务的消费者服务。

  包括特惠店、百货店、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等多种零售业态。为市民提供曰常必须用品及便利服务。

  提供专门的建材类商品,以批发为主,为想购买建材类商品,寻求专业服务的消费者服务

  集超市、特惠店、百货店、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等多种零售业态于一街,满足市民的购物、娱乐、休闲及日常生活需求,为市新区的商业中心。

  聚集多家各具特色的餐饮店面,体现当地的餐饮文化特色。为市民及来韶旅游的游客服务。

  以服装连锁专卖店、服装零售店为主,为想购买服装,寻求专业服务的消费者服务。

  以家用电器、床上用品、小商品的零售为主,为想购买家用电器、床上用品,寻求专业服务的消费者服务。

  提供专门的小商品的批发业务,为想购买小商品,寻求专业服务的广大批发消费者服务。

  提供专门的汽车、及与汽车相关产品的零售业务,为想购买汽车,寻求专业服务的消费者服务。

  风度路商业步行街

  风采路摩托车零售商业街

  复兴路商业街

  工业东路机电产品一条街

  新华南路建材批发商业街

  新华南路工程机械配件一条街

  向阳路商业街

  建材批发商业一条街

  西联新区商业街

  启明北美食商业街

  和平路商业街

  建国路商业街

  站南路小商品批发商业街

  韶南大道汽车贸易商业街

  4第三部分

  附件

  3.6社会福利设施

  XX市区现有主要社会福利设施为XX市社会福利院,位于西河上窝,占地面积16652m2,建筑面积100000m2,其中,饭堂、老人住房和老人综合服务大楼一栋,办公大楼建筑面积250m2。现编制人数29人,床位280个。

  表1-16现状社会福利设施基本情况

  福利机构名称

  XX市社会福利院

  武江区社会福利院

  浈江区北江社会福利院

  浈江区社会福利院

  曲江区社会福利院

  建院时间

  1950年

  1988年

  1989年

  1994年

  2003年

  地址

  惠民北路

  西郊六公里

  十里亭镇

  黄金村

  马坝大道中34号

  占地面积(m)

  建筑面积(m)

  1665265003033895210000120849001884110026002249

篇三:讷河公共服务条件现状概况

  

  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情况、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困难、工作建议

  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道路、供水、供电、通讯、医疗、教育、文化等。当前,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道路建设逐步完善,乡道、村道通畅,连通性得到提高。

  2.供水设施进一步完善,部分地区实现了自来水供应。

  3.通讯设施不断改善,移动、电信等运营商覆盖面逐步扩大。

  4.医疗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得到提升。

  5.教育设施得到加强,基础教育普及程度逐步提高。

  6.文化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乡村文化活动得到充分开展。

  二、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发展现状

  尽管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1.部分地区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设施老化,更新速度较慢。

  2.道路建设仍然不足,农村公路建设进展缓慢,连接性仍不够完善。

  3.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设施不足,医护人员数量不足,服务能力尚需提高。

  4.农村教育设施仍然不足,学生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依然存在。

  5.文化设施建设不足,文化活动尚未得到充分开展。

  -1-

  三、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存在以下问题和困难:

  1.资金短缺,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需资金巨大,财政投入不足。

  2.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设施维护困难,存在浪费和损耗。

  3.农村地区人口分散,设施建设难以统筹协调。

  4.培养和吸引专业人才的难度大,技术力量不足。

  四、工作建议

  为了进一步加强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大财政投入,增加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资金。

  2.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加强设施维护,防止浪费和损耗。

  3.完善设施建设规划,统筹协调,提高建设效率。

  4.培养和吸引专业人才,提高技术力量。

  5.注重农村特色,因地制宜,突出农村特色。

  -2-

篇四:讷河公共服务条件现状概况

  

  讷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

  (2016年修订)

  文

  本

  讷河市人民政府

  2017年8月

  讷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2016年修订)文本

  审批机关:黑龙江省人民政府

  审查机构:黑龙江省城乡规划委员会

  组织编制机关:黑龙江省讷河市人民政府

  编制单位:黑龙江省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讷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2016年修订)文本

  目

  录

  第一篇

  总

  则...............................................................................................1第二篇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4第一章

  区域协调发展策略

  ............................................................................4第二章

  市域空间管制规划

  ............................................................................4第三章

  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第四章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13第五章

  市域交通发展策略与组织

  ..............................................................15第六章

  市域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16第七章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19第八章

  市域旅游布局规划

  ..........................................................................21第九章

  市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23第十章

  城乡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26第三篇

  中心城区规划...............................................................................3第一章

  城市性质与城市职能

  ......................................................................30第二章

  城市规模

  ..........................................................................................30第三章

  中心城区空间布局结构

  ..................................................................31第四章

  中心城区空间管制分区

  ..................................................................31第五章

  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划

  ..................................................................34第六章

  中心城区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42第七章

  中心城区基础设施规划

  ..................................................................46第八章

  中心城区景观风貌特色规划

  ..........................................................52第九章

  中心城区四线控制规划

  ..................................................................54第十章

  中心城区旧区改建规划

  ..................................................................59第十一章

  中心城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

  ..............................................60第十二章

  中心城区综合防灾规划

  ..............................................................62第十三章

  中心城区环境保护规划

  ..............................................................67第十四章

  中心城区近期建设规划

  ..............................................................6讷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2016年修订)文本

  第十五章

  低碳规划

  ......................................................................................79第四篇

  城市规划的实施措施....................................................................82第五篇

  附

  则..........................................................................................85第六篇

  附

  表..........................................................................................86附表一

  讷河市城乡用地汇总表................................................................86附表二

  附表三

  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8规划道路一览表...........................................................................8讷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2016年修订)文本

  第一篇

  总

  则

  第一条

  编制情况说明

  本规划是对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的《讷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的修订。

  在本规划所确定的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一切建设活动及城市总体规划以下各层次规划必须遵守本规划的有关规定。

  第二条

  编制目的《讷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实施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城乡统筹发展、东北老工业振兴等国家战略,新的规划理念及方法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讷河市人民政府特委托黑龙江省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在对《讷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进行了系统评估的基础上,编制《讷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2016年修订),对原规划进行必要的修改与完善,确保规划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第三条

  主要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3.《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办法(试行)》

  4.《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

  5.《城市绿线管理办法》

  6.《城市紫线管理办法》

  讷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2016年修订)文本

  7.《城市黄线管理办法》

  8.《城市蓝线管理办法》

  9.《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50280-98)10.《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11.《城市规划制图标准》(CJJ/T97-2003)12.《黑龙江省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规范》(DB23/T984—2005)13.《黑龙江省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规范》(DB23/T1014-2005)

  14.《黑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2001-2020)》

  15.《齐齐哈尔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16.国家、黑龙江省、齐齐哈尔、讷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17.其它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技术标准、技术规范

  第四条

  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的期限为2012年—2030年,其中近期规划期限为2012年—2015年,中期规划期限为2016年—2020年,远期规划期限为2021年—2030年。

  第五条

  规划层次范围与概念说明

  1.规划层次

  讷河市城市总体规划分为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城区规划两个层次。

  2.市域

  讷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2016年修订)文本

  市域是指讷河市域行政辖区范围,总面积6659.9km2,包括1个中心城区、11个建制镇、4个乡、以及9个国营农场。

  3.规划区

  本规划所称规划区,指因讷河市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本规划的规划区范围为讷河市行政辖区范围,总面积6659.9km2。

  4.中心城区

  讷河市中心城区范围是东至G231高速,南至讷莫尔河新防洪堤,西至外环西路,北至外环北路,总面积4448.20hm2。

  第六条

  规划文本中黑体字为强制性内容。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强制性条文的修改需按法定程序进行。

  讷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2016年修订)文本

  第二篇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一章

  区域协调发展策略

  第七条

  区域协调战略

  加强与齐齐哈尔市的协调,以齐齐哈尔市为核心,并采用差别化发展的策略,做好齐齐哈尔市域副中心和市域发展的重要支撑。

  加强与富裕县、克山县、依安县、五大连池市、嫩江县和莫力达瓦旗等周边县市的协调与联系,在交通等区域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等方面协调发展。

  加强与农垦部门和森工部门的关系协调,发挥自身优势,避免同质竞争,实施场县共建、林地共建,促进地区协调健康发展。

  积极推进市域内各级城镇之间的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加强各级城镇在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城镇空间与基础设施布局等方面的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市域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第二章

  市域空间管制规划

  第八条

  市域空间管制分区

  讷河市空间划分为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

  禁止建设区:包括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嫩江、尼尔基水库、讷莫尔河等河流水体控制区、易燃易爆危险品仓储周边区域、地质灾害易发区、尼尔基水4讷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2016年修订)文本

  库大坝下游沿江低洼地区、嫩江、讷莫尔河等河流滞洪泄洪区以及其他需要控制的地区。

  限制建设区:包括一般农田保护区、经济林、草场区、历史文化古迹周边限制建设区、重大交通廊道周边限制建设区、电力通讯设施廊道、重大微波通道限制建设区、重点旅游景区限建区、重大污染企业周边限建区等。

  适宜建设区:禁止建设区和限制建设区以外的地区。

  第九条

  禁止建设区空间管制策略

  1.禁止建设区域范围内,必须按有关法律、法规进行严格保护与管理,禁止与保护无关的任何建设行为。禁止建设区内已经存在的城乡建设用地逐步还原为相应功能的用地。

  2.自然保护区:讷莫尔河、尼尔基湿地等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重点保护典型的生态系统,保护区内的珍贵稀有动植物,维护和促进本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在已划定的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禁止从事与保护区无关的土地开发利用活动。

  3.一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饮用水水源的水土涵养区,禁止新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禁止向水域排放污水,禁止从事有污染的种植、养殖业。

  4.基本农田保护区:《讷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范围,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要求严格进行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区内的耕地擅自转为非耕地。

  5.生态功能保护区:讷莫尔河湿地、嫩江干流及其他主要河流、5讷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2016年修订)文本

  尼尔基水利枢纽保护区、各级生态公益林保护区内确保植物培育和生物多样性,并形成有利于水源涵养的植被结构。

  6.重大设施控制区:易燃易爆危险品仓储周边区域、地质灾害易发区、滞洪泄洪区以及其他需要控制的地区,严格执行相应的设施管理条例。

  第十条

  限制建设区空间管制策略

  1.限制建设区内,依据相关要求提出不同类型制建设开发的规模、强度和使用功能。

  2.二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不准新建、改扩建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建设工程,保证河流水质不低于《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Ⅲ类标准。

  3.一般农田保护区、经济林区、草场区、历史文化古迹周边限制建设区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进行开发和保护管理。

  4.重大设施限建区应分别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严格限制其他建设活动,保障各项重大设施的有效运行。

  第十一条

  适宜建设区空间管制策略

  1.适宜建设区应科学合理地确定开发模式、开发规模、开发强度和使用功能等。

  2.城镇已建区:区内的建设用地标准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城镇建设应当充分利用现有建设用地、空闲地、非耕地或劣质耕地、盐碱地等。

  讷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2016年修订)文本

  3.农村居民点:区内的建设用地标准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村镇建设必须充分利用旧宅基地、空闲地,推行旧村宅基地复垦工作。

  4.独立工矿区:区内用地规模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行业用地标准定额严格控制,严禁超标占地。区内因生产建设等造成破坏的废弃工矿用地,应及时复垦,恢复利用,宜农土地应当优先复垦为耕地。保护和改善区内土地生态环境,严格按照国家有关环保标准组织生产和建设。

  第三章

  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第一节

  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预测

  第十二条

  市域总人口预测

  2015年市域总人口为79.5万人,2020年市域总人口为82.0万人,2030年市域总人口为84.0万人。

  第十三条

  市域城镇化水平预测

  2015年市域城镇化水平达到38%,2020年市域城镇化水平将达到45%,2030年市域城镇化水平将达到56.5%。

  第二节

  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第十四条

  发展战略

  1.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讷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2016年修订)文本

  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为宗旨,全面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重点发展中小城镇,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扩大开放为先导,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加快工业新型化、城镇特色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促进区域联合和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建设新兴的工业城市、园林城市、旅游城市和全国特色农畜产品基地为目标,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裕文明、和谐稳定、山川秀美的讷河市。

  2.城镇化战略

  优先发展中心城市,达到中等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优化城镇内部结构,创造具有聚集效益的优化组合空间,加强城市景观塑造,提高城市文化品位,提升城市竞争力,将讷河市建成齐齐哈尔市北部区域中心城市。

  实施农村城镇化战略,积极推进农村居民点的布局调整,加大对城中村改造的力度,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水平,提升城市品质和提高城镇整体环境水平。

  3.空间发展战略

  讷河市域城镇体系应发展成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中心镇为重点、一般乡镇为支撑的三级城镇等级体系,形成职能分工明确、规模结构合理、空间地域分布协调、社会经济联系紧密的城镇体系。

  整合城乡居民点,加快农村地区城镇化步伐,推进撤乡并镇、村屯合并,使市域城镇体系由放射轴带化向网络化发展,构建高层次的市域城镇体系。

  讷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2016年修订)文本

  4.生态发展战略

  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进行,发展清洁能源,发展节能建筑,提高环保意识,建设低碳城市,保护好农田、森林、湿地、河湖等自然环境,走人与自然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强绿化体系建设,改造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第十五条

  发展目标

  1.经济发展目标

  203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以上,达到342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9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年均增长7.5%,达到15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9%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年上涨幅度控制在3%之内。

  2.社会发展目标

  2030年,城镇低收入家庭人均居住指标大于25m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100%,医疗保险达到100%,失业保险覆盖率达到100%;实现小学纯入学率100%,初中毛入学率100%,适龄人口高中和职业教育毛入学率90%以上;建立健全市、镇(乡)、社区(行政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

  3.生态环境目标

  2030年,城镇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0%;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以上;中水回用量占处理量的比例达到30%;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工业固体废物处理率达到90%以上,地表水质达标率达到100%,饮用水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讷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2016年修订)文本

  第三节

  村镇建设指引

  第十六条

  建制镇建设指引

  1.按照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示范带动的原则,依托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设施配套、环境优美、各具特色的城镇。

  2.扩大小城镇规模,优先发展重点镇,适当归并、重新整合,选择区位条件优越、发展基础好、潜力大的建制镇作为重点镇,形成聚集效益和区域竞争优势。

  3.引导和鼓励经济联系紧密、资源互补的城镇进行协作和联动发展,形成重点镇带动一般镇、小城镇带动农村的发展格局。

  4.以解决农民就业为主要目标,合理确定小城镇的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和第三产业。

  5.统筹协调小城镇的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努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6.加快小城镇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改善人居环境,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水平的差距。

  7.加强城乡一体的公共交通体系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引导小城镇集中发展,切实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第十七条

  村庄建设指引

  1.发展目标

  讷河市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产业发展形成新格局、农民生活实现新提高,乡风民俗倡导新风尚,乡村面貌呈现新变化,乡1讷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2016年修订)文本

  村治理健全新机制”到2030年,全市农村人均纯收入超过15000元,农村地区的非农从业率超过60%。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全省先进行列,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目标。

  2.农村分区管理

  将讷河的农村地区划分为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城中村、一般农业区村庄、生态协调发展区村庄等。各乡镇编制村庄居民点体系规划须以此为依据进行分区管理。

  3.村庄分类建设

  规划将村庄分为拆迁改造型、搬迁合并型、更新整治型、环境整治型、特色保护型等五种,分类制定建设要求和管理措施。

  4.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

  中心村以农村公共服务及支农服务建设为主,对于有条件的地区适当鼓励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及小型制造业,中心村的服务半径为3-5km。各级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必须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有机衔接,并按照主次、缓急分步实施建设。

  5.村庄建设标准

  建设要求容积率控制在0.6左右,层高低于4层,绿地率达35%,新村建设用地指标控制在120m2/人。

  第四节

  产业发展规划

  第十八条

  产业发展规划

  1.产业化战略

  11讷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2016年修订)文本

  以“巩固农业基础,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提高讷河市总体经济水平”为核心,走新型产业化道路,发展绿色经济,培育支柱产业,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形成经济聚集效应,提高讷河市的综合实力。重点发展马铃薯加工、生物制药、矿产、农机制造、饲料、酿酒和大豆精深加工七大产业,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将讷河市建成现代化产业城市。

  2.产业发展方向

  讷河市产业发展应以第二产业为主,巩固第一产业,推动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有效对接、突出绿色有机生产的原则,打造八大基地,逐步形成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市场化的格局,促进土地规模经营,为本地龙头企业提供充足的原料供应。

  第二产业,以发展壮大食品及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主导产业为核心,重点发展食品、“三新”产业、环保设备三大主导产业,构筑起龙头拉动、产业联结、相互配套的发展模式。发展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发展绿色经济,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升级。增强工业自主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食品产业重点发展马铃薯制品、大豆制品、酿酒、畜产品、制糖、乳制品等类型。

  “三新”产业包括新能源产业、新生物产业、新材料产业。

  12讷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2016年修订)文本

  环保设备产业以开发环保工程建设项目,带动讷河市建筑及配件加工制造业的发展。

  第三产业,把发展新型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促进服务产业优化升级。积极发展旅游业、加快发展商贸物流业、房地产业和新兴服务业。

  第四章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十九条

  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规划

  市域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序列按人口规模划分,共分为3个等级:

  一级为人口规模大于5.0万,有1个城镇,即:讷河市中心城区;

  二级为人口规模1.0~5.0万,有7个城镇,即:拉哈镇、二克浅镇、学田镇、龙河镇、老莱镇、讷南镇、通南镇;

  三级为人口规模小于1.0万,有8个乡镇,即:同义镇、九井镇、六合镇、长发镇、孔国乡、和盛乡、同心乡、兴旺鄂温克族乡。

  第二十条

  城镇体系职能结构规划

  1.市域中心:即讷河市中心城区

  讷河市中心城区,是齐齐哈尔市市域北部片区的中心城市,是以农产品深加工业、旅游业、矿产品深加工业为主导的现代化综合型城市,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中心。

  2.中心镇:有7个,即二克浅镇、学田镇、拉哈镇、龙河镇、老莱镇、通南镇、讷南镇。

  13讷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2016年修订)文本

  二克浅镇:市域西北部副中心,具有交通优势,依托于尼尔基水利枢纽发展生态旅游业的旅游服务型城镇。

  学田镇:市域西北部副中心,依托于尼尔基水利枢纽发展生态旅游业的旅游型城镇。

  拉哈镇:市域南部副中心,制糖加工基地,具有交通优势的工贸型城镇。

  龙河镇:市域东北部副中心,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工贸型城镇。

  老莱镇:市域北部副中心,具有交通优势的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导的工贸型城镇。

  通南镇:市域东南部副中心,具有良好的外围发展机会,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工贸型城镇。

  讷南镇:市域东部副中心,紧靠中心城市,具有交通优势,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工贸型城镇。

  3.一般镇:有8个,即同义镇、九井镇、六合镇、长发镇、孔国乡、和盛乡、同心乡、兴旺鄂温克族乡。

  同义镇: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农贸型城镇。

  九井镇: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农贸型城镇。

  六合镇: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农贸型城镇。

  长发镇: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农贸型城镇。

  孔国乡: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农贸型城镇。

  和盛乡: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农贸型城镇。

  14讷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2016年修订)文本

  同心乡: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农贸型城镇。

  兴旺鄂温克族乡: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农贸型城镇。

  第二十一条

  城镇体系空间布局结构规划

  规划市域城镇体系形成“一心”、“三轴”、“七点”的空间布局结构。

  “一心”:指市域中心讷河市中心城区。

  “三轴”:一级发展轴指沿齐嫩铁路、G231、G4512国道形成的主要发展轴;二级发展轴有两条:一条是指沿G333三莫公路形成的发展轴,一条是沿龙讷公路形成的发展轴。

  “七点”:指二克浅镇、学田镇、拉哈镇、龙河镇、老莱镇、讷南镇、通南镇7个次区域中心城镇,由次中心对周围乡镇进行吸引和辐射,形成各片区紧密联系的空间结构。

  第五章

  市域交通发展策略与组织

  第二十二条

  铁路规划

  规划建设齐嫩铁路复线。

  改造现有货物站场,改建、增建货物仓库,同时改建讷河站、拉哈站站舍,增加客运、候车设施。

  第二十三条

  公路规划

  1.公路发展目标:以把讷河打造成齐齐哈尔市北部粮食等物流集散中心、嫩江流域旅游节点为目标,完善市域公路网。

  15讷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2016年修订)文本

  2.公路发展重点:完善市域公路网络。逐步完善市域公路网布局,形成以讷河市中心城区为中心,以国道、省道为主骨架,以县乡公路为补充的市域公路网结构。建设二克浅镇至水库南部的旅游性道路及水库南部至学田镇的旅游环路。

  3.公路网结构:以中心城区为中心,以双嫩高速、三莫公路、龙讷公路为骨架,完善市域路网结构。

  4.公路等级

  规划老国道、省道、县道均达到二级公路标准,乡道达到三级公路标准,通村公路四级公路标准。

  提升讷河-二克浅镇道路为省级道路,同时提升拉哈镇-同义镇-同心乡的道路等级。完善联系乡镇及林场之间的公路。

  二克浅镇至水库南部的旅游性道路及水库南部至学田镇的旅游环路,均按三级公路标准建设。

  5.公路站场

  (1)客运站场

  一级客运站2个:讷河市长途客运站、拉哈客运站。

  二级客运站6个:二克浅镇客运站、学田客运站、龙河客运站、老莱客运站、讷南客运站、通南客运站。

  三级客运站为其他乡镇客运站。

  第六章

  市域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第二十四条

  市域供水工程规划

  16讷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2016年修订)文本

  1.供水量

  供水指标:二级城镇190L/人·d,三级城镇160L/人·d。

  用水量:讷河市区9.0万m3/日,拉哈镇0.95万m3/日,二克浅镇0.38万m3/日,学田镇0.19万m3/日,龙河镇0.19万m3/日,老莱镇0.38万m3/日,讷南镇0.19万m3/日,通南镇0.19万m3/日,同义镇0.08万m3/日,九井镇0.08万m3/日,六合镇0.08万m3/日,长发镇0.08万m3/日,孔国乡0.08万m3/日,和盛乡0.08万m3/日,同心乡0.08万m3/日,兴旺鄂温克族乡0.08万m3/日。

  2.各乡镇建设给水处理及管网设施,实现镇区水量水质的安全供应。

  3.水源保护

  地下水源各级保护区必须遵守《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水污染防治法》中的各项指标。

  第二十五条

  市域排水工程规划

  1.规划排水体制

  讷河市中心城区:采用分流制,原合流制排水管道实施雨污分流改造。

  二级城镇:拉哈镇、二克浅镇、学田镇、龙河镇、老莱镇、讷南镇、通南镇,新建镇区采用分流制,雨水可就近排入附近水体。污水集中到污水厂处理(处理方式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三级城镇:同义镇、九井镇、六合镇、长发镇、孔国乡、和盛乡、同心乡、兴旺鄂温克族乡采用分流制。

  1讷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2016年修订)文本

  2.污水处理厂规划

  讷河市中心城区保留现状生活污水处理厂、扩建工业区污水处理厂并新建生活污水处理厂1座。

  二、三级城镇:各修建1座污水处理厂或氧化塘,处理方式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污水处理后水质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后可以排入附近水体。

  第二十六条

  市域电力工程规划

  1.电力负荷预测

  2030年负荷预计达到147.77MW,电量预计达到5.35亿kWh。

  2.电力规划

  新建和盛变、永丰变、孔国变、龙河变、兴旺变、并对对东郊变进行增容改造工程,改造同长线、同通线、讷九线、讷孔线。

  讷河市共新建10kV线路2回,长度21.02km,改造10kV线路3回,长度36.75km,新增配变85台,容量19398kVA。新建低压线路181回,长度45.14km,改造低压线路310回,长度77.38km。

  第二十七条

  市域电信工程规划

  各乡镇及中心村建设电信邮政服务局(所),规划交换机容量2015年达15万门,2030年达20万门。

  第二十八条

  供热工程规划

  1.热源与供热形式

  1讷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2016年修订)文本

  规划市域一级城镇(中心城区)以热电厂集中供热为主,区域锅炉房供热为辅;二级、三级城镇采用小型区域锅炉房供热,同时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采用新技术辅助分散供热。

  规划远期市域一级城镇(中心城区)集中供热普及率达90%,二级城镇集中供热普及率达80%,三级城镇集中供热普及率达75%。

  2.采暖热指标

  居住区综合建筑55W/m2,公共建筑70W/m2,工业建筑110W/m2。

  第二十九条

  燃气工程规划

  1.气源

  市域一级城镇(中心城区)气源为天然气,燃气普及率达95%;市域二级、三级城镇首选天然气作为主要气源,其次为液化石油气,燃气普及率达80%,远期气源逐步置换为天然气。

  2.燃气指标

  天然气的热值按36.22MJ/m3计算,液化石油气的热值按45.22MJ/m3计算,居民生活用气量指标为2300MJ/人·年。居民生活用气量、商业用气量、未预见用气量的比例按80:15:5计算。

  第七章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第三十条

  市域教育设施布局规划

  1.高中教育

  随着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的比例增加,应适当增大现有普通高级中学的规模和数量。

  1讷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2016年修订)文本

  2.义务教育

  撤并单班或50人以下的村小、教学点,暂时无法撤并的村小作为教学点形式存在,使全市每个行政村至多只有一所村小或一个教学点。

  通过撤并使全市所有小学达到6个班以上。

  3.职业技术教育

  扩大综合性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中心学校,增加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的专业、科目,并达到国家级重点职业中心标准,拓展培训对象。

  4.特殊教育和幼儿教育

  建成市特殊教育中心和幼儿教育中心,努力提高办学条件,提高教师素质,使幼儿入园(班)比例达到95%。

  第三十一条

  市域科技设施布局规划

  构建以中心城区为中心、各乡镇为支撑的科技设施服务网络,建设基层科普组织。

  第三十二条

  市域文化设施布局规划

  中心城区建设市级文化中心,包括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综合影剧场、展览馆、博物馆等。

  各中心镇建设建筑面积不小于5000m2的综合文化活动中心。

  各一般乡镇建设建筑面积不小于1000m2的文化活动中心。

  每个乡镇至少有一处文化广场。

  各社区和中心村设立500~1000m2文化站,基层村建综合活动室,每个基层村有文化户。

  2讷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2016年修订)文本

  第三十三条

  市域体育设施布局规划

  中心城区建设市级体育中心:新建一座标准化体育场,新建训练型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

  各中心镇至少建设一座体育场和体育馆。

  各一般乡镇建设一处体育场。

  第三十四条

  市域医疗卫生设施布局规划

  在讷河中心城区建设市级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各类专科医院。

  中心镇卫生院建设标准按照三级卫生院执行,一般镇按照二级标准执行。每个社区、行政村都建一处卫生所。

  讷河市中心城区建设大型的养老院和社会救助中心,鼓励企业和个人建设养老设施。

  第八章

  市域旅游布局规划

  第三十五条

  旅游发展战略

  整合资源,优化环境,突出特色,创新精品,重点实施大东北旅游圈重点旅游目的地,尼尔基水利枢纽工程游和尼尔基生态旅游度假区观光游发展战略。

  第三十六条

  旅游发展目标

  1.充分发挥和利用讷河市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面向哈尔滨、齐齐哈尔等主体客源市场,大力开发区域互补性旅游产品和特色竞争优势产品,构建较为完整的旅游产品体系。到中期,重点建设尼尔基21讷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2016年修订)文本

  湖生态旅游度假区,遵循“动态设计,滚动发展”的原则,把度假区建设成度假与观光并重的黑龙江省著名AAAA级旅游度假区。

  2.将旅游业发展成为讷河市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实现旅游业对其他产业的拉动和带动作用。中期,讷河市形成以度假区为龙头,金、清文化和生态旅游相配套的旅游产品来主打旅游市场。

  3.在远期把讷河市建设成为集清文化旅游、金古城遗址旅游、尼尔基人工水利设施旅游度假乐园,使讷河市成为全国优秀县级旅游城市,旅游业总产值将达到全市GDP的8%~10%。

  第三十七条

  旅游产业发展定位

  近期发挥旅游业对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带动功能,使旅游业成为第三产业的龙头,把旅游业培育和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新的主要增长点,在中远期可将其培育为支柱产业,为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第三十八条

  旅游规划布局

  以尼尔基水利枢纽为核心,以高坝平湖为载体,形成伞字形辐射框架。并将讷河市旅游产业定位为三大主题旅游带、八大旅游系列产业、十大风景区和五大旅游线路。其中,三大主题旅游带为尼尔基湖库区水面旅游带、讷—五公路沿线旅游带和畜牧场民族风情旅游带;十大风景区为尼尔基湖生态旅游度假区风景区、雨亭公园及讷漠尔河沿岸湿地休闲风景区、石底河火山熔岩地貌风景区、清末代皇后婉蓉祖居风景区、神泉岛风景区、富源林场风景区、李兆麟将军抗日纪念22讷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2016年修订)文本

  地永胜大榆树风景区、索伦鄂温克民族民俗风情村风景区、三江口嫩江公园风景区、敖包山风景区。

  规划将二克浅镇和学田镇打造成为尼尔基水库度假区风景区的主要旅游服务基地。

  第九章

  市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第三十九条

  生态环境目标

  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城市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农村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的生态功能开始恢复;地方环境法规、政策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监督管理能力得到加强。

  第四十条

  市域环境保护规划

  1.水环境规划

  规划将嫩江、讷莫尔河、老莱河的企业、城镇的污染物实行总量控制,达标排放。

  主要措施:建立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工厂企业改进生产工艺建立内部污水循环利用系统,从污染源上进行根本控制。

  2.大气环境规划

  在中心城区实行大气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建设大规模的热电联产项目;各乡镇政府所在地逐年增加集中供热面积;采用清洁能源,提高气化率;加强对摊点、商亭的监督管理,严格控制低空排放;严格控制报废车辆和尾气超标车辆运行;大力推广机动车清洁燃料。

  23讷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2016年修订)文本

  3.声环境规划

  开展噪声达标区域创建工作,对己创建的噪声达标区进行复查认证;

  对工业企业固定噪声源排放情况进行申报登记,对超标严重群众反映强烈的分期分批进行限期治理;

  对社会生活噪声要加强管理,由环保部门同工商管理部门对支路两侧居民楼内开办的歌舞厅、卡拉OK厅予以清理取缔;对使用高噪声音响设备的露天文化娱乐活动,由公安部门监督管理,并限定娱乐时间,减轻对周围居民生活环境的影响;

  加强建筑施工项目的审批和现场监督管理,严格控制施工作业时间,减轻施工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逐年增加禁鸣路段;加强交通建设,构筑合理的交通框架;拓宽道路,合理分布车流量,扩大疏导分流路线;加强修护路面,以降低车辆颠簸噪声;加强交通干线两侧绿化,特别是在噪声敏感区段采用吸声、隔声效果好的植树绿化方式;

  对噪声污染严重的载重车辆和农用机动三、四轮车划定限行路段和限行时间,同时要加强管理、严格执法;

  停止审批农用机动车城市运营资格,原有的交通旧车辆报废逐年削减;

  根据城市建设、经济、能源结构调整,合理规划居民服务设施布局,新建小区将居住与服务设施分开,并设有合理的距离;

  24讷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2016年修订)文本

  取消分布在居民区内的采暖锅炉房,消除锅炉鼓、引风机造成的污染,有效改善区域声环境;

  适时修改城市噪声功能区划,突出主导功能,强化功能区保护,为改善城市声学环境奠定基础。

  建立健全噪声法规,加强法制管理,积极地研究,修订我市的噪声污染防治条例,逐步形成完整的、符合我市社会经济和环境保护实际情况的噪声污染控制法规体系。

  4.保护重点

  市域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工程是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流失。大力植树造林,结合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采取封山育林和人工造林相结合的措施,对生态敏感区域加大植被恢复力度建立绿色屏障。规划期内,使城乡环境质量有比较明显的改善,保证城镇和地区可持续发展,具体环境规划如下:

  (1)制定保护农村土地的相应规章制度,从法律上保护耕地、林地等农业用地不被侵占和非法使用。

  (2)加大自然环境保护力度,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推动乡镇环境的综合整治。

  (3)积极开发推广生态农业,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生产,设立生态农业保护区,对各类农业用地实行轮牧、轮耕制度,保持农村生态群落完整性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利用。

  (4)加强绿色农业的生态规划建设,保持生产基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5讷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2016年修订)文本

  (5)积极发展环境和环保科技,加强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

  (6)加大对原始森林、石林、水系、湿地等自然资源的保护力度,建立生态保护区,确定合理的开发强度,确保资源的循环合理利用。

  第十章

  城乡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第四十一条

  消防工程规划

  1.消防站建设规划

  根据消防规划原则和城镇人口的规模,规划远期(2030年)讷河市现有一级普通消防站1座、增设一级普通消防站3座;通南镇、学田镇、九井镇、拉哈镇各设乡镇专职消防队1个。并根据《城镇消防站布局与技术装备标准》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责任区界定为5分钟内到达责任区边缘的要求确定消防站位置,并按标准配备消防站的人员、车辆及通讯设施。

  2.消防车通道规划

  城镇道路规划、设计、建设时必须考虑消防车道与消防水源的要求。

  3.消防供水规划

  规划结合城镇的供水系统采用多水源供水方式,设置消防水鹤,增设室外消火栓井,市政消火栓布局按照120米间距配置。

  4.消防通信规划

  利用有线和无线两种通信手段,将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有机结26讷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2016年修订)文本

  合,建立起现代化的消防通信调度指挥系统,使调度指挥系统与各消防站计算机通讯联网,形成远程终端或无线传真机与车辆状态输入器联网;同时与供水、供电、供气、救护、环保等部门设立专线通信联络,实现全市所有消防站计算机网络化管理。

  第四十二条

  防洪工程规划

  防洪标准:规划2030年,嫩江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

  讷谟尔河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

  老莱河、南阳河、石底河防洪标准达到30年一遇;

  永丰沟防洪标准达到10年一遇。同时各堤防提高排洪能力防止灾害发生。

  第四十三条

  人防工程规划

  1.规划目标

  以

  “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十二字方针为指导,因地制宜搞好人防战略建设,综合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达到战备与经济效益同步提高,增强城市总体防护能力,平战生存能力。

  2.人防规划

  规划中心城区建立以人员隐蔽工事为主体,以医疗、通信、运输、防化、消防、治安、物资和车库等为配套的人防工程系统,形成统一的地下指挥系统组成的城市防护体系。

  第四十四条

  抗震工程规划

  1.城市抗震设防标准

  (1)讷河市处在地震抗震烈度6度区,一般民用建筑按6度设2讷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2016年修订)文本

  防。

  (2)城市中的行政、大型公共建筑(商场、影剧院、学校等)、重要企业及重点生命线工程(供水、供电、通信、消防、医院等)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按7度设防。

  2.生命线系统抗震防灾措施

  (1)供水系统

  对新建的供水工程要按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进行抗震设防,提高泵房、机电设备、供水管网的抗震能力。

  (2)供电系统

  加强现有变电所的抗震标准。供电线路尽可能采用环网或多路供电。工厂应有备用应急电源,做到地震后能有可用电源作为恢复生产能源。

  (3)通信系统

  无线通信机房按国家有关规定抗震设防,充分利用地下室安装备用通信系统。

  (4)医疗卫生系统

  提高医院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保证医院在震时震后能正常工作,保证一定面积的地下室面积。

  (5)消防系统

  保证消防站建筑本身安全,留出备用场地和备用出口。

  (6)交通系统

  公路应减少对自然平衡条件的破坏,少采用弯桥、高档土墙,经2讷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2016年修订)文本

  过水文条件不良地段时,采取路基防护措施,加强排水处理。

  3.避震场所布局

  临时避震场所主要包括:学校操场、公园、广场,绿地等,疏散场地由所在单位负责管理和维护,不得随意占用、挪做它用。

  4.疏散通道

  城镇保证震时沿街建筑毁塌后,道路上仍有不小于6m宽路面供人员疏散。

  2讷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2016年修订)文本

  第三篇

  中心城区规划

  第一章

  城市性质与城市职能

  第四十五条

  城市性质

  齐齐哈尔市市域北部中心城市,嫩江流域新兴的产业聚集中心,绿色食品基地和生态宜居城市。

  第四十六条

  城市职能

  1.齐齐哈尔市北部的中心城市;

  2.齐齐哈尔市重要的绿色食品基地;

  3.嫩江流域重要的工业城市;

  4.嫩江流域重要的旅游城市;

  5.市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

  6.生态宜居城市。

  第二章

  城市规模

  第四十七条

  人口规模

  讷河市中心城区人口规模:近期(2015年)达到17.5万,中期(2020年)达到22.25万,远期(2030年)达到30.0万。

  第四十八条

  用地规模

  讷河市中心城区用地规模:近期(2015年)为1522.70hm2,人均建设用地87.01m2;中期(2020年)为1917.28hm2,人均建设用地86.17m2;远期(2030年)为3009.65hm2,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00.32m2。

  3讷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2016年修订)文本

  第三章

  中心城区空间布局结构

  第四十九条

  城市用地发展方向

  以向西、向南方向发展为主,旧城区适当向东发展至G111高速,并在城市西部新区为城市远景发展规划预留用地。

  第五十条

  城市总体布局结构

  规划对中心城区的发展与布局进行优化组合,重点建设新城区,控制发展老城区,形成四个各具特色、城市职能各有侧重的综合功能区。以“西进、南扩、中优”为规划思路,形成“两带、三心、四区”的城市总体空间结构布局。

  “两带”是指铁路沿线的生产防护绿带以及沿永丰沟贯穿城市的绿化景观带。

  “三心”是指分布于老城区的商业中心、城市南部的行政中心、城市西部的服务中心。

  “四区”是指城市四大分区,即老城区、南部新区、西部新区、工业园区,四个分区紧密联系,构成了城市的有机整体。

  第四章

  中心城区空间管制分区

  第五十一条

  空间管制分区

  中心城区规划为已建区、适建区、限建区和禁建区4个区域。新增城乡建设用地在已建区、适建区内安排,在不突破规划建设用地控制指标的前提下,适建区内土地可以根据规划城乡建设用地需要进行31讷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2016年修订)文本

  的布局调整。限建区内不准安排城乡建设用地,禁建区内严格禁止各类建设用地。

  已建区:中心城区现状已建成的区域。

  适建区:地势平坦、工程地质条件较好,且区内无其他生态限制要素,包括除限建区、禁建区和已建区外的其他区域。

  限建区:不适宜城市建设以及工程地质条件受限制的用地。

  禁建区:山体、林地、基本农田控制区、风景林保护区、湿地、河流缓冲区、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铁路防护带等重要生态敏感性区域为禁建区。

  第五十二条

  已建区空间管制措施

  1.加强中心城区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强化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2.改善居民生活环境质量,通过环境质量的提升,增强中心城区的品味和魅力。

  3.逐步转变现有建成区的城市功能,转移污染较为严重的企业,减少城市发展对老城区的压力。

  4.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第五十三条

  适建区空间管制措施

  1.加强区内土地利用合理规划,避免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的无序扩张。

  2.中心城区的建设应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避免对周围水体、植被和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和破坏。

  第五十四条

  限建区空间管制措施

  32讷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2016年修订)文本

  1.应限制高压走廊内城市建设和人为开发活动,形成以绿色植被为主的保护空间,确保城市建设和人为活动的安全。

  2.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禁止新建、扩建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已建成的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拆除及关闭。

  3.未经批准,不得在快速路控制区内进行任何建设活动。

  第五十五条

  禁建区空间管制措施

  1.原则上禁止任何建设活动,严格遵守国家、省、市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

  2.加强中心城区内水体和湿地资源保护,与生态绿地、防护林建设相结合,形成中心城区良好的生态屏障。

  3.加强基本农田保护,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对耕地的占用,土地使用应遵循国家相关规定,合理规划,严格审批。

  4.严格保护地下水饮用水源地,严格禁止与水源保护无关的任何建设活动。

  5.铁路防护带内不得新建或扩建城市建设工程,现有城市建设工程应逐步迁出防护带,在隔离带内植树造林及埋设市政管线等建设行为,不得妨碍铁路的运输安全和线路设施的管理防护,且必须符合规划要求。

  33讷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2016年修订)文本

  第五章

  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划

  第一节

  居住用地规划

  第五十六条

  住房发展目标和政策

  1.改善中心城区居住环境,配套中小学等服务设施,建设寒地生态社区,形成完整的社区服务网络。

  2.进一步实施“西进、南扩”战略,完善中心城区南部新区、西部新区居住功能。

  第五十七条

  居住用地规划布局

  规划形成以二类居住用地为主、一类居住用地为辅的总体布局。控制居住用地的建筑密度,配套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加大居住区绿地广场等公共空间的比例,配建停车场与停车位,改善居住环境。

  规划中心城区居住用地面积811.69hm2,占城市建设用地26.97%,人均居住用地面积27.06m2。

  第五十八条

  住房保障规划

  1.规划期内,通过廉租住房(含发放租赁住房补贴)、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基本解决无房、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低于15m2的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

  2.稳步推进非成片棚户区和零星危旧房改造,稳步推进旧住宅区综合整治,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改善居住环境。

  3.建立和完善住房保障政策、技术支撑体系。要加快住房保障立法,依法强化各部门的住房保障责任,健全组织机构、政策、技术34讷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2016年修订)文本

  支撑体系,实施住房保障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

  4.保障性住房需求预测

  新增经济适用房按比例控制,廉租房的建设量在住宅供给总量中的比例控制在3-5%。

  5.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规划

  结合实际需求和发展能力加快实施非成片棚户区和零星危旧房改造,稳步推进旧住宅区综合整治。规划期内应结合西部新区规划建设,结合老城区改造项目等,在交通便捷的地段重点建设一批适应中低收入者的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

  第二节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划

  第五十九条

  规划布局及规模

  规划三个公共管理与服务中心,分别是:位于老城区中心大街与通江路交叉口处的老城区商业中心;位于花园大街、林荫大街、西四马路、西五马路交汇处,形成的服务中心;位于育才街、西五东路交汇处的行政中心。

  规划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169.14hm2,占城市建设用地5.62%,人均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5.64m2。

  第六十条

  行政办公用地

  规划中心城区行政办公用地29.12hm2,占城市建设用地0.97%。

  第六十一条

  文化设施用地

  35讷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2016年修订)文本

  规划在西四马路、西六道街交汇处规划展览馆;并按服务半径设置文化设施。

  规划文化设施用地10.96hm2,占城市建设用地的0.36%。

  第六十二条

  教育科研用地

  规划每1.5~2.0万人设置1所小学,服务半径按300~500m控制,每2.5~3万人设置1所中学,服务半径按500~1000m控制。

  至2030年,规划新增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小学2所;小学总数达到12所,初中达到8所,高中达到2所。

  中小学的建设应与居住区同步配套建设,并选择在交通方便、位置适中相对安静的地段。

  规划教育科研用地87.01hm2,占城市建设用地的2.89%。

  第六十三条

  体育用地

  对现有体育用地进行改扩建,规划在西七道街与西五马路交汇处新建体育场馆。以满足未来城市居民的生活需要,规划继续完善一中体育馆运动设施。

  在小区、广场、街头绿地安放健身设施,小区设置健身房,方便居民锻炼。

  新建居住区、居住小区力争达到人均0.5m2的体育设施用地。

  充分发挥大型企业、机关、高校和中小学体育设施的作用,在不影响正常工作情况下,可有偿对社会开放,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

  规划体育用地18.57hm2,占城市建设用地的0.62%。

  第六十四条

  医疗卫生用地

  36讷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2016年修订)文本

  在现有基础上,对医疗卫生用地进行合理规划,在中环南路与西六马路、西三道街交汇处客运站东侧规划一处中医院;在西三马路与林荫大道、西六道街交汇处规划一处大型综合医院;在西八道街与西三马路交口西北侧地块内,规划一处大型综合医院。

  规划二级以上医院每床建筑面积45-60m2,每床净使用面积6m2以上,一级医院每床建筑面积45m2,每床净使用净面积不少于5m2。

  逐步建立以区域医疗中心、专科诊疗中心综合医院为主体,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组织为基础,以民营医疗机构为补充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新体系。增加养老公共服务设施、老年康复保健机构、心理卫生服务机构等,为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提供安全保障。

  规划医疗卫生用地17.92hm2,占城市建设用地的0.6%。

  第六十五条

  社会福利用地

  规划社会福利用地面积3.18hm2,占城市建设用地的0.11%。

  第六十六条

  宗教用地

  保留现状普渡寺、教堂等宗教用地,并进行适当扩建。

  规划宗教用地2.37hm2,占城市建设用地的0.08%。

  第三节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规划

  第六十七条

  规划布局及规模

  规划将现有的布局形态进行进一步改造和发展,主要集中在中心大街、通江路、花园大街以及西四马路上,使整个商业系统呈“井”形贯穿新旧城区。

  3讷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2016年修订)文本

  在四大城市规划片区内分别规划配套服务设施,在西四马路与西五马路之间规划一条商业步行街。城市现有的北市场、南市场以及北方大市场已不能满足未来城市发展的需要,规划对其改造完善,同时在中环西路与西六马路交叉口、西五马路与林荫大街交汇处各规划集贸市场一处。

  规划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面积186.86hm2,占城市建设用地的6.21%,人均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面积为6.23m2。

  第六十八条

  公用设施营业网点用地

  城市公共加油(气)站的服务半径宜为0.9~1.2km,公共加油(气)站的选址应符合国家有关规范的相关规定,进出口宜设置在干路上,并附设车辆等候加油的停车道。

  规划根据服务半径新设置5处加油加气站,规划到2030年,市区共有加油加气站8个。

  第四节

  工业、仓储用地规划

  第六十九条

  工业用地布局规划

  在城市西北部规划以一类、二类工业为主的综合工业区,并相应配套建设仓储、货运市场、铁路专用线等用地,依据工业区的位置、特点建设绿色食品等工厂企业,建立完善而富有特色的工业园区。

  规划工业用地面积615.91hm2,占城市建设用地的20.46%,人均工业用地面积20.53m2。

  第七十条

  仓储用地布局规划

  3讷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2016年修订)文本

  在规划的西北工业区内建设占地规模为92.5hm2的集中仓储区,并为其开辟铁路专用线,在现有粮库内打通规划的西六北大街,并将中心区内零星分布的仓库迁出、合并、集中于物流仓储区。

  规划物流仓储用地186.76hm2,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6.21%,人均物流仓储用地6.23m2。

  第五节

  中心城区绿地与广场用地规划

  第七十一条

  绿地系统规划目标

  将讷河市建成园林城市,形成讷河市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融合,大环境生态工程与建成区小环境绿地相结合的绿地系统,构筑讷河市绿色空间相隔的城市格局。

  第七十二条

  绿地指标

  规划绿地与广场用地面积426.24hm2,占规划城市建设用地14.16%,其中公园绿地面积294.72hm2,占规划城市建设用地9.79%,人均公共绿地9.82m2,绿地率35%以上。

  第七十三条

  绿地系统总体布局

  充分利用现有湿地、水域等自然环境,形成讷河市楔状、带状、面状绿化相结合的绿地体系。

  楔状绿地两块,位于老城区北部铁路沿线,有效地将城市外围的自然环境引入城市内部。

  3讷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2016年修订)文本

  带状绿地分为两部分,一是分布于永丰沟岸边及花园大街与林荫大街之间的绿地景观带,二是分布于城市外环路沿线的防护绿地体系。

  面状绿地主要指遍布于城区内的集中绿地、公园,这些绿地是居民日常休憩的主要场地。包括讷河市苗圃、铁路苗圃、两处新城公园和雨亭公园五个城市的生态园区。

  第七十四条

  公园绿地

  市级综合公园:改扩建雨亭公园,规划新建2座新城公园,合计3个市级综合公园。

  一处由西五马路、站前景观大街(花园大街、林荫大街)、西六马路、西六道街围合而成,占地面积11.15hm2;另一处由西三马路、西四马路、西三道街、西四道街为何而成,占地面积7.34hm2。

  区级综合公园:规划新建广场公园1处、居住区级公园5处、滨河公园5处。

  居住区公园:规划在居住区或相邻居住区间设置2~5hm2的公园。小区绿地建设应与小区建设同步,绿化风格与小区建筑特色统一协调,规划每个居住小区设置一个0.5~1hm2的小游园,新建居住小区绿地率不低于30%。

  第七十五条

  防护绿地

  铁路防护绿地:铁路两侧各设置应大于30m宽的绿带。铁路专用线两侧各设置大于10m宽的绿带。

  4讷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2016年修订)文本

  讷谟尔河防洪堤坝防护绿地:讷谟尔河防洪堤坝城区段防护绿地单侧不小于20m的绿化带。

  永丰沟两侧绿化带:永丰沟城区段沿河两侧建设单侧不小于10m的绿化带。

  工业区防护绿地:工业区设置15m以上宽度的防护林带。

  G231国道防护林带:G231国道两侧绿化防护林带的宽度不应小于30m。

  G333国道防护林带:G333国道两侧绿化防护林带的宽度不应小于20m。

  其它主要对外交通公路设置15m以上宽度的防护林带。

  第七十六条

  广场用地

  规划在西八东路与南二道街交口东北侧地块内,增设1处文化广场;在火车站前建设1处交通集散广场;在老城东六道街与通江东路交口西南侧地块内,增设1处休闲广场,在西三马路与西三道街交口东部地块内规划1处休闲广场,并进一步完善广场路与育才路交口东南侧地块内的现有市民广场,这五处广场将为讷河市市民提供游憩活动、休闲及文化娱乐场所。

  规划广场用地面积为9.52hm2,占城市建设用地的0.32%。人均广场用地面积为0.32m2。

  41讷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2016年修订)文本

  第六章

  中心城区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第一节

  交通发展目标与战略

  第七十七条

  发展目标与战略

  以适应城市结构,加强组团间通道建设,满足城市现代化发展和客货运输需求为宗旨,以人为本,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坚持可持续发展,倡导绿色交通,建设快速、低耗、高效、安全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实现城市交通与用地布局整体协调发展。

  以交通走廊引导城市新区开发,优化用地布局,坚持城市交通与城市用地布局协调发展的战略;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坚持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逐步建立以常规干线公交为主力、以支线公交与出租汽车为有效补充的综合公共交通体系;坚持城市交通综合管理的战略,适度发展小汽车。

  第二节

  对外交通

  第七十八条

  铁路

  改造现有的货物站台,改建和增加货物仓库,以适应运输货物种类的变动。

  改建讷河站站舍,增加客运、候车设施,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而增加的旅客运量。

  第七十九条

  公路

  42讷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2016年修订)文本

  规划环形过境公路,引导过境交通在市区外绕行;将长途客运站搬离城市中心区,设置在新区中环南路,西五道街交汇处。对四个出城口进行升级改造,提高道路技术等级,增强城市过境交通的通过能力。

  第八十条

  公路枢纽

  中心城区公路客运枢纽包括公路客运枢纽站、讷河长途汽车站。

  第三节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第八十一条

  路网结构

  规划期末路网结构划分形成“两环、三轴”的路网结构,城区干路以方格网道路形式为主。

  “两环”:指讷河市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的内环和外环。

  “三轴”:指由中心大街、通江路以及花园大街构成的市区交通主轴。

  第八十二条

  道路等级和断面形式

  城区道路按主干路、次干路、支路三级进行规划,老城区中,主干路红线宽度为40-45m,次干路,支路红线宽度为30m;新城区中主干路红线宽度为45-60m,次干路红线宽度为35-40m,支路红线宽度为20-30m;工业区主干路红线宽度为30m,次干路红线宽度为20m,支路红线宽度为16m。城市主干路断面形式以三块板为主,次干路、支路的断面形式则以一块板为主。

  第八十三条

  道路交叉口

  43讷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2016年修订)文本

  规划中心城区道路交叉以平面交叉口为主,通过外围交通组织和内部需求管理措施,首先减少老城区路段的机动车交通流量,对于交通流量较大、或异型交通组织困难的路口,采取路口渠化、信号优先等措施。

  讷河市中心城区共规划立交5座。

  第八十四条

  广场规划

  规划交通集散广场2处,结合火车站、公路客运枢纽站改造建设,规划在站前人流集中地段设置集散广场。

  第八十五条

  停车场规划

  规划公共停车场13处、配套社会停车泊位约5000个,位于中心城区各主要道路交叉口和公共建筑集中地带附近。

  第八十六条

  用地指标

  规划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面积为550.633hm2,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8.30%,人均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18.35m2。

  第四节

  城市公共交通规划

  第八十七条

  城市公共客运交通规划目标

  实施公交优先,提高常规公共交通的综合运输能力,正确认识和把握公交系统的运营组织模式和发展方向,完善公交管理、投资和监督体制,引入竞争,加强管理。规划和建设高水平的公交设施系统,全面实施公交优先,加强交通需求管理,鼓励公交出行。

  第八十八条

  常规公共交通规划

  44讷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2016年修订)文本

  根据公共汽车拥有量按800~1000人一辆标准车计,公交车辆将达到300~375辆。依据“建设标准”规定的公交场站建设用地指标应控制在200m2/标车,则讷河市2030年需要公交场站用地6.0~7.5hm2。中心城区各片区布置公交停车场,公交停车场结合公交保养厂、公交首末站布置,每个公交停车场规模为停放100~250辆公交车。

  规划到2030年,中心城区出租车拥有量需达到900辆。

  第八十九条

  常规公共交通场站规划

  市内共规划机动车停车场13处,其中在旧城区规划社会停车场2处,火车站站前规划社会停车场2处,新城区规划社会停车场6处,工业园区规划社会停车场1处,社会停车场结合公共建筑中心以及开放空间布置,公共交通首末站2处,公共交通首末站根据规模独立布置并建设相应配套设施;非机动车停车场结合有大量人流集散的公共建筑和客运枢纽规划布置。

  规划交通场站用地14.33hm2,占城市建设用地的0.48%,人均交通场站用地0.48m2。

  第五节

  中心城区慢行系统

  第九十条

  规划原则

  遵循“以人为本”理念,改善行人、非机动车交通环境及便利条件。按照人车分离、差异化、一体化、道路安全、力求舒适化规划原则,建立连续性、人车分流、安全的非机动化交通系统。

  45讷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2016年修订)文本

  第九十一条

  规划指引

  1.完善城市道路行人设施,包括人行道、立体过街设施、平面过街设施。加强行人系统网络化建设,强化连通商业区域地带行人系统的网络化建设,培育和发展良好的步行交通环境。

  2.发展区域性、绿色、休闲的非机动车道,借助雨亭湿地公园等城市自然水体景观建设非机动车景观廊道,构建城市慢行系统。

  第七章

  中心城区基础设施规划

  第一节

  给水工程规划

  第九十二条

  用水量估算

  2020年总用水量6.7万m3/d,2030年总用水量为9.2万m3/d。

  第九十三条

  水源与水厂

  1.中心城区规划继续采用地下水为水源。近期扩建现状地下水水源地,远期需新建地下水水源地。

  2.规划扩建现状水厂2座。

  现状一水厂供水能力为2.0万m3/d,2020年扩建为4.0万m3/d,2030年扩建供水能力达6.0万m3/d,水厂总占地9.2hm2。现状二水厂供水能力为1.0万m3/d,2020年保持现状供水规模,2030年扩建供水能力将达到3.0万m3/d,水厂占地4.4hm2。

  第九十四条

  水质与管网

  46

篇五:讷河公共服务条件现状概况

  

  社区公共服务现状问题及对策

  社会探讨2011-05-0209:08:48阅读11评论0字号大中小

  订阅

  ——以贵州省岑巩县舞水社区、万福社区为例

  洪

  璇

  贵州大学经济学院

  贵州

  贵阳550025【摘要】

  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的进展直接关系到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稳定关系到整个社区机体的健康成长。本文通过对我国社区公共服务问题的提出以及发展现状的介绍以引入实际案例的分析研究为主线总结当前社区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对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寻找行之有效的对策此外还提出了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社区

  公共服务

  社区发展

  一、社区公共服务问题现状分析

  本文研究所选择的社区位于贵州省岑巩县内分别是舞水社区和万福社区选择这两个社区一方面因为岑巩县城是一座新的县城县城由搬迁到发展至今刚刚10年因此各方面建设也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特别是2004年才开始起步的社区建设工作使得县城在社区发展上显得不够成熟但同时也为社区建设方案创造出更多的研究机会和突破口。通过对社区居民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以下问题。1、社区信息宣传方式单一

  很多居民认为他们获得相关信息是通过他人告知的形式而这种形式往往是由社区工作人员在具体的个案调查或是在结束工作后的闲谈中进行的普及度相对较低而且不具备必要的程序性和严肃性。在对社区信息发布交流方式的进一步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两

  个社区内的居民基本没有运用任何的现代交流工具QQ群贴吧等见图1。

  图1社区信息宣传状况图2、关于社区环境状况问卷中主要涉及卫生、交通和安全三方面内容

  在社区环境卫生方面重点是空气净化而在交通环境改善方面红绿灯时间则是广大居民比较关注的交通问题。在社区安全防护上交通安全和巡逻防盗的支持率最高见图2。

  图2社区公共环境情况图3、社区科教文卫发展良好医疗卫生还有待提高

  在社区活动的开展情况的调查中61的居民了解所在社区开展的活动。体育活动是大部分居民最热衷于参加的活动类型相比之下教育宣传与文化活动的参与者较少。在日常生活必需品方面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居民对这些设施的方便程度比较满意然而有关使用方面需要改进的呼声是最高的占到47。据调查县城内的公共医疗机构只有一所即岑巩县医院。对于医院相关方面的提升有大约74的居民认为工作态度急需转变。同时也有60的居民认为医院技术水平应该得到提高服务质量应该改善。社区内的教育设施完善超过六成的居民对这些教育机构的质量表示肯定。4、社区养老助残活动开展仍欠成熟

  在社区实际调查的过程中并没有看到相关设施的建立只是看到残疾人救助站的挂牌在社区办公场所当问及社区相关负责人时得到的解释是社区门口的挂牌只是为虚设“一套班子多块牌子”的现象很正常见图3。

  图3社区养老助残情况图5、社区在促进就业方面宣传不够政

  策制度不全

  本文在进行问卷的调查过程中还参与了黔东南州人力资源状况普查。据调查万福社区内共有低保户144户368人舞水社区内共有低保户223户、517人。除开这些低保户还有部分居民处于待业状态。在这些居民中60的人认为社区应该在技术培训方面促进就业此外在信息咨询和政策鼓励促进就业上分别有13和27的居民给与支持或提出建议。

  二、社区公共服务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1、不够优化的社区组织1社区组织结构欠完善。现代社区特别是中小城镇的社区组织构成往往比较简单针对社区工作开展的需要而设置的部门结构呈现出平行化和交错的倾向。在一个社区组织中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党支部社区治安小组等都是由一套人马来担任虽然工作量不算大但是毕竟人员安排有限组织规模通常都比较小结构自然简单。这样的局面最容易造成的后果就是管理上的混乱组织内人员数量变化的临时性使得组织运行不稳定从而影响社区工作的效率。社区公共服务的开展需要的是长久而稳定的供给需要普遍的适用而这种普遍性在对组织运行的要求上应该是注重组织结构完整组织内各部门的配合与协调否则关系到公共服务的大量事务没有办法解决。2社区组织中人力资源状况欠佳。社区人力资源的质量欠佳可以说是我国社区公共服务工作开展遇到的一个普遍的问题社区服务人员通常都是下岗人员、待业者和熟悉社区基本情况的退休工作者他们大都是小学初中

  学历。这样的人员素质构成与社区公共服务专业化的要求不相符合从而导致社区工作在技术水准上跟不上其他区域的发展。社区管理与人才引进所产生的矛盾需要制度的保证更需要物质资源的鼓励才能得到缓解。3社区经济发展对社区公共服务的影响。经济发展情况是社区公共服务顺利有效开展的保证。当前我国社区公共服务普遍呈现出资金不足的情况。对于社区使用资金的不足原因有几点社区没有办法找到适合自己经济发展的方向和方法无法为自己筹集经费社区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良好但是大都归交给当地财政而财政关于社区公共服务的补助力度却不是很大。社区在职能上的弱化和相关职权的缺失导致社区公共服务发展上缺少自主动力资源不足。2、社区职能和社区工作存在缺陷1社区职能的定位。社区与政府的关系前面的内容已经提到不过之前的内容大都关于社区行政与政府行政的关系这里主要说明的是社区职能定位的问题。社区与政府在当下的中国依然具有很浓厚的层级关系“条块冲突”带来的后果往往是社区管理的行政化倾向。如果把社区比作社会的一个缩点在社区中的各个“单位”如今仍处在强势地位这种“单位强”“社会弱”的观念依然占据了大部分人对社区的定位从而进一步影响到社区职能在履行过程中的方向、方法和标准的选择。涉及到社区公共服务的定位因为福利性与公共性之间细微的差别使很多问题的处理在归类上出现了分歧。社区定位的混

  淆会导致对社区职能的理解出现偏差从而影响社区工作的顺利开展。2社区职能的缺位。社区公共服务事务的管理公共服务发展的前途都需要一定的职能履行作为支撑这种权利上的保证是社区工作合法化和有效性的前提。现实中社区组织一般只是接受上级组织安排的任务和当地政府下达的行政命令在决策权利和执行权利的不平衡使社区在公共服务项目的资金引进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立、维护、运营等环节都显得力不从心。社区管理职能履行不畅应该是当前我国社区公共服务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在社区的管辖范围中除开社区一般居民还有大大小小的企事业机构的居民宿舍及其办公场所。社区工作在管理社区公共事务方面与这些企事业单位的配合程度关系密切这些机构对社区职能的承认和定位仍然需要合法有效的保障否则会严重影响社区公共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3社区工作缺乏专业性。社区工作的专业化要求社区组织在处理社区问题、开展社区相关工作上形成自己的独特有效的套路。社区工作的专业化与社区工作环境的硬性条件有关同时也关系到社区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当前我们国家在社区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和吸引方面还显得不够成熟在引进人才到社区工作创造良好的社区工作环境等方面也准备不足因而对社区公共服务项目的运行难免会产生阻碍性影响。3、社区居民与社区公共服务的不协调1居民冷漠。在我国社区由街居单位制向混合型发展的过程中社

  区居民已经适应了自己单位的生活习惯了所属单位的安排自然在心理上就形成了对自己单位的强烈归属。而且因为所在的单位条件不一各单位对于自己员工居民的福利支持政策也不一样从而会更进一步加强居民对于自己单位依赖并同时产生对其他单位和整个社区的排斥。因此这种对于社区的“冷漠”就在居民对自己单位的“热情”上折射出来居民很少甚至不会参与到社区的公共服务建设中他们会把这种对公共事务的处理推给自己的单位而表现出与自己无关的态度。2公共责任的分散。社区公共服务的发展需要居民承担一定的公共责任这种责任要得到必要的集中才会发挥它的效用。然而现实中这种责任在不经意间很容易被居民分散。前面提到的居民把处理公共事务的责任推给单位是公共责任分散的一种表现形式另外居民会认为公共责任应该由大家承担即便自己没有承担也会有别人去负责在这种时候公共责任又被分散了公共责任的分散和公共意识的淡薄使得社区公共服务缺少以居民力量集中为核心的动力动力缺失往往使社区公共服务的运行停滞不前。3参与渠道和宣传鼓励方式有待发展。社区公共服务需要公民参与但很多社区却没有为公民创造参与的平台与渠道缺乏制度的保障使得这种参与渠道的建立缺乏长久性、固定性和稳定性。此外相关信息和政策的宣传也会影响到居民参与的热情。居民在参与社区公共服务建设的过程中政策鼓励十分必要无论是物

  质或是精神上的鼓励都会对居民参加社区公共服务的积极性和长久性产生重要影响。

  三、街道社区公共服务问题的解决对策与建议

  第一理顺社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社区公共服务需要政府和社区的合作这种合作不能变革为上级对下级的命令下级对上级的配合。平等有序、合理有效的合作需要社区和政府对社区公共服务活动的正确理解。在这种关系的整理上长期在这个问题上处于相对优势的政府应该做出合理的让步和更多的努力。第二社区自主管理权限的确定和保障。建立健全相关社区管理的法律法规以法律的形式确定社区职权的范围保障职能的实施。同时社区在职能的获得和使用上应该得到优化增加社区管理权利使这些要素在法律上得到保护和稳定。第三丰富社区资金筹集方式。寻求社区内企事业单位和个体居民以及第三方组织的帮助同时加大对社区公共服务资金的管理和监督以促进资金运用的公开化、合理化。第四改善社区组织人力资源状况。提升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动力还在于实际的物质支持使社区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得到提升。此外积极开展志愿者和大学生进社区活动保障志愿者的权益创造必要的人才培养和锻炼空间。最后应注重社区居民参与及其效果评估。这种评估在于社区组织要能够分析和采纳居民通过参与社区公共服务提出的意见和看法这将有助于增加居民对于社区活动参与的热情度和对于社区的归属感。

  当前社区公共服务在制度构

  建和制度安排上的不成熟依然是社区工作开展的主要障碍制度上的保障是社区工作合法性和效率性的前提在社区公共服务供给制度社区公共服务具体运行制度等方面的不完善必将是社会关注的主要价值倾向和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1杨团社区公共服务研究报告R.2001.2杨团社区公共服务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3迈克尔.麦金尼斯多种新体制与地方经济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0.4于燕燕中国社区建设大全M新华出版社2001.5雷洁琼转型中的城市基层社区组织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6娄成武、孙萍社区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推荐访问: 讷河公共服务条件现状概况 讷河 公共服务 概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