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不参与环境治理的危害3篇
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农民不参与环境治理的危害3篇

2022-11-10 10:36:02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农民不参与环境治理的危害3篇农民不参与环境治理的危害  农民环保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探析  由于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地方政府在环保问题上不作为和农村环保法规制度不健全等原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民不参与环境治理的危害3篇,供大家参考。

农民不参与环境治理的危害3篇

篇一:农民不参与环境治理的危害

  农民环保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探析

  由于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地方政府在环保问题上不作为和农村环保法规制度不健全等原因导致农民环保意识非常淡薄。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要求我们在保护环境中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提高地方政府的环境治理能力;加强科学立法,健全农村环保法律体系。

  标签:农民;环保意识;淡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获得快速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工业开发和生活污染物任意排放等原因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农民是农村生产和生活的主体,他们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威胁,同时他们也是农村生态环境恶化最直接和最大的受害者,所以要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就必须提高农民的地位。但当前农民的环保意识非常淡薄,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的行动中来,因此使农民具有现代环保意识,并用以指导他们实践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农民环保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

  (一)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

  环保意识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是由社会存在决定,当前农民环保理念缺失是由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导致的。虽然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日益改善,但是与城市相比还是落后很多。据统计,2012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0.7%,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首次降至40%以下。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第3年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速。〔1〕但国家统计局发布的资料显示,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29547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55元,比上年名义增长9.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0%。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96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2.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3%。〔2〕从这一数据可以看出农民的收入在增加,但是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加大。出于摆脱贫困的渴望,“经济至上”就成了一些地方政府和农村居民的最高价值取向。当环境保护与经济利益发生矛盾时,大多数人选择了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一时发展的行为,这就会极大阻碍农民环保意识的提高。

  (二)农民受教育程度低

  一般情况下,受教育程度与环保意识成正比关系,受教育程度越低,环保意识就会越弱。首先,科学文化水平低使农民接受新观念比较难,不可能掌握并接受先进的农业无污染技术,如焚烧垃圾发电、用微生物治虫、利用细菌冶金和秸秆综合利用等。其次,文化素质低使农民接受环保知识的渠道受到限制,他们毫不关心政府的环保工作,也不会通过网络、报纸、书刊、电视、广播等宣传媒体了解和丰富自身的环保知识。第三,文化水平较低的群体,社会责任感较弱,环

  保态度会更为消极,环保行为也会更为被动,例如他们没有自备环保购物袋的习惯,也不会分类丢弃垃圾等。

  当前我国农民文化素质整体水平不高。据资料介绍,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3年,这与城镇居民受教育程度平均在11年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农村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8.2%、初中文化程度占49.3%、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占11.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0.6%;农村实用人才总量严重不足,全国只有57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1.16%,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只有9.1%,接受过农业职业教育的只占5%。〔3〕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也是比较低的。现在美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是10到15年,日本农民80%以上是高中文化,法国有7%以上的农民具有大学本科的文凭。这反映出我国农村基础文化教育还任重道远。

  (三)地方政府在环保问题上不作为

  加强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理应是各级政府的重大责任和共同任务,政府应该成为环保事业的中坚力量,但是当前很多地方政府在环保问题上不作为,主要表现在:第一,“口头环保”的现象非常严重。越是经济落后的农村,这种现象越明显。为应付上级部门的考核,很多地方政府实施的环保措施无外乎是拉拉横幅、贴贴标语、写写大字,至于这些措施的实施效果却很少关注。地方政府的这种行为会给农民产生一种环保行为无关紧要、可有可无的错觉。第二,地方政府对环保问题宣传力度不够,使得农民的环境知识普遍缺乏。农民在农产品的种植过程中,为了提高产量,会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地膜等。但他们对使用这些东西是否会对环境造成危害和造成多大危害缺乏必要的认识,自然也无法认识我国农村环境恶化的现状及其危害性,他们的环保意识也很难得到提高。第三,环保事业投入过少。农村环境治理是一项公益性很强的事业,由于该项工程基本上没有回报或回报率非常低,对社会资金缺乏吸引力,政府环保投入就成为改善农村环境质量的重要保障。而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主要用于经济建设方面,投入到农村治污中去资金非常有限。由于缺乏资金保障,农村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落后,一些规模较大、人口比较集中的村庄都没能配备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农村基本没有达到卫生标准的公共厕所农民们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中也难以形成较为自觉的环保意识。

  (四)农村环保法规制度不健全

  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而立法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近年来,我国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在环境保护立法上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这些法律法规主要侧重于工业污染的防治和城市环境的保护,农村环境保护不但薄弱,甚至在个别地区还是空白,如对农村垃圾问题就缺乏专门的法律法规,这也是农村垃圾到处排放的重要原因。

  针对我国农村环保立法存在的问题,现在很多省份都通过不断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立法工作来完善各省的农业环境保护政策法规体系。如浙江省就制定了《浙江省农业废弃物处理与利用促进办法》、《浙江省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浙江

  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但是部分法律法规原则性过强、过于抽象、缺乏可操作性,也没有考虑这些法律在各个农村的具体适用,导致法律与实际存在脱节现象。法律的缺失导致大量农村居民的环保行为无法可依,有些农民的环境污染行为有法不依,对环境违法行为执法不严、违法不究,这都极大削弱了农民的环保积极性。二、提高农民环保意识的有效途径

篇二:农民不参与环境治理的危害

  为了搞活农村经济脱贫致富20世纪80年代以来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由于这些企业大多技术落后设备简陋缺乏环保处理设施排放的污水和废气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致使水资源遭受严重污染引发人畜农业用水危机农业产量连年下降

  当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没有一个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就不会有持续发展的农业,就不会有持续发展的农村经济,也就没有农民真正的小康生活。发展农村经济,保护农村环境,是我国农村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我国国情和农村的环境形势决定的。本文分析了当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当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对策。【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有效对策

  Abstract:Thereisnoonegoodruralecologicalenvironment,therewillbenosustainabledevelopmentofagriculture,therewillbenosustainabledevelopmentofruraleconomy,thereisnorealfarmers’well-offlife.Developingtheruraleconomy,protectingtheruralenvironment,ruraldevelopment,anobjectiverequirementforChina’snationalconditionsandtheenvironmentalsituationinruralareas.Thispaperanalyzestheproblemsofecologicalenvironmentalprotectioninruralareas,effectivemeasurestostrengthenthecurrentruralecologicalenvironmentprotection.Keywords:countermeasuresrural,ecologicalenvironmentprotection,effective

  中图分类号:B8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如果不注意环境的保护,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经济的发展只是暂时的,若干年后将会减缓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制约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实践已经充分证明,没有一个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就不会有持续发展的农业,就不会有持续发展的农村经济,也就没有农民真正的小康生活。因此,发展农村经济,保护农村环境,是我国农村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我国国情和农村的环境形势决定的。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取得经济发展的时期已经结束,农村生活领域和生产领域的环境保护不是不要人们消费和生产,而是提倡走生态环境保护下的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一、当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1、农村工业带来的污染(1)乡镇企业的发展。乡镇企业的发展改变了中国经济的社会结构,加快了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为了搞活农村经济、脱贫致富,20世纪80年代以来,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由于这些企业大多技术落后、设备简陋,缺乏环保处理设施,排放的污水和废气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致使水资源遭受严重污染,引发人畜、农业用水危机,农业产量连年下

  降。同时空气受到污染,危害农民的身体健康。例如,从20世纪80年代一度极为盛行的电镀、砷等的生产到90年代后期从国外输入的新型剧毒业———清洗处理废电脑业都成为乡镇企业的生产项目。乡镇企业粗放经营造成周围大气、水域、农田、农作物的严重污染,并通过能量转移和食物链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危害。乡镇企业布局十分分散也是一个因素。据有关统计,目前聚集在小城镇和工业小区的乡镇企业不到20%,80%以上的乡镇企业仍然分散在自然村。乡镇企业污染存在着由点源污染向面源污染转化的危险。(2)城市企业转移到农村。1998年国家环保局自然保护司与计划财务司的调查报告《控制乡镇工业污染蔓延是确保2000年环境保护目标实现的关键之一》指出:“由于许多地方急于引进外资,引进项目,不进行严格审批,从而导致污染行业和产品从国外向国内、城市向农村、沿海地区向内地转移。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发展经济的愿望非常强烈,但又没有条件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污染少的产品,只能接受被发达地区淘汰的产品、技术工艺和设备。而发达地区在转移这些技术、设备和产品时,往往并没有将污染治理技术设备同时转移,从而造成污染转嫁。”可以看出,随着城市环保治理力度不断加大,“二元化”城乡环境越来越明显,城市中许多污染性的企业,不断从城市搬到了农村,加重了农村生态环境的负担,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危害。2、养殖业带来的环境污染规模养殖场畜禽粪便造成的环境污染,是造成畜牧业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大量冲洗畜禽舍的污水是造成农村水质污染源的主要来源。据测定,采用水冲式清理粪便,1头猪日污水排放量约为30kg,1000头猪污水达30吨,年排污水达1万吨。这种水不经处理排入水库或湖泊中,将导致水中的生物特别是藻类大量繁殖,影响水产业的发展;流入土壤,会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并且通过渗透影响地下水,从而影响人的身体健康。3、农业生产带来的污染农业生产活动对于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作用和影响是双向的。就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而言,既有积极的一面,同时也有消极的一面。从农业生产活动给生态环境带来的消极影响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农业生产中介质的使用带来的问题。农业生产时需要利用许多介质,以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和农业生产率。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受人口激增的压力、科技落后的制约和政策的影响,农业资源的利用是以人工投入为介质的传统掠夺式利用方式,虽然提高了农业资源的利用率,但却产生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滥垦导致了严重的沙化,只垦不养导致了土地退化和地表植被破坏殆尽。到了改革开放以后,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等介质已经成为提高的重要手段,正是由于这种“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手段的使用,造成了严重的农村环境污染。以化肥为例,在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的氮和磷随土表流失到河流和湖泊中,使河水

  和湖水产生了富营养化问题。中国大约有60%左右的湖泊达到富营养化水平,大大超过全球30%的平均值。二是农业废弃物处理不当带来的环境问题。随着工业化畜禽养殖业的兴起,畜禽粪便和粪水随意处理,已经成为部分地区的一个新污染源。大面积的水面养殖,人工所投饵料也造成了水体污染。部分农村在农田中随意焚烧秸秆的习惯,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还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三是农田基本建设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从农田基本建设工程的施工技术方面看,对路、沟、渠的改造往往使用混凝土作为施工的材料。混凝土沟渠虽然能提高输水功能,但也使大量的农药和化肥随着排水系统的改善而加速进入河道,造成水源污染。并且混凝土的沟、路、渠阻碍了农田物种的扩散,降低了种间多样性和种内异质性,导致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适应能力下降。四是“入侵生物”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有关材料显示,已知我国目前至少有380种入侵植物,40种入侵动物和23种入侵微生物,威胁着农村经济发展、人民健康和生态安全。3、农村日常生活所带来的污染随着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转移迅速,同时乡村聚居点人口迅速增加,农村居民的生活垃圾由分散走向了相对集中。由于小城镇和乡村居住点,对居民的生活垃圾的处理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规划和设施建设上都明显地滞后,甚至是空白,脏、乱、差现象非常突出。这种观念、规划、设施的全面滞后,使居民的生活垃圾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造成了农村的环境污染。我国农村每天约有1.2亿吨的生活垃圾产生,这些生活垃圾,已从过去易自然腐烂的蔬菜残叶、瓜皮等,发展到现在的塑料袋、快餐盒、废旧电池等。这些生活垃圾没有经过任何处理,没有统一的堆放点,导致垃圾无序堆放,脏乱差现象严重。同时受传统生活方式的影响,厕所仍然采取非封闭状态,污染环境,传播疾病。二、当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对策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种类繁多,分布面广,治理难度大,它已不是农民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如不及早重视,防范和治理,将会造成比现在城市生态环境更复杂、更有害、更难治理和恢复的被动局面。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应将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摆上重要位置,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去调整控制污染,制订政策,研究措施,落实目标责任,促使农村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实现良性循环。1、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农村所出现的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的认识不足所造成的,有的则是由于科学知识水平的限制。例如乡镇企业发展中,什么经济效益高就建什么厂,不管对环境的影响和人体的危害,农业生产中不科学地使用化肥、农药所造成的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等。因此,不仅应对农村广大群众进行宣传,而且应强化农村

  基层干部的生态和环保意识。通过宣传教育,使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认识我国农村环境恶化的现状及其危害的严重性;使公众认识到农村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将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广泛和严重的威胁;使每个人都能自觉地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提倡文明生活方式,逐步营造一种以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为荣和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为耻的社会氛围,为防治农村环境污染奠定坚实广泛的群众基础。2、建立全面协调平衡的农业生态系统为了控制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造成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问题,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应积极建立全面协调平衡的农业生态系统。为此,要正确运用生态学原理,尽力避免或淘汰那些有害于生态平衡和良好环境的农业措施,以逐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根据各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农业产业结构的实际要求,建立各具特色的持续平衡的农业生态体系,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兼顾的前提下,探索最少投入、最大产出的各种构成模式,提高综合效益,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要逐步对主要农业土地、水资源、森林、草地、生物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并形成科学的监测管理系统,把开发利用、保护治理、资源增值三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使有限资源得以永续利用,使可再生效益获得更多的增值。3、健立健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的法规制度体系为了从源头上防止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或者即使产生也可以采取治理措施把问题减少到最小限度,需要政府建立健全与农村生态环保有关的一系列的法律保障和制度设计,在宏观政策层面做到有的放矢。首先,要逐步推动环保机构向农村延伸,建立覆盖农村的环境管理组织体系,制定和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政策和标准体系,加强农村环境能力建设,加大农村环境监管力度,从政策源头上把关,控制生态环境问题产生,逐步实现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其次,要建立健全农村生态环境的治理制度,控制农村城市化、农业工业化过程中污染产业的发展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此外,还应科学地构建农村生态环境的安全体系,提高农村生态环境灾害的应急能力,减轻灾难的损失。4、加强科技创新,提供技术支撑保护农村生态环境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因为科技的发展,可以为缓解资源短缺、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供有效的手段,并且生态环境资源问题也是科技问题,今后许多生态环境资源问题的解决将更依赖于科技的发展。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科技的发展战略思路应以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指导,以解决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中的重大问题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基本出发点,为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和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当前,尤为迫切的是要充分整合和利用现有科技资源,推动农村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大力研究、开发和推广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以及农村健康危害评价等方面的环境保护实用技术。通过试点示范、教育培训等方式,促进农村环境保护适用技术的应用,相对减少农业经济增长对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

  源的需求,从而减少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5、加大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管理力度农村各级领导,尤其是县、乡镇领导要重视本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将生态环保工作提到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要统筹规划,充分考虑本地的生态环境资源和存在的环境问题,协调制定有关规划。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及组织、管理、考评等一系列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为确保农村生态不断地得到改善,必须建立健全一套长效的建设管理机制,把环境保护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作为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为此,应当通过探索,建立权责明确的组织指挥体系和目标考核机制,协调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依法管理农村公共事务的机制等,使农村生态环保工作规范化、经常化、制度化。这是搞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保证。参考文献:[1]张静.农村环境保护应以治理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为突破口[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1,(05)[2]穆瑞颖.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农技服务,2011,(04)[3]李彩宜.农村环境污染的成因及防治对策[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6,(04)[4]张雪绸.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02)[5]谢运佐.谈青阳县南阳村生态环境建设[J].现代农业科技,2009,(14)[6]樊帆.农村人居环境现状调查及政策取向——以湖北荆州市为例[J].农村经济,2009,(04)

篇三:农民不参与环境治理的危害

  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现在开始逐步重视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村环境卫生的好与坏将影响到我们村民日常的生活与生产.环境卫生搞不好,新农村建设将成为一句空话.现在只要我们到各村行一行,到处可见一堆又一堆散发着恶臭的垃圾堆积在路边、水沟边、河边、塘边,垃圾成堆,臭气冲天,场面不堪入目。不知在座的各位面对这样的场面,心中有何感想。农村的环境卫生整治是目前我们广大干部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农村实际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表现。

  出现以上的状况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方面的问题。一、干部、群众环境卫生意识十分差.群众意识差,大部分村民自古以来就养成了不讲环境卫生的不良习惯,缺乏基本的公德意识,只顾个人方便,乱倒、乱丢垃圾,有的群众认为,农村是这样的了,我中意怎样丢就怎样丢,那里方便丢那里,有垃圾池他不堆,硬是要把垃圾放在垃圾池外,有的群众说我把垃圾丢到河里,到发洪水时,垃圾自然会被洪水推走。大家试想下,一年内有几场洪水,垃圾堆积发出的臭气、污染的水,最终受罪的不也是我们自己。干部意识差,部分村干部不想惹人,怕得罪人,对乱堆、乱丢垃圾不管不问,路边、水沟边、河边、塘边,垃圾成堆,造成恶性循环,愈脏愈倒,愈倒愈脏。部份干部群众甚至认为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是上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事情,这种想法是十分危险的,千万要不得。二、没有建立健全一个有效的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管理机制.农村环境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而非自扫门前雪或者进行几次突击整治就能取得成效,必须建立健全一个长期有效的管理机制。由于农村环卫管理体制没有理顺,生产、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体系还没有建立,环卫工作缺少规划和检查,导致指导、管理工作难以深入到村,责任难以落实。农民的垃圾用什么装,集中往哪里倒,谁来运,运到哪里去等等这些基本的问题都没有明确的管理制度来参考执行,没有配套的基础设施来实现。三、农村环境治理资金缺乏,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由于农村面广,财政资金有限,乡镇进行环境治理的资金难以筹集,乡镇集镇的环境治理经费无法保证,村的环境治理的资金就更加难以落实.综上所述,要想彻底改变我镇各村脏、乱、差的现状,营造清洁、整齐、舒适优美的工作、生活环境,我们必须首先要改变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意识,要增强对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把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采取各种形式,进一步加大对搞好农村环境卫生重要性的宣传,让群众充分认识到环境卫生与自身健康的关系,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要加强对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其次要做到保障环境治理资金经费的投入,建立长期有效的管理机制。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镇上下齐心协力,共同参与,把“乱丢、乱堆垃圾”视为我们的眼中钉,过街老鼠,为创建一个清洁、整齐、美丽的丰阳而作出自己应做贡献。


推荐访问:农民不参与环境治理的危害 危害 环境治理 参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