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高考重点知识点归纳,菁选五篇(完整文档)
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政治高考重点知识点归纳,菁选五篇(完整文档)

2023-03-23 19:30:11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政治高考重点知识点归纳1  1.唯物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自然界、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政治高考重点知识点归纳,菁选五篇(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政治高考重点知识点归纳,菁选五篇(完整文档)

政治高考重点知识点归纳1

  1.唯物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 自然界、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观性为前提

  (2)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 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反作用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3)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了解国情,立足国情

  (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从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辩证法

  (1)联系的普遍性: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 把握因果联系的重要性 事物之间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2)运动和发展: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运动和发展的普遍性 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

  要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学会创造性思维

  (3)规律: 规律 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认识和利用规律 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

  (4)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

  (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6)内因和外因:内因和外因 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7)量变和质变:量变、质变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办事情 坚持适度原则

  (8)事物发展的趋势: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定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

  3.认识论

  (1)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2)透过现象看本质:现象与本质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能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创造性思维、合理想像在认识中的作用

  (3)实践: 实践的基本特征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4.人生观和价值观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个人和社会: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统一关系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反对极端个人主义,保护个人正当利益 在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中应提倡诚信

  (4)人生价值: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两个方面 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走出人生价值观的误区,反对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

  (5)理想与现实:树立崇高理想 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6)社会实践: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群众利益高于一切 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政治高考重点知识点归纳2

  1、国家(含义;属性)

  (1)含义: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政治权力机构。(或者说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2)属性:具有*属性、阶级属性和社会属性。其中,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2、国体

  (1)含义:即国家性质,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具体地说,就是国家*掌握在哪一个阶级手中;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哪个阶级是被统治阶级。

  (2)决定因素: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国家的性质。

  (3)判断标志:国家*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实行为哪个阶级服务的政策,这是判断国家性质的根本标志。

  3、民主

  (1)含义及其阶级性:是指在一定阶级范围内(统治阶级内部),按照*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

  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是国体(“在一定阶级范围”,即统治阶级内部)和政体(“按照*等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的统一。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抽象的、完全的民主和全民的民主是不存在的。

  (2)民主与*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一方面,民主与*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民主只适用于统治阶级内部,*则适用于被统治阶级。另一方面,民主和*是相辅相成、互为前提的。民主是*的基础,*是民主的保障。

  4、国家职能:

  (1)含义:是指国家在阶级统治与社会管理中所负的职责和功能。它反映了国家活动的基本方向、根本任务和主要任务。

  (2)分类:对内职能(政治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对外职能(保卫职能和交往职能)。

  (3)国家性质与国家职能的关系: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国家职能反映国家性质。

  5、我国的国体:

  (1)名称及含义:我国的国家性质(国体)是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的含义。

  (2)首要标志,阶级基础:工人阶级的领导是我国国家性质的首要标志。工农联盟是我国国家*的阶级基础,(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的联盟是人民民主*的社会基础。)

  (3)人民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4)特点及优点:广泛性和真实性。第一,民主具有广泛性。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和人民享有的民*利的广泛性。第二,民主具有真实性。在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

政治高考重点知识点归纳3

  (1)我国的国体和政体: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国家职能,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并反映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的国家职能有对内职能(依法打击敌对分子和敌对势力的破坏活动;组织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的稳定;组织领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教科文卫事业;搞好社会公共服务---维护安定团结和社会治安、建立健全社会福利制度和保障制度、兴办公共设施和保护生态环境)和对外职能(防御外敌入侵和颠覆,捍卫国家*和领土完整;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创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促进经济发展,积极发挥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

  (2)我国的*大会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大会和地方各级*大会,我国的*组织形式是*大会制度;*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地方一切重大事务(全国*大会及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任免权、决定权、监督权);*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员,由人民民主选举产生,受人民监督,为人民服务,向人民负责,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宪法赋予他们特有的权利(发言表决免责权、提案权、质询权等)并且必须自觉履行义务(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密切联系群众、接受选民或原选举单位的监督等)。

  (3)我国的国家机构: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对人民负责、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其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实行依法治国的目的是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当家作主的地位。

  (4)我国的公民与国家:正确对待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坚持公民法律面前一律*等的原则;坚持公民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认真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5)**的性质:**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党的性质(**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决定的,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保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调动各方面的各级因素);**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方式)。

  (6)我国铲除了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根源,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民族*等(政治、经济、文化权利)、民族团结(是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是民族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各民族共同繁荣(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事业都得到发展和不断进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逐步消除东西部差距,是增进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由之路,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首先民族地区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同时需要国家、发达地区的帮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7)我国的宗教政策:在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宗教信仰自由的含义、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活动,国家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8)当代国际社会:国际关系是变化发展的,决定国际关系的因素主要是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维护国家利益是*国家制度和推行对外政策的依据;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9)我国的对外政策: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的独立自主的和*外交政策;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点(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维护我国的独立和*-首要目标,促进世界和*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关系的基本准则、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支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政治高考重点知识点归纳4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是怎样的?

  生产决定消费。主要表现在: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消费反作用于生产。主要表现在: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②消费是生产的动力。③消费调节着生产。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2、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怎样大力发展生产力?

  (1)、原因:①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②大力发展生产力具有重要的意义:A、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B、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C、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2)、大力发展生产力的途径:

  ①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②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④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与发展,改革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通过改革,调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

  3、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为什么要实行这种制度?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原因:它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

  注意:(1)主导作用——国有经济而言,主体地位——整个公有制地位)

  (2)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4、我国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包括: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在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5、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它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关键作用。

  6、公有制经济中实行股份制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都可以作为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股份制企业,如果国家和集体控股,则具有明显的公有性。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可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7、公有制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位、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第二,国有经济控制经济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8、我国目前存在的非公有制经济主要有哪些?它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是什么?

  内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地位:它们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其发展。

政治高考重点知识点归纳5

  一、唯物论部分

  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辨证唯物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表现: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也是客观的),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

  (1)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

  (2)还要求人们在实践中必须要首先承自然界的客观性,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2、意识的反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物质和意识辨证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我们要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反对割裂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4、规律客观性的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抗拒的。

  【方法论】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主观主义。

  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1)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

  (2)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3)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人们办事情的过程,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而要把事情办好,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辩证法部分

  (一)联系的观点

  1、普遍联系原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当中,事物的联系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客观的,整个世界就是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是具有客观性、普遍性、条件性、多样性、系统性)。

  【方法论】我们必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地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的看问题。

  2、原因和结果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在每一事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有严格的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这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或者说要求人们自觉提高实践活动的预见性)。

  3、整体和部分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区别:①二者的内涵不同;②地位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③功能不同,这又有两种情形:当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的功能就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

  联系:①二者不可分割:整体有部分构成,没有部分就无所谓整体;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没有整体就无所谓部分;②二者相互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反之,部分也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③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整体和部分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办事情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从整体着眼,寻求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的发挥。

  (二)发展的观点

  1、物质和运动相互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和运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方法论】我们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反对割裂物质和运动二者联系的两种错误观点。

  2、运动和静止相互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还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

  3、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原理:

  【原理内容】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但是,事物的变化、发展不是杂乱无章、毫无秩序的,而是有着确定不移的基本秩序,都有其无法违背的客观规律。(2)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方法论】承认客观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在事物运动中把握规律。

  4、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水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就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方法论】我们必须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①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②要弄清事物所处的阶段和地位;③要有创新精神,坚持与时俱进,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5、内外因关系的原理(事物发展的原因的原理、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也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观察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视情况而定恰当选用其中的观点)

  6、量变质变关系原理(事物发展状态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必然结果。

  【方法论】1、要求我们要坚持适度原则,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要重视量的积累。2、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也能引起质变,要学会优化结构。

  7、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原理(事物发展趋势原理、事物发展途径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事物发展的途径。

  【方法论】我们应正确对待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坚定信心,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三)矛盾的观点

  1、对立统一的原理:

  【原理内容】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是同时存在,不可分割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坚持两点论。

  2、矛盾普遍性的原理:

  【原理内容】事物自身包含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是普遍的、客观的。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善于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一分为二的看问题,防止片面性。

  3、矛盾特殊性的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是世界上诸种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它构成这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表现在: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②同一事物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③事物矛盾双方各有其特点。)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一刀切”“一风吹”。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辨证统一的。它们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它们在不同场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方法论】

  (1)有助于我们掌握(或者说要求我们懂得利用)由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有助于我们掌握(或者说要求我们做工作时要运用)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科学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5、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复杂事物的多个矛盾有主次之分,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则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同时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统筹兼顾次要矛盾.(“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突出任务”、“核心问题”、“放在首要地位”)

  6、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矛盾双方有主次之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矛盾的次要方面则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主次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抓主流”、“辨方向”、“识大局”(分析形势)、“判断性质”、“占主体”)

  7、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原理内容】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矛盾有主次之分,同一矛盾又有主次方面,是两点和重点的统一。(什么是两点论和重点论?)

  【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做到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8、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重点论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找中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的。离开两点谈重点或离开重点谈两点,都是错误的。

  【方法论】我们应该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9、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原理:

  【原理内容】

  (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而形而上学则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它根本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力量的推动,因而看不到事物的联系变化和发展。

  (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逐步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切忌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政治高考重点知识点归纳 (菁选5篇)扩展阅读


政治高考重点知识点归纳 (菁选5篇)(扩展1)

——北京高考政治重点知识点归纳3篇

北京高考政治重点知识点归纳1

  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的根本看法。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2、世界观是关于世界具体问题的观点。

  (世界观是关于世界最一般、最普遍的问题的看法和观点p7)

  3、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哲学就是世界观,世界观就是哲学。

  (哲学可能是科学的,也可能是非科学的,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p7)

  4、世界观人人都有,所以人人都是哲学家。

  (世界观人人都有,只有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才是哲学)

  5、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决定、相互体现。

  (不是相互决定,只能是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不能是方法论决定世界观。也不是相互体现,方法论体现世界观p8)

  6、科学的世界观决定了科学的方法论,二者构成了哲学,哲学是科学的系统化的世界观。

  (哲学不一定是由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构成的。错误的世界观经过系统化和理论化也构成哲学,只不过这种哲学是错误的哲学p8)

  7、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因而是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总和。

  (它们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概括和总结哲学不是具体科学的简单相加。类似的错误提法有“科学的科学”、“科学之母”,哲学和具体科学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等)

  8、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二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9、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并且随着哲学的发展而发展。

  (颠倒了二者的关系p9)

  10、哲学是科学的科学或者哲学是包罗万象、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哲学是从具体科学中抽象出的最一般的本质和规律。学习哲学有助于具体科学的学习,但是不能以学习哲学取代具体科学的学习,把哲学看作“科学的科学”的观点是错误的)

  11、离开哲学的指导,具体科学不能发展。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的发展离不开具体科学。同时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指导。但是我们不能以哲学的作用,否认具体科学的基础性作用)

  12、具体科学知识揭示的是世界变化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p8哲学揭示的才是世界变化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13、哲学是研究特定领域问题并揭示其特殊本质和规律的科学。(把哲学改为具体科学)

  14、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哲学的具体内容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如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自然也就包含了正确的世界观和错误的世界观p9)

  15、哲学是从某方面反映人们对客观世界和人生价值认知的科学。(哲学不一定是科学)

  16、真正的哲学是对问题的高明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

  (真正的哲学能够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一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而不能提供具体的方法)

  17、哲学是科学之科学,是最高概括的科学。(哲学不一定是科学)

  18、世界观是关于世界具体问题的观点。

  (世界观是关于世界最一般、最普遍的问题的看法和观点)

  19、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哲学可能是科学的,也可能是非科学的)

  20、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正确的或科学的哲学才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21、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有正确的哲学也有错误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2、哲学是世界观,具体科学是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23、哲学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的根本观点。(世界观才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的根本观点)

  24、哲学既是世界观的学说,又是方法论的学说。(两者的关系是相互统一的,有这样的世界观,必然有这样的方法论,两者不能割裂。既是、、、、又是、、、这样的说法割裂了两者的联系,将两者放在了对等的两个位置上;两者是不对等的,是A决定B的关系,所以不正确)

  25、哲学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本质与规律的科学。

  (哲学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的科学)

  26、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决定、相互体现,方法论影响世界观。

  (不是相互决定,只能是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不能是方法论决定世界观。也不是相互体现,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27、哲学的发展就是用新观点代替旧观点。(哲学的发展是对旧观点的扬弃)

  28、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具体科学指导哲学。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指导)

  29、哲学是理论体系,具体科学不是理论体系。(都是理论体系)

  30、科学的世界观决定了科学的方法论,二者构成了哲学。(哲学不一定是由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构成的。错误的世界观经过系统化和理论化也构成哲学,只不过这种哲学是错误的哲学)


政治高考重点知识点归纳 (菁选5篇)(扩展2)

——高考政治重点知识点归纳 (菁选2篇)

高考政治重点知识点归纳1

  1.货币的本质是商品。(×)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2.生产者要为消费者着想,生产质量上乘的商品是因为质量越好,价格越高。(×)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值决定价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影响价值的实现。)

  3.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所以流通中的货币量越多越好。(×)

  (商品流通过程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受货币流通规律支配的。在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公式表示: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4.纸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

  (纸币的本质是价值符号,不具备价值尺度职能,可以行使流通手段职能。)

  国家可以规定纸币的发行量,国家可以规定每种面值纸币代表多少价值(纸币的购买力)。(×)

  (国家只可以规定纸币的面值,无法规定之比的购买力)

  5.物价上涨就是通货膨胀,物价下跌就是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紧缩)的主要原因是纸币发行量超过(小于)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会引起物价全面持续上涨(下跌),本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小于)社会总供给造成的。所以物价上涨不等于通货膨胀,物价下跌不等于通货紧缩。)

  6.通货膨胀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通货紧缩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影响企业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不利,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

  7.“物以稀为贵”、“货多不值钱”说明价值决定价格。(×)

  (“物以稀为贵”、“货多不值钱”说明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形成卖方市场;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形成买方市场。)

  8.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

  (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无关,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成反比。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与单位商品价值量无关。)

  9.商品价格下降的根本原因是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供过于求)。(×)

  (价格虽然受供求关系影响,但是价值决定价格,所以商品价格下降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

  某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可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价值量减少。(×)

  (提高的是个别劳动生产率,商品的"价值量不变)

  10.价值规律的内容是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11.价值规律要求实行等价交换,所以每一次商品交换商品的价格和价值都相符合。(×)

  (由于供求关系不断变化,供不应求,价格高于价值,供过于求,价格低于价值。所以,并不是每一次交换价格与价值都相符合,等价交换只存在于交换的*均数中。)

  12.绿色消费的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主旨是保护消费者的健康和节约资源。(√)

  13、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的性能在不断的提高,其价格也在不断的下降,人们对轿车的向往也越来越强烈,说明了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 (说明了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14.我国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是因为它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5、国有企业通过改革发展壮大有利于发挥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巩固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

  (有利于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中都占有支配地位。(×)

  (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中占有支配地位)

高考政治重点知识点归纳2

  我们的民族精神

  1. 中华民族精神:以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1)团结统一: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精神在祖国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都进发出强大的力量。使任何征服或分裂中华民族的企图都不能得逞。

  (2)爱好和*:为维护世界和*、促进共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勤劳勇敢: 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正是这种勤劳勇敢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人在自己长期的奋斗历程中,将勤劳勇敢精神发扬光大,使艰苦奋斗成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4)自强不息:自强不息精神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

  3. 爱国主义

  (1)地位: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作用: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2)爱国主义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建设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就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4. 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灵魂。

  5.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1)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弘扬民精神可以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并确保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已成为表明综合国力强弱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

  (3)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西方敌对势力不愿意看到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壮大,加紧以各种手段和方式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面对这种挑战,要顶住霸权主义的种种压力,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

  (4)启示与要求: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续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政治高考重点知识点归纳 (菁选5篇)(扩展3)

——海南政治高考重点知识点归纳

海南政治高考重点知识点归纳1

  *大会问题

  1、人大的性质、地位、权力:是国家的权力机关,有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2、*的性质、地位、权力:*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有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最高监督权。(*闭会期间,由*常委会行使部分职权。*常委会是*的常设机关,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3、 体系:全国*大会和地方各级*大会构成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完整体系。

  五、*问题

  1、*的法律地位:国家权力机关的组*员,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

  2、*的权利与义务。

  权利:审议、表决权,提案权(向人大提议案)和质询权(对*机关工作可质问并要求答复)

  义务:必须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协助宪法和法律是实施,与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的意见、要求;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3、产生和任期:*由民主选举产生。产生方式有两种,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各级*大会的代表每届任期五年.

  4、与人民的关系:*来自人民,受人民监督,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

  *大会制度

  1、 *大会制度(又称“政体”)——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由我国国体决定的,即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2、 我国*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的最重要特点——民主集中制。

  3、优越性:*大会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无比的优越性。

  六、执政党——*

  1、*的性质:*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的地位:*是执政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

  4、*的执政方式:*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把握三执政方式的内涵和要求)

  科学执政强调按规律执政;民主执政强调为民执政,靠民执政;依法执政强调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

  依法执政是*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政治高考重点知识点归纳 (菁选5篇)(扩展4)

——江苏高考化学重点知识点归纳 (荟萃2篇)

江苏高考化学重点知识点归纳1

  常错点1:错误地认为酸性氧化物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辨析:酸性氧化物与非金属氧化物是两种不同的分类方式,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CrO3、Mn2O7是酸性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和NO2等。

  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而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Al2O3是两性氧化物,CrO3是酸性氧化物。

  常错点2:错误地认为胶体带有电荷。

  辨析:胶体是电中性的,只有胶体粒子即胶粒带有电荷,而且并不是所有胶体粒子都带有电荷。如淀粉胶体粒子不带电荷。

  常错点3:错误地认为有化学键被破坏的变化过程就是化学变化。

  辨析: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从微观角度看就是有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生成。只有化学键断裂或只有化学键生成的过程不是化学变化,如氯化钠固体溶于水时破坏了其中的离子键,离子晶体和金属晶体的熔化或破碎过程破坏了其中的化学键,从饱和溶液中析出固体的过程形成了化学键,这些均是物理变化。

  常错点4:错误地认为同种元素的单质间的转化是物理变化。

  辨析 同种元素的不同单质(如O2和O3、金刚石和石墨)是不同的物质,相互之间的转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

  常错点5:错误地认为气体摩尔体积就是22.4L·mol-1

  辨析:两者是不同的,气体摩尔体积就是1 mol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占有的体积,在标准状况下为22.4 L,在非标准状况下可能是22.4 L,也可能不是22.4 L

  常错点6:在使用气体摩尔体积或阿伏加德罗定律时忽视物质的状态或使用条件。

  辨析:气体摩尔体积或阿伏加德罗定律只适用于气体体系,既可以是纯净气体,也可以是混合气体。对于固体或液体不适用。气体摩尔体积在应用于气体计算时,要注意在标准状况下才能用22.4 L·mol-1

  常错点7:在计算物质的量浓度时错误地应用溶剂的体积。

  辨析:物质的量浓度是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衡量标准是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的多少,因此在计算物质的量浓度时应用溶液的体积而不是溶剂的体积。

  常错点8:在进行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和溶质质量分数的换算时,忽视溶液体积的单位。

  辨析: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和溶质质量分数的换算时,要用到溶液的密度,通常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的单位是mol·L-1,溶液密度的单位是g·cm-3,在进行换算时,易忽视体积单位的不一致。

  常错点9:由于SO2、CO2、NH3、Cl2等溶于水时,所得溶液能够导电,因此错误地认为SO2、CO2、NH3、Cl2等属于电解质。

  辨析:(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研究的范畴是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电解质必须是化合物本身电离出阴、阳离子,否则不能用其水溶液的导电性作为判断其是否是电解质的依据。如SO2、CO2、NH3等溶于水时之所以能够导电,是因为它们与水发生了反应生成了电解质的缘故。

  常错点10:错误地认为其溶液导电能力强的电解质为强电解质。

  辨析:电解质的强弱与溶液的导电性强弱没有必然的联系,导电性的强弱与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大小及离子所带的电荷数有关;而电解质的强弱与其电离程度的大小有关。

  常错点11:错误地认为氧化剂得到的电子数越多,氧化剂的氧化能力越强;还原剂失去的电子数越多,还原剂的还原能力越强。

  辨析氧化性的强弱是指得电子的难易程度,越容易得电子即氧化性越强,与得电子的数目无关。同样还原剂的还原性强弱与失电子的难易程度有关,与失电子的数目无关。

  常错点12:错误认为同种元素的相邻价态一定不发生反应。

  辨析:同种元素的相邻价态之间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但能发生复分解反应,如Na2SO3+H2SO4===Na2SO4+SO2↑+H2O,此反应中H2SO4表现强酸性。

  常错点13:错误地认为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质子、电子和中子构成的。

  辨析:所有的原子中都含有质子和电子,但是不一定含有中子,如1(1)H原子中就不含有中子。

  常错点14:错误地认为元素的种类数与原子的种类数相等。

  辨析:(1)同一种元素可能由于质量数的不同会有不同的核素(原子),因此原子的种类数要大于元素的种类数。

  (2)但是也有的元素只有一种核素,如Na、F等。

  常错点15:错误地认为最外层电子数少于2的原子一定是金属原子。

  辨析:最外层电子数少于2的主族元素有H,属于非金属元素。

  常错点16:错误地认为离子键的实质是阴阳离子的静电吸引作用。

  辨析:离子键的实质是阴阳离子的静电作用,包括静电吸引和静电排斥两种作用,离子键是这两种作用综合的(*衡)结果。

江苏高考化学重点知识点归纳2

  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反应物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物化学键的形成,化学反应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

  1、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1)反应热的概念:

  当化学反应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称为该反应在此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反应热。用符号Q表示。

  (2)反应热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关系:

  Q>0时,反应为吸热反应;Q<0时,反应为放热反应。

  (3)反应热的测定

  测定反应热的仪器为量热计,可测出反应前后溶液温度的变化,根据体系的热容可计算出反应热,计算公式如下:

  Q=-C(T2-T1)

  式中C表示体系的热容,T1、T2分别表示反应前和反应后体系的温度。实验室经常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

  2、化学反应的焓变

  (1)反应焓变

  物质所具有的能量是物质固有的性质,可以用称为“焓”的物理量来描述,符号为H,单位为kJ·mol-1。

  反应产物的总焓与反应物的总焓之差称为反应焓变,用ΔH表示。

  (2)反应焓变ΔH与反应热Q的关系。

  对于等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若反应中物质的能量变化全部转化为热能,则该反应的反应热等于反应焓变,其数学表达式为:Qp=ΔH=H(反应产物)-H(反应物)。

  (3)反应焓变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关系:

  ΔH>0,反应吸收能量,为吸热反应。

  ΔH<0,反应释放能量,为放热反应。

  (4)反应焓变与热化学方程式:

  把一个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和反应焓变同时表示出来的化学方程式称为热化学方程式,如:H2(g)+

  O2(g)=H2O(l);ΔH(298K)=-285.8kJ·mol-1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化学式后面要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固态(s)、液态(l)、气态(g)、溶液(aq)。

  ②化学方程式后面写上反应焓变ΔH,ΔH的单位是J·mol-1或 kJ·mol-1,且ΔH后注明反应温度。

  ③热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系数加倍,ΔH的数值也相应加倍。

  3、反应焓变的计算

  (1)盖斯定律

  对于一个化学反应,无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焓变一样,这一规律称为盖斯定律。

  (2)利用盖斯定律进行反应焓变的计算。

  常见题型是给出几个热化学方程式,合并出题目所求的热化学方程式,根据盖斯定律可知,该方程式的ΔH为上述各热化学方程式的`ΔH的代数和。

  (3)根据标准摩尔生成焓,ΔfHmθ计算反应焓变ΔH。

  对任意反应:aA+bB=cC+dD

  ΔH=[cΔfHmθ(C)+dΔfHmθ(D)]-[aΔfHmθ(A)+bΔfHmθ(B)]


政治高考重点知识点归纳 (菁选5篇)(扩展5)

——海南高考政治重点知识点归纳 (荟萃2篇)

海南高考政治重点知识点归纳1

  1、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使事物处于显著的变化之中。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固有属性,运动不一定是显著的变化)

  2、事物是相对运动和绝对静止的统一;在一定条件下事物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才是相对的)

  3、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静止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颠倒了二者)

  4、所谓静止就是不变。(哲学上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主要是指事物的位置或者性质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发生变化。但是一旦超出这一限制,就会发生变化。整个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完全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5、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思想(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形而上学的静止观)

  6、发展是一种运动和变化,运动和变化也是一种发展。(运动和变化不一定是一种发展,只有前进的向上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

  7、规律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8、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昼夜循环、苹果落地,属于自然规律

  (规律不能等同于规律的表现形式现象,以上说的是现象)

  9、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也可以制定、废除、创造、消灭和改变规律(规律不可以制定、废除、创造、消灭和改变,这违背了规律的客观性。在学习中,凡是出现“人可以改变规律”“人可以创造规律”“人可以消灭规律”“人可以无视规律”“人可以凌驾于规律之上”“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只能任规律摆布”等说法都是错误p34)

  10、规律是事物之间的一种联系,因此,联系就是规律

  (规律是事物运动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不是所有的联系都是规律)

  11、规律就是我们常讲的定律。

  (规律是定律的内容,定律是某种客观规律的主观映象)

  12、任何规律都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规律是无条件的。

  (任何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都是随着事物存在的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即具体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条件改变了规律也会改变)

  13、正确的规律(好的规律)起积极作用,错误的规律(坏的规律)起消极作用;规律有好坏的(规律本身是客观的,无所谓正误之别,其本身也没有好坏之分)

  14、自然界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是客观的,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思维规律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思维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思维规律的要求,是否遵循思维规律进行认识活动,思维规律都在起作用)

  15、规律是无条件的,是永恒不变的。(规律是客观的,但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依赖一定条件的,如价值规律存在和起作用的条件是商品经济,把规律看作永远不变的,是属于形而上学的静止的观点)

  16、规律对客观事物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规律起积极作用还是消极作用,关键是看人们如何利用规律。)

  17、是否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事情能否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决定性因素是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

  18、因为规律是正确的,所以我们必须把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规律无所谓正确和错误之分,但人们可以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19、决策者要避免失误,关键要做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关键是要尊重客观规律)

  20、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问题、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21、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还要受到客观规律和条件的制约)

  22、发挥主观能动性是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颠倒了二者的关系)

  23、规律的客观性具有阶段性,规律阶段性地起作用。

海南高考政治重点知识点归纳2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①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②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正义。

  ③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④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⑤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2、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主旨是更好地发展。

  全面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可持续发展——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3、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措施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

  既要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

  通过科技创新,降低单位产值能耗,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实现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效益相协调。

  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提高出口商品和服务的国际竞争力,实现消费与投资、出口相协调。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倡导绿色消费,加大环保力度,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相协调。

  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

  统筹区域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部互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政治高考重点知识点归纳 (菁选5篇)(扩展6)

——考研政治重点知识点归纳 (菁选2篇)

考研政治重点知识点归纳1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①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基本问题在历史观中的贯彻和表现。

  ②唯心主义历史观的两种基本形态:一是唯意志论,这是历史观上的主观唯心主义,把人们的思想动机、主观意志当作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二是宿命论,这是历史观上的客观唯心主义,把人类社会之外的某种神秘精神当作社会发展的决定和支配力量。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内涵及其作用

  ①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物质方面。它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中对社会发展起主要决定作用的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②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所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它包括气候、土壤、山脉、河流、矿藏以及植物和动物等等。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当生态系统保持适当*衡时,才能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当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时,人类就要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③人口因素。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以及人口的发展和分布等方面。第一,没有一定数量的最低限度的人口,就不可能有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第二, 在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口的密度和增长速度是否同生产发展的状态和需要相适应,会对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起着加速或者延缓的作用。

  ④社会意识的含义,是人的一切意识要素、观念形态等全部精神现象和过程的总和。

  第一、艺术是通过塑造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式。

  第二、道德是是依赖社会舆论调整人与人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第三、宗教是统治人们的那些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虚幻的、颠倒的反映。

  第四、政治法律思想是关于政治法律的观点、理论的.总和,是经济基础最直接最集中的反映。

  第五、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最抽象的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的特点: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相对独立性,即社会意识在依赖和反映社会存在的基础上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

  社会意识的构成:从杜会意识的主体的角度区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从社会意识的高低不同层次的角度区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①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辨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②意识形态根源于社会存在,但它一经产生,便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具体表现在:

  第一、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水*的不*衡性。

  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具有历史继承性。

  第三、社会意识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的表现。

  4、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和意义

  ①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发展

  ②意义:第一、它宣布唯心主义破产。第二、他对社会历史的研究真正成为科学。

考研政治重点知识点归纳2

  1、基本矛盾

  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之始终并规定事物及其过程的本质的矛盾。

  2、主要矛盾

  在许多矛盾构成的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非主要矛盾即次要矛盾则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3、矛盾的主要方面

  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处于被支配地位的另一方面则是矛盾的非主要方面。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4、内因

  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事物的内部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原因。

  坚持内因论也就把事物的运动发展看做是事物自我运动、自我发展。

  5、外因

  一事物与他事物的对立统一,即外部矛盾。

  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6、反映论

  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观点。

  它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根本前提出发,明确指出客观世界是认识的源泉,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人的认识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反映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

  7、能动的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反映论的根本特点。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之所以是能动的,是因为它把实践引入了认识论,把辩证法贯穿于认识过程。

  8、先验论

  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特点。

  它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前提出发,把人的意识说成先天就有的东西,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的东西,物质世界反而是这种意识的产物。

  先验论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路线”。

  9、感性认识

  认识的初级阶段。

  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一种关于事物现象、事物外部联系、事物各个片面的认识。

  形象性和直接性是感性认识的特点。

  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即感觉、知觉、表象。

  10、理性认识

  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

  人们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而产生的一种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认识。

  抽象性、间接性是理性认识的特点。

  理性认识有三种形式,即概念、判断、推理。


政治高考重点知识点归纳 (菁选5篇)(扩展7)

——高考化学重点知识点归纳归总 (菁选2篇)

高考化学重点知识点归纳归总1

  一、干燥剂

  根据干燥剂的性质可将干燥剂分为酸性干燥剂、碱性干燥剂和中性干燥剂等。

  1、酸性干燥剂

  (1)浓硫酸干燥剂。

  可用浓硫酸干燥中性气体,如氧气、氢气、氮气、一氧化碳及甲烷等;还可以用来干燥非还原性的酸性气体,如二氧化碳、二氧化 硫、氯气、氯化氢等。因为浓硫酸是具有氧化性的酸性干燥剂,所以不能用来干燥碱性气体氨气,及还原性气体硫化氢、溴化氢、碘化氢等。浓硫酸作为干燥剂可盛 装在洗气瓶中使用。

  (2)P2O5干燥剂。

  可用来干燥中性气体,如氧气、氢气、氮气、一氧化碳、甲烷等;也可用来干燥酸性气体,如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及氯气等。五氧化二磷具有强烈的吸水能力,所以它是中学化学实验室中效果最好的干燥剂。

  2、碱性干燥剂

  (1)碱石灰干燥剂。

  它是在新制取的CaO粉末中加入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经干燥制得,其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主要用来吸收氨气中的水分、二氧化碳等。碱石灰可盛装在干燥管、干燥塔及干燥器中使用。

  (2)CaO干燥剂。

  可以用来干燥中性气体和碱性气体。可在干燥管、干燥塔及干燥器中使用。

  3、中性干燥剂

  CaCl2干燥剂。氯化钙为多孔性固体,有较强的吸水能力。可用来干燥大多数气体,但不能用来干燥氨气,因氯化钙与氨气可形成配合物。

  二、催化剂

  中学化学实验中用到的催化剂有:二氧化锰、硫酸、铁粉、氧化铝等。

  1、二氧化锰催化剂。

  如,①KClO3分解制取氧气的实验;②过氧化氢分解实验。

  2、硫酸催化剂。

  如,①乙烯的实验室制取实验;②硝基苯的制取实验;③乙酸乙酯的制取实验;④纤维素硝酸酯的制取实验;⑤乙酸乙酯的水解实验;⑥糖类(包括二糖、淀粉和纤维素)水解实验。其中①-④的催化剂为浓硫酸,浓硫酸同时还作为脱水剂,⑤⑥的催化剂为稀硫酸,其中⑤也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做催化剂。

  3、铁催化剂。

  如溴苯的制取实验(实际上起催化作用的.是溴与铁反应后生成的溴化铁)。

  4、氧化铝催化剂。

  如石蜡的催化裂化实验。

  三、指示剂

  分为两种主要通过显色反应来辨别。

  1、酸碱指示剂 。

  常用的酸碱指示剂有石蕊试剂、酚酞试剂和甲基橙试剂。

  (1)石蕊试剂。溶解于酒精,用水稀释而制得。变色范围是pH在5~8之间, pH小于5时为红色,大于8时为蓝色,在5~8时为紫色。

  (2)酚酞试剂。把酚酞溶解于酒精, 用水稀释而制得。 变色范围是pH 在8~10之间,pH小于8时为无色,大于10时为红色,在8~10之间为浅红色。所以酚酞试剂主要用于碱性物质的检验。

  (3)甲基橙试剂 。把甲基橙溶解于水中制得。变色范围是pH在3.1~4.4 之间,pH小于3.1时为红色,大于4.4时为黄色,在3.1~4.4时为橙色。

  2、褪色指示剂。

  品红试剂 将品红溶入水而制得。主要用于某些褪色性的物质检验,如SO2 、Cl2(HClO)、H2O2、Na2O2等。

高考化学重点知识点归纳归总2

  一、能跟钠反应放出H2的物质

  (一)有机

  1.醇(+K、Mg、Al);

  2.有机羧酸;

  3.酚(苯酚及同系物);

  4.苯磺酸

  (二)无机

  1.水及水溶液;

  2.无机酸(弱氧化性酸);

  3.NaHSO4

  注:其中酚、羧酸能与NaOH反应;也能与Na2CO3反应;羧酸能与NaHCO3反应;醇钠、酚钠、羧酸钠水溶液都因水解呈碱性。

  二、能与溴水反应而使溴水褪色或变色的物质

  (一)有机

  1.不饱和烃(烯烃、炔烃、二烯烃、苯乙烯等)

  2.不饱和烃的衍生物(烯醇、烯醛、油酸、油酸盐、油酸某酯、油等);

  3.石油产品(裂化气、裂解气、裂化汽油等);

  4.苯酚及其同系物(因为能与溴水取代而生成三溴酚类沉淀);

  5.含醛基的化合物;

  6.天然橡胶(聚异戊二烯);

  7.能萃取溴而使溴水褪色的物质,上层变无色的(ρ>1):卤代烃(CCl4、氯仿、溴苯等)、CS2;下层变无色的(ρ<1):直馏汽油、煤焦油、苯及苯的同系物、液态环烷烃、低级酯、液态饱和烃(如已烷等)等

  (二)无机

  1.-2价硫(H2S及硫化物);

  2.+4价硫(SO2、H2SO3及亚硫酸盐);

  3.+2价铁:

  6FeSO4+3Br2=2Fe2(SO4)3+2FeBr3;

  6FeCl2+3Br2=4FeCl3+2FeBr3;

  2FeI2+3Br2=2FeBr3+2I2(以上变色)

  4.Zn、Mg等单质 如Mg+Br2=MgBr2(水溶液中);(此外,其中亦有Mg与H+、Mg与HBrO的反应);

  5.-1价的碘(氢碘酸及碘化物) 变色;

  6.NaOH等强碱:Br2+2OH ̄==Br ̄+BrO ̄+H2O;

  7.Na2CO3等盐:

  Br2+H2O==HBr+HbrO;

  2HBr+Na2CO3==2NaBr+CO2↑+H2O;

  HBrO+Na2CO3==NaBrO+NaHCO3;

  8.AgNO3


政治高考重点知识点归纳 (菁选5篇)(扩展8)

——高考政治重点知识点总结 (菁选2篇)

高考政治重点知识点总结1

  1、泰山日出是一种文化现象。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由人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成为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泰山日出是一种自然现象,不是文化现象。)

  2、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

  (经济决定文化,但文化与经济发展不是亦步亦趋的。文化具有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文明素质不会随着经济发展自然自然的提高,提高文化程度必须自觉加强文化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建设。)

  3、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有形的、强制的。

  (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而是无形的、自发的。)

  4、文化能够促进人和社会的进步。(并非任何文化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只有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才起到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起到阻碍作用。)

  5、文化是指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社会科学)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6、免费开放博物馆是展示文化成就,说明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体现我国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开放博物馆体现的是文化事业的发展。)

  7、发展是继承的必要前提,继承是发展的必然要求。(关系颠倒。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8、春节等民族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注意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对应的内容不能颠倒。)

  9、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始终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并非任何传统文化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只有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起到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没落的传统文化则起到阻碍作用。)

  10、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主要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

  (体现的的是矛盾的特殊性。)

  11、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先进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繁荣。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12、举办世博会,进行文化交流有利于加深各国人民相互了解,消除世界文化的差异。(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世界文化的差异不可能消除。)

  13、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教育具有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具有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14、和而不同指的是我国文化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和而不同即包容性含义中的“求同存异”,而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是“兼收并蓄”。)

  15、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以为人民服务为原则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

  16、世界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关系,从哲学看是整体和部分关系。

  (世界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关系,从哲学看应为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17、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旧的传媒方式在逐步被淘汰。

  (大众传媒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的主要手段,但新的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

  18、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是指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其基本特征。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它在世代相传中保留基本特征,但具体内涵又能因时而变。)

  19、成功的艺术作品来源于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广大文化工作者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创作来源于社会实践,不是作者的灵感、想象力和创造力;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20、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进行文化创新的力量源泉。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力量源泉)

高考政治重点知识点总结2

  唯物论部分

  1、意识的起源、生理基础和本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的生理基础)。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

  2、意识的能动作用

  人的意识在反映客观世界时能动作用的体现:人的意识在反映客观世界时具有目的计划性(即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人们在实施行动之前要预先制定蓝图、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人的意识在反映客观世界时具有自觉选择性(即只有当人们的实践活动需要时,人们才会去主动地反映它)。人的意识在反映客观世界时具有主动创造性(即人的意识在反映客观世界时既能反映事物的现象,又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既能追溯过去,又能推测未来)。

  人的意识在改造客观世界时能动作用的体现:人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即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的环节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人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即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人的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即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3、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

  【原理内容】人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4、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

  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

  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思想,与时俱进。

  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④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无所作为的思想。


政治高考重点知识点归纳 (菁选5篇)(扩展9)

——高考政治必背重点知识点归纳 (菁选2篇)

高考政治必背重点知识点归纳1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唯物史观根本观点)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性质、变化方面),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科学的和革命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反之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坚持科学发展观,反对封建迷信、邪教)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实践的主体

  (不要写社会的主体。本考点是历次高考、模拟考试和一般考试的必考内容)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因而从根本上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生产实践)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全面进步(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产生的源泉,有些情况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精神财富如聂耳、瞎子阿丙等)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起主体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建立“服务型”*、关注民生问题的哲学依据)

  3.生产实践与社会实践的作用(2008年河北高考设计粮食生产问题)

  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对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起者决定性作用。

  社会实践推动历史的变迁与进步。社会关系的调整和变革,能够反作用社会生产活动,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社会实践能够促进社会与人的全面进步;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4.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生观、价值观都可以使用)

  个人与社会密不可分,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个人的活动对社会的存在与发展具有能动作用,个人的活动也受社会的存在、发展制约。

  5.价值观导向作用(必考知识点)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不同的价值观对个人与社会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客观事物评价、认识和改造世界活动、人生道路和人生选择方面)

  要求我们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克服错误的价值观。

  6.在社会主义国家,集体主义价值观是一种正确的价值观

  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从正确价值观含义角度理解)

  正确解决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二者互为前提而存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力量源泉。

  注意1:价值是指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即物对人的积极意义。

  注意2:判断价值观的根本标准:凡是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符合人类根本利益的价值观都是正确的。

  *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价值定位。

  7.人生价值观原理(材料中出现模范、英雄时使用)

  (1)内容: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贡献(社会价值)与索取(自我价值),人生真正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2)人生价值的实现条件

  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社会提供一定的客观条件:生产力水*、社会制度、科教文卫发展水*等;

  人生价值的实现更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必要的主观条件: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在自己的岗位上埋头苦干发挥聪明才智、要百折不挠艰苦奋斗、反对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

  注1:人生价值包括贡献与索取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的。贡献是索取的前提和条件,索取是贡献的保证。如果把贡献放在第一位,则是人生真正价值;反之把索取放在第一位,则是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

  注2: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金钱不是万恶的,它没有好坏之分。在经济生活里,金钱是商品交换的媒介,在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合法的金钱又是我们人生幸福的重要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物质保证。

  注意3:人的属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其中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

  8.崇高理想的作用

  崇高的理想对人生和社会有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是社会进步的贮推器,是我国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9.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特别需要艰苦奋斗)。

  10.关于“创新”哲学观点

  一切事物都是变化运动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学会创造性思维,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在实践的基础上,人的认识不断的深拓展和推移。要求我们进行创造性思维。

  事物发展的状态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要求我们要抓住机遇,不失时机,促成事物实现质的飞跃。

高考政治必背重点知识点归纳2

  1.党为什么要做某一件事?怎样做某一件事?

  (1)党为什么要做某一件事?

  ①党的性质(两个先锋队)和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决定的;

  ②党的执政地位(执政党,领导核心)决定的;

  ③党的作用(三个只有……才能)决定的;

  ④是党加强自身建设的需要;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2)党怎样做某一件事?

  ①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②完善三种执政方式(科学、民主、依法执政);

  ③坚持执政理念,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④坚持党的领导方式,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⑥党要统揽全局,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2.如何处理民族问题

  (1)坚持人民民主*、*大会制度和*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政治基础)。

  (2)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制度)。

  (3)坚持处理民族关系的民族*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政治基础和物质保证)。

  (4)坚决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扎扎实实做好民族工作(政策保证);反对一切破坏民族团结、*的活动,依法打击煽动民族分裂的行为。

  (5)公民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3.我国在对外关系方面为什么和怎么做?

  (1)为什么

  答题模板①必要性: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外交政策;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国际形势的要求(符合时代潮流、符合多极化趋势);符合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

  ②意义:对我国,为我国的现代化发展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才能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对世界,才能更好地维护世界和*、促进共同发展,构建和谐世界。

  (2)怎么做

  答题模板: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外交政策;维护国家*和国家利益;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立国际新秩序、建设和谐世界;坚定不移地走和*发展道路。


推荐访问:高考 知识点 归纳 政治高考重点知识点归纳 菁选五篇 政治高考重点知识点归纳1 政治高考重点知识点归纳100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