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导学案高一必修四3篇
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辛弃疾词》导学案高一必修四3篇

2023-02-28 11:48:02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辛弃疾词》优秀导学案(高一必修四)1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和创作背景。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理解词人的英雄主义情怀,培养爱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辛弃疾词》导学案高一必修四3篇,供大家参考。

《辛弃疾词》导学案高一必修四3篇

《辛弃疾词》优秀导学案(高一必修四)1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和创作背景。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理解词人的英雄主义情怀,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二、学习重难点:

  1、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2、背诵全诗。

  三、读书指导:

  1、作家作品: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召集流亡人员,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重安定民生。他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韩侂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辛弃疾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同时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词风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辛弃疾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因此与苏轼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

  2、写作背景:

  (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水龙吟”是词牌名,“登建康赏心亭”是词的题目。建康,今江苏南京市。赏心亭,在建康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河。在一个秋日,词人登上赏心亭,极目远眺,思绪万千,发而为此词。

  (2)《水龙吟》:此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当时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这时,自他从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但他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因为他的几种特殊身份,朝廷难以信任他: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由于这三重身份,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愤懑不*。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辛弃疾面对着大好江山,却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诗词的用典

  3、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文”两种。用事就是借用历史故事。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这些典故都与京口这个地方有关,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来表达思想感情,既充分又显得含蓄自然。

  引文就是引用或化用前人的诗文歌赋,来加深诗词的意境,使人产生联想。如姜夔在《扬州慢》中或明用,或暗用,或化用杜牧的诗,表达了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的凄凉。

  四、自主学习任务:

  1、给加点字注音。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鲈鱼堪脍()倩何人唤取()揾英雄泪()

  2、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诗意。

  3、背诵全诗。

  五、合作探究:

  (一)赏析上阕

  1、词的上片作者在赏心亭看到哪些触动自己心弦的景象?营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境?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2、找出运用了比喻手法的词句,并分析其比喻义。

  3、江南游子”中“游子”指的是谁?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4、“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中作者用了哪几个表动作的词,这几个表动作的词表达作者怎样内心情绪?

  5、概括总结上阕:

  (二)赏析下阕

  1、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借用典故,描写的对象由景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2、词人借这些历史人物表达了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3、“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4、下阕结句在结构上、情感的抒发上有何作用?

  5、概括总结下阕

  (三)概括主旨和写作特点

《辛弃疾词》优秀导学案(高一必修四)2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及其词作的写作背景,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风格。

  2、品味重点语句,理解作者所抒发的英雄失意、功业未成的悲愤之情,激励自己的爱国斗志。

  3、理解词中典故运用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一、知识链接

  把栏杆拍遍(节选)

  梁衡,*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像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辛词比其它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像。

  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这样不为朝廷喜欢呢?他在一首《戒酒》的戏作中说:“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这首小品正好刻画出他的政治苦闷。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

  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说到底,才能和思想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像石缝里的一棵小树,虽然被扭曲、挤压,成不了旗杆,却也可成一条遒劲的龙头拐杖,别是一种价值。但这前提,你必须是一棵树,而不是一棵草。从“沙场秋点兵”到“天凉好个秋”;从决心为国弃疾去病,到最后掰开嚼碎,识得辛字含义,再到自号“稼轩”,同盟鸥鹭,辛弃疾走过了一个爱国志士、爱国诗人的成熟过程。

  诗,是随便什么人就可以写的吗?诗人,能在历史上留下名的诗人,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当的吗?“一将成名万骨枯”,一员武将的故事,还要多少持刀舞剑者的鲜血才能写成。那么,有思想光芒而又有艺术魅力的诗人呢?他的成名,要有时代的运动,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所以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二、走近作者: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

  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韩侂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三、课文阅读

  1、注音:

  玉簪()螺髻()鲈鱼堪脍()揾英雄泪()孙仲谋()舞榭()巷陌()金戈()元嘉()狼居胥()仓皇()可堪()佛狸祠()拓跋焘()张浚()王玄谟()

  2、解释下列词语,掌握在词中的意思:

  风流

  寻常

  草草:

  北顾:

  可堪:

  探究案

  一、阅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回答问题。

  1、“遥岑”三句是写山,采用了什么手法?“愁”“恨”缘何而发?

  2、“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几句采用了什么抒情方式?应如何理解?

  3、“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几句,说明作者对张翰辞归持何种态度?

  4、“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几句,是作者对哪类人提出的批判?

  5、“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三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二、阅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回答问题。

  (背景介绍)

  《永遇乐》写于开禧元年(1205),时年66岁这之前,辛弃疾因政敌的弹劾而被罢官先后被闲置达八年之久!直到嘉泰三年(1203)又被朝廷召人京师,并派他出任镇江知府,这首词便是在镇江任上所作这时宰相韩侘胄想用北伐做幌子来笼络时人,以提高自己的威望,扩大自己的权势辛弃疾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来到镇江任职的他本以为到这里能有所作为,可以积极备战练兵,积蓄军事实力,准备北伐但很快他便发觉了韩侘胄是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而朝廷则毫无北伐复国之意于是作者深感失望和气愤!他登上了北固亭时,联想起历史上这里的人和事,再回忆自己的经历,并对照自己的现实处境,更加感到悲愤不*!便以怀古为名,借用历史典故,把自己的一腔怒气和怨恨尽情地在这首词中发泄了出来

  1、作者登临怀古,为何在众多的英雄人物中只提孙权和刘裕二人呢?

  2、下阕一开始,作者笔锋一转提到宋文帝刘义隆,这有何用意?

  3、结尾提到廉颇有何用意?“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有何具体含义?

  课后拓展案

  刘孟节,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吁嘘独语,或以手拍阑干,尝有诗曰:‘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阑干拍。’”

  ——《渑水燕谈录》

  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后来许汜把这事告诉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地下,岂知相差上下床呢?”

  ——《三国志陈登传》

  《世说新语言语》载,桓温北伐,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经长到几围粗,便感慨地说:“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意思是说树已经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呢?

  辛弃疾其他词欣赏:

  摸鱼儿辛弃疾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①,准拟佳期又误,蛾眉②曾有人妒。千金③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④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①长门事,汉武帝时,陈皇后遭嫉妒失宠,幽居长门宫。

  ②蛾眉,指美女。语出屈原《离骚》:“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善淫。”

  ③千金,陈皇后曾用百金请司马相如作《长门赋》,献给汉武帝以求重新得宠。

  ④玉环,指杨玉环。安史之乱时,为*军心,被迫在马嵬坡自缢。飞燕,汉成帝宠妃赵飞燕,曾得宠一时,后被废为庶民,自杀而死。二人皆善舞善妒,且不得善终。这里暗指得势的投降派。

  采桑子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娥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①壁

  [宋]辛弃疾

  郁孤台②下清江③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④,可怜⑤无数山⑥。

  青山遮不住,毕竟⑦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⑧,山深闻鹧鸪⑨(zhègū)

  注释

  ⑤可怜:可惜。

  ⑥无数山:这里指投降派(也可理解为北方沦陷国土)。

  ⑦毕竟东流去:暗指力主抗金的潮流不可阻挡。

  ⑧愁余:使我感到忧愁。(“余”也有写作“予”)

  ⑨鹧鸪(zhègū):鸟名,传说它的叫声是“行不得也哥哥”,啼声异常凄苦。

  行人:指流离失所的人民。

  答案

  风流:英雄业绩。寻常:*常。草草:草率。北顾:北望。可堪:不忍。

  1)“遥岑”即远山。放眼望去,那层层叠叠的群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的螺旋形的发髻,这些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作者采用移情及物的手法,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愁恨”从何而来?词义间留下的空白给了读者想象的余地。北望之际,中原收复无日,南望之时,朝廷主和,偏安一隅,志士不得其位,以上种种是词人恨之深、愁之大者。(注意赏析“愁”“恨”,可结合姜夔《扬州慢》中的“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中的“厌”,更便于学生理解。)

  2)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第一个动作是“看”,看似*淡,却*中见奇。擦拭得锋利锃亮的武器,却闲置身旁,而这又何尝不是作者自身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无用武之地之叹。第二个动作是“拍”,作者用肢体语言表达了某种情感,“栏杆拍遍”是表壳胸中难以言说的抑郁苦闷,只能借拍打栏杆来发泄。这样,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显现在读者面前。两个动作描写内涵丰富,耐人寻味。“无人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却没人是他的知音。(这几句是全文的重点,应引导学生重点把握“看”“拍”几个动词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所传达出的词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3)季鹰即晋人张翰,因向往家乡的莼菜鲈鱼,贪图安逸舒适而弃官归乡。从“休说”看,作者反对张翰回归。张翰因见齐王将失败而辞归,辛弃疾却并不因南宋面临着危机而隐退。又是一年西风紧,张翰即使有家也难归,实际这里的张翰应是作者自指,家乡沦陷,有家难归,流露出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

  4)是对许汜这类人提出批判,许汜当天下大乱之时,并无救世之意,只知道求田问舍,贪图个人享乐,陈登瞧不起他,刘备对他更是嗤之以鼻。辛弃疾用这个典故是说,我如果也像许汜那样只顾买房置地,为个人打算,那就羞见刘备那样胸怀雄才大略的英雄了。

  5)流年,即时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用典,据《世说新语言语》载,东晋大将军桓温率军北伐,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树已长到几围粗,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意思是树已长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呢?这三句是全词的核心,所包含的意思是:我所忧惧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辜负了*生的雄心壮志。

  41)两人都是遗憾京口而起事建立了*,照应标题“京口北固亭怀古”。作者以两人自比。作者虽力主北伐抗敌,但朝廷只派他出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官员及管理治安、财务的职务,并不给他率兵出征的机会,难以实现其抗金报国的志向。

  借古讽今,对孙、刘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

  2)宋文帝好大喜功,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听信王玄谟的话,北伐后魏,想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那样的业绩,结果惨遭失败。而眼下韩侂胄急于事功,草率用兵,作者清楚地认识到这种军事上的冒险不可取。作者想告诫韩侂胄,应以刘义隆为鉴诫,汲取教训,慎重行事。“草草”指时间仓促,行动轻率。“赢得”,换得,落得。“仓皇”,手忙脚乱。“北顾”,回头向北看,生怕北面的敌人追来。极写惨败之情状。

  3)这是全词的主旨句,是词人以廉颇自况。这一年词人已经64岁了,但他仍然希望为国效力,可惜韩侂胄不接纳他的缓进建议,又有小人从中挑拨,这不能不使他感到悲愤,也自然而然想起和自己处境相似的廉颇。廉颇老年赵王尚且派人过问他,而自己呢?“凭谁问”,有谁来问,也就等于无人来过问,境况竟然不及廉颇,这不能不让人惋惜、忧虑、气愤。用反问句结束全词,不仅使抒情达到高潮,而且集中、鲜明地再现了词人的自我形象。

《辛弃疾词》优秀导学案(高一必修四)3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辛弃疾的生*和创作背景。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理解词人的英雄主义情怀,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二、学习重难点:

  1、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2、背诵全诗。

  三、读书指导:

  1、作家作品: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他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召集流亡人员,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重安定民生。他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韩侂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辛弃疾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同时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词风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辛弃疾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因此与苏轼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

  2、写作背景:

  (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水龙吟”是词牌名,“登建康赏心亭”是词的题目。建康,今江苏南京市。赏心亭,在建康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河。在一个秋日,词人登上赏心亭,极目远眺,思绪万千,发而为此词。

  (2)《水龙吟》:此词作于淳熙元年(1174)秋,当时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这时,自他从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但他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因为他的几种特殊身份,朝廷难以信任他: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由于这三重身份,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压抑,内心愤懑不*。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辛弃疾面对着大好江山,却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诗词的用典

  3、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文”两种。用事就是借用历史故事。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这些典故都与京口这个地方有关,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来表达思想感情,既充分又显得含蓄自然。

  引文就是引用或化用前人的诗文歌赋,来加深诗词的意境,使人产生联想。如姜夔在《扬州慢》中或明用,或暗用,或化用杜牧的诗,表达了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的凄凉。

  四、自主学习任务:

  1、给加点字注音。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鲈鱼堪脍()倩何人唤取()揾英雄泪()

  2、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诗意。

  3、背诵全诗。

  五、合作探究:

  (一)赏析上阕

  1、词的上片作者在赏心亭看到哪些触动自己心弦的景象?营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境?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2、找出运用了比喻手法的词句,并分析其比喻义。

  3、江南游子”中“游子”指的是谁?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4、“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中作者用了哪几个表动作的词,这几个表动作的词表达作者怎样内心情绪?

  5、概括总结上阕:

  (二)赏析下阕

  1、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借用典故,描写的对象由景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2、词人借这些历史人物表达了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3、“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4、下阕结句在结构上、情感的抒发上有何作用?

  5、概括总结下阕

  (三)概括主旨和写作特点


推荐访问:高一 必修 辛弃疾 《辛弃疾词》导学案高一必修四3篇 《辛弃疾词》优秀导学案(高一必修四)1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ppt 高中必修4语文辛弃疾词两首ppt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