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pp评价模式以什么为中心(19篇)
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cipp评价模式以什么为中心(19篇)

2022-11-20 08:24:02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cipp评价模式以什么为中心(19篇)cipp评价模式以什么为中心  CIPP课程评价模式  精品资料  CIPP课程评价模式  摘要:课程评价属于方案评价的范畴。迄今为止,在方案评价模式中,CIPP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cipp评价模式以什么为中心(19篇),供大家参考。

cipp评价模式以什么为中心(19篇)

篇一:cipp评价模式以什么为中心

  CIPP课程评价模式

  精品资料

  CIPP课程评价模式

  摘要:课程评价属于方案评价的范畴。迄今为止,在方案评价模式中,CIPP模式应用最为广泛。在很长时间内,CIPP模式包括背景、输入、过程和成果这4个环节的评价。最近,为了描述和评价长期的、真正成功的改革方案,斯塔佛尔比姆把成果评价分解为影响(impact)、成效(effectiveness)、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和可应用性(transportability)评价4个阶段,由此构成了7个环节的评价模式。按照此模式评价中国的新课程改革,则我们尚有必要强化对课程改革的背景、设计、管理、可持续性、可应用性等的评价和反思。关键词:课程评价方案评价CIPP评价模式新课程改革

  一、课程评价含义辨析就整个社会科学而言,课程评价属于方案评价的范畴。方案评价(programevaluation)是系统地运用科学方法,对方案的设计、实施、改善、或者结果等,收集信息资料,并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方案,常常又称计划、系统、工程、制度、项目、活动等,可以包括任何有组织的、非常规的活动,如社会领域的计划生育制度,一般教育领域的义务教育计划,特定课程领域的新基础课程改革、某课外阅读计划、校本课程开发、作为课程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等。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精品资料

  作为方案评价的一种类型,课程评价是系统地运用科学方法,对课程的过程和产物,收集信息资料并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那么,课程的过程和产物又包括哪些成分呢?广义的课程产物,主要有课程目标、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课堂教学、学业评价。这些产物,其载体为课程改革总纲、各科目的课程标准、各科目的课程资源和教科书、教师备课计划、教师的实际课堂教学、学业评价中纸笔考试的试卷或者学生档案袋中的作品等。就运作过程而言,主要包括课程设计、课程管理、课程实施等。所以,一项全面系统的课程评价,就会涉及上述各类成分,这就是课程评价的对象。

  这样看来,课程评价的含义和对象十分广泛复杂。课程教学活动中常见的一些评价,如课程资源和教材的评价、学生学业评价、教师施教评价等等,可以视为课程评价的子系统。另一方面,它们并不是只在课程评价的过程中才会出现,它们也是独立的,与课程评价并列并存。

  在课程评价中,评价人员也会监控自己的评价行为,对课程评价进行再评价,也就是元评价。为了保证课程评价的质量,元评价日益成为课程评价的对象之一了。

  二、CIPP评价模式之理论进展在方案评价的各种模式中,CIPP模式的应用最为广泛、最为成熟。CIPP是背景(context)、输入(input)、过程(process)和成果(product)这四种评价英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组成的缩略语,该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3

  精品资料

  模式由斯塔佛尔比姆(Stufflebeam)及其同事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提出[1]。当时为了对美国政府资助的课程改革计划实施评价,他们先是采用了泰勒的目标模式,结果遇到了困难:学生的情况各不相同,评价者很难对课程目标作出一致的描述,而且目标模式只在课程实施结束时才提交评价报告,对于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无法解决。于是斯塔佛尔比姆与他的同事认识到,必须确立一种新的评价模式,为课程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评价不是为了证明(prove),而是为了改进(improve)。

  在很长的时间内,CIPP模式主要包括了四种评价即四个步骤。不过,从本世纪初开始,斯塔佛尔比姆重新反思自己的评价实践,感到四步骤的CIPP模式还不足以描述和评价长期的、真正成功的改革方案。为此,他对其作出了补充和完善,把成果评价分解为影响(impact)、成效(effectiveness)、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和可应用性(transportability)评价4个阶段,由此构成了7个步骤的评价模式。斯塔佛尔比姆对每个阶段的含义及其具体活动,作出了更为明确的阐述[2]。

  (一)背景评价,是对所在环境的需求、资源和问题的评价。在该阶段,评价者的活动包括:对方案所在的背景信息,尤其是方案受益人(beneficiaries)需求和资源的信息,进行收集和评估;访问方案的领导者,了解和讨论他们对于受益人需求的各种看法观点,识别本方案需要解决的问题;访问其他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s),进一步了解受益人的需求和资源,识别本方案待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4

  精品资料

  解决的问题;以受益人的需求和潜在资源为依据,评价方案的目标;指派一位评价者,监督和记录各种方案所处环境的数据资料,包括其它的相关方案、地区资源、地区需求和问题、政治动态等;方案的有关职员,应当定期向评价小组呈交收集到的有关方案受益人和环境的资料;每年或者在某个合适的时间,评价小组应该向委托人或者大家公认的利益相关者,递交背景评价草案报告,就方案有关的需求、资源和问题,连同对方案目标和优先事项的评价,提供最新的评价信息;大约每年进行反馈讨论会,就背景评价的结果,向委托人和利益相关者作出汇报、进行讨论;完成背景评价报告,提出具体的改善措施,呈交给委托人和公认的利益相关者。

  (二)输入评价,对其它可供选择的方案、本方案的设计和工作计划、本方案的财政预算等进行评价。评价者的任务包括:鉴别和调查已有的方案,以便作为新方案的对照;评价方案建议的策略,考查它与背景需求的吻合程度,以及其可行性程度;评价方案建议的策略,考查它与已有的研究和文献之结论的吻合程度;评价方案

  建议的策略,考查它与其它方案相比之下的优点;评价方案的财政预算,考查其能否保证完成预定的工作;评价方案的工作计划和日程安排,考查它已有的安排是否充足、技术上是否可行和政治上是否可行;撰写输入评价草案报告,呈交给委托人和公认的利益相关者;举行反馈讨论会,就输入评价的结果,进行讨论;完成输

篇二:cipp评价模式以什么为中心

  CIPP课程评价模式

  摘要:课程评价属于方案评价的范畴。迄今为止,在方案评价模式中,CIPP模式应用最为广泛。在很长时间内,CIPP模式包括背景、输入、过程和成果这4个环节的评价。最近,为了描述和评价长期的、真正成功的改革方案,斯塔佛尔比姆把成果评价分解为影响(impact)、成效(effectiveness)、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和可应用性(transportability)评价4个阶段,由此构成了7个环节的评价模式。按照此模式评价中国的新课程改革,则我们尚有必要强化对课程改革的背景、设计、管理、可持续性、可应用性等的评价和反思。关键词:课程评价方案评价CIPP评价模式新课程改革

  一、课程评价含义辨析就整个社会科学而言,课程评价属于方案评价的范畴。方案评价(programevaluation)是系统地运用科学方法,对方案的设计、实施、改善、或者结果等,收集信息资料,并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方案,常常又称计划、系统、工程、制度、项目、活动等,可以包括任何有组织的、非常规的活动,如社会领域的计划生育制度,一般教育领域的义务教育计划,特定课程领域的新基础课程改革、某课外阅读计划、校本课程开发、作为课程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等。作为方案评价的一种类型,课程评价是系统地运用科学方法,对课程的过程和产物,收集信息资料并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那么,课程的过程和产物又包括哪些成分呢?广义的课程产物,主要有课程目标、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课堂教学、学业评价。这些产物,其载体为课程改革总纲、各科目的课程标准、各科目的课程资源和教科书、教师备课计划、教师的实际课堂教学、学业评价中纸笔考试的试卷或者学生档案袋中的作品等。就运作过程而言,主要包括课程设计、课程管理、课程实施等。所以,一项全面系统的课程评价,就会涉及上述各类成分,这就是课程评价的对象。

  这样看来,课程评价的含义和对象十分广泛复杂。课程教学活动中常见的一些评价,如课程资源和教材的评价、学生学业评价、教师施教评价等等,可以视为课程评价的子系统。另一方面,它们并不是只在课程评价的过程中才会出现,它们也是独立的,与课程评价并列并存。

  在课程评价中,评价人员也会监控自己的评价行为,对课程评价进行再评价,也就是元评价。为了保证课程评价的质量,元评价日益成为课程评价的对象之一了。

  二、CIPP评价模式之理论进展在方案评价的各种模式中,CIPP模式的应用最为广泛、最为成熟。CIPP是背景(context)、输入(input)、过程(process)和成果(product)这四种评价英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组成的缩略语,该模式由斯塔佛尔比姆(Stufflebeam)及其同事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提出[1]。当时为了对美国政府资助的课程改革计划实施评价,他们先是采用了泰勒的目标模式,结果遇到了困难:学生的情况

  各不相同,评价者很难对课程目标作出一致的描述,而且目标模式只在课程实施结束时才提交评价报告,对于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无法解决。于是斯塔佛尔比姆与他的同事认识到,必须确立一种新的评价模式,为课程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评价不是为了证明(prove),而是为了改进(improve)。

  在很长的时间内,CIPP模式主要包括了四种评价即四个步骤。不过,从本世纪初开始,斯塔佛尔比姆重新反思自己的评价实践,感到四步骤的CIPP模式还不足以描述和评价长期的、真正成功的改革方案。为此,他对其作出了补充和完善,把成果评价分解为影响(impact)、成效(effectiveness)、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和可应用性(transportability)评价4个阶段,由此构成了7个步骤的评价模式。斯塔佛尔比姆对每个阶段的含义及其具体活动,作出了更为明确的阐述[2]。

  (一)背景评价,是对所在环境的需求、资源和问题的评价。在该阶段,评价者的活动包括:对方案所在的背景信息,尤其是方案受益人(beneficiaries)需求和资源的信息,进行收集和评估;访问方案的领导者,了解和讨论他们对于受益人需求的各种看法观点,识别本方案需要解决的问题;访问其他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s),进一步了解受益人的需求和资源,识别本方案待解决的问题;以受益人的需求和潜在资源为依据,评价方案的目标;指派一位评价者,监督和记录各种方案所处环境的数据资料,包括其它的相关方案、地区资源、地区需求和问题、政治动态等;方案的有关职员,应当定期向评价小组呈交收集到的有关方案受益人和环境的资料;每年或者在某个合适的时间,评价小组应该向委托人或者大家公认的利益相关者,递交背景评价草案报告,就方案有关的需求、资源和问题,连同对方案目标和优先事项的评价,提供最新的评价信息;大约每年进行反馈讨论会,就背景评价的结果,向委托人和利益相关者作出汇报、进行

  讨论;完成背景评价报告,提出具体的改善措施,呈交给委托人和公认的利益相关者。

  (二)输入评价,对其它可供选择的方案、本方案的设计和工作计划、本方案的财政预算等进行评价。评价者的任务包括:鉴别和调查已有的方案,以便作为新方案的对照;评价方案建议的策略,考查它与背景需求的吻合程度,以及其可行性程度;评价方案建议的策略,考查它与已有的研究和文献之结论的吻合程度;评价方案

  建议的策略,考查它与其它方案相比之下的优点;评价方案的财政预算,考查其能否保证完成预定的工作;评价方案的工作计划和日程安排,考查它已有的安排是否充足、技术上是否可行和政治上是否可行;撰写输入评价草案报告,呈交给委托人和公认的利益相关者;举行反馈讨论会,就输入评价的结果,进行讨论;完成输入评价报告,提出具体的改善措施,呈交给委托人和公认的利益相关者。

  (三)过程评价,监督、记录和评价方案进展中的活动。评价者的任务包括:对方案的实施状况,评价小组进行监督、观察、以图像或者录音的方式记录、以及定期撰写进展报告;与方案的参与人员紧密合作,记录方案实施中的事件、问题、费用、以及资源分配;定期访问受益人、方案领导、员工,以获取有关方案实施的资料;在方案档案库(profile)中,及时更新有关方案实施状况的资料和报告;定期撰写过程评价草案报告,发放给委托人和公认的利益相关者;在反馈性讨论会上,呈现和讨论过程评价的结果;完成各阶段的过程评价报告,提出具体的改善措施,呈交给委托人和公认的利益相关者。

篇三:cipp评价模式以什么为中心

  泰勒的目标评价模式的七个步骤

  (1)确定教育目标或课程目标首先我们要确定教育或课程推进过程最后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这实

  际上是一个目标系统,这个目标系统在我们的课程计划中要有步骤地体现出来。课程的具体目标应当是在总体目标指导下提出来的能够使我们教学进行实际操作的目标。(2)以具体行为和具体内容的方式阐述每一个目标

  在教学和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想使每一个具体目标都具有可操作性,我们就要提出我们所认可的行为目标(behaviorobjectives)。有了行为目标,我们才能在教学中进行具体操作,才能在评价过程中依据这些目标实施具体的评价活动。(3)确定使用目标的情景

  目标只有在具体的情景中才能够体现出它的具体内容、目标指向和目标特点,所以我们要确定目标使用的情景,如在什么情况下实现某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有什么样的人参加,等等。(4)确定情景呈现的方式

  在具体的教学和课程实施中,我们要明确目标情景用什么方式呈现。(5)确定获取信息的记录方式

  如何收集、提取和分析信息,以及在提取过程中使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手段来实现目标,这些在我们的评价设计中要有实质性的设定(6)确定如何赋分

  我们要确定评价所使用的计分方法(scoring)、计分单位和计分形式,还要确定在赋分过程中的权重问题。(7)确定获取样本的手段

  在评价过程中,只有提取样本和证据才能进行有效的评价。获取样本需要一定的手段,这些手段可以是实施的措施,可以是收集信息的工具。

  价值:

  第一,泰勒课程评价模式的提出标志着课程评价科学化的开端。在这一评价模式问世之前,教育评价并没有成为独立的科学领域。那时,人们往往用测试取代课程评价乃至整个教育评价。人们进行测试的目的在于鉴别学生的某些特征与能力,对测试结果的分析主要集中于学生,总是从学生身上寻找失败的原因。泰勒的课程评价模式则把评价与测试严格区别开来。这种独到见解深刻反映了课程评价的实质,开创了课程评价的新纪元。第二,泰勒的课程评价模式强调预定的具体目标。人的任何行为都具有目的性,目的是人们行动的方向、依据与力量。行为的目的性是人的能动性的重要体现。基于这一观点,泰勒把预定的具体的行为目标作为课程评价的出发点和根本依据。因此,泰勒倡导的课程评价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毫无疑问,这有可取之处。第三,泰勒的课程评价模式具有一套逻辑严密的评价程序。这一评价模式从确定目标到结果的分析利用,结构紧凑,逻辑严密。预定的目标决定了教育活动的方向,提供了课程评价的标准,通过恰当的评价情境,采用合适的评价工具,便可获取所需的行为变化的证据。通过对行为证据的分析处理,便可找出实际工作与教育目标的吻合度,促使实际工作尽可能地逼近目标。这套严密的评价程序为评价工作者提供了可遵循的路线。第四,泰勒的课程评价模式重视综合性评价。这一评价模式反对过去只注意分数、计算均分的简单做法,主张运用多种评价手段与方法,对学生的各方面的实际进步进行综合性评价,即不仅评价学生学了多少知识,而且评价学生的智能、身体健康状况及思想道德水平。

  精选文档

  局限性对目标没有自身的评价,即对目标的合理性没有加以评价;

  只观察了预期目标有无达到,非预期性效果没有评价;所定目标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教育管理者提出的,很少考虑学生需要;不能用统一的目标来评价自由发展的人,重结果轻过程。其一是评价标准的随意性与机械性。泰勒的课程评价模式将预定的具体目标作为评价的根本标准,这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因为实际的学校教育活动是相当复杂的。学校在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难以预料的、偶然的因素。这些因素既可促进也可阻碍预定的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并不是所有行为目标都可预先确定的。同时,人的行为也是相当复杂的,并非所有行为都可用“行为成分”——“内容成分”来具体表示。基于上述两方面的片面认识,泰勒对课程评价的标准作了简一单化的片面理解.其二是重结果轻过程。泰勒的课程评价模式片面强调终结性评价,而忽视了必要的形成性评价。诚然,终结性评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事实证明,只有终结性评价是不够的。由于课程设计与实施是个动态过程,所以,要想不断获取课程实施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控课程的运行机制,使课样设计与课程改革保持最佳状态,就必须重视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终结性评价的重要基础,终结性评价是形成性评价的延续。我们在进行课程评价时,终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

  CIPP评价模式

  CIPP评价模式,亦称决策导向或改良导向评价模式,是美国教育评价家斯塔弗尔比姆倡导的课程评价模式。它认为评价就是为管理者做决策提供信息服务的过程。背景评价(ContextEvaluation)、输入评价(InputE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Evaluation)、结果评价(ProductEvaluation)构成了CIPP评价模式。

  背景评价是对方案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和判断,即对目标本身的诊断性评价,为计划决策服务。

  输入评价是在背景评价确定了方案的目标之后,对各种备择方案的相对优点加以识别和评定的活动,实质上是对方案的可行性、效用性的评价,为组织决策服务。

  过程评价是对方案实施情况的监督和检查,目的在于调整和改进实施过程,也即方案实施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为实施决策服务。

  成果评价是测量、判断、解释方案的成就,也即是终结性评价,为再循环决策服务。

  一、进步性。

  1、批判的继承了泰勒模式。首先,针对泰勒模式中回避教育的价值问题而提出了背景评价,将目标

  纳入到评价活动之内,使目标本身的合理性受到审查。其次,针对泰勒模式忽视条件和非预期结果,提出了输入评价和过程评

  价,对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和任务完成的过程进行了鉴定与监督。

  —

  2

  第三,吸收了泰勒模式中的结果评价的合理成分,发展成为以现代系统论为基础,具有严密逻辑性、持续性的方案的操作体系,为督导人员和学校管理人员提供了一套系统的观察模式,并为改良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一套系统的解释程序。2、突出了评价的发展性功能。

  教育评价的传统观念认为,教育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证明,主要任务是以测验为手段,来鉴别和挑选适合教育的儿童,评价的重点放在活动结果上。CIPP评价模式并未忽视评价的终结性和诊断性功能,但它还重视评价的形成性功能。强调教育评价的形成性功能符合教育改革和发展对教育评价提出的要求,也是对教育评价认识深化的结果。把评价目的由证明转向改进,是教育评价史上的重大飞跃。3、整合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二、局限性。

  1、评价缺乏价值判断。在整个评价过程中,更多的都是注重描述性的信息,而对活动各个方

  面,包括将要做出的决策和将来采取的备择行动方案,则缺乏价值上的判断,该模式的评价能否被称为评价活动遭到质疑。2、评价者主要是为决策者收集信息来供决策人决策,忽视了决策人之外的一切需要和价值取向,降低了评价的意义和有效性。3、CIPP模式实施灵活的特点导致其缺乏严密的评价程序,评价类型具有多开端性。4、CIPP模式的评价步骤、内容较为复杂,需要专业人士参与,且需要有各类信息源的配合,充裕的经费及科学的分析技术,同时还要建立在教育决策合理、民主、公开的基础之上,因此使用范围缩小了不少。

  —

  精选文档3

篇四:cipp评价模式以什么为中心

  CIPP评价在高职课程评价中的应用(全文)

  一、过程评价指向课程实施的过程,为课程质量做好监控过程评价可以采用的方法有跟踪听课、现场观察、文档检查、

  随堂问卷、座谈等方式对课程方案的执行效果、学生学习等进行评价。主要内容有:教师教学组织、教学情境设计、教学方法和形式的情况,项目任务的安排和执行情况,学生的课堂学习表现和学生项目任务的完成情况等。

  二、结果评价指向课程的最终结果,为课程质量做好检验结果评价是CIPP评价模式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对目标达到程度所做的评价。课程实施的对象是学生,所以课程实施结果的评价也应该重点放在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提高等方面。结果评价采用的方法是,通过学生自评、教师评价、行业专家评价和社会评价等多种方式,对项目化课程实施后产生的影响、成效、可持续性和推广性等进行全面评价。同时,任何教育最后的成果都是毕业生,所以关注毕业生的成效也是衡量课程质量的重要标准。综上,CIPP模式是一种过程取向的课程评价模式,它将课程目标、课程开发、实施的全过程全都纳入评价范围之内,将评价的范围覆盖到整个课程运行的全过程中,同时还注重课程实施的实际过程和效果。CIPP模式将评价与课程的方案和实施紧密联系,及时发现问题,从而反馈和改进方案,这对于整个项目课程的运行和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三、CIPP评价模式在商业摄影课程评价中的应用

  -1-

  商业摄影是高职影视专业的主干课程,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各种不同类型商业摄影的拍摄表现方法,培养学生作为商业摄影师的基本职业能力和素养。根据项目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流程,整个评价体系的设计,重点对应课程的四个领域:即课程开发,课程方案,课程教学过程和课程实施结果。其中,①课程开发的评价重点是对课程开发的准备、课程目标进行评价;②课程方案的评价重点是对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及课程资源等进行评价;③课程教学过程的评价重点是对教学过程中项目开展情况、教师教学组织、学生学习表现和项目任务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④课程实施结果的评价重点侧重于对学生的评价,尤其是学生职业能力提高、职业素养培养等方面展开评价。具体评价体系如图1所示。

  1.商业摄影课程开发的评价我们与重庆金夫人婚纱摄影公司、重庆龙摄影公司等专业摄影机构和企业建立了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本课程在开发的时候,引入了企业真实项目,同时依托校内实践基地也开发一部分自建项目,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项目课程,开展项目教学,强调教学过程也就是项目完成的过程。对于项目课程开发的评价重点是对课程开发的背景和课程目标展开评价。其中:①课程开发的背景评价,先评价课程在整个专业培养中的定位和作用,有无开设和开发的必要;然后检查与课程相关的市场调研和分析报告,人才需求报告、专家论证报告等,为课程的开发面向产业和市场需求

  -2-

  做好准备。②课程目标的评价主要考查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能否达到行业企业对于工作岗位的实际要求,且符合学生实际和学校办学定位。各项具体目标和总体目标表述清楚,可实时性强。课程目标的评价,如表1所示。

  2.商业摄影课程方案的评价课程方案是由课程开发团队共同制定、收集的一系列与课程有关的文稿、资料、资源。包括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材教案、教参、项目任务书、项目指导书、实训指导书、课程纸质或电子资源、课程资料库等。此外也包括课程的教学团队、实训指导人员等。对课程方案进行评价,即对以上资料资源进行检查和审查,确保其合理规范、满足课程实施的需要。商业摄影是与市场接轨非常紧密的课程,其课程方案中一定要体现市场新技术、新潮流、新风格;单个项目的设计要涵盖摄影市场的主流项目;各类教学资源和设备与市场发展同步,教学人员有行业一线工作经验等。商业摄影课程方案具体的评价项目和内容,如表2所示。3.商业摄影课程实施的评价商业摄影课程的教学实施主要依托校企合作的实际项目,比如拍摄证件照、拍摄艺术人像、拍摄时装人像、拍摄写真人像、拍摄产品广告等,主要教学场地为摄影棚、户外拍摄基地,项目生产和完成过程即是教学过程。所以对教学过程的评价重点在于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表现和项目完成的实际情况。且评价主体也由原来单一的教师主体变成了教师、学生、企业人员、“客

  -3-

  户”(模特或商户)的综合评价。教师、学生主要评价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学习方法、态度纪律等;企业人员和“客户”主要对单个项目,即作品进行评价。以商业摄影课程中“影棚写真人像”教学项目为例,学生学习表现和项目完成考核标准,如表3所示。

  4.商业摄影课程实施结果的评价任何课程实施的对象和最终结果都是学生,因此商业摄影课程实施结果的考核重点是考查学生是否具备职业商业摄影师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通过学生自评、教师评价、企业人员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对学生课程学习后在商业摄影专业技能、社会能力和综合素养方面进行评价。评价的具体标准是能否独立或协作完成具体的商业项目拍摄,同时结合“中级摄影师”职业资格考证的相关要求和标准。商业摄影课程考核具体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评价,如表4所示。四、CIPP模式应用于项目课程评价的效果与反思运用CIPP评价模式构建的项目课程评价体系,将课程运行的整个过程全都纳入了评价范围。通过近两年用于商业摄影课程的评价实践,对于课程优化、改进教学、促进学习等方面的效果良好:①通过评价使课程与行业新要求、新标准接轨,使人才培养定位更准确、更符合行业需求;②促进了课程方案的改进、优化和可持续发展;③促进了教师在专业领域的成长与不断提高;④转变了课堂教学和学习方式,更加注重创新、协同学习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了学生与职业就业的接轨;⑤有效发挥了评价的激励功能,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更加深入,提

  -4-

  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⑥很好地发挥了评价的改进功能,使课程从开发到实施到结果,通过评价进行串联,形成了良性循环,全面提高了课程质量和学习效果。因此,CIPP评价模式是适用于高职项目化课程的评价,通过评价体系的不断优化和完善定能有效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当然,项目化课程评价的改革实践还在不断规范和完善的过程中,对于任何评价模式和体系而言都需要恰当的、发展性的应用。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只有边学习、边实践、边改进,才能面对不断更新的知识领域和个性化的学生,从而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篇五:cipp评价模式以什么为中心

  CIPP教育评价模式探析

  肖远军

  【期刊名称】《教育科学》

  【年(卷),期】2003(019)003

  【摘要】CIPP模式是教育领域中影响较大、应用较广的评价模式,但国内缺乏系统介绍和评析.本文重点介绍了CIPP模式的基本观点、设计思路和实施步骤,并对该模式的优势和局限性作了系统评析.

  【总页数】4页(P42-45)

  【作者】肖远军

  【作者单位】浙江教育学院,教管分院,浙江,杭州,3100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0-058.1

  【相关文献】

  1.基于CIPP模式的研究生创新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李杨露2.基于CIPP模式的高校国家安全教育评价研究[J],金娜3.基于CIPP模式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的思考[J],张博;王婷婷4.基于CIPP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评价模式研究[J],杨海华5.基于CIPP模式的中小学心理教育评价系统设计[J],郭少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六:cipp评价模式以什么为中心

  CSE模式与CIPP模式CSE模式究其发展历史而言,它是一门正在蓬勃发展中的新兴学科。教育评价有几个影响较大的基本模式:泰勒模式、CIPP模式、CSE模式、反对者模式、应答模式、消费导向模式、目标游离模式。教师评价是对教师工作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的活动,它的目标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提高教学技能。发展性教师评价以促进教师个人发展和改进学校工作为根本目的。发展性评价是一种形成性评价,是以人为本,面向教师未来发展,以尊重教师主体地位和人格为前提的评价也是激发全体教师的主体精神。最大可能的实现其价值的评价。教师发展的评价方法有三种:cse评价法、档案袋评定法、自我控制法,下面我们主要介绍cse评价法。

  cse评价模式是以美国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评价研究中心(CenterforStudyofElvaluation)命名的一种评价模式,该中心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一直在研究和推广的这一评价模式。

  cse评价是一种综合性评价,他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它是一种为教育改革提供服务的评价模式;第二,在该评价模式中评价的形成性功能与总结性功能得到了有机统一;第三,这是一种动态的评价,评价活动贯穿于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他从教育目标的确立开始,到教育质量的全面检查为止,在教育改革的各个阶段,根据教育改革的需要为教师和管理人员提供评价服务。cse评价是一种较为实用的评价模式。它包括四个活动阶段:第一,需要评价,自我发展需要评定,指对教师自我发展目标的认定也就是问题的选择;第二,自我发展方案评定,就是教师自己对实现自我发展目标方面成功的可能性进行评定,是计划的选择阶段;第三,形成性评定,指教师在实现自我发展性目标过程中发现成功和不足之处,及时修改自己的行动方案,从而保证发展目标的实现,是计划的修正阶段。第四,总结性评定,指教是对自我发展性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判断,通过反思,调整自己的发展目标,是自己的专业素养不断发展,是计划的批准或采纳阶段。第一阶段:需要评定阶段核心问题是确定教育的目标,主要是为决策者设定目标而服务的,也就是问题的选择,即选择课题。如何选择问题:1、自己感兴趣的问题2、教学中遇到的难题3、自己还说不清的问题4、学生与老师的看法不一致的问题5、教师的意图与课堂实施效果不一致的问题。问题的选择可以是任何一种发生在教学中的,教师最希望了解和最希望改变的现实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我们希望达到改进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在确定选题时,理清思路:1、你有没有一个一直就希望解决的问题2、你希望发挥你的哪些优势3、你的教学有没有出现过使

  你烦躁不安或不解的时候4、我希望改进......5、学生对.....不满意,怎样才能改进6、我对......感到不解7、我常常会因为一些什么事情而生气或发脾气?

  第二阶段:选择计划阶段主要的工作目的是对各种可供选择的计划进行评价,并在各种方案中选择一个能够满足教育需要的计划,又称为计划的选择阶段。以下是我们在制定行动计划时可参照的步骤和需要考虑的问题:1、给自己的行动计划起一个名称;2、对自己的行动计划进行理论论证。就是说,为什么要采用这种行动计划,而不是另一种行动计划?3、描述计划的内容和所准备使用的教材(或材料)等;4、说明如何使用这些材料;5、制定一个行动研究工作计划或执行方案的时间表;6、明确数据收集的方式和时间;7、说明和描述评价工具,论证其有效性以及是否符合研究的目标;8、描述所需资源和技术支持。第三阶段:形成性评价阶段这一阶段的评价主要是确定所实施的计划是否符合与原定计划相一致,通过发现计划在教育过程中成功与不足之外,随时修正某些偏离目标的地方,以保证目标的达成度,这一阶段又称为计划的修正阶段。举例说明:一名英语教师制定的近期与远期目标:发展近期目标1、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量,让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2、练好自己的口语,做一名口语流畅的教师;3、练习好英文板书,绝不误导一名学生;4、改变对学生的态度,做一名有爱心的教师;5、对自己严格要求,积极上进,力求让自己的业务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发展远期目标1、多读多思,坚持写教学随笔,提高自己的理论层次;2、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积极参加学历进修、继续教育等学习活动,不断给自己充电,提升个人修养,做有品位的教师;3、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敬业爱岗,为人师表,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真正成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第四阶段:总结性评价阶段工作的重点是对教育质量作出全面的评价和相应的判断,判断之后对所评价计划是推广、保留、修正,还是放弃作出最终选择,这一阶段又称为计划的批准或采纳阶段。CIPP评价模式,亦称决策导向或改良导向评价模式,它认为评价就是为管理者做决策提供信息服务的过程。背景评价(ContextEvaluation)、输

  入评价(InputE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Evaluation)、结果评价(ProductEvaluation)构成了CIPP评价模式。

  背景评价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评定其需要、问题、资源和机会。输入评价是在背景评价的基础上,对达到目标所需的条件、资源以及各被选方案的相对优点所做的评价,其实质是对方案的可行性和效用性进行评价。过程评价是对方案实施过程中作连续不断地监督、检查和反馈。结果评价是对目标达到程度所做的评价,包括:测量、判断、解释方案的成就,确证人们的需要满足的程度等。这四种类型的评价目的、方法与功效各不相同。在CIPP模式运用中,评价者可根据需要采用不同的评价策略,各种评价既可以在方案实施前使用,也可以方案实施中使用。可以实施一种评价,也可以实施几种评价。这完全取决于评价听取人的需要,它是一种十分灵活的模式。

  CIPP模式的基本观点是:评价最重要的目的不在证明,而在改进。它主张评价是一项系统工具,为评价听取人提供有用信息,使得方案更具成效。在搞好评价活动中,评价设计大纲和实施流程是必要的。

  CIPP评价模式的优势是回答了泰勒模式中部分疑难问题,突出了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整合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提高了人们对评价活动的认可程度。其局限性是缺乏价值判断、可能为决策者政治上的便利提供虚假伪证以及其适用范围仍受到挑战。

篇七:cipp评价模式以什么为中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泰勒的目标评价模式的七个步骤(1)确定教育目标或课程目标

  首先我们要确定教育或课程推进过程最后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这实际上是一个目标系统,这个目标系统在我们的课程计划中要有步骤地体现出来。课程的具体目标应当是在总体目标指导下提出来的能够使我们教学进行实际操作的目标。(2)以具体行为和具体内容的方式阐述每一个目标

  在教学和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想使每一个具体目标都具有可操作性,我们就要提出我们所认可的行为目标(behavior

  objectives)。有了行为目标,我们才能在教学中进行具体操作,才能在评价过程中依据这些目标实施具体的评价活动。(3)确定使用目标的情景

  目标只有在具体的情景中才能够体现出它的具体内容、目标指向和目标特点,所以我们要确定目标使用的情景,如在什么情况下实现某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有什么样的人参加,等等。(4)确定情景呈现的方式

  在具体的教学和课程实施中,我们要明确目标情景用什么方式呈现。(5)确定获取信息的记录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何收集、提取和分析信息,以及在提取过程中使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手段来实现目标,这些在我们的评价设计中要有实质性的设定(6)确定如何赋分

  我们要确定评价所使用的计分方法(scoring)、计分单位和计分形式,还要确定在赋分过程中的权重问题。(7)确定获取样本的手段

  在评价过程中,只有提取样本和证据才能进行有效的评价。获取样本需要一定的手段,这些手段可以是实施的措施,可以是收集信息的工具。

  价值:第一,泰勒课程评价模式的提出标志着课程评价科学化的开端。在这一评价模式问世之前,教育评价并没有成为独立的科学领域。那时,人们往往用测试取代课程评价乃至整个教育评价。人们进行测试的目的在于鉴别学生的某些特征与能力,对测试结果的分析主要集中于学生,总是从学生身上寻找失败的原因。泰勒的课程评价模式则把评价与测试严格区别开来。这种独到见解深刻反映了课程评价的实质,开创了课程评价的新纪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泰勒的课程评价模式强调预定的具体目标。人的任何行为都具有目的性,目的是人们行动的方向、依据与力量。行为的目的性是人的能动性的重要体现。基于这一观点,泰勒把预定的具体的行为目标作为课程评价的出发点和根本依据。因此,泰勒倡导的课程评价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毫无疑问,这有可取之处。第三,泰勒的课程评价模式具有一套逻辑严密的评价程序。这一评价模式从确定目标到结果的分析利用,结构紧凑,逻辑严密。预定的目标决定了教育活动的方向,提供了课程评价的标准,通过恰当的评价情境,

  采用合适的评价工具,便可获取所需的行为变化的证据。通过对行为证据的分析处理,便可找出实际工作与教育目标的吻合度,促使实际工作尽可能地逼近目标。这套严密的评价程序为评价工作者提供了可遵循的路线。第四,泰勒的课程评价模式重视综合性评价。这一评价模式反对过去只注意分数、计算均分的简单做法,主张运用多种评价手段与方法,对学生的各方面的实际进步进行综合性评价,即不仅评价学生学了多少知识,而且评价学生的智能、身体健康状况及思想道德水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局限性对目标没有自身的评价,即对目标的合理性没有加以评价;

  只观察了预期目标有无达到,非预期性效果没有评价;

  所定目标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教育管理者提出的,很少考虑学生需要;

  不能用统一的目标来评价自由发展的人,重结果轻过程。其一是评价标准的随意性与机械性。泰勒的课程评价模式将预定的具体目标作为评价的根本标准,这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因为实际的学校教育活动是相当复杂的。学校在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

  些难以预料的、偶然的因素。这些因素既可促进也可阻碍预定的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并不是所有行为目标都可预先确定的。同时,人的行为也是相当复杂的,并非所有行为都可用“行为成分”——“内容成分”来具体表示。基于上述两方面的片面认识,泰勒对课程评价的标准作了简一单化的片面理解.其二是重结果轻过程。泰勒的课程评价模式片面强调终结性评价,而忽视了必要的形成性评价。诚然,终结性评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事实证明,只有终结性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价是不够的。由于课程设计与实施是个动态过程,所以,要想不断获取课程实施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控课程的运行机制,使课样设计与课程改革保持最佳状态,就必须重视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终结性评价的重要基础,终结性评价是形成性评价的延续。我们在进行课程评价时,终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CIPP评价模式

  CIPP评价模式,亦称决策导向或改良导向评价模式,是美国教育评价家斯塔弗尔比姆倡导的课程评价模式。它认为评价就是为

  管理者做提供信息服务的过程。背景评价(ContextEvaluation)、输入评价(InputE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Evaluation)、结果评价(ProductEvaluation)构成了CIPP评价模式。

篇八:cipp评价模式以什么为中心

  CIPP课程评价模式

  摘要:课程评价属于方案评价的范畴。迄今为止,在方案评价模式中,CIPP模式应用最为广泛。在很长时间内,CIPP模式包括背景、输入、过程和成果这4个环节的评价。最近,为了描述和评价长期的、真正成功的改革方案,斯塔佛尔比姆把成果评价分解为影响(impact)、成效(effectiveness)、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和可应用性(transportability)评价4个阶段,由此构成了7个环节的评价模式。按照此模式评价中国的新课程改革,则我们尚有必要强化对课程改革的背景、设计、管理、可持续性、可应用性等的评价和反思。关键词:课程评价方案评价CIPP评价模式新课程改革

  一、课程评价含义辨析就整个社会科学而言,课程评价属于方案评价的范畴。方案评价(programevaluation)是系统地运用科学方法,对方案的设计、实施、改善、或者结果等,收集信息资料,并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方案,常常又称计划、系统、工程、制度、项目、活动等,可以包括任何有组织的、非常规的活动,如社会领域的计划生育制度,一般教育领域的义务教育计划,特定课程领域的新基础课程改革、某课外阅读计划、校本课程开发、作为课程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等。作为方案评价的一种类型,课程评价是系统地运用科学方法,对课程的过程和产物,收集信息资料并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那么,课程的过程和产物又包括哪些成分呢?广义的课程产物,

  主要有课程目标、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课堂教学、学业评价。这些产物,其载体为课程改革总纲、各科目的课程标准、各科目的课程资源和教科书、教师备课计划、教师的实际课堂教学、学业评价中纸笔考试的试卷或者学生档案袋中的作品等。就运作过程而言,主要包括课程设计、课程管理、课程实施等。所以,一项全面系统的课程评价,就会涉及上述各类成分,这就是课程评价的对象。

  这样看来,课程评价的含义和对象十分广泛复杂。课程教学活动中常见的一些评价,如课程资源和教材的评价、学生学业评价、教师施教评价等等,可以视为课程评价的子系统。另一方面,它们并不是只在课程评价的过程中才会出现,它们也是独立的,与课程评价并列并存。

  在课程评价中,评价人员也会监控自己的评价行为,对课程评价进行再评价,也就是元评价。为了保证课程评价的质量,元评价日益成为课程评价的对象之一了。

  二、CIPP评价模式之理论进展在方案评价的各种模式中,CIPP模式的应用最为广泛、最为成熟。CIPP是背景(context)、输入(input)、过程(process)和成果(product)这四种评价英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组成的缩略语,该模式由斯塔佛尔比姆(Stufflebeam)及其同事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提出[1]。当时为了对美国政府资助的课程改革计划实施评价,他们先是采用了泰勒的目标模式,结果遇到了困难:学生的情况各不相同,评价者很难对课程目标作出一致的描述,而且目标模式只在课程

  实施结束时才提交评价报告,对于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无法解决。于是斯塔佛尔比姆与他的同事认识到,必须确立一种新的评价模式,为课程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评价不是为了证明(prove),而是为了改进(improve)。

  在很长的时间内,CIPP模式主要包括了四种评价即四个步骤。不过,从本世纪初开始,斯塔佛尔比姆重新反思自己的评价实践,感到四步骤的CIPP模式还不足以描述和评价长期的、真正成功的改革方案。为此,他对其作出了补充和完善,把成果评价分解为影响(impact)、成效(effectiveness)、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和可应用性(transportability)评价4个阶段,由此构成了7个步骤的评价模式。斯塔佛尔比姆对每个阶段的含义及其具体活动,作出了更为明确的阐述[2]。

  (一)背景评价,是对所在环境的需求、资源和问题的评价。在该阶段,评价者的活动包括:对方案所在的背景信息,尤其是方案受益人(beneficiaries)需求和资源的信息,进行收集和评估;访问方案的领导者,了解和讨论他们对于受益人需求的各种看法观点,识别本方案需要解决的问题;访问其他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s),进一步了解受益人的需求和资源,识别本方案待解决的问题;以受益人的需求和潜在资源为依据,评价方案的目标;指派一位评价者,监督和记录各种方案所处环境的数据资料,包括其它的相关方案、地区资源、地区需求和问题、政治动态等;方案的有关职员,应当定期向评价小组呈交收集到的有关方案受益人和环境的资料;每年或者在某个合适

  的时间,评价小组应该向委托人或者大家公认的利益相关者,递交背景评价草案报告,就方案有关的需求、资源和问题,连同对方案目标和优先事项的评价,提供最新的评价信息;大约每年进行反馈讨论会,就背景评价的结果,向委托人和利益相关者作出汇报、进行讨论;完成背景评价报告,提出具体的改善措施,呈交给委托人和公认的利益相关者。

  (二)输入评价,对其它可供选择的方案、本方案的设计和工作计划、本方案的财政预算等进行评价。评价者的任务包括:鉴别和调查已有的方案,以便作为新方案的对照;评价方案建议的策略,考查它与背景需求的吻合程度,以及其可行性程度;评价方案建议的策略,考查它与已有的研究和文献之结论的吻合程度;评价方案

  建议的策略,考查它与其它方案相比之下的优点;评价方案的财政预算,考查其能否保证完成预定的工作;评价方案的工作计划和日程安排,考查它已有的安排是否充足、技术上是否可行和政治上是否可行;撰写输入评价草案报告,呈交给委托人和公认的利益相关者;举行反馈讨论会,就输入评价的结果,进行讨论;完成输入评价报告,提出具体的改善措施,呈交给委托人和公认的利益相关者。

  (三)过程评价,监督、记录和评价方案进展中的活动。评价者的任务包括:对方案的实施状况,评价小组进行监督、观察、以图像或者录音的方式记录、以及定期撰写进展报告;与方案的参与人员紧密合作,记录方案实施中的事件、问题、费用、以及资源分配;定期访问受益人、方案领导、员工,以获取有关方案实施的资料;在方案

篇九:cipp评价模式以什么为中心

  泰勒的目标评价模式的七个步骤

  (1)确定教育目标或课程目标首先我们要确定教育或课程推进过程最后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这实

  际上是一个目标系统,这个目标系统在我们的课程计划中要有步骤地体现出来。课程的具体目标应当是在总体目标指导下提出来的能够使我们教学进行实际操作的目标。(2)以具体行为和具体内容的方式阐述每一个目标

  在教学和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想使每一个具体目标都具有可操作性,我们就要提出我们所认可的行为目标(behaviorobjectives)。有了行为目标,我们才能在教学中进行具体操作,才能在评价过程中依据这些目标实施具体的评价活动。(3)确定使用目标的情景

  目标只有在具体的情景中才能够体现出它的具体内容、目标指向和目标特点,所以我们要确定目标使用的情景,如在什么情况下实现某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有什么样的人参加,等等。(4)确定情景呈现的方式

  在具体的教学和课程实施中,我们要明确目标情景用什么方式呈现。(5)确定获取信息的记录方式

  如何收集、提取和分析信息,以及在提取过程中使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手段来实现目标,这些在我们的评价设计中要有实质性的设定(6)确定如何赋分

  我们要确定评价所使用的计分方法(scoring)、计分单位和计分形式,还要确定在赋分过程中的权重问题。(7)确定获取样本的手段

  在评价过程中,只有提取样本和证据才能进行有效的评价。获取样本需要一定的手段,这些手段可以是实施的措施,可以是收集信息的工具。

  价值:

  第一,泰勒课程评价模式的提出标志着课程评价科学化的开端。在这一评价模式问世之前,教育评价并没有成为独立的科学领域。那时,人们往往用测试取代课程评价乃至整个教育评价。人们进行测试的目的在于鉴别学生的某些特征与能力,对测试结果的分析主要集中于学生,总是从学生身上寻找失败的原因。泰勒的课程评价模式则把评价与测试严格区别开来。这种独到见解深刻反映了课程评价的实质,开创了课程评价的新纪元。第二,泰勒的课程评价模式强调预定的具体目标。人的任何行为都具有目的性,目的是人们行动的方向、依据与力量。行为的目的性是人的能动性的重要体现。基于这一观点,泰勒把预定的具体的行为目标作为课程评价的出发点和根本依据。因此,泰勒倡导的课程评价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毫无疑问,这有可取之处。第三,泰勒的课程评价模式具有一套逻辑严密的评价程序。这一评价模式从确定目标到结果的分析利用,结构紧凑,逻辑严密。预定的目标决定了教育活动的方向,提供了课程评价的标准,通过恰当的评价情境,采用合适的评价工具,便可获取所需的行为变化的证据。通过对行为证据的分析处理,便可找出实际工作与教育目标的吻合度,促使实际工作尽可能地逼近目标。这套严密的评价程序为评价工作者提供了可遵循的路线。第四,泰勒的课程评价模式重视综合性评价。这一评价模式反对过去只注意分数、计算均分的简单做法,主张运用多种评价手段与方法,对学生的各方面的实际进步进行综合性评价,即不仅评价学生学了多少知识,而且评价学生的智能、身体健康状况及思想道德水平。

  局限性对目标没有自身的评价,即对目标的合理性没有加以评价;

  只观察了预期目标有无达到,非预期性效果没有评价;所定目标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教育管理者提出的,很少考虑学生需要;不能用统一的目标来评价自由发展的人,重结果轻过程。其一是评价标准的随意性与机械性。泰勒的课程评价模式将预定的具体目标作为评价的根本标准,这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因为实际的学校教育活动是相当复杂的。学校在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难以预料的、偶然的因素。这些因素既可促进也可阻碍预定的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并不是所有行为目标都可预先确定的。同时,人的行为也是相当复杂的,并非所有行为都可用“行为成分”——“内容成分”来具体表示。基于上述两方面的片面认识,泰勒对课程评价的标准作了简一单化的片面理解.其二是重结果轻过程。泰勒的课程评价模式片面强调终结性评价,而忽视了必要的形成性评价。诚然,终结性评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事实证明,只有终结性评价是不够的。由于课程设计与实施是个动态过程,所以,要想不断获取课程实施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控课程的运行机制,使课样设计与课程改革保持最佳状态,就必须重视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终结性评价的重要基础,终结性评价是形成性评价的延续。我们在进行课程评价时,终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

  CIPP评价模式

  CIPP评价模式,亦称决策导向或改良导向评价模式,是美国教育评价家斯塔弗尔比姆倡导的课程评价模式。它认为评价就是为管理者做决策提供信息服务的过程。背景评价(ContextEvaluation)、输入评价(InputE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Evaluation)、结果评价(ProductEvaluation)构成了CIPP评价模式。

  背景评价是对方案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和判断,即对目标本身的诊断性评价,为计划决策服务。

  输入评价是在背景评价确定了方案的目标之后,对各种备择方案的相对优点加以识别和评定的活动,实质上是对方案的可行性、效用性的评价,为组织决策服务。

  过程评价是对方案实施情况的监督和检查,目的在于调整和改进实施过程,也即方案实施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为实施决策服务。

  成果评价是测量、判断、解释方案的成就,也即是终结性评价,为再循环决策服务。

  一、进步性。

  1、批判的继承了泰勒模式。首先,针对泰勒模式中回避教育的价值问题而提出了背景评价,将目标

  纳入到评价活动之内,使目标本身的合理性受到审查。其次,针对泰勒模式忽视条件和非预期结果,提出了输入评价和过程评

  价,对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和任务完成的过程进行了鉴定与监督。

  第三,吸收了泰勒模式中的结果评价的合理成分,发展成为以现代系统论为基础,具有严密逻辑性、持续性的方案的操作体系,为督导人员和学校管理人员提供了一套系统的观察模式,并为改良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一套系统的解释程序。2、突出了评价的发展性功能。

篇十:cipp评价模式以什么为中心

  CIPP评价在临床教学管理模式中的探讨

  摘要:目的为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培养新形势下的创新型实践能力较强的医学人才,建立先进的教学管理体系。方法通过“一中心三阶段”进行CIPP评价,持续改进教学管理方法。结果提高教学效果,健全绩效考核机制和教师评价制度,激发教师的积极性,提升同质化教改效果,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显示具有明显的效果P﹤0.05。结论此方法为系统管理方式中的PDCA形式,值得推广应用。

  ABSTRACT:ObjectiveToestablishanadvancedteachingmanagementsysteminordertoimprovethelevelofteachingstaff,cultivateinnovativemedicaltalentswithstrongpracticalabilityinthenewsituation.MethodsTheCIPPwasevaluatedby"onecenterandthreestages"tocontinuouslyimprovetheteachingmanagementmethod.ResultsImprovetheteachingeffectandtheperformanceevaluationmechanismwithteacherevaluationsystem,whichstimulatedtheenthusiasmofteachersbytheeffectofhomogenizationofteachingreformonthebasisofpreviousresearchshowedasignificanteffectp﹤0.05.ConclusionThismethodisthePDCAformofthesystemmanagement,anditisworthpopularizingandapplying.

  为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培养新形势下的创新型实践能力较强的医学人才,我院以“一中心三阶段”为基线,应用CIPP评价模式,自制评价量表,旨在通过先进的教学管理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一中心”是以医学生为中心,在理论教学、实践操作能力、时政教育、人文关怀培养为出发点;“三阶段”指实习前(岗前培训)、实习中和实习后;CIPP模式是由美国著名教育评价专家斯塔弗尔比姆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的,这种模式应能提供整体的、全面的信息,以帮助方案目标的确定、研究计划的修订、方案的实施以及方案实施结果的考核。

  1研究对象

  1.1入选标准:①2019.09-2020.06实习的医学生;②2020.09-2021.06实习的医学生;③能配合工作,按时上交评估表的学生;④没按时上交评估表者除外。

  1.2分组: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为50名实习的医学生,为2019.09-2020.06和2020.09-2021.06的实习生,符合以上筛选标准,均为研究有效;对照组往届毕业实习生随机挑选50名。

  1.3应用CIPP评价模式,根据临床实习情况,自制评价量表,便于实际操作,贯穿于整个教学管理。

  2教学管理方法

  2.1背景评价(ContextEvaluation)

  实习生通常所处环境为门诊、病房、技能培训中心,临床教师带教和指导方法不同,其评价方式因境迁而异;另外,就是实习拓展环境。

  2.2输入评价(InputEvaluation)

  不同的学习环境基础上,实习生对达到学习目标所需的条件、老师的授课效果做评价,其实质是对管理和评价方案的可行性和效用性进行评价。在学生评价的基础上,对比教学成绩、教学内容、学生的整体感受和知识接受度分值等做综合性评价。

  2.3过程评价(ProcessEvaluation)

  对方案实施过程中作连续不断地监督、检查和反馈。在临床、门诊实习中采取一对一带教,实现双向反馈机制,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综合成绩的差异进行对比。

  2.4结果评价(ProductEvaluation)

  确认目标达到程度所做的评价,包括:测量→判断→解释方案的成就→确证医学生对教学效果满意度、学习成绩的差异度、对老师的评价分值做综合分析,对评价系统条目对比统计,不断完善评价系统和教学管理核心制度。

  3调查方法

  调查问卷采用问卷星,根据不同项目、情境、目标不同而设计。调查为无记名问卷,专职调查人员为教学管理人员。数据由后台自动统计。对照组为往届纸质版相关方面调查分析。

  4效果分析

  4.1本课题是以“一中心三阶段”为基线,应用CIPP评价模式,自制评价量表,旨在通过先进的教学管理体系,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培养新形势下的创新型实践能力较强的医学人才。“一中心”是以医学生为中心,在理论教学、实践操作能力、人文关怀培养为出发点;“三阶段”指实习前、实习中和实习后;CIPP模式是由美国著名教育评价专家斯塔弗尔比姆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的,这种模式应能提供整体的、全面的信息,以帮助方案目标的确定、研究计划的修订、方案的实施以及方案实施结果的考核;CIPP分为四个步骤,第一,背景评价,强调应根据评价对象的需要对课程目标本身做出判断,看两者是否一致;第二,输入评价,是帮助决策者达到目标的最佳手段;第三,过程评价,主要通过描述实际过程来确定或预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四,成果评价,即要测量、解释和评判计划的成绩。CIPP其局限性是缺乏价值判断,应用“一中心”“三阶段”教学效果综合评价,体现教学管理模式价值所在,二者相互补充,建立新型多维度的教学管理体系,以提高教学效果,健全绩效考核机制和教师评价制度,激发教师的积极性,提升同质化教改效果,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显示具有明显的效果P﹤0.05,值得推广应用。

篇十一:cipp评价模式以什么为中心

P>  CIPP评估模型

  CIPP评估模型(Context,Input,Process,Product)

  什么是CIPP评估模型?

  美国学者斯塔弗尔比姆(Stufflebeam,D.L.)1967年在对泰勒行为目标模式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CIPP模型。CIPP评估模型由四项评估活动的首个字母组成:(1)背景评估(Contextevaluation),(2)输入评估(Inputevaluation),(3)过程评估(Processevaluation)4、成果评估(Productevaluation)简称CIPP评估模型。这四种评价为决策的不同方面提供信息,所以,CIPP模型亦称决策导向型评价模型。CIPP评估模为项目、工程、职员、产品、协会和系统等的评估提供了较全面的指导,尤其是那些准备长期开展并希望获得可持续性改进的项目。

  CIPP评估模型的具体内容

  (一)背景评估(Contextevaluation)

  CIPP模型对背景评估的内容界定为:了解相关环境;诊断特殊问题;分析培训需求;确定培训需求;鉴别培训机会;制定培训目标等。其中确定培训需求和设定培训目标是主要任务。[编辑]

  (二)输入评估(Inputevaluation)

  输入评估包含的事项有:收集培训资源信息;评估培训资源;确定如何有效使用现有资源才能达到培训目标;确定项目规划和设计的总体策略是否需要外部资源的协助。[编辑]

  三、过程评估(Processevaluation)

  过程评估的目的是为那些负责实施培训项目的人们提供信息反馈,以及时地、不断地修正或改进培训项目的执行过程。过程评估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得以实现:洞察培训执行进程中导致失败的潜在原因,提出排除潜在失败失败原因的方案;分析培训执行进程中导致失败的不利因素,提

  出克服不利因素的方法;分析并说明培训执行中实际发生的事情和状况;分析并判断它们与目标之间的距离;坚持在培训执行过程中提供有关既定决策和新的决策等,诚然,同其他阶段的评估一样,过程评估也需要建立在大量的相关信息基础之上。这些信息、数据的收集既可以使用正规的方法,也可以使用非正规的方法,这些方法包括意见反馈表、等级打分表以及对现存记录的分析等。[编辑]

  四、成果评估(Productevaluation)

  成果评估的主要任务是对培训活动所达到的目标进行衡量和解释,其中既包括对所达到的预定目标的衡量和解释。特别需要认定的是,成果评估并不限于培训结束以后,它既可以在培训以后进行,也可以在培训之中进行。[编辑]

  CIPP评估模型的特点

  CIPP评估模型有着显著的特点。尤其重要的是它的全程性特点、过程性和反馈性特点。所谓全程性特点,就是它真正将评估活动贯穿于整个哦欸寻过程的每个环节。或者说,它与培训活动的任何一个步骤都发生连接:背景评估对应于确定培训需求和确定培训目标环节;输入评估对应于决定培训战略和设计与计划培训步骤,过程评估对应于执行培训的步骤。所谓过程性特点,其集中表现是提出了对培训项目的执行过程进行监控。从而使培训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导致失败的潜在原因、不利因素以及培训目标之间尚存的距离等情况变得清晰明朗,也更使培训项目在执行过程中能够不断据此作出适时适当的战略、策略调整或方式、方法改进。所谓反馈性特点,即CIPP模式明确提出了成果评估既可以在培训以后进行,也可以在培训之中进行。也就是说,CIPP模式不仅希望培训以后进行成果评估,使其反馈意义更多地作用于后续的培训项目,同样还希望在培训之中进行成果评估,以使其反馈意义更多地作用于正在实施着的培训活动。实践表明,培训执行中的成果评估一方面将再次为改善和促进培训进程提供更多有益的依据和动力,另一刚边将有助于充分挖掘学员的学习潜能和强化学院的学习动机。[编辑]

  CIPP评估模型的优缺点

  CIPP评估模型相对CIRO模型而言,可以说是一次重大的补正,CIPP评估模型一方面补正了CIRO评估模型的不足,同时又起到了对柯氏四级培训评估模式的完善作用。其中的关键就是将评估活动切入到了整个培训过程的核心地带——执行培训环节,而成果评估又不仅被置于培训以后,重在对后续培训项目的设计产生价值,更被明确置于培训之中,旨在对本次培训项目的推进产生作用。CIPP模型虽然显示了评估的全程意义、过程意义和反馈意义,却还有待对成果评估等作出更多内容及应用的思考。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

篇十二:cipp评价模式以什么为中心

P>  目标评价模式目标(objective)评价模式是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评价原理"可概括为七个步骤:确定教育计划的目标;根据行为和内容来解说每一个目标;确定使用目标的情境;设计呈现情境的方式;设计获取记录的方式;确定评定时使用的计分单位;设计获取代表性样本的手段.泰勒的评价原理是以目标为中心来展开的,主要针对20世纪初形成并流行的常模参照测验的不足而提出的。泰勒的“课程原理”可以概括为四个步骤:确定课程目标、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根据目标评价课程.其中,确定目标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因为其他所有步骤都是围绕目标而展开的。这也是为什么人们把它称为目标模式的原因。在泰勒看来,如果我们要系统地、理智地研究课程计划,首先必须确定所要达到的目标。除非评价方法与课程目标相切合,否则评价结果便是无效的。由此可见,评价的实质,是要确定预期课程目标与实际结果相吻合的程度。目标评价模式强调要用明确的、具体的行为方式来陈述目标.评价是为了找出实际结果与课程目标之间的差距,并可利用这种信息反馈作为修订课程计划或修改课程目标的依据.由于这一模式既便于操作又容易见效,所以很长时间在课程领域占有主导地位.但由于它只关注预期的目标,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因素,因而导致了不少人的批评。目的游离评价模式目的游离(goal-free)评价是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端而提出来的。他认为,评价者应该注意的是课程计划的实际效应,而不是其预期效应,即原先确定的目标。在他看来,目标评价模式只考虑到与其效应,忽视了非预期的效应(或称为“副效应”、“第二效应”)。斯克里文主张采用目的游离评价的方式,即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评价者不应受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影响.尽管这些目标在编制课程时可能是有用的,但不适合作为评价的准则。因为评价者要收集有关课程计划实际结果的各种信息,不管这些结果是预期的还是非预期的,也不管这些结果是积极地还是消极的。只有这样才能对课程计划作出准确的判断。然而,目的游离评价也遭致了不少人的批评.主要的问题是,如果在评价中把目标搁在一边去寻找各种实际效果,结果很可能会顾此失彼,背离评价的主要目的。此外,目的完全“游离”的评价是不存在的,因为评价者总是会有一定的评价准备,游离了课程编制者的目的,评价者很可能会用自己的目的来取而代之.严格地说,目的游离评价不是一个完善的模式,因为它没有一套完整的评价程序,所以有人把它当做一种评价的原则.CIPP评价模式CIPP是由背景评估(contextevaluation)、输入评价(input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evaluation)、成果评价(productevaluation)这四种评价名称的英文第一个字母组成的略缩词。斯塔弗尔比姆认为,评价不应局限在评定目标达到的程度上,而应该是为课程决策提供有用信息的过程,因而他强调,重要的是为课程决策提供评价材料。CIPP模式包括收集材料的四个步骤。背景评价,即要确定课程计划实施机构的背景,明确评价对象及其需要,明确满足需要的机会,诊断需要的基本问题,判断目标是否已反映了这些需要。输入评价,主要是为了帮助决策者选择达到目标的最佳手段,而对各种可供选择的课程计划进行评价。过程评价,主要是通过描述实际过程来确定或预测课程计划本身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对计划实施情况不断加以检查.成果评价,即要测量、解释和评判课程计划的成绩.它要收集与结果有关的各种描述与判断,把他们与目标以及背景、输入和过程方面的信息联系起来,并对它们的价值和优点作出解释。CIPP评价模式考虑到影响课程计划的种种因素,可以弥补其他评价模式的不足,相对来说

  比较全面。但由于它的操作过程比较复杂,难以被一般人所掌握.外观评价模式外观(countenance)评价模式是由斯塔克提出的。他认为,评价应该从三方面收集有关课程的材料:前提条件、相互作用、结果。前提条件是指教学之前已存在的、可能与结果有因果关系的各种条件;相互作用是指教学过程,主要是指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结果是指实施课程计划的效果。对于这三个方面的材料都需要从两个维度—-描述与批判——作出评价。描述包括课程计划打算实现的内容和实际观察到的情况这两方面的材料;评判也包括根据既定标准的评判和根据实际情况的评判两种.按照外观评价模式,课程评价活动要在整个课程实施过程中进行观察和收集资料.它不限于检查教学结果,而是注重描述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动态现象。由于它把课程实施过程前后的材料作为参照系数,这比以前的评价模式更为周到.但它把个人的观察、描述的判断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很可能会渗入个人的主观因素。此外,前提条件、相互作用和结果因素三者的界限并不是绝对的,相互作用或教学过程本身会存在众多的前因与后果。差距评价模式差距(discrepancy)评价模式是由普罗佛斯提出的。他指出,一些评价模式只重视几种课程计划之间的比较,没有注意该计划本身所包含的成分。而事实上,一些自称在实施某种课程计划的学校,并没有按照该课程计划来运作,所以,这类计划之间的比较并没有什么意义.差距模式旨在揭示计划的标准语实际的表现之间的差距,以此作为改进课程计划的依据。差距评价模式包括五个阶段。设计阶段,即要界定课程计划的标准,以此作为评价依据。装置阶段,它要了解所装置的课程计划与原先打算相吻合的程度,所以必须收集已经装置的课程计划有关方面(包括预期目标、前提条件和教学过程)的材料。过程阶段,或称过程评价,即要了解导向最终目的的中间目标是否达成,并借此进一步了解前提条件、教学过程、学习结果的关系,以便对这些因素作出调整。产出阶段,或称结果评价,即要评价所实施的课程计划的最终目标是否达成.成本效益分析阶段,或称为计划比较阶段,目的在于表明哪种计划最经济有效。这需要对所实施的计划与其他各种计划作出比较。在这个评价模式中,除了最后一个阶段,前四个阶段都需要找出标准和实际表现,比较这两者之间的差距,探讨造成差距的原因,并据此决定是否继续到下一阶段,还是重复这一阶段,或是中止整个计划,差距评价模式注意到课程计划应该达到的标准(应然)与各个阶段实际表现(实然)之间的差距,并关注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以便及时作出合理的抉择,这是其他评价模式所无法比拟的.但在“应然”与“实然”之间,会遇到许多价值判断的问题,这是一般评价手段难以解决的.

篇十三:cipp评价模式以什么为中心

P>  CIPP课程评价模式简析

  黄静宜

  【期刊名称】《职业技术教育》

  【年(卷),期】2005(000)010

  【摘要】课程评价模式可以为人们具体实施课程评价时提供范例.CIPP是一种在国内外影响较大的课程评价模式.本文对CIPP课程评价模式的产生背景、基本内容、优势及劣势等方面进行介绍.

  【总页数】2页(P38-39)

  【作者】黄静宜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23.04

  【相关文献】

  1.CIPP模式在台湾地区大学系所评鉴应用的简析[J],骆永宽;兰应飞2.基于CIPP模式的民办高职院校爱国主义教育课程评价模式构建[J],徐晓霞3.CIPP评价模式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吕泊怡;黄欢;赵智军4.基于CIPP模式的高职创新创业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蔡薇5.依托CIPP模式,构筑爱国主义教育课程评价体系[J],李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十四:cipp评价模式以什么为中心

P>  泰勒的目标评价模式的七个步骤

  (1)确定教育目标或课程目标

  首先我们要确定教育或课程推进过程最后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这实际上是一个目标系统,这个目标系统在我们的课程计划中要有步骤地体现出来。课程的具体目标应当是在总体目标指导下提出来的能够使我们教学进行实际操作的目标。(2)以具体行为和具体内容的方式阐述每一个目标

  在教学和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想使每一个具体目标都具有可操作性,我们就要提出我们所认可的行为目标(behaviorobjectives)。有了行为目标,我们才能在教学中进行具体操作,才能在评价过程中依据这些目标实施具体的评价活动。(3)确定使用目标的情景

  目标只有在具体的情景中才能够体现出它的具体内容、目标指向和目标特点,所以我们要确定目标使用的情景,如在什么情况下实现某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有什么样的人参加,等等。(4)确定情景呈现的方式

  在具体的教学和课程实施中,我们要明确目标情景用什么方式呈现。(5)确定获取信息的记录方式

  如何收集、提取和分析信息,以及在提取过程中使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手段来实现目标,这些在我们的评价设计中要有实质性的设定(6)确定如何赋分

  我们要确定评价所使用的计分方法(scoring)、计分单位和计分形式,还要确定在赋分过程中的权重问题。(7)确定获取样本的手段

  在评价过程中,只有提取样本和证据才能进行有效的评价。获取样本需要一定的手段,这些手段可以是实施的措施,可以是收集信息的工具。

  价值:

  第一,泰勒课程评价模式的提出标志着课程评价科学化的开端。在这一评

  价模式问世之前,教育评价并没有成为独立的科学领域。那时,人们往往用测试取代课程评价乃至整个教育评价。人们进行测试的目的在于鉴别学生

  的某些特征与能力,对测试结果的分析主要集中于学生,总是从学生身上寻找失败的原因。泰勒的课程评价模式则把评价与测试严格区别开来。这

  种独到见解深刻反映了课程评价的实质,开创了课程评价的新纪元。第二,泰勒的课程评价模式强调预定的具体目标。人的任何行为都具有目的性,目的是人们行动的方向、依据与力量。行为的目的性是人的能动性的重要体现。基于这一观点,泰勒把预定的具体的行为目标作为课程评价的出发点和根本依据。因此,泰勒倡导的课程评价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毫无疑问,这有可取之处。第三,泰勒的课程评价模式具有一套逻辑严密的评价程序。这一评价模式

  从确定目标到结果的分析利用,结构紧凑,逻辑严密。预定的目标决定了教育活动的方向,提供了课程评价的标准,通过恰当的评价情境,采用合适的评价工具,便可获取所需的行为变化的证据。通过对行为证据的分析处

  理,便可找出实际工作与教育目标的吻合度,促使实际工作尽可能地逼近目标。这套严密的评价程序为评价工作者提供了可遵循的路线。第四,泰勒的课程评价模式重视综合性评价。这一评价模式反对过去只注意分数、计算均分的简单做法,主张运用多种评价手段与方法,对学生的各方面的实际进步进行综合性评价,即不仅评价学生学了多少知识,而且评价学生的智能、身体健康状况及思想道德水平。

  精选文档

  局限性对目标没有自身的评价,即对目标的合理性没有加以评价

  ;

  只观察了预期目标有无达到,非预期性效果没有评价;

  所定目标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教育管理者提出的

  ,很少考虑学生需要;

  不能用统一的目标来评价自由发展的人

  ,重结果轻过程。

  其一是评价标准的随意性与机械性。

  泰勒的课程评价模式将预定的具体目

  标作为评价的根本标准,这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因为实际的学校教育

  活动是相当复杂的。学校在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中预料的、偶然的因素。这些因素既可促进也可阻碍

  ,往往会出现一些难以

  预定的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并不是所有行为目标都可预先确定的。人的行为也是

  同时,

  相当复杂的,并非所有行为都可用“行为成分”——“内容成分”

  来具体

  表示。基于上述两方面的片面认识的片面理解.

  ,泰勒对课程评价的标准作了简一单化

  其二是重结果轻过程。泰勒的课程评价模式片面强调终结性评价

  ,而忽视

  了必要的形成性评价。诚然,终结性评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但是,事实

  证明,只有终结性评价是不够的。由于课程设计与实施是个动态过程,所以,

  要想不断获取课程实施的反馈信息

  ,及时调控课程的运行机制,使课样设

  计与课程改革保持最佳状态,就必须重视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终结

  性评价的重要基础,终结性评价是形成性评价的延续。我们在进行课程评价时,终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

  CIPP评价模式

  CIPP评价模式,亦称决策导向或改良导向评价模式,是美国教育评价

  家斯塔弗尔比姆倡导的课程评价模式。它认为评价就是为管理者做

  决策提

  供信息服务的过程。背景评价(ContextEvaluation)、输入评价(Input

  E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Evaluation)、结果评价(Product

  Evaluation)构成了CIPP评价模式。

  背景评价是对方案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和判断,即对目标本身的诊断性评价,为计划决策服务。

  输入评价是在背景评价确定了方案的目标之后,对各种备择方案的相

  对优点加以识别和评定的活动,实质上是对方案的可行性、效用性的评价,为组织决策服务。

  过程评价是对方案实施情况的监督和检查,目的在于调整和改进实施过程,也即方案实施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为实施决策服务。

  成果评价是测量、判断、解释方案的成就,也即是终结性评价,为再循环决策服务。

  一、进步性。

  1、批判的继承了泰勒模式。

  首先,针对泰勒模式中回避教育的价值问题而提出了背景评价

  ,将目标

  纳入到评价活动之内,使目标本身的合理性受到审查。

  其次,针对泰勒模式忽视条件和非预期结果,提出了输入评价和过程评

  价,对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和任务完成的过程进行了鉴定与监督。

篇十五:cipp评价模式以什么为中心

P>  CIPP评价模式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中的运用

  自新课改以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中小学的实施效果与制度完善方面均获得了一定的发展,而在评价模式上却长期困扰着广大教育工作者。CIPP评价模式自20世纪60年代末由美国著名教育评价专家斯塔佛尔比姆(stufllebeam)及其同事提出以来,无论在教育领域内部还是在其他领域,无论在美国还是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都得到了广泛的采纳和应用。CIPP评价模式的发展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CIPP评价模式的基本理论及其发展

  CIPP评价模式又称为决策导向或改良导向评价模式,由背景(Context)、输入(Input)、过程(Process)、成果(Product)四个评价环节组成。CIPP即为四个评价环节的英文缩写,是在泰勒(Tyler)的目标导向模式不能满足教育实际的发展需要时应运而生的。CIPP模式在21世纪初又有了新的进展,斯塔佛尔比姆在他的新著《CIPP评价模式》和《国际教育评价手册》中将评价的四个环节变成七个环节,m进一步把成果环节分解为影响(Impact)和成效(Effecfiveness)两个环节,并新增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可推广性(Transportability)两个环节。以下就每一环节的内涵作明确的阐述。

  1,背景评价。背景评价是在特定的情况中,评估需求、问题、有利条件(assets)和机会。需求是指为实现且的所必需的、有用的事物;问题是指为满足需求所要克服的重重障碍;有利条件主要包括为完成任务可以利用的一切专门知识和专家服务;机会主要指满足需要和解决相关问题的时机。背景评价主要回答的问题有:所需服务的背景情况是怎样的?方案的受益者是谁,他有哪些需要?方案的领导者和受益者为满足需求存在什么问题或障碍?所需资源和时机是否具备?评价方案、教学和其他服务目标是否明确?背景评价的主要功能是诊断方案实施前的准备状况,以辅助决策。

  2,输入评价。输入评价即评价备选方案、计划或服务的策略及其相关工作计划和执行所需预算。输入评价所要回答的问题是:对哪些方案进行了比较、抉择?选择了哪个方案?所选择方案的计划、程序和预算具备哪些合理性和可行性?成功的几率有多大?输入评价要充分考虑方案所需人力、物力、财力的分配,努力形成一个最优的方案,避免无谓的失败或出现资源浪费的现象。

  3,过程评价。过程评价的本质是对方案实施过程进行监督、记录、反馈,以不断调整和改进实施的过程。该环节主要回答以下问题:方案实施的状况如何?方案实施中的事件、问题、费用是否得到合理解决?评价过程的结果有哪些反馈信息?方案实施的过程是否需要调整和改进,如何改进?本环节是CIPP模式区别于目标模式的主要标志,强调过程评价的重要作用,在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及时作出调整与改进。

  4,影响评价。影响评价即对方案到达、影响目标受众的程度作出评价。该环节要回答如下几个问题:方案实际服务的对象与计划受益者是否一致?受益者对方案的影响有何看法?方案何种程度上服务了预期受益者?方案何种程度上服务了非预期的受益者?

  5,成效评价。成效评价即是对方案实施成果的效用性进行评价。与影响评价相比,该环节更加强调方案对受益者长久利益的影响。成效评价主要回答:主要利益相关者对方案结果的利弊评价如何?能否鉴别方案对受益者所产生成效的程度?与别处同类方案相比,本方案的成效如何?成效评价是全方位地考察与鉴定本方案的效用性,是判断该方案能否推广的关键一环。

  6,可持续性评价。可持续性评价即判定某一方案是否可以制度化的循环使用。评价者主要弄清以下问题:方案的领导者与受益者认为方案的哪些成功之处会可持续地实施下去?哪些问题制约着方案的可持续性实施?

  7,可推广性评价。可推广性评价是指方案在可持续实施的前提下,在何种程度上可以被应用于其他地方。本环节主要回答:本方案的关注者中,有多少是方案的实际和潜在的采用者?本方案与意图推广之地情景的相关程度如何?如果意图推广,是否需要对本方案作出适当调整?可推广的程度如何?

  二、CIPP评价模式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中运用

  CIPP评价模式的基本观点是:

  “评价最重要的目的不在证明,而在改进。”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只要与学生生活相关联,是学生自主提出或自主选择的,都可以作为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或内容。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也是开放的,学生可以根据活动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活动形式,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等多种形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放性也决定其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根据活动的需要进行不断的改进。这也是该门课程与CIPP评价模式的契合点。而且,CIPP评价模式属于一般方案评价的范畴,它理所当然地也适用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背景评价。背景评价是在特定的情况中,评估需求、问题、有利条件和机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是学生、社会和学科发展的需求所决定的,如果活动方案对学生、社会和学科的发展没有价值,也就没有开展的可能与必要。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活动方案仍然经受巨大的问题挑战,如有些地方不予实施,学校、教师不予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素质没有专业化等等;在活动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和时机,以及专家、资源和经费。因此,在评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背景时,要努力回答如下几个问题:学生、社会、学科对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需求如何?活动的开展遇到了哪些问题?专业教师、物质资源、经费等条件是否充分?有关活动的开展学生和教师是否喜欢?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输入评价。分析比较每个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方案,评定其目标是否包括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等几个维度,它的主题是否贴近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活动的方式是否多样,最终学业结果的评价工具或方法是否编制等等。在评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输入评价时要回答如下问题:输入的设计方案,即目标、内容、方法、学业评价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哪一个方案最佳?输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是否足够?

篇十六:cipp评价模式以什么为中心

P>  CIPP评估模型由四项评估活动的首个字母组成:(1)背景评估(Contextevaluation)(2)输入评估(Inputevaluation)(3)过程评估(Process,,evaluation)4、成果评估(Productevaluation)简称CIPP评估模型。这四种评价为决策的不同方面提供信息,所以,CIPP模型亦称决策导向型评价模型。

  CIPP评估模型的特点CIPP评估模型有着显著的特点。尤其重要的是它的全程性特点、过程性和反馈性特点。所谓全程性特点,就是它真正将评估活动贯穿于整个哦诶寻过程的每个环全程性特点,全程性特点节。或者说,它与培训活动的任何一个步骤都发生连接:背景评估对应于确定培训需求和确定培训目标环节;输入评估对应于决定培训战略和设计与计划培训步骤,过程评估对应于执行培训的步骤。所谓过程性特点,其集中表现是提出了对培训项目的执行过程进行监控。从而使培训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导致失败的潜在原因、不利因素以及培训目标之间尚存的距离等情况变得清晰明朗,也更使培训项目在执行过程中能够不断据此作出适时适当的战略、策略调整或方式、方法改进。所谓反馈性特点,CIPP模式明确提出了成果评估既可以在培训以后进行,即也可以在培训之中进行。也就是说,CIPP模式不仅希望培训以后进行成果评估,使其反馈意义更多地作用于后续的培训项目,同样还希望在培训之中进行成果评估,以使其反馈意义更多地作用于正在实施着的培训活动。实践表明,培训执行中的成果评估一方面将再次为改善和促进培训进程提供更多有益的依据和动力,另一刚边将有助于充分挖掘学员的学习潜能和强化学院的学习动机。CIPP评估模型的优缺点CIPP评估模型相对CIRO模型而言,可以说是一次重大的补正,CIPP评估模型一方面补正了CIRO评估模型的不足,同时又起到了对柯氏四级培训评估模式的完善作用。其中的关键就是将评估活动切入到了整个培训过程的核心地带——执行培训环节,而成果评估又不仅被置于培训以后,重在对后续培训项目的设计产生价值,更被明确置于培训之中,旨在对本次培训项目的推进产生作用。

  CIPP模型虽然显示了评估的全程意义、过程意义和反馈意义,却还有待对成果评估等作出更多内容及应用的思考。关键字

篇十七:cipp评价模式以什么为中心

P>  CIPP课程评价模式

  摘要:课程评价属于方案评价的范畴。迄今为止,在方案评价模式中,CIPP模式应用最为广泛。在很长时间内,CIPP模式包括背景、输入、过程和成果这4个环节的评价。最近,为了描述和评价长期的、真正成功的改革方案,斯塔佛尔比姆把成果评价分解为影响(impact)、成效(effectiveness)、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和可应用性(transportability)评价4个阶段,由此构成了7个环节的评价模式。按照此模式评价中国的新课程改革,则我们尚有必要强化对课程改革的背景、设计、管理、可持续性、可应用性等的评价和反思。关键词:关键词:课程评价方案评价CIPP评价模式新课程改革一、课程评价含义辨析就整个社会科学而言,课程评价属于方案评价的范畴。方案评价(programevaluation)是系统地运用科学方法,对方案的设计、实施、改善、或者结果等,收集信息资料,并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方案,常常又称计划、系统、工程、制度、项目、活动等,可以包括任何有组织的、非常规的活动,如社会领域的计划生育制度,一般教育领域的义务教育计划,特定课程领域的新基础课程改革、某课外阅读计划、校本课程开发、作为课程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等。作为方案评价的一种类型,课程评价是系统地运用科学方法,对课程的过程和产物,收集信息资料并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那么,课程的过程和产物又包括哪些成分呢?广义的课程产物,

  1

  主要有课程目标、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课堂教学、学业评价。这些产物,其载体为课程改革总纲、各科目的课程标准、各科目的课程资源和教科书、教师备课计划、教师的实际课堂教学、学业评价中纸笔考试的试卷或者学生档案袋中的作品等。就运作过程而言,主要包括课程设计、课程管理、课程实施等。所以,一项全面系统的课程评价,就会涉及上述各类成分,这就是课程评价的对象。这样看来,课程评价的含义和对象十分广泛复杂。课程教学活动中常见的一些评价,如课程资源和教材的评价、学生学业评价、教师施教评价等等,可以视为课程评价的子系统。另一方面,它们并不是只在课程评价的过程中才会出现,它们也是独立的,与课程评价并列并存。在课程评价中,评价人员也会监控自己的评价行为,对课程评价进行再评价,也就是元评价。为了保证课程评价的质量,元评价日益成为课程评价的对象之一了。二、CIPP评价模式之理论进展在方案评价的各种模式中,CIPP模式的应用最为广泛、最为成熟。CIPP是背景(context)、输入(input)、过程(process)和成果(product)这四种评价英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组成的缩略语,该模式由斯塔佛尔比姆(Stufflebeam)及其同事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提出[1]。当时为了对美国政府资助的课程改革计划实施评价,他们先是采用了泰勒的目标模式,结果遇到了困难:学生的情况各不相同,评价者很难对课程目标作出一致的描述,而且目标模式只在课程

  2

  实施结束时才提交评价报告,对于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无法解决。于是斯塔佛尔比姆与他的同事认识到,必须确立一种新的评价模式,为课程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评价不是为了证明(prove),而是为了改进(improve)。在很长的时间内,CIPP模式主要包括了四种评价即四个步骤。不过,从本世纪初开始,斯塔佛尔比姆重新反思自己的评价实践,感到四步骤的CIPP模式还不足以描述和评价长期的、真正成功的改革方案。为此,他对其作出了补充和完善,把成果评价分解为影响(impact)、成效(effectiveness)、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和可应用性(transportability)评价4个阶段,由此构成了7个步骤的评价模式。斯塔佛尔比姆对每个阶段的含义及其具体活动,作出了更为明确的阐述[2]。(一)背景评价,是对所在环境的需求、资源和问题的评价。在背景评价,该阶段,评价者的活动包括:对方案所在的背景信息,尤其是方案受益人(beneficiaries)需求和资源的信息,进行收集和评估;访问方案的领导者,了解和讨论他们对于受益人需求的各种看法观点,识别本方案需要解决的问题;访问其他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s),进一步了解受益人的需求和资源,识别本方案待解决的问题;以受益人的需求和潜在资源为依据,评价方案的目标;指派一位评价者,监督和记录各种方案所处环境的数据资料,包括其它的相关方案、地区资源、地区需求和问题、政治动态等;方案的有关职员,应当定期向评价小组呈交收集到的有关方案受益人和环境的资料;每年或者在某个合适

  3

  的时间,评价小组应该向委托人或者大家公认的利益相关者,递交背景评价草案报告,就方案有关的需求、资源和问题,连同对方案目标和优先事项的评价,提供最新的评价信息;大约每年进行反馈讨论会,就背景评价的结果,向委托人和利益相关者作出汇报、进行讨论;完成背景评价报告,提出具体的改善措施,呈交给委托人和公认的利益相关者。(二)输入评价,对其它可供选择的方案、本方案的设计和工作输入评价,计划、本方案的财政预算等进行评价。评价者的任务包括:鉴别和调查已有的方案,以便作为新方案的对照;评价方案建议的策略,考查它与背景需求的吻合程度,以及其可行性程度;评价方案建议的策略,考查它与已有的研究和文献之结论的吻合程度;评价方案建议的策略,考查它与其它方案相比之下的优点;评价方案的财政预算,考查其能否保证完成预定的工作;评价方案的工作计划和日程安排,考查它已有的安排是否充足、技术上是否可行和政治上是否可行;撰写输入评价草案报告,呈交给委托人和公认的利益相关者;举行反馈讨论会,就输入评价的结果,进行讨论;完成输入评价报告,提出具体的改善措施,呈交给委托人和公认的利益相关者。(三)过程评价,监督、记录和评价方案进展中的活动。评价者过程评价,的任务包括:对方案的实施状况,评价小组进行监督、观察、以图像或者录音的方式记录、以及定期撰写进展报告;与方案的参与人员紧密合作,记录方案实施中的事件、问题、费用、以及资源分配;定期访问受益人、方案领导、员工,以获取有关方案实施的资料;在方案

  4

  档案库(profile)中,及时更新有关方案实施状况的资料和报告;定期撰写过程评价草案报告,发放给委托人和公认的利益相关者;在反馈性讨论会上,呈现和讨论过程评价的结果;完成各阶段的过程评价报告,提出具体的改善措施,呈交给委托人和公认的利益相关者。(四)影响评价,对方案到达、影响目标受众(targetaudience)影响评价,的程度作出评价。评价者的任务包括:方案职员、顾问、和/或评价小组成员,建立所服务人员和团体的通讯录,记录他们的需要及其收到的服务;就该方案所实际服务的个人和团体与它意图的受益人之间的一致性程度,作出评价和判断;定期访问地区的利益相关者,例如社区领导、雇员、学校和社会方案的人员、职员、警察、法官和私房屋主,了解他们对于方案如何影响社区的看法;把所获得的有关信息和评价者的判断,及时放置于定期更新的方案档案库中;判断方案在何等程度上,恰当地服务了相应的受益人团体;判断方案在何等程度上,不恰当地服务了非意图的人员和团体;撰写影响评价草案报告,反馈给委托人和公认的利益相关者;在反馈讨论会上,讨论影响评价的各种发现;撰写影响评价报告,提出具体的改善措施,呈交给委托人和公认的利益相关者。(五)成效评价,是对结果的品质和重要性进行评价。评价者的成效评价,主要任务包括:访问主要的利益相关者,如社区领导、受益人、方案领导和职员、其它有关团体,了解他们对于该方案正向和负向结果的评价;选择合适的受益人,进行深度的个案研究;评价小组成员和方案职员提供证据,鉴别和证明方案对受益人所产生的成效的范围、深

  5

  度、品质和重要性;评价小组成员汇总和评价方案对于社区的成效;运用目标游离评价法,评价方案实际上所做的工作,全方位地鉴别其正向与负向的、意图与非意图的成效;获取别处同类方案的本质、费用、成功之处的信息,与同类方案的对比中,判断本方案的成效;以草稿的方式,汇总成效评价发现,呈交给委托人和公认的利益相关者;在反馈会议中,讨论成效评价发现;撰写成效评价报告,并呈交给委托人和公认的利益相关者;把成效评价报告整合到不断更新的方案档案库中,以及整合到最终的评价总报告中。(六)可持续性评价,即在何种程度上,方案成功地制度化了,可持续性评价,将长久地得以实施下去。评价者的任务包括:访问方案领导和职员,就方案的哪些成功之处将会可持续地实施下去的问题,鉴别出他们的观点和看法;访问方案的受益人,就方案的哪些成功之处将会可持续地实施下去的问题,鉴别出他们的观点和看法;回顾评价者有关方案成效、方案花费、受益人需要等的资料,判断方案的哪些成功之处应该和将会可持续地实施下去;访问受益人,就方案的哪些措施和条件,有助于方案的可持续性实施这个问题,鉴别他们的理解和评价;获取和检讨方案的计划、财政、人事安排和其它信息,评价方案将会可持续实施的概率;定期地回访方案,评价其成功之处正在可持续实施的程度;在评价的过程和最终报告中,汇总和汇报可持续性评价的发现;在反馈讨论会中,讨论可持续性评价的发现,以及是否有必要进行追踪研究以评价长期的效果;撰写可持续性评价定稿,发送给委托人和公认的相关利益者。

  6

  (七)可推广性评价,即在何种程度上,方案已经和将会成功地可推广性评价,被调适和应用于别处。评价者的任务包括:方案职员记录方案的咨询者、访问者,从中鉴别出方案的实际和潜在的采用者;调查有代表性的潜在采用者,要求他们:仔细阅读方案的描述性资料和汇总的评价发现;判断该方案与他们意图推广之地的情景的相关度;判断方案的品质、重要性、以及可复制性;报告他们是否正在或者计划采用该方案的全部或若干部分;访问和评价方案的调适部分;以草稿的方式,汇总和报告可推广性评价的发现;在反馈讨论会上,讨论可推广性评价的发现;撰写可推广性评价定稿,提出具体的改善措施,并提供给委托人和公认的利益相关者。三、CIPP评价模式的理论启示与实践应用CIPP评价模式对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在理论上,CIPP模式毕竟属于一般方案评价的范畴,它自然适用于课程评价。不过,在应用于课程之时,需要结合课程理论和课程实践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的改造和完善工作,以反映课程本身的特殊性和独特性。其次,CIPP评价模式的各个环节,尤其是新提出的可持续性、可推广性等概念的含义,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在实践上,CIPP评价模式可以作为我们分析此次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以及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改革方案的基本框架。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推行素质教育以来规模最大的改革之一。对此进行评价和监控,至为重要。的确,在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中也明确指出,要“建立促进课程

  7

  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3]。仅就文字表述看,这里的课程评价,主要是课程实施之评价和反馈,缺少了对课程设计、课程管理等的评价和反馈机制。实际的情况也是如此。此次新课程改革,在国家层面上,专门性的评价工作,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专题性评价。如由董奇牵头的“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一是专题性评价评价研究”项目组,对教师发展状态、学业评价方式的进展,进行评价。由余文森牵头的“新课程教学专业支持工作”项目组,对课堂教学的进展,进行评价。对新课程改革各实验区中考的进展,则每年都在进行评价。各专题性的评价,也可以视为课程评价的一小部分,但是毕竟不等同于课程评价,所以不拟在此展开论述。二是整体性评价。二是整体性评价。由马云鹏牵头的课程实施评价课题组,受国家教育部的委托,先后于2001年12月、2003年5月和2004年12月三次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进行了调研评估[4]。前两次以国家级实验区为主,第三次以省一级实验区,特别是农村地区实验区为主。课题组三次评估调研的内容和结构基本相同,使用的工具相似。例如,第二次评价的主要对象和范围包括: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于实验的组织与管理情况;实验学校对实验工作落实情况;实验班的教学情况;管理者、教师与学生的变化。对照CIPP模式,以及我们对于整个课程理论、课程评价对象的理解,在对我国新课程改革方案进行评价时,还可以包括以下问题:

  8

  新课程改革,对学生、学科、社会三者的需求分析,以及对改革的条件分析足够了吗?所设计的新课程改革方案,包括目标、内容、教法、学业评价等等的设计,合理吗?是否有更好的设计方案?对原课程的分析合理吗?对国际趋势的把握精确吗?国家层面上的资源投入、课程管理是否足够和到位?从课程实施和过程来看,有哪些课程意图和设计已经成功了?它们具备可持续性吗?实验区的成功经验,能够推广至全国吗?自然,要按照CIPP模式,对课程改革方案作如此全面的评价,非常困难。例如,教育部是否认同和愿意作出如此大范围的评价授权?评价的经费足够吗?评价小组具备如此广泛的能力吗?国内已有的课程理论、评价理论,足以支撑如此大规模、深度的评价吗?就现状而言,回答可能是否定的。就未来趋势看,就评价的应有内涵来看,似乎又必须给以肯定回答。注释:[1]Stufflebeam,D.L..EvaluationasEnlightenmentfor

  Decision-Making.InH.B.Walcott(Ed.),ImprovingEducationalAssessmentandanInventoryofMeasuresofAffectiveBehavior(pp.41-73).Washington,DC:AssociationforSupervisionandCurriculumDevelopmentandNationalEducationAssociation.1969.[2]Stufflebeam,D.L..TheCIPPModelforEvaluation.InD.L.Stufflebeam,%26amp;T.Kellaghan,(Eds.),TheInternationalHandbookofEducationalEvaluation(Chapter2).Boston:KluwerAcademicPublishers.2003.

  9

  [3]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Z].教基[2001]17号,2001,(7~8).[4]课程实施课题组,马云鹏执笔.课程改革实验区追踪评估的最新报告.教育发展研究[J].2005,(5):18-23.

  10

篇十八:cipp评价模式以什么为中心

P>  CIPP课程评价模式

  摘要:课程评价属于方案评价的范畴。迄今为止,在方案评价模式中,CIPP模式应用最为广泛。在很长时间内,CIPP模式包括背景、输入、过程和成果这4个环节的评价。最近,为了描述和评价长期的、真正成功的改革方案,斯塔佛尔比姆把成果评价分解为影响(impact)、成效(effectiveness)、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和可应用性(transportability)评价4个阶段,由此构成了7个环节的评价模式。按照此模式评价中国的新课程改革,则我们尚有必要强化对课程改革的背景、设计、管理、可持续性、可应用性等的评价和反思。关键词:课程评价方案评价CIPP评价模式新课程改革

  一、课程评价含义辨析就整个社会科学而言,课程评价属于方案评价的范畴。方案评价(programevaluation)是系统地运用科学方法,对方案的设计、实施、改善、或者结果等,收集信息资料,并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方案,常常又称计划、系统、工程、制度、项目、活动等,可以包括任何有组织的、非常规的活动,如社会领域的计划生育制度,一般教育领域的义务教育计划,特定课程领域的新基础课程改革、某课外阅读计划、校本课程开发、作为课程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等。作为方案评价的一种类型,课程评价是系统地运用科学方法,对课程的过程和产物,收集信息资料并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那么,课程的过程和产物又包括哪些成分呢广义的课程产物,主要有课程目标、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课堂教学、学业评价。这些产物,其载体为课程改革总纲、各科目的课程标准、各科目的课程资源和教科书、教师备课计划、教师的实际课堂教学、学业评价中纸笔考试的试卷或者学生档案袋中的作品等。就运作过程而言,主要包括课程设计、课程管理、课程实施等。所以,一项全面系统的课程评价,就会涉及上述各类成分,这就是课程评价的对象。

  这样看来,课程评价的含义和对象十分广泛复杂。课程教学活动中常见的一些评价,如课程资源和教材的评价、学生学业评价、教师施教评价等等,可以视为课程评价的子系统。另一方面,它们并不是只在课程评价的过程中才会出现,它们也是独立的,与课程评价并列并存。

  在课程评价中,评价人员也会监控自己的评价行为,对课程评价进行再评价,也就是元评价。为了保证课程评价的质量,元评价日益成为课程评价的对象之一了。

  二、CIPP评价模式之理论进展在方案评价的各种模式中,CIPP模式的应用最为广泛、最为成熟。CIPP是背景(context)、输入(input)、过程(process)和成果(product)这四种评价英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组成的缩略语,该模式由斯塔佛尔比姆(Stufflebeam)及其同事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提出[1]。当时为了对美国政府资助的课程改革计划实施评价,他们先是采用了泰勒的目标模式,结果遇到了困难:学生的情况

  各不相同,评价者很难对课程目标作出一致的描述,而且目标模式只在课程实施结束时才提交评价报告,对于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无法解决。于是斯塔佛尔比姆与他的同事认识到,必须确立一种新的评价模式,为课程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评价不是为了证明(prove),而是为了改进(improve)。

  在很长的时间内,CIPP模式主要包括了四种评价即四个步骤。不过,从本世纪初开始,斯塔佛尔比姆重新反思自己的评价实践,感到四步骤的CIPP模式还不足以描述和评价长期的、真正成功的改革方案。为此,他对其作出了补充和完善,把成果评价分解为影响(impact)、成效(effectiveness)、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和可应用性(transportability)评价4个阶段,由此构成了7个步骤的评价模式。斯塔佛尔比姆对每个阶段的含义及其具体活动,作出了更为明确的阐述[2]。

  (一)背景评价,是对所在环境的需求、资源和问题的评价。在该阶段,评价者的活动包括:对方案所在的背景信息,尤其是方案受益人(beneficiaries)需求和资源的信息,进行收集和评估;访问方案的领导者,了解和讨论他们对于受益人需求的各种看法观点,识别本方案需要解决的问题;访问其他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s),进一步了解受益人的需求和资源,识别本方案待解决的问题;以受益人的需求和潜在资源为依据,评价方案的目标;指派一位评价者,监督和记录各种方案所处环境的数据资料,包括其它的相关方案、地区资源、地区需求和问题、政治动态等;方案的有关职员,应当定期向

  评价小组呈交收集到的有关方案受益人和环境的资料;每年或者在某个合适的时间,评价小组应该向委托人或者大家公认的利益相关者,递交背景评价草案报告,就方案有关的需求、资源和问题,连同对方案目标和优先事项的评价,提供最新的评价信息;大约每年进行反馈讨论会,就背景评价的结果,向委托人和利益相关者作出汇报、进行讨论;完成背景评价报告,提出具体的改善措施,呈交给委托人和公认的利益相关者。

  (二)输入评价,对其它可供选择的方案、本方案的设计和工作计划、本方案的财政预算等进行评价。评价者的任务包括:鉴别和调查已有的方案,以便作为新方案的对照;评价方案建议的策略,考查它与背景需求的吻合程度,以及其可行性程度;评价方案建议的策略,考查它与已有的研究和文献之结论的吻合程度;评价方案

  建议的策略,考查它与其它方案相比之下的优点;评价方案的财政预算,考查其能否保证完成预定的工作;评价方案的工作计划和日程安排,考查它已有的安排是否充足、技术上是否可行和政治上是否可行;撰写输入评价草案报告,呈交给委托人和公认的利益相关者;举行反馈讨论会,就输入评价的结果,进行讨论;完成输入评价报告,提出具体的改善措施,呈交给委托人和公认的利益相关者。

  (三)过程评价,监督、记录和评价方案进展中的活动。评价者的任务包括:对方案的实施状况,评价小组进行监督、观察、以图像或者录音的方式记录、以及定期撰写进展报告;与方案的参与人员紧密合作,记录方案实施中的事件、问题、费用、以及资源分配;定期

  访问受益人、方案领导、员工,以获取有关方案实施的资料;在方案档案库(profile)中,及时更新有关方案实施状况的资料和报告;定期撰写过程评价草案报告,发放给委托人和公认的利益相关者;在反馈性讨论会上,呈现和讨论过程评价的结果;完成各阶段的过程评价报告,提出具体的改善措施,呈交给委托人和公认的利益相关者。

  (四)影响评价,对方案到达、影响目标受众(targetaudience)的程度作出评价。评价者的任务包括:方案职员、顾问、和/或评价小组成员,建立所服务人员和团体的通讯录,记录他们的需要及其收到的服务;就该方案所实际服务的个人和团体与它意图的受益人之间的一致性程度,作出评价和判断;定期访问地区的利益相关者,例如社区领导、雇员、学校和社会方案的人员、职员、警察、法官和私房屋主,了解他们对于方案如何影响社区的看法;把所获得的有关信息和评价者的判断,及时放置于定期更新的方案档案库中;判断方案在何等程度上,恰当地服务了相应的受益人团体;判断方案在何等程度上,不恰当地服务了非意图的人员和团体;撰写影响评价草案报告,反馈给委托人和公认的利益相关者;在反馈讨论会上,讨论影响评价的各种发现;撰写影响评价报告,提出具体的改善措施,呈交给委托人和公认的利益相关者。

  (五)成效评价,是对结果的品质和重要性进行评价。评价者的主要任务包括:访问主要的利益相关者,如社区领导、受益人、方案领导和职员、其它有关团体,了解他们对于该方案正向和负向结果的评价;选择合适的受益人,进行深度的个案研究;评价小组成员和方

  案职员提供证据,鉴别和证明方案对受益人所产生的成效的范围、深度、品质和重要性;评价小组成员汇总和评价方案对于社区的成效;运用目标游离评价法,评价方案实际上所做的工作,全方位地鉴别其正向与负向的、意图与非意图的成效;获取别处同类方案的本质、费用、成功之处的信息,与同类方案的对比中,判断本方案的成效;以草稿的方式,汇总成效评价发现,呈交给委托人和公认的利益相关者;在反馈会议中,讨论成效评价发现;撰写成效评价报告,并呈交给委托人和公认的利益相关者;把成效评价报告整合到不断更新的方案档案库中,以及整合到最终的评价总报告中。

  (六)可持续性评价,即在何种程度上,方案成功地制度化了,将长久地得以实施下去。评价者的任务包括:访问方案领导和职员,就方案的哪些成功之处将会可持续地实施下去的问题,鉴别出他们的观点和看法;访问方案的受益人,就方案的哪些成功之处将会可持续地实施下去的问题,鉴别出他们的观点和看法;回顾评价者有关方案成效、方案花费、受益人需要等的资料,判断方案的哪些成功之处应该和将会可持续地实施下去;访问受益人,就方案的哪些措施和条件,有助于方案的可持续性实施这个问题,鉴别他们的理解和评价;获取和检讨方案的计划、财政、人事安排和其它信息,评价方案将会可持续实施的概率;定期地回访方案,评价其成功之处正在可持续实施的程度;在评价的过程和最终报告中,汇总和汇报可持续性评价的发现;在反馈讨论会中,讨论可持续性评价的发现,以及是否有必要进行追踪研究以评价长期的效果;撰写可持续性评价定稿,发送给委托人和

  公认的相关利益者。(七)可推广性评价,即在何种程度上,方案已经和将会成功地

  被调适和应用于别处。评价者的任务包括:方案职员记录方案的咨询者、访问者,从中鉴别出方案的实际和潜在的采用者;调查有代表性的潜在采用者,要求他们:仔细阅读方案的描述性资料和汇总的评价发现;判断该方案与他们意图推广之地的情景的相关度;判断方案的品质、重要性、以及可复制性;报告他们是否正在或者计划采用该方案的全部或若干部分;访问和评价方案的调适部分;以草稿的方式,汇总和报告可推广性评价的发现;在反馈讨论会上,讨论可推广性评价的发现;撰写可推广性评价定稿,提出具体的改善措施,并提供给委托人和公认的利益相关者。

  三、CIPP评价模式的理论启示与实践应用CIPP评价模式对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在理论上,CIPP模式毕竟属于一般方案评价的范畴,它自然适用于课程评价。不过,在应用于课程之时,需要结合课程理论和课程实践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的改造和完善工作,以反映课程本身的特殊性和独特性。其次,CIPP评价模式的各个环节,尤其是新提出的可持续性、可推广性等概念的含义,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在实践上,CIPP评价模式可以作为我们分析此次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以及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改革方案的基本框架。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推行素质教育以来规模最大的改革之一。对此进行评价和监控,至为重要。的确,在教育部关于印发《基

  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中也明确指出,要“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3]。仅就文字表述看,这里的课程评价,主要是课程实施之评价和反馈,缺少了对课程设计、课程管理等的评价和反馈机制。

  实际的情况也是如此。此次新课程改革,在国家层面上,专门性的评价工作,主要分为两类。

  一是专题性评价。如由董奇牵头的“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对教师发展状态、学业评价方式的进展,进行评价。由余文森牵头的“新课程教学专业支持工作”项目组,对课堂教学的进展,进行评价。对新课程改革各实验区中考的进展,则每年都在进行评价。各专题性的评价,也可以视为课程评价的一小部分,但是毕竟不等同于课程评价,所以不拟在此展开论述。

  二是整体性评价。由马云鹏牵头的课程实施评价课题组,受国家教育部的委托,先后于2001年12月、2003年5月和2004年12月三次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进行了调研评估[4]。前两次以国家级实验区为主,第三次以省一级实验区,特别是农村地区实验区为主。

  课题组三次评估调研的内容和结构基本相同,使用的工具相似。例如,第二次评价的主要对象和范围包括: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于实验的组织与管理情况;实验学校对实验工作落实情况;实验班的教学情况;管理者、教师与学生的变化。

  对照CIPP模式,以及我们对于整个课程理论、课程评价对象的理解,在对我国新课程改革方案进行评价时,还可以包括以下问题:新课程改革,对学生、学科、社会三者的需求分析,以及对改革的条件分析足够了吗所设计的新课程改革方案,包括目标、内容、教法、学业评价等等的设计,合理吗是否有更好的设计方案对原课程的分析合理吗对国际趋势的把握精确吗国家层面上的资源投入、课程管理是否足够和到位从课程实施和过程来看,有哪些课程意图和设计已经成功了它们具备可持续性吗实验区的成功经验,能够推广至全国吗自然,要按照CIPP模式,对课程改革方案作如此全面的评价,非常困难。例如,教育部是否认同和愿意作出如此大范围的评价授权评价的经费足够吗评价小组具备如此广泛的能力吗国内已有的课程理论、评价理论,足以支撑如此大规模、深度的评价吗就现状而言,回答可能是否定的。就未来趋势看,就评价的应有内涵来看,似乎又必须给以肯定回答。

  注释:[1]Stufflebeam,D.L..EvaluationasEnlightenmentforDecision-Making.InH.B.Walcott(Ed.),ImprovingEducationalAssessmentandanInventoryofMeasuresofAffectiveBehavior(pp.41-73).Washington,DC:AssociationforSupervisionandCurriculumDevelopmentandNationalEducationAssociation.1969.[2]Stufflebeam,D.L..TheCIPPModelforEvaluation.In

  D.L.Stufflebeam,%26amp;T.Kellaghan,(Eds.),TheInternationalHandbookofEducationalEvaluation(Chapter2).Boston:KluwerAcademicPublishers.2003.

  [3]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Z].教基[2001]17号,2001,(7~8).

  [4]课程实施课题组,马云鹏执笔.课程改革实验区追踪评估的最新报告.教育发展研究[J].2005,(5):18-23.

篇十九:cipp评价模式以什么为中心

P>  泰勒的目标评价模式、CIPPdoc

  精品文档

  泰勒的目标评价模式的七个步骤(1)确定教育目标或课程目标

  首先我们要确定教育或课程推进过程最后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这实际上是一个目标系统,这个目标系统在我们的课程计划中要有步骤地体现出来。课程的具体目标应当是在总体目标指导下提出来的能够使我们教学进行实际操作的目标。(2)以具体行为和具体内容的方式阐述每一个目标

  在教学和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想使每一个具体目标都具有可操作性,我们就要提出我们所认可的行为目标(behaviorobjectives)。有了行为目标,我们才能在教学中进行具体操作,才能在评价过程中依据这些目标实施具体的评价活动。(3)确定使用目标的情景

  目标只有在具体的情景中才能够体现出它的具体内容、目标指向和目标特点,所以我们要确定目标使用的情景,如在什么情况

  下实现某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有什么样的人参加,等等。(4)确定情景呈现的方式

  在具体的教学和课程实施中,我们要明确目标情景用什么方式呈现。(5)确定获取信息的记录方式

  如何收集、提取和分析信息,以及在提取过程中使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手段来实现目标,这些在我们的评价设计中要有实质性的设定(6)确定如何赋分

  我们要确定评价所使用的计分方法(scoring)、计分单位和计分形式,还要确定在赋分过程中的权重问题。(7)确定获取样本的手段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在评价过程中,只有提取样本和证据才能进行有效的评价。获取样本需要一定的手段,这些手段可以是实施的措施,可以是收集信息的工具。价值:第一,泰勒课程评价模式的提出标志着课程评价科学化的开端。在这一评价模式问世之前,教育评价并没有成为独立的科学领域。那时,人们往往用测试取代课程评价乃至整个教育评价。人们进行测试的目的在于鉴别学生的某些特征与能力,对测试结果的分析主要集中于学生,总是从学生身上寻找失败的原因。泰勒的课程评价模式则把评价与测试严格区别开来。这种独到见解深刻反映了课程评价的实质,开创了课程评价的新纪元。第二,泰勒的课程评价模式强调预定的具体目标。人的任何行为都具有目的性,目的是人们行动的方向、依据与力量。行为的目

  的性是人的能动性的重要体现。基于这一观点,泰勒把预定的具体的行为目标作为课程评价的出发点和根本依据。因此,泰勒倡导的课程评价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毫无疑问,这有可取之处。第三,泰勒的课程评价模式具有一套逻辑严密的评价程序。这一评价模式从确定目标到结果的分析利用,结构紧凑,逻辑严密。预定的目标决定了教育活动的方向,提供了课程评价的标准,通过恰当的评价情境,采用合适的评价工具,便可获取所需的行为变化的证据。通过对行为证据的分析处理,便可找出实际工作与教育目标的吻合度,促使实际工作尽可能地逼近目标。这套严密的评价程序为评价工作者提供了可遵循的路线。第四,泰勒的课程评价模式重视综合性评价。这一评价模式反对过去只注意分数、计算均分的简单做法,主张运用多种评价手段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与方法,对学生的各方面的实际进步进行综合性评价,即不仅评价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难以预料的、偶然的因素。这些因素既可

  学生学了多少知识,而且评价学生的智能、身体健康状况及思想促进也可阻碍

  道德水平。

  预定的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并不是所有行为目标都可预先确定

  的。同时,人的行为也是

  相当复杂的,并非所有行为都可用“行为成分”——“内容成分”来具

  局限性对目标没有自身的评价,即对目标的合理性没有加以评价;体表示。基于上述两方面的片面认识,泰勒对课程评价的标准作

  只观察了预期目标有无达到,非预期性效果没有评价;

  了简一单化的片面理解.

  所定目标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教育管理者提出的,很少考虑学生其二是重结果轻过程。泰勒的课程评价模式片面强调终结性评价,

  需要;

  而忽视了必要的形成性评价。诚然,终结性评价具有不可忽视的

  不能用统一的目标来评价自由发展的人,重结果轻过程。

  作用,但是,事实证明,只有终结性评价是不够的。由于课程设计

  其一是评价标准的随意性与机械性。泰勒的课程评价模式将预定与实施是个动态过程,所以,要想不断获取课程实施的反馈信息,

  的具体目标作为评价的根本标准,这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因及时调控课程的运行机制,使课样设计与课程改革保持最佳状态,

  为实际的学校教育活动是相当复杂的。学校在实现教育目标的过就必须重视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终结性评价的重要基础,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精品文档

  终结性评价是形成性评价的延续。我们在进行课程评价时,终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

  CIPP评价模式

  CIPP评价模式,亦称决策导向或改良导向评价模式,是美国教育评价家斯塔弗尔比姆倡导的课程评价模式。它认为评价就是为管理者做决策提供信息服务的过程。背景评价(ContextEvaluation)、输入评价(InputE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Evaluation)、结果评价(ProductEvaluation)构成了CIPP评价模式。

  背景评价是对方案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和判断,即对目标本身的诊断性评价,为计划决策服务。

  输入评价是在背景评价确定了方案的目标之后,对各种备择方案的相对优点加以识别和评定的活动,实质上是对方案的可行性、效用性的评价,为组织决策服务。

  过程评价是对方案实施情况的监督和检查,目的在于调整和改进实施

  过程,也即方案实施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为实施决策服务。成果评价是测量、判断、解释方案的成就,也即是终结性评价,为再

  循环决策服务。

  一、进步性。

  1、批判的继承了泰勒模式。首先,针对泰勒模式中回避教育的价值问题而提出了背景评价,将目

  标纳入到评价活动之内,使目标本身的合理性受到审查。其次,针对泰勒模式忽视条件和非预期结果,提出了输入评价和过程评


推荐访问:cipp评价模式以什么为中心 以什么 评价 模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