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荡》课后反思3篇(全文完整)
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芦花荡》课后反思3篇(全文完整)

2023-02-28 10:54:02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芦花荡》课后反思1  时光荏苒,上班时间已经一年多了。在这一年中,在学校领导的帮助下,在自身的努力下,无论是在教学还是在学生管理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自己也深感欣慰。但是自己仍有许多不足。为了让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芦花荡》课后反思3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芦花荡》课后反思3篇(全文完整)

《芦花荡》课后反思1

  时光荏苒,上班时间已经一年多了。在这一年中,在学校领导的帮助下,在自身的努力下,无论是在教学还是在学生管理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自己也深感欣慰。但是自己仍有许多不足。为了让我们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尽快成长起来,学校领导安排我们青年教师上一节录播课,自行发现问题以便改正。我这节上的是《芦花荡》。看完自己的录像课,感触很大。问题如下:

  第一:心理素质不够硬。本节课有一位老师听课。学生来到录播室这焕然一新的环境,不知为何,一改往日的活泼之风变得沉默寡言了。不敢说话,不敢回答问题。面对这种情况,自己慌了手脚。语速越来越快,问题表述不够明确。由于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快速地处理了一些本该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挖掘教材的环节。这一切都源于自己的心理素质不高,还需多加锻炼。

  第二:教态不够自然大方优雅。在观看自己的教学视频时,自己真是哭笑不得。频繁地踱步,琐碎的动作,肢体语言过多而且不够优雅自然。这使我深刻认识到了自己在上课方面存在的不足。希望能在以后的课堂中逐步改正。

  第三:教学设计不够合理。课堂中之所以频繁地看表,正是因为这节课的课堂设计不够合理,处理的内容太多。这节课我主要进行了这几个环节:处理生字词,复述课文,分析人物形象,揣摩人物性格,品析文中的环境描写。课堂安排的满满的。分析人物性格这一环节本是重点。但由于时间关系学生并没有深入。有的没有找到文本,我就已经讲了。现在想来,内容有些多了。

  另外,语速过快。有不少废话。希望在接下来的时间能改正。争取使自己优秀起来。


《芦花荡》课后反思3篇扩展阅读


《芦花荡》课后反思3篇(扩展1)

——《芦花荡》教学反思10篇

《芦花荡》教学反思1

  刚刚从课堂回来,仍沉浸在《芦花荡》第二课时的教学中,觉得这节课在对话的深度上作了不少突破。

  师:老头子的“过于自信和自尊”集中体现在第55~63段“复仇”这件事上。课文是用第三人称写的,你能不能改成第一人称,用以下两种方式改写:一,二菱向大菱转述;二,老头子向其他同志转述。(现在想,要是改成也是向大菱转述会更好。)

  (同学自主准备,“二菱”组讲述。)

  师:(针对讲述中忽视的细节,现场采访)当你看到“日本人的水式真不错”的时候,你心里怎样想?

  “二菱”:我很紧张,日本鬼子可不是旱鸭子,万一老爷爷失手,可不是闹着玩的,我要不要去叫部队?

  师:真是一个善良、懂事的好孩子!“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你估计他想看到什么?

  “二菱”:他想看到我是不是在看他,又是用什么样的眼神看他。

  师:真是一个“过于自信和自尊”的老头子!会不会还有其他的想法呢?

  (“老头子”组讲述。教师相机采访。)

  师:当你知道“日本人的水式真不错”的时候,你心里怎样想?

  “老头子”:我很高兴!我在水上混了几十年了,今天可找着对手了!

  师:看来二菱是多虑了!你“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你想看到什么?

  “老头子”:我还想看到大菱,因为我的责任,使她受了伤。

  师:我们再往深处想,往远处想,他还能想到什么?

  生1:他还想看到苇塘里的队伍,在怎样的欣赏他。

  师:再往深处想!

  生2:他还想看到白洋淀的人民,家乡正在倍受日本人的欺凌,现在他终于扬眉吐气了!

  师:是呀!老头子想看到二菱,想看到大菱,想看到队伍,想看到白洋淀的人民,想看到河北人民,想看到所有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中华儿女!你们的"苦,你们的痛,你们的屈辱,你们的仇恨,今天我一齐报了!(齐读62段)(如果说,他看到了美丽的家乡,内心充满豪情更深刻。)

  师:但是,老头子只看到了──(读)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生1:烘托人物心情。因为老头子心情很高兴,所以他眼前便出现了美丽景色。

  师:真是“一切景语皆情语”!文中这样诗情画意的描写还有很多请再找出一些。(学生勾画,朗读)这就有问题了。一方面是血腥的战争,另一方面却是诗情画意的景色,这是不是矛盾?或者说,作者为什么把血腥的战争放在一个美丽无比的背景之上呢?

  生1:有些景色本身就是在写战争,表现了敌人的残酷。

  生2:景色越美丽,越能激起人们起来战斗,保家卫国的决心。

  师:这就好比有一块美丽无比的草坪,小草鲜嫩的让人心动,上面还挂着水珠。突然一只大脚踏进来──(同学颔首,会意。)

  即使在残酷的战争背景下,作者仍然以沉静从容的姿态抒写白洋淀的美丽风光,细心镌刻白洋淀人民心灵的塑像。追求诗情画意之美,尽展浪漫主义色彩,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使小说独树一帜,成为重要的文学流派──“荷花淀”派。

  师:我们再回到老头子的“过于自信和自尊”上,同学们有什么新的认识?老头子为什么会养成这样的性格?

  生1:是因为老头子在水上混了几十年从不失手的功夫,所以即使是水式不错的十几个鬼子他也不放在眼里。(板书:老当益壮的气概)

  生2:是出于对家乡的热爱,出于对敌人的憎恨。他曾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板书:爱憎分明的感情)

  生3:老头子深信自己一定能战胜鬼子,这是一种必胜的信念。

  师:难怪他一再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有热闹哩!”(板书:战胜敌人的信念)

  师:看第八段。你估计是什么歌声?

  生:游击队歌……

  师:你们谁来一段?(相互推让)(师唱《微山湖上静悄悄》)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革命队伍很乐观,环境如此恶劣,还能唱歌!

  生:我想到队伍的给养很充足──(同学中有人喊:老头子!)

  师:是呀,这一切原来都是老头子的功劳!不带一支枪,冒着生命危险在敌人的封锁线上穿梭,这该是多么高的抗日热情呀!(板书:爱国抗日的热情)

  怀着这种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感情和战胜敌人的信念,谁能不“过于自信和自尊”呢?

  【教学反思】

  现在想来,这节课在以下方面取得了突破:

  1、情节:“复仇”部分:

  浅处理:朗读,复述,讨论:哪些地方表现了“老头子”的自信和智慧?

  深处理:采用两种改写的方式实施文本的转化、内化。改写──最佳的深度对话。

  2、人物:

  浅处理:作者是怎样评价老头子的?课文哪些地方表现了老头子的“过于自信和自尊”?

  深处理:第一课时:作者是怎样评价老头子的?课文哪些地方表现了老头子的“过于自信和自尊”?

  第二课时:改写“复仇”部分,深化整合对“过于自信和自尊”的认识(对“向着苇塘望了一眼”的文学想象);穿插环境描写的作用;探究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实质。

  3、环境:

  浅处理:文中有哪些诗情画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深处理:从62段切入:这里为什么安排一句景物描写?文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句子,读一读,思考:这和血腥的战争是否协调?作者为什么要用美丽的景色给战争当背景?点出“荷花淀”派的风格。

  【结语】

  我们应该引领孩子们到文本的深处漫溯。

  浅,是对语文的伤害。

《芦花荡》教学反思2

  有人可能会说,“对话有什么新鲜!老师问,学生答,不就是对话吗?”其实,这只是问答而已,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所谓对话,应该是人与人之间在彼此*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敞开的基础上达成的双方视野的交融,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激发、共同创造的精神或意识。它所促成的不是知识的简单累积,而是知识的重新建构。引用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的话就是:对话是“从一个开放心灵者看到另一个开放心灵者之话语”。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要为对话搭建最佳*台,先为对话创设体验的情境。在语文课堂中设置情境让学生体验是一种重要而常用的方法,它往往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将心比心,从而与文字进行最为亲密的接触。

  在《芦花荡》的教学中,为了赏析老人这一形象,我问:“如果你是老人所护送的两个女孩中的一个,你最喜欢老人的哪一点,为什么?”

  有学生说:我喜欢老人的.自信。课文中说:“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多么自信!而且他的自信也是有基础的,他的水上工夫确实了不得。

  又有学生说:如果我是那个受了伤的女孩,我喜欢老人说到做到,为我报仇。你看,文中老人是这么说的:“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老人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而且做到了。

  学生还说:我喜欢老人的智勇双全。文中这么写:“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你看,一个老人就这么把日本鬼子玩得团团转,不就靠老人的智勇双全吗?看着觉得真解恨!

  学生的回答无不证明,由情境带来的体验会促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同文本对话,充分挖掘文本中闪烁着迷人光芒的语言文字,和文本融为一体。这时,知识的价值就不在于给人现成的东西,而在于为人不断创造新的“起点”;学生的学习目的不再是单纯为了掌握知识,而是在知识环境中寻求人的本来价值。这时,知识的质和量都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人在知识中的感受、经历和体验。人不再是外在于知识体系,而是内在于知识,与知识融为一体,不断地在对话中“寻找自我”。

《芦花荡》教学反思3

  《芦花荡》一文是小说,课堂上我就围绕着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来进行教学。

  一、授课思路清晰。课堂上,学生一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扫除生字词;学生再浏览课文,概括故事情节,复述故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细读课文,指导学生如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等初步鉴赏人物形象。最后再引导学生具体赏析文章景物描写的作用。这样,从整体到局部,从故事情节到人物形象、景物描写,环环相扣,让学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注重朗读训练。虽然这一课的课文比较长,但我认为语文课堂不能没有读书声,所以我坚持让学生把课文读一遍,关键段落反复多形式去读。这样,虽占用了一些课堂时间,但我还是相信其潜在的效益。

  三、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在学生概括故事情节时,我采用的方法是:小组合作,随机选代表答,奖励加分。这样,就引导所有的学生认真思考,认真倾听,全员参与课堂,提高了发言的正确性,也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本课存在的不足:

  一、让学生概括故事情节,缺乏具体的要求,初二的学生在抓关键,提取重要信息方面需要老师引领。学生概括不全面时,引导后,再给这些学生概括的机会,效果会更好。

  二、景物描写作用的分析,学生只是停留在笼统的概括方面。我指出了学生的不足,考虑到第一段的情况特殊(既有自然环境,也有社会环境),因而就让学生把这一问题先放一放,课下再交流。现在想来有些不妥,如果帮助学生当堂分析,可能会完不成任务,但却会充分发挥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后教学需要随堂调节好这些环节。

《芦花荡》教学反思4

  昨天和今天教学《芦花荡》,由于我对七年级的教材不熟,不知学生有没有学过小说,教学设计是保守的。第一课时讲了小说三要素,然后让学生根据三要素整体感知课文,重点是梳理故事情节。在我看来比较简单的故事情节在学生当中还是有异议,学生的基础太差,在一些小问题上纠缠不清对我的提示也领会不了。

  不过,教后想想还是我的教学设计出了问题,讲的术语太多,起点定得太高,其实让学生梳理故事情节时可以用下面的方法:快速默读课文,用笔划出表时间和地点的词语,根据这些词语给课文分段并简要概括段意。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有针对性的讲一下在小说中它们很重要,不仅可以增强故事的可读性,还能帮助我们理解人物形象。老师心中要有学科的专业知识(如术语),但不能象其它学科一样灌输这些知识,初中的学生主要还是培养语感。

  第二课时在今天下午第二节课上,两个刚毕业的老师和小段来听课。这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分析环境描写及其作用,还有就是分析老头子这一个人物形象。环境描写主要是以分析第一、第二段为主,方法是让学生去找喜欢的句子并简述喜欢的理由。分析老头子的形象主要是抓住“过于自信和自尊”这一性格核心让学生找文段作出分析。对于学生来说只要想学的,应该说多多少少都能讲一点的,但举手发言的学生不多,刚开始就是一两个人,到后来举手的人才多起来。这样的课型对老师来说要有深厚的功底,能针对学生的发言作出恰当的评价。比如我问“这样写表达了什么感情”时,有一女生回答说“对日本鬼子的喜爱之情”,引得很多学生大笑。当时是一个同学在说,我就追问了一句,没叫她说,她却叫得很响,有点故意扰乱的意思。有老师在听课我就对她采取了不理不睬的态度。课后我了解到这个女生在班里很特别,是老师眼中的傻子,同学眼中的神经病。但不管怎样我对这一行为不闻不问是我的失败,这种情况在三个新老师今后的教学生涯中会经常碰到,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我尚且手足无措肯定是令人失望的。当时我是想教育她的,但从其他学生的.不屑中我看出这是一个特殊人物,不用我多讲,学生已有是非判断,所以就错过了。

  第二课时感觉成功的是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了,气氛越来越好,积极思维的学生多起来。这和问题的设计和巧妙的过渡有关。两个新老师反馈说举手的学生太少,怎样设计过渡语,冷场时怎么救。小段课后问我怎样听课,听课笔记怎样写。

  上星期的作业有三个钉子户,今天找来谈话。了解到七年级开始他们就不交语文作业了。从去年刚毕业一直就教他们数学的老师那儿 一了解也是一学年不交作业的。我就想让一个刚从大学毕业对教学充满了激情的老师都放弃的学生,那肯定是无可救药的。这些人多可悲呀,连自己都放弃的人,我该拿什么来挽救你们?

《芦花荡》教学反思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可是,现在的学生能有多少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坚持广泛、大量的阅读呢?追根溯源,问题还是出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我们的阅读教学,功利意味特别浓厚,老师是为考而教,学生是为分而读。因此阅读教学是读书、感悟少,提问、分析多;学生自主发现少,教师讲解求同多。学生在语文课上脱离了生动鲜活的语言材料,面对一篇篇美轮美奂的文章却只是进行着枯燥的分析、答题、背答案,这样是不可能激发起学生阅读的欲望的。

  品味语言,是语文教学的真谛。我们只有重视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魅力,摸索语言的规律,才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充满浓郁的"语文味。下面结合我对《芦花荡》一文的教学,谈谈语文课中品味语言的几种方法。

  联想法。语言本身具有联想功能,而丰富的联想又能丰满语言形象。面对语言,学生能通过联想,把语言所描绘的景物、事件与自己相关经验世界中的事物和思考联系起来。这样就使语言与学生丰富的阅历和以前所获得的知识联系起来。因而,在学生联想这一过程中,学生感受到的已不再是干瘪的语言,而是丰富多彩的意义世界。

  《芦花荡》开头描写环境的时候,有这样一个句子:“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这里的“钻”实际就写出了“白洋淀人民在恶劣环境里顽强生存的意志、斗争的力量”。为了引导学生能准确把握这一点,我先预设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我们学过的朱自清的散文《春》中也有这样一个句子“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里写小草为什么用了一个“钻”字呢?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由写小草的“旺盛的生命力”而得到启发,进而展开了联想:这里的“钻”写的不仅仅是苇子,而是写的像苇子一样顽强的白洋淀人民。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中的“飘”字,“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中的“找”字等,都可运用联想法,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感受文字创造的意境,进而体味语言的魅力。

《芦花荡》教学反思6

  这是现当代作家孙犁的文章,故事充满传奇色彩,通过老头子这一英雄形像的成功塑造,赞扬了抗战时期白洋淀敌后根据地军民乐观、勇敢、机智的品质。

  因为这是一篇小说,所以在教学设计时,主要围绕小说的三个要素进行,设计了三个环节,一、概括小说写了一件什么事?目的是让学生在初步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够读懂作者写了什么。二、找出文中描写老头子的语言,并说说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了老头子怎样的英雄性格。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学会学小说要通过分析主人公的形像感悟作品的主题,并能通过具体的描写方法说出人物性格特点。三、品味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通过这项活动,学生能够学习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体会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能够准确把握刻画人物的五种方法,并能分析环境描写的基本作用。但同时也发现,学生的概括能力还有待提高,概括事件时语言不够精确、简炼。分析人物性格时不能用恰当的词语去形容。分析环境描写时不能灵活变通,只是一味的追求老师讲过的普通方法,不会活学活用。而且,在本学期学习的几篇课文中,都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对于课文分析过多,留给学生朗读与感悟的时间过少。

《芦花荡》教学反思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可是,现在的学生能有多少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坚持广泛、大量的阅读呢?追根溯源,问题还是出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我们的阅读教学,功利意味特别浓厚,老师是为考而教,学生是为分而读。因此阅读教学是读书、感悟少,提问、分析多;学生自主发现少,教师讲解求同多。学生在语文课上脱离了生动鲜活的语言材料,面对一篇篇美轮美奂的文章却只是进行着枯燥的分析、答题、背答案,这样是不可能激发起学生阅读的欲望的。

  品味语言,是语文教学的真谛。我们只有重视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魅力,摸索语言的规律,才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充满浓郁的语文味。下面结合我对《芦花荡》一文的教学,谈谈语文课中品味语言的几种方法。

  联想法。语言本身具有联想功能,而丰富的联想又能丰满语言形象。面对语言,学生能通过联想,把语言所描绘的景物、事件与自己相关经验世界中的事物和思考联系起来。这样就使语言与学生丰富的阅历和以前所获得的知识联系起来。因而,在学生联想这一过程中,学生感受到的已不再是干瘪的语言,而是丰富多彩的意义世界。

  《芦花荡》开头描写环境的时候,有这样一个句子:“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这里的“钻”实际就写出了“白洋淀人民在恶劣环境里顽强生存的意志、斗争的力量”。为了引导学生能准确把握这一点,我先预设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我们学过的朱自清的散文《春》中也有这样一个句子“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里写小草为什么用了一个“钻”字呢?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由写小草的“旺盛的生命力”而得到启发,进而展开了联想:这里的“钻”写的不仅仅是苇子,而是写的像苇子一样顽强的白洋淀人民。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中的“飘”字,“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中的“找”字等,都可运用联想法,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感受文字创造的意境,进而体味语言的魅力。

《芦花荡》教学反思8

  刚刚从课堂回来,仍沉浸在《芦花荡》第二课时的教学中,觉得这节课在对话的深度上作了不少突破。

  师:老头子的“过于自信和自尊”集中体现在第55~63段“复仇”这件事上。课文是用第三人称写的,你能不能改成第一人称,用以下两种方式改写:一,二菱向大菱转述;二,老头子向其他同志转述。(现在想,要是改成也是向大菱转述会更好。)

  (同学自主准备,“二菱”组讲述。)

  师:(针对讲述中忽视的细节,现场采访)当你看到“日本人的水式真不错”的时候,你心里怎样想?

  “二菱”:我很紧张,日本鬼子可不是旱鸭子,万一老爷爷失手,可不是闹着玩的,我要不要去叫部队?

  师:真是一个善良、懂事的好孩子!“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你估计他想看到什么?

  “二菱”:他想看到我是不是在看他,又是用什么样的眼神看他。

  师:真是一个“过于自信和自尊”的老头子!会不会还有其他的想法呢?

  (“老头子”组讲述。教师相机采访。)

  师:当你知道“日本人的水式真不错”的时候,你心里怎样想?

  “老头子”:我很高兴!我在水上混了几十年了,今天可找着对手了!

  师:看来二菱是多虑了!你“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你想看到什么?

  “老头子”:我还想看到大菱,因为我的责任,使她受了伤。

  师:我们再往深处想,往远处想,他还能想到什么?

  生1:他还想看到苇塘里的队伍,在怎样的欣赏他。

  师:再往深处想!

  生2:他还想看到白洋淀的人民,家乡正在倍受日本人的欺凌,现在他终于扬眉吐气了!

  师:是呀!老头子想看到二菱,想看到大菱,想看到队伍,想看到白洋淀的人民,想看到河北人民,想看到所有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中华儿女!你们的苦,你们的痛,你们的屈辱,你们的仇恨,今天我一齐报了!(齐读62段)(如果说,他看到了美丽的家乡,内心充满豪情更深刻。)

  师:但是,老头子只看到了──(读)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生1:烘托人物心情。因为老头子心情很高兴,所以他眼前便出现了美丽景色。

  师:真是“一切景语皆情语”!文中这样诗情画意的描写还有很多请再找出一些。(学生勾画,朗读)这就有问题了。一方面是血腥的战争,另一方面却是诗情画意的景色,这是不是矛盾?或者说,作者为什么把血腥的战争放在一个美丽无比的背景之上呢?

  生1:有些景色本身就是在写战争,表现了敌人的残酷。

  生2:景色越美丽,越能激起人们起来战斗,保家卫国的决心。

  师:这就好比有一块美丽无比的草坪,小草鲜嫩的让人心动,上面还挂着水珠。突然一只大脚踏进来──(同学颔首,会意。)

  即使在残酷的战争背景下,作者仍然以沉静从容的姿态抒写白洋淀的美丽风光,细心镌刻白洋淀人民心灵的塑像。追求诗情画意之美,尽展浪漫主义色彩,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使小说独树一帜,成为重要的文学流派──“荷花淀”派。

  师:我们再回到老头子的“过于自信和自尊”上,同学们有什么新的认识?老头子为什么会养成这样的性格?

  生1:是因为老头子在水上混了几十年从不失手的功夫,所以即使是水式不错的十几个鬼子他也不放在眼里。(板书:老当益壮的气概)

  生2:是出于对家乡的热爱,出于对敌人的憎恨。他曾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板书:爱憎分明的感情)

  生3:老头子深信自己一定能战胜鬼子,这是一种必胜的信念。

  师:难怪他一再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有热闹哩!”(板书:战胜敌人的信念)

  师:看第八段。你估计是什么歌声?

  生:游击队歌……

  师:你们谁来一段?(相互推让)(师唱《微山湖上静悄悄》)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革命队伍很乐观,环境如此恶劣,还能唱歌!

  生:我想到队伍的给养很充足──(同学中有人喊:老头子!)

  师:是呀,这一切原来都是老头子的功劳!不带一支枪,冒着生命危险在敌人的封锁线上穿梭,这该是多么高的抗日热情呀!(板书:爱国抗日的热情)

  怀着这种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感情和战胜敌人的信念,谁能不“过于自信和自尊”呢?

  【教学反思】

  现在想来,这节课在以下方面取得了突破:

  1、情节:“复仇”部分:

  浅处理:朗读,复述,讨论:哪些地方表现了“老头子”的自信和智慧?

  深处理:采用两种改写的方式实施文本的转化、内化。改写──最佳的深度对话。

  2、人物:

  浅处理:作者是怎样评价老头子的?课文哪些地方表现了老头子的“过于自信和自尊”?

  深处理:第一课时:作者是怎样评价老头子的?课文哪些地方表现了老头子的“过于自信和自尊”?

  第二课时:改写“复仇”部分,深化整合对“过于自信和自尊”的认识(对“向着苇塘望了一眼”的文学想象);穿插环境描写的作用;探究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实质。

  3、环境:

  浅处理:文中有哪些诗情画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深处理:从62段切入:这里为什么安排一句景物描写?文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句子,读一读,思考:这和血腥的战争是否协调?作者为什么要用美丽的景色给战争当背景?点出“荷花淀”派的风格。

  【结语】

  我们应该引领孩子们到文本的深处漫溯。

  浅,是对语文的伤害。

《芦花荡》教学反思9

  《芦花荡》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孙犁写的一篇富有传奇色彩的小说。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一个年近六十的干瘦的老头子的“英雄的行为”,显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跟孙犁的大多数小说一样,散文化的结构,诗化的语言是课文的主要艺术特色。

  作为第一个叙事性作品单元的第二课,我认为它是第一课《新闻两则》教学目标的延续和提升:《新闻两则》侧重从结果的角度来表现人民*的英勇善战,《芦花荡》则是从过程的角度来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新闻两则》叙述简明,侧重教会学生六要素的知识,本文开始训练学生从比较复杂的叙述中来把握记叙的要素。同时,叙述相对新闻详尽、生动,也就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了更多的路径。

《芦花荡》教学反思10

  《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无数次地穿过敌人的封锁线,为游击队运输粮食、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支强,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鱼鹰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水塘里穿梭,从未发生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又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这篇小说很有传奇色彩,人物形象鲜明,环境描写也别具一格。

  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遵循了语文的学习规律,突出了对学生人文精神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在人文精神方面,注重把人物的思想感情转化成学生的自身体验,以人物心理的揣摩为主要方式,让学生的感情得以升华。在这一方面我设计了“想象体验”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老鱼鹰”因没有圆满完成任务而产生的复杂心理时,学生讨论得很积极,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高。在语文素养方面,我抓住了本文是叙事性作品的特点,重在叙述故事情节和分析人物形象,将“老鱼鹰”的英雄事迹和鲜明的个性表露无遗。

  在阅读方面,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提高默读的速度和默读的质量,更重视培养默读的技能。阅读的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在从局部到整体,从感性到理性,从阅读教材到自我体验,启发学生积极参与。阅读实现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过程,在进行局部的精读,先从一般性的简单内容开始,再到深层次的思想内涵类的深度阅读,最终能够抛开教材进行课外阅读,自我体验,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我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体验性、创造性的阅读,深入贯彻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学法指导上,注重引导学生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力求使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在教本课的景物描写时,让学生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品味评析,尊重学生的独特的体验,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拓展延伸环节设置的问题“课外阅读《芦花荡》的姊妹篇《荷花淀》比较两篇文章有何异同?”这样设置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体现语文广泛的外延,体现大语文的观念。


《芦花荡》课后反思3篇(扩展2)

——《芦花荡》教学反思10篇

《芦花荡》教学反思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可是,现在的学生能有多少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坚持广泛、大量的阅读呢?追根溯源,问题还是出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我们的阅读教学,功利意味特别浓厚,老师是为考而教,学生是为分而读。因此阅读教学是读书、感悟少,提问、分析多;学生自主发现少,教师讲解求同多。学生在语文课上脱离了生动鲜活的语言材料,面对一篇篇美轮美奂的文章却只是进行着枯燥的分析、答题、背答案,这样是不可能激发起学生阅读的.欲望的。

  品味语言,是语文教学的真谛。我们只有重视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魅力,摸索语言的规律,才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充满浓郁的语文味。下面结合我对《芦花荡》一文的教学,谈谈语文课中品味语言的几种方法。

  联想法。语言本身具有联想功能,而丰富的联想又能丰满语言形象。面对语言,学生能通过联想,把语言所描绘的景物、事件与自己相关经验世界中的事物和思考联系起来。这样就使语言与学生丰富的阅历和以前所获得的知识联系起来。因而,在学生联想这一过程中,学生感受到的已不再是干瘪的语言,而是丰富多彩的意义世界。

  《芦花荡》开头描写环境的时候,有这样一个句子:“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这里的“钻”实际就写出了“白洋淀人民在恶劣环境里顽强生存的意志、斗争的力量”。为了引导学生能准确把握这一点,我先预设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我们学过的朱自清的散文《春》中也有这样一个句子“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里写小草为什么用了一个“钻”字呢?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由写小草的“旺盛的生命力”而得到启发,进而展开了联想:这里的“钻”写的不仅仅是苇子,而是写的像苇子一样顽强的白洋淀人民。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中的“飘”字,“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中的“找”字等,都可运用联想法,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感受文字创造的意境,进而体味语言的魅力。

《芦花荡》教学反思2

  《芦花荡》一文是小说,课堂上我就围绕着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来进行教学。

  一、授课思路清晰。课堂上,学生一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扫除生字词;学生再浏览课文,概括故事情节,复述故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细读课文,指导学生如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等初步鉴赏人物形象。最后再引导学生具体赏析文章景物描写的作用。这样,从整体到局部,从故事情节到人物形象、景物描写,环环相扣,让学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注重朗读训练。虽然这一课的课文比较长,但我认为语文课堂不能没有读书声,所以我坚持让学生把课文读一遍,关键段落反复多形式去读。这样,虽占用了一些课堂时间,但我还是相信其潜在的效益。

  三、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在学生概括故事情节时,我采用的方法是:小组合作,随机选代表答,奖励加分。这样,就引导所有的学生认真思考,认真倾听,全员参与课堂,提高了发言的正确性,也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本课存在的不足:

  一、让学生概括故事情节,缺乏具体的要求,初二的学生在抓关键,提取重要信息方面需要老师引领。学生概括不全面时,引导后,再给这些学生概括的机会,效果会更好。

  二、景物描写作用的分析,学生只是停留在笼统的概括方面。我指出了学生的不足,考虑到第一段的情况特殊(既有自然环境,也有社会环境),因而就让学生把这一问题先放一放,课下再交流。现在想来有些不妥,如果帮助学生当堂分析,可能会完不成任务,但却会充分发挥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后教学需要随堂调节好这些环节。

《芦花荡》教学反思3

  参加这次,内心的起伏跌宕,难以言表。从一开始跃跃欲试的兴奋到紧张焦虑的准备到难以入眠的辗转反侧,个中滋味,五味杂全。不过,上完此课,静下心来反思,内心的充实感,成长的快乐感萦绕于心。著名教育专家沈大安老师指出教师要上好一节课,有三个关键:一是对文本要有正确深入的解读,二是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三是灵活机动的课堂实施。下面我就文本解读,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三方面来反思总结一下。

  对于正确深入的解读文本,我这次真有一种柳暗花明的直觉顿悟。这次的准备时间相对充裕,我看了大量的教学设计,教学视频,五花八门中各有所长。但有两天,我脑海里就在各种别人的方式思想的迷宫里糊涂的找不着方向。最后,放下一切别人的思想,我静静的研读起文本,越读越有味道,越读越能走进文字背后的精彩世界。如文中有一句写老头子过于自信自尊,他护送大菱,二菱在过封锁线时说的三句“不怕”。第一句是感叹句,还用了两个语气词,慈爱的老头子形象跃然纸上;第二句,小女孩惊慌失措,老人镇定自若的安慰;第三句,老头子“拼命的推着船”,紧张中却是“柔和”的说,更能体味出老人在危难时爱的庇护。品味文字,让我在文本的解读中越来越读到过于自信自尊背后闪现的人性美。从“英雄”形象的定性上升至“人性之美”的探讨,进而领略人物形象的“丰满”,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文如其人”,而这美的背后就是善良、光明、希望、美好。深度语文培植的是学生的思想,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挖掘一看便知的文本外显价值,更要善于挖掘文本的内隐价值。

  在教学设计方面,要兼顾到学情,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环境。在复述情节这一环节,考虑到第一个问题尽量不要太深,难倒学生,再加上听课这紧张环境。所以,为了让学生们一上来有话可说,我利用填空的方式,并根据填空的提示概括出主要情节,让学生轻而易举的解决情节问题。通过设计主问题“老头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调动学生发散思维,人人有话说。我遵循了语文的学习规律,突出了对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在语文素养方面,我重点放在通过多形式的朗读来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在人文精神方面,注重把文本作者的思想感情转化成学生的自身体验,我设计了,请以“这是中的美,”写几句话,让学生内化小说传达出来的精神。

  课堂教学就是最灵活多变的一个环节了。学生主体地位,老师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所以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能轻松的复述情节,能通过自己的阅读,分析出人物的形象。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性,既要重视感知性的默读,也要重视理解,品味性的读。所以,不同形式的朗读,是我此课一个用心的地方。如:分角色朗读护送片段,男女生穿插读心理描写,师生合作读三句人物语言,配乐朗读,教师范读,还有适时结合语境,点拨指导学生反复读。语文学习也应该听说读写相互联系,学生的课堂练笔也是一个环节,在读写中营造一个情趣盎然,轻松愉悦的课堂。

  每一次的课堂都是在不完美中不断完善,都是在缺陷中发现问题,这也是课堂教学的意义。在这节课上,教师的主导地位有时会有越权的时候,学生在写练笔的时候,和学生交流,看到没怎么动笔的学生时,我就有意的去引导他,牵着孩子的思想。在学生没有按照自己的思路去找出诗情画意的环境时,我有意忽略了大环境“阴森黑暗”。课后我在想,为何没有在这时顺势介绍一下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呢?没有介绍一下环境描写的作用呢?还是课堂随机应变的智慧缺少了。应及时把握到学生生成的精彩,形成课堂的生动智慧,这点我真的还要修炼。还有让我有点缺憾的是,我最喜欢的朗读,今天这堂课却没有让我感觉到痛快。学生朗读的没有入情入境时,我缺少一而再,再而三的去指导朗读,只是简单的说一下注意朗读的技巧,没有读出预想的效果时,我也就迁就过去了。一个优秀的老师知道恰如其分的去表达,去倾听,去评价,去张弛有度,而我却在紧张中给自己留下了一个有些遗憾的课堂。

  不是真正完美的课堂才是有意义的课堂。在这样喜忧参半,褒贬不一中,我更能看到自己的成长空间。走一路,收获一路,这就是生活的丰盈。

《芦花荡》教学反思4

  这是现当代作家孙犁的文章,故事充满传奇色彩,通过老头子这一英雄形像的成功塑造,赞扬了抗战时期白洋淀敌后根据地军民乐观、勇敢、机智的品质。

  因为这是一篇小说,所以在教学设计时,主要围绕小说的三个要素进行,设计了三个环节,一、概括小说写了一件什么事?目的是让学生在初步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够读懂作者写了什么。二、找出文中描写老头子的语言,并说说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了老头子怎样的英雄性格。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学会学小说要通过分析主人公的.形像感悟作品的主题,并能通过具体的描写方法说出人物性格特点。三、品味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通过这项活动,学生能够学习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体会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能够准确把握刻画人物的五种方法,并能分析环境描写的基本作用。但同时也发现,学生的概括能力还有待提高,概括事件时语言不够精确、简炼。分析人物性格时不能用恰当的词语去形容。分析环境描写时不能灵活变通,只是一味的追求老师讲过的普通方法,不会活学活用。而且,在本学期学习的几篇课文中,都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对于课文分析过多,留给学生朗读与感悟的时间过少。

《芦花荡》教学反思5

  这是现当代作家孙犁的文章,故事充满传奇色彩,通过老头子这一英雄形像的成功塑造,赞扬了抗战时期白洋淀敌后根据地军民乐观、勇敢、机智的品质。

  因为这是一篇小说,所以在教学设计时,主要围绕小说的三个要素进行,设计了三个环节,一、概括小说写了一件什么事?目的是让学生在初步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够读懂作者写了什么。二、找出文中描写老头子的语言,并说说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了老头子怎样的英雄性格。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学会学小说要通过分析主人公的形像感悟作品的主题,并能通过具体的描写方法说出人物性格特点。三、品味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通过这项活动,学生能够学习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体会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能够准确把握刻画人物的五种方法,并能分析环境描写的基本作用。但同时也发现,学生的概括能力还有待提高,概括事件时语言不够精确、简炼。分析人物性格时不能用恰当的词语去形容。分析环境描写时不能灵活变通,只是一味的追求老师讲过的普通方法,不会活学活用。而且,在本学期学习的几篇课文中,都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对于课文分析过多,留给学生朗读与感悟的时间过少。

《芦花荡》教学反思6

  《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无数次地穿过敌人的封锁线,为游击队运输粮食、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支强,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鱼鹰似的游水身手,在万亩水塘里穿越,从未发生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又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这篇小说很有传奇色彩,人物形象鲜明,环境描写也别具一格。

  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遵循了语文的学习规律,突出了对学生人文精神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在人文精神方面,注重把人物的思想感情转化成学生的自身体验,以人物心理的揣测为主要方式,让学生的感情得以升华。在这一方面我设计了“想象体验”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老鱼鹰”因没有圆满完成任务而发生的复杂心理时,学生讨论得很积极,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高。在语文素养方面,我抓住了本文是叙事性作品的特点,重在叙述故事情节和分析人物形象,将“老鱼鹰”的英雄事迹和鲜明的个性流露无遗。

  在阅读方面,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提高默读的速度和默读的质量,更重视培养默读的技能。阅读的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在从局部到整体,从感性到理性,从阅读教材到自我体验,启发学生积极参与。阅读实现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过程,在进行局部的精读,先从一般性的简单内容开始,再到深层次的思想内涵类的深度阅读,最终能够抛开教材进行课外阅读,自我体验,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我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体验性、发明性的阅读,深入贯彻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学法指导上,注重引导学生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力求使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在教本课的景物描写时,让学生摘抄自身喜欢的句子进行品味研讨,尊重学生的独特的体验,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拓展延伸环节设置的问题“课外阅读《芦花荡》的姊妹篇《荷花淀》比较两篇文章有何异同?”这样设置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体现语文广泛的外延,体现大语文的观念。

《芦花荡》教学反思7

  刚刚从课堂回来,仍沉浸在《芦花荡》第二课时的教学中,觉得这节课在对话的深度上作了不少突破。

  师:老头子的“过于自信和自尊”集中体现在第55~63段“复仇”这件事上。课文是用第三人称写的,你能不能改成第一人称,用以下两种方式改写:一,二菱向大菱转述;二,老头子向其他同志转述。(现在想,要是改成也是向大菱转述会更好。)

  (同学自主准备,“二菱”组讲述。)

  师:(针对讲述中忽视的细节,现场采访)当你看到“日本人的水式真不错”的时候,你心里怎样想?

  “二菱”:我很紧张,日本鬼子可不是旱鸭子,万一老爷爷失手,可不是闹着玩的,我要不要去叫部队?

  师:真是一个善良、懂事的好孩子!“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你估计他想看到什么?

  “二菱”:他想看到我是不是在看他,又是用什么样的眼神看他。

  师:真是一个“过于自信和自尊”的老头子!会不会还有其他的想法呢?

  (“老头子”组讲述。教师相机采访。)

  师:当你知道“日本人的水式真不错”的时候,你心里怎样想?

  “老头子”:我很高兴!我在水上混了几十年了,今天可找着对手了!

  师:看来二菱是多虑了!你“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你想看到什么?

  “老头子”:我还想看到大菱,因为我的责任,使她受了伤。

  师:我们再往深处想,往远处想,他还能想到什么?

  生1:他还想看到苇塘里的队伍,在怎样的欣赏他。

  师:再往深处想!

  生2:他还想看到白洋淀的人民,家乡正在倍受日本人的欺凌,现在他终于扬眉吐气了!

  师:是呀!老头子想看到二菱,想看到大菱,想看到队伍,想看到白洋淀的人民,想看到河北人民,想看到所有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中华儿女!你们的苦,你们的痛,你们的屈辱,你们的仇恨,今天我一齐报了!(齐读62段)(如果说,他看到了美丽的家乡,内心充满豪情更深刻。)

  师:但是,老头子只看到了──(读)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生1:烘托人物心情。因为老头子心情很高兴,所以他眼前便出现了美丽景色。

  师:真是“一切景语皆情语”!文中这样诗情画意的描写还有很多请再找出一些。(学生勾画,朗读)这就有问题了。一方面是血腥的战争,另一方面却是诗情画意的景色,这是不是矛盾?或者说,作者为什么把血腥的战争放在一个美丽无比的背景之上呢?

  生1:有些景色本身就是在写战争,表现了敌人的残酷。

  生2:景色越美丽,越能激起人们起来战斗,保家卫国的决心。

  师:这就好比有一块美丽无比的草坪,小草鲜嫩的让人心动,上面还挂着水珠。突然一只大脚踏进来──(同学颔首,会意。)

  即使在残酷的战争背景下,作者仍然以沉静从容的姿态抒写白洋淀的美丽风光,细心镌刻白洋淀人民心灵的塑像。追求诗情画意之美,尽展浪漫主义色彩,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使小说独树一帜,成为重要的文学流派──“荷花淀”派。

  师:我们再回到老头子的“过于自信和自尊”上,同学们有什么新的认识?老头子为什么会养成这样的性格?

  生1:是因为老头子在水上混了几十年从不失手的功夫,所以即使是水式不错的十几个鬼子他也不放在眼里。(板书:老当益壮的气概)

  生2:是出于对家乡的热爱,出于对敌人的憎恨。他曾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板书:爱憎分明的感情)

  生3:老头子深信自己一定能战胜鬼子,这是一种必胜的信念。

  师:难怪他一再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有热闹哩!”(板书:战胜敌人的信念)

  师:看第八段。你估计是什么歌声?

  生:游击队歌……

  师:你们谁来一段?(相互推让)(师唱《微山湖上静悄悄》)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革命队伍很乐观,环境如此恶劣,还能唱歌!

  生:我想到队伍的给养很充足──(同学中有人喊:老头子!)

  师:是呀,这一切原来都是老头子的功劳!不带一支枪,冒着生命危险在敌人的封锁线上穿梭,这该是多么高的抗日热情呀!(板书:爱国抗日的热情)

  怀着这种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感情和战胜敌人的信念,谁能不“过于自信和自尊”呢?

  【教学反思】

  现在想来,这节课在以下方面取得了突破:

  1、情节:“复仇”部分:

  浅处理:朗读,复述,讨论:哪些地方表现了“老头子”的自信和智慧?

  深处理:采用两种改写的方式实施文本的转化、内化。改写──最佳的深度对话。

  2、人物:

  浅处理:作者是怎样评价老头子的?课文哪些地方表现了老头子的“过于自信和自尊”?

  深处理:第一课时:作者是怎样评价老头子的?课文哪些地方表现了老头子的“过于自信和自尊”?

  第二课时:改写“复仇”部分,深化整合对“过于自信和自尊”的认识(对“向着苇塘望了一眼”的文学想象);穿插环境描写的作用;探究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实质。

  3、环境:

  浅处理:文中有哪些诗情画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深处理:从62段切入:这里为什么安排一句景物描写?文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句子,读一读,思考:这和血腥的战争是否协调?作者为什么要用美丽的景色给战争当背景?点出“荷花淀”派的风格。

  【结语】

  我们应该引领孩子们到文本的深处漫溯。

  浅,是对语文的伤害。

《芦花荡》教学反思8

  《芦花荡》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孙犁写的一篇富有传奇色彩的小说。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一个年近六十的干瘦的老头子的“英雄的行为”,显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跟孙犁的大多数小说一样,散文化的结构,诗化的语言是课文的主要艺术特色。

  作为第一个叙事性作品单元的第二课,我认为它是第一课《新闻两则》教学目标的延续和提升:《新闻两则》侧重从结果的角度来表现人民*的英勇善战,《芦花荡》则是从过程的角度来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新闻两则》叙述简明,侧重教会学生六要素的知识,本文开始训练学生从比较复杂的叙述中来把握记叙的要素。同时,叙述相对新闻详尽、生动,也就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了更多的路径。

《芦花荡》教学反思9

  今天我上课主要看学生的行为、学习的效果,我发现这堂的课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学生对人物分析往往是局限于某一处,某一方面的性格,所以对人物的形象分析总是零碎的。我说是自信自尊,你说是智勇双全,他说是老当益壮。学生的困难在如何全面认识、客观评价小说中的人物,而我恰恰在这一点上处理得略,而在前一阶段处理得详。

  其次,课上也只是少部分人的成果展示。因为课堂有限,那么大部分的同学在这堂课中就是倾听。倾听同学的发言,倾听老师的总结。几十分钟一直在倾听。他们中有的同学走了神,有的同学做了小动作。

  第三,这堂课的前提是学生课前自己充分的预习、思考。那么有没有人没充分预习呢?从观察来看,答案是肯定的。为什么呢?因为上课老师总要说,总要总结的。自己既不发言,也无须思考,只要听就行了。长此以往,不愿预习、不愿思考、不愿举手的人就多了。从课堂来看,学生发言的面并不大。

  从本节课看来,一堂课的目标设定、重点难点的确定都不应只是老师依据教材来定,而应依据学生认知教材的情况来定。由此得来的教学效果也不应只看课堂上那精彩的回答,而应看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他们原有的基础上最终有了多少新的收获。

《芦花荡》教学反思10

  《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无数次地穿过敌人的封锁线,为游击队运输粮食、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支强,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鱼鹰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水塘里穿梭,从未发生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但又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在夜间穿越封锁线时,撞上了敌人的小火轮,一个女孩负了伤。这个打击差一点使他失去了继续前进的力量,但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这篇小说很有传奇色彩,人物形象鲜明,环境描写也别具一格。

  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遵循了语文的学习规律,突出了对学生人文精神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在人文精神方面,注重把人物的思想感情转化成学生的自身体验,以人物心理的揣摩为主要方式,让学生的感情得以升华。在这一方面我设计了“想象体验”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老鱼鹰”因没有圆满完成任务而产生的复杂心理时,学生讨论得很积极,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高。在语文素养方面,我抓住了本文是叙事性作品的特点,重在叙述故事情节和分析人物形象,将“老鱼鹰”的英雄事迹和鲜明的个性表露无遗。

  在阅读方面,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提高默读的速度和默读的质量,更重视培养默读的技能。阅读的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在从局部到整体,从感性到理性,从阅读教材到自我体验,启发学生积极参与。阅读实现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过程,在进行局部的精读,先从一般性的简单内容开始,再到深层次的思想内涵类的深度阅读,最终能够抛开教材进行课外阅读,自我体验,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我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体验性、创造性的阅读,深入贯彻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学法指导上,注重引导学生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力求使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在教本课的景物描写时,让学生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品味评析,尊重学生的独特的体验,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拓展延伸环节设置的问题“课外阅读《芦花荡》的姊妹篇《荷花淀》比较两篇文章有何异同?”这样设置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体现语文广泛的外延,体现大语文的观念。


《芦花荡》课后反思3篇(扩展3)

——《芦花荡》教学反思10篇

《芦花荡》教学反思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可是,现在的学生能有多少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坚持广泛、大量的阅读呢?追根溯源,问题还是出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我们的阅读教学,功利意味特别浓厚,老师是为考而教,学生是为分而读。因此阅读教学是读书、感悟少,提问、分析多;学生自主发现少,教师讲解求同多。学生在语文课上脱离了生动鲜活的语言材料,面对一篇篇美轮美奂的文章却只是进行着枯燥的分析、答题、背答案,这样是不可能激发起学生阅读的.欲望的。

  品味语言,是语文教学的真谛。我们只有重视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魅力,摸索语言的规律,才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充满浓郁的语文味。下面结合我对《芦花荡》一文的教学,谈谈语文课中品味语言的几种方法。

  联想法。语言本身具有联想功能,而丰富的联想又能丰满语言形象。面对语言,学生能通过联想,把语言所描绘的景物、事件与自己相关经验世界中的事物和思考联系起来。这样就使语言与学生丰富的阅历和以前所获得的知识联系起来。因而,在学生联想这一过程中,学生感受到的已不再是干瘪的语言,而是丰富多彩的意义世界。

  《芦花荡》开头描写环境的时候,有这样一个句子:“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这里的“钻”实际就写出了“白洋淀人民在恶劣环境里顽强生存的意志、斗争的力量”。为了引导学生能准确把握这一点,我先预设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我们学过的朱自清的散文《春》中也有这样一个句子“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里写小草为什么用了一个“钻”字呢?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由写小草的“旺盛的生命力”而得到启发,进而展开了联想:这里的“钻”写的不仅仅是苇子,而是写的像苇子一样顽强的白洋淀人民。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中的“飘”字,“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中的“找”字等,都可运用联想法,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感受文字创造的意境,进而体味语言的魅力。

《芦花荡》教学反思2

  《芦花荡》一文是小说,课堂上我就围绕着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来进行教学。

  一、授课思路清晰。课堂上,学生一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扫除生字词;学生再浏览课文,概括故事情节,复述故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细读课文,指导学生如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等初步鉴赏人物形象。最后再引导学生具体赏析文章景物描写的作用。这样,从整体到局部,从故事情节到人物形象、景物描写,环环相扣,让学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注重朗读训练。虽然这一课的课文比较长,但我认为语文课堂不能没有读书声,所以我坚持让学生把课文读一遍,关键段落反复多形式去读。这样,虽占用了一些课堂时间,但我还是相信其潜在的效益。

  三、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在学生概括故事情节时,我采用的方法是:小组合作,随机选代表答,奖励加分。这样,就引导所有的学生认真思考,认真倾听,全员参与课堂,提高了发言的正确性,也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本课存在的不足:

  一、让学生概括故事情节,缺乏具体的要求,初二的学生在抓关键,提取重要信息方面需要老师引领。学生概括不全面时,引导后,再给这些学生概括的机会,效果会更好。

  二、景物描写作用的分析,学生只是停留在笼统的概括方面。我指出了学生的不足,考虑到第一段的情况特殊(既有自然环境,也有社会环境),因而就让学生把这一问题先放一放,课下再交流。现在想来有些不妥,如果帮助学生当堂分析,可能会完不成任务,但却会充分发挥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后教学需要随堂调节好这些环节。

《芦花荡》教学反思3

  这是现当代作家孙犁的文章,故事充满传奇色彩,通过老头子这一英雄形像的成功塑造,赞扬了抗战时期白洋淀敌后根据地军民乐观、勇敢、机智的品质。

  因为这是一篇小说,所以在教学设计时,主要围绕小说的三个要素进行,设计了三个环节,一、概括小说写了一件什么事?目的是让学生在初步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够读懂作者写了什么。二、找出文中描写老头子的语言,并说说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了老头子怎样的英雄性格。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学会学小说要通过分析主人公的.形像感悟作品的主题,并能通过具体的描写方法说出人物性格特点。三、品味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通过这项活动,学生能够学习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体会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能够准确把握刻画人物的五种方法,并能分析环境描写的基本作用。但同时也发现,学生的概括能力还有待提高,概括事件时语言不够精确、简炼。分析人物性格时不能用恰当的词语去形容。分析环境描写时不能灵活变通,只是一味的追求老师讲过的普通方法,不会活学活用。而且,在本学期学习的几篇课文中,都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对于课文分析过多,留给学生朗读与感悟的时间过少。

《芦花荡》教学反思4

  昨天和今天教学《芦花荡》,由于我对七年级的教材不熟,不知学生有没有学过小说,教学设计是保守的。第一课时讲了小说三要素,然后让学生根据三要素整体感知课文,重点是梳理故事情节。在我看来比较简单的故事情节在学生当中还是有异议,学生的基础太差,在一些小问题上纠缠不清对我的提示也领会不了。

  不过,教后想想还是我的教学设计出了问题,讲的术语太多,起点定得太高,其实让学生梳理故事情节时可以用下面的方法:快速默读课文,用笔划出表时间和地点的词语,根据这些词语给课文分段并简要概括段意。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有针对性的讲一下在小说中它们很重要,不仅可以增强故事的可读性,还能帮助我们理解人物形象。老师心中要有学科的专业知识(如术语),但不能象其它学科一样灌输这些知识,初中的学生主要还是培养语感。

  第二课时在今天下午第二节课上,两个刚毕业的老师和小段来听课。这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分析环境描写及其作用,还有就是分析老头子这一个人物形象。环境描写主要是以分析第一、第二段为主,方法是让学生去找喜欢的句子并简述喜欢的理由。分析老头子的形象主要是抓住“过于自信和自尊”这一性格核心让学生找文段作出分析。对于学生来说只要想学的,应该说多多少少都能讲一点的,但举手发言的学生不多,刚开始就是一两个人,到后来举手的人才多起来。这样的课型对老师来说要有深厚的功底,能针对学生的发言作出恰当的评价。比如我问“这样写表达了什么感情”时,有一女生回答说“对日本鬼子的喜爱之情”,引得很多学生大笑。当时是一个同学在说,我就追问了一句,没叫她说,她却叫得很响,有点故意扰乱的意思。有老师在听课我就对她采取了不理不睬的态度。课后我了解到这个女生在班里很特别,是老师眼中的傻子,同学眼中的神经病。但不管怎样我对这一行为不闻不问是我的失败,这种情况在三个新老师今后的教学生涯中会经常碰到,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我尚且手足无措肯定是令人失望的。当时我是想教育她的,但从其他学生的.不屑中我看出这是一个特殊人物,不用我多讲,学生已有是非判断,所以就错过了。

  第二课时感觉成功的是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了,气氛越来越好,积极思维的学生多起来。这和问题的设计和巧妙的过渡有关。两个新老师反馈说举手的学生太少,怎样设计过渡语,冷场时怎么救。小段课后问我怎样听课,听课笔记怎样写。

  上星期的作业有三个钉子户,今天找来谈话。了解到七年级开始他们就不交语文作业了。从去年刚毕业一直就教他们数学的老师那儿 一了解也是一学年不交作业的。我就想让一个刚从大学毕业对教学充满了激情的老师都放弃的学生,那肯定是无可救药的。这些人多可悲呀,连自己都放弃的人,我该拿什么来挽救你们?

《芦花荡》教学反思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可是,现在的学生能有多少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坚持广泛、大量的阅读呢?追根溯源,问题还是出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我们的阅读教学,功利意味特别浓厚,老师是为考而教,学生是为分而读。因此阅读教学是读书、感悟少,提问、分析多;学生自主发现少,教师讲解求同多。学生在语文课上脱离了生动鲜活的语言材料,面对一篇篇美轮美奂的文章却只是进行着枯燥的分析、答题、背答案,这样是不可能激发起学生阅读的欲望的。

  品味语言,是语文教学的真谛。我们只有重视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魅力,摸索语言的规律,才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充满浓郁的"语文味。下面结合我对《芦花荡》一文的教学,谈谈语文课中品味语言的几种方法。

  联想法。语言本身具有联想功能,而丰富的联想又能丰满语言形象。面对语言,学生能通过联想,把语言所描绘的景物、事件与自己相关经验世界中的事物和思考联系起来。这样就使语言与学生丰富的阅历和以前所获得的知识联系起来。因而,在学生联想这一过程中,学生感受到的已不再是干瘪的语言,而是丰富多彩的意义世界。

  《芦花荡》开头描写环境的时候,有这样一个句子:“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这里的“钻”实际就写出了“白洋淀人民在恶劣环境里顽强生存的意志、斗争的力量”。为了引导学生能准确把握这一点,我先预设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我们学过的朱自清的散文《春》中也有这样一个句子“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里写小草为什么用了一个“钻”字呢?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由写小草的“旺盛的生命力”而得到启发,进而展开了联想:这里的“钻”写的不仅仅是苇子,而是写的像苇子一样顽强的白洋淀人民。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半夜以后,小船又飘回来”中的“飘”字,“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中的“找”字等,都可运用联想法,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感受文字创造的意境,进而体味语言的魅力。

《芦花荡》教学反思6

  这是现当代作家孙犁的文章,故事充满传奇色彩,通过老头子这一英雄形像的成功塑造,赞扬了抗战时期白洋淀敌后根据地军民乐观、勇敢、机智的品质。

  因为这是一篇小说,所以在教学设计时,主要围绕小说的三个要素进行,设计了三个环节,一、概括小说写了一件什么事?目的是让学生在初步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够读懂作者写了什么。二、找出文中描写老头子的语言,并说说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了老头子怎样的英雄性格。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学会学小说要通过分析主人公的形像感悟作品的主题,并能通过具体的描写方法说出人物性格特点。三、品味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通过这项活动,学生能够学习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体会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能够准确把握刻画人物的五种方法,并能分析环境描写的基本作用。但同时也发现,学生的概括能力还有待提高,概括事件时语言不够精确、简炼。分析人物性格时不能用恰当的词语去形容。分析环境描写时不能灵活变通,只是一味的追求老师讲过的普通方法,不会活学活用。而且,在本学期学习的几篇课文中,都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对于课文分析过多,留给学生朗读与感悟的时间过少。

《芦花荡》教学反思7

  《芦花荡》是一片文质兼美的小说,文章的训练点,我们可以信手拈来!在这节课的设计,我觉得值得留作记忆:

  一、当二菱看到自己的姐姐受了伤,她会想到了什么?当二菱在苇塘中,偷偷看到“老头子”智打敌人的英雄场景时,她会想到了什么?

  二、试想,小姑娘是那么可爱、那么天真,当“老头子”看到他护送的孩子受了伤,他是那么的自责与愧疚,他看了看远处的芦苇……(会是什么样子?),低头看了看水里的鱼儿……(又会是哪样的?)

《芦花荡》教学反思8

  刚刚从课堂回来,仍沉浸在《芦花荡》第二课时的教学中,觉得这节课在对话的深度上作了不少突破。

  师:老头子的“过于自信和自尊”集中体现在第55~63段“复仇”这件事上。课文是用第三人称写的,你能不能改成第一人称,用以下两种方式改写:一,二菱向大菱转述;二,老头子向其他同志转述。(现在想,要是改成也是向大菱转述会更好。)

  (同学自主准备,“二菱”组讲述。)

  师:(针对讲述中忽视的细节,现场采访)当你看到“日本人的水式真不错”的时候,你心里怎样想?

  “二菱”:我很紧张,日本鬼子可不是旱鸭子,万一老爷爷失手,可不是闹着玩的,我要不要去叫部队?

  师:真是一个善良、懂事的好孩子!“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你估计他想看到什么?

  “二菱”:他想看到我是不是在看他,又是用什么样的眼神看他。

  师:真是一个“过于自信和自尊”的老头子!会不会还有其他的想法呢?

  (“老头子”组讲述。教师相机采访。)

  师:当你知道“日本人的水式真不错”的时候,你心里怎样想?

  “老头子”:我很高兴!我在水上混了几十年了,今天可找着对手了!

  师:看来二菱是多虑了!你“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你想看到什么?

  “老头子”:我还想看到大菱,因为我的责任,使她受了伤。

  师:我们再往深处想,往远处想,他还能想到什么?

  生1:他还想看到苇塘里的队伍,在怎样的欣赏他。

  师:再往深处想!

  生2:他还想看到白洋淀的人民,家乡正在倍受日本人的欺凌,现在他终于扬眉吐气了!

  师:是呀!老头子想看到二菱,想看到大菱,想看到队伍,想看到白洋淀的人民,想看到河北人民,想看到所有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中华儿女!你们的苦,你们的痛,你们的屈辱,你们的仇恨,今天我一齐报了!(齐读62段)(如果说,他看到了美丽的家乡,内心充满豪情更深刻。)

  师:但是,老头子只看到了──(读)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生1:烘托人物心情。因为老头子心情很高兴,所以他眼前便出现了美丽景色。

  师:真是“一切景语皆情语”!文中这样诗情画意的描写还有很多请再找出一些。(学生勾画,朗读)这就有问题了。一方面是血腥的战争,另一方面却是诗情画意的景色,这是不是矛盾?或者说,作者为什么把血腥的战争放在一个美丽无比的背景之上呢?

  生1:有些景色本身就是在写战争,表现了敌人的残酷。

  生2:景色越美丽,越能激起人们起来战斗,保家卫国的决心。

  师:这就好比有一块美丽无比的草坪,小草鲜嫩的让人心动,上面还挂着水珠。突然一只大脚踏进来──(同学颔首,会意。)

  即使在残酷的战争背景下,作者仍然以沉静从容的姿态抒写白洋淀的美丽风光,细心镌刻白洋淀人民心灵的塑像。追求诗情画意之美,尽展浪漫主义色彩,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使小说独树一帜,成为重要的文学流派──“荷花淀”派。

  师:我们再回到老头子的“过于自信和自尊”上,同学们有什么新的认识?老头子为什么会养成这样的性格?

  生1:是因为老头子在水上混了几十年从不失手的功夫,所以即使是水式不错的十几个鬼子他也不放在眼里。(板书:老当益壮的气概)

  生2:是出于对家乡的热爱,出于对敌人的憎恨。他曾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板书:爱憎分明的感情)

  生3:老头子深信自己一定能战胜鬼子,这是一种必胜的信念。

  师:难怪他一再说“等到天明,你们看吧!”“有热闹哩!”(板书:战胜敌人的信念)

  师:看第八段。你估计是什么歌声?

  生:游击队歌……

  师:你们谁来一段?(相互推让)(师唱《微山湖上静悄悄》)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革命队伍很乐观,环境如此恶劣,还能唱歌!

  生:我想到队伍的给养很充足──(同学中有人喊:老头子!)

  师:是呀,这一切原来都是老头子的功劳!不带一支枪,冒着生命危险在敌人的封锁线上穿梭,这该是多么高的抗日热情呀!(板书:爱国抗日的热情)

  怀着这种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感情和战胜敌人的信念,谁能不“过于自信和自尊”呢?

  【教学反思】

  现在想来,这节课在以下方面取得了突破:

  1、情节:“复仇”部分:

  浅处理:朗读,复述,讨论:哪些地方表现了“老头子”的自信和智慧?

  深处理:采用两种改写的方式实施文本的转化、内化。改写──最佳的深度对话。

  2、人物:

  浅处理:作者是怎样评价老头子的?课文哪些地方表现了老头子的“过于自信和自尊”?

  深处理:第一课时:作者是怎样评价老头子的?课文哪些地方表现了老头子的“过于自信和自尊”?

  第二课时:改写“复仇”部分,深化整合对“过于自信和自尊”的认识(对“向着苇塘望了一眼”的文学想象);穿插环境描写的作用;探究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实质。

  3、环境:

  浅处理:文中有哪些诗情画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深处理:从62段切入:这里为什么安排一句景物描写?文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句子,读一读,思考:这和血腥的战争是否协调?作者为什么要用美丽的景色给战争当背景?点出“荷花淀”派的风格。

  【结语】

  我们应该引领孩子们到文本的深处漫溯。

  浅,是对语文的伤害。

《芦花荡》教学反思9

  《芦花荡》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孙犁写的一篇富有传奇色彩的小说。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一个年近六十的干瘦的老头子的“英雄的行为”,显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跟孙犁的大多数小说一样,散文化的结构,诗化的语言是课文的主要艺术特色。

  作为第一个叙事性作品单元的第二课,我认为它是第一课《新闻两则》教学目标的延续和提升:《新闻两则》侧重从结果的角度来表现人民*的英勇善战,《芦花荡》则是从过程的角度来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新闻两则》叙述简明,侧重教会学生六要素的知识,本文开始训练学生从比较复杂的叙述中来把握记叙的要素。同时,叙述相对新闻详尽、生动,也就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供了更多的路径。

《芦花荡》教学反思10

  今天我上课主要看学生的行为、学习的效果,我发现这堂的课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学生对人物分析往往是局限于某一处,某一方面的性格,所以对人物的形象分析总是零碎的。我说是自信自尊,你说是智勇双全,他说是老当益壮。学生的困难在如何全面认识、客观评价小说中的人物,而我恰恰在这一点上处理得略,而在前一阶段处理得详。

  其次,课上也只是少部分人的成果展示。因为课堂有限,那么大部分的同学在这堂课中就是倾听。倾听同学的发言,倾听老师的总结。几十分钟一直在倾听。他们中有的同学走了神,有的同学做了小动作。

  第三,这堂课的前提是学生课前自己充分的预习、思考。那么有没有人没充分预习呢?从观察来看,答案是肯定的。为什么呢?因为上课老师总要说,总要总结的。自己既不发言,也无须思考,只要听就行了。长此以往,不愿预习、不愿思考、不愿举手的人就多了。从课堂来看,学生发言的面并不大。

  从本节课看来,一堂课的目标设定、重点难点的确定都不应只是老师依据教材来定,而应依据学生认知教材的情况来定。由此得来的教学效果也不应只看课堂上那精彩的回答,而应看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他们原有的基础上最终有了多少新的收获。


《芦花荡》课后反思3篇(扩展4)

——《芦花荡》教案3篇

《芦花荡》教案1

  课型:

  教读研讨课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复述故事情节。

  3.学习抓住人物性格特征进行描写的写法并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体味这个英雄故事传奇色彩;

  2.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领会文章讴歌抗日军民的战斗精神的主题。

  教学重点:

  1.抓住人物特征进行描写。

  2.体会富有特色的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

  探究:

  这篇小说是如何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的?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文字资料

  预习提纲:

  通读课文,课前查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感知课文内容,复述故事情节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有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照例讲应该是养老的年龄,课时他却能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芦苇塘中部队的物质供应,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他能够手无寸铁,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的确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小说家孙犁写的一篇小说《芦花荡》,去感悟这个传奇故事吧。

  早读课同学们对课文进行了朗读,大家预习得怎么样?还有那些生字词需要帮助的吗?(学生提出,教师解决)

  二、作者介绍: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安*县人。1913年4月6日生。(其他情况见教师用书P15-16页适当介绍)

  三、指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词语进行赏析,也可参见教师用书P11页) 感悟*人民是英雄的不可征服的人民。

  1.明确目标

  2.检查生字词情况。

  3.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几句话进行概括。

  (2)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

  四、复述故事情节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

  1.识记字词。

  2.进一步阅读课文,分析老头子的性格特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分析人物性格,体会景物描写作用。

  教学过程:

  一、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速读课文,概括老头子的性格特征,说说文章是怎样来突出这一特征的?

  四人小组讨论,举手回答,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过于自信和自尊: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他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在过封锁线时,认为万无一失,女孩子受了伤,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这些都体现了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

  爱憎分明:他对于同胞姐妹充满的挚爱,对日本鬼子满怀仇恨,大菱受了伤,他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并付诸行动。

  有高涨的爱国热情:年龄将近六十岁了,可是他像青壮年一样,充满了活力,无所畏惧,为苇塘里的部队输送粮食等。

  智勇双全:他为了给大菱报仇,预先在水中设好埋伏。然后在船头放一大捆新鲜的莲蓬,引诱鬼子上当,把他们引入埋伏圈,然后痛打鬼子。

  景物描写。

  二、体会景物描写作用

  《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非常的凄惨,没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感到写的很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其中一个原因,是得益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的风光的描绘。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揣摩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

  速读课文,画出课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谈感受。

  三、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词语进行赏析) 感悟*人民是英雄的不可征服的人民。

《芦花荡》教案2

  教学目标:

  1、识记字词,感知人物形象。

  2、展开想象,体验人物心理。

  3、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提高描写的能力。

  4、认识到英雄的*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目标1、2

  教学难点:

  目标3

  教学方法:

  探究,体验

  教学媒体:

  投影仪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铁道游击队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它发生在齐鲁大地上,充满了传奇色彩。其实,在抗日战争时期,类似的传奇故事数也数不清。比如,在冀中*原,在美丽的白洋淀上,就有这么一个老头子,年龄将近六十岁了,可他仍像年轻人一样,毅然投入到抗日战争的洪流中去。并且以他的勇敢和智慧,狠很地教训了敌人。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作家孙犁的一篇小说——《芦花荡》。

  结合注释简介作家作品。

  二、整体感知:

  (一)明确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

  (三)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投影显示)

  1、本文体裁?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

  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几句话进行概括。

  3、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试各举一例。

  4、故事主要表现老头子的什么性格?哪些内容表现出来的?

  5、你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完成上述题目。

  提问,教师总结明确:

  1、小说。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2、抗日战争时期,我军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他非常自信。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受了伤,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他引诱鬼子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打鬼子。(大意正确即可)

  3、主人公:老头子。刻画手法: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神态。举例见课文。

  4、

  (1)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年龄将近六十岁了,可是他像青壮年一样,充满了活力,无所畏惧,为苇塘里的部队输送粮食等。

  (2)还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他对同胞姐妹充满了挚爱,对日本鬼子满怀仇恨,大菱受了伤,他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并且付诸实际行动。

  (3)还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上,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他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在过封锁线时,认为万无一失,女孩子受了伤,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这些都体现了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插入解决“这一性格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这是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4)还表现在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他为了给大菱报仇,预先在水中设好埋伏。然后在船头放一大捆新鲜的莲蓬,引诱鬼子上当,把他们引入埋伏圈,然后痛打鬼子。

  5、主题:*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三、总结:

  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老头子。他有鲜明、倔强的个性,智勇双全,决不认输,决不退缩。他的身上展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他的行为证明了*人民是不可战胜的。作者用了强烈的反差来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一方面写条件:敌人封锁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干瘦,不带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自信,业绩突出。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是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这种写法在同学们的作文中也可应用。

  四、布置作业:

  1、识记字词。

  2、思考课后练习三。

  五、课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检查字词

  二、品味赏析:(完成课后练习三)

  景物描写:

  《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非常的凄惨,没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感到写得非常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其中一个原因,是得宜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绘。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揣摩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的作用。

  1、画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四人一组讨论,明确答案。(答案见教参)

  2、体味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教师示例:讲解第一处景物描写的句子——文中第一自然段。

  体味:“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气氛。“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写出了淀水的晶莹清澈和白洋淀自然环境的优美。可是,在这美丽的周围,敌人的炮楼林立,封锁和监视着这片革*据地。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水鸟也“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只有到了深夜,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爱和憎。“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把白洋淀人民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顽强的生存姿态烘托了出来。

  3、学生根据老师的讲解,四人一组,讨论分析,分析合理即可。

  4、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

  5、动笔仿写几句,写写你家乡的景物。

  三、重点研读文章的1——54段,问题如下:

  1、“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里去了。”从这句话里,你能感受到当时芦花荡处于一种什么环境中?

  2、“苇子还是那么狠狠的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请你结合上下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并说说“狠狠”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请你说说炮楼里的敌人监视着芦花荡,有什么罪恶用意?

  4、请你指出第四段中从“老头子……特别明亮”一段文字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5、透过“每到夜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亮,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这句话,你看到了怎样的事实?反映了什么问题?

  6、课文中有一段话精彩地描写了老头子因没有圆满的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请找出这段话并细细体味,然后把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

  7、“老头子”执行任务从不带枪,为大女孩复仇仍不带枪,你认为他这是不是鲁莽?请结合文段内容说明你的理由。

  8、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你还能想起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后回答,教师明确答案:

  1、说明当时芦花荡一带处于日寇占领、严密的封锁中。

  2、这句话的意思是,面对凶暴的敌人,白洋淀的人民威武不屈,努力长高的苇子正好为淀里的抗日军民提供掩护,苇子俨然成了抗日利器。“狠狠”一词形象的表达了抗日军民对日寇的仇恨。

  3、敌人企图用这种卑劣手段困死荡中的军民。

  4、肖像描写。刻画了一个精明强干、敏锐、机智、特别有精神的、英勇果敢的老交通员的形象。

  5、写敌人为封锁毒计的失败而哀愁,反映了我抗日军民的顽强和智慧。

  6、心理描写的语句:课文47段中从“一声一声像连珠箭……这老脸呀!”

  补写的心理活动合理即可。

  7、不是鲁莽。因他心中有着对人民的爱和对敌人的恨,靠着高超的水上技艺,拥有独特的对敌斗争的利器——船桨和鱼钩使他在对敌斗争中游刃有余,是处于高度的自信。

  8、可由歌声想象战士的情绪,想象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的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答案不求一致。

  四、小结:

  本文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艺术上融情入景,寄寓了作者深沉的情怀。希望大家能认真揣摩本文的景物描写,以便在今后自己的作文中充分的运用这一描写手法。

  五、作业:

  1、课外阅读《芦花荡》的姊妹篇《荷花淀》,比较两篇文章有何异同。

  2、预习第三课,熟读课文,掌握字词。

  六、课后记:

  板书设计:

  (一)老英雄的性格特征:

  1、爱国抗日

  2、爱憎分明

  3、自信自尊

  4、智勇双全

  (二)景物描写的作用:

  1、渲染故事气氛

  2、烘托人物精神

  3、加强抒情韵味

《芦花荡》教案3

  教材分析:

  《芦花荡》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鲁教版)七年级下册,是第一单元(战争单元)的第3篇课文。体裁是小说,为著名的“白洋淀”派作家孙犁的代表作品之一。叙述的是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英雄故事”:一个智勇双全的“老头子”在护送两个女孩子进白洋淀的过程中,由于大意,导致其中一个女孩子受伤,于是设计痛打鬼子,讨还了血债。通过此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感受孙犁小说那散文化的结构和诗化的语言,并能认识到英雄的*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爱国主义的情感。

  设计理念: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体裁特点,按照小说三要素的要求展开教学,引导学生紧扣文本,深入品味。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师: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救亡图存,涌现出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些传奇的故事。比如发生在我们齐鲁大地的铁道游击队的故事。谁还能举出另外的一些人物和故事来呢?

  生(七嘴八舌):小兵张嘎的故事……吉鸿昌的故事……马本斋的故事……地道战……地雷战……

  师:呵,真没想到,同学们的小脑袋瓜里这样的“货”还不少,大部分都是从电影和电视上看的吧?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讲述的是发生在冀中*原上的一个故事。在美丽的白洋淀上,有这么一个老头子,年龄将近六十岁了,可他仍像年轻人一样,积极投身到抗日战争的洪流中去,并且以他的勇敢和智慧,狠狠地教训了敌人。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课本第11页。

  (教师板书课题:芦花荡,并结合注释简介作家孙犁及其作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芦花荡是一篇小说,所以我们就要按照小说的文体特点进行学习,谁还记得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生(思考片刻):是人物、情节和环境。

  师:不错。学过的知识基本能掌握。好,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学习这篇文章要完成哪些任务。

  (投影显示学习目标:1、阅读课文,感知人物形象的意义,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2、学会速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故事梗概;3、认识到英雄的*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爱国主义的情感。)

  师:这篇文章篇幅相对来说比较长,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尽可能提高速度,读完后按照老师所提的问题进行思考,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内讨论。

  (学生读课文,老师投影出示问题:1、边读边勾画出自己觉得重要的字、词和认为写得精彩的地方;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试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3、本文的主人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试各举一例;4、故事主要表现老头子的什么性格?哪些内容能表现出来?5、你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10分钟后)

  师:我们首先撇开问题,自由地发表一下初读这篇文章的感受,可以整体谈,也可以结合自己刚才勾画的要点来谈。

  生1:我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很美,尤其是里面的景物描写,比如这一句:“月明风清的晚上……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生2:我觉得文中的老头子很勇敢,也很有心眼儿,他能很巧妙地把鬼子骗到他埋有鱼钩的地方去……

  师:“勇敢”和“巧妙”这两个词儿用得好,但“骗”是贬义词,用在这里不太恰当,能否改个词?

  生2:“引”行吗?

  师:好!就用“引”。再者,你说他“很有心眼儿”,是坏心眼吗?(学生笑)

  生2:不是。

  师:那用个什么词来形容比较适合些?

  生2:机智吧。

  师:不错,很准确。其他同学继续发表意见。

  生3:我认为结尾写得不错,很像一个电视的镜头。

  ……

  ……

  师:同学们谈的都非常好,可见刚才读得很认真。读书就是要这样,忠实于自己的感受,教辅资料上说的再好,那是人家的,只有自己思考的结果,才是有价值的。下面我们按照屏幕上的顺序,从第2题开始,展示一下刚才阅读的成果。

  生:我说第2题。本文讲述的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军驻扎在白洋淀的苇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他非常自信。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受了伤,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他引诱鬼子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锋利的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打鬼子。

  师:很好。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原因、经过、结果这些要素交代得都很清楚。

  生:本文的主人公是那位六十岁的不知名的老头子。人物刻画的方法基本上都用到了,有外貌描写,有语言描写,有神态描写……

  师:哪位同学还能补充一下?

  生:还应该有心理描写和行动描写。

  师:这些描写能从文中找出例子来吗?

  生:外貌描写在第4段,“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

  师:通过这些描写,概括一下老头子给你的印象。

  生1:很精神。

  生2:很有气势。

  生3:老当益壮。

  师:好。“老当益壮”这个词概括得好。恰当地形容出了老头子的精神风貌。

  生:语言描写有……

  生:行动描写有……

  生:心理描写有……

  生:神态描写有……

  (老师根据学生所找出的内容,结合具体词句进行引导并概括)

  师:小说的三要素中,人物是最主要的,那老头子的性格是怎样的呢?你从哪些地方能够看出来?

  生1: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

  师:请具体谈一谈。

  生1:他有高超的水上本领,而且老当益壮,所以很自信;当大女孩子挂了花后,他觉得自己“没脸见人”,表现他很“自尊”。

  师:那么,“过于”这个词应该怎么理解呢?仅仅是“很”或者“非常”的意思吗?

  生2:我觉得应该还包含有“过了头”的意思。

  师:为什么这么说呢?

  生2:他自信得过了头,才导致大女孩子受了伤。

  师:说得有理。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实际上,本篇小说的情节发展,无不与老头子的“过于自信和自尊”有关系。试想,假如,他不过于“自信”,女孩子就不会受伤,就不会引出他“痛打鬼子”的情节,同学们说对吗?

  生:对。

  师:他的性格仅仅是这么一句吗?有时候课文并不直接告诉我们,还需要我们根据内容自己概括,下面同学们再讨论一下,看看老头子还有什么性格特点?

  (学生讨论)

  生1:老头子的爱国抗日的热情高涨。他工作范围很广,但他什么要求也不提。

  生2:他爱憎分明。对自己人,比如说两个女孩子,他无限疼爱,但对敌人,他则满腔仇恨,文中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那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生3:我觉得老头子是一个英雄人物,因为他智勇双全。他预先在水中设好埋伏,引诱鬼子上当,然后痛打了鬼子。

  师:很不错。如果我们把那句“过于自信和自尊”和同学们刚才归纳的这些合起来,就是一个非常完整的主人公的性格,就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老英雄的形象了。这里有一点要注意,小说作者并不单纯是为了塑造人物而塑造人物的,他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人物来反映社会生活,这就到了我们的第5个题目,本文的主题是什么呢?

  生1:我觉得主要是反映我们的抗日战争一定会胜利。

  生2:连六十多岁的老头子都这么厉害,日本鬼子迟早要完蛋的。(学生笑)

  师:是啊,作者不说老头子姓氏名谁,一个很重要的用意就是告诉我们,在当时的白洋淀上,像老头子这样的“无名英雄”比比皆是。更不用说青壮年了,他用这篇小说告诉我们,*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人民是英雄的人民。这就是文章的主题。

  三、再读,品味语言。

  师:《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非常的凄惨,没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感到写得非常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其中一个原因,是得益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绘。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揣摩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的作用。

  (学生速读课文,勾画景物描写的句子,四人一组讨论)

  生1:“敌人”和“炮楼”两个词,写出了白洋淀的环境和严峻的气氛。“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写出了水的清澈和自然环境的优美。在这优美的环境中,却有“敌人”的监视和阴森森的“炮楼”,给人的感觉特别不好。

  师:那么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在字里行间蕴含的感情色彩吗?

  生1:作者虽然没说,但他肯定是非常热爱自己的家乡,非常愤恨日本鬼子。

  师:对,就是这样。哪位同学继续谈。

  生2:“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写出了白洋淀人民不屈服的意志和战胜敌人的决心。

  生3:文章的倒数第2段,作者写到“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这段景物描写,我觉得它烘托了老头子在痛打鬼子后的愉快和自豪的心情。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在小说的三要素中,有时候“环境”描写虽然不如人物和情节着墨多,但它也是不可或缺的。就像这篇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一样,它很好地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在以后的写作中,我们要注意学习。课下,请同学们动笔仿写几句,写写我们这儿的美景。

  师:其实,文章值得品味的地方决不仅仅是这些,下面,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从文中找出几处认为写得好的地方,品味一下语言。

  生1:我要分析的是第一段的“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里去了。”深夜里水鸟才敢出来,白天都藏到窝里躲避炮火,说明当时这个地方正处于日寇占领、严密的封锁中。

  生2:“敌人监视着芦花荡”这句话值得品味。他们自己进不了芦花荡,但是想用这种方法困死抗日的军民。

  生3:“每到夜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亮,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这句话说明敌人的阴谋并没有得逞,里面的人有吃有喝,根本困不死。这说明了我们的智慧。

  ……

  ……

  师: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好,可见学得很认真。这篇文章作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集中反映了孙犁先生明丽流畅的笔调和秀雅隽永的风格,课外,同学们可以阅读《芦花荡》的姊妹篇《荷花淀》,更全面地了解孙犁的作品。

  四、总结反馈,收束课文。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块学习了孙犁先生的名篇《芦花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一定有不少收获,可以谈一谈自己的所得。

  生1:小说的三要素中,人物是最主要的,作者也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

  生2:老头子给我的印象很深,他智勇双全,有强烈的抗日的爱国热情,是白洋淀人民的优秀代表。

  生3: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很成功,起到了渲染故事的气氛的作用。

  生4:还起到了烘托人物精神的作用。对了,刚才老师还讲到它能加强抒情的韵味。

  生5:学习课文要有自己的见解,要反复读,细细品味语言,并要学会积累优美的语言。

  ……

  师:不错,收获挺多的。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们这节课学习的仅仅是一篇文章,远不是作家的全貌。希望同学们能多读一些这样的优秀作品,以丰富自己的文学修养。要知道,读书,是要占领制高点的。

  好,下课!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芦花荡》教学实录的全部内容。


《芦花荡》课后反思3篇(扩展5)

——《芦花鞋》课后教学反思3篇

《芦花鞋》课后教学反思1

  《芦花鞋》一课是一篇自读课文,文本较长,但思路特别清晰,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让孩子们把握对长课文的内容理解及对长课文内容的概括。对内容的概括上,有了前两课的学习,孩子们轻松容易的便解决了。

  在内容理解的把握上,我觉得情感是课堂教学的法宝。没有情感的教学是*淡乏味的教学,没有情感的教学是游离文本的"教学。学生交流对青铜的印象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浓浓的情意。汇报中,学生们或是低沉的诉说,或是强忍的泪花,或是会心的微笑,或是动人的话语,感染了我们每一个人,也将这部作品的人性之美、大爱之美推向了高潮,阅读教学真正走进了学生的精神世界。

  整个交流过程中,我努力用自己优美的语言创设一个诗意的课堂,带给学生一次精神的旅行和享受,在与学生的*等对话、畅所欲言中,激发他们更大的阅读热情。

  不足之处:

  对朗读的指导就比较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

《芦花鞋》课后教学反思2

  《芦花鞋》节选自曹文轩的小说《青铜葵花》。节选部分通过一系列的描写,写出了青铜一家是怎样面对生活中的苦难的。尤其是青铜这个人物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让我们在感动之余,想到自己应该珍惜幸福生活,想到应该力所能及的帮助贫困山区的孩子。我这样理解文本,也这样带孩子理解文本。

  语文教学不能千篇一律,首先每个单元有每个单元的特点,即使是一个单元,每篇课文和每篇课文也各具特色,所以教学的方法也不能千篇一律。因此,我们备课时要研读课标,吃透教材,抓住重难点,关注小细节,尽量用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展开教学,这样的新鲜感会让孩子们兴趣十足,从而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让孩子们情绪高涨,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这就是老师最大的成功。

  本文篇幅太长,孩子读书的时间还是不够充足,没有充分地理解文本,导致个别学生做不出思维导图。孩子们默读的速度还是跟不上,大脑的思考跟不上眼睛的旅行,即使囫囵吞枣读多少遍也是无济于事的。这与我*时对孩子的默读要求有很大关系,当然与孩子们*时的阅读量也有很大关系。我们还是动员家长鼓励孩子多读书。读得多了,速度自然就能跟上,大脑也变得更加灵活。另外,对学困生关注不多。不能放弃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即使孩子不在状态,也要想方设法将他拉回课堂。

  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让学生课前预习课文,以便课堂上能够提升阅读速度,更充分地理解课文。课上提示默读要求,训练孩子的默读能力。课堂上应多关注学困生,适当提问一些符合其理解水*的问题,将其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


《芦花荡》课后反思3篇(扩展6)

——芦花荡读后感14篇

芦花荡读后感14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芦花荡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芦花荡读后感1

  【芦花荡】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一个*凡却肩负着运送粮草等重任的撑船老头,在运送两个小女孩到苇塘里的基地去时,不料被一直看守在那儿的敌人发现了。大女孩大菱挂了花,自尊心强的老头于是许下诺言——一定会狠狠地惩罚敌人。第二天,聪明机智的老头果然利用了鬼子的弱点,巧施妙计,让日本鬼子见了阎王。

  八年抗战带给我们*人太多的悲苦和伤痛,我们大多数人对于那场战争的理解是血腥和痛苦的。而【芦花荡】一文,让我们更多地看到:战争中乐观坚强的*人,在残酷的战争中,他们运用智慧和能力,以弱胜强,最终打败了不可一世的侵略者。我们讨厌战争,于是文人就用喜剧来解读悲剧,孙犁的【芦花荡】和战争是那个时代留给我们的特殊记忆。

芦花荡读后感2

  老师为我们讲了《芦花荡》这篇课文,使我收益非浅。在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话:"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这时,老师提问题了:第二天二菱目睹了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会想些什么呢?之后,我们 就各自发挥了自己的想象......

  我认为这时她会想:老爷爷怎么这么有能耐,把他说的话怎么就当真了呢?如果他有个三长两短的,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没有了粮食,人们怎么办啊?他不仅仅是我的救命恩人,也是人们的救命恩人啊!不过,好在老爷爷有抗日经验,也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打败了那几个日本人,替我们出了一口气。我真的想说:老爷爷,你的自尊自信,出奇制胜是多么地令人敬佩,多么地令人敬仰啊!

  学了这篇课文,我觉得老爷爷那充满活力,智勇双全,自尊自信,爱国精神真的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芦花荡读后感3

  【芦花荡】这篇文章主人公为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在这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这个干瘦的老头子,整天自如地穿梭着,他让抗日将干感到快乐,让日本鬼子感到胆寒……这个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的岁月中。

  在一次执行任务中他护送两个小女孩儿回区队,没曾想,一个大点的女孩儿竟“挂了花”,待他们安全了,老人竟然不想护送他们了,原因竟是:他原先夸下了海口说,他觉不会让一个人“挂花”,而这次竟然出了意外。经过女孩儿的劝说,他决定护送女孩儿到区队,并告诉女孩儿一定要为她报仇,让另一个女孩儿去观看。

  这天清早,他来到了淀子里,摘了些新鲜的莲蓬去“引诱”鬼子,他像和鬼子捉迷藏,不一会儿,鬼子们的大腿肚子上便挂了几个钩子,再也不能动弹了。

  这个干瘦的老头子,他自信,他自尊,他有柔情,有热血,有仇恨,他是一只勇敢的鹰!

芦花荡读后感4

  天太冷,温度一下子降了好多,刚关了冷空调又得开热空调。天气越来越奇怪,想找找“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的绝好境界,却很难觅了。似乎有冬的萧瑟,街上到处是裹紧衣服匆匆走着的人。

  教室里倒是出奇的暖和,没有风的肆掠。今天走进的是孙犁的《芦花荡》,没有弥漫的硝烟,也没有惨目的血腥。战争似乎在这里被荡涤了,月明风清的夜晚,苇塘里滴落的星星,稻米和着肥鱼的香味,白绸子样的水鸟,紫色丝绒般鲜嫩的芦花------能把战争演绎得如此具有诗情画意,看来也只有在白洋淀这地方,也只有孙犁了。

  学生们听得很专注,眼神里更多的是详和。他们的身边没有大片大片的芦苇,更少见到扑腾而过的水鸟,可他们一下子喜欢上了孙犁笔下的芦花荡。可他们哪里明白,如他们一般大的孩子,在美丽的芦花荡里,每天是怎样惊恐地张望着这个世界,是怎样小心翼翼地打发着每一个日子,是怎样无奈地着着自己家乡一片片的被践踏,美丽的芦花荡不是世外桃源,而是充满了血腥的战场。

  铃声响,我们把思绪从芦花荡中走出,外面还是呼呼的风,似乎还可看见满塘的芦苇。

芦花荡读后感5

  阴风四起,吹了起一地铅华。

  略红的湖泊,柔透了微黯的月。

  子弹飒飒乱溅,穿破黯绿枝叶,款款残叶躺在湖面上。尖尖船尾犁过荡面,浮起阵阵涟漪。老头立船,白影斜映水,芦花,笑颜依旧。

  深夜,隐在身后的无数双灌满杀气的眸子,不断地扫视2着周围。刺眼的探明灯,锐利地监视着。但一位老头却站在苇叶似的小船在监视区内穿梭自如,毫无畏惧。他年迈60,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在风中飘摇,身体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但却特别精神!在敌人紧紧的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早出晚归,心情悠闲,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他,乐观!

  硝烟岁月中混沌一片,战火历史禁锢了整个芦花荡。蜻蜓无了点水之心,蝴蝶无了孕育之意,都远远地躲到深山老林。唯有这位老头,丝毫不在意身后的危险,就这样静静地完成他的任务,过他的日子。立在船头,飘在水面,早出晚归,怡然自乐。他的心,不被硝烟所玷污,不被战火所辱没。举着楫,打着水,尖尖船尾犁过荡面,望着初起的太阳,笑了笑。

  在战火边缘,有一束芦花,展开的紫色的丝绒,笑颜依旧。

芦花荡读后感6

  孙梨是《芦花荡》的作者,《芦花荡》是孙梨的“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荷花淀》这篇课文写的是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整天自如地穿梭着,可是国为一次的太过于自信,护送两个女孩子,一个女孩受了伤,老头子感到很愧疚,为她报仇。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异常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异常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老头子每一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很广,里外交通,运输粮食,护送干部,并且不带一枝。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因为他让日本鬼子感到胆寒,他自信,他自尊,他有柔情,有热血,有仇恨,他是一只勇敢的鱼鹰,是我的榜样,我们必须要向他学习。

芦花荡读后感7

  《芦花荡》是孙梨的“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荷花淀》这篇课文写的是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整天自如地穿梭着,但是国为一次的太过于自信,护送两个女孩子,一个女孩受了伤,老头子感到很愧疚,为她报仇。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很广,里外交通,运输粮食,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因为他让日本鬼子感到胆寒,他自信,他自尊,他有柔情,有热血,有仇恨,他是一只勇敢的鱼鹰,是我的榜样,我们一定要向他学习。

芦花荡读后感8

  在读《芦花荡》的时候,会发现老头子很自信和自尊,而且他驾驶船的技术的高超。但是他太自信了,才使得里面两个女孩中的大女孩子受伤了。老头子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人,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他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的像老了的鱼鹰,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有一对深陷明亮的眼睛。

  老头子在文章里说:“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他还对别人说:“你什么也靠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里说明了老头子技术高超,对自己非常自信,没有把敌人当回事……

  文章里写:“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这里突出了老头子想的计划很周全,让日本鬼子们放松了警惕,好让日本人中他的陷阱。

  最后写:“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顽固的老玉米一样。”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老头子对日本人的痛恨,把他们脑袋比成顽固的老玉米。想打死他们。

  我们要学习老头子,学习他的精神。

芦花荡读后感9

  作者孙犁他用词好,清楚地写出了这篇文章中的主要性,清楚地写出老头子的"英勇行为,也写出老头子的优点和缺点。

  同时采用了许多的夸张手法,比喻手法、拟人手法……把故事中的每一事、每一物都写得很清楚,在抗日时期,每一个人都应该纷纷逃难的时候,可老头子却是这么勇敢出来抗日。这一点提醒了我们遇到困难时,不应该退缩,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他也记载了人类历史上,血与火的战争屡屡爆发,写出了战争中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可以让我们了解到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与*与假恶劣丑的两个极端,可以了解到人类意志力、智能、体能最大限度的表现,从而获得有益的启示。

  作者也清楚地把握了人物和事件,只有善于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句、才能把握住文章的要点。

芦花荡读后感10

  在读《芦花荡》的时候,会发现老头子很自信和自尊,并且他驾驶船的技术的高超。可是他太自信了,才使得里面两个女孩中的大女孩子受伤了。老头子是一个将近六十岁的人,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他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的像老了的鱼鹰,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异常精神,有一对深陷明亮的眼睛。

  老头子在文章里说:“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并且不带一枝。”他还对别人说:“你什么也靠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那里说明了老头子技术高超,对自我十分自信,没有把敌人当回事……

  文章里写:“那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那里突出了老头子想的计划很周全,让日本鬼子们放松了警惕,好让日本人中他的陷阱。

  最终写:“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顽固的老玉米一样。”那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老头子对日本人的痛恨,把他们脑袋比成顽固的老玉米。想打死他们。

  我们要学习老头子,学习他的精神。

芦花荡读后感11

  老师为我们讲了《芦花荡》这篇课文,使我收益非浅。在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话:"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这时,老师提问题了:第二天二菱目睹了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会想些什么呢?之后,我们 就各自发挥了自己的想象……我认为这时她会想:老爷爷怎么这么有能耐,把他说的话怎么就当真了呢?如果他有个三长两短的,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没有了粮食,人们怎么办啊?他不仅仅是我的救命恩人,也是人们的救命恩人啊!不过,好在老爷爷有抗日经验,也是一个智勇双全的人,打败了那几个日本人,替我们出了一口气。我真的想说:老爷爷,你的自尊自信,出奇制胜是多么地令人敬佩,多么地令人敬仰啊!学了这篇课文,我觉得老爷爷那充满活力,智勇双全,自尊自信,爱国精神真的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芦花荡读后感12

  人类历史上,血与火的战争屡屡爆发。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阅读战争题材的作品,可以了解历史,可以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与假恶丑的两个极端,可以看到人类意志力、智能、体能最大限度的表现,从中获得启示。

  于是,我读了《芦花荡》这篇战争故事。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老爷爷护送大菱和二菱去找部队。途中,大菱*本鬼子的枪打伤了,老爷爷很伤心,他对这两姐妹深感愧疚。第二天,老爷爷为大菱去找日本鬼子报仇,他打了胜仗。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知道这个老爷爷是一位有爱国抗日的热情;有老当益壮的气概;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过于自尊与自信;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这篇文章在写作上也有许多特点,比如动作描写钢木门神态描写、语言描写、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用上这些写法更加形象的写出了老爷爷对敌人的痛恨。

  在充满诗请画意的芦花荡里,一个干瘦的老爷爷,整天自如的穿梭着,他让抗日将军感到快乐,让日本鬼子感到胆寒。他自信,他自尊;他有柔情,有热血,有仇恨;他爱憎分明,英勇机智,他是一只勇敢的鱼鹰!

  我要向老爷爷学习,做一个勇敢、坚强的人。

芦花荡读后感13

  《芦花荡》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一个*凡却肩负着运送粮草等重任的撑船老头,在运送两个小女孩到苇塘里的基地去时,不料被一向看守在那儿的敌人发现了。大女孩大菱挂了花,自尊心强的老头于是许下诺言——必须会狠狠地惩罚敌人。第二天,聪明机智的老头果然利用了鬼子的弱点,巧施妙计,让日本鬼子见了阎王。

  八年抗战带给我们*人太多的悲苦和伤痛,我们大多数人对于那场战争的理解是血腥和痛苦的。而《芦花荡》一文,让我们更多地看到:战争中乐观坚强的*人,在残酷的战争中,他们运用智慧和本事,以弱胜强,最终打败了不可一世的侵略者。我们厌恶战争,于是文人就用喜剧来解读杯具,孙犁的《芦花荡》和战争是那个时代留给我们的特殊记忆。

芦花荡读后感14

  孙梨是《芦花荡》的作者,《芦花荡》是孙梨的“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荷花淀》这篇课文写的是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整天自如地穿梭着,但是国为一次的太过于自信,护送两个女孩子,一个女孩受了伤,老头子感到很愧疚,为她报仇。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很广,里外交通,运输粮食,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因为他让日本鬼子感到胆寒,他自信,他自尊,他有柔情,有热血,有仇恨,他是一只勇敢的鱼鹰,是我的榜样,我们一定要向他学习。


《芦花荡》课后反思3篇(扩展7)

——芦花荡读后感200字

芦花荡读后感200字1

  芦花荡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位老爷爷在护送两个小女孩回镇上的时候,被敌人发现了,比较大的那个女孩为了保护那个小女孩自己身中数弹,后来老爷爷书要为她们报仇。

  读了这篇文章,我决的那个大一点的小女孩真的好勇敢,而且是一个舍己为人的人,那个小女孩既不是她的妹妹又不是她的.亲戚,而她却在那种紧要关头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那个素不相识的小女孩。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品质呀!这个老爷爷是一个喜欢打抱不*的人,虽然他们谁也不认识谁,但是当小女孩受了重伤的时候那个老爷爷狠狠的说:“哼,下次我把你们给全杀光。”


《芦花荡》课后反思3篇(扩展8)

——芦花荡课外书读书笔记

芦花荡课外书读书笔记1

  孙梨是《芦花荡》的作者,《芦花荡》是孙梨的“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荷花淀》这篇课文写的是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整天自如地穿梭着,可是国为一次的太过于自信,护送两个女孩子,一个女孩受了伤,老头子感到很愧疚,为她报仇。

  老头子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异常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异常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老头子每一天夜里在水淀出入,他的工作范围很广,里外交通,运输粮食,护送干部,并且不带一枝。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

  因为他让日本鬼子感到胆寒,他自信,他自尊,他有柔情,有热血,有仇恨,他是一只勇敢的鱼鹰,是我的榜样,我们必须要向他学习。


《芦花荡》课后反思3篇(扩展9)

——芦花荡课文的赏析

芦花荡课文的赏析1

  1.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老头子将近六十岁了,“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按说应该在后方安度晚年,他却像青壮年一样,充满活力,无所畏惧,在敌人严密封锁下,出没苇塘,成为一名贡献卓著的英勇的交通员。“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这是一个抗日老英雄的形象。他的爱国热情是如此高涨,“你什么也靠给我”,是他的豪言壮语,为民族抗战他甘愿尽心竭力,而且充满自信。他勇敢得出奇,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在敌人的眼皮下出入,竟“像一个没事人”,心情悠闲,“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不仅因为他熟悉白洋淀的地理环境,有高超的“水上的能耐”,更是因为他具有英雄气概,藐视敌人,无所畏惧。老头子能够冲破敌人的封锁,对于苇塘里面的队伍坚持斗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对乡土,对同胞,对抗日队伍,他是如此深情,对日寇则满怀仇恨。老头子那么喜爱两个孩子,这是他对同胞的感情。他对大菱说:“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爱得深切热烈,恨得咬牙切齿,血债要用血来还,而且要叫鬼子用十倍的血来偿还。在老头子的意识中,咱中国人是白洋淀的主人,他对乡土充满感情,对侵略者充满仇恨。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上。他自信万无一失,这一次女孩子受了伤,他就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这样的要脸面,正包含一种非常强烈的责任心,他对自己要求之严,近于苛刻,偶有过失,他就痛苦得万箭穿心,愧疚得无地自容。

  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还表现在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老头子用竹篙痛砸十几个鬼子的脑袋,是用了计谋的。他早在枯木桩子上系上了一只只锋利的钩子,船头上放了一大捆新鲜的莲蓬,引诱鬼子进入枯木桩子的水区,让钩子把鬼子咬住,叫鬼子动弹不得,束手挨打,张牙舞爪的鬼子在他面前一个个成了被绑的困兽。

  2.深入一层,可以感知,中国人民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

  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还让我们看到英雄少年的风貌,还让我们想到苇塘里坚持抗战的队伍。从苇塘的歌声可以想见他们不怕艰险,豪迈乐观,斗志昂扬。读这篇小说,可以感受到,在敌后抗日根据地,男女老少都发动起来了。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3.富于特色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这篇小说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都很有特色。人物形象鲜明,很有点传奇色彩,如文章开头部分先写环境的险恶,再写老头子的业绩,文章结尾部分先把老头子的决心写成难以置信的“大话”,再写他出奇制胜的英雄行为。倔强的个性,奇崛的情节,富有传奇的情趣。

  环境描写富有诗情画意,充满水乡的气息,雅致隽永。


《芦花荡》课后反思3篇(扩展10)

——芦花荡读优秀读后感800字

芦花荡读优秀读后感800字1

  在战争年代,不管是男女还是老少,都在巧妙地与敌人作斗争。这位不知名的老人,就是没用一刀一枪,让一群日本鬼子蹬腿就去了西天。他自信。悠闲地撑着船,在夜晚给被敌人严密监视的苇塘里的队伍运送柴米油盐,有时还会带来一两个远方赶来的干部。他对苇塘里负责的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他在密密的炮火中不慌不忙地穿梭,从没有子弹挨过他的一根毫毛。他有柔情。在护送两个漂亮的女孩子去苇塘的时候,话语里灌着快要溢出来的慈爱。他温柔地安慰着紧张的孩子:“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到苇塘里,还有大米和鱼吃。”他真心地赞美洗脸的小女孩子:“多么俊的一个孩子啊!”他自尊心强。带着女孩进苇塘而让大菱挂了花,觉得没脸见人。本来大菱挂花是敌人的`子弹,又不是他给打的,他却如此内疚与自责,觉得是自己没有保护好受伤的孩子。他机智,想到利用鬼子们的贪婪而在船头放一捆清香而智慧的莲蓬,还自己悠悠地吃莲蓬,引诱敌人进埋伏圈。他勇敢,单独面对众多的鬼子,他灵巧地划着船,一撑篙,让船溜溜地转个圆圈,装着张皇失措,七拐八拐地让鬼子毫无防备地“上勾”。他有仇恨,在大菱负伤时打下包票:“他们打伤了你,流了这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这个铁骨铮铮的英雄汉,在第二天用行动证实了前一天的诺言!他自信、他自尊,有柔情,又有仇恨,他机智,还勇敢。他是在炮火中悠闲而自由地飞翔的鱼鹰。


推荐访问:芦花 课后 反思 《芦花荡》课后反思3篇 《芦花荡》课后反思1 芦花荡教学反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