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高铁出炉(13篇)
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十四五规划高铁出炉(13篇)

2022-11-21 15:24:03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十四五规划高铁出炉(13篇)十四五规划高铁出炉  如有侵犯您知识产权的作品请私信联系我们会及时删除  附件4  宁夏铁路“十四五”规划示意图十四五规划高铁出炉  兰渝高铁最新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十四五规划高铁出炉(13篇),供大家参考。

十四五规划高铁出炉(13篇)

篇一:十四五规划高铁出炉

  如有侵犯您知识产权的作品请私信联系我们会及时删除

  附件4

  宁夏铁路“十四五”规划示意图

篇二:十四五规划高铁出炉

  兰渝高铁最新消息2020

  兰渝高铁最新消息2020

  来源:甘肃省人民政府网友留言:唐省长:您好!听说甘肃正在规划一条兰渝高铁,我作为一名陇南礼县人,从小到大深深的感觉到礼县的交通实在是落后,作为陇南的人口大县,一条铁路都没有,来回出行实在是太不方便了。但愿领导在兰渝高铁选线方面照顾一下礼县。个人建议兰渝高铁的线路在陇南地区的走向为:文县、陇南市、礼县,望领导考虑一下!官方回应网友:您好!6月21日,您在"中国甘肃"门户网站留言,建议调整规划兰渝高铁线路的留言收悉,结合我委工作职能和项目推进实际,经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陇南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兰渝铁路已于xx年9月开通,形成了西北至西南区域间客货并重的大能力运输新通道。兰渝铁路开行了多趟陇南至兰州间的动车组及快速客车,极大的满足了沿线居民的出行需求。目前,省铁投集团正在推进天水至陇南铁路(天平铁路南延线)前期工作,计划今年开工建设。天水至陇南铁路的建设将实现天平铁路和兰渝铁路的连通,解决天水经陇南至川渝地区的客货运输需求,构建陇南地区新的客货运输通道。

  兰渝高铁最新消息2020

  在国家"十四五"及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编制专题调研时,省发展改革委已将兰渝高铁作为"十四五"期规划的重点项目,积极争取纳入国家规划。下一步省上将继续加强与重庆方面的衔接,共同争取该项目纳入国家规划,并择机启动项目前期研究工作,具体线路走向、站点设置将在可行性研究阶段予以明确。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20年6月24日兰渝高铁最新消息2020

  好消息!遂宁到兰州将会越来越方便啦8月6日,据重庆潼南网消息中国铁路总公司同意兰渝高铁重庆段修建兰渝高铁将途径绵阳、遂宁等城市兰渝铁路"兰渝高铁是设计时速高达350km/h的高速铁路,线路由重庆枢纽引出,经璧山、铜梁后从田家进入潼南区,沿线经过梓潼街道、双江镇,从双江镇出境进入四川境内。"潼南区交委规划科负责人田厚勇告诉记者,日前,重庆市交委已委托中铁二院完成预可研报告编制并报送中国铁路总公司审查,预可研报告审查会已于5月23日在北京召开。目前,中国铁路总公司已同意兰渝高铁重庆段修建,设计院正在对专家提出的意见进行修改,预计今年年底拿到可研批复,明年将启动设计并开工,2021年建成

  兰渝高铁最新消息2020

  通车。>;>;>;>;兰渝高铁是《重庆市中长期铁路网规划(xx―2030年)》中

  的高速客运通道之一,是一条北起兰州,南至重庆的南北向铁路干线,途经兰州、定西、陇南、绵阳、遂宁、重庆等城市,线路全长约800公里。

  >;>;>;>;其中,重庆至遂宁段全长170公里,重庆段长约120公里(潼南境内长30公里),总投资约270亿元;根据《规划》,兰渝高铁将对接兰新高速铁路,形成重庆至兰州、新疆方向高速铁路大通道,置换出兰渝铁路货运能力,实现大通道客货分离。(重庆市潼南区人民政府信息公开,xx年8月8日)

  铁路正式开通后重庆、遂宁、绵阳、陇南、兰州简直就是吃喝玩乐一条线一路各种美食+美景兰渝高铁最新消息2020随着重庆近年经济快速的发展,区域内规划的多条高铁线路相继开工建设,其中兰渝高铁是《重庆市中长期铁路网规划(xx―2030年)》中的高速客运通道之一,是一条北起兰州,南至重庆的南北向铁路干线,途经兰州、南充、重庆等城市,线路全长约800公里。近日,市政府发布《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20xx市级重大项目实施有关工作的通知》,公布了全市正在建设以及即将开工新建的一批市级重大项目。其中兰渝高铁重庆境内传来了最新消息,重庆境内123公里,今年将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具体建设工期为

  兰渝高铁最新消息2020

  2020年到2024年。据了解,兰渝高铁是设计时速350km/h的高速铁路,线路由重

  庆枢纽引出,经璧山、铜梁后从田家进入潼南区,沿线经过梓潼街道、双江镇,从双江镇进入四川境内。该线路全程采用客运专线级别的双线电气化铁路设计,项目建成以后,潼南到重庆主城的最短时间将缩减至20分钟左右,形成潼南城际高速客运通道。

  兰渝高铁重庆段建成通车以后,到时候从主城前往潼南将更加便捷,当然也拉近了潼南区和主城之间的距离。潼南除了要修高速铁路以外,还要建设通用机场,预计2020年开工建设。

  线路走向兰渝高铁甘肃段和四川段具体走向未定,重庆段由川渝界经潼南区、铜梁区、璧山区,引入重庆北站,线路全长约800公里;途经甘肃、四川、重庆两省一直辖市,连接长江上游经济圈、黄河上游经济圈两个经济区。线路接入兰州后,将与京兰高铁、兰新高铁、徐兰高铁、兰昆高铁相连,接入重庆后与渝黔-贵广高铁、沪蓉高铁连接。

  内容仅供参考

篇三:十四五规划高铁出炉

  在资本市场上明晰的市场制度不兏球接轨的监管高质量的资产标的都是鼓劥外资流兎的重要因素近期収布的国务院关二迚一步提高上市兑司质量的意见便是监管层释放的重要信号而中美摩擦下对二中概股需要符合美国会计制度的要求也正在反向倒逼中国企业迅速地适应更加兏球化的标准

  十四五规划产业发展趋势解析

  八大主线看十四五

  展望“十四五”规划潜在重点

  展望2021~2025的“十四五”期间,我国的内、外部环境和发展重心相较“十三五”期间既有延续,也有改变。当下的中国相较五年前,经济发展水平更高但结构性的不平衡仍然存在;除了进一步进行经济的发展,对于发展的方式和驱动因素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但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仍有许多可改进之处;外部环境已经出现了巨大的变化,“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国国力更强盛的同时外部的不确定性也可能带来更多干扰。因此,我们对“十四五”可能的规划重点进行了梳理。

  ►科技创新支持产业升级

  在《产业链在移出中国吗?》报告中,我们指出中国当前具备三个特征(标准化制造;需要有知识含量的劳动力的成本优势;需要一定的技术积累)的制造业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展现出竞争力,这背后是中国大、长、全的产业链带来的优势。然而,尽管中国的制造业已经逐渐积累一定的规模优势,在许多核心技术上我国依然与世界前沿有着较大差距。“十四五”规划期间,我国可能会继续强化实体经济地位,促进我国产业进一步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方向,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而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科技创新则将是产业转型和升级的重要支持。

  在外部环境更加复杂、经济增速换挡的当下,我们认为,“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变和产业升级将:

  1)带动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中向高附加值方向发展,改善我国贸易条件,提高我国工业体系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不可替代性;

  2)提高我国的供给体系质量,从战略角度为我国提供保障。而进一步发挥全产业链的优势、深化我国制造业向高端转型的先决条件,就是先进的生产技术以及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创新一方面将是我国产业升级的主要推动力,在全球产业链上提高我国的话语权;另一方面,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则能解决目前外部挑战带来的产业限制问题。十四五期间,我们认为芯片、5G、第三代半导体、量子技术等可能会被写入重要战略规划中,在政策支持、税收优惠、人才培养等方面都予以支持和鼓励。

  近年来我国的研发投入在全球所占份额不断提升,2018年占到了全球的23%,而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也逐年提升,但在全球大国中仍偏低,甚至低于美国、日本90年代时期的水平。因此,十四五规划期是中国科研创新要攻坚克难的时期,中国可能会继续加大投入,推动教育、人才、产权、激励机制等综合领域的改革,进一步鼓励创新。

  由于外部环境瞬息万变,“十四五”期间的科技发展需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在科学技术的广度和深度上都进行不断探索。我们认为“十四五”规划期间对于科技创新的投入将主要分为两个类型:1)一方面,

  我国可能会特别加大能够实现生产进步、具有商业价值的应用型技术上的创新投入,以增加经济效益,直接提高产业竞争力。我国可能会着重研发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同时在生产端对企业创新进行支持,加速科技成果落地。持续的创新升级是保证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是内外双循环保持活力的关键,也是产业链自主可控的前提。相关的产业包括5G通信、芯片自主研发、第三代半导体等。2)另一方面,我们认为我国也会更加重视基础理论研究,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在前瞻性基础研究上发力,加大对于高校实验室等领域前沿研究的支持力度。即便这类研究可能投入时间较长、离研究成果商业化落地之间的距离较远,但基础理论研究可以助力更加完整、高效的研究体系的建立,同时也是其他科学研究及创新的基石。提高我国的基础科学研究水平,将解决我国许多技术被“卡脖子”的困境,在重要战略基础上摆脱对进口的依赖。相关领域包括基础科学如物理、数学,应用领域较广但尚在初级阶段的量子技术、新型材料等。

  此外,我国可能会更加重视高端人才培养,完善产权制度,为科技创新提供发展的土壤。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初期,庞大的人口基数为带来的“人口红利”曾使得我国在部分劳动密集型的低端产业上得到了竞争力,但当前人口的高速增长期已经度过,人口金字塔底部呈现萎缩的趋势,“人口红利”不再。但另一方面,“工程师红利”正在出现,截止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毕业人数约为834万人,研究生毕业人数64万人,大量的人才储备将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巨大动力。我们认为“十四五”规划一方面会强化对于高端人才的培养,加大对于教育和研发的投入,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另一方面则会致力于建立适合创新的制度环境,可能会更加着重建立健全、法治的营商环境和研发环境,从制度上保障企业发展、鼓励科研行为,打造适合科技创新落地、生根、发芽的土壤。

  ►要素市场化改革提高经济活力

  我国当前的经济结构有多处不平衡,例如1)部分产业供给侧的产能与结构与需求端不匹配。我国部分行业生产端的产能过剩,特别是在钢铁、煤炭、水泥等传统工业行业中,库存高企,盈利能力较弱,行业内部竞争激烈。2)高附加值产业比重偏低而低附加值产业比重偏高,劳动力、土地等一般性生产要素投入过多而知识、技术、信息要素投入过少。高附加值产业与低附加值产业的产值比重仍有较大的进步空间,许多高端产业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特别是知识要素投入要求较高和附加值较高的产业,例如芯片制造业等。受制于技术、资本限制,仍有许多核心战略企业对进口依赖度较高。3)储蓄较为充裕,而优秀投资标的较为稀缺等等。我国的储蓄率仍然位居世界前列,但我国的投资渠道仍不太通畅,无法高效、准确地将资金导流至能发挥最大作用、取得最大收益的生产部门,优秀投资标的稀缺,如何更高效地利用资本也将是未来重要的议题之一。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我国已经进行了多轮供给侧改革,从“三去一降”对我国的生产结构进行调整,到“破”、“立”、“降”处置低效益企业,培育新动能。我们认为,“十四五”期间,我国可能会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但是以“巩固、增强、提升、畅通”为指导方针,以不断优化我国经济结构、扶持高附加值、高知识要素投入、高战略重要性的相关产业为主要目的。

  推行要素市场化改革是激发市场活力的重要手段。在“十四五”期间,我国可能会在前几轮以行政手段为主导的供给侧改革的基础上,通过疏通市场流通机制进行资源配置的优

  化,促进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而“新基建”则会成为降低市场摩擦力和交易成本的重要支柱。“十三五”期间,我国在营造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上做出了卓越的成果,我们认为“十四五”期间,要素市场化改革将仍然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1)我国首创将“数据”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战略性资源之一,充分肯定科技对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性;2)我国将继续发挥市场主体的活力,特别是将优化土地、劳动力、资本、数据、管理等要素配置作为工作重点。此外,前述的创新驱动将有助于提高我国在高附加值制造业和知识、技术、信息要素要求较高的制造业方面的生产能力。居民资产配置的拐点临近,资本市场加速改革则会加强资金引流器的作用,将资金通过市场行为向更为有效的部门配置。

  ►扩大内需与消费,搞活“内循环”

  促进国内经济在内部进行正向循环,消费需求共同增长,是未来我国发展格局的重要方向。近年来,我国在在全球事务中的参与度大幅提高,早已成为全球产业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环节,而贸易出口则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但过度依赖外需的经济结构可能会导致我国的发展受到掣肘,特别是在今年疫情的冲击和国际关系风云突变之时,全球化的趋势出现了停滞甚至逆转的倾向。另一方面,伴随居民财富的累积和生产力更为全面的发展,内需市场对我国经济的支撑作用愈发显著。面临这样的内外部环境,今年年中,政治局经济形势分析会重申加快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意味着中国政策正在导向重要的新方向。以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可能是符合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和国际环境特征的重要战略。

  我国巨大的市场隐含的内需潜力是中国下一步发展的关键,仍在增长的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将允许生产的“规模效应”,助力企业发展。我国在大力投资扩产能、打工业基础的阶段,各类与投资相关的原材料、资本品等需求量及占全球的比例已经达到空前的规模及水平;伴随我国人均GDP迈过一万美元的关口,中国的消费市场也在逐步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一消费市场,并且可能是人类史无前例的大市场。庞大的内需市场已经并将继续为中国各类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带来需求及供给侧双方的优势,实现我国生产消费的正向循环和自我完善。另一方面,疫情启发了对于全球化产业链脆弱性的重新思考,发展内部产业链是世界变局中寻求稳健的要求。

  基础设施建设将助力提高内循环效率。在“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下,我国的基建设施网络已经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硬件方面,2018年我国农村地区通电率达到100%、中国高铁运营里程数截止2019年底已经超过3.5万公里,约占全球高铁网的七成;软件方面,我国的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在“十三五”规划期间超额完成目标达到98%。软硬件两个网络使得中国在人流、物流效率和成本方面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我国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已经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流通及分配环节的效率。我们认为“十四五”期间基建设施,特别是“新基建”中,交通、信息网络的建设将仍然是重点,特别是5G通讯基站、高铁网络、航空机场、区域内联通等相关方面,继续减少通讯、物流成本,提高流通效率,推动居民收入增长,扩大内需市场。同时,“新基建”也可能“一箭双雕”,成为逆周期调控的重要手段,并在改善区域发展不平衡上也有重要效果。

  ►进一步扩大开放,畅通“外循环”

  外循环是内循环的必要补充,对外开放的大方向不会改变。尽管中国的内需未来可能达到空前的规模,但进一步发展带来的更多样化、更多层次的需求,不能仅依靠中国自身来满足。促进外循环很重要的含义之一是,让外循环成为内循环的补充,满足更全面、更多元的中国内需。开放更重要的内涵在于促进竞争、激发新的理念和发展动能。开放带来的竞争与合作,对于更好地实现“内循环为主体”,保持内循环机体的活力和竞争力至关重要。中国近些年众多新兴产业的发展表明,开放、公平的环境促进了中国本土企业的崛起。没有外循环和继续开放为前提,“国内循环”最终会缺乏活力、缺乏竞争力。

  我们认为开放的含义也将更加深刻,而加快推进规则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将会是未来规划的重点。同时“走出去”和“引进来”,增强我国和世界其他地区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了解,才能促进“外部”的良性循环。我们认为“十四五”期间,我国可能会在多个层次、多个领域内进行开放:1)在跨境商品贸易上进行品类、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提高贸易便利度。以海南自由港为例,国务院于2020年6月初发布《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建立非关税贸易措施体系,建立自由进出、安全便利的货物贸易管理制度,我国在贸易自由上跨出新一步。除了特殊的自由贸易港外,我们认为简化通关手续、实施负面清单制度等具有普适性的措施可能会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广,并在跨境贸易的种类和规模上都进一步扩大。2)大力发展跨境服务贸易。尽管传统经济理论普遍认为服务不可贸易,但在数字经济重要性愈发显现的当下,服务贸易正在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鲍莫尔(Baumol)曾指出,服务业的生产效率低,与其不可贸易的属性有很大关系,而科技则改变了这一属性,使得服务业的效率大大提升。因此,发展中国的服务贸易、增强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对于我国经济未来的发展举足轻重,而促进适当的服务贸易进出口也将是未来五年的政策重点之一。3)坚持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我们将在下文对此进行详细阐述。4)深化文化思想的对外开放交流和人才的跨境交流,探索更加全球化的管理方式和制度,建立法治环境。无论是希望加强对外的贸易交流、文化交流还是资本交流,制度和环境的保障都是极为重要的前提条件。在资本市场上,明晰的市场制度、与全球接轨的监管、高质量的资产标的都是鼓励外资流入的重要因素,近期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便是监管层释放的重要信号,而中美摩擦下对于中概股需要符合美国会计制度的要求也正在反向倒逼中国企业迅速地适应更加全球化的标准。在贸易交流上,对于产权的保护、商业领域法律制度的健全等因素也都对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形象举足轻重,唯有在制度上有了足够的保障,贸易、文化、人才等要素的跨境流动才能蓬勃发展。

  ►资本市场与资本账户“双资本”改革与开放,助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在前述的支持创新、发展基建、产业升级中,资本市场都将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发展多层级的资本市场有助于促进市场运转效率,发挥市场资金导流器的作用,推动实体经济健康发展。同时,伴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口结构的变化、教育水平的提高、全球大环境下,我国的居民资产配置也即将迎来拐点(详见我们的报告《迎接居民资产配置的拐点》),在此背景下,加快我国资本市场建设既是顺应大趋势,也是刻不容缓的急迫需要。

  此外,在“双循环”战略下,我国不光要重视“内循环”体系发展,更要加快“外循环”的建设,而对外开放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此外,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加大对外开放有助于让世界了解中国、参与中国的发展,拓展中国的盟友,树立开放、友好的中国姿态,

  增加我国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中国当前的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相较于我国经济体量和贸易水平来看仍然较低(图表15),显示我国资本市场仍有较大的开放空间。具体来说,我们认为未来我国可能会通过多种手段来加快资本市场建设和对外开放:1)完善资本市场上市、退市制度,规范财务审核,严格管控风险,推动市场保质保量发展;2)进一步放开外资持股限制、入市限制等,鼓励外资参与我国资本市场;3)继续大力发展以科创板、创业板为代表的多层级资本市场,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和财富投资渠道;4)推动养老金、社保资金入市,盘活存量资金,提升资金配置效率;4)全球化配置可能是大趋势,打通对外投资渠道。

  此外,我们认为资本账户开放与汇率制度改革可能也是“十四五”规划的重点之一。资本账户的开放对于鼓励境外投资者持有人民币资产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受到人民币可兑换性的掣肘,人民币资产对于境外投资者的吸引力将不可避免的打折扣,即便人民币资产的收益率、稳定性可能都较其他资产有优势,但外汇管制、兑换限制会使投资者有所顾虑。因此,资本账户开放以及人民币国际化是鼓励全球增持人民币资产的重要因素。但开放的同时,我们认为可能会保持人民币本币优先、提高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的地位,提高人民币国际化与资本账户的开放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提高人民币结算的通用性、便利性,不仅方便企业结汇兑汇,也减小投资者交易成本。

  ►改善收入分配

  收入水平差距依然较大的问题是我国经济当前面临的最大困难之一,尽管从全球来看,我国的财富分布较为平均(图表10),但局部来看,我国各群体之间收入的不平衡依然广泛存在,例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以及东西部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等。以城乡居民收入为例,进入本世纪以来,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开始逐渐拉大。2018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1.5万元,而同年全国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2.8万元,城镇居民则为3.9万元,分别是农村居民的1.9、2.7倍。

  消除收入差距除了大力发展经济增长,创造居民部门财富外,政府的民生保障体系和收入再分配系统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十三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基本达成的当下,我们认为“十四五”期间,巩固脱贫成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将是工作重点之一。除了财富维度的不平等之外,教育资源、健康资源、社会保障不平等也是我国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各个群体享受平等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资源也是未来的重点。此外,未来五年我们认为可能会继续推进新型城镇化,城乡统筹、城乡一体。

  城镇化仍然有进一步推行空间。当前中国城镇化率(约60%)及市民化率(约43%)均有继续提升空间,居住在100万人以上城市人口占比依然相对落后,即使以国内相对发达的大都市圈(如珠三角、长三角都市圈)相比国际大都市圈来看,人口密度、人均产出、单位面积产出等指标依然存在显著差距,例如粤港澳大湾区相比纽约都市圈、旧金山湾区和东京都市圈,人均GDP仅是这三者的20%~50%,人口密度是30%~50%,单位面积产出是10%~20%;第三产业占比66%低于三者的80%,尤其以专业服务及信息通信产业为代表的高技术生产性服务业差距大(具体请见报告《要素市场改革”助推“新型城镇化”是战略之举》)。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新型城镇化。我国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因地制宜和减小城乡差距之间密不可分。我国未来可能会构建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耕种效率、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城乡优势互补,统筹发展。同时,新型城镇化战略中,土地、户籍、社保、投融资等方面制度继续改革是关键。补齐城市公共卫生短板、改善城市公用设施、实施新型智慧城市行动、加快推进城市更新,等等,这些是实际政策执行和投入的重要领域。而围绕关乎民生的交通出行、住房、医疗、教育、环境等方面突出问题,进行优化产业与空间布局依然大有可为。

  完善收入再分配制度。“十三五”期间,中国税制改革取得了多项突破,特别是实施了综

  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改革。我们认为“十四五”期间,我国可能会继续深化税制改革,加强财税的再分配功能并兼顾与其他制度之间的配合,对例如房产税、个人所得税等体系进行讨论和改革;并对低收入、残障、老年群体等建立相应的救助和保障制度。

  重点基建发展是重要助力。以“胡焕庸线”为界,我国的东部人口众多,水量充沛,交通、运输网络发达,经济发展程度较高,而西部则地广人稀,低温干燥,牧区众多,但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基础设施建设偏慢。而在东西部内部,也有因山地、高原、运河、港口而异的资源分布不匀、经济发达程度不同带来的巨大区别。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助于加强原本资源贫乏或交通不便的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与其他地区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交汇,减少这些地区与其他地区的沟通、运输成本,通过建设航空机场、铁路、公路、通讯基站、电力网络助力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实现资源调配,帮助欠发达地区、低收入人群提高收入水平。

  此外,推动教育平等,利用新基建改善偏远地区教育资源匮乏、升学机会较小的不平等禀赋;推动性别平等,保障妇女儿童在家庭、工作中的权力等方面,也是加强民生福祉、促进群体间差距缩小的重要手段,可能会获得相关政策支持。

  ►完善养老与社保制度

  如前文数据所展示,我国在2010年便迈入了人口的拐点,抚养比开始逐年上升,老龄化人口占比逐渐增多。伴随人口结构的变化和物质水平的提高,健康事业已经成为国民最关心的事业之一,而如何完善养老体系,使“老有所依、老有所养”,也是我国正在探索的重要议题。建立养老和社会保险体系将有助于消除群体间不平等,是我国经济平衡发展的重要条件。“十四五”期间,我们认为我国会继续完善国民健康政策,特别是在社会保障和养老体系的建设上对相关产业进行政策性的倾斜,并继续深化医保体系以及养老保障的改革与完善。

  具体地,我们认为“十四五”期间可能会:1)加大生物医药行业的研发投入以促进我国医疗科技的发展水平:一方面,通过加强健康卫生教育、提高食品药品卫生条件、加强重大疾病预防控制,能够有效地降低医疗保障的负担,增进全民健康;另一方面,支持医药事业发展、科技进步,将有利于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疗效率。2)深化医保体系改革,健全多层次医保体系。2016年,我国的城乡居民医保实现了全覆盖,截至2019年,全国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13.5亿人。除了对城乡居民医保进行继续改革、提高医保给付能力和运行效率,商业医保市场也可能成为发展的重点,对全民医保进行补充,实现多层次的保障体系。3)推进医养结合,发展养老产业,实施合适的人口政策引导人口结构可持续发展;4)“盘活”养老体系,加速养老金体制改革。“十三五”期间,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已经超过99%,但大部分仍依赖于第一支柱(公共养老金),而第二(私人部门补

  充性计划)、第三(自愿储蓄型养老计划)支柱的体量和作用则较为有限。我们认为“十四五”期间我国可能会通过完善养老金投资体制保障养老金保值增值、加快第二第三支柱养老金发展、扩大养老金覆盖面等手段“盘活”养老体系,尽量做到覆盖广、可持续、多层次。5)此外,由于新冠疫情在世界范围内仍未得到消灭,我们认为疫情的常态化管控或也将被纳入“十四五”规划当中,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战略物资储备制度、基层医疗软硬件资源配备也可能会成为政策重点。

  ►进一步倡导绿色发展促进生态和谐作为“十三五”中生态环保政策延续,我们认为绿色发展、生态和谐将仍然是“十四五”规划的重点之一。结合当前我国的发展阶段,我们认为减少碳排放、鼓励新能源、努力实现“碳中和”可能将是重要的政策目标之一。减少碳排放、绿色发展的最直接方式便是改变我国的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特别是风能、水能、氢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当前,我国的能源结构中煤炭依然占据主要地位,化石能源占据约85%,水电份额为8%,核能则仅占据2%。“十三五”期间,我国一直致力于提高能源的多样性和能源效率,我们认为“十四五”期间,我国的政策可能会继续强调能源的效率问题,并对清洁能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采取鼓励措施。以风电为例,近日发布的《风能北京宣言》提出,未来年均新增装机5000万千瓦以上,2025年后,中国风电年均新增装机容量不低于6000万千瓦,到2030年至少达到8亿千瓦,到2060年至少达到30亿千瓦。根据BP的2019年的预测,至204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将

  保持8.5%的年均增速,占到全球的26%。

  另一方面,我国可能会着重建立碳排放权交易机制(ETS,EmissionTradingScheme),确保碳市场效率。当前,深圳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经启动交易,未来我国可能会继续推进其他地区的碳市场建设和低碳试点示范,发展气候投融资市场,通过市场手段调控碳排放,鼓励能效提高。此外,碳市场的建设有助于开展数据调查、统计分析,为未来科学制定碳排放额度和分配计划提供支持。

  除上述外,我们认为外部不确定性增强背景下国家安全和军事科技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建设、纪律严明的党政队伍建设、生态文明的建设和环境问题等议题也将(仍然)是“十四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前文数次体现的,“十四五”规划是一个整体体系的规划,各项战略之间有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紧密关系。例如“新基建”将促进“新制造”,而“新制造”又需要资本市场的支持。实现我国下一阶段的目标,即十五年内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各个领域、众多政策的协同作战。

  哪些行业将从未来五年的战略重点受益?

  作为我国发展的指南针,五年计划对于我国发展战略的规划对于资本市场表现有着深刻的影响力,在我国的历次五年计划期间,重点战略行业都会相对市场有较为出色的表现,且这一相关性伴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健全仍在继续增强。例如,在“十二五”期间,被规划列为支柱性产业的文化传媒行业表现大幅领先市场,录得213%的涨幅,同期上证综指涨幅仅为33%;“十一五”期间,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对于科学、技术等行业极为重视,电气设备、机械设备和医药生物都大幅跑赢市场;“十三五”期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指引下,截至2020年9月,食品饮料、家用电器、休闲服务等民生相关的行业都大幅跑赢市场。因此,我们认为分析“十四五”期间的重点政策将对投资者在资本市场的布局也有较强的参考意义。

  站在当前的时点展望未来,我们认为未来五年的规划中有可能受益/重点战略的行业可能如下:

  ►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走向“新中国制造”:为了保证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向产业链高附加值端移动,应运而生的“新制造”行业将有望受益。例如集成电路产业链、软件行业、光伏新能源产业链等,我们预计这些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包括芯片设计、制成设备等都有望受益,特别是其中技术含量较高、研发投入占比较大的环节,有望受到政策倾斜和补贴。

  ►扩大内需,大消费板块:国际形势复杂、不确定性增加的当下,我们认为未来五年内主要依靠内需的大消费板块可能会有更稳定的表现。一方面,受益于国内“内循环”的侧重,这类板块可能会对进口产品出现替代效应;另一方面,在国际物流容易受到扰动、跨

  国贸易受到政治干预增多时,这类行业将相较其他行业收入波动更小。此外,中国的内需规模已经在世界领先,并仍在进一步增长。这种大市场带来的生产规模能把经济学上常讲的“规模效应”发挥到极致,使得中国产业发展具备无论是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无法比拟的优势。典型的“纯内需”板块,如建材、食品饮料、本土交运等。

  ►改革社保、完善收入分配相关领域:完善收入分配对扩大大众消费品需求有利。我们看好医药行业整体,包括生物制药、医疗服务、医疗器械等,这类行业未来可能会迎来政策利好,同时需求稳定增长。同时,在政策扶持下且伴随人口老龄化,我们认为养老行业也将受益于老年人口的增多、对于老年生活质量的提高,例如养老院、老年病相关医疗保健药品和器械、家政服务等。

  ►资本市场大发展主线:我们在《迎接居民家庭资产配置的拐点》报告中指出,伴随人口结构和居民财富水平的变化,我国的资产、财富管理市场有望迎来迅速扩容。在“十四五”规划下,我们认为资本市场的建设和开放将成为重要议题,而大资管行业将有望受益。具体来说,证券市场体量增长、活跃度提高,券商行业有望受益;居民资产配置专业化、机构化趋势下,资产管理行业有望受益;人口结构变化和资产配置需求增多,保险行业有望受益。

  ►绿色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领域,包括主营业务为清洁能源如水电、风电等的能源行业、电力运营企业及其上游企业,例如光伏产业链上的相关企业;此外,我们还看好清洁能源的下游应用,例如新能源车等,可能会受益于政策补贴。

篇四:十四五规划高铁出炉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为何17项关涉成都

  作者:来源:《产城》2021年第03期

  作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首个五年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下称《纲要》)于3月13日正式发布。

  在这份关乎国家未来发展的顶层设计中,成都被数次“点名”。据不完全统计,《纲要》直接赋予成都重大任务17项,数量创“五年规划”历史之最。

  (一)重大戰略(6项)前所未有凸显了成都在全国发展版图的战略地位。1.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2.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3.优化提升成渝等城市群。4.建设成渝世界级机场群。5.推进实施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6.发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示范带动作用。(二)重大政策(4项)前所未有赋予了成都先行先试、率先突破的责任担当。1.提高中欧班列开行质量,推动国际陆运贸易规则制定。2.建设成都西部等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加强改革授权和政策集成。3.提升四川等国家级育制种基地水平。4.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

  (三)重大工程(7项)前所未有强化了成都引领西部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功能支撑。1.建设转化医学研究设施。2.推进120个左右国家物流枢纽建设。3.提质改造川藏公路G318线。4.建设成都重庆至上海沿江高铁。5.实施四川都江堰等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6.实施川藏铁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北斗产业化等重大工程。7.建设6个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和综合应急实训演练基地。如何从新发展格局中理解成都的定位和机遇?《纲要》将对成都未来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01位列城市群第一方阵

  《纲要》在“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一节将全国19个现有主要城市群分为三个层次,分别做“优化提升”“发展壮大”“培育发展”的针对性建设。其中,位于第一方阵的五大城市群,除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三足鼎立”的一线城市群,还新增了成渝和长江中游两大城市群拉动中西部崛起。

  “成渝城市群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的定位毫不意外,根据我们对于成都的长期关注和研究,近几年成都在整个全国经济版图中的地位上升是有目共睹的,休闲宜居没有变,创新活力凸显出来了。”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学院执行院长陈宪指出,“十三五”时期,成都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跑”到了前面,对内枢纽和对外门户的地位凸显,因此《纲要》赋予成都17项重大任务,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战略牵引,将建设成渝世界级机场群等重大项目工程作为支撑重大战略落地的实际举措。

  “经过‘十四五’,可以预期成都将会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相对于北上广深而言,我相信成都的年均增长和上升空间将会更大!”陈宪表示。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提出,不同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目前建设趋于成熟或比较成熟的城市群,以成渝地区为主的双城经济圈和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城市群基础稍弱,但通过3-5年努力,极有可能成为国际大城市群。

  02四大世界级机场群之一

  五年前的那份“十三五”规划纲要,对成都聚焦于天府国际机场和国际航空枢纽的建设。五年后的“十四五”规划纲要,成都有了明显的“升级”。在链接全球航空网络上,提出打造成渝世界级机场群;除了航空枢纽建设,还明确了建设川藏铁路、西部陆海新通道,提质改造川藏公路G318线,打造国家物流枢纽,提高中欧班列开行质量等等,可谓“空铁公水”的全面提级。

  “一个城市或地区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地位,跟城市机场在全球航空网络中的地位是正相关的。特别是成都这样缺乏港口的城市,机场将是其参与全球化的重要战略性资源。”中国城市中心总工程师、国土产业交通规划院院长张国华认为,国家将四大世界级机场群之一“落子”在成渝,是基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点,其对于中西部城市的带动作用,是别的城市群所不具备的。同时,与我国布局的另外三大世界级机场群相比,成渝城市群没有世界级港口群,那么“十四五”时期成渝世界级机场群如何与世界级城市群协同发展就至关重要。

  “成渝世界级机场群能不能建好,不仅在于集聚资源的能力,而且在于成渝能不能向世界输出更好的服务,以更高端的生产要素更高效地注入产业。”张国华指出,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是以东部沿海的开放,去承接欧美日韩的中低端制造业向亚太地区的转移,新时代我国要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围绕机场布局的先进生产性服务业将是关键。

  “先进生产性服务业能到什么水平,决定了一座城市的产业链占据价值链的哪一端。”张国华举例说,支撑德国工业2.0的是“两个70%”,即服务业占比70%,其中70%是为制造业提供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在服务贸易业为主导的全球格局下,临空经济区链接全球市场和供应链,正变成高速增长的区域,充分显示了互联互通的内在价值,”张国华表示,“机场就是通往世界市场的大门。”

  《纲要》还明确提高中欧班列开行质量,推动国际陆运贸易规则制定。作为中欧班列开行数量和质量“双第一”的城市,成都如何率先突破?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指出,制度型开放是实行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核心,“只有把引进来和走出去建立在公正合理的制度安排基础上,不断加强各国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方面的协调与整合,才能减少交往中的不确定性、降低交易成本、各国来自国际分工与贸易中的收益最大化,更好实现互利共赢目标。”

  中國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认为,由于中欧班列的开通,成都正在成为内陆地区货物进出口的集散地和枢纽,从过去相对封闭的内陆城市逐步发展成为面向国际市场的、开放度不断提高的中心城市,“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不仅是要素流动型开放,更重要的是制度型开放,更加注重规则规制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

  03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国家发展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指出,“十四五”规划从一开始讨论时就将创新放在了首位,此后这个结构一直没有变过。这是因为,无论从发展理念看,还是从发展阶段,还是从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都需要把创新放到核心地位。

  他指出,一方面,创新是新时期中国五大发展理念之首,代表着中国发展的方向和世界发展的潮流;另一方面,中国正从“跟跑”的发展阶段,走向“并跑”、甚至“领跑”的阶段,这也要求从跟随走向创新引领。更重要的是,从中国面临的问题看,无论是价值链低端锁定问题,还是产业链安全、技术安全等“卡脖子”问题,归根到底都是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所以必须把创新放在第一位。

  而成都,也被赋予了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建设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的使命和任务。建设转化医学研究设施、实施北斗产业化等重大工程,都是成都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项目抓手。

  “百年未有大变局之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将是一次‘新三线建设’。”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西南财大成渝经济区发展研究院院长杨继瑞认为,如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应当加大创新力度,重构产业链和供应链,集中于科研攻关“卡脖子”的突破,这不仅是要承接一部分东部的产业转移,也是面向内循环产业布局做增量。

  “活力从创新而来,很多科技成果需要时间,但成都作为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和动力源的势头已经形成,”陈宪表示,“十四五”期间成都要紧紧扭住科技创新,让企业家、创业者、科学家、工程师这类人才在城市聚集,“抓住宜居的生活品质、保持生活成本的竞争优势,成都会聚集到全国最好的人才。”

篇五:十四五规划高铁出炉

  2020中国高铁发展规划

  2004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这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一个行业规划,也是截至2020年我国铁路建设的蓝图。正是2004年1月通过的这份纲领性文件,促使青藏铁路提前一年建成通车,指导全国铁路第六次大面积提速成功实施,让大秦铁路突破世界重载运量极限,更推动京津城际铁路开通运营,开辟了中国高速铁路的新纪元。2008年10月31日,经国家批准,中长期铁路网调整规划正式颁布实施引。新规划将进一步扩大路网规模,完善布局结构,提高运输质量,体现了原规划快速扩充运输能力、迅速提高装备水平的要求。规划方案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于2004年经国务院审议通过,其发展目标为:到2020年,中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0万公里,主要繁忙干线实现客货分线,复线率和电化率均达到50%,运输能力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主要技术装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到2020年,中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0万公里,主要繁忙干线实现客货分线。建立省会城市及大中城市间的快速客运通道,以及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3个城际快速客运系统,建设客运专线1.2万公里以上。规划指出,以扩大西部路网规模为主,形成西部铁路网骨架,完善中东部铁路网结构,提高对地区经济发展的适应能力。规划建设新线约1.6万公里。形成西北、西南进出境国际铁路通道,西北至华北新通道,西北至西南新通道,新疆至青海、西藏的便捷通道,完善西部地区和东中部铁路网络。铁路部门将以客运专线、沪汉蓉通道、杭甬深通道、煤炭运输通道的部分项投产1680公里;目为重点,积极争取开工一批新项目。计划新线铺轨859公里,复线铺轨290公里,投产140公里;电气化投产559公里。宁西线西合段、宁启线、粤海通道、胶新线、宝兰复线、朔黄线等16个项目将建成。客运专线建设客运专线1.2万公里以上,客车速度目标值达到每小时200公里及以上。具体建设内容:1、“四纵客运专线:四纵”客运专线、四纵客运专线:⑴北京~上海客运专线(京沪高铁),贯通京津至长江三角洲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⑵北京~武汉~广州~深圳客运专线,连接华北和华南地区;⑶北京~沈阳~哈尔滨(大连)客运专线,连接东北和关内地区;⑷杭州~宁波~福州~深圳客运专线,连接长江、珠江三角洲和东南沿海地区。2、“四横客运专线:四横”客运专线、四横客运专线:⑴徐州~郑州~兰州客运专线,连接西北和华东地区;⑵杭州~南昌~长沙客运专线,连接华中和华东地区;⑶青岛~石家庄~太原客运专线,连接华北和华东地区;⑷南京~武汉~重庆~成都客运专线,连接西南和华东地区。3、三个城际客运系统: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城、三个城际客运系统:际客运系统,覆盖区域内主要城镇。

  完善路网布局和西部开发性新线规划建设新线约1.6万公里。1、新建中吉乌铁路喀什~吐尔尕特段,改建中越通道昆明~河口段,新建中老通道昆明~景洪~磨憨段、中缅通道大理~瑞丽段等,形成西北、西南进出境国际铁路通道;2、新建太原~中卫(银川)线、临河~哈密线,形成西北至华北新通道;3、新建兰州(或西宁)~重庆(或成都)线,形成西北至西南新通道;4、新建库尔勒~格尔木线、龙岗~敦煌~格尔木线,形成新疆至青海、西藏的便捷通道;5、新建精河~伊宁、奎屯~阿勒泰、林芝~拉萨~日喀则、大理~香格里拉、永州~玉林和茂名、合浦~河唇、西安~平凉、柳州~肇庆、桑根达来~张家口、准格尔~呼和浩特、集宁~张家口等西部区内铁路,完善西部地区铁路网络;6、新建铜陵~九江、九江~景德镇~衢州、赣州~韶关、龙岩~厦门、湖州~嘉兴~乍浦、金华~台州及东北东边道等铁路,完善东中部铁路网络。路网既有线规划既有线增建二线1.3万公里,既有线电气化1.6万公里。1、在建设客运专线的基础上,对既有线进行扩能改造,在大同(含蒙西地区)、神府、太原(含晋南地区)、晋东南、陕西、贵州、河南、兖州、两淮、黑龙江东部等十个煤炭外运基地,形成大能力煤运通道。近期要优先考虑大秦线扩能、北同蒲改造、黄骅至大家洼铁路建设和石太线扩能,实现客货分运,加大煤炭外运能力。2、结合客运专线的建设,对既有京哈、京沪、京九、京广、陆桥、沪汉蓉和沪昆等七条主要干线进行复线建设和电气化改造。3、以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西安枢纽为重点,调整编组站,改造客运站,建设机车车辆检修基地,完善枢纽结构,使铁路点线能力协调发展。4、建设集装箱中心站,改造集装箱运输集中的线路,开行双层集装箱列车。“四纵四横四纵四横”四纵四横“四纵客运专线四纵”客运专线四纵(1)京沪客运专线(京沪高铁京沪高铁):北京-天津-济南-徐州-蚌埠-南京-京沪高铁上海,全长约1318公里,设计时速为350km/h。另外亦有蚌埠-合肥支线(合蚌客运专线),设计时速为300km/h。[13](2)京港客运专线(京港高铁京港高铁):北京-石家庄-郑州-武汉-长沙-广州京港高铁-深圳-香港,由京石客运专线、石武客运专线、武广客运专线、广深港客运专线组成,全长2260公里,连接华北、华中和华南地区,设计时速为350km/h。建成后将是世界上通车里程最长的高速铁路客运专线。

  (3)京哈客运专线:北京-承德-沈阳-哈尔滨,并包含沈阳-大连的支线,和盘锦—营口的联络线。由京沈客运专线、哈大客运专线、盘营客运专线组成,全长约1700公里,连接东北和关内地区,设计时速为350km/h。

  (4)杭福深客运专线(东南沿海客运专线东南沿海客运专线):杭州-宁波-温州-福州-厦东南沿海客运专线门-深圳,由杭甬客运专线、甬台温铁路、温福铁路、福厦铁路及厦深铁路组成,全长约1600公里,连接长江、珠江三角洲和东南沿海地区。其中杭甬客运专线为350km/h级别,其他线路为200~250km/h时速的客货混跑线。远期将客货分行。“四横客运专线四横”客运专线四横(1)徐兰客运专线:徐州-商丘-郑州-洛阳-西安-宝鸡-兰州,由郑徐客运专线、郑西客运专线、西宝客运专线、宝兰客运专线组成,全长约1400公里,连接西北和华东地区,全线时速350km/h。(2)沪昆客运专线:上海-杭州-南昌-长沙—贵阳—昆明,由沪杭客运专线、杭长客运专线、长昆客运专线组成,全长2080公里,连接华东、华中和西南地区,为300/350km/h等级客运专线。(3)青太客运专线:青岛-济南-石家庄-太原。由胶济客运专线、石济客运专线及石太客运专线组成,全长约770公里,连接华东和华北地区。全线设计时速为200~250km/h。(4)沪汉蓉客运专线:上海-南京-合肥-武汉-重庆-成都,上海至南京段与京沪客运专线、沪宁高速铁路共线,南京至成都段由合宁铁路、合武铁路、汉宜铁路、宜万铁路宜昌至利川段、渝利铁路、遂渝铁路和达成铁路成都至遂宁段构成,全长约1600公里,连接西南和华东地区。全线除了宜万铁路一段因穿越喀斯特地形和神农架地区,(近期)时速仅为160km/h,其余线路的时速均为200~250km/h。远期[14]宜万铁路时速提升至200km/h,并新建350km/h等级的成渝客运专线。

篇六:十四五规划高铁出炉

  来源:甘肃省人民政府

  网友留言:

  唐省长:

  您好!听说甘肃正在规划一条兰渝高铁,我作为一名陇南礼县人,从小到大深深的感觉到礼县的交通实在是落后,作为陇南的人口大县,一条铁路都没有,来回出行实在是太不方便了。但愿领导在兰渝高铁选线方面照顾一下礼县。个人建议兰渝高铁的线路在陇南地区的走向为:文县、陇南市、礼县,望领导考虑一下!

  官方回应

  网友:

  您好!6月21日,您在“中国·甘肃”门户网站留言,建议调整规划兰渝高铁线路的留言收悉,结合我委工作职能和项目推进实际,经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陇南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兰渝铁路已于2017年9月开通,形成了西北至西南区域间客货并重的大能力运输新通道。兰渝铁路开行了多趟陇南至兰州间的动车组及快速客车,极大的满足了沿线居民的出行需求。目前,省铁投集团正在推进天水至陇南铁路(天平铁路南延线)前期工作,计划今年开工建设。天水至陇南铁路的建设将实现天平铁路和兰渝铁路的连通,解决天水经陇南至川渝地区的客货运输需求,构建陇南地区新的客货运输通道。

  在国家“十四五”及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编制专题调研时,省发展改革委已将兰渝高铁作为“十四五”期规划的重点项目,积极争取纳入国家规划。下一步省上将继续加强与重庆方面的衔接,共同争取该项目纳入国家规划,并择机启动项目前期研究工作,具体线路走向、站点设置将在可行性研究阶段予以明确。

  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0年6月24日

  好消息!

  遂宁到兰州将会

  越来越方便啦

  8月6日,据重庆潼南网消息

  中国铁路总公司

  同意兰渝高铁重庆段修建

  兰渝高铁将途径绵阳、遂宁等城市

  兰渝铁路

  “兰渝高铁是设计时速高达350km/h的高速铁路,线路由重庆枢纽引出,经璧山、铜梁后从田家进入潼南区,沿线经过梓潼街道、双江镇,从双江镇出境进入四川境内。”

  潼南区交委规划科负责人田厚勇告诉记者,日前,重庆市交委已委托中铁二院完成预可研报告编制并报送中国铁路总公司审查,预可研报告审查会已于5月23日在北京召开。目前,中国铁路总公司已同意兰渝高铁重庆段修建,设计院正在对专家提出的意见进行修改,预计今年年底拿到可研批复,明年将启动设计并开工,2021年建成通车。

  >>>>兰渝高铁是《重庆市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16―2030年)》中的高速客运通道之一,是一条北起兰州,南至重庆的南北向铁路干线,途经兰州、定西、陇南、绵阳、遂宁、重庆等城市,线路全长约800公里。

  >>>>其中,重庆至遂宁段全长170公里,重庆段长约120公里(潼南境内长30公里),总投资约270亿元;根据《规划》,兰渝高铁将对接兰新高速铁路,形成重庆至兰州、新疆方向高速铁路大通道,置换出兰渝铁路货运能力,实现大通道客货分离。(重庆市潼南区人民政府信息公开,2018年8月8日)

  铁路正式开通后

  重庆、遂宁、绵阳、陇南、兰州

  简直就是吃喝玩乐一条线

  一路各种美食+美景

  随着重庆近年经济快速的发展,区域内规划的多条高铁线路相继开工建设,其中兰渝高铁是《重庆市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16―2030年)》中的高速客运通道之一,是一条北起兰州,南至重庆的南北向铁路干线,途经兰州、南充、重庆等城市,线路全长约800公里。

  近日,市政府发布《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2019年市级重大项目实施有关工作的通知》,公布了全市正在建设以及即将开工新建的一批市级重大

  项目。其中兰渝高铁重庆境内传来了最新消息,重庆境内123公里,今年将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具体建设工期为2020年到2024年。

  据了解,兰渝高铁是设计时速350km/h的高速铁路,线路由重庆枢纽引出,经璧山、铜梁后从田家进入潼南区,沿线经过梓潼街道、双江镇,从双江镇进入四川境内。该线路全程采用客运专线级别的双线电气化铁路设计,项目建成以后,潼南到重庆主城的最短时间将缩减至20分钟左右,形成潼南城际高速客运通道。

  兰渝高铁重庆段建成通车以后,到时候从主城前往潼南将更加便捷,当然也拉近了潼南区和主城之间的距离。潼南除了要修高速铁路以外,还要建设通用机场,预计2020年开工建设。

  线路走向

  兰渝高铁甘肃段和四川段具体走向未定,重庆段由川渝界经潼南区、铜梁区、璧山区,引入重庆北站,线路全长约800公里;途经甘肃、四川、重庆两省一直辖市,连接长江上游经济圈、黄河上游经济圈两个经济区。线路接入兰州后,将与京兰高铁、兰新高铁、徐兰高铁、兰昆高铁相连,接入重庆后与渝黔-贵广高铁、沪蓉高铁连接。

篇七:十四五规划高铁出炉

  “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

  “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

  (2021年—2025年)目录

  前言一、“十四五”发展背景

  (一)发展基础(二)发展环境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二)发展定位(三)战略路径(四)奋斗目标(五)亟待突破的关键问题

  三、重点任务

  (一)加快培育工业经济新业态,构建优势工业产业体系(二)持续推进商贸活县战略,构建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三)提升特色优势产业规模效益,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四)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五)强力推进山地特色城镇化,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六)深入实施大开放战略,构筑开放前沿发展新高地(七)深入实施生态文明战略,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八)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构建多层次人才支撑体系(九)大力实施民生工程,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十)深入实施改革创新战略,不断激发发展活力和动力(十一)加快基础支撑能力建设,构筑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十二)强化政府服务建设,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二)强化发展环境优化(三)强化要素支撑保障(四)强化规划实施机制

  “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

  前言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国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征程的重要机遇期。研究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明确总体目标要求、重点任务和战略举措,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对促进我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通过认真总结“十三五”规划实施的情况,分析“十四五”面临的发展环境,提出指导思想、发展定位、奋斗目标、重要任务、保障措施。基本思路成果,为我县编制高质量、高水平的“十四五”规划提供重要支撑。

  “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

  一、“十四五”发展背景(一)发展基础

  1、综合实力全面提升。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由“十三五”初的45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55亿元,增长了1.22倍,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2.0:24.5:52.2。2019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2亿元,增长8.6%;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8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5亿元;金融机构存款余额55亿元,贷款余额4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十三五”初的28500元增加到2019年的35850元,增长了1.26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十三五”初的7500元增加到2019年的12000元,增长了1.6倍。

  2、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大扶贫战略行动取得决定性胜利,在成功撕掉绝对贫困标签。于2019年贫困村全部达到出列标准,顺利实现了“双清零”目标,全面实现了18055户56680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建成50户以上村民组通组公路70条130公里,实现组织通硬化;产业扶贫不断巩固,实现产业扶贫所有贫困户利益联结全覆盖、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进一步巩固,实现城乡居民参保率和建档贫困人口资助参保均达100%、农村危房和老

  “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

  旧住房透风漏雨等现象得到全面解决;实现农村饮水安全全覆盖;全面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五个体系”建设。

  3、产业结构全面优化。深入推进工业强县、城镇带县、商贸活县主战略,全力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工业经济提质增效。成功引进企业入园,园区招商引资企业达到30多家以上,园区标准厂房已全部入住。截止2020年,全县工业企业增长至368家,完成工业增加值5.5亿元。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2019年,服务业占GDP比重达57%。旅游业持续井喷,2019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2亿元、增长25%,旅游接待总人数255万人次、增长34%。农村产业革命纵深推进。紧扣“1+2+N”产业发展布局,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林菌、林蜂、林鸡、林药等林下经济产业,初步建成万亩基地1个、千亩基地6个、百亩基地35个。

  4、基础升级全面跃升。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稳增长的主要抓手,围绕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促脱贫,不断优化投资结构,增加有效供给,夯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基础。综合交通网络日趋完善。“六网会战”全面实施,新建高速即将竣工通车,客运枢纽站即将竣工,县乡道改造工程全面完成,全面实施县城道路“白改黑”。水利发展成果显著。实施水利项目共56个,完成总投资5亿元。水库实现下闸蓄水,新建水库建设进展顺利,河道治理项目顺利实施,河段水环境有效改善。能源信息网建设稳步推进。城镇天然气管道项目开工建设。供电可靠率达99.8%,实现全县30户以上自然村寨4G网络覆盖率达95.4%。

  “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

  5、城乡融合全面推进。坚持“一城两中心三基地”战略定位,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加速发展,城镇空间布局更加优化。“三区联动”发展相得益彰,老城区居住环境和功能持续改善,高铁新区承载能力不断增强,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商贸物流城、综合客运枢纽站、地下综合管廊及路网项目等一批重大城市基础设施,城市花园等一批高品质商住小区以及县中医院、老年人康复中心、县幼儿园、小、中学、职教培训中心等一批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建成或加快建设。城镇化建设进入历史最快时期,良上、长吉撤乡建镇,特色小城镇建设加快推进。2019年,城镇化率为46%。

  6、民生福祉全面增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不遗余力增投入、惠民生、保稳定、促和谐,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实更公平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实施教育建设项目124个,新增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总投资7亿元。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提高到95%、92%和92%。卫生健康事业长足进步,全县健康扶贫顺利通过国家、省级验收,成功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省级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县”,县卫计局被评为“全国生育状况抽样调查优秀单位”,全覆盖推进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远程医疗和中医馆建设,被评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成功创建国家级卫生乡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老年人康复中心开工建设,县医疗健康养老服务中心建成投用,被评为省级医养结合服务示范单位。

篇八:十四五规划高铁出炉

  “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

  交通运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和服务性行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的影响。为加快交通强省建设,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根据《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省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突出走在前列的发展定位,突出互联互通的发展方向,突出发展方式,突出人民满意的发展目标,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入实施交通强国战略,加快交通强省建设,打造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加快建立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服务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和全面建成现代化强省当好先行。(二)基本原则。1.保障民生、人民满意。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设人民满意交通,持续提高交通运输服务能力、品质和均等化水平,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支撑引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2.统筹协调、适度超前。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各运输方式发展规模、结构、节奏,统筹扩增量、优存量、提质量,统筹陆海贯通、内外联动。坚持适度超前,完善基础设施功能布局,释放交通运输发展动力,带动引领城乡产业发展,更好发挥先行官作用。

  3.安全可靠、绿色集约。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理念,全面提高交通运输安全保障和应急救援能力。将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贯穿交通运输发展全过程,强化碳排放控制和结构性减排,加强交通领域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修复和资源集约节约利用。

  4.创新驱动、融合发展。坚持创新在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加强智慧交通关键技术研究攻关,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赋能交通发展。推进交通与现代农业、文旅业、制造业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拓展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空间。

  (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交通强省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在交通强国建设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初步建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沿黄达海、连通全球的双循环战略支点作用充分发挥,成为乃至“一带一路”的综合交通枢纽。

  1.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主骨架基本建成。“一轴两廊十通道”的大通道基本形成。各种运输方式融合发展的综合交通大网络初步建成,基本实现“市市通高铁、县县双高速、户户硬化路”。“1+2+4+4+N”的大枢纽加快构建(“1”是建设城市物流群,“2”是打造和培育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两个“4”分别是打造和培育4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和4个枢纽机场,“N”是加快建设一批综合交通枢纽设施),面向世界、连通全国、覆盖全省的枢纽集群基本形成,海洋港口迈向世界一流。

  2.高质高效的运输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初步建成“123”客运通达网三大经济圈内1小时通达、省内各地2小时通达、与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通达)和“123”物流网(省内1天送达、国内2天送达、国际主要城市3天送达)。

  3.交通运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交通安全保障能力、应急救援能力持续提升,智慧交通、科技赋能等创新发展取得新突破,节能环保、生态集约的绿色交通体系基本建成,行业治理效能显著提升,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交通运输治理格局初步形成。

  展望到2035年,建成能力充分、结构合理、衔接顺畅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在基本建成交通强省基础上,交通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交通运输总体发展水平达到全国领先,有力支撑我省基本建成现代化强省。

  二、实施“三大工程”,加快建设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主骨架牢牢把握交通“先行官”定位,重点实施大通道、大网络、大枢纽“三大工程”,加快构建以综合运输通道为骨干、以多层次网络为依托、以综合交通枢纽为支点的综合交通网,支撑和引领现代化强省建设。(一)完善“一轴两廊十通道”综合运输大通道。遵循《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一轴两廊”和《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一字型”沿黄通道布局,在巩固提升既有“四横五纵”综合运输通道的基础上,推动形成“四横五纵沿黄达海”十大通道。1.完善四横五纵通道。在基本形成三个横向通道基础上,加快完善鲁中横向通道,提升沿海港口辐射能力和西向铁水联运效能,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在基本形成沿海四个纵向通道基础上,加快完善纵向通道,强化与区域连接。2.构建沿黄达海通道。积极融入黄河流域“一字型”大通道,加快构建沿黄达海国际陆海联运大通道,发挥我省沿黄流域陆海联动和东部沿海对外开放区域优

  势,支撑和带动黄河流域深度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服务黄河流域改革开放先行区建设。

  (二)构建“铁公水”综合交通大网络。加快完善全国领先的轨道网、公路网、水运网,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

  1.打造轨道上的。按照内联外通、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形成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的客运轨道交通网络,完善干支相连、专线延伸的货运铁路网络。到2025年,全省铁路总里程力争达到9700公里。

  (1)高速(城际)铁路。到2025年,实现“市市通高铁”,营业及在建里程达到4400公里,省际出口达到10个以上。积极推进高铁联络线、高铁辅助通道段等项目。探索建立全省高速铁路建管养运体制,打造“高速铁路建设管理模式”样板。按照“四网融合”要求,建设支撑和引领“一群两心三圈”城镇化发展、快捷连接都市圈核心城市与中心城镇城际客运铁路。充分利用高铁主骨架,依托高铁、铁路等既有高铁路线富余运能,通过增开车次、增加停靠站等方式,开行城际列车;新建部分城际铁路,加强省会、经济圈内城际铁路规划建设,连通高铁主骨架,加强城市间快速联系;改造提升部分普速铁路,针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城市释放货运能力的线路,开展货改客试点。

  (2)市域(郊)铁路。根据通勤化需求,支持具备条件的中心城区与周边城镇组团构建市域(郊)铁路通勤网。充分挖掘和释放既有铁路运能运力,积极创造条件开行市域(郊)列车,加快市域铁路改造工程建设;有序新建部分线路,统筹跨城市行政区域市域(郊)铁路规划建设,重点推进市域(郊)铁路发展,加快市域铁路S1线等项目规划建设。加强市域(郊)铁路与干线高铁、城际高铁、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衔接,推动具备条件的跨线直通运行。

  (3)城市轨道交通。按照具备条件城市宜建则建的原则,重点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积极推进具备条件的城市开展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建设城市轨道交通二期规划6个地铁项目、城市轨道交通三期规划项目、东站有轨电车项目。到2025年,城市轨道交通营运及在建里程达到700公里。

  (4)普速铁路。挖掘既有铁路运输潜力,强化多式联运有效衔接,增强普速铁路网连通度,推进“普铁电气化改造”工程,持续完善“四纵四横”货运铁路网。实施“支线铁路进港入园”工程,深入推进港口集疏运、物流园区及大型工矿企业铁路专用线建设,打通铁路运输“前后一公里”。加快实施一批铁路专用线项目。

  2.完善四通八达公路网。(1)高速公路。以实施“加密、扩容、提速、增智”四大工程为抓手,新建、改扩建高速公路近4000公里,进一步提升高速公路网连接效能和通达水平。到2025年,高速公路通车及在建里程达到10000公里,省际出口超过30个,双向六车道及以上占比达到36%,基本实现县(区、市)有两条以上高速通达。加快完成高速改扩建项目,提升国高网主通道拥堵路段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快建成高速段新建项目。开工建设高速联络线等项目。力争规划建设绕城高速二环线南环段等项目。实施高速公路枢纽段等改扩建项目。力争规划建设改扩建项目。推进既有高速公路出入口布局优化和升级改造,力争实施互通立交新建和改扩建项目。(2)普通国省道。实施普通干线品质提升工程,实施新改建工程约2500公里,推进畅通省界路、提升低等路、试点快速路、建设旅游路、改造瓶颈路建设。到2025年,普通国省道二级及以上占比达97%。畅通省界路。加快推进与省界

  公路提档升级,重点推进项目新改建。提升低等路。加快推进三级及以下公路升级改造,实施一批改建项目。试点快速路。打造深高速段等普通国省道快速化改造示范工程,提升路网整体通行效率。建设旅游路。积极推进旅游公路项目。改造瓶颈路。加快推进城镇过境段、化工(产业)园区段改建,优先实施大交通量路段扩建、跨河(湖)大桥等项目,提升路网整体通行效率。鼓励具备条件的公路养护站实施服务驿站打造工程,对外提供基本服务功能。

  (3)农村公路。开展“五年提质增效”专项行动,实施路网提升、道路通达、通行安全保障、融合发展样板、运输服务升级“五大工程”,助推乡村振兴。新建改造提升农村路4万公里,因地制宜推进通建制村双车道公路建设和过窄农村公路拓宽改造,打造“四好农村路”乡村振兴样板。路网提升工程。提升新建公路路面结构和技术标准,到2025年底,具备条件的县(市、区)中心城区与所辖乡镇实现二级及以上公路连接,相邻乡镇实现三级及以上公路连接。强化路域环境治理,因地制宜设置停车区、服务驿站等配套服务设施,完善既有农村公路的安全、排水、绿化等配套设施建设。道路通达工程。推动农村公路向进村入户倾斜,持续推进村内通户道路硬化,打通断头路。到2025年,所有自然村全部通硬化路,村内通户道路硬化基本完成,高标准实现“村村通”“户户通”。通行安全保障工程。完成现有四、五类桥梁改造任务。实施1万公里村道安全设施提升试点。加快完善农村公路安全防护设施,基本消除县乡道路安全隐患。融合发展样板工程。加强农村公路与自然、生态、文化、科技、产业等融合发展,探索“公路+”发展模式,开展最美农村路、乡村振兴路命名活动。到2025年,打造80条特色鲜明、带动作用大的省级以上融合发展样板公路。运输服务升级工程。

  具备条件的地区推行全域公交,形成城乡一体、高效快捷、功能完善的农村物流网络体系。

  (4)公路养护。以提高公路服役能力和服务品质为导向,探索建立现代公路养护管理“六大体系”,即运转高效的行业治理体系、科学精细的养护决策体系、舒适便捷的综合服务体系、先进适用的智慧管理体系、规范可靠的安全保障体系、永续发展的绿色公路体系,建设人民满意公路,推进公路养护高质量发展。日常养护与预防养护并重,统筹新改建和大中修项目库动态管理,提升公路预防养护实施力度。实施高速公路、普通国省道养护大中修工程3000公里、6000公里,年度预防养护里程占比分别不低于8%、5%,优良路率分别达到100%、94%;一、二类以上桥梁比例分别达到99%和95%以上;普通干线公路养护水平取得示范性成果。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农村公路列养率100%,每年大中修及预防性养护里程达到总量的7%以上,消除主干路的简易铺装路面,整体技术状况优良中等路率达到88%以上。

  3.构建干支相连内河水运网。完善提升新河等“一纵两横、三干多支”航道网,扩大航道通达范围,提升标准等级。重点推进主航道“三改二”提升工程、航道下级湖段改造工程、复航工程、航道工程等公用基础设施项目。力争规划建设航道上级湖段改造升级等项目,推进河北段、航道前期研究,适时开展黄河适宜航段通航研究。有序实施港口泊位和集疏运体系规划建设。加强内河高等级航道养护。到2025年,内河三级及以上高等级航道里程达到500公里,养护里程占比达到98%。

  4.服务三大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推动“两核辐射,临枣济菏一带相连”经济圈一体化交通网建设,提高城际、城市通达时效。强化各经济圈节点城市连接,加

  速高速(城际)铁路环射组网、高速公路扩容加密、城市轨道交通和市域铁路融合发展,加快城际高品质快速路升级改造,优化公路与城市道路的顺畅衔接,推动经济圈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共建共享。

  (1)省会交通圈。以为中心,完善环形通道,加快构建“环米字形”综合交通运输主骨架,打造省会半小时交通圈。积极对接协同发展,支持经济圈内重点项目建设,畅通起步区内通外联主通道,支撑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2)交通圈。以为核心,完善四条放射状通道和半环形通道,加快构建“扇形”综合交通运输主骨架,打造1小时交通圈。充分发挥经济圈出海口的区位优势和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功能,强化与联系,支撑打造全国重要的航运中心和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3)交通圈。强化带状连接通道,加快构建“三字形”综合交通运输主骨架,打造1小时交通圈。依托商贸物流等产业发展,加强与城市群和地区一体化连接,支撑打造地区转型发展新高地。

  加强三大交通圈间干线通道衔接,着力加快城际铁路和高速公路建设。推进至邹城至济宁至商丘高速公路规划建设,加强与经济圈交通连接;加快至微山高速公路建设,强化省会与经济圈交通连接;推进高铁辅助通道城际铁路和至高速公路规划建设,增强省会与经济圈交通连接。

  (三)建设“1+2+4+4+N”综合交通大枢纽。建设城市群,打造和培育2个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打造和培育4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打造和培育4个枢纽机场,加快建设一批综合交通枢纽设施,构建多层次、一体化的“1+2+4+4+N”综合交通枢纽体系。

  1.建设城市群。优化功能和布局,推进沿海资源统一规划、突出特色、高效开发,打造国际航运服务基地、大宗商品储运交易加工基地,推动城市升级。

  2.优化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功能。加快推进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努力培育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拓展海陆空多元化交通网络,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增强枢纽国际门户功能。建设和培育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积极建设地区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支持发展成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优化客货中转设施、集疏运网络及场站间快速连接系统,增强枢纽衔接转运能力。强化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之间功能互补、设施联通、协同运行。

  3.打造以枢纽机场为骨干的现代化机场群。(1)运输机场。坚持新建迁建与扩容增效并重,加快形成层次明晰、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现代化运输机场群。支持机场和机场打造国际枢纽机场、机场打造区域枢纽机场,积极培育机场打造区域枢纽机场,加快推进支线机场规划建设。新建机场,实施机场二期、机场航站楼改扩建。力争实施机场改扩建项目,开展机场二期工程前期论证。研以机场为引领,打造“平安、绿色、智慧、人文”四型机场。到2025年,运输机场总数达到12个,100公里县级行政单元覆盖率达到95%。(2)通用机场。着力加快通用机场规划建设,打造全省覆盖、协同高效、服务优质的通用机场群,实现通用机场建设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探索建立通用航空运营管理新机制,建设通用航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支持在枢纽机场周边建设通用机场,疏解枢纽运输机场非核心业务;鼓励支线机场增设通用航空设施,提供通用航空服务。加快通用机场建设。推进建设通用机场,实施通用机场改扩建和通用机场迁建工程。到2025年,全省通用机场达到30个。

  4.加快综合客货运枢纽建设。(1)依托机场、港口和铁路客运站,加快建设综合客运枢纽,推进客运“零距离换乘”。优化整合综合客运枢纽交通设施、共享服务功能空间,推动不同运输方式站场集中布局、立体或同台换乘。提升完善国际机场、东站等既有综合客运枢纽功能。加快建设一批现代化综合客运枢纽。到2025年,全省综合客运枢纽达到25个。(2)依托沿海沿河重点港口、多式联运枢纽和重点空港等节点,加快推进货运“无缝衔接”。优先利用现有港口、铁路货运枢纽、公路货运站和物流园区等设施,实施铁路进港入园和联运换装设施升级改造工程,建设具有多式联运示范作用和公共服务属性的综合货运枢纽。支持具备条件的高铁站进行适货改造。到2025年,全省综合货运枢纽达到40个。5.大力发展枢纽经济。发挥枢纽城市商贸服务功能,推进枢纽与城市经济产业、商业商贸融合联动发展,带动关联产业集群发展壮大,推动发展各种要素大聚集、大流通、大交易的枢纽经济。推动枢纽地上、地下、周边空间综合利用,融合交通与商业、商务、会展、休闲等功能,打造依托综合交通枢纽的城市综合体。依托港、国际机场等枢纽港站,带动临港经济、临空经济、高铁经济等产业集聚区发展。支持打造特色航空小镇。三、构建两个“123”运输网,全面提升高质高效的运输服务能力持续增加高品质、快速化运输服务供给,初步建成“123”客运通达网(三大经济圈内1小时通达、省内各地2小时通达、与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通达)和“123”物流网(省内1天送达、国内2天送达、国际主要城市3天送达)。(一)提升客运服务品质。

  1.提供更具竞争力的国际运输服务。完善枢纽机场功能,提升支线机场能力,加密国际直航航线,探索开通至“一带一路”沿线直达航线,提高与国际重要地区航空通达时效,打造通达全球主要城市的航空服务网络。提高国际运输服务品质。到2025年,全省国际航空航线达到120条,其直航航线达到20条以上。

  2.提供快速直达的省际运输服务。加大国内航线开辟和航班密度,打造便捷直达国内主要枢纽城市的空中快线,完善通达重点经济城市和旅游城市的支线航空服务网络。进一步扩充高铁运能,提高省内县级节点高铁站点覆盖率。提升客运服务水平。到2025年,国内民航航线增至670条,覆盖城市达到150个,过夜飞机架次增长50%,枢纽机场中转率达到15%以上。

  3.提供便捷高效的城际运输服务。加快构建城际铁路快速客运网络,通过增加既有列车停站、增加重要客流集散地停站频率、增加开行列车等措施优化客运组织。推进城际、市域铁路公交化运营。推进道路客运转型,大力发展定制客运,实现与城际铁路客运错位互补发展。大力培育通用航空网络,支持开展公务机飞行基地试点。到2025年,高铁和城际铁路客运实现设区市全覆盖,基本实现相邻设区市通达时间不超过1小时。

  4.发展更具吸引力的城市交通。全面推进和深入实施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持续推行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绿色出行方式。根据人口规模和城市特点,完善不同层级的城市公共交通网络,中心城区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保持100%。推动大站快车、社区公交、通勤班车、定制公交等特色公共交通服务发展,深化6个公交都市建设。提升机场、高铁等枢纽站场公共交通快速通达水平。推进出租汽车行业改革,进一步规范网约车市场。

  5.促进高效联程客运发展。优化各类客运班线运力与时刻安排,推动旅客联程运输发展。完善综合客运枢纽行李直挂、票务服务等设施,提供全程电子化服务。进一步整合售票资源和购票渠道,推动实现“一站购票、无缝换乘、一票(证)通行”。探索试点“道路铁路一票制+高铁无轨站”模式,打造联程客运品牌。积极开展运输服务,鼓励设立城市候机楼。积极探索优化安检流程,推动跨方式安检互认。

  (二)提升货运服务效能。1.建设国际航运枢纽。发展高端航运服务,依托物流规模优势,打造油品、矿石等大宗商品集散基地和国际交易中心,建设北方生活消费品分拨中心,搭建集大宗商品交易、船舶交易、船运保险、船舶融资、资金结算、航运信息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综合航运服务体系。持续完善“一带一路”航运指数体系建设,提升发布效率和质量,放大指数服务功能。增强门户功能,扩大陆海联运甩挂运输规模,推进陆海联运第二阶段整车运输实施,探索多式联运通道建设。积极推动港口新增国际海运航线,打造优势航线组群。积极参与开拓“冰上丝绸之路”国际运输海运航线,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运输通道。到2025年,集装箱中转比例达到18%,外贸航线数量达到278条。2.强化铁路货运服务能力。加快发展集装箱多式联运、商品汽车运输、冷链物流等专业物流,开行满足不同货运运输需求的特色铁路班列服务,不断提高铁路物流市场占有率。建立沿海港口与“号”班列合作联动机制,统筹推动班列扩量增效,加快培育班列集结中心。加快发展高铁快运及电商快递班列。积极发展海铁联运,打造港海铁联运综合试验区。

  3.完善航空货运服务网络。加快国际航空货运能力建设,满足跨境电商、快递和生鲜冷链等业务需求,高水平规划建设航空货运设施。以服务高端产业发展为目标,构建面向辐射“一带一路”沿线、连通发达的国际航空货运网络。在稳定运营现有航线基础上,增开或加密国际全货机航线。顺应电子商务发展新需求,适时开辟全货机跨境货运专线。

  4.推广先进运输组织方式。深入实施级、省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支持企业在集疏运体系建设、联运设施设备研发、标准规范制定等方面先行先试,开展多式联运“一单制”改革试点,打造多式联运样板。积极推广甩挂运输、冷链运输、网络货运、内河集装箱等运输组织方式。支持盘活现有高速公路闲置用地推动物流开发,鼓励新建高速公路、服务区、收费站毗邻区域实施物流仓储功能开发。拓展内陆无水港物流功能,在上合国际物流基地、铁路多式联运枢纽以及区域中转分拨中心等建立50个以上内陆无水港。到2025年,沿海港口集装箱铁路疏港比例达到8%,多式联运货运量年均增速超过10%。

  (三)提升运输装备水平。大力推广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客车在城市公交和出租车领域使用,发展安全性高、实用性强、经济性好的乡村客车。壮大海运实力,发展独具特色的高质量、大型化、专业化运输船队,推进河海直达船型研发应用。引导客运船舶向旅游化、舒适化方向发展。加快发展多式联运成套装备,提高换装效率,推进标准集装箱在铁路运输中的广泛应用,发展厢式运输、轻量化挂车和汽车列车,推广适用于城市配送的灵活机动、绿色环保的运输车辆。

  (四)推进行业融合发展。1.推动交通与旅游融合。加快推进机场、火车站、港口与景区之间的无缝对接,实现5A级景区、级旅游度假区所在市通高铁或轨道交通,打通3A级以上景区与

  高铁、高速公路出口连接线。深化交通运输与旅游高效融合,打造、邮轮始发港及停靠港。建设“仙境海岸”“泰岳胜景”“中华文化枢轴”以及文化公园等一批旅游景观公路。鼓励内河适宜河段实施绿化美化、客运服务等综合配套工程,打造具有运河特色的旅游航道。支持通用机场开展低空飞行旅游,因地制宜推动旅游专列、自驾车房车营地建设。打造运游融合精品站点,推动在汽车站、机场、火车站、高速公路服务区等建设旅游集散中心。鼓励企业开展特色旅游客运,开通机场、火车站至主要景区景点的旅游专线,进一步丰富旅游包车、住宿、餐饮、娱乐等延伸服务。

  2.推动交通与产业融合。“交通+物流”,推动交通运输与生产制造、流通环节资源整合,支持建设与产业布局、消费格局相适应的大宗物资、集装箱物流网络,重点强化大容量、低成本、高效率物流骨干通道建设。鼓励物流组织模式与业态创新,支持商业、仓储、运输、电商、快递、供销等物流资源共享。鼓励物流企业参与全球供应链重构与升级,依托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全球供应链服务中心。“交通+制造业”,支持交通装备制造业延伸服务链条,促进现代装备在交通运输领域应用,强化交通运输与现代装备制造业的相互支撑。“交通+农业”,支持城乡客运与供销、邮政快递、物流等功能整合,推动城乡物流配送网络向农村延伸。构建适应新形势的务农出行运输服务体系,鼓励大型农场、企业发展通勤班车,在农忙时节统筹运力运能,发送定线包车、定制班车,最大限度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

  3.推动港产城融合。积极支持港口作业区疏港通道、港口物流园区、临港工业区与城市航运服务集聚区、城市生态廊道等功能区统筹布局。有序实施港区改造

  升级,支持打造产城园融合示范工程,支持一体化配套交通项目,促进临港产业增值增效。

  4.推动交通与邮政融合。做好交通运输与邮政有机衔接,支持在铁路、机场、城市轨道等交通站场建设邮政快递专用处理场所、运输通道、装卸设施。支持发展航空寄递,以枢纽机场为核心,优化国际快递航空网络布局。鼓励企业提升高铁快递运输比例。

  (五)完善便民利民配套服务。积极培育适应市场需求的“连锁经营”汽车快修服务,完善维修救援网络和汽车维修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建设。健全驾培机构培训质量考核和监督机制,实现全省驾校“计时培训计时收费、先培训后付费”服务模式全覆盖,继续试点应用机器人教练部分替代人工教练开展驾驶培训教学。打造“司机之家”网络,不断提升运营服务水平。加强路域环境整治,完善服务区、停车区等服务功能,营造畅安舒美的运输服务环境。推动游艇、水上巴士和岛际高速客运发展,提升水上旅游客运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陆岛交通设施,改善近海岛屿、内河涉渡地区群众出行条件。积极引导黄河及其他内河沿线浮桥渡运健康发展,形成更加普惠多样的便民通行服务。

  四、完善“四个体系”,加快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深入贯彻决策部署,按照省委、省政府总体要求,全面推进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完善跨领域、网络化、全流程的交通运输现代治理模式,提升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水平,加快完善安全应急保障、科技创新、绿色交通、行业管理“四个体系”,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交通运输治理格局,为加快交通强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一)完善安全应急保障体系。1.落实安全生产责任。(1)践行安全发展理念。推动各级各部门以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坚持“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落实“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要求,制定完善安全生产权责清单,厘清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职责和边界,规范履职行为。(2)压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督促企业健全完善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企业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管理人员和班组、岗位安全责任。推动企业主要负责人开展安全生产承诺,严格履行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法定责任,并按规定配备安全总监。指导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健全安全生产制度,实现责任、管理、投入、培训和应急救援“五到位”。督促企业按规定提取使用安全生产费用,大力推进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建立健全企业和从业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和奖惩机制,将考核结果作为从业人员奖惩、职务调整、收入分配等重要依据。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安全生产示范带头作用,督促落实属地监管责任。重点领域监管企业主要负责人全面落实安全生产承诺,在港口危险化学品装卸仓储、危险化学品运输、交通工程建设等重点领域全面推行安全生产责任保险。(3)强化行业监管责任落实。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警示、督办、约谈等制度,全面建成省、市、县三级安全生产监管评价体系,督促指导市、县行业主管部门落实属地监管责任。制定年度安全生产监督检查计划,采用督导检查、“双随机、一公开”、明察暗访、第三方查隐患等多种方式加强行业监管,明确重点监管对象,实施动态管理,严格落实奖惩措施。组织实施安全生产驻点监督,下沉一线

  强宣传、抓督导、送服务、促落实。建立健全与公安、应急管理、市场监管等多部门联合监管机制,细化落实事中事后监管措施,强化安全生产执法,协同形成监管合力。

  (4)强化属地安全管理责任。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有关规定,督促地方政府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强对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工作的组织领导,定期召开会议,分析研判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形势,统筹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完善法规标准体系,健全安全监管协同机制,加大交通运输安全监管人员编制、工作经费、执法装备、应急物资储备等保障力度,落实属地安全管理责任,确保安全生产监管能力与交通运输发展任务相适应。

  2.强化安全监管能力建设。(1)完善安全生产信用监管机制。构建以安全生产信用为基础、以信息化为保障的新型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实施重点领域安全生产信用等级评价和其他领域“重点关注”制度,做好第三方服务机构安全生产信用等级评价管理,实现安全生产信用管理全覆盖。建立全省统一高效、资源共享的安全生产信用信息化平台,做好信用信息归集记录,依法依规开展失信惩戒。到2025年,形成覆盖全省、具有示范意义的“信用评价+安全监管”新模式。(2)加强安全生产风险管控。摸排重点领域系统性、区域性、突发性安全生产风险,建立重大风险基础信息、防控责任、监测监控、防范措施、应急处置清单。加强风险动态监测预警,强化风险状态和发展趋势研判,落实管控责任和措施,有效防范“黑天鹅”“灰犀牛”事件。(3)强化隐患排查治理。强化“隐患即事故”理念,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动态完善问题隐患和制度措

  施两个清单。推动企业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完善全流程闭环管理。严格实施重大事故隐患治理督办、整改销号。鼓励一线从业人员和交通参与者查找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构筑隐患排查治理人民防线。

  (4)提升从业人员安全技能。加强交通运输重点领域从业人员职业教育培训,开展道路运输、港口危险货物、城市轨道交通等领域职业技能竞赛。督促有关企业依法配备注册安全工程师。推进交通运输有关领域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知识和管理能力考核,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和应急专家库。引导规范第三方服务机构积极参与安全信用评价、隐患排查、调查研究等相关工作。

  3.提升本质安全保障水平。(1)加大安全保障投入。加大危桥危隧、碍航桥梁、老旧码头、渡口、航道等改造力度,完善农村公路安全警示标志、设施,加强铁路沿线交通基础设施和城市轨道交通保护区安全治理,提升轨道交通一体化安全保障能力。推动老旧营运车船更新、改造,推广安装智能视频监控报警、防碰撞和整车整船安全运行监管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港口、码头危险货物运输及储存设施等智能化安全设施设备,改善渡口渡船安全设施条件,提高运输工具及设施设备安全技术性能。(2)推进安全科技创新。鼓励科研院校、企业、第三方机构等多方参与安全生产技术咨询服务。优化完善交通运输安全生产监管监察信息系统。积极推进高速公路等重要节点监控设施建设,建成高速公路视频云联网智慧监测和管控体系。持续开展“平安交通”创新案例征集工作,做好交通运输安全新做法新技术推广应用。4.强化应急保障能力建设。

  (1)提升应急指挥调度能力。加快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建成全省综合交通运输调度和应急指挥系统,提高指挥调度、监测预警、视频会商、推演演练等保障能力。优化完善与气象、地震、公安、应急、消防救援、自然资源和海事等单位的跨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实现应急信息互联互通、应急资源共建共享,提升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的协调效率。

  (2)加强应急保障队伍建设。制定交通基础设施抢修保通和应急运输保障队伍建设标准。建立政府统一规划、企业积极参与、救援给予补偿的交通运输应急队伍储备调用机制。依托交通运输骨干企业,结合交通战备保障力量,组建平急结合、快速高效的交通基础设施抢修保通队伍、内河水上搜救队伍和应急运输保障车队。

  (3)完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科学评估并持续改进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确保应急物资储备满足形势任务需要。重点针对重大自然灾害、公路交通阻断、水上溢油、水上搜救等突发事件,采用管理部门实物储备、协议企业合同储备等形式,科学确定应急物资储备规模和方式。建成区域性公路交通应急装备物资()储备中心、省级内河水上交通应急保障物资库和区域性应急救援中心。

  (4)强化应急推演演练。健全完善上下联动、横向协同的交通运输应急预案体系。开展常态化、情景式应急演练,完善突发事件响应和信息报送机制。立足重特大洪涝灾害、重特大地震灾害等典型情景,构建巨灾情景工作方案,开展交通运输应急任务与能力分析,制定完善应对措施,强化应急演练分析研判、总结评估,发挥演练成果对应急预案的检验完善、改进提升作用。

  (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1.加强智慧交通总体设计。开展全省智慧交通建设框架研究和政策措施研究,建立跨部门、跨行业交通数据资源汇聚共享和开放应用机制,推动交通信息化建设联合设计和协同运行。完善交通运输综合管理服务系统,全面提升交通信息网络安全体系,加强对决策支持、安全应急、指挥调度、监管执法、政务服务、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智慧化支撑。加强政企数据融合应用,充分发挥政府和交通运营企业资源整合优势,深度分析挖掘行业大数据资源,统筹推动综合交通运输大数据发展。

  2.建设两个智慧化试点工程。按照新基建部署要求,推进交通运输信息化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推动“交通链”向“数据链”转变。加快以智能设施、车路协同、船岸协同等技术为特征的“智慧高速”“智慧港口”两个试点工程建设。开展交通强国“智慧高速公路系统工程研究及实践”试点,实施智慧高速公路项目,在路网感知、车路协同、信息化管服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利用滨莱高速原址保留路段,打造全国首个面向无人驾驶的智能网联高速公路封闭测试基地。完善干线公路视频监测网络,深化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ETC)门架应用,推进高精度数字化基础设施地图和交通基础设施信息库建设,实现视频、气象、事件检测等信息云上汇聚、全省网联。开展交通强国智慧港口试点,实施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传统码头智能化改造工程和智慧港口信息化建设,打造世界领先的新一代智慧港口。

  3.推进三个领域智慧化升级。加快基础设施、公众出行、物流运输等三个领域的智慧化升级,推进交通新型融合基础设施、一体衔接的数字出行和多式联运的智慧物流三个网络建设。结合人工智能、人脸识别、车辆识别、建筑信息模型(BIM)等多项新型技术,建设智慧高铁站;以三大枢纽机场为依托,建设智慧管理、智

  慧引导、智慧安保的全方位智慧机场体系;依托复航工程推进智慧港航规划建设,推进无人化港口示范工程。推动货运物流数字化发展,鼓励网络平台道路货运、车货匹配、智能航运等“互联网+货运物流”新模式发展;积极拓展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在物流运输方面的应用;深入开发ETC在其他领域拓展应用。促进出行服务创新应用,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培育“出行即服务(MaaS)”新模式,以数据衔接出行需求与服务资源。鼓励开展交通旅游服务大数据创新应用试点。加强道路客运电子客票推广应用,实现二级及以上公路客运站和定制客运线路电子客票全覆盖,实现“刷脸”进站乘车。加快城市智慧公交建设,推动智能网联与智慧交通融合发展,探索开展无人驾驶公交试验。

  4.夯实创新发展基础。促进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能源与交通运输融合发展,强化交通运输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加快项目、人才和技术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以产学研结合为纽带,加快推进智慧交通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建设,完善省交通运输行业科研平台体系,加快汇聚人、财、物等优质科研要素,实施一批高水平的交通技术创新项目。探索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提供资料查询、成果发布、技术交易等公共信息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健全地方交通运输标准体系,推动交通行业各类创新主体组建创新联盟,鼓励行业学会、协会、企业自主制定实施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养技术研发和应用力度,推广全厚式长寿命沥青路面技术成果应用,积极开展装配式桥梁施工、长寿命超高性能混凝土、新型装配式无砟轨道结构等技术研究应用,依托京杭运河、小清河等开展生态航道建养技术研发,重点突破高速公路智能化、“两客一危”营运车辆智能监管等关键技术,推动港口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基础设施建设。

  (三)完善绿色交通体系。1.推进结构性减排。逐步推动构建以电气化铁路、节能环保船舶为主的中长途货运系统,以低排放车、新能源车为主的短途货运系统。持续优化运输结构,推进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到2025年,全省公路货运量占比较2020年下降3个百分点。倡导绿色出行,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等低能耗交通方式。建设公路绿色服务区、绿色铁路站、绿色机场、生态航道及其他绿色交通廊道。2.强化碳排放控制。推广应用高能效、低排放的交通运输装备,促进混合动力、纯电动、燃料电池汽车等新能源车辆的推广应用,积极推进新能源动力船舶发展。加快淘汰港口现有燃油设备,继续实施港作机械“油改气”“油改电”,打造国际领先的港口流动机械电气化示范工程。配合推进加气站、加氢站、标准化充换电站(桩)等公共设施建设。加快氢能源在交通行业的推广应用,支持港建设“氢港”。努力打造“碳达峰、碳中和”绿色示范港。到2025年,全省营运车辆、船舶单位运输周转量CO2排放较2020年分别下降4%和3.5%以上;除应急救援车辆外,新增和更新公交车辆新能源占比100%,新增和更新出租车清洁能源及新能源占比80%。3.加强营运车船污染治理。加强交通运输噪音、粉尘、油污、危化品、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严格控制港口和船舶污染排放,完善船舶污染物接收设备,机动船舶配备污染物收集、存储设备。严格按照内河航道等级通航,防止超标准大吨位船只拖底通行。依法报废超过使用年限的船舶,鼓励内河航运船舶LNG、氢能、电能等清洁能源应用,减少运输过程污染物排放。加大沿海、内河主要港口和大型机场污染防治力度,推进岸电使用常态化。继续实施内河船型标准化,推进400总吨以上内河船舶加装生活污水监控设备。着力加强跨越及邻近黄河干支流输水

  渠道、水源保护区、水产种植资源保护区等敏感水体的桥面、路面径流收集与处置、危化品车辆通行管理和危险风险防范,在上述敏感区设置醒目的交通警示标志、防撞设施及事故导流槽、收集槽等应急防护设施。

  4.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统筹集约利用综合运输通道线位、桥位、土地、岸线等资源,打造复合型基础设施走廊。强化生态选线选址和生态保护设计,避让耕地、林地、湿地等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国土空间。推广使用废旧材料再生利用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提高资源再利用水平。

  (四)完善行业管理体系。1.健全法治体系。(1)健全交通运输法规政策体系。在治理超限超载运输和小清河航运管理方面推动出台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加快推进《省高速公路条例》《省道路运输条例》等修订工作,在全省交通运输行业开展第八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建立健全交通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就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促进市域铁路发展等制定相关措施。(2)提升综合行政执法规范化水平。全面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规范自由裁量权,完善执法程序,改进执法方式。规范执法行为,开展“规范执法、提升形象”综合行政执法队伍素质能力提升行动。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区域联合执法协作机制,完善联席会议、案件移送、信息共享制度,形成执法监管合力。2.完善行政管理体系。(1)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成“综合交通运输体制机制改革”交通强国试点任务,优化完善机构职能,深入推进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改革。持续探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对重点交通运输企业履行业务指导和监管职能的新模式,完善行业指导

  监管机制,构建事权清晰、有机衔接、政令畅通、协同高效的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制机制。

  (2)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市场开放、灵活高效的多元化交通运输建设运营体系。优化事前监管,全面推广告知承诺制。细化事中监管,开展信用评价,实施差异化、精准化监管。强化事后监管,依法依规实施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转变“重审批、轻监管”观念,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监管职能、落实监管责任、健全监管规则、创新监管方式,构建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息化监管为支撑、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体系,形成市场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互为支撑的协同监管格局,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交通运输营商环境。

  3.完善社会协同共治体系。扩大社会参与,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交通运输治理的制度机制,畅通公众参与渠道,拓宽政务公开领域和范围,交通规划、指导意见等重大决策应全面征集社会公众意见,并公开决策成果。鼓励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积极参与行业治理。健全行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畅通和规范行业特殊群体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及时化解行业矛盾纠纷。完善行政调解和信访工作机制,提高行政复议公信力和应诉水平。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深入推进“信用交通省”建设,构建统一的行业信用信息数据大平台,加强各业务领域信用数据的互联共享。全面深化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公开、应用等制度建设,加快出台行业综合信用等级评价办法。建立跨地区、跨领域、跨部门的交通运输信用信息共享模式。到2025年,实现全省交通运输信用信息90%以上归集,归集信息100%覆盖行业重点领域;交通运输行业保持较高群众满意度。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交通运输高端智库,完善专家工作体系。培养、引进行业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强交通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建设,打造优势学科,提高办学质量,培养壮大一线专业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加强政治理论培训和专业能力培养,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5.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弘扬交通精神,培树交通运输行业重大典型。持续开展“百佳文明窗口”、感动交通年度人物和行业“最美”系列推选活动。加强行业文化建设,努力打造在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行业文化品牌。围绕“十四五”时期我省交通运输领域的重大规划、重大项目以及典型经验、创新做法,加强宣传报道,多渠道、多形式讲好交通故事,塑造交通运输新形象。

  五、环境影响评价(一)环境影响分析。规划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集约节约利用资源,充分考虑城镇布局、国土空间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等因素,深入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和《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与《省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相关规划充分衔接,符合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交通强省建设等相关要求。但规划的实施过程不可避免地会对部分区域生态环境产生影响,主要体现在资源利用、生态影响、污染排放和气候变化等方面。规划中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需占用一定数量的土地和消耗大量的物资资源;项目施工过程中会对山体、植被以及水域等产生一定的破坏;各类运输装备运营和服务系统运行将产生废气、污水、噪声和固体废物等污染物。综合交通运输活动将消耗大量的能源,产生一定规模碳排放,影响气候变化。要严格

  执行规划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落实“三线一单”要求,加强交通基础设施节能环保和风险防控能力。严格执行排放标准,推广新能源、节能环保运输装备的应用,提高交通体系信息化、智慧化水平,确保规划实施产生的不利环境影响总体可控。

  (二)预防和减缓不良环境影响的措施。1.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土地管理法》《水土保持法》《水污染防治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2.强化环境保护制度。严格执行“三线一单”制度和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积极倡导生态选线、环保设计,合理利用生态工程技术,做好水土保持等生态修复工作。3.做好污染物排放控制。积极采用综合措施,对交通建设及运营产生的污染进行有效防治,改善沿线声环境和振动环境质量,严格控制废气、污水和固体污染物排放。4.完善监管保障体系。各职能部门应提前介入,为项目勘察设计等前期工作提供政策咨询和实施保障,建立完善监管保障体系,加强建设项目后期管理力度,强化验收环节管理,做好规划项目施工、运行阶段的环境监管。5.重视环境风险防范。强化环境风险防范体系,完善环境风险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置机制,落实环境风险防范的主体责任,制定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六、保障措施(一)加强领导。坚持和加强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把领导贯穿到加快建设交通强省全过程。充分发

  挥各级组织在推进全省综合交通运输规划实施中的作用,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全面调动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引导广大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让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为实现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目标任务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加强组织协调。健全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推进体系。省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牵头实施,省发展改革、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司法、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房城乡建设、文化和旅游、应急等部门根据职责分工负责。发挥综合交通运输工作领导小组及重点工程、铁路、民航建设工作专项小组等各议事协调机构作用,加强协调督导联动,形成工作合力,整体推进全省综合交通运输发展。

  (三)抓好项目实施。加快推进具备立项和建设条件的项目,按年度分解目标任务,细化落实重点任务,完善监督考核机制,加强规划实施事中事后监管和动态监测分析,确保各项目标任务有序推进。加强与部委的汇报与衔接,力争更多项目纳入上位规划,交通运输、发展改革、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相关部门加强协调,为项目尽快实施创造良好条件。按照“完成一批、开工一批、研究一批、储备一批”的思路,加快推进前期工作,做好项目储备。

  (四)强化要素保障。加强资金保障,拓宽资金筹措渠道,研究财政支持政策,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推动发行基础设施建设长期债券,研究统筹交通专项资金和长期债券使用政策。积极拓展融资渠道,用好各类新型融资工具。加强与金融机构战略合作,研究开发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市县发挥各级交通投融资公司作用,探索交通基础设施与沿线土地、资源、产业等一体化开发。鼓励采用建设养护总承包、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设计施工总承包等模式,吸引

  社会资本投入。加强用地、用海保障,依据国土空间规划,统筹安排重要通道、重大设施和重大项目用地、用海空间,依法依规加快项目用地审批工作,提升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加强生态保障,做好与“三线一单”的衔接,注重集约发展。加强法规、政策保障,做好政策储备。

篇九:十四五规划高铁出炉

  山西省“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

  规划》

  作者:来源:《科学导报》2021年第88期

  科学导报讯记者王小静“争取到2025年实现市市通高铁航空、县县通高速公路。”12月14日,山西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山西省发展改革委、山西省交通运输厅有关负责人解读《山西省“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主要内容。

  《规划》紧抓全面开启交通强国建设山西篇章新征程的战略机遇,明确了发展目标:争取到2025年实现市市通高铁航空、县县通高速公路。层次多元化客运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基本形成“3223出行交通圈”,即省会到国内主要城市3小时通达,省会到设区市2小时通达,设区市到县2小时通达,设区市30分钟通勤。货运结构持续优化,基本形成“123快货物流圈”,即省内1日送达城市、2日送達农村,省外3日送达。太原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全面提升,太原对外运输通道由“大”字形向“六放射”迈进。

  围绕发展目标,《规划》谋划“两纵四横一环”综合运输通道布局,并从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提升交通运输客运服务品质、提高现代货运物流服务效能、发展智慧交通新基建新技术、打造生态绿色人文交通运输系统、提升交通运输系统发展韧性、推动交通运输融合联动发展、强化交通运输现代治理能力等八个方面,提出70项任务举措,着力构建内畅外通、多极辐射、经济高效、智慧互联、集约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高速公路实施县县通高速、打通“出省口”、贯通“断头路”和大交通量路段扩容改造工程,建设规模3085公里,“十四五”建成755公里,到“十四五”末,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500公里以上。普通国道省道实施一级公路联网、城市过境改造、瓶颈路段改造等工程,新改建普通国省道5100公里。到“十四五”末,全省普通国省道通车里程将突破1.9万公里。到2025年,“四纵十五横”高速公路主骨架基本建成,全省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出省口打通32个,设区的市之间基本实现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双贯通。

  山西民航事业已经形成以太原武宿国际干线机场为主、大同、忻州、吕梁、长治、临汾、运城等支线机场为辅的“一干六支”民用运输机场布局。“十四五”时期,山西将构建“一干八支”民用运输机场布局。建成太原机场三期改扩建、朔州机场、运城机场飞行区改扩建,建设晋城机场、大同机场改扩建等,启动长治机场迁建前期研究,探索规划货运机场的可行性,扩大民用航空网络。

  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快集大原高铁、雄忻高铁、太原铁路枢纽客运通道能力提升工程,太绥高铁、朔州机场、太原机场三期改扩建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统筹协调《规划》各项重大任务、重大举措落地实施,确保《规划》落地生根。

篇十:十四五规划高铁出炉

  《珠海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十四五”规划》摘要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珠海市交通运输局•【公布日期】2022.04.14•【字号】•【施行日期】2022.04.1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交通运输综合规定

  正文

  《珠海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十四五”规划》摘要

  一、“十三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成就“十三五”期间,珠海整体初步形成以航空机场、港口口岸为重要节点,轨道交通、高速公路、江海航道为骨架,国省干线为骨干,农村公路为脉络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有力支撑了国民经济发展。机场枢纽地位明显提高。珠海机场等级为4E标准,2020年客运吞吐量733.56万人次(2019年为1228万),较“十二五”末期增长55.79%。同时,珠海机场是目前国内千万级机场中仅有的两座地级市机场之一。莲洲通用机场一期正式运营,二期工程已启动前期工作。港航水运体系日臻完善。“十三五”时期,珠海港新建成泊位21个,其中万吨以上泊位7个,新增泊位通过能力2482万吨,其中集装箱通过能力190万TEU(1620万吨),新增旅客通过能力19万人次。2020年珠海港港口货物吞吐量1.34亿吨(2019年为1.38亿吨),较“十二五”末期增长19.64%;集装箱吞吐量184万TEU(2019年为256万TEU),较“十二五”末期增长37.31%。轨道交通骨架建设提速。“十三五”时期,珠海建成珠机城际一期工程并开通

  运营。现有广珠城际、珠机城际一期、广珠铁路等,全市铁路网规模为95公里。2020年全市铁路客运量为1122.19万人次(2019年为2497.05万人次),较“十二五”末期下降12.09%。

  高快速路网络逐步完善。“十三五”时期,珠海推动港珠澳大桥、洪鹤大桥、金琴快线、板樟山隧道新增隧道建成通车,形成“三横五纵”区域路网格局;黄茅海跨海通道、香海大桥、鹤港高速、金海大桥、珠海隧道、兴业快线全力推进。截至2020年底,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为198公里,较“十二五”末期增长58.8%。

  二、“十四五”交通运输体系发展面临的问题“十四五”期间,在珠海城市定位逐步提升和国家发展战略政策持续聚焦的背景下,珠海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面临着以下问题:一是综合交通网络短板亟需补齐。主要表现在机场能级亟需提升,大运量轨道交通、国际口岸、国际航线亟需开通;时速350公里的高铁尚未通车,难以快速实现区域互达;港口基础设施结构不尽合理,利用率不足,港城一体化、粤港澳合作有待改善;高速公路缺乏与粤东的直连直通,与粤西的辐射、与中山等周边城市的互联互通有待加强;路网等级结构有待完善。二是运输管理服务仍需改进优化。主要表现在核心区域和关键通道交通拥堵日益严重;常规公交发展乏力,缺乏大运量公交;城市交通智慧化程度仍有待加强。三、“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目标为贯彻落实珠海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及落实“产业第一、交通提升、城市跨越、民生为要”的工作总抓手,我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发展目标如下:到2025年,基本形成以珠海机场、珠海港为枢纽,高速公路、铁路、水路为主骨架,城际铁路、普通国省道为干线,农村公路为支线的多层次、枢纽型、网络

  化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初步建成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形成“3060通勤圈”和“12312交通时空圈”,为珠海打造大湾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门户枢纽城市、珠江口西岸综合交通新枢纽,支持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和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3060城市通勤圈”:中心城区30分钟时空圈全覆盖,高峰时段东西城区60分钟互达。

  “12312交通时空圈”:港、澳、湾区西岸城市1小时可达,湾区东岸城市2小时可达,省内其他城市和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可达,全球主要城市12小时可达。

  四、打造高质量基础设施体系为做好服务“产业第一”的交通基础设施提升工作,“十四五”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计划完成投资共约1424亿元。(一)完善便捷综合交通网络高速公路。进一步织密内联外拓高速路网,建成香海大桥、鹤港高速二期、金海大桥、黄茅海跨海通道、香海大桥西延线先行段,动工建设香海大桥西延线、高栏港高速扩建及北延线,协调推动中山东外环高速二期建设,实现与深中通道的快速对接;协调推进中山西外环高速南延线对接洪鹤大桥和广澳高速公路南沙至珠海段改扩建。积极谋划伶仃洋公路通道及深南高速(珠海段)。配合研究经港珠澳大桥与湾区东岸城市群加强衔接,更好发挥港珠澳大桥作用。“十四五”末期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71公里,较“十三五”末期增加73公里,增长36.87%。“十四五”期间高速公路项目计划投资约273.3亿元。高铁和城际轨道。围绕珠江口西岸轨道交通中心的目标,建成珠机城际二期,形成香洲——横琴——机场的城际铁路大通道,力争实现公交化运营。开工建设珠海至肇庆高铁(珠海段)、广州至珠海(澳门)高铁(珠海段)、南珠中城际、广

  佛江珠城际(珠海机场至鹤洲站段)、高栏港疏港铁路专用线二期。启动深圳至珠海城际(珠海段)、珠斗城际前期研究,力争“十四五”末期启动深珠城际建设工作。“十四五”末期铁路网规模达到117.8公里,较“十三五”末期增加22.8公里,增长24%。“十四五”期间高铁和城际轨道交通项目计划投资约227亿元。

  机场。围绕复合型区域枢纽机场的目标,建成珠海机场改扩建工程、机场综合交通枢纽、空港国际智慧物流园、新建塔台工程、开通国际口岸和国际航线,机场客运保障能力提升至2750万人次/年。建成莲洲通用机场二期工程,完善珠海航空发展体系,打造珠海通用航空综合示范区。启动二跑道扩建和T3航站楼工程前期工作。“十四五”期间机场项目计划投资约108.6亿元。

  港口和航道。围绕全国沿海主要港口的目标,重点推动高栏港区集装箱码头三期、高栏港区港弘码头扩建工程等项目建设,推动高栏港区小型船舶锚地建设(5#锚地)、高栏港区20万吨级主航道建设、进一步完善陆岛交通设施。完善港口集疏运条件,推动“江海联运”“海铁联运”等综合运输体系发展,推动珠海港相当于内河A级航区申报,保障高栏港“江海联运”集疏运优势。谋划粤港澳大湾区超级枢纽港。研究直湾岛LNG接收站配套码头工程。“十四五”期间港口和航道项目计划投资约116.6亿元。

  国省道及农村公路。推进南门大桥新建工程、珠海大桥维修加固、S272北段改线工程、上横大桥改建、淇澳大桥提升、湖东社区新建路桥工程等项目建设。协调推进新建斗门大桥工程。加快低等级公路升级改造,逐步消除干线瓶颈制约,推动国省干线与城市道路融合成网,提高市际路段通行能力,提升普通国省道的交通服务水平。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乡村振兴战略总目标,继续从“农村公路+产业”融合方面实施农村公路提质升级工程,加快构建全面覆盖的“四好农村路”。“十四五”期间国省道及农村公路项目计划投资约46.7亿元。

  城市道路。建成兴业快线、金琴快线北延段、珠海隧道、珠海大道(珠海大桥

  西至泥湾门大桥西段)扩建、机场北快线、京珠高速连接线改造、情侣北路北段、横琴第三通道、金溪大道、环山路、高栏港快线、人民路快速化提升、珠海大道金湾互通以西段快速化提升、港珠澳大桥珠澳口岸人工岛市政管线上岛工程等工程。推进兴业快线南延段、金港大桥、环岛北路西延线、斗新跨江通道(珠峰大道西延线)、机场北路南延线、香山大道、香海北路先行段、白石路北延、银桦路西延等骨干道路前期工作。进一步推进珠中跨界道路建设。“十四五”期间市投资市政道路项目计划投资约311.6亿元,各区投资市政道路项目计划投资约227.76亿元。

  (二)建设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十四五”时期,推进珠海中心站(鹤洲)枢纽、横琴高铁枢纽、珠海北站枢纽、金湾枢纽、茂盛围枢纽等5大综合枢纽的新建和提升工程。结合高铁项目引入,动工建设珠海中心站(鹤洲)枢纽。结合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继续完善横琴口岸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形成珠澳联动、面向区域的关键枢纽。积极推进珠海北站枢纽的规划建设,打造对接广深莞的北部门户枢纽。围绕青茂口岸的开通,建设茂盛围枢纽进一步提升珠澳的交通衔接。结合珠机城际北延和公交化运营的需要,加快推进金湾枢纽的规划建设工作。“十四五”期间综合交通枢纽项目计划投资约112.1亿元。五、构建高品质运输服务体系(一)推进高品质客运出行服务体系公共交通。一是推动公交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公交服务水平。推进形成以公交专用道为网络的公交快速走廊服务体系,规划在G105、南湾大道、港湾大道等主干道路设置公交专用道,全市公交专用道总里程达到91.14km。规划新增、改建13个公交枢纽、首末站及综合车场。重点综合开发上冲综合车场和香洲总站,重点扩容提升湖心路口公交场站,规划新建包含翠微西公交首末站在内的4个公交首末站,包含十字门枢纽、金融岛枢纽、横琴口岸在内的3个公交枢纽站,包含南屏综

  合车厂、横琴西综合车厂和夹马口综合车厂在内的3个公交综合车场。二是针对早晚上班族,推出快线公交、高速公交线路。通过新增和延伸公交线路,开通短距离接驳“微公交”,消除公共交通盲区。开辟公交“家校专线”“复工专线”“通勤专线”,满足市民多样化的出行需求。根据大数据计算结果,针对每月每周每日不同时段,灵活安排班线,适应出行需求情况。比如增加人口聚集区线路,提高上下班时段的发班密度,延长晚班车的运行时间,增加晚班车运行班次等。

  对外客运。深化道路客运供给侧结构性调整,优化长途客运运力结构,坚持跨省出行以民航、铁路为主原则,引导道路客运企业逐步将省际客运班线调整为中短途省内线路,依托市域公路快速通道,继续推动珠中江市际短途班线公交化改造,努力构建以服务400公里以内旅客出行需求为主的道路客运市场格局。引导龙头企业整合公路客运运力资源,建立行业发展联盟,对接旅游、商务等上游市场需求,加强与民航、铁路、水运企业合作,发展定制客运、联程联运等客运服务新模式。鼓励长途汽车客运站在保障运输服务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开展综合开发利用,延伸拓展增值服务功能。优化拓展连通珠海与澳门、香港的高速水上客运航线网络。

  (二)推动高效率货运物流服务体系提高货物多式联运发展水平。“十四五”期间推进“珠海港通达全球、联通西南-粤港澳大湾区集装箱铁江海联运示范工程”创建工作。聚焦促进物流降本增效,构建有利于促进珠海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环境,以发展多式联运作为综合运输服务体系建设的主导战略,着力构建设施高效衔接、枢纽快速转运、信息互联共享、装备标准专业、服务一体对接的多式联运组织体系。推进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大数据平台设施建设。加强货物运输结构调整。加快港口主要港区集疏运铁路、物流园区铁路专用线规划建设,为大宗货物及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向铁路和水运转移提供基础条件。支持企业加快运载单元、快速转运设备、专用载运机具升级改造,推广内陆集装箱,促

  进集装化、厢式化、标准化装备应用。推进货运珠澳同城。论证和推进对城市物流及货物通关口岸重新组织布局,结

  合城市干线网,将货运组织于城市外围地区,相应的陆路货运通关口岸安排于城市外围的港珠澳大桥口岸和横琴口岸,实现珠澳间货运“北进北出、南进南出”的跨境交通格局。优化珠海东、西部水运口岸的协同发展关系,推动斗门港口岸确保资质和改造升级,促进洪湾港打造成澳门海陆空货物通关转运中心,巩固高栏港能源、原材料等大宗散货运输功能。深化珠澳港口合作,探索澳门自由贸易港功能向珠海港延伸。将澳门航空打板、澳门生活物资及葡语系国家商品集散作业延伸到洪湾码头,支持澳门机场仓库分拣、理货、仓储、打板等业务延伸到内地。利用粤澳货物“一单两报”平台,实现珠澳两地陆运和空运申报数据转换对接,支持陆空产业联运发展。

  (三)完善“交通+”服务体系“交通+互联网”结合目前珠海智慧交通数据平台的基础条件,由政府牵头、引进互联网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大力发展Maas平台、整合交通信息资源,十四五期间初步实现市民出行无缝对接、安全、舒适、便捷的目标要求;利用互联网整合网约车、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平台和资源,提升共享交通给市民出行带来的便利和效率;支持定制公交发展,形成对常规公交的补充和延续。“交通+物流”以产业转型升级为基础,把握信息技术发展契机,打造集原材料供应、中间产品和产成品储运、分销等为一体的现代物流供应链服务,以高质量的物流服务吸引和承接产业转移。支持物流企业开展服务化转型,适应以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资源高度共享为特征的虚拟生产、云制造等现代供应链模式,为制造企业提供供应链一体化服务。

  鼓励物流企业利用港珠澳大桥的引流作用,主动对接粤港澳物流业务,发展跨境物流。全面提升港口物流发展能级,携手探索澳门自由贸易港功能向珠海港延伸,共同打造珠江西岸门户枢纽和国际集装箱中转港。支持开通国际、省际集装箱班轮航线,以及内河、沿海集装箱驳船快线。扎实推动铁路物流提质增量,发挥广珠铁路疏港大动脉的作用,推动铁路物流上规模、高水平发展。推动广珠铁路站场物流中心建设,不断完善铁路物流基础设施。支持揽货体系建设,支持开通铁路运输班列,重点支持开通省内外至珠海铁路站到发的“五定”班列或直达专列。

  “交通+旅游”强化客运枢纽、公路服务区等交通设施旅游服务功能,推动符合条件的客运枢纽建设旅游客运集散中心或旅游客运超市,为游客提供运游服务,高速公路服务区增设游憩、娱乐、购物等功能,鼓励在公路路侧空间充足路段建设驿站、营地、观景设施和厕所等。全面对接《广东滨海旅游公路规划》,完善旅游客运网络体系,打造串联核心旅游景区的旅游客运专线公交和到达重要乡村旅游点的旅游客运班车。大力发展低空飞行旅游等体验式交通旅游,满足游客高品质、个性化的运输需求。开发“车票+门票”“车票+门票+宾馆”等运游融合服务产品,为社会公众提供多样化交通出行、旅游等综合信息服务。以万山群岛为龙头,以粤港澳世界级旅游休闲湾区建设为契机,积极开展陆岛旅游、水上旅游、通用航空服务、游艇码头等特色旅游项目的前期研究并启动相关工作。珠海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十四五”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图.pdf

篇十一:十四五规划高铁出炉

P>  绘就新一轮铁路建设宏伟蓝图

  作者:宁波市铁路建设办公室来源:《宁波通讯·综合版》2020年第11期

  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宁波铁路建设实现了从末梢到枢纽的跨越。原宁波市铁路建设指挥部(现宁波市铁路建设办公室)自1997年成立以来,一直在不懈奋斗、砥砺前行,外拓通道构网络,内强枢纽破瓶颈,建成了甬台温铁路、杭甬客专、铁路宁波站、货运北环线、货运北站、穿山港铁路等铁路项目,实现了金甬铁路(含动车所)、庄桥至宁波段增建三四线开工建设,推进通苏嘉甬铁路、甬舟铁路、甬台温高铁等项目前期工作取得重大突破,改变了宁波铁路末端的历史。

  但是,宁波铁路建设也面临不少困难,枢纽地位有待进一步提升。当前,周边城市加快推进铁路建设,不断完善路网,宁波铁路处于不进则退的境地,在国家和长三角铁路网中的地位有弱化趋势。一是对外通道相对较少。对外只有三条通道、两个方向,但也只是通过式枢纽,特别是缺乏与上海、嘉兴以北及西南向金华等城市的直接联系。二是枢纽内部功能和布局还不够完善。客运方面,庄桥至宁波站仅有双线,是上海铁路局管内通行瓶颈之一;没有动车所,动车组无法在宁波过夜检修,导致宁波始发动车少。货运方面,疏港铁路体系仍不够完善。三是市域铁路仍需加快推进。列入浙江省第一轮都市圈城际铁路规划的项目除宁波外基本都已开工建设或建成,宁波境内已批复的城际铁路项目(宁波至余慈城际铁路二期、宁波至慈溪城际铁路)以及宁波至象山城际铁路仍需加快推进。

  交通强市战略提出,未来宁波将建设多网融合的都市轨道网,加快构建形成“一环八通道”对外铁路格局,铁路总里程超过650公里,高速铁路总里程超过350公里。未来,加快铁路发展以推进宁波交通强市建设与国家发展战略同频共振,与长三角一体化和交通强省战略对接融合,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

  畅通对外通道。加快构建铁路“一环八通道”格局。“一环”指枢纽内铁路环线,“八通道”包括既有的萧甬铁路、杭甬客专、甬台温铁路,以及新建的金甬铁路、甬舟铁路、甬台温高铁、通苏嘉甬(沪嘉甬)铁路、沪甬城际(金山通道)。“十四五”期间,宁波将建成金甬铁路,加快通苏嘉甬(沪嘉甬)铁路、甬舟铁路落地实施,做好甬台温高铁、沪甬城际规划前期工作。金甬铁路项目宁波段运营里程约为79.1公里,其中新建正线约62.2公里,新建宁波动车所。该项目2019年全线开工建设,预计2023年建成。通苏嘉甬铁路已被纳入国务院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根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推荐方案,该项目浙江段线路起自苏浙边界,设嘉兴北站,经嘉兴南站,设海盐西站,以单建铁路桥的形式跨杭州湾,在宁波杭州湾新区登陆并于慈溪市北侧设慈溪站,至慈城北设线路所,引入庄桥站,之后利用庄桥至宁波段增建三四线工程至宁波站。全线新建线路长约166公里,采用350公里/小时的技术标准,计划工期5年。该项目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沿海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三角

  交通运输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对促进宁波等沿线城市区域交通优势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项目于2019年获国家发改委立项赋码,今年7月通过国铁集团组织的工程可行性审查。甬舟铁路线路西起宁波东站,经宁波市鄞州区、北仑区,新建海底隧道至舟山市金塘岛,新建跨海大桥至册子岛及本岛,终于定海区白泉镇。沿线将设宁波东、云龙、北仑西、金塘、马岙、舟山6座车站,其中新建4座,改造4座(宁波东、云龙站),在邱隘接轨。该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已获批复,预计将于2021年开工。甬台温福高铁项目(含宁波西站)在慈城与通苏嘉甬铁路接轨,在宁波西侧设置宁波西站,往南经台州、温州终至福州。项目已被纳入国务院《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发改委与交通部联合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沪甬城际通道项目被纳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发改委与交通部联合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对于加强长三角地区铁路网有效衔接,补充完善国家沿海通道都具有重要意义,将成为沪甬之间快速便捷且距离最短的旅客运输通道。此外,宁波还将谋划西向高铁通道、杭甬城际铁路(磁悬浮)等,不断强化对外高速通道联系,满足百姓的运输和出行需求,助推城市发展。

  强化枢纽功能。宁波枢纽庄桥至宁波段增建三四线工程作为改善沿海干线通道瓶颈制约的能力支撑项目,对强化宁波铁路枢纽地位、增强宁波综合交通能力意义重大。工程线路自庄桥站引出,沿既有铁路西侧跨过余姚江,途经江北区、海曙区引入宁波站,全长为7.4公里,总投资达21.62亿元。当前项目已开工建设,预计2023年建成。宁波动车运用所建设是增强宁波始发能力、实现宁波枢纽功能补强的重要项目,现已纳入金甬铁路项目并同步推进建设。宁波动车所近期按照6线检查库、24条存车线的规模建设,远期另外预留4线检查库、16条存车线,按照近期规模能同时停下48趟短编组动车组列车或24趟长编组动车组列车。《宁波铁路枢纽规划(2016-2030年)》预留了北仑支线(邱隘—大碶区间)复线项目。该项目将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推进运输结构调整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的精神,切实提升铁路进港支线运力、运能,促进路港运输融合发展。为进一步落实国家推进运输结构调整重大部署,适应海铁联运发展需要,实现“港站无缝对接”,梅山港铁路支线前期研究不断深化,计划在“十四五”启动开展勘察设计,力争开工建设。

  延伸市域网络。目前,宁波至余姚城际铁路已开通至绍兴。为进一步推进宁波新型城镇化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升群众获得感,宁波将谋划增加宁波至余姚城际铁路牟山站、丈亭站、三七站、慈城站等中间站点。随着市域铁路项目研究和前期工作的深化推进,市域铁路网络将不断优化完善。“十四五”期间,宁波将争取宁波至余慈城际铁路二期项目、宁波至慈溪城际铁路开工建设。宁波至余慈城际铁路二期项目的建设对于增强宁波都市圈主副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之间市域联系功能,促进余慈地区、宁波杭州湾新区、宁波前湾新区发展,进一步扩大宁波大都市圈规模和辐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项目规划线路拟自萧甬铁路接轨,向北经过余姚市、慈溪市,经通苏嘉甬鐵路慈溪高铁站,终至宁波杭州湾新区。宁波至慈溪城际铁路项目将承担宁波中心城区与慈溪及周边地区间的快捷化、大运量的公共交通服务功能,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加强慈溪及周边地区与宁波中心城区的联系。项目规划线路在镇海与城市轨道交通衔

  接,向北延伸终至慈溪高铁站。宁波至象山、梅山城际铁路作为宁波中心城区与象山、梅山快捷化、大运量联系的重要交通方式,对于强化宁波都市圈辐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目前,项目已被列入浙江省第二轮城际铁路规划并上报国家发改委。

  责任编辑:姚颖超

篇十二:十四五规划高铁出炉

P>  要强化能力建设积极为干部成长搭建实践平台干事平台晋升平台把优秀干部选派到乡村振兴一线重大项目一线社会稳定一线和服务群众最前沿在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中磨砺本领在改革创新中增长才干不断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奋力谱写麟游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

  谱写十四五规划,2035远景目标汇报材料

  谱写十四五规划,2035远景目标材料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贯穿全会主线,为我国“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发展标定了新方位、提供了总遵循。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提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为全省今后发展擘画了美好蓝图、明确了目标任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以“三新”为战略指引,锚定发展目标,认清印台追赶超越的现状和短板,优化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和举措,扑下身子,强化担当,苦干实干,努力在新征程上奋进前行。一是围绕“高质高效、多元支撑”壮大现代产业。对印台这样的资源型地区而言,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产业转型升级。我们要抓牢抓实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瞄准绿色铸造、节能环保、智能制造等产业补链强链,做优陈炉古镇、金锁石林4A级景区品牌,加快形成高品质城市核心商圈,全力推进“传统产业占主导”向“新兴产业挑大梁”转变。坚持把园区作为重大项目承载地,完善基础设施,做足要素保障,提升亩均效益,打造聚集产业的“强磁场”。以创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为重要抓手,建好用好产学研基地、专家工作站等,在数字经济、智慧农业、技术创新等方面求实效、增动能。

  二是围绕“共同富裕、幸福安居”办好民生实事。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我们要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下大气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镇域经济扩量、农村集体经济提质、群众多渠道就业增收“三项行动”,做好教育医疗、文化惠民、城市更新等工作,不断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扎实践行生态文明思想,守护好蓝天、碧水、青山,营造绿色宜居环境。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抓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等工作,有效防范和化解各领域风险隐患,确保经济行稳致远、人民安居乐业。

  三是围绕“改革赋能、开放升级”激发内生活力。越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越要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作为区县一级,我们要充分发挥基层首创精神,做深做实国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改革等试点,在盘活老厂矿闲置资源、园区市场化运作上探索突破,推出更多服务发展、服务群众的“微改革”“微创新”。在省市促进“双循环”的大盘子和平台中找准站位,依托西延高铁、合凤高速等新路网,打造现代物流枢纽,做大网络货运产业,建设优质苹果、陶瓷等生产基地,着力破解城乡要素流动的堵点,促进内需潜力进一步释放、经济外向度进一步增强。

  四是围绕“政治坚定、作风过硬”加强党的建设。只有党的建设高质量,才能引领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我们要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牢记“国之大者”,提高政治领悟力、判断力、执行力,时

  刻把“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落到实处。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用好印台革命老区历史、郭秀明党性教育基地等资源,引导党员干部坚守初心使命、永葆政治本色。事事弘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锤炼“勤快严实精细廉”好作风,推动“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庆祝党的百年华诞。

  谱写十四五规划,2035远景目标材料二进入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深刻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麟游经济发展正处在“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并举的重要节点,必须将新发展理念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南,贯穿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奋力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一是持之以恒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要按照“特色农业兴村、能源工业强县、文化旅游突破”的思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大力实施“3+X”工程,按照“东部苹果西部菜、中部‘畜牧+药材’”产业发展布局,突出扩大规模、提升品质、打造品牌,形成链条完整、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的产业格局,助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要以工业集群发展为核心,加快矿井智能化改造,充分释放优质煤炭产能,加强煤炭就地深度转化,推动煤电一体、煤建材、现代物

  流等产业相互融合,打造麟北煤电基地。要围绕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深挖隋仁寿宫·唐九成宫蕴含的文化资源,建设九成宫遗址公园,实施童山古城、慈善寺、千佛院等景区开发,建设开放式、人性化、高品质公共服务体系,打造中国中西部养老养生基地。

  二是用心用情创造高品质生活。高品质生活是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破解群众收入总量不足与结构不优的难题,精准施策,既坚持补短板,又持续锻长板,以群众的获得感评判脱贫攻坚的成效,用群众的幸福感检验全面小康的成色。要围绕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深入推进“十大提升行动”,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机制。要围绕基本民生,准确把握不同群体诉求,夯实底线民生,布局质量民生,充分解决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难题,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要围绕优化生态环境,强化源头管控,严防“散乱污”企业,狠抓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推动乡村“绿化净化”,加强水土流失等治理修复,让“页岭美”“杜阳绿”“麟游蓝”“漆水清”成为最美底色。要围绕文明乡风,深化“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发挥“农民夜校”阵地作用,推进农村移风易俗,革除陈规陋习,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三是努力实现基层高效能治理。要健全基层治理体系。围绕基层治理重点工作任务,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广泛凝聚社会各方治理力量,健全完善县镇村三级联动机制,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成为

  增强治理效能的坚强堡垒。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三治结合”基层社会治理模式,高标准启动“八五”普法工作,筑牢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增强群众安全感。要加快提升治理能力。基层距离群众最近、困难矛盾最集中,既是锻炼平台,也是检验舞台。要强化能力建设,积极为干部成长搭建实践平台、干事平台、晋升平台,把优秀干部选派到乡村振兴一线、重大项目一线、社会稳定一线和服务群众最前沿,在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中磨砺本领,在改革创新中增长才干,不断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奋力谱写麟游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

  谱写十四五规划,2035远景目标材料三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会提出要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省两会清晰擘画了陕西省“十四五”发展蓝图以及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了今年的目标任务,令人信心满怀、干劲十足。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在西安高新区“而立之年”,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敢闯敢试再出发,聚焦主责主业,实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牢记初心使命,解放思想再出发。今年是西安高新区成立30周年,回望30年来的发展历程,我们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动力、以自主

  创新为核心,积极创新体制机制,开展政策先行先试,走出了一条内陆高新区实现跨越发展的成功之路。站在新起点上,我们必须牢记初心使命,继续依靠解放思想创造新奇迹、树立新形象、展现新作为。国家对高新区在新时代赋予新使命和新定位——创新驱动发展的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这就是未来高新区发展的总目标。

  西安高新区是全省设立最早的国家级开发区,在陕西所有开发区中,体量格局最大、辐射能力最强、做出贡献最多。而立之年,我们只有在解放思想中推动改革大突破、制度大创新、力量大凝聚,才能为全省和全市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当好龙头、做好支柱。

  聚焦主责主业,改革创新再出发。我们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双轮驱动,最大限度用好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和营商环境“三个抓手”,争当创新驱动发展的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

  聚焦推进创新创业和发展高科技产业核心任务,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充分用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自由贸易试验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3个国字号政策,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聚焦强优补短,坚持以高质量招商引资引领高质量发展。聚焦招大引强,按照“产业项目支撑、龙头企业引领、园区化承载、集群化发展”的思路,精准招引行业龙头和有竞争力的关键配套企业,努力实现引进一个企业、壮大一个产业、形成一个集群。聚焦提质增效,坚持“大抓项目、抓大项目”不动摇,全力以赴推动重点项目建设再提标、再提质、再提速。聚焦高效便捷,营

  造有利于企业、产业创新发展的各类环境,始终以一流营商环境服务保障企业在高新区做大做优做强。

  坚持干字当头,敢闯敢试再出发。我们要聚焦高质量发展主题,把新发展理念作为“红绿灯”“指挥棒”,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要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树立“既高又新、更高更新、最高最新”的志向,勇担新时代发展的历史大任、引领改革创新的风气之先。

  我们要建立“工”字形实干体系,即上下两条线、中间有支撑。高线就是在GDP、工业增加值等方面要有多快就多快;在创新创业、投入产出效益上要有多强就多强;在城市治理、民生改善方面要有多好就多好。底线就是要守好防范化解投资金融、生态民生、安全稳定、党风廉政等各类风险的底线。中线就是要有强劲有力的支撑,把每一个干部使用好,把营商环境、政务环境打造好,营造有利于企业创新创造、干部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谱写十四五规划,2035远景目标材料四开局关系全局,起程标定全程。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彬州将坚持以“高点开局、增量提质”为统揽,凝心聚力把握“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形势、新任务,拿出开局即决战、起步即冲刺的奋进状态,只争朝夕、真抓实干,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

  聚焦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锚定“陕甘宁毗邻区域中心城市”奋斗目标,深入实施依托“八大优势”、打响“八张名片”战略,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一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煤炭清洁低碳转化,坚定信心做大做强精细化工产业。坚持“四引一建一创”思路不动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以世界文化遗产大佛寺石窟为牵引,推动旅游业带动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二是突出项目为王理念。扭住项目建设“牛鼻子”,全面落实市级领导“七包”和“三抓三促”责任制,一手抓项目招引、一手抓项目建设,为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建成、早投产提供全流程、全方位服务。三是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坚持系统治理思维和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发展方向,引导全社会以“进了彬州市、就是彬州人”的胸怀,践行“重商、亲商、爱商、护商”理念,优惠政策上一视同仁,服务保障上比量齐观,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当好“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店小二”。

  聚焦高品质生活,不断满足群众需求。深入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用实干实绩让群众的日子越来越好,让群众发自内心地说共产党好。保持帮扶政策措施的稳定性,建立健全防返贫、能增收、有奔头的长效机制,让脱贫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坚持和完善村定镇管市统筹承诺事项制度,瞄准群众所急所需所盼,统筹各方资源,切实加以解决。扭住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养老等实际问题,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为抓手,统筹打好青山、蓝天、

  碧水、净土四场保卫战,促进乡村自然生态系统全面恢复提升。持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美丽乡村·文明家园”活动,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推进移风易俗,革除陈规陋习,让乡风更加文明、民风更加淳朴、家风更加良好。

  聚焦高效能治理,全面加强作风建设。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自觉在政治定力、担当精神、工作方法、敬业精神、清正廉洁上向党中央看齐。要坚决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切实扛起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围绕新时代追赶超越管大事、议大事,履行好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职能。要保持勤学善思的钻研精神,以准确识变之智、科学应变之道、主动求变之能,不断提升谋划力、统筹力和执行力。要坚持在学中干、在干中学,加快知识更新、加强实践锻炼,不断提升专业素养,着力提高把握和落实政策的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驾驭全局、开拓创新的能力,努力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狠杀“庸懒散慢虚粗”不良作风。大力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勇于负重、甘于奉献,踏踏实实干好本职工作。始终追求道德高线,严守纪律底线,切实做到守法律、重程序、讲规矩,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仅供参考

篇十三:十四五规划高铁出炉

P>  近20省份出台地方“十四五”规划纲要,新基建投资超十万亿元

  “十四五”规划纲要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拓展投资空间的重点。近期,多个部委接连发声,包括加快出台“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大投资力度。地方也积极通过重大项目发挥牵引带动,据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北京、天津、湖北、浙江、安徽等近20省份出台地方“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未来五年5G建设目标,加速推进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根据我国信通院统计,在多重政策红利催化下,“十四五”时期新基建相关亿投资有望超过十万亿元。

  多个部委密集谋划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举措。国家发展改革委表示,今年将出台“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拓展5G应用,加快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等建设。工信部提出,将按照需求牵引、系统布局、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大投资力度,持续推进5G、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建设,打造高速、移动、安全、泛载的新型基础设施。国资委日前提出,要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稳步发展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加大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等。

  地方方案也加紧出台。据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四川、湖北、浙江、江苏、安徽等近20省份出台地方“十四五”规划纲要,谋划新型交通网络重大极其重要工程,进一步明确预计未来五年5G建设目标,数量从几万个到数十万个不等。例如,湖北省“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建成13万个以上5G基站。浙江提出,到2025年,全省建成5G基站20万个,实现行政村以上地区和省内以上者外环、高铁等交通干线5G网络覆盖。

  多地密集数处上马新数十个重大项目,加快新型建设正成为扩大有效投资的重要选项。4月6日,河南下发2021年度5G项目清单,共计559个项目,总投资580多亿元。湖南日前发布2021年“数字新基建”100个标志性项目名单,总投资216.06亿元,单个项目投资基本在2000万元以上,其中1亿元以上的25个,10亿元以上的5个,30

  亿元以上的2个。广州发布2021年科创领域“新基建”方案,首批投资1681亿元,其中明确,今年将推进超算中心、数据中心与工程建设云计算中心建设。

  与此同时,围绕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重点重要领域,一批水利建设也集中出炉。北京提出制订新式新型基础设施支撑行动,加快市政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互联网顶级节点、纺织工业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建设人工智能超高速计算中心、一体化大数据电子商务平台、区块链共性平台等数据智能基础建设。安徽提出实施“新基建+”行动,到2025年建成工业互联网平台200个以上,加快合肥华云信创云数据中心、淮北大数据中心、阜阳芜湖大数据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

  在业内看来,系列利好相关政策的推动下,预计未来大批量五年新基建将带来大规模、长期性的新增有效项目投资。《经济参考报》记者从中国信通院获悉,2021年后新基建预计投资约为1.78万亿元,整个“十四五”时期金融投资预计约为10.53万亿元。

  “新基建作为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在当前智能化模块化革新以及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推动下所,投资需求巨大。”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规划所工业投资研究室副主任樊蒙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服务于工业领域的新基建有望成为项目投资重要领域部署的重点,包括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网络基础设施;云计算、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等算力基础设施等。

  中国联通产品中心总经理张云勇也对记者表示,5G、光纤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仍将统筹规划是部署重点,一方面大众是面向公众的规模化部署,加快室内热点、高铁场景、乡村场景的网络覆盖与集成互联;另一方面,面向智能制造、车联网等场景的虚拟造就专网等将随着产业升级而吸引更多投资。在碳中和、碳达峰的背景下,新型基础设施的绿色发展也成为中心线重要方向,例如5G、数据中心的节能重要领域,信息网络与能源网络的融合创新有望成为亮点。

  在资金来源上,多元化投资渠道将进一步切断。例如,日前发布的《天津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提出,统筹利用智能制造等专项资金,放大海河产业基金、抑制作用滨海产业发展基金等引导作用,积极性撬动社会资本加大投入力度。鼓励商业银行加大支持信贷资金支持力度,鼓励符合条件的项目开展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佛山也提出,进一步加大市、区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充分发挥政府引导调节作用布局作用,促进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企业的资金投入也将强化进一步加大。以5G为例,2021年后运营商电信央企的相关投资稳步增长。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非常大运营商公布的计划显示,5G相关的资本开支预算合计达1847亿元,同比增长2.44%。此外,中国铁塔2021年与5G相关的投资基金预期安排184亿元。

  “新基建具有技术迭代快、对价多等特征,需持续引入增量资金提供支持。”樊蒙表示,下可以针对新基建着眼于未来收益的特点,探索开发设施使用权研发订单质押融资、美国联邦政府购买服务权益质押融资等依据股权融资未来收益权的金融产品。同时,适当提高新基建在地方债整体投资中的比例,支持企业通过首次发行REITs实现存量公司资产盘活,或通过资产提供支持证券(ABS)、资产自持票据(ABN)将未来现金流变现融资。

  张云勇也表示,将PPP模式和REITs率先推出模式引入新基建的市场化投资有望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进一步发挥社会资本在资本总体规划、设计、建设、招商、运营等方面优势,推广财政资金、政府债券与市场化投资项目相结合的积极探索创新模式。地方在谋划新基建项目投资时需从投资回报、融合发展、持续运营等多个维度立体评价,兼顾效率和效益,吸引更多中长期资金参与短期新基建项目建设。


推荐访问:十四五规划高铁出炉 出炉 高铁 规划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