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瓶颈3篇
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国有企业瓶颈3篇

2022-11-10 15:30:04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国有企业瓶颈3篇国有企业瓶颈  国有(或国有控股)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瓶颈分析及对策研究—以上海市闵行区为例  论文导读::年底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已达到56017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有企业瓶颈3篇,供大家参考。

国有企业瓶颈3篇

篇一:国有企业瓶颈

  国有(或国有控股)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瓶颈分析及对策研究—以上海市闵行区为例

  论文导读::年底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已达到56017家。产权结构的制约。降低技术风险和资金风险的发生率。探索符合高新技术企业特点的激励机制。论文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产权结构,资金风险,激励机制一、引言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迈入新阶段,各类资源要素性约束制约着制造业等传统产业的发展,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压力日益增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主流,高新技术产业化,对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据统计,2007年底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已达到56017家,实现营业总收入104770.5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22109亿元,占全国工业企业增加值18.2%,实现利润6684.1亿元;上缴税额4851.4亿元,出口创汇3683.5亿元。[2]高新技术企业已经是中国国民经济成长最迅速的产业之一。而国有(或国有控股)高新技术企业作为我国民族自主创新队伍的主力军,在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进程中也备受关注。上海市闵行区积极响应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战略,加快发展新能源、民用航天航空、先进重大装备、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等六大高新技术产业,2008年,全区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438.08亿元,比上年增长10.9%[3],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1.3%。其中,国有(或国有控股)高新技术企业

  占有较大比重。为进一步了解该类企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项目管理论文,提高政策激励有效性,笔者调研了闵行区内多家国有(或国有控股)高新技术企业,对该类企业发展中所遇到的瓶颈及相应的对策进行分析探讨。二、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现状及瓶颈分析所谓国有(或国有控股)高新技术企业是指从事国家根据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和我国的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划定高新技术范围中,一种或多种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技术服务的企业。因此,这类企业不同于传统的国有大型企业,就其性质而言,应属于成长型的、新兴的科技型企业。近年来,民营资本表现活跃,积极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异军突起,发展势头良好。相应的国有(或国有控股)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存在一些瓶颈。(一)宏观环境的变化当前,高新技术产业化已成为当今世界新的经济增长点,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加速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目前,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已有400余家进入中国市场免费论文下载。他们有明确而成熟的全球战略,其明显的技术优势、强大的研发能力、雄厚的资本实力、先进的管理手段和精明的营销策略都是国有企业的强有力对手;另一方面,作为新生民间经济力量的民营企业,其角色定位辗转升级,从最初的拾遗补缺者,到国名经济的有益补充,再到重要组成部分,其灵活的投资战略和不可忽视的资本

  实力,也使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异军突起。彻底打破了国有(或国有控股)高新技术企业一统天下的局面,使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国有(或国有控股)高新技术企业在这样的环境中,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经营压力日趋加深。以上海交大泰阳绿色能源有限公司为例,公司成立于2002年,在中国太阳能光伏设备制造企业中起步较早,但近年来的发展步伐却渐渐落后于无锡尚德太阳能有限公司、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等民营企业,后两者均已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在技术研发、资金保障、人才积累等方面都领先于同类国有(或国有控股)高新技术企业。(二)产权结构的制约合理的产权结构是一个企业保持继续、健康发展的制度基础,因为产权结构对企业的治理结构具有重要的影响,产权结构过于分散或过于集中都不利于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当前,一方面项目管理论文,国有高新技术企业股权多元化步伐不快,一些企业采取国有独资公司的形式或国有股一股独大。由于股权结构没有得到优化,导致法人治理不够规范,大部分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都由上级主管部门任命,这就容易使企业经营管理者在思想上进而在行为上只对上级领导或上级部门负责,他们更注重自己在职期间的企业效益及职位的升迁,对企业发展缺乏长远考虑,很难从真正意义上对企业或企业员工负责;另一方面,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在推进产权制度改革上主要采取了存量转让出售形式,在出售过程中,有些企业受让方选择不够慎重,操作程序不够规范,无形资产的价值没有得到体现或体现不充分,造成改制

  后企业发展的动力不足。(三)技术研发的风险技术是高新技术企业的生命,但对于国有(或国有控股)高新技术企业来说,关于其生命力的技术研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1.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高风险的特征,高新技术产业化是以科学技术上的新发明、新创造为基础的技术商品化活动,不可避免地存在开发失败的风险。“20%~30%的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巨大成功是以70%~80%的企业在失败作为代价”[4]根据国家科技部的报告,我国每年取得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只有20%左右,形成规模效益的只有15%,约80%处于闲置状态。2.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经历过立项、预测、设计、生产等多个阶段、多个环节、多个程序的连续过程,即使新技术投入生产,在产业化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上都存在大量的不确定因素,如由于“高新技术开发、生产的探索性所引起的技术风险,由高新技术产品市场的潜在性引起的市场风险,由持续的资金投入引起的财务风险,由国家法律、政策‘事后规则’引发的制度风险”[5]3.高新技术企业生产开发的新产品的成本高,“其成本是传统企业的10倍—20倍”[6]技术研发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技术难度越大、越复杂,需要投入的资金就越多。而科技成果产业化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再加上企业在市场预测、占领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产品售后服务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因此因企业资金不足又无法融资而导致技术创新失败的资金风险在所难免。

篇二:国有企业瓶颈

  我国企业发展的六大瓶颈

  中国企业界,有这么一句话,说大企业长不了,小企业长不大,道出了中国的企业在发展中所普遍遭遇到的“通病”,而反观西方欧洲各国国家的一些企业,从做港式的麦当劳、肯德基,到做饮品的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都已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那么,中国的中小企业为何做不大,或者说,为何做大了却长的不了呢?笔者认为,除了企业的外部诸因素外,这主要是中国的混杂企业融资普遍存在如下限制企业发展的“六大”瓶颈。

  瓶颈一:目光短浅,缺乏战略眼光。这是目前大多数中国中小企业的普遍性问题。由于现在国外市场的加剧,很多企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战略规划,生存的危机又迫使一些企业铤而走险,不惜以牺牲产品质量,过分“透支”企业信誉为代价,到头来,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害人又害己。

  笔者曾经接触过这么一个企业,该公司以生产饮品及便利产品销售食品为主,按理说,建厂已逾20年,应该会有更好的转型,可实际上则不然,由于企业的品类没有特色,价位高不成低不就,淡季疯狂压价,没有利润,一到旺季,产品走势稍好,就开始偷工减料,抬高价格,造成很多的“一锤子”买卖,再行加上售后服务不力,在市场上,只要一提起该厂家,大部分经销商的直摇头,说道该厂家不敢恭维,以至公司“臭名远扬”,销售连年下滑,现在已朝不保夕,岌岌可危。可有趣的是,同为该地的另一啤酒企业,建厂年数同该公司不相上下,但由于产品质量稳定,企业信誉佳,已经健康发展成为拥有11家分公司,年产值超过10亿元的企业集团。相比之下,让人惋惜。

  瓶颈二:有“法”不依,管理混乱。《细节决定成败》一书现在非常畅销,书中就说我国的企业内部制度不可谓不多,有些企业的规章条文也可以用“汗牛充栋”来形容,但真正能够认真执行的又有几条,挂在墙面上的多,落实执行的少,有的企业更是“一支笔,一言

  堂”。这就中小企业造成一些中小企业也包括一些大型企业财务管理的混乱,大乱的结果是人浮于事,各种潜在的危机随时都可能爆发。

  国内的一家周刊曾报道一大型食品企业,由于业务管理的混乱,以及下情不能及时上传,信息不畅,造成克扣或福费廷政策经销商的返利政策,欺上瞒下,贪污受贿,虚报费用等不良现象的盛行,严重败坏了企业的声誉,经销商怨声载道,纷纷向有关媒体申诉,造成了企业生存的危机。

  笔者的一个朋友在一家中型企业任职,这个企业就轻微存在“有法不依”现象,各种制度如同虚设,丹勒帕老总一人说了算,答应经销商的政策及营销人员的薪资朝令夕改,营销员牢骚满腹,背后评价老总“说了不算,算了不说”,这种“人治”的做法,让企业的项目管理一片混乱,公司人员全都看着老板的意思行事,公司高层倍受蒙蔽,企业发展也纤柱鱼微艰。

  瓶颈三:大材小用,小材大用,知人不善任。这是目前中国缺陷中小企业老板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企业风险管理部不能真正发挥作用的症结所在。

  A君能力超群,但就是不会与上司及公司领导处关系,结果在当地还算可以的B企业工作了5年迟迟得不到重用,最后,不得不含恨遗憾地离开公司,到另外一家公司担当母公司了要职。相反,C君虽能力不足,但见风使舵,左右逢源,深得领导赏识,最后做到了副总的位置,但由于能力有限,分管的工作毫无起色。但由于他的“特长”,却依然在企业“招摇过市”,“风光无限”。

  还有一些中小企业,产值做不上去,便不加分析,认为内部缺乏人才,抱着“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的思想,高薪聘请一些人士,请来的人员也不乏一些“高人”,能很快扭转局面,但大多数却是,由于“外来的和尚”一旦环境变了,便“水土不服”,或者是照抄照搬,不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到头来却是将企业引入为情所困了歧途。其实,企业的老板们根本就不清楚,有时企业真正的人才就上层潜藏在

  企业的内部,只不过没有能够发现的“伯乐”而已。笔者认识的一个朋友,曾是一家公司的司机,在企业生死存亡之际,他“挺身而出”,接手了企业,不出几年光景,就把企业打理的红火,一年一个台阶,成为了省里的重点企业。这不能不说是对“企业内部无人才论”的绝大讽刺。

  瓶颈四:缺乏审计机构成本意识,绩效管理跟不上。现在中国的好多中小企业,都缺乏审计机构及成本意识,绩效管理差,企业月度、年度赢利或亏损多少,都不很明了,“迷迷糊糊”过日子,此行为的直接结果就是造成浪费现象严重,帐目混乱,企业不足的健康发展缺乏内在驱动力。

  笔者提供服务几年前服务过的一家股票上市民企,曾经在一些省会计划单列市城市设立分行,运作几年了,分公司一直亏损,员工工资每月销售额抵不上发工资的钱,并且浪费严重,促销品,广宣品随意都可领出来,工资索取也很随意,体现不出来多劳多得,缺乏相应的晋升激励、绩效管理及竞争机制,用分公司经理的话说,企业上市了,“圈”了一个多亿,钱多的不知道如何花了。如此不会核算及成本意识,企业怎么会发展。果然不出所料,前不久到济宁出差,恰巧碰到以前的分公司经理,谈到那家公司,已经到了山穷水尽快要“牺牲”的地步了,而他,也早已离开了那家公司。

  瓶颈五:闭门造车,公司策略缺乏普遍性。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严重存在“想当然”现象,很多策略不是在科学的市场调研基础上,而是随心所欲。公司领导往办公室一坐,几个人一商量,不管可行不可行,便计划工业生产什么产品,排定什么营销规划或政策,结果,一到市场上,不适销对路,或制定的相关政策不切合实际,结果造成很多资源的浪费。

  一个做企业的老板曾向我诉苦,说该公司由于写道更换了几任营销副总裁,每个总监上任,不管三七二十一,都要开发一系列的产品,以显示自己的思路,但由于缺乏市场论证,造成产品销不过来,大批量的包材积压,致使流动资金周转不灵,企业陷入困境。

  瓶颈六:定位不准,四处出击,造成企业“虚空”。现在很多金融机构,在对自己的品牌及企业定位上,存在误差。明明是小企业,却偏偏“以小充大”,看到其他企业打广告,做出了业绩,就自己也赶快打广告,结果,由于产品的铺货率及相应的管理没有跟上,造成广告“空投”,白白浪费了资源。再一点就是,不能有效的集中资源,攻其一点,做大做强,而是四处出击,结果往往是“四处碰壁”,效果出不来,市场平平淡淡,致使企业发展战略没有后劲,甚至面临倒闭破产边缘。

  郑州曾有一家大型零售企业,十几年前曾是郑州人的感到高兴,经济效益和优越性都达到社会效益了最大化。结果,由于被胜利蒙蔽了头脑,便开始盲目扩张,四处“跑马圈地”,设立分店,好景不长,便因为分店“不识时局”,而亏损严重。最后落了个债主盈门,“家徒四壁”,商标险被公开拍卖的结局。

  中国现在已经加入WTO,市场的大门正在逐渐向外开放,中国较好的外贸企业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除了外部环境、企业体制等利空因素外,更重要的非常重要是看这些企业能否克服战略、管理、劳力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只有企业的人、财、物达到了最佳的结合,中小企业才会走出困境,才会立于不败之林。

篇三:国有企业瓶颈

  吉林省国有企业改革现状及对策分析

  魏衬衬;李涛【摘要】ThepaperintroducesthestatusandachievementsofstateownedenterprisereforminJilinprovince,analysestheexistingproblemsandreasonsduringtheprocessofreform,thensomemeasuresareputforward.%介绍了吉林省国有企业改革的现状及成就,分析了吉林省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就相关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可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的可行性对策,以加快吉林省国有企业的改革。【期刊名称】《科技创新与生产力》【年(卷),期】2016(000)008【总页数】3页(P20-22)【关键词】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吉林省【作者】魏衬衬;李涛【作者单位】长春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吉林长春130012;长春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吉林长春13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79.241吉林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其国有经济在全省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随着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国有经济也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其不断亏损,国有企业陷入困境。而改革可以激发企业竞争的活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让企

  业更加具有市场竞争力。所以,吉林省对国有企业的改革需加大力度,从而保证国有经济重新获得发展。吉林省是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国有经济所占比重较大,国有企业的数量相对较多,地方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高达80%以上,且大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活力普遍不足,严重制约着吉林经济的发展。这也导致吉林省就业压力剧增[1]。国有企业能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直接影响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影响经济发展的整体质量效益。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使得吉林省现行企业出现经济压力大,市场需求增长严重不足,产能过剩等现象,这就要求企业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提升企业绩效。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提出,吉林省及时抓住机遇,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并以产权改革为核心进一步深化改革,使企业数目大幅度减少,国有经济占比由八成降至现在的五成。到2005年吉林省基本完成了整体改制、职工劳动关系转换、企业债权债务处理和国有资本退出都到位,并基本建立起了现代企业制度[2]。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吉林省又对3000户国有企业进行改制,其改制范围涉及众多领域,改制方式是一企一策,根据不同的企业采取不同的政策,做到了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收购管理层和对企业进行重组等方式,实现了吉林省国有企业产权主体的多元化。吉林省通过对国有企业进行大规模改革,使得企业状况有了很大改善。第一,通过改革,国企数量明显下降,国有经济的结构布局出现显著变化,企业扭亏成效显著,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质量和效益明显改善。国有企业的竞争力也得到大幅增强,吉林省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得以加快,同时也加快了吉林省走向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步伐。第二,通过改革,国有企业的债务大量减少。吉林省在进行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中,企业偿债能力逐渐增强,国有资产监管体制进一步完善,使得国企逐渐表现出了活力,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好转,整体发展速度明显加快。通过改革,吉林省国

  有企业化解了20亿元的金融债务,基本摆脱了历史遗留下来的沉重负担,也使吉林省的经济地位得到逐渐提升。第三,改革也使吉林省国有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得以提升,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在国有企业的改革中吉林省也注重经营机制的转换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努力做好下岗分流工作,积极实施再就业工程。这些改革措施使得吉林省的经济不断加速增长,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速也一直保持在稳健状态,促进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吉林省国有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不仅使本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也使得整个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焕发了新的活力,并为今后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吉林省国有企业改革的不彻底使得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和产品质量低下,市场应变能力差,资源枯竭,后续替代产业缺乏,资金短缺,投资不足,资产流失现象严重,体制性障碍严重等现象使国企改革似乎遇到了瓶颈。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国有企业的发展,也阻碍了吉林省未来经济的发展。如不加以解决,可能会使国有企业改革功亏一篑。1)政企不分现象严重。尽管早就提出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政企分开和产权明晰,但政企分开的问题依然没有很好解决。政企不分的企业领导机制和管理制度使得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无法理顺。产权主体不明确,产权关系模糊的现象较为严重,政府对企业的干预时有发生,国有资产无人负责,政府部门行政干扰过大,高管行政任命已是司空见惯[2]。国有企业政企不分问题的存在,不仅降低了企业的效率,也不利于整体经济的发展。2)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吉林省部分国有企业改革缺乏系统性,改制不够深入,企业规模不经济,改制后的企业效率低下,且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设备严重老化,市场竞争能力减弱,使得总资产贡献率、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吉林省对国有企业的研发投入较少,导致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明显不强。

  另外,吉林省的国有企业还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或产品,并尚未建立起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尚未进行创新,使得企业存量资产利用效率低,企业自我发展能力仍然很弱,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仍然没有解决。3)公司治理结构仍不健全。众所周知,吉林省国有企业布局缺乏突出主导作用原则,国有经济比例过大,所有制结构单一,规模结构不合理,结构性矛盾突出,使得企业经济发展活力不足。并且企业间尚未形成产权市场主体,国有资产流动迟缓或无法流动,使国有资产重组比较困难,也直接影响国有企业的组织结构的有效调整,极大地阻碍了企业资产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吉林省国有企业的股权结构、法人治理结构及内部约束和激励机制尚不健全,使得现代企业制度并未完全建立[3]。监督考核机制不全,企业管理“责、权、利”没有有效统一结合。对国有股权和资产缺乏有效管理,使得资产流失、浪费严重。产业结构不合理阻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4)国有企业历史包袱重。制约吉林省国有企业改革的财务问题主要是国有企业的负债高,国有资产的结构不合理以及无法对管理者进行有效的激励和约束。由于国有企业自我积累薄弱,自有流动资金不足,且在资本结构方面比较单一,使得企业资本来源严重匮乏,资本运营缺乏监督,竞争能力不强,亏损现象严重。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关系未处理好,国有资产流失、浪费严重,资产负债率越来越高。国有企业改革的社会成本过高,企业退出过程中也受高成本的约束,使得企业的财政负担和社会就业压力增强。国有企业债务负担等历史包袱沉重,严重阻碍了其自身发展能力,制约了吉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保证吉林省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防止国有企业改革功亏一篑,应针对上述问题积极制定相关的方针政策,为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1)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政企不分现象是阻碍吉林省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因

  此,在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应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明确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做到政企分开,明晰产权,进一步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为改革提供组织保障[4]。还要不断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企业宏观调控体系,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应坚持市场化,放开市场主体准入,减少政府保护和行政干预。2)大力推进科学管理。吉林省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自主创新能力普遍较差,从而导致企业效率低下。因此,在今后的改革中应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及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工作。建立完善的人才使用激励机制。加大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在科研方面的投入力度。支持企业集团进行技术改造,培育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竞争实力,促进企业整体走出困境。3)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不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采取“抓大放小”的经营方针,实现企业结构调整的新突破。建立和完善对国有企业的监督体系,不断探索管理国有资产的有效方法。发展混合所有制,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建立和完善监管体制,实现国资监管分离。采取股票期权制和经理年薪制来解决对管理者的激励和约束不到位问题,并通过重组产业结构和培植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导产品来调整企业资本结构问题。4)多方筹措改革成本。生产资金严重不足是吉林省国有企业改革中面临的又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吉林省可以通过把土地使用权转让收益、国有资产出售收益作为改革成本资金,并通过财政债券减免、财政专项列支等方式来筹措改革成本。为了解决负债过高问题,国有企业可采取政府与银行合作的方式来处理企业不良贷款,并对金融服务业进行改革,加强银企间相融于水的关系[5]。由于企业退出成本高,国有企业可通过规范相应的破产程序,确保企业的退出渠道畅通。通过上述改革可以有效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切实化解国有企业负担过重问题,从而保证吉林省国有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

  笔者通过对吉林省国有企业改革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可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的可行性政策,以增强国有企业的竞争力,提高其盈利能力和企业绩效,加快其改革步伐,并为吉林省国有企业今后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相关文献】

  [1]李军国.吉林省国有企业改革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8:57-59.[2]李建春.国有企业国际比较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0:87-88.[3]荣兆梓.国有企业改革:成就与问题[J].经济学家,2012(4):44-51.[4]雷伟伟.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回顾和问题探讨[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31-33.[5]吕大忠.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反垄断和市场化[D].天津:南开大学,2010:53-54.


推荐访问:国有企业瓶颈 瓶颈 国有企业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