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含设计意图12篇
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含设计意图12篇

2022-11-17 11:06:02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含设计意图12篇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含设计意图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除法的初步认识本内容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前言: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含设计意图12篇,供大家参考。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含设计意图12篇

篇一: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含设计意图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除法的初步认识本内容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前言:

  两年前我教过苏教版的同一个内容,细读曾写的教学反思,做得好的方面:创设情

  景串有效地组织了教学,运用了摆一摆、圈一圈的具体操作,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

  除法的意义,这些好的做法

  我会继续使用。同时,两年前给自己留下了思考:

  12+4既可以

  表示“平均分成4份”,也可以表示成“有几个4”,那么是否可以将两种分法同

  时教呢?延续两年前的思考,继续这个内容的研究。

  一、教材分析:

  思考先于研读:

  本内容是概念知识,学生第一次学习除法,正确理解除法的意义是以后会除法

  解决问题的前提,因此,本课内容是基础,也是关键。这节课还有一些概念的

  教学:除号、被除数、除数、商,在教学中尽可能地用多种方式学习、巩固概

  念的掌握。

  对比两版教材:

  同:分两个层次。先学习“平均分”,在大量的生活实例中,

  在操作活动中,让学生感悟并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平均分”是除法

  学习的基础。再“初步认识除法”,从“平

  均分”的实例中引出除法,认识除号、各部分的名称,并在具体情境中理解除法的意义。异:对于平均分的结果,两种版本的教材

  侧重点不尽相同。人教版侧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生通过摆一摆、分一分得出平均分的结果。苏教版侧重体现方法的多样化,喜欢形象思维的学生可以通过操作得出平均分的结果,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根据乘法的意义反推出平均分的结果。我想人教版教材的设计是为了保证每个学生都掌握这个内容,因此,基础部分先不让大家大步走。而苏教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明确教学目标:通过比较两种版本的教案,尊重人教版的教材设计,确定教学目标:1、掌握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除号、被除数、除数、商),学会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2、在“平均分”的操作中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和本质。3、能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确定教学内容:1、例4的教学。认识除号,会读、写除法算式,在操作中掌握除法算式的意

  义,2、例5的教学。掌握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3、练习。能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创设情景教学:

  喜羊羊摘苹果招待客人

  夭家玩积亓

  吃点心闯

  关救懒羊羊

  二、学生分析

  1、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容易保持持久。

  用有趣的情景串、比赛形式能有效地组织教学、保持学生的

  注意力。2、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尊重低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在教学尽可能地运用直观教学手段。除法算式的意义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它的意义,为算式创设具体的情景,动手摆一摆、圈一圈,让学生在形象、直观的情景和实物中理解除法的意义。

  三、教学设计(成品教案):项目

  内容

  教学目1、掌握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除号、被除数、除数、商),

  标

  学会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2、在“平均分”的操作中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和本质。

  3、能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初步认识除法的意义,并能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

  点八、、

  教学难

  题。初步认识除法的意义。

  点八、、

  教学准

  教师准备:(课件)数学故事:“除号”的来历、12个磁性苹果

  备

  教具。

  学生准备:18个小圆片、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新授。

  1、教学例4:(通过“平均分”操作体会除法产生的必要,了解除号的由

  来,理解除法的意义。)

  过渡语:今天喜羊羊特别高兴,因为家里来了四个小客人,喜

  羊羊从果园摘了12个最新鲜的平果招待客人。

  把12个平果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几个?

  A、、每个学生动手操作。

  、

  B、请一个学生上台展示平均分的过程,教师再用课件演示:人先拿4

  个,每个盘放一个,又拿出4个平果,每个盘放一个,再拿出4个苹

  果,每个盘放一个。

  c、师:你能不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你分的过程?

  、

  些算式都有道理,但有的方法很麻烦,而有的方法在别人理解起来

  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有个数学冢创造了一种新的表示方法—除法。

  今天我们来初步认识除法。(揭题)

  人

  12-4=3

  (个)

  除号认识除号(课件形式呈现):1659年,瑞士学者雷恩首先使用除号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恰好表示平均分的意思。这个符号简单又方便,使用书写除号:除号先写一横,再在上下各写一个点,两个点要圆并且对齐。请大家跟我一起伸出右手指,书空写

  读算式:跟我读这个算式:12除以4等于3。学生齐读。

  理解意义:一师:这个除法算式表示把12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

  盘放3个。

  同桌互相说说这个算式的意义。师:你能说说这个

  算式中每个数的意义F社?生:“丄2”表示总共12个苹

  果,人a”表示平均分成4盘,“3”表示每盘3个。

  2、变式练习:18面“做一做”。

  过渡语:止过苹果丄喜羊羊安排客人玩布娃娃。

  A、有的小羊休息去了,只留下2只小羊。

  喜羊羊把18个积木平均分给2只小羊,每只小羊分几个?

  亠”、动、手摆一摆,根据摆出的结果写上算式的答案。读一读算式,并

  说说匕的含义。、

  、、、、

  B、过了一会,有个小羊也加入了这个游戏。

  动手摆把摆8个积据平均分给果写只小羊的答小羊读几个算式,

  并说含义。

  C、好玩的积木游戏又吸引来了3只小羊。

  喜羊羊把18个积木平均分给6只小羊,每只小羊分几个?亠厂动

  手摆把摆,根据摆出的结果写上算式的答案。读一读算式,冋桌互相说含

  乂。

  观察比较这三个除法算式,你什么发现了规律:

  18-2=9

  -3=6

  18

  3、教学例

  —9=2}数就越少。,

  会求份数住A掌握除法算式中每部分的名称。)

  18聞分的人数越多份数份乘的

  过渡语:

  、

  f

  "•八

  积是18

  仔细观察图住你知道他准备怎A、观察图片,怎么分点心?(每p%台匕七曰山7丄力叙r当诂1旦百=〉琵i=、rC、学生动手在书上圈一圈。汇放5盘。D“,

  扁羊羊为数份数住掌握除法个式心。仔细观察

  八、、JI—2I

篇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含设计意图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的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要用除法计算。(2)使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意义;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对除法的浓厚兴趣;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语言表达能力。教学重点:使学生会动手平均分物体,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要用除法计算;教学难点:使学生会动手平均分物体,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理解除法的含义。教学方法:学习准备:教具:教学课件、小棒

  学具:每人18个图形卡片和12根小棒。

  复习:

  师:孩子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平均分,你们知道什么叫做平均分吗?(指名回答)那平均分的方法是什么呢?(指名回答)

  大家的表现真不错!现在老师有两道题想让大家动手来分一分,考考大家对前面的知识真的掌握了没有?请看题目:1.2组做第一题,3.4组做第二题,自己动手分一分吧!

  学生汇报结果。

  4.咱们二(5)班的同学真优秀!现在老师还想考一考大家,你们都喜欢动物吗?那谁知道我国的动物国宝是什么吗?(大熊猫),大家真聪明!

  5.汇报结果:每盘放3个。师:像这样,把12根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3个,是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属于平均分,在数学王国里我们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来表示,那就是除法,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板题)

  二.新授

  1.除法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加法,减法乘法一样,也是一种运算方法,它也有自己的符号,它的符号叫做除号,写除号时先写一短横,再在上下各点一个点,短横要平直,两点要圆,并且要对齐。

  2.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3个,这道除法算式怎么列呢?

  (1)首先,我们看要分的竹笋是几个?(12)个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

  (2)把12平均分成了几份(4份)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3)分得的结果每份是几呢?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第四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第四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3)这个算式的结果是3所以124就等于3.它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读的时候按照从前往后的顺序读。读作除以,﹦读作等于,其它数字不变。(齐读两边)

  3.思考: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几呢?动手分一分,分完后,师问:谁能列出一道除法算式呢?(指名回答)

  三: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计算。

  四.巩固练习:

  出示课本第18页做一做,让学生用18张圆片代替18块饼

  自己动手先摆一摆,再列出除法算式,指名3位同学板演。

  2.师:通过刚才的练习,看来大家都学会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了,也会列除法算式了,下面,老师想考考大家,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挑战?3.请看第一题(课件出示第一题):(1).开火车,读算式。84=2155=3102=5123=463=293=3(2)请写出除法算式。6除以3等于2。把2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4。有12人,平均分成4组,每组有3人。有9个苹果,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3个。(3).先说说题目意思,再列算式。课件出示后师问:每只小熊分的同样多是什么意思?(4)看图写出除法算式。五.全课总结: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指名学生说一说)

  师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计算,我们还学会了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及表示的意义,希望同学们课后认真复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节知识。

篇三: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含设计意图

  教学文档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内容:教材P68页例1、例2,课堂活动第1、2题。教学目标:1、在分一分的操作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

  2、能认识并初步理解除法算式中各局部的意义,会读写除法算式。

  3、在用算式表示分东西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简捷性,从而激发进一步学好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除法算式。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算式中各局部的意义。教具:小棒、桃子图片糖果学具;12根小棒教学过程:一、复习分一分、说一说。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糖〕你们喜欢吃糖吗?〔喜欢〕了解老师手里有多少个糖吗?〔不了解〕老师告诉你们,我手里有12个糖。现在老师想把这12个糖平均分成4分,你们会分吗?〔会〕请拿出你们的小棒,把它当作12个糖分一分。分对的同学,待会下课了,老师就把这些糖果奖励给大家,现在开始动手吧。〔学生操作,教师巡视〕要求同学们一边摆小棒一边说。〔1〕平均分成4份分好的同学用一个最美丽的坐姿来告诉老师,同学们坐的真好,现在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分一分。请四个坐得特别好,听得特别认真的同学和老师一起来分糖。第—次每人一个,分完了吗?继续分,再来每人一个,分完了吗每人再分一个,现在正好分完了。请小朋友们看一看,他们每人分得了几个糖,平均分了吗?

  .

  教学文档

  〔2〕现在我们再来分一分,先听清楚老师的要求:把12个糖每3个分给一个同学,可以分给几个同学?

  同桌的两个小朋友一起合作,看哪些桌的小朋友分得又对又快。〔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分好的小朋友请把腰挺起来,把头抬起来。

  这一次,我们同样是拿12个糖来分,每3个糖分给一个同学,可以分给4个同学。

  小结:这两种分法都是把12个糖平均分的。象这种把12个糖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或把12个糖每3个分给一个小朋友,求每份是多少或分成多少份,像这些问题,在数学里我们要用到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计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师指板书,齐读课题(除法的初步认识)

  二、分一分,认识除法算式师:老师手中是什么?想要吗?那先得分一分,看谁分得又快又好。1、出例如1小黑板出示〔1〕把8个桃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个。教师在黑板上贴出8个桃子的图片和4个盘子的图片请小朋友们用8根小棒替代8个桃子分一分。学生操作指名生上台演示。师:我们拿了几个桃子来分,平均分在几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有几个?〔师依据学生答复板书842〕〔2〕师:像这样的平均分我们就可以用这样一个除法算式来表示。以前我们学的加法用加号表示,减法用减号表示,乘法用乘号表示,那我们今天要学的除法该用什么符号呢?〔除号〕教师板书&247;一边板书一边口述除号的写法“&247;〞这个就叫除号,写的时候,先画一横线,要画得平直,上下各写一个小圆点,两点要对齐.一条横线划得平,两个圆点平均分。除号就表示平均分的意思。学生跟着书空除号。

  .

  教学文档

  教读除法算式:8&247;4=28除以4等于2生齐读。〔3〕结合分的过程,说说8、4、2分别表示什么?在这个除法算式里,8、4、2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师:把几拿来分?把8分成了几份呢?每份是多少?依据学生的答复归纳:把8个桃子平均分成了4份,每份是2个。我们一起把这句话读一遍。〔4〕小结:把几个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每份的个数是一样多,我们就可以用一个除法算式来表示,如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4根,就可以用12&247;4=3这个算式来表示。2、教学例2小黑板出例如212个小朋友跳绳,每3人分一组,可以分成几组?学生齐读题目请同学们拿出小棒动手分分教师巡视师:可以分成几组呢?〔4组〕〔2〕刚刚分的过程和结果用一个除法算式表示,这个除法算式该怎样写呢?谁来说一说。指名学生答复。教师板书12&247;3=4生齐读算式。师:在除法算式中除了除号外,这3个数分别叫做什么名字呢?小朋友看看书〔生自己认识〕师:除号前面的这个数叫什么呢?除号后面的这个数呢?等号后面的呢?教师在这个算式下面写出各局部的名称〔被除数、除数、商〕生跟着老师认读几遍。〔3〕结合过程说说12、3、4分别表示什么?〔4〕说说8&247;4=2中各局部的名称。三、谈收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

  教学文档

  四、稳固练习〔课堂活动1、2〕小黑板出示1、摆一摆,填一填

  让生动手摆一摆,填出书上的空。指名上台板演,集体订正。2、圈一圈,填一填五、拓展练习一、在正确分法后面的〔〕里打√1、把6个○,平均分成3份。〔1〕○○○○○○〔2〕○○○○○○〔3〕○○○○○○2、把10个让生独立在书上圈出,在交流,指名生上台圈、填,订正。设计理念:除法含义这一数学难点,教学时在知识点上,通过抓住“同样多〞→“平均分〞→除法含义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认识逐渐加深。在教学中,通过学生亲身操作与教师示范演示相结合,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平均分的过程,形象直观地理解除法含义。这样有利于学生由动作思维——建立表象——抽象思维,使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能力得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

  .

篇四: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含设计意图

  除法的初步认识(一)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结合分一分的具体情境,抽象出除法算式,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2.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3.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除法的意义。难点:理解除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磁力图片。学生准备:小棒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教师: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用小棒做什么?(分一分)我们今天来继续学习一个新的知识,板书课题:除法的初步认识,学生齐读课题。2.课件出示8个三角形,让学生用小棒代替三角形分一分,复习前面学过的平均分二、探索新知1.教师:课件出示例1情境图(1)学生独立观察

  第1页

  (2)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用苹果和香蕉的磁力图片代表桃子按照要求分一分,其他同学观察他们的分法以及是否分得正确

  (3)回到例题,指名回答:一共有8个桃子,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放2个桃子。

  2.教师:请同学们利用你手中的小棒,就这样,一边说,一边分。(1)学生按要求进行操作,教师巡视,个别指导。3.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数学上怎样表示刚才平均分的过程吗?在数学上,我们可以用8÷4=2来表示平均分的过程。教师板书:8÷4=24.教师:中间这个运算符号的名字叫“除号”,它是这样写的,请同学们跟我数空,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点一点,注意,横线要直,两点要圆而且要对齐。(1)学生跟着老师的讲解进行数空5.教师:这个算式又怎么读呢?(1)指名试读:8除以4等于2(2)学生齐读6.教师:在除法中,“÷”读作“除以”。7.教师:谁再来说说8÷4=2表示什么意思?(1)学生独立说(2)同桌之间互说(3)指名说:一共有8个桃子,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放2个桃子。(4)集体订正,教师及时鼓励和肯定。【设计意图:本环节去掉情境化,逐步数学化。理解把8个桃子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就是平均分成4份。8÷4=2表示把8个桃子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2个桃。】课件出示例2。1.教师:谁能说说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问题是什么?(1)指名回答:信息是:一共有12个小朋友跳绳,3个人一组,问题是:可以分成几组?

  第2页

  (2)集体订正2.教师:请同学们独立完成,可以借助你手中的小棒。(1)学生独立试做。(2)小组内交流(3)指名回答:可以分成4组,分的过程是这样的:分之前是12根小棒,3根小棒一组,正好分成4组。(4)集体订正。教师及时鼓励和肯定。2.教师: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刚才的分组过程吗?(1)指名回答:12÷3=4(组)3.教师:谁能用“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几个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这样的3句话说出分的过程。(1)指名回答:一共有12个小朋友,3个人一组,可以分成4组.(2)集体订正4.教师:除法算式里的3个数也像乘法算式那样有自己的名字,除号前面的数叫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除数,等号后面的数叫商。教师板书:被除数除数商三、巩固新知1.下面图形是平均分的打√,不是的画圆圈。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2看图填空独立思考,集体订正,教师及时鼓励和肯定。3.思考题,把24个圆圈平均分成几堆,有几种不同的分法?学生独立探讨四、作业布置五、板书设计

  除法的初步认识8÷4=2被除商除数数

  第3页

  六、教学反思除法含义是这一节课的教学难点,教学时在知识点上,通过抓住“同样多”

  →“平均分”→除法含义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认识逐步加深。在教学中,通过学生亲身操作与教师示范演示相结合,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平均分的过程,形象直观地理解除法含义。这样有利于学生由动作思维——建立表象——抽象思维,使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能力得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

  第4页

篇五: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含设计意图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范文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课本P19页例5,练习四第4、5、6题。教学目标: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教学准备:情景图或课件等。教学过程: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1、谈话,出示例5情景图。(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思考、比较,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

  三、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9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练习四第4、5题。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习四第6题:先让学生看图,叙述平均分的要求,再让学生动手圈一圈,圈好后填写算式,最后让学生对照图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四、课堂总结。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认识除号,会写、会读除法算式

  2、经历分一分、说一说等数学活动,掌握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方法

  3、感受用除法表示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体会所学内容的`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算式与平均分活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喜欢大熊猫吗?熊猫馆的饲养员叔叔每天都要给可爱的熊猫宝宝们准备新鲜的竹笋,我们一起数一数,看看今天一共准备了多少个竹笋。(课件出示竹笋)

  你能把这12个竹笋平均分给4只可爱的熊猫吗?看看每只熊猫可以得到几个。用你们手中的圆片代替竹笋,用4个圆圈表示盘子,将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动手分一分。

  (教师巡视,分好后,前后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你是如何分的,分的结果如何,击掌结束)抽学生上黑板汇报分的结果。

  (小眼睛,看黑板)用课件呈现分的过程

  请大家回忆我们的操作过程,结合图说一说这幅图表示的含义。(根据学生发言,板书: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全班一起说

  我们班的小朋友真能干,帮饲养员叔叔解决了一个大问题。

  这样的问题,你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种方法――除法(板书:除法的初步认识)

  思考: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是不是平均分的问题?

  在数学上,像这样平均分的问题,我们都可以用除法表示

  二、新授

  老师为你带来了一个新朋友,他叫除号,来,跟他打打招呼:除号,你好。除号的写法,用尺子画一条平直的线,上下两个圆点要对齐自己在练习本上写两个(注意你的写字姿势)“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到底该怎么用除法算式表示呢?(1)要分的竹笋的总数是(12),把12在这个总数写在除号前面。(2)平均分成几份呢?(4份)把4这个份数写在除号后面。(3)每份是几个(3个)把3这个每份数写在等号后面。12÷4=3(4)回忆过程。(看谁的耳朵最会听)(5)指生说、同桌互相说(抢答,给自己鼓鼓掌)(6)1659年,瑞士数学家拉恩在他的《代数》一书中,第一次用÷表示除法,÷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恰好表示平均分的意思。(6)12÷4=3这个除法算式表示的就是(拉长声调,提示注意)“把12平均分成4分,每份3个”。(7)指生复述、男女生比拼(8)这个除法算式怎么读呢?读作:12除以4等于3(齐读3遍、快问快答)(9)数学书第15页练习三第1题(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说的对不对)三、闯关1、做一做第1题(1)谁能说说这幅图表示的含义?(2)课件出示:把15条鱼平均分成5份,每份3个。(3)在这个平均分的过程中,总数是15,份数是5,每份数是3,所以除法算式是15÷5=3。

  (4)在这道题中,15÷5=3表示把15条鱼,平均分成5分,每份3个,你能在说一件事,也可以用15÷5=3吗?

  2、做一做第2题(1)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2分,每份(5)个。动手分一分指生说在这道题里,总数是几,份数是几,每份数是几,除法算式是什么。(2)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5份,每份(2)个。动手分一分指生说在这道题里,总数是几,份数是几,每份数是几,除法算式是什么2、独立完成练习三第2题。3、独立完成练习三第3题。四、小结通过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饿哦们认识了除法,知道到了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用到除法,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作业:回家帮妈妈分水果,并列出除法算式。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1.梳理比较“等分除”与“包含除”,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2.经历自主表征的过程,在对比中沟通减法与除法的联系。3.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深人理解除法的意义,沟通减法与除法之间的联系。教学准备:课件、小磁片、作业纸。

  教学过程:一、质疑,自主表征师: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除法。(板书:21÷3=口)等于几?怎么验证它是对的?引导学生画一画、分一分、算一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在作业纸上。(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画一画、分一分、算一算的表征过程,化抽象为具体,在交流比较中进一步明确算式表达的含义。)二、沟通交流1.交流反馈自己的想法(1)乘法口诀(2)分一分,投影展示学生分一分的情况。把21个圆平均分成3组,每组7个。小磁片展示,板书:21÷3=7(个)师:谁还有不一样的方法?把21个圆,每组分3个,能分7组。小磁片展示,板书:21÷3=7(组)2.辨析,理解除法意义师:两道算式中的“3”表示的意思一样吗?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对照两幅图说一说。师:还有没有不同的方法呢?可以用减法算式表示吗?师:你是怎么想的?师:减了几个3?(设计意图:在交流中,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注重肯定学生的回答,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在对比中,让学生直观感知两个“3”的不同意义,进一步明确“包含除”和“等分除”的联系与区别。)3.对比,沟通减法与除法的联系师:观察减法算式和除法算式,这两道算式之间有联系吗?小结:每次减3,减了7次等于0,说明21里面有7个3,像这样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相同的数,就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你们更喜欢哪种表示方法呢?为什么?

  现在,我们从21个圆片中每次移走不同个数的原片,(第一次拿走4个,第二次拿走5个,第三次拿走6个,第四次拿走6个)你能用一道减法算式表示吗?

  这道算式能不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呢?为什么?

  (设计意图:同一题材的情境便于比较,有利于直观感受数学事实,有助于学生感悟除法和减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学生呈现的答案,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建立了除法和减法的关系桥梁,突破了难点。)

  三、编题,巩固意义

  自主编题

  根据21÷3=7,你能编一道数学问题吗?

  小结:不管是分什么,只要每份分得一样多,我们都可以用除法表示,除法就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打开思维,用生活中的实例表示21÷3=7,进一步巩固出除法的意义,有利于学生把握除法的本质)

  四、总结,回顾意义

  学了这节课,你对除法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畅所欲言,及时梳理知识,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结合板书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篇六: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含设计意图

  平塘县2022年寒假教师“继续教育学习暨岗位大练兵”集体备课个人主备初案

  科目

  数学

  时间

  2022年2月21日

  内容(版本、人教版二年下册第二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主备教师

  年级)

  唐欢

  教学目标1.能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认识除号,会写、会读除法算式。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3.感受用除法表示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体会所学内容的价值。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与平均分活动的关系。教学流程

  一、设疑激趣,复习巩固

  教师的建议

  同学们都看过喜羊羊与灰太狼这个动画片吗?喜羊羊知道

  同学们都很聪明,想考考大家,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问题:把8颗星星平均分成4份,哪个答案正确?什么是“平均

  分”?

  同学们可真棒,今天喜羊羊想带领羊村里的小羊们去畅游

  数学王国,可是灰太狼在这一路上总是设置障碍阻拦小羊们的

  去路,你们愿意帮助小羊们清除障碍吗?

  二、自主学习,明确含义

  1.提出问题(障碍一)

  把12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个?

  2.自主学习

  请你利用手中的苹果卡片分一分,并思考(1)可以怎样分

  苹果?(2)每盘应放几个?

  3.交流汇报

  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鼓励学生有多

  种分法。

  小结:我们可以是一个一个分的,也可以是两个两个分或三个

  三

  个分。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3个苹果

  。

  三、规范表征,认识除法

  1.提出问题,揭示课题(障碍二)

  你们能不能把刚才平均分苹果的情况和结果用一个算式来表

  示呢?像这样的平均分问题在数学上统一用除法来表示。

  12÷4=3这个算式就是除法算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除法的初

  步认识”。

  2.介绍除号的读写和含义

  这个符号“÷”是什么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

  ,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想进一步了解除号吗?让我们

  走进“知识贴吧”。

  除号的由来:1659年,瑞士数学家拉恩(J.

  H.

  Rahn)在他的《代数》一书中,第一次用“÷”表示除法。“

  ÷”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恰好表示平均分的意思。

  3.介绍除法算式的读法

  12÷4=3这个算式怎么读呢?

  读作:12除以4等于3。“除号”读作“除以”。

  4.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

  谁来说一说这个算式中的12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3表示什

  么?

  12÷4这个算式所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四、对比归纳,深化含义

  1.提出问题(障碍三)

  把12个苹果平均放在2个盘里、3个盘子里、6个盘子里,

  每盘分别放几个?

  2.自己动手分,集体汇报

  3.小组讨论

  同学们仔细观察,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说一说这四个算式

  的相同点是什么?

  为什么都用除法?12都写在了哪?这个位置上的数表示什么

  ?除号后面的数表示什么?等于号后面的数表示什么?

  五、应用拓展,加深理解

  通过大家的齐心努力,帮助小羊们清除了灰太狼设置的障

  碍,终于来到了数学王国,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四个魔法屋,和

  小羊们一起进去看看吧!(知识屋、快乐屋、智慧屋、拓展屋

  )

  1.知识屋(小猫钓鱼图)

  谁能说一说这幅图表示的含义?

  请同学们在小卷上圈一圈并写出除法算式。

  根据分的结果,大家写出了除法算式15÷5=3

  谁来说一说15÷5=3表示的含义?

  2.聪明屋(我是小法官)

  (1)18÷2=9读作:18除2等于9。()

  读一读:8÷4=29÷3=315÷5=3

  (2)把6个灯泡平均放在2个盒子里,每个盒子里放几个?列

  式:6÷3=2()

  3.智慧屋

  先分一分,然后写出除法算式(2道题)

  4.挑战屋

  把12个

  ,分给兔妈妈和它的3个孩子,平均每只兔子分

  几个?

  在小卷上列出算式。

  六、课堂总结,点明目标同学们和小羊们一起畅游数学王国,开心吗?通过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知道了除法可以解决平均分的

  问题,可以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在列除法算式时要分的数写在除号前面,平均分几份要写在除号后面,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用到除法,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七、板书设计,点亮全课

  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每份分得同样多。

  12÷4=3

  除号读作:12除以4等于3。

  平塘县2022年寒假教师“继续教育学习暨岗位大练兵”集体备课个性教案

  科目

  数学

  时间

  2022年2月22日

  内容(版本、人教版二年下册第二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主备教师

  年级)

  唐欢

  教学目标1.能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认识除号,会写、会读除法算式。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3.感受用除法表示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体会所学内容的价值。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与平均分活动的关系。教学过程教学流程

  一、设疑激趣,复习巩固

  今天我带了一个小朋友来和我们一起学习,他是谁?喜羊羊知道同学们都很聪明,想

  考考大家,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问题:把8颗星星平均分成4份,哪个答案正确?什么是“平均分”?

  同学们可真棒,今天喜羊羊想带领羊村里的小羊们去畅游数学王国,可是灰太狼在这

  一路上总是设置障碍阻拦小羊们的去路,你们愿意帮助小羊们清除障碍吗?

  二、自主学习,明确含义

  1.提出问题(障碍一)

  把12个苹果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个?

  2.自主学习

  请你利用手中的苹果卡片分一分,并思考(1)可以怎样分苹果?(2)每盘应放几个?

  3.交流汇报

  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

  小结:我们可以是一个一个分的,也可以是两个两个分或三个三

  个分。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3个苹果。

  三、规范表征,认识除法

  1.提出问题,揭示课题(障碍二)

  你们能不能把刚才平均分苹果的情况和结果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呢?像这样的平均分问题

  在数学上统一用除法来表示。

  12÷4=3这个算式就是除法算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

  2.介绍除号的读写和含义

  这个符号“÷”是什么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

  齐。想进一步了解除号吗?让我们走进“知识贴吧”。

  除号的由来:1659年,瑞士数学家拉恩(J.

  H.

  Rahn)在他的《代数》一书中,第一次用“÷”表示除法。“÷”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

  分开,恰好表示平均分的意思。

  3.介绍除法算式的读法

  12÷4=3这个算式怎么读呢?读作:12除以4等于3。“除号”读作“除以”。

  4.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

  谁来说一说这个算式中的12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

  12÷4这个算式所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四、对比归纳,深化含义

  1.提出问题(障碍三)

  把12个苹果平均放在2个盘里、3个盘子里、6个盘子里,

  每盘分别放几个?

  2.自己动手分,集体汇报

  3.小组讨论

  同学们仔细观察,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说一说这四个算式的相同点是什么?

  为什么都用除法?12都写在了哪?这个位置上的数表示什么?除号后面的数表示什么?

  等于号后面的数表示什么?

  五、应用拓展,加深理解

  通过大家的齐心努力,帮助小羊们清除了灰太狼设置的障碍,终于来到了数学王国,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四个魔法屋,和小羊们一起进去看看吧!(知识屋、快乐屋、智慧屋、拓展屋)

  1.聪明屋(我是小法官)(1)18÷2=9读作:18除2等于9。()(2)把6个灯泡平均放在2个盒子里,每个盒子里放几个?列式:6÷3=2()

  2.智慧屋先分一分,然后写出除法算式3.挑战屋把12个,分给兔妈妈和它的3个孩子,平均每只兔子分几个?

  在小卷上列出算式。六、课堂总结,点明目标

  同学们和小羊们一起畅游数学王国,开心吗?通过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知道了除法可以解决平均分的问题,可以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在列除法算式时要分的数写在除号前面,平均分几份要写在除号后面,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用到除法,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七、板书设计,点亮全课

  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每份分得同样多。一个一个分两个两个分三个三个分

  12÷4=3

  除号读作:12除以4等于3。

篇七: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含设计意图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通用8篇)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篇1

  教学内容:课本P14页例5,练习三第4、5、6题。教学目标: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教学准备:情景图或课件等。教学过程: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1、谈话,出示例5情景图。(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基础。二、学习新知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2、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学生思考、比较、讨论。【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思考、比较,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三、巩固应用,加深理解1、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1)明确要求(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3)交流汇报。(4)小结。2、挑战园地:(1)练习三第4、5题。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2)练习三第6题:写出除法算式。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让学生对照算式画图。

  【设计意图】: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动,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篇2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几种的不同方法。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几种的不同方法。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法:实践探索法和演绎概括法等教学法,在加强直观教学的同时,注意从具体到抽象层层升华,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1、情境引入,感悟“平均分”的特点。师:二(1)班准备明天参观科技园,看,他们正在忙什么呢?课件出示教材中的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把看到的说给小组同学听。各小组汇报。

  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同学们正在为明天的出行做准备。看,他们正在分食物呢!

  这么多分法中,哪种最特别?(分糖果的最特别,每份都一样,每份都是4颗。)

  2、教学例1,引入“平均分”。(1)动手实践,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师:每组选一个代表,把你们组的糖果数量以及是怎么分的汇报给大家。小组1:我们组有6颗糖果,我给他俩都是1颗,我4颗。小组2:我们组有6颗糖果,分给3个同学,每个人都有2颗。小组3:我们组有6颗糖果,分给3个同学,每份各是1颗,2颗、3颗。(2)教师追问:这么多种分法中,哪种最公平、公正?①小组讨论分配方案,突出怎样分每份才能分得同样多。糖果分成3份,每份有2颗。小组推选代表到台前展示分配方案。②观察:从糖果分成3份,每份右2颗,你们又发现了什么?(每份的数量同样多。)出示小精灵的话,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3、巩固“平均分”的含义。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页“做一做”第1、2题。徐盛自主完成,集体订正。二、互动新授,探究平均分的方法1、教学例2,课件出示教材的情境图。师:要把18个桔子平均分成6份,你知道可以怎样分吗?让学生分组讨论,拿出准备好的学具,用学具代替桔子,同桌合作分一分。2、动手操作,展示平均分的分法。学生分,教师参与学生之中,最后汇报并展示不同的分法。学生汇报,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分法1:一个一个地平均分在6个盘子里,每盘分3个。

  分法2:先拿2个放在一个盘子里,再拿2个放在第2个盘子里,再拿2个放在第3个盘子里还剩6个,每个盘子里再放一个。

  分法3:还可以每次拿3个放在一个盘子里,再拿3个放在另一个盘子里,依次类推。

  第三种分法分得很快,能说说你们是怎样想的吗?

  学生可能会说是根据三六十八,就知道每个盘子里应放3个;也可能是想到乘法算式3×6=18,一个盘子里就是3个;或者用除法,18除以6等于3,一个盘子里就是3个

  让学生各抒己见,只要合理,均应给予肯定。

  3、再次操作,强化平均分。

  师:如果把这18个桔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个?你还会分吗?

  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展示分法时要让学生说一说分法,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师:如果把这18个桔子,平均分成2份,每份又是几个呢?

  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展示分法时要让学生说一说分法,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三、巩固拓展,解决生活问题。

  1、联系实际,练习体验。

  (1)出示题目: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法,然后借助学具摆一摆。最后教师根据学生代表的汇报进行展示。

  (2)把题目改成“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几盒?”

  让学生说一说,题目中有哪些变化(“2份”改成“5份”),学生独立完成,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并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把题目改成“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几盒?”

  学生在组内自由分。

  教师小结:把10盒酸奶平均分,虽然分的份数不一样,但都是把每份分得同样多,所以都是平均分。

  2、巩固拓展(1)完成教材“练习二”的第1题。提问:把8根火腿肠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强调平均分),下面有三种分法,哪种分法对?学生判断,交流反馈:分法1不是平均分,分法2是对的,分法3是平均分,但不是平均分成4份,所以是错的。(2)完成教材“练习二”的第2题。提问:一共有几个贴纸?平均贴在3条线上,是指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每条线上应贴几个?尝试解决,并画一画。四、课堂小结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在我们生活中很多现象都是平均分。希望大家能注意观察,把你发现的平均分现象汇报给同学、老师和你的父母、朋友。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篇3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四册P18―19例4、例5及P20练习四(2、3、4)[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课件演示:(情境图)8个小朋友,在春天在哪里?的歌声中,踏青寻找春天来了。在一片竹林中,小朋友看到熊猫妈妈带着小熊猫挖竹笋,小熊猫请小朋友到家做客。

  2、小熊猫挖了12个竹笋,想把这些竹笋平均送给邻居的王奶奶和它的三个小伙伴。每人送给几个?

  师:小朋友,你们能帮助小熊猫解决这个问题吗?出示: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个。二、分一分,认识除法、除法算式。1、师:请你们用△替代竹笋,用小棒代替盘子动手分一分。学生动手操作。师:请告诉小熊猫:该怎样分?分得的结果,每盘应放几个呢?学生说一说分的方法、过程。2、数学王国小精灵:你们真能干!想一想:刚才这一平均分的过程,这样的问题能不能也用一种方法来计算?也用一个式子来表示?12、4、3表示的意思,你会列式表示吗?①让学生说一说,议一议,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导,引出除法,列出除法算式。124=3/*除号(表示平均分)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②对照平均分的过程,在小组中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3、操作:P18做一做分一分,用除法算式表示结果。①师:你知道吗?有多少块饼干要分?要怎样平均分?(明确:要把18平均分成3份、2份、6份。)学生用长方形分一分,再填写算式。②交流讨论:

  你是怎样分的?分的结果呢?算式怎样写,除号和等号后面的数是怎样填出来的?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4、小结: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每份一样多,这个过程和结果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三、解决熊猫妈妈的问题,进一步认识除法的含义。1、师:熊妈妈请小朋友帮助解决什么问题呢?出示:把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盘。师:想一想,熊妈妈要分的总数是多少?按什么要求来分?该怎样分?学生动手操作后,说说自己是怎样分的。2、思考交流:师:你会用算式来表示分的过程吗?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个问题也用除法来表示?(熊妈妈的问题也是平均分,所以用除法来计算。)3、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①师: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能给它们起个名字吗?(看书,对照算式说说。)②想想平均分的过程,说说被除数20,除数4、商5分别表示什么。4、操作巩固。P19做一做(1)分一分,用除法算式来表示。①独立完成。②交流:分的结果和算式的写法。③读一读,说一说算式的'意思。3、思考讨论:

  师:想想说说,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因为他们都是把一些物体,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

  四、做游戏。(课件演示:8个小朋友在树林中采集活动)小朋友告别了小熊猫,来到树林里采集,将采集到的东西进行平均分。(1)蓝蓝采了16个草莓,要平均分给大家,如果每个小朋友分4个,够分吗?(在p21第六题的图上圈一圈,再列算式。)(2)东东、小立和玲玲捉到15只蝴蝶,用这些蝴蝶做成标本,每5只做成一版,可以做成几版?(在p21第六题的图上圈一圈,再列算式。)(3)小云和小丽把采来的18朵花扎成3把,平均每把有几朵?(4)我们平均分成2组做游戏,每组几个人?五、课堂练习。P20第2、3、4题。独立练习,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六、总结。师:小朋友,今天,你们有哪些收获?[课后小结]重视操作,丰富表象,形成概念。在教学中陈老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实际操作,引导学生在分东西的实例中理解除法的意义,这样的设计既注意了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又能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观察、操作方法的指导和训练。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篇4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P59~60例1、做一做及练习十四第1、2题。【教材分析】

  这个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具体情境,选择数目小,学生熟悉的事物作为例题,配以实物图,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学情分析】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在前一阶段刚学会表内除法,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就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时,应该根据知识的系统性以及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使学生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获取知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

  数学思考:通过操作、观察、对比等活动,使学生发现生活中在分物时存在着分不完有剩余的情况,借此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初步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问题解决: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加强概念,掌握算法。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活动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

  情感态度: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口算下面各题

  12÷218÷69÷148÷820÷52÷2

  21÷356÷754÷414÷76÷27÷2

  2、揭示课题: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二、探究新知,初步感受

  1、教学例1复习表内除法的含义:

  (1)(课件出示草莓)这是什么?一共有几个?每2个摆一盘,你能摆几盘?用学具摆得试一试。(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一共可以摆几盘?有剩余吗?(可以摆3盘,正好摆完,没有剩余)

  (3)(课件演示分草莓)这是平均分的问题,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4)学生汇报,形成板书:6÷2=3(盘)请你再说说这个算是表示什么意思?

  2、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如果不是6颗草莓,是7颗呢?再动手摆一摆,每2个摆一盘,看看能摆几盘?(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交流:再摆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师:剩下的还能再平均分吗?(不能,只剩一个不够分。)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课件演示分草莓)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小组内思考、讨论)出示学生的表示方法,比较各种表示方法。

  小结:在数学上可以这样表示:7÷2=3(盘)1(个)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小结:这个算式表示7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3盘,还剩下1个草莓。省略号表示剩余,1是剩下的个数,我们把它叫做余数。余数表示什么?(表示平均分完后剩下的那一部分)

  (3)比较归纳,完善认知结构。(课件出示两次分草莓的过程和算式)今天我们分了两次草莓,这两次分草莓的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观察比较6÷2=3(盘)和7÷2=3(盘)1(个)这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不够分剩下的部分就是除法算式中的余数。

  三、巩固练习:课件出示P60“做一做”1、2:

  1、学生独立在书上圈一圈,填一填,完成第1小题。反馈交流:17÷2=8(组)1(个)23÷3=7(组)2(个)说说这两道算式商和余数各是多少,分别表示什么?2、完成第2小题。先用学具按要求摆一摆,然后根据摆的结果填空。展示个别学生的填空情况,说说每道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强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3、课件出示P59情境图。观察动画,引出活动:这些同学在做什么?拿出11根小棒自己摆。四、课堂小结、作业: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对自己和他们有什么评价?你还有什么疑问吗?2、作业:练习十四第1、2题。【板书设计】认识有余数的除法6÷2=3(盘)7÷2=3(盘)1(个)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篇5

  教学内容:课本P13页,例4,练习三第1、2、3题。教学目标: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3、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教学重点: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教学准备:情景图等。教学过程: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1、谈话,出示情景图。2、提出问题:大熊猫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支?请小朋友想一想。3、开展活动,解决问题。(1)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支竹笋。(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二、学习新知1、引入除法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揭示课题。除法问: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每盘放得同样多,是平均分吗?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3)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

  3、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吧12支竹笋分别平均分成两份,平均分成三份,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再读一读。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平均分的基础上,提供“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领悟除法意义。

  三、巩固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3页的“做一做”

  (1)自己读题,理解题意。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第一关(练习三第1题):“魔法卡片”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请6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就读哪一张,读得对的老师奖励聪明星。

  (2)第二关(练习三第2题)“小帮手”。

  学生动手摆学具并填写算式,教师巡视。

  (3)第三关(练习三第3题)“分西瓜”。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决,然后交流。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追求快乐的天性,好胜的心理,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并运用奖励措施,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篇6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1(森林里的故事森林宴会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P5053页。)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了分东西的生活经验和数的分成及相同加数相加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除法是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则是认识除法的重要前提。教材通过森林里的故事森林宴会,引导学生在给小动物们分食物的活动中来充分感知平均分,使学生在有趣有意义的情境中主动地展开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并为后续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初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理解什么是平均分,知道平均分的含义。

  2、情感与态度:经历平均分的探究过程,体会除法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3、解决问题,数学思考:能用除法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会运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建构平均分的语言模型。

  教具学具:

  课本、课件、实物投影仪,棋子

  学习方式:

  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信息师:同学们,秋天到了,秋天的大森林可美了。大家想不想到美丽的大森林里看一看啊?生:想。师:那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吧,这些小动物在干什么呢?哦,原来他们在开丰收庆祝会呢。(课件出示情境图)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呢?(预设:学生可能会零零散散的说:有12个桃子)师:能不能把所有的数学信息接着说完?其他学生又补充:师:说的真完整,那你知道这些东西是给谁准备的吗?(预设学生会说:桃子是给猴子准备的,萝卜是给兔子准备的,竹笋是给熊猫准备的,松果是给小松鼠准备的。)师:你们知道的可真多!二、整理信息,体验平均分1、分竹笋,体验不同的分法。师:大家快看,熊猫哥哥和弟弟正盯着竹笋呢,大家来猜一猜它们在想什么呢?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篇7

  教学目标(一)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二)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除法的含义。难点:掌握第一种分法。教具和学具教具:6支铅笔,8个正方体,6个桃,3个盘子。学具:8个小正方体,12根小棒和15个小三角形。教学过程设计(一)通过实物演示,知道平均分的含义教师拿出6支铅笔,分给2个同学,可能有哪几种分法?其中一人1支,另一人5支;其中一人2支,另一人4支;其中一人3支,另一人也3支。在这些分法中,前两种每人分的不是同样多,最后一种分的每人同样多,我们叫它为“平均分”。怎样进行平均分呢?教师拿出6支铅笔,请3个同学到讲台前边。教师把6支铅笔分给3个同学,每人要分得同样多,并请学生注意分的过程。第一次分,每人分给1支。最后教师问:“分完了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接着分。第二次分,每人又分给1支,教师问:“分完了吗?”(分完了)教师让全体同学观察,这3个同学每人分得几支?学生回答:“每人分得2支。”教师问:“每人分得同样多吗?”这就叫做“把6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2支。”(二)教学例1

  要求每个同学拿出8个小正方体,放在自己的桌上。然后把8个正方体分成4份,而且每份要分得“同样多”,让每个同学都动手摆一摆,分分看。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摆的情况。

  学生摆完后,教师指定1名分得好的学生在黑板前演示分的过程,并说一说是怎样分的。(学生:先拿出4个正方体,每份放1个,再拿出4个剩下的正方体,每份放1个)

  “每份分得同样多吗?每份是几个?”

  教师指出:这就是把8个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2个。

  (三)学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教学例2,出示:“把6个桃平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几个?”(边口述题目,边拿出6个桃和3个盘子)

  “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就是每盘放得同样多)

  “把6个桃放在3个盘里,每盘放得同样多,应该怎样放?”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向学生演示平均分的过程。因为要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因此,先要拿3个,每盘里放1个。然后再提问:“分完了吗?”

  教师再把剩下的3个桃,每盘放1个,提问:“分完了吗?”

  “每盘放几个?”

  “是不是每盘同样多?”

  “这样分东西的方法叫怎样分?”(平均分)

  像上面这样把8个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把6个桃平均放在3个盘里,都是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在数学里我们要用一种新方法――除法来计算。(板书课题:除法的初步认识)

  “÷”叫除号,写的时候,先画一横线,上下各一点,横线要平直,两点要对齐。

  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个?这道题的除法算式怎么列呢?(边谈话边写)要分的桃是几个?把“6”写在除号前面(板书:6÷);把6平均分成几份?把“3”写在除号后面;每份是几?把这个“2”写在等号后面。教师指着“6÷3=2”说明:这个算式叫除法算式,表示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

  接着引导学生读出算式:6除以3等于2。再指名一两名学生说出算式的意思,并读出算式。

  然后让学生打开书,引导学生看第45页上小朋友分桃的图。先要学生说说图意,再指导学生用连线的方法,把右图中剩下的3个桃分完。

  (四)巩固反馈

  1、做课本中第46页“做一做”中的题。

  第1题的第(1)小题,先让每个学生拿出12根小棒,动手摆一摆,然后把除法算式写完全,再指名学生说出除法算式中每个数表示什么。

  第(2)小题,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然后集体订正。

  第2题先引导学生看懂图意,要分多少个球?怎样分?让学生实际连一连,表示分的过程。然后在书上填写算式,并指名读出除法算式。

  2、做练习十四的第1题和第2题。

  第1题,先指名读出除法算式,再让学生把除法算式的意思说完全。

  第2题,先指名读算式,再让每个学生用三角形摆一摆,然后填出得数,并说出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小结:今天我们从动手分东西,学会了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的方法,还学会了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除法的最基本含义是“平均分”。因此,在教学过程设计中,首先通过分东西,使学生了解哪种分法是平均分,哪种分法不是平均分。

  在此基础上,研究怎样分才能平均分。通过学生多次操作,对平均分有一定认识后,教师介绍“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时,用除法计算。把除法算式的读法、除法算式的含义与具体操作紧密联系起来。

  在巩固反馈时,再一次动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的含义。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篇8

  一、教材分析。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

  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在编排时从分东西引入,通过分东西使学生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例1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借助同样多,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例2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义。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在“做一做”和练习十二中,多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连一连,再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说说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

  2、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意义;

  3、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对除法的浓厚兴趣;

  5、教育学生热情待人。

  重点: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三、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1、从生活实际出发,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大认知规律;

  2、课堂上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实现三为目标;

  3、立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4、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和氛围。

  (二)教学设计的几个层次

  1、由同样多引出平均分

  在此安排了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8张数字卡片随便分成2份;二是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样多。通过第一次动手操作由学生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平均分”。

  2、用“平均分”指导操作

  在教师讲完故事后,让学生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几个,就用刚学的“平均分”来指导学生动手操作。

  3、解决如何“平均分”

  上一实践只是让学生尝试着平均分,并没有告诉学生如何才是平均分,在学生操作之后,观看老马分的过程,在模仿老马的分法进行分,最后请一个学生上台展示,帮助学生解决了平均分。

  4、把“平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

  解决了“平均分”之后,教师指出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

  5、结合除法算式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和意义。

篇八: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含设计意图

  在本节课中先学生通过动手圈圈分分画画再用语言描述平均分的过程感受繁琐想到像加减乘那样用算式表示引出了除法算式进而理解算式的含义并与平均分过程中数量关系对应起来经历这样的建模过程从而抽象成算式表示在学生的探究中渗透了符号意识的培养

  小学数学_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教学内容】青岛版五四制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信息窗3【核心知识点】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除法算式的含义。【前置基础】已经认识了平均分,及平均分的两种情况,经历了加减乘三种运算的抽象过程。【后继地位】是进一步学习除法计算的基础。【教学重点】从平均分的过程中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教学难点】理解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具体过程。【思想方法阐释】《除法的初步认识》的思想核心体现在建模思想和抽象思想及符号化思想,而本节课无疑重在建模思想。在本节课中,先学生通过动手圈圈分分画画,再用语言描述平均分的过程,感受繁琐,想到像加减乘那样用算式表示,引出了除法算式,进而理解算式的含义,并与平均分过程中数量关系对应起来,经历这样的建模过程,从而抽象成算式表示,在学生的探究中渗透了符号意识的培养。二、教学目标1.结合平均分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形成用除法计算的模型思想,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2.让学生经历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具体过程,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归纳概括的能力,渗透符号化、模型等数学思想。3.体会数学符号的概括性和简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古代除法的发展,渗透爱国教育。三、教具、学具课件、实物投影、练习纸四、教学程序(一)唤醒经验,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平均分,关于平均分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

  生: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师:谁还想说?生:可以按每份的个数平均分,也可以按份数进行平均分。师:这位同学知道了平均分有两种情况。同学们学得真扎实,那我们继续研究。(出示课件)森林里发洪水了,快看,小鹿被困在了岛上,他们正在等狮子救援队来救援。请仔细观察这两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生:有8只小鹿,每条船能救2只小鹿;有6只狮子,平均分成3组……师:那同学们,你能根据这些信息分别提个数学问题吗?生:救小鹿需要几条船?每组几只?师:我们今天就来解决这两个问题。(二)合作探究,建立模型1.救小鹿需要几条船?(按每份个数平均分的问题)(1)明确题意,动手操作师:我们先来帮帮小鹿。请大家将信息和问题完整的读一遍。师:救小鹿到底需要几条船呢,我们用圆片表示小鹿。请同学们拿出任务单完成第一个任务,圈一圈,完成后,把你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说给同桌听听。(2)独立思考,尝试探索①汇报。师:同学们研究得真认真!我们看这位同学的做法。生:(边摆边说)把8只小鹿,每2只一份,可以分成4份,所以需要4条船。师:这位同学的语言描述真清晰,请把掌声送给他。你们的做法和他一样吗?把8只小鹿,每2只一条船,这是平均分的哪种情况?②提升。师:哦,我听明白了,你们是按每份个数平均分的,(板贴)。要几条船?(4条),你是从哪看出是4条船的?(有4个圈),谁快上来指指?你数了4个圈。一个圈就是1个2,2个圈就是2个2,4个圈就是4个2,看来8里面有4个2,所以需要4条船。

  师:你们的意思是需要几条船就是求……(8里面有几个2?)板贴,谁还听懂了,需要几条船就是求什么?你们太会思考!太棒了!

  ③引出除法算式。师:同学们,你能把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用一个算式表示吗?生:2×4=8师:(板书算式),2×4表示什么意思?(4个2相加的总数是多少?)现在我们是把8每2个一份平均分,(有的学生摇头)看来乘法算式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还有其他算式吗?生:8÷2=4师:(板书算式)你快写到黑板上,你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算式。生:……师:你知道的真多!在他的这个算式中有一个新的符号,你们认识吗?(板书除号),拿起小手跟老师一起写一写,一道直直的横线,上下有两个圆圆的点,它就是除号。师:在这里除号就表示平均分。像这样的算式,我们就叫除法算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板书)

  师:这个算式你们会读吗?它读作:8等于4,注意这两个字的读法画△,跟老师一起读,再读一遍。

  (3)理清算式的含义师:同学们,那你知道在这个算式里面,每一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指着学生的算式)谁能一边指着图,一边介绍一下每个数字的含义(指着圆片)。生:8是8只小鹿,2是每2只小鹿一份,4是分成了4份。师:你说的真清晰,8是平均分的8只小鹿,2是每2只小鹿一份,4是分的结果需要4条船(手势)。师:就像同学们所说的一样,算式中的每一个数字都有自己的含义,我们把8只小鹿平均分,所以把总数8写在算式的最前面;然后,是按每2只一份,所以就要把怎么分的这个数写在除号的后面;最后,

  需要4条船,就把分的结果写在等号的后面。师:刚刚我们说了数字的含义,那谁能结合题意说一说这个除法

  算式的含义?生:把8只小鹿,每2只一份,分了4份,需要4条船。师:咱班同学真厉害,能用简单的除法算式表示出这个按每份个

  数平均分的过程。(4)深入理解师:(课件出示)这是你们自己设计的按每份个数平均分的问题。

  这是谁设计的问题,给大家读一读。师:求……,也就是求……(指着图)(板书:12里面有几个3),

  你能用算式表示吗?(板书12÷3=4)结合题意说说这个算式求什么呀?

  我们看第二位同学设计的问题,同上。师:小眼睛看这里(指板书),在这三个除法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生:都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板贴醒目)师:对了,按每份个数平均分,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用除法表示,就是用总数÷每份个数=份数。(板书)2.解决“按份数平均分”的问题(1)明确题意,动手操作师:我们帮小鹿解决了需要几条船的问题,现在我们看看救援队的情况。我们齐读信息和问题。师:每组几只?快去完成第二个任务,先分一分,再尝试列出除法算式,完成后,同桌互相说说所列算式含义。(2)小组汇报,相互质疑师:我们来看这位同学的做法。生:(展示摆一摆)把十只狮子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2只,我们的算式是10÷5=2(只)。师:谁有问题要问问他们?生:10、5、2每个数字各表示什么意思?10÷5=2表示什么意

  思?……生:10是平均分的10只狮子,5是平均分成5组,2是分的结果

  每组2只师:看来同学们都没有问题了,请把掌声送给这位了不起的小老师。(3)理清算式的含义

  师:这是按什么平均分的?生:……师:哦,这是按份数平均分的,把10只狮子平均分成几份,求什么呀?求每组几只,求每组几只,就是把10平均分成5份求每份是多少,每份有几只(板书),2只(手势)。师总结:我们要平均分10只狮子,所以就把总数10写在算式的最前面,然后平均分成5组,所以把怎么分的这个数写在除号的后面,最后10除以5等于几?每组分了2只,所以把分得的结果写在等号后面。我们把按份数平均分也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太了不起了!(4)深入理解师:(课件出示)这是你们自己设计的按每份个数平均分的问题。这是谁设计的问题,给大家读一读。师:求……,就是把……(指着图)(板书:把……平均分),你能用算式表示吗?(板书12÷3=4)这个算式求什么呀?每份的个数。我们看第二位同学设计的问题,同上。师:小眼睛看这里(指板书),在这三个除法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生:都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板贴醒目)师:对了,按份数平均分,就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怎么求呢,就是用总数÷份数=每份个数(板书)。3.对比提升理解含义同学们,你们太厉害了!这节课我们用除法算式分别解决按每份个数平均分和按份数平均分的问题,你有什么发现吗?小组4人快速交流交流。生:除法解决平均分生:按每份个数平均分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按份数平均分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多少

  生:除号前面的是总数,除号后面的是怎么分的,等号后面是结果

  师:你们真善于思考!无论是按每份个数平均分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还是按份数平均分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多少,只要是平均分问题,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师:在数学上,除法算式的每一部分都有个名称。我们把要分的总数叫被除数,怎么分的数叫除数,把分得的结果叫商。

  4.了解除法演变过程师:同学们,你知道除法的演变过程吗?让我们来听一听。我国的古代人民是非常有智慧的,为除法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三)运用知识,巩固拓展师:最后小鹿被救了,它要拿出水果感谢动物们。1.圈一圈,填一填,列一列。16个桃子,每只猴子分8个,可以分()只猴子。师:谁来介绍你是怎么列的算式?为什么用除法?2.找一找,分一分,列一列。8个西红柿,平均分给4只最勇敢的狮子,每只分()个。师:谁来说说你的算式,把谁平均分啊?谁能介绍算式的含义?3.谁能用6÷2=3编个数学故事。师:比一比谁会用这个除法算式编数学故事,先同桌说一说。再全班交流。你们太棒了!(四)课堂回顾,总结梳理1.畅谈收获师:今天,通过狮子救援小动物学习了除法初步认识。通过一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生1:我认识了除号,还会读写除法算式了。生2:我知道两种平均分都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师:大家都说的太好了,相信你们能够应用今天学到的除法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

  2.梳理知识(课件)同学们,解决合起来的问题时我们用加法,解决去掉拿走的问题我们用减法,解决几个几相加的问题时我们用乘法,今天我们又学习了解决平均分的问题时用除法,这就是我们小学阶段学习的四种运算加减乘除。《除法的初步认识》的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课之前,一年级已经学习了加减乘三种运算,经历了从具体情境抽象出算式的过程,感受了用符号化表示数学的方法。本知识点的前两节,已经认识了平均分及平均分的两种情况,学生已经可以通过动手圈一圈、分一分、画一画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及语言描述平均分的过程。除法是四种运算中比较难的运算。二年级的学生会独立思考问题,初步表达自己的想法,已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除法的初步认识》的效果分析自我感觉本节课的亮点有以下方面:1.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构建除法的运算模型。结合“救小鹿需要几条船?”“平均每组分成几只狮子?”这两个问题情境,经历研究单圈一圈、分一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构建除法的模型。“你能把刚才平均分的过程用个算式表示出来吗?”这个问题让学生在认知冲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产生新的

  算式,感受乘法算式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是多少,而我们要把一个数平均分,感受到不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初步体会除法产生的必然性。

  2.以关键问题为主线,不断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你能说说算式中每个数字的含义?”“结合情境说说整个算式的含义吗?”让学生结合一定的故事情境充分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加深对除法的认识。“解决求‘按每份个数’平均分和‘按份数’平均分的问题时,实际是让我们求什么?”在解决大量除法的素材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小结,总结出这两种平均分方法的问题本质。“用除法解决了按每份个数平均分和份数平均分的问题,你有什么想说的?”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整理,提炼出重要知识点,从而更加深入的理解除法的含义,提升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数学素养。3.以大量的素材为支撑,让学生的学习可视化、真实化。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信息、提出问题,让学生经历完整的研究过程;课上展示学生的作品,真实呈现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借助大量的素材让学生充分理解除法和两种平均分的关系,从而抽象出除法算式的数学模型。4.渗透数学学科德育,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在本节课中,让学生经历完整的研究过程,在建构除法算式模型的环节中渗透了思维严谨和理性的精神;在把平均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抽象出来的环节中渗透数学的审美,体会数学的简洁美;在介绍古代除法产生的过程中渗透了爱国主义,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除法的初步认识》的教材分析【教学内容】青岛版五四制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信息窗3【核心知识点】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除法算式的含义。【前置基础】已经认识了平均分,及平均分的两种情况,经历了加减乘三种运算的抽象过程。【后继地位】是进一步学习除法计算的基础。【教学重点】从平均分的过程中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

  的意义。【教学难点】理解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具体过程。【思想方法阐释】《除法的初步认识》的思想核心体现在建模思想和抽象思想及符

  号化思想,而本节课无疑重在建模思想。在本节课中,先学生通过动手圈圈

  分分画画,再用语言描述平均分的过程,感受繁琐,想到像加减乘那样用算式表示,引出了除法算式,进而理解算式的含义,并与平均分过程中数量关系对应起来,经历这样的建模过程,从而抽象成算式表示,在学生的探究中渗透了符号意识的培养。

  《除法的初步认识》的评测练习1.圈一圈,填一填,列一列。16个桃子,每只猴子分8个,可以分()只猴子。

  2.找一找,分一分,列一列。8个西红柿,平均分给4只最勇敢的狮子,每只分()个。

  3.谁能用12÷4=3编个数学故事。比一比谁会用这个除法算式编数学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课后反思本节课除法的初步认识是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除法初步认识的信息窗3,在知识线上,已经学习了平均分和平均分的两种情况和表内乘法,是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在方法线,已经学习了加减乘三种运算,经历了从具体情境抽象到算式的建模过程。本节课重点要让学生经历除法产生的过程,理解除法的意义,教学难点是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意义,感受符号化的简洁美。在这节课中,学生在课堂上

  参与度比较高,气氛活跃,学生语言概括比较到位,之前在试讲时语言表达是我比较担心的一点,但这节课非常好。自我感觉本节课的亮点有以下方面:

  1.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构建除法的运算模型。结合“小动物被水围困”这问题情境,经历研究单圈一圈、分一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构建除法的模型。“你能把刚才平均分的过程用个算式表示出来吗?”这个问题让学生在认知冲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产生新的算式,感受乘法算式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是多少,而我们要把一个数平均分,感受到不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初步体会除法产生的必然性。2.以关键问题为主线,不断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你能说说算式中每个数字的含义?”“结合情境说说整个算式的含义吗?”让学生结合一定的故事情境充分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加深对除法的认识。“解决求‘按每份个数’平均分和‘按份数’平均分的问题时,实际是让我们求什么?”在解决大量除法的素材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小结,总结出这两种平均分方法的问题本质。“用除法解决了按每份个数平均分和份数平均分的问题,你有什么想说的?”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整理,提炼出重要知识点,从而更加深入的理解除法的含义,提升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数学素养。3.以大量的素材为支撑,让学生的学习可视化、真实化。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信息、提出问题,让学生经历完整的研究过程;课上展示学生的作品,真实呈现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借助大量的素材让学生充分理解除法和两种平均分的关系,从而抽象出除法算式的数学模型。4.渗透数学学科德育,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在本节课中,让学生经历完整的研究过程,在建构除法算式模型的环节中渗透了思维严谨和理性的精神;在把平均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抽象出来的环节中渗透数学的审美,体会数学的简洁美;在介绍古代除法产生的过程中渗透了爱国主义,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5.教学中需要商榷的地方。讲完课之后,听翟老师对这节课的分析,感觉自己的这节课承载的内容的确太多,设计容量偏大。本想让学生经历两种平均分的大量素材,感受到“按每份个数平均分实际就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和“按份数平均分就是求每份是多少”,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去发现经历这个过程,所以一节课时间满满的,对二年级学生特点来说的确有点困难。两个问题平均用力,造成前紧后松,若果第二个问题探究,再精简点,不用像第一个问题那么用时多,可能整节课的效果会更好。

  回顾整个磨课过程,我得到很多人无私的帮助,特别是潘南的数学团队,给了我无私的帮助和耐心的指导,没有他们的帮助和支持,我不会提高那么快,也不会对优质课有这么深刻的认识。一次优质课比赛磨练就是一次自我提高一次飞跃,,也是教师生涯中的一笔丰厚财富,通过这次优质课比赛,我收获了很多,成长了许多。

  《除法的初步认识》的课标分析《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在第一学段数的运算中有这样的描述: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能准确进行运算;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依据《课程标准》对教学要求的阐述,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知识基础及能力水平,本着服务于学生这一教学理念,制订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篇九: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含设计意图

  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第13页例4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认识除号,会写、会读除法算式;2、经历看一看、说一说、分一分等数学活动,掌握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方法;3、感受用除法表示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体会所学内容的价值。教学准备:课件、小棒、练习本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含义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算式与平均分活动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1、谈话。师:同学们,谁知道我国的动物国宝是什么?生:大熊猫。

  1/16

  师:回答正确,我们班的同学真聪明,现在小精灵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晶晶是一个可爱的大熊猫,它十分好客,今天它请来四个小伙伴来它的家里做客,它给每个朋友都准备了竹笋作为午餐,可是,晶晶该怎样把竹笋分给他的朋友们呢?你们知道吗?

  生:平均分。2、提出问题。师;那好,现在我们来看一下黑板(出示例3课件),晶晶想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个盘子应该放几个呢?请大家帮晶晶想一想。3、开展活动,解决问题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平均”是什么意思呢?生:平均就是每个盘子里放的竹笋同样多。师:回答正确,我们班的小朋友真棒,那接下来,我们用小棒代替竹笋,用4张纸表示4个盘子,请同学们亲自动手来把这些竹笋平均分一分。(请一名同学来上台演示一下)师:谁和他的分法不一样?(提问两名学生)有的同学一个一个地分,有的是两个两个或者三个三个地分,但是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几个竹笋?生:每个盘子里放3个竹笋。

  2/16

  师:请大家回忆我们的操作过程,结合图说一说这幅图(课件)表示的含义。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板书: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设计意图:利用生动的生活情境和平均分的实践活动,激活学生已有的平均分的活动经验。再通过直观图,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竹笋的统一表象。最后结合图对平均分竹笋的活动进行语言表征。这些活动都为学生建立除法概念做好充足的准备。)二、学习新知(除法意义的学习)(一)认识除号,读除法算式1、自主尝试,算式表征师:你能将“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这件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学生尝试,教师收集典型案例并展示,请典型案例同学说一说算式所表示的含义。师:同学们写的算式尽管形式不同,但都想表达同样的含义,就是“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3/16

  (设计意图:通过让每个学生进行算式表征的再创造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在不断的交流比较中,突出算式所表达的含义)

  2、引入除法师:大家写的算式各式各样,但是不加说明,别人不一定明白你要表达的意思,怎么办呢?在数学上统一用除法来表示。师板书:12÷4=3除号师(指板书):这个符号是除号,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师完成板书)。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师板书课题)。(二)除号的由来(渗透数学文化,深化除法的含义)师:1659年,瑞士数学家拉恩(J.H.Rahn)在他的《代数》一书中,第一次用“÷”表示除法。“÷”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恰好表示平均分的意思。(三)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体会算式中的数与平均分的对应关系)师:谁来说一说12÷4表示什么?(12÷4表示把12个竹笋平均分到4个盘子里)

  4/16

  师:这个算式中的12、4、3分别表示什么?(12表示有12个竹笋,4表示平均分到4个盘子里,3表示每个盘子里有3个竹笋)(四)改写中深化除法意义的理解师出示课件上由例题改写的3道题1、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2个盘里,每盘放()个,除法算式2、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放()个,除法算式3、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6个盘里,每盘放()个,除法算式三、练习深化除法意义的理解(一)基本练习1、读出下列除法算式,说一说算式的意思。8÷4=2读作:8除以4等于2;9÷3=3读作:9除以3等于3;6÷2=3读作:6除以2等于3;15÷5=3读作:15除以5等于3;16÷4=4读作:16除以4等于4。2、课件呈现教材13页做一做第1题师:谁能说一说这幅图表示的含义?师:请同学们动手用连线的方式来分一分并写出除法算式。

  5/16

  师:根据分的结果,大家写出了除法算式15÷5=3师:谁来说一说15÷5=3表示的含义?师:看来我们班的同学都已经理解了除法算式所表达意思,真不错。(二)辨析练习分一分填一填(教材13页做一做第2题)1)把10根IMG_256平均分成2份,每份(5)根。10(2)=(5)(2)把10根IMG_256平均分成5份,每份(2)根。10(5)=(2)四、课后作业作业:第15页练习三,第1~3题。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

  6/16

  3、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教学重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教学过程:一、激情导课1、谈话,出示情景图。2、提出问题:大熊猫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支?请小朋友想一想。3、开展活动,解决问题。(1)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3)支竹笋。(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揭示课题:除法二、**导学1、任务呈现

  7/16

  问: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是平均分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每人独立在练习本上写一写除字,然后组内互查,帮助写错的订正。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放(3)支竹笋。可以用算式12÷4=3表示,读作:12除以4等于3。你能结合题目说一说12、4、3各自代表的含义吗?小组内互相读一读12÷4=3。2、自主学习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3、展示交流生:我们小组来汇报:12代表12支竹笋,4代表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3代表每盘放3个师:那12个苹果,平均分成4盘,每盘三个,用算式怎么表示?12根小棒呢?由此你发现了什么?

  8/16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生:算式都是12÷4=3。我发现:把12个东西平均分成4份,每份3个都用算式12÷4=3表示。师:那15÷5=3表示什么含义呢?师:你能编一个用12÷4=3计算的题吗?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认识除号,会写、会读除法算式。2.经历看一看、说一说、分一分等数学活动,掌握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方法。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逐步培养会学习、乐学习、敢于表达的意识。教学准备:课件、学具小棒20根。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含义。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算式与平均分活动的关系。教学过程:第一步:准备练习(情境导入)

  9/16

  孩子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平均分”的知识,你们都学会了吗?好,在讲新课之前,我们先来热热身。请看大屏幕——讲述游戏规则:

  请出每组4号回答问题,答对加2分,答错本组同学补充,只加1分。

  请出参赛选手。答题。1号加分。第二步: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是啊,小熊猫很高兴地把竹笋平均分给了4位小伙伴,可是它又遇到新的难题了,需要好朋友来帮助,谁愿意做它的好朋友?(我)大家真有爱心,可是要想帮助它解决问题光有爱心是不够的,还要有知识,要学吗?(要)请看大屏幕——小熊猫就是被这6道题难住的,不过,你先别急,答案就藏在书里,如果你找到了它,请把它圈起来,就可以帮助小熊猫了,开始吧!读一读数学书13页例4,并思考问题:1、请你用自己的学具代替竹笋试着分一分,到底每盘应放()个?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平均分的过程。3、你能用算式表示吗?

  10/16

  4、想一想,12、4、3分别表示什么?5、你觉得除号怎么写最好看?它表示什么意思?6、你会读这个算式吗?试着再读一读其它算式,如15页第1题。第三步:小组交流,全班汇报活动规则:1、与小组同学分享你的收获,如果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请小组同学帮助,弄明白后别忘了说声“谢谢”。小组每人都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找出存在的问题。小组同学都发言的加合作学习分——5分。老师巡视。你们解决了哪些问题?哪道题有问题?准备几号发言。2、小组汇报学习成果,抽签决定选题,推荐几号答题加几分,答错扣相应的分数,本组同学补充加1分。谢谢可爱的孩子们,在你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成功地帮助小熊猫解决了问题,不过,常老师想把这道题难度提高,你敢接受挑战吗?(敢)请看大屏幕——抢答开始。第四步:教师点拨讲解

  11/16

  你们太棒了!从这些题中我们发现平均分可以用除法来表示,除法的运算符号“÷”,它就表示平均分,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新知识。你们学会了吗?

  第五步:第二次尝试练习接下来我们进入下一环节——自我挑战本领强比赛规则:老师摇号选答题人,为了我们小组的荣誉,你们可要好好准备呀!自选题目,答对加相应分值。答错本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加1分。悄悄告诉你,老师的考题就藏在13页做一做1、2题和15页2、3题,自己先在书上答题,好好准备一下!答题——巡视——摇号——选题——加分我们看看各个小组都得了多少分?虽然各组获得的分数不同,但大家都付出了努力,老师为你们骄傲,最后老师想送大家一句话——争做小组中最受欢迎的人!有信心吗?我期待着你的进步!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4上课意图:学生在学完“除法的初步认识”后,很多孩子在解决问题时都是直接利用乘法口诀计算,对除法算式表示的含义不够明确。例如,同样是用15÷3=5这道算式计算“一共有()个桃子,平均放在

  12/16

  ()个盘子里,每份()个”和“一共有()个桃子,每个盘子里()个,分成()盘”时,对两题的理解混淆不清,即对于“将谁平均分、平均分成几份、求出的是几份”这些问题理解不透。这节课,我们将试图沟通“除法”和“减法”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理解减法是一种“分”的运算,而除法又是“分”中的“等分”运算,加深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把知识教“薄”。

  教学目标:1.梳理比较“等分除”与“包含除”,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2.经历自主表征的过程,在对比中沟通减法与除法的联系。3.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深人理解除法的意义,沟通减法与除法之间的联系。教学准备:课件、小磁片、作业纸。教学过程:一、质疑,自主表征师: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除法。(板书:21÷3=口)等于几?怎么验证它是对的?

  13/16

  引导学生画一画、分一分、算一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在作业纸上。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画一画、分一分、算一算的表征过程,化抽象为具体,在交流比较中进一步明确算式表达的含义。)

  二、沟通交流1.交流反馈自己的想法(1)乘法口诀(2)分一分,投影展示学生分一分的情况。把21个圆平均分成3组,每组7个。小磁片展示,板书:21÷3=7(个)师:谁还有不一样的方法?把21个圆,每组分3个,能分7组。小磁片展示,板书:21÷3=7(组)2.辨析,理解除法意义师:两道算式中的“3”表示的意思一样吗?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对照两幅图说一说。师:还有没有不同的方法呢?可以用减法算式表示吗?师:你是怎么想的?

  14/16

  师:减了几个3?(设计意图:在交流中,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注重肯定学生的回答,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在对比中,让学生直观感知两个“3”的不同意义,进一步明确“包含除”和“等分除”的联系与区别。)3.对比,沟通减法与除法的联系师:观察减法算式和除法算式,这两道算式之间有联系吗?小结:每次减3,减了7次等于0,说明21里面有7个3,像这样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相同的数,就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你们更喜欢哪种表示方法呢?为什么?现在,我们从21个圆片中每次移走不同个数的原片,(第一次拿走4个,第二次拿走5个,第三次拿走6个,第四次拿走6个)你能用一道减法算式表示吗?这道算式能不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呢?为什么?(设计意图:同一题材的情境便于比较,有利于直观感受数学事实,有助于学生感悟除法和减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学生呈现的答案,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建立了除法和减法的关系桥梁,突破了难点。)三、编题,巩固意义自主编题根据21÷3=7,你能编一道数学问题吗?

  15/16

  小结:不管是分什么,只要每份分得一样多,我们都可以用除法表示,除法就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打开思维,用生活中的实例表示21÷3=7,进一步巩固出除法的意义,有利于学生把握除法的本质)

  四、总结,回顾意义学了这节课,你对除法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设计意图:让学生畅所欲言,及时梳理知识,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结合板书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16/16

篇十: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含设计意图

  二年级下册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二年级下册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1

  教学内容:课本P13页,例4,练习三第1、2、3题。教学目标: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引入除法运算。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3、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教学重点: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教学准备:情景图等。教学过程: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1、谈话,出示情景图。2、提出问题:大熊猫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支?请小朋友想一想。3、开展活动,解决问题。(1)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支竹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1、引入除法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平均分帮助大熊猫解决了一个大问题。这样的问题能不

  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方法。

  揭示课题。除法

  问: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三支,每盘放得同样多,是

  平均分吗?

  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2、介绍除法算式的读写。

  (1)以前我们学过加、减、乘法,它们都有各自的符号,今天老是再给你们介绍一个符号,它就是“÷”,读作: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

  (2)学生练习书写除号。

  (3)解决熊猫分竹笋的算式写法。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

  3、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让学生吧12支竹笋分别平均分成两份,平均分成三份,并一一写出除法

  算式,再读一读。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灵活应用平均分的基础上,提供“能不能用一种方法直接计算呢?”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领悟除法意义。

  三、巩固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3页的“做一做”(1)自己读题,理解题意(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3)交流汇报。(4)小结。2、挑战园地:(1)第一关(练习三第1题):“魔法卡片”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请6名学生来抽卡,谁抽到哪一张就读哪一张,读得对的老师奖励聪明星。(2)第二关(练习三第2题)“小帮手”。学生动手摆学具并填写算式,教师巡视。(3)第三关(练习三第3题)“分西瓜”。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决,然后交流。【设计意图】:结合学生追求快乐的天性,好胜的心理,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并运用奖励措施,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四、课堂总结。

  二年级下册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2

  教学内容:课本P14页例5,练习三第4、5、6题。教学目标: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教学准备:情景图或课件等。教学过程: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1、谈话,出示例5情景图。(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基础。二、学习新知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2、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

  来计算?学生思考、比较、讨论。【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思考、比较,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三、巩固应用,加深理解1、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1)明确要求(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3)交流汇报。(4)小结。2、挑战园地:(1)练习三第4、5题。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2)练习三第6题:写出除法算式。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让学生对照算式画图。【设计意图】: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动,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四、课堂总结。

  二年级下册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3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P59~60例1、做一做及练习十四第1、2题。【教材分析】这个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具体情境,选择数目小,学生熟悉的事物作为例题,配以实物图,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学情分析】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在前一阶段刚学会表内除法,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就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时,应该根据知识的系统性以及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使学生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获取知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

  数学思考:通过操作、观察、对比等活动,使学生发现生活中在分物时存在着分不完有剩余的情况,借此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初步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问题解决: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加强概念,掌握算法。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活动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

  情感态度: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口算下面各题

  12÷218÷69÷148÷820÷52÷2

  21÷356÷754÷414÷76÷27÷2

  2、揭示课题: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二、探究新知,初步感受

  1、教学例1复习表内除法的含义:

  (1)(课件出示草莓)这是什么?一共有几个?每2个摆一盘,你能摆几盘?用学具摆得试一试。(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一共可以摆几盘?有剩余吗?(可以摆3盘,正好摆完,没有剩余)

  (3)(课件演示分草莓)这是平均分的问题,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4)学生汇报,形成板书:6÷2=3(盘)请你再说说这个算是表示什么意思?

  2、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如果不是6颗草莓,是7颗呢?再动手摆一摆,每2个摆一盘,看看能摆几盘?(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交流:再摆的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师:剩下的还能再平均分吗?(不能,只剩一个不够分。)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课件演示分草莓)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小组内思考、讨论)出示学生的表示方法,比较各种表示方法。

  小结:在数学上可以这样表示:7÷2=3(盘)1(个)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小结:这个算式表示7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3盘,还剩下1个草莓。省略号表示剩余,1是剩下的个数,我们把它叫做余数。余数表示什么?(表示平均分完后剩下的那一部分)

  (3)比较归纳,完善认知结构。(课件出示两次分草莓的过程和算式)今天我们分了两次草莓,这两次分草莓的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观察比较6÷2=3(盘)和7÷2=3(盘)1(个)这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不够分剩下的部分就是除法算式中的余数。

  三、巩固练习:课件出示P60“做一做”1、2:

  1、学生独立在书上圈一圈,填一填,完成第1小题。

  反馈交流:17÷2=8(组)1(个)23÷3=7(组)2(个)

  说说这两道算式商和余数各是多少,分别表示什么?

  2、完成第2小题。先用学具按要求摆一摆,然后根据摆的结果填空。展示个别学生的填空情况,说说每道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强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

  3、课件出示P59情境图。观察动画,引出活动:这些同学在做什么?拿出11根小棒自己摆。四、课堂小结、作业: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对自己和他们有什么评价?你还有什么疑问吗?2、作业:练习十四第1、2题。【板书设计】认识有余数的除法6÷2=3(盘)7÷2=3(盘)1(个)

  二年级下册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4

  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几种的不同方法。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点: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几种的不同方法。三、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四、教法:实践探索法和演绎概括法等教学法,在加强直观教学的同时,注意从具体到抽象层层升华,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五、教学过程:1、情境引入,感悟“平均分”的特点。。

  师:xx班准备明天参观科技园,看,他们正在忙什么呢?课件出示教材中的主题图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把看到的说给小组同学听。

  各小组汇报。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同学们正在为明天的出行做准备。看,他们正在分食物呢!

  师:这么多分法中,哪种最特别?(分糖果的最特别,每份都一样,每份都是4颗。)

  2、教学例1,引入“平均分”。(1)动手实践,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师:每组选一个代表,把你们组的糖果数量以及是怎么分的汇报给大家。小组1:我们组有6颗糖果,我给他俩都是1颗,我4颗。小组2:我们组有6颗糖果,分给3个同学,每个人都有2颗。小组3:我们组有6颗糖果,分给3个同学,每份各是1颗,2颗、3颗。(2)教师追问:这么多种分法中,哪种最公平、公正?①小组讨论分配方案,突出怎样分每份才能分得同样多。糖果分成3份,每份有2颗。小组推选代表到台前展示分配方案。②观察:从糖果分成3份,每份右2颗,你们又发现了什么?(每份的数量同样多。)出示小精灵的话,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3、巩固“平均分”的含义。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页“做一做”第1、2题。徐盛自主完成,集体订正。

  二年级下册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5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页例4,做一做,练习三1、2、题。教材分析:

  除法的认识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之上的。为此,教材中把对除法的初步认识设计在平均分的后面。本节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而我所说课的除法是在此基础上的升华。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并让学生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教材中特别注重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创设一个生动的情景,有利于学生很快地进入课堂。教材能按照儿童的认知规律来编写内容,先比较抽象地了解除法的含义,再到具体地写除号、除法算式以及读除法算式等等。

  学情分析:

  除法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利用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在生活中小学生有分物品的经历,但缺少平均分物的实践经验。为此,教学时要借助教材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机会。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平均分”,了解“每份同样多”的生活实例,通过直观操作展示了除法在应用时的两种实际操作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了解知识来源于生活,消除学生因为第一次接触除法而产生的陌生感,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让学生在明白“平均分”含义和会平均分的基础上,认识除法,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学习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掌握知识,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教学重点:认识除法,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小棒。

  教学方法:

  游戏参与法,动手操作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出示12个竹笋和4个盘子。

  再出示题目: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可以放几个?

  提问: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强调每盘要放同样多)

  学生独立分竹笋,然后汇报分的结果。

  小结:把12个竹笋,放在4个盘子里,就是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个。

  教师:像这样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或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等,都是属于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都是平均分,在数学上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表示。(板书课题:除法)

  二、探究新知

  1、以前我们学过加法、减法、乘法的符号,那今天我们学习除法,除法的符号是“÷”。

  指导书写:写除号时,先画一短横,上下各一点,横线要平直,上下两点要对齐。

  2、出示教科书第18页的例题4。

  教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这道题应该怎样列式?

  ①要分的竹笋是几个?(12个)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

  ②把12平均分成几份?(4份)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

  ③每份是几?(是3)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

  教师一边说一边板书:12÷4=3

  ④教师再让学生回忆刚才的除法算式是怎样列的?让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⑤教师:12÷4=3这个除法算式“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⑥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并读一读算式。再互相说一说。

  3、出示:15÷3=5

  教师: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5除以3等于5)

  请一个同学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表示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是5)

  这一节课学了什么?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科书第13页的做一做。通过让学生平均分、写算式,再次体会除法的意义和巩固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可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下面两道小题。2、完成教科书第15页练习三的第1、2题。练习时,可以增加一些除法算式卡片,以增加学生练习的机会。同时,注意采用“开火车”“接力赛”“抽卡游戏”不同形式组织练习,让学生在愉快的练习活动中掌握知识。四、全课总结五、布置作业:课本15页的第3题,先摆一摆。板书设计:除法12÷4=3↓除号读作:12除以4等于3。

  二年级下册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6

  三维目标⒈知识与技能:巩固除法的含义及除法各部分的名称,为后面学习2~6的乘法口诀求商打基础。⒉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操作的能力。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巩固除法的含义及除法各部分的名称。教学难点巩固除法的含义及除法各部分的名称。教法学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教学准备练习题卡。主要教学流程完成教科书第16页练习三的第7题。先让学生独立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全班讲评。⒈6除以3等于2。(复习除法的读法)⒉被除数是15,除数是3,商是5。(复习除法各部分的名称)⒊把2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4。(复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⒋9个苹果,每3个一份,分成了3份。(复习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二、完成教科书第16页练习三的第8题。乘法算式:5×3=15除法算式:15÷3=515÷5=3要提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列式?三、找朋友:完成教科书第17页练习三的第9题。一部分的同学拿口诀,一部分的同学拿乘法算式。先由拿乘法算式的同学读算式,然后问“我的朋友在哪里”,拿口诀的同学就说“你的朋友在这里”。也可以交换着玩。

  四、完成教科书第17页练习三的第10题。要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然后全班讲评。重点要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列式?五、课堂小结。

篇十一: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含设计意图

P>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即墨市长江路小学黄莉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3。【教学目标】1.结合平均分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形成用除法计算的模型思想,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2.让学生经历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具体过程,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归纳概括的能力,渗透比较、模型等数学思想。3.体会数学符号的概括性和简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教学重点】:从平均分的方法中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教学难点】:理解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具体过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谈话:同学们,今天森林里发生了一件大事,同学们请看屏幕,仔细观察画面,谁能用图中的信息编一个数学故事?(课件出示情境图)预设:森林里发洪水了,小动物们被围困在一个小岛上,狮子警察要去营救他们。【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己编故事的形式,引导学生仔细阅读信息图,了解其中的信息和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读图和理解题意的能力。追问:狮子救援队现在遇到了什么问题?预设:救小鹿需要准备多少条小船?追问:你能将要解决的问题和有关的信息完整的说一说吗?预设:15只小鹿等待救援,每条船最多能救3只,需要多少条船?教师将信息和问题课件呈现。二、小组合作,探索新知(一)解决“救小鹿需要几条船?”1.谈话: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吧。这个问题能自己解决吗?你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有了想法可以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预设:学生会认为用学具摆一摆来解决问题。谈话:的确是这样,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可以借助手中的学具来解决,动手试一试吧。2.学生运用手中的小圆片代替小鹿,摆一摆。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况。

  3.集体交流

  ①谈话:谁能展示一下你是怎么想的?可以边摆边说。

  预设:15个圆片代替小鹿,每次拿3个为一组,可以分成5组。所以就是需要5条船。追问:你的方法和他一样吗?这种分法是平均分吗?是按什么平均分的?预设:是按每份是3个平均分的。继续追问:每3个分为一组是什么意思?预设:每3个一组也就是代表一条船,所以分成5组也就是需要5条船。【设计意图】教师的一次次追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明确需要几条船也就是求15里面有几个3,也就是把15按每份是3来平均分,可以分成5份。

  ②继续追问:刚才同学们用边摆边说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需要几条船?”的问题,那么

  这个平均分的过程能不能用算式来表示呢?预设:个别学生会提出除法算式,但可能不会列式。追问:还有谁会列除法算式?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5÷3=5(组)小结:像这样把15按每份是3来平均分,可以分成5份的过程,可以用15÷3=5(组)这样一个算式来表示。(板书算式)4.认识除号和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提问:你认识这个符号吗?除号该怎样写呢?小结:除号写时先画一条横线,再上下各一点,横线要直,两点要圆且对齐。追问:谁会读这个除法算式?引导学生正确读出:15除以3等于5.提问:这个除法算式我们已经会读了,谁能来说一说15是什么意思,除以3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再次体会:求需要几条船,就是求15里面有几个3,可以写成算式15÷3=5。【设计意图】通过指算式再次说一说算式每部分的含义,让学生明白把15按每份是3来平均分,可以分成5份,就可以用除法算式15÷3=5来表示,从而进一步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5.仿例练习谈话: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动脑思考、动手操作,找到了用除法算式解决问题的方法,你能接着帮小动物解决这个问题吗?课件出示:8只小熊等待救援,每条船最多能救2只,需要多少条船?学生自己解决,找一生板演。集体交流:你是怎样做的?能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吗?

  【设计意图】通过仿例练习,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算式的意义,交流时重点说明为什么用除法,有困难的可以先摆一摆再列式计算。6.小结谈话:同学们请看黑板,仔细观察这两道算式,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吗?预设:都是除法算式;都是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小结:同学们真会思考问题,像刚才这样的“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的平均分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二)解决“平均每组有几只狮子”的问题1.谈话: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用除法算式解决了“救小鹿需要几条船”的问题,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还有什么问题,课件出示信息图二。提问:谁还能提出数学问题?预设:10只狮子分成5组,平均每组几只?谈话:同学们有信心自己动脑解决这个问题吗?遇到困难可以借助于手中的学具。2.学生独立思考,自己解决问题【设计意图】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已初步理解了除法的意义,能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按每份个数平均分的问题,因此将按份数平均分的问题交给学生自己解决,培养学生初步的迁移能力。3.交流:这次是平均分吗?为什么?预设:学生用学具表示把1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2个。追问:这也是一个平均分的问题,可以用算式表示吗?怎样列算式?预设:10÷5=2继续追问:你能结合算式说说是怎样想的吗?预设:求每组几只也就是把10平均分成5份,看每份是几。(课件展示平均分的过程)谈话:把你的想法同位之间互相说一说。引导小结:求平均每组几只,就是把10平均分成5份,求每份是多少。4.提问:你能编一道这样的题目考考大家吗?学生自己编题,选取一道解决。交流时说明为什么用除法,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设计意图】通过自己编题,体会平均分的这种类型与上面所学的不同,同时,可以进一步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

  5.小结提问:请同学们观察刚才做的这两道题,你又有什么发现?预设:都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引导小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的平均分问题,也可以用除法计算。6.认识各部分的名称谈话:在除法算式中,算式中的数也有自己的名称,分别是被除数、除数、商。请同学们选取其中的一道算式说一说它们的名称。(三)对比提升提问:请同学们观察刚才我们所做的几道题,有共同点吗?预设:都是平均分。引导归纳:像这样“求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和“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的平均分问题都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三、运用知识,巩固拓展谈话: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动脑思考、动手操作,认识了除法,下面我们就来考查一下同学们掌握得怎么样,有信心吗?1.出示自主练习第一题:先填空再列算式计算,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1)16个桃子,每人分8个,可以分()人。)个。

  (2)8个西红柿,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2.谈话:先说一说题意,再动笔计算。

  (1)10枝百合花每2枝插一个花瓶,可以插几瓶?(2)10枝百合花,平均插在5个花瓶里,每个花瓶插几枝?【设计意图】通过基本和综合练习,使练习的设计具有层次性,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算式的意义及两种类型的区别与联系。四、回顾反思谈话:同学,今天我们通过帮狮子警察救援小动物,学习了除法算式。(板书课题)。相信你有不少的收获。谁想谈一谈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有什么样的感受?预设:学生可能会回答学会了除法,教师运用课件出示示“知识”;学生可能回答能用除法解决问题了,教师运用课件出示“会用”„„(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出示关键词,引导学生会从方法、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对课堂进行回顾整理)【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反思,引导学生对本节课从知识、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养成回顾梳理的习惯,培养学生初步的梳理、概括能力。

篇十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含设计意图

P>  《除法的初步理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平均分”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

  法算式。熟悉并掌握除法算式各局部的名称。

  ⒉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动手的水平。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有了乘法作为基础,同时,除法的初步理解分两阶段实行,其中“平均分”局部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从直观到抽象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为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做好铺垫。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初步学会除法的读写算。

  教学难点:协助学生建立除法概念,理解除法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引入新课

  出示12个竹笋和4个盘子。再出示题目: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个盘子能够放几个?

  提问: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强调每盘要放同样多)

  学生独立分竹笋,然后汇报分的结果:先把竹笋每盘放1个,每分完一轮,再把剩下的竹笋按照前面的方法继续分,直到分完为止。分的结果是每盘放3个。

  小结: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就是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个。

  教师:像这样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可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等,都是属于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都是平均分,在数学上我们用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表示。

  2【讲授】教学新课

  ⒈以前我们学过加法、减法、乘法的符号,那今天我们学习除法,除法的符号是“÷”。指导书写:写除号时,先画一短横,上下各一点,横线要平直,上下两点要对齐。

  ⒉出示教科书第13页例题4。

  教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这道题该怎样列式?

  ⑴要分的竹笋是几个?(12个)把12写在除号的前面。

  ⑵把12平均分成几份?(4份)把4写在除号的后面。

  ⑶每份是几?(是3)把3写在等号的后面。

  ⑷教师再让学生回忆刚刚的除法算式是怎样列的。让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⑸教师:12÷4=3这个除法算式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⑹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并读一读算式,再互相说一说。

  ⒊出示15÷3=5。

  教师: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5除以3等于5)

  请一个同学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表示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是5)想象一下刚刚是怎么写乘法算式的。

  )3【活动】巩固练习

  ⒈完成做一做。

  提问:一共有多少块饼干?平均分给几个人?每人分几块?怎样列除法算式?(要分的饼干是18块,除号前面写18,平均分给3个人,除号后面写3,每人分6块,等号后面写6)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8除以3等于6)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把18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6)

  可用同样的方法完成下面两道小题。

  4【练习】理解应用

  课件表现看图写出乘法和除法算式、画一画圈一圈练习题等后,出示应用题:(1)、每条船上有3人,四条船上有多少人?

  (2)、12人共坐4条船,平均每条船上坐多少人?

  (3)、12人每三人坐一船,需要多少船?

  5【讲授】全课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又理解了一种新的计算方法“除法”,并学会了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将进一步学习除法,希望大家也能像今天一样认真学习。

  6【作业】布置作业

  1、思考今天学到什么?

  2、教材练习四做完。

  )7【导入】板书设计

  除法的含义及读写法

  12÷4=3

  被除数除号除数商

  读作:12除以4等于3。

  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3。


推荐访问: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含设计意图 除法 教学设计 意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