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能常态化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原因18篇
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没能常态化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原因18篇

2022-11-08 13:00:05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没能常态化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原因18篇没能常态化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原因  所以高校教师更应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这需要教师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也需要教师本身具备一定的心理常识和知识但实践中绝大部分教师没有此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没能常态化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原因18篇,供大家参考。

没能常态化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原因18篇

篇一:没能常态化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原因

  所以高校教师更应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这需要教师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也需要教师本身具备一定的心理常识和知识但实践中绝大部分教师没有此类意识单一的承担教学责任割裂其和心理教育部门的紧密关联在教学生活中忽视学生的心理需求也就不能挖掘学生主观心理依赖传统教学方式通过理论讲解的方式进行使得学生参与度不足参与热情也较低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

  策研究

  作者:李银春龚绍波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19期

  摘要:在新时代和新形势下,无论从历史发展角度还是社会需要上讲,当代大学生所承受的压力相对较大。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程度,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提升综合素质,是当代教育走向全世界、拥有更好的发展前景,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前提条件。自进入21世纪以来,因大学生心理承受力较差导致的悲剧时有发生,关注其心理健康成为教育界和社会公众最为关注的热点之一,引起了广泛关注。掌握并了解目前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才能够真正保障学生心理健康,这也是本文的研究目的。笔者试在文中对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和对策。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对策

  社会经济发展不断深入,工作压力日益升级。心理问题频频发生,心理健康已然成为决定人才能否长远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大学生是家庭的“顶梁柱”,也是社会未来的实践者,但同时,因其年龄尚处于青少年时期,心智发展尚不健全。同时,象牙塔内的生活比较单一,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时,诸如学业负担、生活负担或就业难题时,甚至处于成长过程中所特有的叛逆期、有青春期烦恼时,压力累积,心理上不堪重负,导致问题出现。如今,因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致的社会案件,如马加爵事件、北大学子弑母等,引发了社会的热议,关注大学生心理问题,塑造大学生健康心理刻不容缓。值得关注的是,我国的大学生心理教育还存在很多不足,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缺少应有的重视、心理教育让位学术教育等问题,导致国内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欠佳,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一、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不受重视,管理不规范

  虽然教育部曾数次通过调整政策、下发通知文件等方式,呼吁并要求各地教育部门采取措施塑造健康大学生心理,教育专家和心理专家也大力倡导落实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大多数高校也能积极参与其中,成立心理辅导室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组。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工作往往流于形式,实事求是的说大多不够深入也不够“接地气”,是学校完善机构建设上的一种形式,而非是在学生遇到心理问题需要疏導时的第一选择。部分学校号称心理部门建设“三有”(专门地点、专项经费、专门人员编制),实则未发挥其应有之意,形同虚设,其工作大多通过发放一些心理测试,抽样建立档案的方式进行,到上级教育部门进行检查时好有据可交。还有部分学校虽然落实了部分工作,但未真正深入学生,不能及时总结经验,也未进行先进性的学习,也可以说心理建设工作似有似无,导致说的比做的好。实践中,高校心理辅导机构的工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作人员几乎没有特别专业的实践从业经验,理论知识还不够专业和丰富,实践经验也相对匮乏,以为聊聊天就能打开学生心扉,讲讲经验就能减轻学生心理压力,既不科学制定心理疏导方案,也没有制定心理状况辅导方案。仅仅靠阅历、经验和书本理论,相对简单的方式来开展心理工作,从表面上看无懈可击,但实质上存在诸多问题。还有的学校对全部学生发放心理测试问卷,但并没有事后的综合分析、测评环节,敷衍了事,随便放入档案便封之大吉,这也就导致无法通过真实测试结果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心理动向,更不用说利用测试结果分析进行教学改革或教学调整了。上述有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部门的方式,导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反而引发学生对此类工作的轻视和抵触。

  (二)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内容不系统

  在实际工作中,还有一种现象值得我们注意,即心理教育实践中被同化为道德思想教育,将二者等同不利于高校建设专业化心理辅导部门,其主要表现有:首先,在专业人员方面,以政治教师代替专业心理工作者,缺乏心理学方面的深造和进修体验。其次,教育工作者在进行心理辅导时,往往通过德育道理的讲述代替心理学知识,将学生心理问题和德育胸襟不够开阔等或违反传统价值观问题混淆,导致可能把一些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归结为德育教育不够深入,忽视学生因心理问题导致的生理问题,无法对症下药。三是,对于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解决方式大多凭借经验,以传统价值观角度,通过说教、劝阻等方式进行,从政治角度、思想层次和品德言行层次处罚,忽视心理原因,将传统道德观代替科学心理辅导。在进行心理辅导时,工作者大多以师长的身份与学生进行说教,不能让学生完全放松并取得其信任,也就无法进行平等的交流和倾听。甚至,在学生倾诉心理问题或压力时,不能以心理工作者的角度通过疏导的方式为其解决问题,而是不自知的通过师长的权威,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忽视其心理状态,反而会对真正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病情雪上加霜。混淆心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让心理教育流于表面,开展“新瓶装旧酒”的表面工作,违背建设心理辅导机构的初衷,反而会使学生忽视心理课程或产生不能直视心理健康状况的畏难心,甚至延误对存在心理危机学生的及时治疗、疏导,不利于塑造学生健康心理。

  (三)心理健康教育偏理论,实践性不强

  虽然一些学校已经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塑造人才性格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单独的学科列入教学课程之中,并进行考核和测评,将其作为专门课程之一。但教育方式大多通过教师讲授理论知识,依照书本讲解进行,学生通过修学分和计算课时的方式完成学习,只要能通过相应的期末考试即可获得此门课程的学分。讲授内容主要依据课本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大抵是心理学是什么、重要性和原理分析等,注重系统教学,缺乏实践案例讲解和分析。应付期末考试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目的,待自己或身边同学真正遇到心理问题时,因缺乏实践经验或忘记理论知识,不能真正转化成塑造健康心理的知识武器。

  (四)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设置不合理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首先,存在心理辅导部门各自为政的现象,不够深入学生,也缺少和学院的沟通。其次,部分高校领导和工作者缺乏认识,以为心理辅导工作应由其部门全权负责,对学生教育时缺乏相关意识的渗透,使心理辅导机构孤立无助,缺乏来自领导和其他老师的配合,不能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也不能及时纾解。三是,心理辅导部门和思想德育教育不能相互配合,共同树立学生正确价值观和健康心理,德育工作和心理辅导工作各不相干,无法形成合力。四是,缺乏对心理辅导工作者的专业培训和现代化理论学习,没有对学生特有的心理状况进行分析,工作者只能自己领悟分析如何提升实践专业化和效率。五是,学生心理健康塑造养成要通过专业心理教师来完成。很多学校没有认识到此,以为单一的心理课程设置即能够完成心理健康塑造工作。此类单元化的心理辅导工作,无法完成系统化心理辅导,利用多元资源,形成全员关注心理状况的教育氛围,导致心理辅导工作效率不高。

  二、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对策研究

  (一)加强重视与指导教育

  地方教育部门应同本区域内高校达成一致共识,共同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推动全民健康才能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教育部门和负责人员需要主动落实好心理辅导教育工作,将其纳入到重点工作中,做好计划和规程。在落实工作中要注意经验总结和案例典型推广,以下列观念为原则:第一,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即是知识理论的传授,也是教育理念的普及,应该涵盖在一切的教育行为之中,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均应秉持的育人理念。第二,心理辅导工作不应仅出现在因学生心理问题导致社会案件发生时才为之的亡羊补牢工作,而应渗透在教育工作日常之中,不但重点面向有心理隐患的同学,还应未雨绸缪的面向全体同学,以预防为主,防范结合的理念,最终完成大学生群体的健康心理塑造工作,综上,心理教育需要以教育为主、治疗为辅。第三,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是一项综合的教育工程,非是单一的心理机构或心理教育人员的工作,乃是所有教职员工的工作职责所在,同时也需要广大同学的共同参与,将其贯穿在整个教育环节之中。教育主管部门应连同高校做好心理教育的宣传工作,让家长、学生都能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正视心理隐患。第四,一定要注意区分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区别,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中都不能将二者简单等同,同时也需要从二者的共通之处找关联,将二者有机结合,互助互补,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养成。

  (二)加快转变教育思维

  无论是哪一学科的教师,均要认识到教书育人的本质,如今时代,为人师表者日常教学不仅限于理论知识的讲授,还应包括综合的“育人”,即德智体美劳和心理等多方面的培育。和小初高教师相比,高校教师有所区别,他们不但需要涵盖所有教师职责,传道受业解惑,讲授理论知识,更多的是要成为大学生开启智慧,让他们能够顺利的从象牙塔走出,迈向社会这个更复杂的环境,面对各种压力。所以,高校教师更应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这需要教师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也需要教师本身具备一定的心理常识和知识,但实践中,绝大部分教师没有此类意识,单一的承担教学责任,割裂其和心理教育部门的紧密关联,在教学生活中,忽视学生的心理需求,也就不能挖掘学生主观心理,依赖传统教学方式,通过理论讲解的方式进行,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使得学生参与度不足,参与热情也较低。综上,可通过多元化心理教育方式进行改善。首先,学校及校领导要重视心理教育,对所有师生开展心理讲座和宣传,增强其对此的认识,改变传统的一元化心理教育观念,让所有教职工都能积极参与其中,关注学生心理状态人人有责,在教学和生活中能够主动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次,教师要主动学习心理学,特别是青少年心理学相关知识,了解当下学生心理特点,在对自身进行心理建设之后,才能逐步提升教育意识,通过心理观察、心理教育等方式,在教育和生活中,关注学生成长,真正的教书育人。

  (三)开展实践活动教学

  五光十色的校园学习生活,能够产生各种各样的素材和案例,通过对此利用心理学理论进行分析,能夠有针对性的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提升其精神面貌、思想觉悟,也能缓解其心理压力,消除可能的心理隐患。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要重视学生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效用。合理统筹、按期部署活动项目、内容上要以塑造学生健康心理为主,参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参考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提升心理教育的效率,保证心理教育工作落实到实处。活动应为学生所认可的方式进行并乐意参与其中,开展一些可以为学生们沟通、交流提供平台的活动,例如素质拓展活动、趣味运动会和读书会等。活动内容要形成健康、积极、乐观的氛围,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团结的力量和集体的温暖,能正确对待竞争、积极展示自我,真正享受到大学生活的快乐,润物无声的培养其健康积极的心理。高校还可以通过学生社团的方式组织校园活动,让学生进行自我组织,学生更了解学生的心理,更能有针对性的开展各种活动,不仅能丰富校园生活,也从同窗的角度给予彼此平等的关爱。

  (四)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制

  完善的心理教育组织机构是心理教育能够有效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一个完整的心理教育链条应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育部可以牵头组织建立专业性较强的心理辅导机构,对高校心理健康进行专业化、规范化的指导。同时,地方教育部门也应积极参与,建立对接的主管部门,条件受限情况下,也应指定专门负责小组,通过专业化和专门化的主管机构,提升高校心理教育组织的工作效率。

  其次,高校内部需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小组,小组隶属于学生工作部门,并聘请专家,由本校的心理学、教育学专家共同参与,按章制定和落实心理教育工作开展计划和情况。

  接下来,在学生群体中由心理健康小组组织成立大学生心理社团,作为学生会的一部分,发挥学生干部作用,建立健康协会和服务队,邀请志愿者参与并对其进行专业培训,详细划分教学、科研、咨询三个部分,各个部分专人负责。心理社团的工作是负责塑造全校师生的健康心理。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最后,不同的院系要配备心理咨询室,由专业心理辅导人员负责,具体辅导前来咨询的学生,帮助其解开心结。

  三、结语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的、综合的基础工作,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调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想要获得实效,应邀请多元化主体参与,改变如今的一元化主体教育体系。由传统的“亡羊补牢”式向现代的健康养成式转变。综合分析健康心理和健康问题形成原因,科学掌握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积极作为,让大学生能够提前适应社会。通过上述方式,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实处,并发挥实效。

  参考文献

  [1]李盟.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和对策研究[J].才智,2017(27):75.

  [2]黄鹏宇.谈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才智,2018(14):148.

  [3]林淑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7(1):86-90.

  [4]王海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J].文存阅刊,2017(8):105.

  

  

篇二:没能常态化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原因

  对此在实际中学校必须充分意识到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改变传统应试教育观念不能片面地考虑学生的成绩升学率错误地将心理健康教育看成一门副课必须结合学生的现实情况形成规范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科学规范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同时教师要明白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并不是少数个别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是全体学生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郭贤良【摘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从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际看,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不仅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同时也影响了我国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意识到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结合现实情况,采取合理的教学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满足学生发展需求。【期刊名称】《考试周刊》【年(卷),期】2019(000)065【总页数】2【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对策中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中最为关键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的思想还不太成熟,遇事比较冲动,心理承受能力相对比较差。面对当前开放、复杂的社会环境,学生很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进而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中学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科学的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为学生今后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根据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采用心理教育的相关方法、手段,在循序渐进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手段,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一项跨世纪的素质教育工程。对中学教育而言,

  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表现在以下方面。(一)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及全面发展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可以让学生正视自身的心理问题,并通过心理健康知识来消除自身的不良心理,促进学生内心健康,完善学生的人格。同时心理健康教育还能强化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二)有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让学生更加积极地面对学习、生活,促进教育目标的落实,实现创新教育,深化素质教育。(三)促进社会文明发展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活动,可以很好地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落实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促使学生在今后步入社会后文明做事,有助于社会安定与和谐。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

  (一)学生学习压力比较大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与压力大小有极大关联。由于当前的中学生普遍具有较大的学习压力,导致其很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中学生在学习期间,会面临很大的升学压力,加上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施加的压力,致使其每天都承受比较大的压力。如果中学生不能很好地控制这些压力,就会出现心理问题。有很多中学生就是因为面对学习压力,不能客观地处理,加剧了自身的心理负担,最终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二)人际关系不协调

  在人的成长阶段,中学期间的独立需求是最强的。很多中学生由于不习惯住宿的学习环境,很容易与其他同学产生矛盾、摩擦,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中学生产生人际交往方面的压力。如果中学生不能很好地处理成长过程中的人际关系问题,很容易在人际交往压力下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各种心理疾病,影响到学生的良好发展。人际关系不协调是引起中学生矛盾的首要因素,也是中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经常需要面对的问题。中学生往往会由于自身的社会经验不足,与人交往关系处理不当而产生心理问题。(三)自信心不足在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生理都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这也意味着中学生在面对一些关于成年人的问题时,会出现偏颇。有的学生面对一些小的挫折、困难,很容易产生悲观的情绪,进而影响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形成了心理健康问题。特别是在面对挫折、困难的时候,学生缺乏克服困难的信念,容易丧失自信心。从这个角度看,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否正确、有效地处理自身事务有关。(四)缺乏良好性格品质健康的性格品质是一个正常人所必备的素质。当前很多中学生之所以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就是因为其在成长中并没有养成好的思维品质及行为习惯。不良的性格品质在其他因素的作用下,就会产生心理健康问题。从这个角度看,良好的性格品质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这就需要在中学教育中,进一步加强对学生性格品质的培养。因为学生在缺乏良好性格品质及面对困难的信念时,就无法准确地处理自己遇到的问题,甚至有的学生还会走向极端。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一)树立正确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学校是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场所,如果学校教师在教育观念上存在偏差,就会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难以有效解决,进而影响学生的生活、学习与成长。对此,在实际中,学校必须充分意识到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改变传统应试教育观念,不能片面地考虑学生的成绩、升学率,错误地将心理健康教育看成一门“副课”,必须结合学生的现实情况,形成规范、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科学规范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同时教师要明白,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并不是少数、个别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是全体学生。不管学生的学习成绩如何,都需要通过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来对学生进行指引,逐步提升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对此,学校要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使得教师可以切实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教学实际中去,充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状态,让学生可以健康地进行学习、发展。另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不能单纯地依靠学校,家庭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上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还需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联系,改变学生家长陈旧的教育思想,告知其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鼓励其多看一些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掌握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在孩子出现心理问题后,及时对其进行指引。加强家庭、学校之间的沟通、交流,通过家庭、学校共同努力,消除中学生的不良心理,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二)完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内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带来直接影响。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现实情况,合理设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及教学方式,

  确保学生可以最大限度地获取心理健康知识,掌握相应的心理健康技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新课程标准要求,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立足于学生的需求,要以学生为核心,充分激发学生的心理体验,把握学生的心理感受,引导学生可以积极地融入到课堂中。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特别注意内容的多样性。由于中学生的家庭经济、兴趣爱好、成长环境等都有所不同,使得学生之间有着明显的个体差异,这也造成了学生之间的心理健康程度有所差别。因此,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必须保证内容丰富、多样,不能一概而论,针对不同的学生,引入不同的内容,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同时教师还需要注意,中学生具有很强的自尊心,他们本身就很忌讳自身的心理问题,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直截了当地指出某个学生的心理问题,很容易挫伤其自尊心,因此教师还需要尊重学生的隐私,要坚持保密性原则,让学生在心理健康课上有一种安全感,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走出心理误区。此外,中学各学科教学都与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定的关联。因此,各科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需要注重将心理健康知识渗透在课堂中,在无形中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一方面,教师在进行备课时,需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添加到教学目标中,通过不同的知识点渗透相应的心理健康知识。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发现了学生的心理需求,要利用学科知识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心理观念,并且在学生遇到心理问题后,及时对其进行开导,实现全方位、多角度的心理健康教育。(三)设立学校心理健康咨询室

  在实际中,学校还应该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室,并培养、引入一些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作为心理健康咨询室的咨询人员。心理健康咨询室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重要部分,是学校的重要机构。中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发现自身有心理问题后,可以及时到心理健康咨询室进行咨询,接受专业的帮助,消除自身的不良心理。同时心理健康咨询室可以与班主任工作结合起来,两者相互帮助,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努力。对于学生家长,也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室来了解自己孩子的心理健康情况,而学校也可以通过心理健康咨询室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里的表现。通过学校心理健康咨询室,能全面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并针对性地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策略,这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有极大帮助。(四)鼓励学生积极面对困难及挫折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接触时间最长,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真正地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放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中学生成长的见证人,必须积极地承担起推动学生成长的责任。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教师应该积极地对学生进行鼓励、肯定,引导学生积极面对各种挫折、困难,在挑战困难中持续提高自身的自信心。对中学生来说,教师会对其自信心的树立带来很大影响,教师必须鼓励学生敢于向困难挑战,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让学生能顽强地对待困难。学习压力是每一个中学生都需要面对的,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指引学生理性地看待学习压力,要明白学习压力的出现是客观条件引起的,引导学生面对学习压力,要将其看成是一种常态,并指引学生掌握相应的释放压力的方法。如通过适当的体育运动、听欢快音乐、看励志电影等,缓解学生的压力,进而将压力转变成学习的动力。教师要注重

  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兴趣,当学生对学习内容有很高兴趣时,就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求知的乐趣上,这样学生就不会在学习中感到有压力,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五)构建良好文化氛围,强化性格品质引导学校是学生生活的第二个家庭。学校环境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很大影响,因此,还需要注重为学生打造一个文明、洁净、优雅、舒适的校园环境,从而在润物无声中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校园中的名人雕像、名人名言、校风校训、宣传栏等都可以带给学生理性的思索,同时校园中的繁花绿草都会带给学生良好的心理体验。学生在优秀的环境下,会受到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感染,从而深入感受现实生活的美,在自然美、人文美中接受教育,促进学生积极、健康心态的形成。良好的性格品质可以帮助中学生解决更多的心理问题,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需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性格品质,要仔细观察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的言行举止,发现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与学生进行深入的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并结合学生实际,帮助其制定相对应的问题解决方案,使学生可以更加科学地解决问题,消除学生的不良心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在新时期下,教师可以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学生喜欢的网络交往软件进行交流,与学生进行线上沟通,这样既可以消除学生对教师的畏惧心理,又可以更有效地打开学生心扉,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有极大影响。中学生在成长历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就需要学校及教师充分承担起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指引者的责任,要及时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健康程度进行分

  析,结合学生实际,采取适宜的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引导学生可以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为学生今后的健康生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参考文献:[1]陈丹.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教师,2017(25):73.[2]王露娟.谈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存在的原因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8(21):31.[3]许晓颖.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问题及对策[J].全科护理,2017(35):4455-4456.[4]张英.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研究[J].学周刊(中旬),2016(11):78-79.[5]金海燕,宗得彦.浅析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的原因及对策[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6(7):270.[6]刘皓宇.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科教导刊,2016(12Z):161-162.[7]曲延梅.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与对策[J].校园英语,2016(2):108.[8]邹昌浪,霍静静,王潇婕.论中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与教育对策[J].科教文汇,2018(4):141-142.[9]冯晓瑜.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亚太教育,2016(13):241.[10]李佳怡.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1):142-144.

  

  

篇三:没能常态化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原因

  一般情况下就全体学生而言?问题学生?自治自律自理能力普遍比较差有时焦虑冲动暴躁有时情绪低落有时感情脆弱不能些特定的环境把他们放在?一定环境?去锻炼去培养各种适应能力促使他们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五彩续纷的世界中把压力化作动力让他们在老师同学信任的目光微笑和掌声中感受?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乐趣体验人生价值把自己培养成学习和生活中的强者以备将来以成功者的心态走向社会

  如何做好“问题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

  所谓“问题学生”是指学习成绩差、行为习惯不良和人际关系紧张的学生,“问题学生”之所以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学习目的性不明确或学习心理状态差,有的是自制心理状态差和欲求心理状态差,还有的是受到其他人的误解或未得到老师的关心与肯定而引发出“问题”等等;医“心”指心理疏导,就是疏通心理淤塞,使心理活动畅通无阻。心理疏导是医治学生“心病”的良方,而且它不仅是一种教育方法,同时也是一种教育艺术。

  在面对全体学生加强心理疏导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尤其要重视对“问题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如果不能及时加以疏导,“问题学生”就会演变为基础教育的“次品”。对“问题学生”的心理障碍疏导应当根据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疏导方法,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在方法上不能企求简单化、千篇一律;在时间上,不能指望一蹴而就,否则就不能达到“疏其心,导其行”的目的。

  只有充分承认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区别对象、区别情况,采取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方法,强化思想教育,才能使其排除心理障碍,发生转化,才能使每一颗心灵都发光,让每一朵稚嫩的小花都散发芳香。赢得群星璀灿、春色满园的教育效果。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针对学生实际,我们可用以下三种心理疏导方法来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促使他们实现转化。

  一、坚持激励性原则,用知识的价值、知识的力量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其学习动力

  教育测量学表明:任何一个受教育者的群体中,都有好、中、差三种类型。要使这三种对象在受教育过程中均获得成功,我们必须十分重视对“差生”即“问题学生”的教育引导,做好转化工作。众多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问题学生”容易出“问题”,行为上易冲动走极端,学习上效率低成绩差。究其原因有智力因素也有非智力因素,一般情况下,主要原因是非智力因素。表现为学习心理状态差、环境不好、方法不科学。久而久之,他们在学习上缺乏争取成功的自信心,思想深处背上了包袱,存在严重的自卑感。

  对这些人的教育决不能采取简单的批评与训斥,而要采取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相结合的方法,去进行教育疏导。首先,教师在思想上不放弃,对他们寄予较高的期望,相信他们也是“明天的太阳”,经过努力会有较大发展,乃至成为优秀学生。

  其次,在行动上,教师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并选用一些曾一度受挫而处于后进地位、后经奋发努力而成才的名人,或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本校的由后进变先进的典型的人和事去教育他们、鼓舞他们,用知识对于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兴盛、对社会的进步和自身修养的作用去激励他们,帮助这些“问题学生”确立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即正确的学习动机、信心、兴趣、意志力;同时给他们创造“显山露水”的机会,自我表现,获得“成功”的体验,积累自信,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成功”意识。学生的良好心理状态如能长期维持,就会形成良好的性格,构成稳定的个性心理特点,学习效率就会不断提高,就会像爱因斯坦说过的那样:“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性格

  的伟大,这一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从而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前景。

  在进行心理疏导的同时,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也是转化“问题学生”至关重要的一环。笛卡儿认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众所周知,“问题学生”中的许多人往往学习习惯差,方法不科学,如果不矫正,即使有良好的学习愿望也很难完成学习任务,学习效率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日常教学中,教师往往对“教法”的钻研比较重视、比较深入,而忽视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这很不利于“问题学生”的转化。

  二、坚持主体性原则,强化自治自理能力的培养,激励学生做学习与生活的强者。

  现代教育的内涵向人们昭示:在信息社会中,教育已不是成年人对未年人所独享的一种权力,而是师生间的相互教育共同成长,真正的

  “教学相长”。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从学生所处的主体地位出发,通过启发、引导,强化学生自治自律自理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强不息的心理品质,培养他们具备一定的自制力、耐挫力、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促使他们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

  其次,还要通过各种活动和特定的环境,来培养他们具备一定的适应调节能力。这样学生才能遇事不慌,随机应变,处之泰然。从众多的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工作效率不仅取决于他的职业训练的程度,同时还取块于他在一定的环境下的心理状态。自治自理能力就是“在一定环境下的心理状态”的一种表现。

  注重对学生自冶自理能力的培养,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一般情况下,就全体学生而言,“问题学生”自治自律自理能力普遍比较差,有时焦虑、冲动、暴躁,有时情绪低落,有时感情脆弱,不能明辨是非。根据这些,一方面,教师要用充满热爱、信任与期望的艺术语言去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引导他们明辨是非、美丑,自我矫治心理误区,排除心理障碍,控制“问题”的发生;另一方面,可以创设一些特定的环境,把他们放在“一定环境”去锻炼,去培养各种适应能力,促使他们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五彩续纷的世界中,把压力化作动力,让他们在老师、同学信任的目光、微笑和掌声中感受“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乐趣,体验人生价值,把自己培养成学习和生活中的强者,以备将来以成功者的心态走向社会。

  三、注重情商因素开发,用“师爱”去修补学生欲求失衡的心理创伤。在学生群体中,“问题学生”在学校中受批评多,在家庭中受责骂多,在亲友中受歧视多,失去了学校、家庭的温暖,失去了同学、亲友的信任。心灵受到了创伤,情感上得不到满足,内心非常苦闷,易产生逆反心理、疑惧心理。他们常常处于矛盾的心理状态之中不能自拔。心理学家勒温关于行为的研究表明彳亍为是人与环境的函数。学生所处的成长环境中,教师的态度往往是促使他们发生转化的关键因素之一。因为这时他们最需要的是理解与宽容,是得到关心、爱护、信任和尊重。因此,首先要进行情商因素开发,及时地对他们进行“感情投资”,架设师生间友谊的桥梁,及时将“师爱”洒向他们,修补他们欲求失衡的心理创伤,让师生之间在思维与心理上产生和谐共振,形成一种“共生效应”,进而因势利导,实现转化。

  其次,在施教过程中,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与教学观,确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和“为了一切学生”的宗旨,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强化有差别的教育教学活动,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问题学生”往往思维比较活跃,因此,要用其身上的闪光点,培养他们自身的创造精神,促使他们得到更好的转化与发展。

  教师对学生关心、爱护的同时,要言传身教,注意“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注重用真理的力量、智慧的力量、人格的力量去感染他们、引导他们、教育他们。做‘人师‘不做‘经师‘,不仅教学生知识,而且教学生做人,以自己的模范言行潜移默化得感染学生。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对学生就是要以人带人,以德带德,育中立德,授业解惑。教师要以自己良好的道德行为、思想品德、工作作风和人格力量来教育、影响、感染学生,这就是常说的师德的示范性、教育性、感召性。师德是全体教师跨越学科的公共课程。良好的师德,不仅给予学生现身说教的直观教育,直接影响到学生的道德修养,而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潜在因素。教师一旦在学生中树立了威信,就会对学生产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心理效能,学生就会由衷地敬佩你、爱戴你;此时,教师的感召力就大了,就有助于提高学生认知、行动的效能。在这种氛围中,无论采取思想教育方法,还是心理疏导方法,都会取得满意的效果。所以,教师的感情投资、教师的人格力量在“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做好学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非常有意义而又非常艰巨的工作。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素质教育,保证基础教育工程不出“次品”,也不出“废品”,一定要在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

  讲究教育艺术,注重心理疏导,矫治学生的心理误区,坚持虚功实做,使他们学会记忆、学会思维、学会办事、学会健身、学会审美、学会生活、学会做人,逐步形成健全人格、完美的人性。我们坚信:在铸志、铸业、铸人的平凡而伟大的工作中,经过老师们坚持不懈的努力,一定会出现“皮格马利翁效应”和“罗森塔尔效应”,众多的“问题学生”会在老师们热情期待的目光中,在赤诚挚爱的引导中,在辛勤耐心的辅导下转化为优生,成为“明天的太阳”!

  

  

篇四:没能常态化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原因

  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及建议

  作者:罗顺意,张朝红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8年第24期

  摘要:文章主要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及建议进行分析,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主要因素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与探索,主要目的在于更好地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随着我国步入信息化时代,社会环境发生很大变化,复杂多样的社会信息对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带来极大的便利,同时也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有着巨大的影响。由此使得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了复杂性,使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面临很大的压力和挑战。网上大量的不良信息危害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高度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师资队伍较弱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有的是各专业的授课教师兼任,有的是辅导员等兼任,大多数属于半路出家,对心理学知识并不精通;学生因自尊心原因有心理问题也大多羞于向教师咨询,导致心理健康教育部门较为冷清。相关教师消极对待这份工作,高校也很少聘请专业人士做此项专职工作,对心理咨询健康工作人员缺乏培训,这逐渐形成了恶性循环:咨询的学生少,对教师的专业性需求相对较弱,心理健康教育投入不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几近无有。

  (二)学校与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忽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和学校普遍认为教育还是以教学为中心,抓教学质量、抓毕业就业、抓科研是学校工作的重心,对学生的培养不全面;认为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是普遍存在的,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处于被动应对状态,不出现明显的问题不主动去做。

  (三)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存在问题许多学生把心理咨询当成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认为只有在心理出现严重问题时才进行心理咨询;同时在去做心理健康咨询时经常受到其他学生异样的看待,致使大学生尽量避开心理健康咨询,在心理出现问题、情绪波动较大时,主要通过自己以及朋友进行解决,但朋友与自己都缺少相应的专业知识,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存在时间相对较长。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一)情感因素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异性较为向往,暗恋或者谈恋爱的情况经常发生。但由于年轻,思想观念还不够成熟,在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下,其恋爱观往往存在相应问题。相关调查显示,有35%学生谈恋爱是由于心里空虚、消磨时间以及为了解决生理需求。很多学生认为时间与现实会打败爱情,因此存在“只在乎拥有不在乎长久”的恋爱观念。

  (二)学习因素

  大学课程数量相对较多,对学生的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要求相对较高,学生想要提高学习质量需要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学生在升入大学前通常受到教师与家长的监督,对时间没有多少自主控制权,没有形成良好的时间观念,不能较好地对学习与休息时间进行合理规划。相关调查显示,约35%的学生经常上网打游戏,影响了学习。在毕业期间,学生面临就业压力,缺乏自信,于是采取躲避行为,沉浸在网络中,其中对各种信息识别性较弱,收到各种色情、暴力信息侵蚀,致使其心理出现相应问题。

  (三)就业因素

  虽然政府相关部门制定了各种政策与制度应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但严峻的就业形势仍旧存在,让临近毕业的大学生具有较大的精神压力。即将走向社会的畏惧、期待、选择,与同窗好友的分别、情侣的各奔东西、家庭背景与社会关系对就业的影响等等因素同时作用下,一些学生会出现焦虑、迷茫、失望等心理状态,在对其处理缺乏科学性时,会出现相应的心理问题。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优化措施

  (一)借助校园文化完善学生心理状态

  大学是由大学生这一群体组成的,大学的整体文化取向对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高校可通过举办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形成良好的文化环境,让学生在这一环境中进行学习与心理健康教育。在良好的校园文化的影响引导下,学生可养成健康的积极的心理素质,面对问题时能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因此,各高校应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内容,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创建良好的条件。

  (二)制定科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制度

  高校结合学生实际需求制定科学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制度,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其一,高校应对具有较强心理疏导能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进行培养,并让其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力量,积极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其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各机构之间的相互协作能力,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与效率快速提升。其三,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常态化,结合高校实际需求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问题调查和预防,同时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宣传力度,增加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的交流力度,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引导,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价值观、世界观。

  (三)不同年级使用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使用科学的方法,因为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不同的表现。例如:大一学生刚刚进入大学远离父母,致使其出现相应的思乡情感。同时许多学生离家距离相对较远,各省份学生聚集在一起,生活习惯等不同,在对新的生活环境适应的同时,也应对人文环境进行适应。二年级与三年级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通常为学习与情感问题,在青春期,学生都希望拥有一段美好的爱情,同时又想提高学习质量,两者之间如不能兼顾就会出现矛盾。步入大四后,学生就业压力逐渐提高,在做毕业论文时还要参加各种招聘活动,过于忙碌的生活使其心理压力相对较强。所以教师应根据各年级学生实际问题使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如教师可支持大一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学校活动与社团,在参与各种集体活动期间使其快速适应高校生活。在对大二与大三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可定期组织相应的心理辅导会与讲座等,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价值观、爱情观。对于大四学生而言,学校应利用自身资源提高来校应聘企业数量,拓宽应聘渠道,降低学生就业压力,使其有较多的时间完成毕业论文。

  (四)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

  

篇五:没能常态化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原因

  如何做好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疏导工作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里,都在经历着自己的经历,境遇不同所产生的思想也不同。青少年学生亦是如此,家庭环境、个人成长、学习成绩、人际交往、青春期等等,都会产生形成各种各样的思想,有的是积极的、向上的,有的是消极的、负面的,毫无疑问无论什么样的思想都会引导着个人的行动,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我们把那些负面的、消极的称为思想问题。思想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失调、障碍和误区,造成消极的心理现象和心理疾病。作为老师、家长,如何做好学生、青少年的思想工作,掌握并运用好思想疏导工作方法尤为重要。

  首先,看一下,当前青少年学生思想和心理面临的现实问题:一是学习焦虑,过度焦虑失去平衡,造成心理障碍。一次失败体验往往给下一次埋下祸种,经过一次次的恶性循环,又没及时得以改善,那么自卑、厌学、忧虑、无望等情绪便接踵而至。放学途中想到还有家庭作业,便会情绪紧张、心情烦躁。大量作业给他们带来的只是“苦”的滋味,孩子不得不被动应付,便产生应付心理,以“交差”了事。孩子渴望从“书山”、“题海”中解脱出来,受到家长的关注和爱护,可家长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渴望,一般都是态度强硬地要求孩子“快写作业”、“写完作业再说”,一些个性倔强的孩子对此产生逆反和敌对心理,采用“不会做”、“身

  体不舒服”等借口以示抗议。二是自卑心理,一味轻视自己,感觉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

  他们性格懦弱、内向、意志比较薄弱,自卑情绪一旦占据心头,结果是感觉自己什么也比不上别人,对什么也不感兴趣,忧郁、烦恼、焦虑便纷至沓来。无论对待学习,还是对待生活都是心灰意冷、万念俱灭。失去了奋斗拼搏、锐意进取的勇气。倘若遇到困难或挫折,更是长吁短叹,怨天尤人,抱怨生活给予自己太多的坎坷。

  三是留守一族,父母外出打工,许多孩子沦为“留守学生”。留守学生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心理问题已愈来愈严重。他们自我意识强烈,自控能力弱,常常会干一些违纪违规的事情。加之留守学生长期与父母分离,很大一部分存在心理偏差,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往往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四是上网成瘾,产生强烈依赖,寻求心理上的群体归属感。一般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特别是那些内向敏感、现实人际交往困难的人,易沉迷于网络。那些希望得到同学、老师重视但又十分孤独的学生,生活、学习遭遇挫折的学生,家庭不和睦的学生,没有特长、成绩不突出的学生,心情压抑的学生,因为这些青少年在现实中不太容易成功而上网。这不仅令他们忘掉现实生活的

  各种烦恼,还可以带来心理上的群体归属感,渐渐对网络产生心理上的依赖感,同时也使他们丧失了现实感,混淆虚拟世界和现实,造成网络成瘾。

  五是交往受挫,不敢与人交往,认为自己对异性没有吸引力。交往,是每个人不可回避的问题,尤其是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和心理上逐渐成熟,人际交往也逐步产生。他们渴望寻求同龄知己,希望有被集体接纳的归属感。但是有些人,由于性格、家庭、成绩、长相等方面的因素,容易出现被同学孤立、冷落、忽视的现象,这会给青少年产生巨大的挫败感与失落感。甚至总感到自己缺乏吸引力,认为别人瞧不起自己,不敢坦然与人交往,更怕在交往时失误,只好用回避与人接触的办法保护自尊心,并极力掩盖内心深处的痛苦与失落。

  对于上述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不可避免的问题,作为老师、作为家长,我们应如何主动的做好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心理疏导呢?

  一是破除心理障碍,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是家长们的首要任务。家长首先要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让孩子爱亲人、爱朋友,进而爱社会、爱生活,只有对生活充满希望和信心的人,才会对生活充满热情,从而具有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其次是对孩子在生活中来一点挫折教育,告诉孩子人无完人,做事情失败是正常的。重要的是参与的过程和自己是否尽力,这一点做家长的态度非常重要。当家长不再以

  考试论成败,孩子的压力自然就不会那么大。第三是帮助孩子广交朋友,学会体谅和助人,这样孩子走出了自我为中心的狭隘心理,遇事有朋友交流、发泄,心理承受能力也会加强。

  二是注重行为训练,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学生的自理性、自制性都还不够成熟,许多心理障碍表现都与不良的行为习惯有关。如失眠,除了心因性原因外,很重要的影响就是不良的作息习惯。因此,对其进行调节时特别要注意行为的训练,最好是助其设计出训练方案,按行为治疗的原则与做法助其一步步达到改正不良行为、养成良好习惯的目的。针对网瘾问题,与大禹治水一样,需要的是疏通而不是堵封,应当疏通青少年间的人际关系,在心理上加以指导。家长对子女上网可以提出必要的约束条件。青少年需要规则,这样才不会觉得被忽略,因而对他们实行公开上网、限时上网,并有目的培养自我的监控能力和良好的上网习惯。父母要想更好地监控孩子的上网行为,应当对网络有所了解,最好是自己上网,与孩子讨论,说不定孩子会带你在网上遨游。作为家长要把电脑放在你能看见的地方,不要放在孩子的卧室,最好把它放在客厅里,这样更便于监控。学校必须合理安排时间,加强对青少年人际关系的引导,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其他活动,多与人交往,注意与亲友、同学的关系;多创造人际交流的机会,让他们把压抑的情绪通过正常的人际交流宣泄出来,让其体验到现实人际交往的成功,从而帮助他们重建自信。

  三是给予理解尊重,正确对待出现的问题。对出现了问题的

  青少年,教师、家长也不要悲观失望或责怪学生,要像朋友一样协商,不要说教,双方互相尊重,使他们明确学习是主要任务,然后列出事情的危害,如荒废学业,损伤身心健康,上网要钱,而钱不够便会养成说谎的习惯,上网占用时间过多会疏远亲情与友谊,不利身心发育。与此同时,家长还要主动与老师配合。对于在网络中已经迷路的青少年,我们不能一概否定,应当理解他们,用心去感受他们,帮助排解心理困扰,想方设法转移他们对网络的依恋,充实青少年的精神生活和娱乐,而不让其上网则必须找别的爱好替代。如打球、陪孩子做游戏、锻炼等。同时不要压抑青少年上网的欲望,要使他们有正确的上网态度,在现实中一样能敞开心扉。另外要注意尊重他们的个性,这些青少年大多都聪明、好学、个性强而又任性,他们渴望的是坦城、理解和尊重,有些家长采取严禁方式,不仅与事无补,反而加重逆反心理,甚至酿成离家出走的悲剧。对于重症成瘾者可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或脱敏疗法,并配合药物调整等,以改善大脑功能和心理状态,帮助青少年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使他们的身心获得解脱。

  

篇六:没能常态化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原因

  如何做好“问题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

  所谓“问题学生”是指学习成绩差、行为习惯不良和人际关系紧张的学生,“问题学生”之所以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学习目的性不明确或学习心理状态差,有的是自制心理状态差和欲求心理状态差,还有的是受到其他人的误解或未得到老师的关心与肯定而引发出“问题”等等;医“心”指心理疏导,就是疏通心理淤塞,使心理活动畅通无阻。心理疏导是医治学生“心病”的良方,而且它不仅是一种教育方法,同时也是一种教育艺术。

  在面对全体学生加强心理疏导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尤其要重视对“问题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如果不能及时加以疏导,“问题学生”就会演变为基础教育的“次品”。对“问题学生”的心理障碍疏导应当根据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疏导方法,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在方法上不能企求简单化、千篇一律;在时间上,不能指望一蹴而就,否则就不能达到“疏其心,导其行”的目的。

  只有充分承认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区别对象、区别情况,采取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方法,强化思想教育,才能使其排除心理障碍,发生转化,才能使每一颗心灵都发光,让每一朵稚嫩的小花都散发芳香。赢得群星璀灿、春色满园的教育效果。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针对学生实际,我们可用以下三种心理疏导方法来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促使他们实现转化。

  一、坚持激励性原则,用知识的价值、知识的力量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其学习动力

  教育测量学表明:任何一个受教育者的群体中,都有好、中、差三种类型。要使这三种对象在受教育过程中均获得成功,我们必须十分重视对“差生”即“问题学生”的教育引导,做好转化工作。众多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问题学生”容易出“问题”,行为上易冲动走极端,学习上效率低成绩差。究其原因有智力因素也有非智力因素,一般情况下,主要原因是非智力因素。表现为学习心理状态差、环境不好、方法不科学。久而久之,他们在学习上缺乏争取成功的自信心,思想深处背上了包袱,存在严重的自卑感。

  对这些人的教育决不能采取简单的批评与训斥,而要采取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相结合的方法,去进行教育疏导。首先,教师在思想上不放弃,对他们寄予较高的期望,相信他们也是“明天的太阳”,经过努力会有较大发展,乃至成为优秀学生。

  其次,在行动上,教师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并选用一些曾一度受挫而处于后进地位、后经奋发努力而成才的名人,或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本校的由后进变先进的典型的人和事去教育他们、鼓舞他们,用知识对于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兴盛、对社会的进步和自身修养的作用去激励他们,帮助这些“问题学生”确立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即正确的学习动机、信心、兴趣、意志力;同时给他们创造“显山露水”的机会,自我表现,获得“成功”的体验,积累自信,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成功”意识。学生的良好心理状态如能长期维持,就会形成良好的性格,构成稳定的个性心理特点,学习效率就会不断提高,就会像爱因斯坦说过的那样:“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性格

  的伟大,这一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从而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前景。

  在进行心理疏导的同时,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也是转化“问题学生”至关重要的一环。笛卡儿认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众所周知,“问题学生”中的许多人往往学习习惯差,方法不科学,如果不矫正,即使有良好的学习愿望也很难完成学习任务,学习效率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日常教学中,教师往往对“教法”的钻研比较重视、比较深入,而忽视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这很不利于“问题学生”的转化。

  二、坚持主体性原则,强化自治自理能力的培养,激励学生做学习与生活的强者。

  现代教育的内涵向人们昭示:在信息社会中,教育已不是成年人对未年人所独享的一种权力,而是师生间的相互教育共同成长,真正的

  “教学相长”。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从学生所处的主体地位出发,通过启发、引导,强化学生自治自律自理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强不息的心理品质,培养他们具备一定的自制力、耐挫力、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促使他们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

  其次,还要通过各种活动和特定的环境,来培养他们具备一定的适应调节能力。这样学生才能遇事不慌,随机应变,处之泰然。从众多的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工作效率不仅取决于他的职业训练的程度,同时还取块于他在一定的环境下的心理状态。自治自理能力就是“在一定环境下的心理状态”的一种表现。

  注重对学生自冶自理能力的培养,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一般情况下,就全体学生而言,“问题学生”自治自律自理能力普遍比较差,有时焦虑、冲动、暴躁,有时情绪低落,有时感情脆弱,不能明辨是非。根据这些,一方面,教师要用充满热爱、信任与期望的艺术语言去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引导他们明辨是非、美丑,自我矫治心理误区,排除心理障碍,控制“问题”的发生;另一方面,可以创设一些特定的环境,把他们放在“一定环境”去锻炼,去培养各种适应能力,促使他们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五彩续纷的世界中,把压力化作动力,让他们在老师、同学信任的目光、微笑和掌声中感受“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乐趣,体验人生价值,把自己培养成学习和生活中的强者,以备将来以成功者的心态走向社会。

  三、注重情商因素开发,用“师爱”去修补学生欲求失衡的心理创伤。在学生群体中,“问题学生”在学校中受批评多,在家庭中受责骂多,在亲友中受歧视多,失去了学校、家庭的温暖,失去了同学、亲友的信任。心灵受到了创伤,情感上得不到满足,内心非常苦闷,易产生逆反心理、疑惧心理。他们常常处于矛盾的心理状态之中不能自拔。心理学家勒温关于行为的研究表明彳亍为是人与环境的函数。学生所处的成长环境中,教师的态度往往是促使他们发生转化的关键因素之一。因为这时他们最需要的是理解与宽容,是得到关心、爱护、信任和尊重。因此,首先要进行情商因素开发,及时地对他们进行“感情投资”,架设师生间友谊的桥梁,及时将“师爱”洒向他们,修补他们欲求失衡的心理创伤,让师生之间在思维与心理上产生和谐共振,形成一种“共生效应”,进而因势利导,实现转化。

  其次,在施教过程中,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与教学观,确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和“为了一切学生”的宗旨,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强化有差别的教育教学活动,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问题学生”往往思维比较活跃,因此,要用其身上的闪光点,培养他们自身的创造精神,促使他们得到更好的转化与发展。

  教师对学生关心、爱护的同时,要言传身教,注意“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注重用真理的力量、智慧的力量、人格的力量去感染他们、引导他们、教育他们。做‘人师‘不做‘经师‘,不仅教学生知识,而且教学生做人,以自己的模范言行潜移默化得感染学生。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对学生就是要以人带人,以德带德,育中立德,授业解惑。教师要以自己良好的道德行为、思想品德、工作作风和人格力量来教育、影响、感染学生,这就是常说的师德的示范性、教育性、感召性。师德是全体教师跨越学科的公共课程。良好的师德,不仅给予学生现身说教的直观教育,直接影响到学生的道德修养,而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潜在因素。教师一旦在学生中树立了威信,就会对学生产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心理效能,学生就会由衷地敬佩你、爱戴你;此时,教师的感召力就大了,就有助于提高学生认知、行动的效能。在这种氛围中,无论采取思想教育方法,还是心理疏导方法,都会取得满意的效果。所以,教师的感情投资、教师的人格力量在“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做好学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非常有意义而又非常艰巨的工作。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素质教育,保证基础教育工程不出“次品”,也不出“废品”,一定要在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

  讲究教育艺术,注重心理疏导,矫治学生的心理误区,坚持虚功实做,使他们学会记忆、学会思维、学会办事、学会健身、学会审美、学会生活、学会做人,逐步形成健全人格、完美的人性。我们坚信:在铸志、铸业、铸人的平凡而伟大的工作中,经过老师们坚持不懈的努力,一定会出现“皮格马利翁效应”和“罗森塔尔效应”,众多的“问题学生”会在老师们热情期待的目光中,在赤诚挚爱的引导中,在辛勤耐心的辅导下转化为优生,成为“明天的太阳”!

  

  

篇七:没能常态化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原因

  心理疏导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重

  要作用及对策建议思考

  心理疏导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重要作用及对策建议思考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心理疏导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可以对以往教育模式存在弊端进行改进和完善。心理疏导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显的差异,但是却有着紧密的联系,开展心理疏导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中学生心理问题更加复杂,中学生心理特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心理问题引发的事件不断增加,在校园内产生十分严重的影响。对于中学生来说,其正面临即将进入社会的关键时期,如果仅仅只是依靠自身很难缓解心理问题。为了使中学生可以解决困惑,对中学生开展心理疏导已经十分有必要。

  一、心理疏导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心理疏導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不可分离的关系,虽然其在理论、内容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但是其目的都是为了使学生可以形成健全的人格,解决心理困惑,使学生的心灵可以得到净化,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另外,思想政治工作包含心理疏导,心理疏导也可以看成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心理疏导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环节,对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提升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心理疏导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分析从近几年的实践中可以看出,在学校开展心理疏导,可以使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全面的强化,使中学生可以缓解心理问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使中学生心理更加健康(一)从根本提升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目前中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由于与社会接触过少,没有丰富的社会经验,导致其在面对挫折时,很难具有足够的勇气,无法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如果学校教育工作者能结合学生的心理变化,对其进行合理的心理疏导,将会使学生坚定信念,勇敢面对困难]。如果只是以单纯的说教开展教育,将会疏远学生与教育工作者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产生反抗心理。通过在学生中开展心理疏导活动,可以使中学生的情绪得到有效的调节,引导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对人生和生活有全新的看法,使其身心都能更加健康。

  (二)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目前正处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对学习、生活的认识出现偏差,使中学生难以保持稳定的情绪。为了使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需要通过心理疏导的方式,延伸认知的范围,从而使学生可以从整体方面进行心理调整,自主接受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三、心理疏导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典型案例调查(一)案例一1.案例现象。赵某是一名初一的学生。在假期结束后,该学生以身体不舒服为原因,向学校请假,由家长确认后批准该学

  生的请假。病假结束后,该学生顺利返回学校。在两周后,该学生再一次称身体不舒服,上课不能集中精力,需要请假回家看病。

  2.案例分析。①追溯根源该学生向导员请假,导员为了了解情况与其家长取得了联系。通过家长了解到该学生已经患上了抑郁症,虽然经过前一段时间的调养已经有所好转,但是回到学校后,学生的病情出现反复。该学生自尊心较强,非常不愿意被他人知晓自己得了抑郁症。经过与其室友进行沟通了解到,该学生性格比较内向,平时上课都是一个人,不爱说话,很少与其他室友交流。

  ②确定原因在与该学生进行交流后,可以明确该学生自尊心较强,典型的完美主义者,进入大学之前成绩始终非常优异。但是进入大学过后,始终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课程学习感觉非常困难,自身的优越感逐渐消失,希望可以改变自己,得到同学的认可。这种心理使该学生失去了自我,性格敏感,处于矛盾之中。不知道怎么和身边的室友相处,久而久之变得独来独往,出现了严重的睡眠障碍,经常头疼。

  3.解决方案。心理疏导过程和方法为了使该学生的心理问题可以得到顺利地解决,需要对该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与该学生的父母取得联系,询问该学生在进入中学前后的变化。与该学生进行谈心,以他人的经历作为案例,以朋友的身份开导该学生,使该学生可以了解自身存在的问题,找到自我,在获得该学生的信任后,可以定期与其进行谈心谈话。

  将该学生的宿舍同学集合在一起,了解每个人的生活情况,为其提供可以抒发内心想法的平台,认真反思自我,形成良好的宿舍氛围。

  在心理疏导的帮助下,该学生已经可以与其他室友良好相处,彼此之间的沟通交流逐渐增加,该学生也对自己有了全新的认识,变得积极向上,逐渐融入班级生活。

  (二)案例二马某是一名存在严重自卑心理的学生。其对学习失去信心,不能集中精力认真上课;

  人际关系较差,喜欢一个人,不愿意与他人相处。在对该学生进行了解后发现,该学生之所以会产生自卑心理,主要就是因为该学生来自离异家庭,自尊心受到伤害,从而产生了自卑心理,更加不愿意与他人相处。成绩不理想,更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他的自卑心理。

  在对马某进行心理疏导的基础上,还应该与其家长进行沟通,使家长可以转变教育方式,减少苛责,积极鼓励马某。当马某取得成绩时,一定要赞许他,使其可以坚定学习的信心。

  另外,还应该在班级内部为马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其可以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找到自己的价值。在日常活动中,为其增加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其潜能可以充分被激发。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其更加关注,关心、鼓励马某,对其进行学习方面的指导,使其可以逐渐改善自卑心理。

  经过几个月的心理疏导,马某已经恢复了自信心,性格也更加乐观,与同学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四、心理疏导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策略分析(一)对心理疏导方法进行合理应用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了让心理疏导的作用和价值充分发挥出来,有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解决,更好地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应该结合具体的教育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科学的选择心理疏导方法,有效利用。

  第一,科学利用认知疏导法。针对认知疏导法,其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面对思想困惑或者心理障碍的时候,可以具备清醒的认知,并在此基础上,合理的对学生进行疏导,从而最大程度地对学生困惑或者障碍进行消除。同时,在新媒体的冲击和影响之下,很多学生在成长阶段,经常会迷失在海量的信息当中,树立了消极的价值观,阻碍了学生前进的脚步。因而,学校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开展的过程中,应该科学的应用认知疏导法,利用理想的思维以及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拨去内心的阴霾,让学生可以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能够重拾远大的目标以及梦想。

  第二,有效利用宣泄疏导法。对于宣泄疏导法,其主要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可以将内心的郁结大胆表达出来,全面对负面情绪进行释放,科学的对学生心中的矛盾冲突进行疏解,保证学生的心理状态可以得到良好改善。因此,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阶段,可以合理地对这一方式进行利用,尊重学生,认真倾听学

  生的内心想法。通常,心理疏导需要侧重因时制宜,把握好时机。故而,在对学生负面以及焦躁情绪进行消除的过程中,应该作为一个倾听者,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可以将自己的苦闷说出来,将长时间累计的不良情绪宣泄出来,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确保学生的内心可以恢复平静,提升教育效果。

  第三,合理利用激励疏导法。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利用激励疏导法,主要的目的是要对学生的内生动力进行激发,勉励学生将自己的潜能全面发挥出来,可以树立远大理想和目标,能够积极且勇敢地面对困难。在思想教育阶段,在对这一方式进行应用期间,需要将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合理的融合在一起,将说理激励与感情激励科学整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而对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进行提高。

  (二)强化心理疏导重要性的宣传教育在学生的成长以及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从学生的层考量,健康的心理,能够帮助学生在社会中最大程度地实现自我价值。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十分重要。但是,在实际的学习以及生活中,很多学生都没有意识到心理疏导的作用,致使心理疏导的作用无法充分发挥。故而,学校应该加大重视,大力宣传,并合理的将其与思政理论课程结合,保证学生的价值观能够得到健全的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也会的达到加强。

  (三)不断对心理疏导专业教师队伍进行扩大现阶段,部

  分学校的心理疏导教师都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或者班主任担任。针对这些教师而言,虽然其对心理疏导有一定了解,但专业知识以及实践经验相对匮乏,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的过程中,无法及时地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解决。并且,一些学校的心理疏导专业教师数量较少,不能做到及时且真正地了解学生存在的各类心理问题。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学校应该不断对心理疏导专业教师队伍进行扩大,快速解决学生存在的思想困惑,促进学生良好发展。

  综上所述,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心理疏导,已经成为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需要。从实践中可以看出,心理疏导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提升教育效果,特别是在目前的教育体系中,心理疏导可以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使中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篇八:没能常态化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原因

  ====Word行业资料分享--可编辑版本--双击可删====

  课题研究体会(反思)

  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一)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存在模糊认识相比学生的身体健康来说,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是相当模糊。一般来说,如果学生出现身体健康问题,教师和家长都能迅速带学生到医院进行治疗;然而,学生一旦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及由此引发的负面现象时,教师、家长却不懂得结合学生所处的自然及人文环境从心理方面分析和处理。有关“心理健康”、“心理咨询”等一些关于心理方面的知识还了解甚少。不能认清“心理健康课”与其他课程的关系,认识不到心理健康对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性。如:中考前的心理辅导讲座,调查问卷分析结果是中等生存在心理焦虑现象较严重,讲座时,部分班级只让学习成绩较差者参与听讲座,理由是怕耽误学习。另外,学生也羞于参与心理咨询活动,总认为心理有障碍是见不得人的事。(二)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没有专业的人才,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是由课任教师或班主任老师兼任,他们一是专业学科任务重,心理辅导经验不足;二是没有新知识、新理念支撑,不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不能与学生打成一片,对症下药,形成共识。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学生的思想动态,学生的所作所为班主任是最有发言权的,班主任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对班主任的培训,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

  源-于-网-络-收-集

  ====Word行业资料分享--可编辑版本--双击可删====

  机制,没有系统的、具有实用性的理论基础。那么班主任老师该如何发现学生的心理疾病,如何判断学生有心理疾病,如何调控、疏导,就没有理论支撑。

  (三)教师家长、学校教育方法不当,造成学生心理障碍据调查学生流失辍学,并非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是因为对学习不感兴趣,导致对家长产生不理解的情绪。厌学只是作为一种现象外在的表现出来。个别学生因压力过大,而走上了离家出走的道路。有的学生专门与老师作对,不服教导,这些表现都是心理出现种种问题。而教师对这些现象不了解,甚至轻率地给学生下评语、扣帽子、做结论,甚至认为学生品质有问题,学生及家长对此事实上也缺乏清醒的认识,学生自暴自弃;家长们漠不关心,久而久之,便生成了品学不优的学生。因此,一定要呼吁全社会要大兴心理健康教育之风,让全社会都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让大家明白,心灵的成长比学业上的成功更重要。(四)心理健康教育资金投入不足错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医、德育工作混在一起等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在资金投入上没有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的资金不能满足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如:相关的报刊、专业书籍拥有量不足,评价激励措施不明确,设备配置不到位,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不到位。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一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领导和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二是教育体制存在缺失,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没有形成,评价导向有问题,停留

  源-于-网-络-收-集

  ====Word行业资料分享--可编辑版本--双击可删====

  在应试教育框架之内。许多家庭以让孩子考上大学,走出农村作为培养孩子的最终目标,教育行政部门也把升学率看成是衡量学校好坏的唯一标准,因此,他们具有更加强烈的应试教育动机和思想倾向。在这种动机和思维倾向的支配下,心理健康教育成了一项尴尬的工作,他们经常把心理健康教育挂在嘴上、写在墙上,落实不到行动上。另外由许多教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那种“恨铁不成钢,宁给好心,不给好脸”,把学生看成被“教化”的对象。心理学知识储备太少,严重制约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和普及,也严重影响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障碍。三是教师在工作中,随机生成的教育智慧不善于归纳总结、提升,缺乏理论支持,实践指导。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一)转变观念,正确看待心理健康教育原教育部长陈至立指出:“更新教育观念是素质教育的先导。”这要求我们要树立全新的心理素质教育观念,以适应新世纪高素质人才发展的需要。多年的教育发展及教学实践证明:若能树立起鲜明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是教育改革在更深层次上的突破与延伸,必须对现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反思和再认识,全体总动员,清理教育实践中的认识误区及行为偏差。教师也要充分认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标准之一,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形成健全的人格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要把爱心与爱行结合起来,把信任和尊重落实到细节上,使学生在心理上、思想上、情感上,能接受全面教育,非常准确的加以把握,进行引导,使学生渴望得到人的尊重的需求得到正面的满足。

  源-于-网-络-收-集

  ====Word行业资料分享--可编辑版本--双击可删====

  (二)加强对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培训搞好教师培训,既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是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基础。现阶段想拥有专职心理健康辅导老师,是不太现实的。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具有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这样,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日常的教学和管理过程。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培训工作:首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开展教师培训。派出老师到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较好的发达地区学习、考察、培训与研讨。邀请专家开展心理教育讲座,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开阔教师的视野,丰富教师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和教育科研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其次,集中培训与自学相结合,开展教师培训。在利用节假日对教师集中学习培训地同时,购买一些心理健康教育书籍,为老师学习培训提供平台和资源;再次,通过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开展教师培训。应对教师定期安排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培训,使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更新,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教研,是理论与实践相合,相得益彰,不断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三)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要取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需要依靠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的密切配合。一方面要在学校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氛围,学校对每个教师都应提出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使教师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要利用现行课程,进行学科渗透,让每一位老师都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这不仅有利于在学校中营造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而且有助于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活动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水平。另外,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

  

篇九:没能常态化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原因

  一、目前对青少年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中存在的问题(一)学校思想教育手段相对单一首先学校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多以“我讲你听”,“你令我行”的行为模式,用“注入式”、“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培养教育学生,其后果是“鸭子”不但没肥,反而失去应有的灵性。其次,学校思想教育更多的是从约束性出发,更多的诉诸规章制度及行政管理手段强调说教管理及无条件的服从,而不是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去关心学生的发展,满足学生的需要,严重忽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二)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忽视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因素。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较多的实施“单边政策”,往往不重视师生的双边活动,不认为思想教育是互动的过程,思想的交流,而是过分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及权威,很少照顾到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特点,一味从教师的主观愿望出发,忽视了学生在接受过程中的感受,使高校思想教育过程中的“双边关系”成为教育者的“独打”。这必然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命令主义注入,导致学生积极性严重挫伤,造成学生强烈的逆反心理,从而达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三)心理障碍、心理疾病频繁出现,心理素质弱化在福建高等专科学校的问卷调查中表明,36%的学生认为大学生心理素质一般,22%的学生认为大学生心理素质较差。在访谈中,27%的学生心理素质自我评价较差或很差。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包括缺乏自信、与人交往能力弱化、性格孤僻、情绪的不稳定、感情心理承受力弱、缺乏克制力、择业心理压力大等等。学生的心理素质将成为“木桶效应”中的“最短的那块板”,成为制约人才发展的瓶颈。(四)西方文化侵蚀高校校园高校是西方文化产品侵蚀的主要目标。高校随着教育开放力度加大,将有更多的西方文化进入我国,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在校园的影响是首当其冲,也成为受其影响最深的地方之一。1999年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说“由于全球化不仅限于经济领域,我们的相互依存要求我们想方设法迎接增强我们的价值观的挑战”。所有的这一切,自然引起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理

  论的困惑,以致信仰动摇和信念失落。调查表明,33%的同学观看外国影片比观看中国的影片更多,西方的文化产品往往以其宣扬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或者是反文化的内容,有的甚至宣传色情、暴力、颓废等,满足青年学生猎奇的心理,青年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侵蚀,进而感到迷惘,造成思想道德观念、人生观、价值观等的冲突与失范。

  从生理上讲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时期,人体在形态、结构和机能方面都发生明显的变化和发展。从思想上讲,其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定型,正处于形成时期,对法律、道德等社会规范的认识和适应还不巩固,极易受家庭的学校的和社会的影响和冲击,能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这个时期至关重要。从心理素质上讲,他们的心理发育不成熟、心理素质还不稳定,自我控制能力差,认识能力和意志能力较低,容易接受外界的暗示和诱惑,感情易冲动,行动易过激,往往会做一些出乎意料的举动。另外,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水平、教育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个性张扬的要求愈加强烈。如何缓解人性与理性的矛盾,给青少年以心理慰籍,也提到了议事日程。

  二、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措施(一)切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青少年心理健康出现许多不和谐的“音符”,这就需要学校及时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注重做好青少年的心理疏导工作更是至关重要。

  对青少年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首先要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的建设。以“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活动”为载体,通过个别心理辅导和整体心理教育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其次要结合学生实际,广泛深入开展心理谈心活动,有针对性地帮助青少年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提高青少年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再次加强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学培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整体水平,构建学校、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体系。最后要制定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把握好青少年群体的特殊心理状态,重视青少年的心理波动、心理感受和心理需求,特别是心理问题,不能把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当作思想

  问题来对待。要注重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把思想教育与心理疏导和心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针对青少年易发生的心理问题,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使他们树立自信、自尊、自强的心态,培养其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品质,并能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新形势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高校普及健康知识,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促进青少年心理潜能的发展,而且有利于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消除青少年心理疾病。

  (二)要建立和完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有效机制人的心理和谐,是指人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内心活动处于平衡自然、协调统一的状态,并对外界事物抱有平静适度、热情友善的态度。心理和谐是行为和谐的前提,个人行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所以,社会和谐必须从心开始,心平才能气和,内和才能外顺。首先在全社会建立起一种汇集和反映机制,以加强青少年对社会心态的了解,及时地发现和解决问题。同时对于青少年社会心态的疏导、调适与平衡工作也要及时跟上,让社会情感的交流能够畅通无阻,以避免消极心态和不良情绪的累积而产生恶化。其次要加强青少年与社会之间的交流沟通,及时帮助他们解决思想情绪和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此外还要充分运用现代传播媒体,健全心理咨询网络,以引导他们社会心态的良性发展,帮助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心理和谐。最后就个人而言,就是要引导个人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精神境界,完善自我人格,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志向和目标,从劳动付出、从自己的创造和对社会与别人的关爱中获得幸福。前不久,乌鲁木齐市教育局规定从今年开始普通高中将心理健康课程纳入课改年级的必修课。这意味着继2006年这门课成为乌市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后,心理健康教育课正式成为乌市普通高中的必修课。乌市高级中学专职心理教师严林峰认为,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是为治疗和矫正,而是强调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实现人格上的成长和心理潜能的开发,使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常态化。只有从娃娃抓起才会“芝麻开花节节高的”。(三)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文化具有很强的社会教化功能,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导向、评价、规范人们行为的功能作用。新时期学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学校的师生员工要

  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根据校园文化的新情况、新特点,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推动校园文化的发展繁荣,充分发挥作为文化建设基地的重要作用,为加快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为强化高校文化创新、文化传播的功能和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要充分发挥校园之声、黑板报等宣传工具的作用,加强舆论宣传和正面引导,形成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坚持办好校报、校刊,弘扬主旋律;办好学生业余党校、业余团校、青年志愿者等活动,吸引和凝聚大批青年学生,使之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文学社、书画社、艺术团等学生社团要开展多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娱体育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构建文明校园的主阵地,为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充分发挥了班主任在学生管理中的主体作用,以诚相待,奉献爱心,树立榜样

  首先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一个班的“当家人”。可以这样说,有什么样的班主任,就会有什么样的班集体,班主任的性格、言行、举止都会直接影响一个班级的学生。以自身的良好道德行为引导和带动学生,用师表的形象感化他们,做到既言传又身教,处处起示范和表率作用。另外还可以从“查”、“观”、“谈”、“访”几个方面来了解学生:“查”,就是查阅学生的档案,初步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情况。“观”,就是留心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进一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谈”,就是多与学生谈话,掌握学生的思想变化状况。“访”,就是加强随访,多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认真落实《班主任工作条例》。班主任要做到“腿勤、嘴勤、脑勤”,经常深入班级、宿舍,关心学生生活,解决学生困难,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使学生在温暖中受到熏染,得到教育。

  (五)占领对青少年来说的重要阵地:网络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在2007年9月曾发布《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指出目前中国约有4000万未成年网民,其中“网瘾少年”有400万,约占10%,大学生网络成瘾率达到9%以上。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信息的依赖程度与日俱增。调查显示,79.8%的青年经常浏览网页查询新闻或相关信息;58.1%的人上网一定要打开QQ或MSN等即时聊天工具,不希望与人失去联系。青年为什么容易成瘾?调查中,76.1%的人认为原因是现代青年精神世界空

  虚,需要填补;60.5%的人认为是因为现代青年交际能力的缺失,容易沉湎在一些事物里;40.7%的人认为原因是社会压力太大让青年需要这些方式放松;32.1%的人认为是生活条件的改善使得青年有条件去实现自己的想法。成瘾很大程度上也是现代青年逃避现实的表现。当青年心情苦闷无法发泄、不知道如何解决的时候,或者在生活中找不到精神寄托和幸福感的时候,就很容易找一个东西让自己沉迷进去。网络成瘾和购物成瘾等新的成瘾形式更多的属于心理依赖,更好的办法首先是帮助他们找到生活的乐趣,找到应对挫折的方法,帮助他们重构自己的一套“挫折应对系统”,比如孩子经常上网,作为家长不能一味地禁止,而是要让孩子找到学习的乐趣、与人交往的乐趣、生活的乐趣,让他发现这些乐趣比网络更生动、更有价值。其次,要做好网络阵地这块巨大的“蛋糕”,对这个阵地要进行更多的人文关怀。在青少年不愿意和别人面对面敞开心菲畅所欲言时,网络就成为他们最好的朋友,而我们就要充分利用好这个阵地,让网络成为青少年的另一个心理医生。

  

  

篇十:没能常态化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原因

  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若干宏观问题的思考心理健康教育在一些地区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国家新课程标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位值得商榷现有师资队伍缺乏专业培训和指导专业师资在职称评定上存在困难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建议贯彻新课改理念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学校的评估体系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建议提案[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及建议]

  [摘要]文章针对当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对其中存在的一些宏观问题进行了思考,如心理健康教育在一些地方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国家新课程标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位值得商榷、现有师资队伍缺乏专业培训和指导,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宏观问题

  []G63[]A[]1671-2684(xx)12-0010-03

  从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倡导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其实应该是一门与其他人文、科学教育等同等重要的基础性教育。一个心理不健康、甚至心理变态的人,掌握科学技术比无知更可怕。从现实来讲,在中小学校中鼓励、支持大力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是一种明智、务实的举措,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开展工作,是真正对国家、对民族、对孩子负责任的表现。

  __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是现在十分重视,而是从很早就开始重视。不仅在有关文件中提出开展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

  育工作的要求,还专门制定了相关的指导纲要和目标计划。一些先进省市,如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等地在这方面工作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从全国范围来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分析,并尽快给予合理解决。

  一、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若干宏观问题的思考

  (一)心理健康教育在一些地区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

  在一些地区,心理健康教育仍然被视为学校教育工作中可有可无的内容。这其中的原因可能包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够,经济条件以及师资条件的限制等,但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地方政府和__门的教育指导思想存在偏差。尽管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开展了多年,但是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政府对中小学校的评价标准仍然是以考试分数和升学率为主。事实证明,这种评价体系已经成为制约和阻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这与

  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完全一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得好不仅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一定会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

  如果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地位和意义继续被学科教育、应试教育以及对升学的片面追求所掩埋,这对于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将是非常悲哀和危险的。

  (二)国家新课程标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位值得商榷

  在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设置方案中,有三门课程的标准或指导纲要都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其范围之中。如初中《思想品德》的课程目标中明确将“形成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能够理智地调控自己的情绪”和“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认识个体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等作为能力和知识目标;在《体育与健康》的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价值的论述中第2条是:“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在和谐、平等、友爱的运动环境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在经历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不断体验进步或成功的过程中,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第3条是“增

  强社会适应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理解个人健康与群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建立起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学会获取现代社会中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在《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中,明确将“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纳入到综合实践活动的非指定领域内容之中。

  显然,上述三个学科课程标准存在着相互重叠现象,不知道这种重叠是否有意为之。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试图仅仅通过在《思想品德》、《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或其他学科课程教学活动中的渗透式教育来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不科学和不可取的。

  首先,课程改革实践几年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仍然出现不断。甚至由于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复杂原因,因心理健康缺陷而造成的自杀、犯罪等极端行为大幅增加。这说明仅仅通过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其他课程之中来解决需要专业技术和知识来支撑的心理健康教育是达不到目的的。

  其次,这种课程设置及其标准的建立说明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重要性、紧迫性还没有被充分认识。其实,很多极端的行为在发生之前都是可以通过干预来进行阻止和缓解的。当然,这需要有专业

  知识和技术的人来完成,如果能够成功干预一次,就能挽救一个甚至几个生命。当代心理科学的发展非常迅速,心理科学已经和教育学并列为一级学科。在高校有心理学系,甚至心理学院,在民间有心理学会、心理卫生学会等。这些都说明了心理科学正在迅速发展,而且人们普遍都更加重视心理问题。我们已经有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纲要,还需要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

  (三)现有师资队伍缺乏专业培训和指导,专业师资在职称评定上存在困难

  应该说近几年我国一些地方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配备和建设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学校的重视和学生的认可。但总体而言,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还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师资队伍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和待遇。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和重要性不用赘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配备自然应该得到重视和加强。但是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称评定系列认定还是空白。有的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列为思想品德学科职称系列,有的则将其列为体育与健康系列。笔者认为这些处理办法欠妥,因为这种处理方式仿佛是无奈之举,也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没有给予足够的尊重,而且使这些教师在职称评定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

  其次,师资队伍的培训和管理工作不到位。由于专业师资队伍没有相应的职称评定系列,师资队伍的流动性较大等原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培训和管理工作存在较大难度。我国大陆地区浙江、天津等省市在这方面工作做得较好,对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实行“先培训后上岗”,并要通过相应考核“持证上岗”的制度,为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提供了保证。此外,由于缺乏相应的管理和指导机构,有些地方的教师经常会有“孤独感”和“找不到组织”等感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因此不能形成规模和实现正规化。而成立由专家和领导组成的各级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应该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常态化和正规化的有效途径。

  二、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建议

  (一)贯彻新课改理念,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学校的评估体系中去

  在当前正在深入开展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我们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且,新课程中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就,还要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全面成长。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同这些教育理念和目标不谋而合,也是实现上述教育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__在xx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对学校督导评估之中,加强对教师和咨询人员的管理,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为此,教育行政部门应新重新制定或完善学校的评价指标体系,把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状况作为一项重要评价指标纳入到新的学校评价体系中去。

  (二)加强师资培训,建设专业队伍,建立全员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鉴于我国当前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以及教师编制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各地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工作。建议各地在加强教

  师全员培训的同时,努力建设一支专业师资队伍。对于条件较差的地区,应该安排兼职老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训,经过培训后的兼职老师才能上岗。对于条件较好的地区,应在建设专业师资队伍的同时,加强对解决专业师资职称评定等相关问题的研究,并力争有所突破,为全国其他省市作示范,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体推进作出贡献。

  各地学校可以逐步建立起以专家和校长为领导,以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教师、班主任和团队(专职共青团、少先队)干部为主体、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对班主任及科任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将是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的重要工作。培训内容包括心理健康的知识、指导思想和方法等方面,同时可与师德教育结合起来。重要的是,学校对每个教师都应提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使教师具有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创设和构建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使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成为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

  (三)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多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而不是拘泥于某种特定的形式。各地、各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多渠道、多方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重在实效。

  建议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开设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比如,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游戏和活动为主,初中可以活动和体验为主,高中可以体验和调适兼顾,但要始终贯穿一条活动主线,突出实践性和活动性;同时强调对不同年龄特征的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容应有所侧重。当然,可以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还要利用班主任工作、学校、班级或团队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活动。除此之外,还要与学校外部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相结合,做到学校、家庭和社会齐抓共管。

  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体,家长也是主体。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在学校开展的家长学校课堂中,要把对孩子的心理和发展教育作为一项主要内容来抓。学校要指导家长了解和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改进教育方法,并促进家长自身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营造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另外,从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的多少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又可分为面向全体学生和面向个别学生两种。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可以采取开设心理健康讲座、建立心理档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即利用学科知识点、涉及点、接触点、联系点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各种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渗透等形式;面向个别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可以采取个别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网络指导、行为矫正等方式。

  (四)统筹管理,科学规划,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支持保障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只要我们在工作中统筹规划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一定能够成为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助推剂”,成为连接学校、家长和学生的“纽带”,为基础教育作出应有的贡献。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应统筹管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支持保障体系。笔者认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保障体系主要包含“一个基础”和“三个面向”。

  “一个基础”即以行政管理和专业指导为基础,通过政策支持和教研活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和评价水平,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运作和发展环境。

  “三个面向”是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的功能应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面向学生。主要是指针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包括心理咨询、辅导和治疗等,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是面向学校教师。教师也是人,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根据有关调查报告,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__。我们要对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不仅是因为关爱教师队伍,也因为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会直接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可以为学校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有关学生的教育及心理问题提供咨询和建议服务,同时也要积极开展针对学校教师团体的心理咨询和疏导工作,并定期开展专题性的拓展训练等。

  三是面向学生家长。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全面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家庭环境是影响这个工程质量的重要因素。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不仅要为学生和同事解决心理方面的问题,还应积极与家长联系,为家长提供教育方面的咨询和建议,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全面良好的环境。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所提到的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是专职的、具有相关资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这些教师的培训和管理工作应由各地各级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和指导机构负责。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利在千秋的功德之业,也是一项爱生助己的工作。如果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么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最能体现这个教师角色的工作。只要我们能够充分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并加强研究,积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能够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于洪

  内容仅供参考

  

  

篇十一:没能常态化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原因

 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docx

  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人才的竞争日益激烈,社会发展虽然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也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尤其是大学生,他们面对多方面的压力,心理健康易受影响。本文从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入手,分析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并提出相应的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因心理健康问题导致的大学生自杀、伤害他人等负面事件越来越多。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大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健全的人格,更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角色,同时也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抓手和骨干力量。一、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强烈、情感丰富、个性极强,在处理学习、爱情、人际交往、就业等方面问题时容易感情用事,进而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联合国专家预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什么灾难能够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体验。”当前大学生主要的心理健康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新环境适应障碍的问题进入大学,崭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使大学生一时之间无所适从,甚至产生一定的心理落差,进而感到迷茫、孤独、无助,缺乏归属感。面对陌生的环境和人群,很多大学生对生活缺少清晰的规划,看到别的同学每天充实的安排,自己却没有明确定位,过于自卑而导致矛盾心理的出现。(二)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大学生正处在需要被理解、认可、接纳的关键时期,正如德国学者斯普兰格描述的那样:“在人的一生中,再也没有像青年时期那样深陷于独孤之中,渴望着被人接近与理解;没有任何人会像青年人那样站在遥远的地方呼唤。”他们期望认识志同道合能深交一生的朋友,但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和受教育情况不同,导致心理和性格各具特色,进而加大了彼此之间人际交往的难度。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又缺少成熟的沟通技巧,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容易激发一些矛盾,导致人际交往障碍,进而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三)学习压力的问题大学阶段的学习偏重于积极、自主,与高中阶段的严格管教大不相同,大学生处于宽松的学习环境中难免会放任自由,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然后又会因成绩不合格而产生焦虑情绪,加重心理负担。有些学生在进入大学一段时间之后,发现所读专业与自己想象中不太一样,因此排斥自己所学专业,产生厌学情绪,甚至形成抑郁、自暴自弃的心理。(四)就业恐慌的问题

  近年来高校扩招现象明显,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增,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很多毕业生难以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进而产生就业恐慌。有些学生对就业形势认识不清,盲目追求高薪职业,就业心态浮躁,当现实达不到要求时,会产生悲观情绪,影响心理健康发展。(五)恋爱困惑的问题大学生心理逐渐成熟,渴望爱情,为了充盈课余生活,很多学生选择在大学期间寻找自己的另一半。对于刚成年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有限,一旦失恋便会陷入极度的痛苦之中,对爱情失去信心。性格偏执的学生可能会做出伤害自己或对方的过激行为,长期低落的情绪会使学生处于自闭的状态,导致抑郁症。二、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一)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岗位职责所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应“协助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初步排查和疏导,组织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宣传活动,培育学生理性平和、乐观向上的健康心态”。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标准和相关要求已经被写进《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成为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一个方向。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辅导员的岗位职责所在,辅导员在工作中应积极朝着“大学生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的方向努力。(二)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其角色必然性高校辅导员身处学生工作第一线,与大学生年龄相仿,比较容易亲近

  学生,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先天优势。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专业心理咨询人员负责提供诊断和治疗意见,辅导员借助自身与学生深入接触、联系紧密的优势,提供学生在校的各方面表现,通过共同分析和探讨,综合评价问题学生的心理发展路程,有助于追溯心理问题根源,达到对症下藥的最佳处理方式。辅导员和专业心理咨询人员之间科学有效的协作,可以很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三、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一)缺少相关的知识背景及实践经验我国高校在选聘辅导员时没有过多的限制学科背景,一部分辅导员并未接受过系统的心理学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心理健康意识薄弱,对学生心理问题体察不足,难以把握主要矛盾。有些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因缺乏充足的实践经验,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畏难情绪,虽然了解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却不能很好地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二)缺乏清晰的角色定位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担任着学生学习和生活事务的管理者、思想政治教育者、职业规划者、党务工作者等角色,众多角色使辅导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受到忽视,甚至导致错位、缺位的现象。有些辅导员会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的事情,与自己无关,在工作中不过多参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些辅导员则超越自身职责边界去“帮助”学生,如对于应该转介给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的案

  例,还揽在自己手上或者给予不当的处理。(三)缺少相应的时间保障辅导员的工作可以用“五加二”“白加黑”来形容,过多繁琐的工作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受到限制,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可能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到位。对于选择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专业化发展方向的辅导员,学校要努力为他们的工作减负,有了充足的工作时间和精力,辅导员才能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为学生心理减负。四、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一)增加教育培训,形成扎实的心理健康教育合力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力量,他们对心理学知识的学习、掌握及运用情况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中提到“辅导员、班主任、研究生导师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每年至少应为他们组织一次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增加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建立常态化的培训机制,在培训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等内容,邀请专家对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状况、心理问题鉴别与处置、心理危机干预等开展专题训练,提升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分析甄别、预判能力,增强辅导员的职业效能感。(二)拓宽教育形式,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承担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

  

篇十二:没能常态化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原因

 新课程实施中情感教育难以常态化的原因及策略

  新课程改革中把情感教育作为重要目标之一。而在应试教

  育的背景下,学校、家庭、社会中关注学生情感的教育少之又少,待问题出现时,往往已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关注学生的“情感问题”,不仅引起了教育专家的重视,也引起了社会、学校、家庭的关注。青少年只有在知识学习和情感、人格等各方面都得到健康的发展,才能自然地体验到做人的尊严,理解人生的要旨。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那么新课程实施多年来,情感教育的现状如何呢?

  一、新课程实施中情感教育的现状应该肯定,在新课程实

  施中,教师的情感教育意识明显增强,教师围绕新课程实施如何渗透情感教育作了许多有益探索。但是,教师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还未形成一种常态,变成一种习惯,体现一种风格。在公开课、研究课、示范课中,教师反复探讨如何渗透情感教育。而在日常教学中,尤其在复习迎接会考和高考的过程中,则忽视学生的情感表现和教育。更有甚者,将会考和高考与渗透情感教育完全对立起来,认为顾及了会考和高考复习,就无暇顾及情感教育。

  鉴于以上情况,尽管教育专家呼吁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

  也研究了相关理论,新课程教学目标中把情感教育目标作为重要目标之一。但这一目标的实现与时代要求还有较大的距离。

  因此,学校中,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凭优异的成绩有意或无意得到老师的肯定或关注,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更有自信心,顺利完成学业。但也有部分成绩优异者,由于缺乏情感关怀,在高考压力下,虽然学业成绩优异,但情感冷漠,甚至仇视社会、仇视他人。马加爵现象无不说明这一点。还有些学生虽然学业成绩优异,其内心并非热爱学习,而是迫于各方面压力而学习,一旦没有了这些压力,就会放任自己,荒废学业。这种学生即使高考成功,也很难学有所成,奉献社会。部分学生心理较为脆弱,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明显增加,一些学

  生的刻苦精神、挫折承受能力越来越弱。也有些学校尝试用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课,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情感失落"使学生引发自闭症、青春期孤独症等心理疾病,严重者会引发精神疾病,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育。为此,我国青少年的心理素质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很多教育界的人士提出了同一个问题,即对青少年补上“情感教育乃这一课。使其用正确的态度看待人生,培养其健全的人格。

  二、新课程实施中情感教育难以常态化的原因透析教师和

  家长急功近利的心理。在教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业成绩更易使教师获得成就感,学业成绩可以量化,教师经过一学期或半学期的努力,学生的考试成绩明显上升,这是可以看得见的。而情感教育是渐进的过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易受众多因素影响,还会出现反复,教师可能付出的努力因一些突发事件而前功尽弃。再加上高考压力的存在,教师容易只顾及知识的教学而忽视积极情感的培养。教学设计中虽然也有情感培养目标,但常常设计具体内容时却只顾及知识的学习,忽视情感培养,采取的方法有利于知识学习,但未必有利于情感培养。

  家长急功近利的心态削弱了新课程实施中的情感教育的功

  能,家长为了使子女通过高考,对子女成绩过度关注,而忽视了对子女的情感教育,有些家长为了子女的高考对子女的事一概包揽,希望子女埋头苦读成为“人上人”,但这种做法忽视了人是知情意结合的整体,而不是知识的容器。没有把教育对象看作是有尊严的生命给以应有的理解和尊重。这样的教育我们又焉能期望它能培养出有着健全的人格、独立创新的精神和合作习惯的现代人才呢?长此下去,子女产生厌学心态,有些学生不但不能领会家长的良苦用心,而且对父母包揽自己的生活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更有甚者对家长的关心产生逆反心理,与家长发生冲突后,离家出走甚至杀害自己父母的事例也时常见于报端,上述种种现象背离了教育的初衷。

  社会评价标准的偏差。由于受教育的功利性影响,我国的

  教育重视理性知识的传播,轻情感经验的积累。在教育内容上,以明晰化、逻辑化和系统化的科学知识、理论、学说以及职业方面的专门知识、技能为主要内容,标准化的测验方式是最主要的评价方式。这

  种程式化、单一化、一律化的教育模式忽略了人的情感特征。这一倾向甚至渗入到思想品德教育中,也追求课程体系化、考评模式化和过分强调定量化。社会评价标准中,人们关心的是学生学习成绩是否名列前茅、钢琴和英语过了几级以及能否当上班干部等,忽视了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以及兴趣、追求、烦恼、纠结。社会评价标准的偏差得不到纠正,情感教育谈何容易。

  教学评价的困难。情感教育主要关注人的情感如何在教育

  的影响下不断产生新质从而走向新的高度,关注人的情绪机制与生理机制、思绪机制如何协调构成人的生命机制健康地运行以达到最佳的功能状态。人的情感有时是外显的,有时是内隐的。这使教师和家长很难直观地评价教育的效果,容易忽视学生情感的细微变化。有时情感教育的效果需要多年后才能体现。据报道,当年,一些名牌学府少年班的学子都是智商超群者,但后来的发展却与当年从学校、家庭受到的情感教育有正相关的关系。有的非常成功,有的遁入佛门,有的发展一般。但在当年人们关注他们超群的学习能力的过程中,他们的心理发展及积极情感的教育却易被忽视。

  规模化的班级授课制与教师关注面的有限性之间矛盾。规

  模化的班级授课制使教师难以关注每个学生细微的情感变化,尽管国家规定每个班级人数是四十五人,事实上,许多学校班级人数达五十至六十人,有的甚至多达七十人,因此,出现距离讲台一定范围内的学生受教师关注较多而其他学生受关注较少的现象。更谈不上关注学生细微的情感变化。

  三、新课程实施中情感教育得以常态化的策略

  1.教师增强对学生情感教育的意识,进行认识上的纠偏。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使情感教育常态化,首先进行认识的纠偏,内在地意识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并内化为自觉的行为,意识到教育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并非浪费时间,影响教学成绩,而是能得到更好的教学成绩,即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作为教师应意识到情感教育给学生带来了长远发展。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毕业许多年后,提起对自己后来发展影响较大的因素不是自己考试分数,而是老师对

  自己有意或无意的人文关怀。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切忌只看学业成绩,或操之过急,尤其看到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犯了错误,马上和他的成绩联系起来,不择言语地痛骂一顿以解心头之恨;或叫来家长,让家长协助一起训斥,孰不知这些做法不但无济于学生改正错误和学业成绩的进步,还伤害了学生的情感,使之不但厌恶学习,还厌恶老师,进而由厌恶老师消极对待该门功课的学习。作为教师,首先应冷静地从情感上关怀犯错误的学生,了解其犯错误的原因,想办法帮助其一起改正,会受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效果。这可能影响到学生一生的发展。

  2•让情感教育给力课程学习

  在目前高考背景下,让情感教育给力课程学习,情感教育

  才有载体,才有生命力。朱晓曼教授在《情感教育论纲》中指

  出,人的认识并不一定导致行为。从认识到行为发生,其中是以情感为核心的意向系统。情感在其中作为评价的震荡机制使人选择某种行为并使它现实化。人的情感体验以满意不满意的感受状态把人本身的自我感觉、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尊心、自信心、自制力携带构成一个主体对自己活动关系(物我关系'人我关系諄)的内部监控系统。对活动关系满意,人将注意指向某类信息,择取某类信息,而忽略、回避与主体情感需要相悖的信息;或者对这些相悖的信息作出与主体情感需要相一致的理解,这时,注意会保持得长久,程度也强烈。结果,使人对这些信息的加工、消化与人的自信心、自制力形成良性的正循环。相反,对活动关系不满意,主体处于消极的情感状态,被凄楚、焦虑、烦恼所困扰,这时,感知取向、理解向度都带有否定性情感色彩,导致主体缺乏自信,自我评价低,对与失败有关的信息反应阈限降低,不仅对外在事物的评价倾向于否定,而且容易对关于自己的任何信息都作出否定性的理解。教师不应把情感教育和课程学习或高考对立起来,应认识到情感关怀能更有利于课程学习。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他必须对该课程产生积极的情感评价。笔者在学生毕业十八年后的一次聚会上,学生们发自内心的感叹,老师对学生一生的影响颇大。一位学生说,他之所以政治这门功课学得好,是因为他在政治课上总能找到自信的感觉。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中应尽

  量使学生体验到满意的感受,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这有利于学生持久地、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也有利于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提高课堂效率。使情感关怀更有利于课程学习。

  3•让学生充分行使话语权为了与学生充分进行情感交流,必

  须设计一些平台,让学

  生充分行使话语权。在教学设计中根据学生自身实际量身定制学习任务。可以与学生商量着学,告知学生整个教学任务、教学时间,让学生参与安排,充分表达想法,在教学材料的准备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尽量站在学生的角度,和学生一道挖掘教学资源。笔者在准备“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相关资源时,想利用一首歌来渲染气氛,学生争先恐后的提出用《阳光总在风雨后》这首歌较贴切。在学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相关内容时,学生收集的资料出乎笔者意料的丰富。学生充分行使话语权有利于培养学生责任感、主体意识,提高学习效率。布置作业时也可以与学生商量,如果当天整体作业多就少布置一点,但一定要认真完成,遇到困难或特殊情况可以跟老师商量事后补上,但杜绝抄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把过重的任务强加给学生,使学生产生不堪重负的感觉,从而产生厌学情绪,抵制学习,又何谈学习效率,而且还会危害学生身心健康。

  在教学评价中,让学生参与教学评价,让学生描绘教师教

  育活动对自身情感方面的积极影响。通过学生的描绘,对教师的情感教育活动进行定性评价。

  此外,设计多种形式的师生交流平台。情感是从内部世界

  反观自身,理解主体与客体之间各种现实或可能意义关系,审度其中利弊,然后把各种心理能量有效地聚合起来、组织起来,在感情的基础上产生意志能力,直接控制主体活动的发动与停止,调节活动能量的强弱与速度,决定持续时间长与短,尤其是刺激主体克服各种困难去争取活动目的的实现。

  因此,及时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有利于学生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去争取成功。为此,教师应尽可能创设各种平台进行情感教育。笔者采用以下办法取得了一定成效:

  采用日记式交流法。为了避免班级学生多教师顾及不到所

  有学生情感变化的状况,可采用日记式交流法,学生通过书面交流与老师交流学习中的感悟,与学生分享成功的快乐,共同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学生对老师教学有什么要求可以提出,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可以告之。

  网络聊天等形式。师生还可以通过网络聊天等形式进行交

  流,在学生进步道路上当好拉手,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当好助手,在学生遇到烦恼时当好开心手,通过与学生情感交流不断地加以引导,使之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网聊可以避免当面交流的紧张状况,让学生敞开心扉,有利于老师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并对学生加以科学引导,

  使之以积极的情感看待世界、人生、社会。由于师生之间的情

  感交流,学生在课上能,俞快学习,积极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充满生机。这不但有利于学生积极情感的形成,而且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正所谓功夫在课堂之外,效果在课堂之内,效益在未来的社会。

  

  

篇十三:没能常态化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原因

 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疏导方式

  2019年年末以来,一场史无前例的新冠病毒灾难般地出现在全球各个地区。新冠疫情持续未除,疫情防控已成常态化,在此背景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其他时间段有所不同,大学生也正处于生理、心理与社会认知各方面快速发展的阶段,因此产生心理危机的状况也比其他年龄更加高频,因此作为高校教育管理者,我们需要更加注意在此背景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疫情常态化后高校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因此引发了许多新的心理问题,其中由于生活学习方式转变引发的焦虑、抑郁等情绪引起了高校心理工作者的重视。

  经过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新冠肺炎疫情防疫工作由应急转化为常态化,但全国仍有多点小规模爆发疫情,在应急状态到防控常态化阶段期间,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应疫情常态化的政策变化进行的频繁调整,使得大学生学习状态、生活方式、社交形式多向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由此开始出现强烈的不稳定性。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批年轻群体,比任何阶段的人群都更多的接触互联网。疫情期间我国每天的疫情变化都无不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大学生作为正在接受到高等教育且思维较为开阔的群体,对国家每日疫情的变化都有着自己的见解、有着民族危难意识。与此同时也有着一份对待国家性的困境不能做出自己贡献的无力感、焦灼感。

  上网课有效果差、环境差,从而导致学生很难集中注意力,同时

  没有了老师和家长的监督管教,部分学生出现应付、轻视、松垮的学习态度,而这样管控封闭下的假期收获颇少。入学后学习压力更加尤甚,大三、大四学生中出现学业预警人数占比偏高,临近毕业因学分不足等较多等原因达不到毕业要求,面临着延毕的风险。对此学生压力大,但应得到的来自老师、同学、家长的精神支撑却并不多。部分学生失去明确的目标计划。与此同时线上教学存在不稳定因素,如网络质量差、老师选择的教学平台不一、无法实现线下学术交流等情况,都给大学生的学习带来压力。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或深造的压力也日益显著。大四学生受疫情影响,就业或继续深造的选择就直接影响着其在疫情下的未来发展。对于有考研意向的学生,疫情原因考研复试延期,漫长的等待使得学生心理出现各种焦躁、伤感的情绪,各大院校因疫情原因延迟开学,在家不能专心复习考研,考研复习也很有压力。而对于有就业目标和想法的学生,因疫情中就业难的社会现象,则出现了恐慌不安的心理。

  疫情的频发,使得新的教育模式--网课出现并成为常态化的教育学习模式,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宿舍里都导致大学生无法与外界进行沟通交流,长时间脱离监管的教学模式会使得学生陆续开始出现轻视线上课堂学习的情况,学习效率日渐下降。同时长时间的封闭管理模式致使大学生无法走出家门或宿舍,沉迷网络游戏、短视频,而这样的娱乐模式时间达到一定程度会使人的情绪变得极端、暴躁、作息紊乱、精神疲惫、食欲不振。

  无论是居家还是宿舍的隔离,都使大学生更少接触外界,接触不

  同的同学、老师,原本内向的学生会更加包裹住自己的内心,甚至出现拒绝社交的问题。

  封闭隔离情况下的线上学习方式,学生无法及时沟通较难的问题,老师也无法顾及到每位学生,学生未在监管下进行的学习也有缺乏自控能力的问题,种种均会导致学习效果欠佳。

  在封闭管理隔离期间,无论是在家还是学校的宿舍,都有不可控的影响学习的外界因素影响。家中家庭成员、宿舍舍友的工作学习休息时间不一致、长时间同居下情绪的崩溃而导致的争吵、情绪低迷。

  年级心理辅导站、各班心理委员及班干部要做好心理科普宣传工作和心理情况的动态日报制度,一旦出现异常状况及时报告给辅导员,辅导员做好统计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心理辅导站。学校则要提前做好应对,重点关注家庭贫困学生、心理预警库学生、学业困难学生等,及时发现学生情况,提供求助渠道,采取有效措施舒缓学生的焦虑心境。学校需大力开展心理健康主题活动,帮助学生尽快适应疫情防控的常态化、尽早走出内心世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作为大学辅导员和心理辅导站则应及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堂及日常教育中增加预防传染疾病、增强心理健康方面的相关内容。

  在常规的心理筛查工作中做好日常监查,同时增加针对疫情特殊情况下的心理健康问题筛查工作。动态掌握好因疫情而造成的各种大学生心理状况。发现问题后及时反馈、及时跟进、及时处理。

  学校及家庭应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学生个人则应保持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制定短期目标和长期规划,在日

  常的进步中认识到学习的积极性和努力的必要性。鼓励学生常与同学们共同学习探讨,如有封控隔离的情况,则寻找云同伴正向利用起互联网,形成相互监督、鼓励、进步的常态化积极状态。在专业学习上遇到困难时第一时间寻求同学、老师的指导与帮助。同时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班干部的引导与先锋带头的模范作用,调动党员及学生干部主动为学习困难学生提供帮助和生活的关怀。引导低年级学生更多地将自己的思想放在学习上,重视自身的未来发展问题、主动提升个人多方面能力,积极参加学校及校外正规的考试,取得更多的成绩及证书为以后就业做好准备;引导大三学生进行人生目标规划,不论是在考研考公还是创新创业,都应有一个合理准确的认知,提前熟悉就业市场以及寻找合适的实习岗位;引导大四学生合理分配时间,解决好就业、考研与毕业设计的时间冲突等常规工作的同时做好所有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

  

  

篇十四:没能常态化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原因

 大学生心理安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现代意义上的安康不仅是生理上的安康,还包括心理上的安康。心理安康是现代人才的必备条件和根本要求。心理安康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体正常学习、生活与成才,而且还影响到我国新世纪人才群的总体质量,影响到“科教兴国”战略能否实现,影响到中国综合国力能否有效提高,影响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大学生心理安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呢?下面是的大学生心理安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料,欢送阅读。

  (一)心理安康教育教学开展严重缺乏根据教育部对大学生心理安康教育的相关文件精神,多数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安康教育课程,但调查可知,在诸多的高校中这个课程多数被定性为选修课,学时数不高。根据这些学时分配,教师只能围绕着心理安康的根底知识、自我意识、大学生的学习,情绪管理和人际交往,恋爱与性等几个方面进展开展,一些心理知识无法在课堂上过多涉及。高校也并没有真正地将其纳入到课程体系建立中去,与其他公共课的地位相比,大学生心理安康课程所得到的重视远远不够,心理安康课程的课时不够容易,导致师生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少师生认为心理安康课程的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教学教得不认真,学生学得不认真,这大大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和高校开展心理安康教育的成效。(二)教学方法偏重于知识型内容的传授,且教学方法单一在高校,很多专业课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依照预定的教学目标进展单纯的知识教学。而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心理安康教育课程作为一门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是不同于专业课程,心理安康教育课程不仅要向学生传授详细的技能

  和本领,还要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目前,教师们往往采取专业学科教学模式进展教学,表现为过多地给学生传授心理学概念、原理,注重其系统性。在教学方面,由于课时和学生选课人数、场地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通常是仍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有些教师虽然使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形式上看起来很丰富,很多样,但以教师为中心的本质没有改变,教学主要以讲授、提问、论证的方式进展,无视了心理安康教育的特殊性,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学形成了对立,学生感觉枯燥,没有新意,参与程度不高,教学方法比拟单一。

  (三)任课教师教学业务有待进一步提高心理安康教育教学工作不同于学校其他的教育教学工作,它的授课内容、方式、语言等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心理安康教育教学需要具有真正专业化水准的教师,据调查,实际教学中,真正能胜任此课程的教师数量却很有限。局部教师专职人员是半路出家,通过自学而来,没有经过全面的、系统的学习获得心理安康教育知识,并且没有临床实践经历,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算一步。这就导致有的任课教师心理学专业知识贫乏,照本宣科,讲授的案例大多书中,缺乏鲜活的生活案例,不能够结合临床实践将具有应用价值的、并与学生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密切相关的心理安康知识深入浅出的阐述表达,理论脱离实际,不能到达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的目的,也没有到达心理安康教育助人自助的宗旨。A.目前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有以下几种:1.人际交往问题现代大学院校,被誉为“小社会”.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在“社会”中形成自己的人际交往圈子、能够灵活处理相对复杂的人际关

  系.实际上人际交往是一种心理上双向互动,记得一位哲人说过:“没有交际能力的人,就像陆地上的船,永远到不了人生的大海”.那么,当代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出现了,“如何建立顺畅和谐的人际关系”.但是大学生个性特征不同,青春期固有的敏感和冲动,待人接物态度不同,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遇到各种难题,从而产生焦虑、烦燥、困惑、甚至仇视社会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安康和自由成长.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类需要由低级到高级排列为:生理需要、平安需要、交往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交往需要是指一个人愿意与他人接近、合作、互惠,并开展友谊的需要,它是精神需要的重要内容.某高校一位大学生,竟离校出走,消息全无.原来这位大学生一连多日都呆在一家网吧里和网上的人倾诉苦闷.因为在现实世界中,与同学交往平淡而倍感孤独、压抑找不到真正的知心朋友.只能在网上倾诉.

  2学业期望问题大学生学习的重要特点是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担任指导者,但是大学生本身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也就是学习的自主性,所以大学生面临学习环境、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及学习内容的很大转变,这些大学生对自己学习能力有了一个全新的评估.大学里的学习成绩会影响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甚至影响到学生们的未来,现在的社会竞争剧烈,大学生的这些压力,也容易激化固有的矛盾.3求职与择业问题这是高年级大学生常见问题.在进入社会时,他们经常面对很多的困惑和担忧.比方选择什么样的职业能够适合自己,如何长远规

  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求职时要有什么样的心理准备,这些都会给大学生们带来忧虑.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形成了国家资源过度向精英阶层集中的现象“.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种意识导致了思想体系里价值单一取向、很多不合理的职业歧视也屡见不鲜.毕业生和家长的期望大多是学生毕业后能进入到热门行业,并从心里抵触蓝领文化.这样就造成了局部行业人才过剩,局部行业人才短缺的社会现状.高校毕业生在求职中经常出现的心理问题主要是矛盾心理、依赖心理、自傲心理、畏惧心理、自卑心理、攀比心理等等方面,并通过很多的情绪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些就业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与大学生自身心理开展的特征息息相关,也与当前整个社会就业环境有很大关系.局部大学生就业心态变得狭隘,择业的多样化和自主性受到很大限制.

  B.针对目前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提出了以下几点相应的措施:

  1加强校园文化建立机制学习和生活中承受着宏大心理负荷的大学生,需要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立包括两个方面,即环境文化建立和精神文化建立.加强校内宣传橱窗的建立,播送电视、校园网等的建立力度要加大,播送电视和校园网要面向大学生群体,多展示学术知识和高层次的文化知识.开展积极的,安康向上的活动,建立好集效劳性、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等于一体的校园网站,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立的空间.规划、建立好大学生文艺、体育、科技活动场所,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

  校园精神文化建立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首先要加强学风建立.学风是指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努力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开展的人.其次要加强学校人际关系建立.学校人际关系是指学校领导之间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领导与教职工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之间的关系.学校应该设置校长信箱、心理咨询信箱,让学生有时机诉说自己的苦恼.进一步丰富同学的文化生活,拓展学生素质.再次可以开展学生社团活动.建立校、院分层次管理体系,开展学生的社团特色活动.

  2.加强系统的管理制度通过院系领导、辅导员、学生团体、班级干部等多层次管理针对大学生心理安康进展长效维护管理。目前不少高校没有建立起心理安康教育者的考核机制,而实践中的许多漏洞,大多是由于缺乏制度的保障.应该建立健全心理安康教育工作管理制度,如心理咨询人员的进修制度和培训制度、心理咨询制度等等,这些都不同程度的影响了高校心理安康教育工作的科学和正规的开展.3.开设心理安康教育课学校作为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关键场所,理所应当地承当大学生心理安康教育的活动。高校应该开设大学生心理安康教育课程,充分保障课程的学时和学分,不能出现把心理安康教育课流于形式的现象,要充分保障这门课程的软件和硬件设施.教学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其中,分析自身和同学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在课程的考核中,除了看学生的成绩,还要重视学生从课程中收获了什么,使学生掌握一

  定的心理安康知识和自我调节技能,确保大学生心理安康教育目标的实现.学校应该为大学生开通精神安康就诊绿色通道,并邀请专家针对大学生心理安康问题进展讲座.

  1引言随着经济的快速开展和社会的宏大进步,当代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日渐复杂,特别是涉及围绕大学生根本利益的各项改革措施的实施,使他们面临的学习、就业、经济和情感等方面的压力和负担越来越重,严峻地形势和挑战不可防止地会生出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急待疏导和调节。加强和改良大学生心理安康教育既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和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份,也是促进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开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安康教育思想虽然早已蕴涵在传统的教育思想当中,但系统的研究却真正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尤其是在2000年以后,国家对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安康教育工作愈加重视,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文件对其进展明确标准并加以正确引导,为全面顺利推动大学生心理安康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在政府大力支持、社会各界关心、学校加大资金投入的情况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安康教育体系逐步由形式化、随意化、简单化、陈旧化向标准化、常态化、专业化、科学化过渡和开展。即便如此,在转型和开展过程中,当前大学生心理安康教育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迫切需要我们高校认真加以探索和研究,以解决这些问题并进一步推动大学生心理安康教育的开展。2大学生心理安康及其教育涵义大学生心理安康教育已经成为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成为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想深入地去了解大学

  生心理安康教育,分析大学生心理安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首先就要明确大学生心理安康教育的涵义、标准以及重要性。

  2.1心理安康教育的内涵戴尔·卡耐基(Dell·Carnegie)认为,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们的学识和专业技术,而85%是靠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蔼于处理人机关系。重视心理安康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大趋势,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指出:“心理安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能保持同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并且将个人心境开展成为最正确的状态。”事实上心理安康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因为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之间到观点是不一样的,所以对心理建康也就有不同的认识。精神病学家孟尼格(Menniger)认为:“心理安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仅要有效率,也不只是要有满足感,或是愉快地承受生活的标准,而是需要三者兼备。心理安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合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令人愉快的气质。”然而,心理学家英格里希(H.B.English1958)给心理安康的定义是:“心理安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当事人在那种情况下,能进展良好的适应能力,具有生力,并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社会学作者玻肯认为,心理安康就是符合某种社会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为社会所承受,另一方面能为自身带来快乐。综上所述,通常可以把心理安康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界定。从广义上讲,心理安康是指高校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也是维护和增强心理素质,提高社会能力,预防和消除心理疾病,使

  心理处于最正确状态的一个科学领域。从狭义上讲,心理安康是指人的根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总之,心理安康是一种符合某种社会水准的行为,一方面个体的行为能被社会所承受。

  另一方面,它能为个体本身带来心理上的自我完善和积极的开展。

  2.2大学生心理安康教育的标准国外学者关于心理安康的标准主要表达在:美国学者坎布斯(Combs)认为一个心理安康、人格健全的人应有四种特质:积极的自我观、恰当地认同他人、面对和承受现实和主观经历丰富。20世纪50年代初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和米特尔曼(Mittelman)曾提出测量人的心理是否安康的十条经典标准:包括是否有充分的平安感,是否能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能力,生活和理想是否切合实际等。国内学者郭念锋在《临床心理学概论》一书中归纳提出十条标准:周期节律性;意识水平;暗示性;心理活动强度;心理活动耐受力;心理康复能力;心理自控力;自信心;社会交往;环境适应能力。综观不同学者的观点,可以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开展特征和大学生特定社会角色的要求,以及心理安康教育的根本理论,将大学生心理安康标准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第一,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大学生在学业期间要懂得珍惜时间,刻苦学习专业知识。大学生要有明确的学习方案,每天过的既充实又愉快,不要在碌碌无为中度过自己的大学生活,要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在学习中体验到获得知识的快乐和满足。

  第二,具有正确的自我认识,接纳自我。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与体验。心理安康的大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自我,发挥自己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缺点,客观的评价自我,接纳自我。既不要妄自尊大而做自己理所不能及的事情,也不要妄自菲薄觉得自己没有能力胜任工作。

  第三,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包括正确认识环境的能力和正确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能力。心理安康的大学生能在环境改变时正确面对现实,对环境做出客观公平的判断,而不是怨天尤人。大学生要能够适应环境的要求,并且与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是自己的思想,行为与社会协调一致。

  第四,具有控制情绪和蔼于交往的能力。心理安康的大学生能够使自身轻松愉快,为人处事不会轻率急躁,善于调整和保持良好的情绪,拥有乐观的心态去对待生活。大学生人际关系和谐才会有幸福感和平安感,乐于结交良师益友,以宽容之心对待他人,善于与集体保持协调关系。

  第五,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和符合年龄特征的行为。人格是指个人比拟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心理安康的大学生言行能够一致,知道自己追求的目标是什么,并且能够为之付出行动。另外,言行举止要符合所处年龄段的特征,不可过于幼稚或老成,甚至过分依赖他人。

  总而言之,当详细判断一个人心里是否安康时,还应详细问题详细分析,要看一个人的言行是否符合客观开展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做出比拟全面客观的判断,而不是用某一个标准去生搬硬套。

  2.3大学生心理安康教育的含义

  根据教育部xx年4月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安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大学生心理安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安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开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安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开展。

  大学生心理安康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1)宣传普及心理安康知识,是大学生认识自我心理安康对成才的重要意义,树立心理安康意识,提高大学生自我调节能力。(2)介绍增进心理安康的途径,是大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觉地开发智力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传授心理调适的方法,使大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艰辛奋斗的精神。(4)解析心理异常现象,使大学生了解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主要表现,从而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各种心理问题。

  概括而言,大学生心理安康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据大学生生理、心理开展的特点,运用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技术,对大学生进展心理安康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及心理与行为的训练辅导,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大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开展和整体素质提高。

  3大学生心理安康教育的研究现状和开展趋势国内外学者和机构都对大学生心理安康教育进展了研究,这些研究为我们深入地去了解大学生心理安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可以借

  鉴的资源,当然由于每个人对事物的看法和观点不同,有些结论还有待检验。

  3.1大学生心理安康教育的研究现状国外对大学生心理安康教育给予了高度的重视,随之进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和探讨。1910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就把心理安康教育问题列入了大学法案。1931年之后,日本屡次召开全国性的大学生心理保健会议。1959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召开了第一次国际学生心理卫生会议,从而使得学生心理安康工作在全世界得到极大的关注。继而,许多国家相应地在众多高校内成立了心理安康教育机构,为无数的大学生预防心理疾病和解决心理问题做出了奉献。国外的一些学者在道德教育、公民教育、心理咨询等论著中阐述了关于大学生心理安康教育的研究。近几年,随着我国高考政策的改革和大学连续的扩招,大学生打架、自杀、患抑郁症等事件频频上演,因此我国学者对大学生心理安康研究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其中有些学者认为,我国大学生心理安康教育思想虽然早已蕴含在传统的教育思想之中,但系统的研究却开始于1980年代中期。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开展,我国大学心理安康取得一些成就,学术界一致认为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安康状况不容乐观,加强大学生心理安康教育势在必行,这既是时代的需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石国兴教授认为,目前有关大学生心理安康教育的专著和教材可谓汗牛充栋。应该说,这些专著和教材结合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特点,讲授心理安康的根本理论,传授心理安康的根本方法,为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安康水平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发挥了良好的作用。3.2大学生心理安康教育的开展趋势

  当今时代已然是经济水平加快开展和科学技术高度兴旺的二十一世纪,一些学者根据各自的经历和体会,从而展望心理安康教育的未来开展趋势。欧美国家学校心理安康教育的开展趋势。刘世清归纳欧美国家学校心理安康教育有四大开展趋势:学校心理安康教育工作者资格认定的职业化、高学历化取向;学校心理安康教育内容的综合化、途径的多样化与整合化取向;学校心理安康教育工作者培养的专业化、实践化与研究化取向;学校心理安康教育的全球化与外乡化取向。

  我国学校心理安康教育系统的研究起步于从1980年代中期,到现在历经了二十多年的开展历程。樊富珉(xx)对于我国学校心理安康教育的观点是面对21世纪人才培养的更高要求,我国学校心理安康教育将进一步开展,并总结出九大开展趋势:第一,学校心理安康教育将渗透在教育、人才观和学生观中,成为学校教育的内在要求;第二,学校心理安康教育将成为每一个学生自身成长的内在需要;第三,学校心理安康教育将成为每一个教师必备的职业能力;第四,学校心理安康教育的模式将从补救性为主转变为开展性为主;第五,学校心理安康教育的对象将从学生转变为学生、教师、管理者、学校环境;第六,学校心理安康教育的领域将从人格辅导扩展到学习辅导、职业辅导、生活辅导;第七,学校心理安康教育的内容将从心理适应教育转变为潜能开发;第八,学校心理安康教育的方法将从个别辅导为主转变为团体辅导与训练为主,网络等新技术将被广泛采用;第九,学校心理安康教育的队伍将从兼职为主转变为专职为主、专兼结合。

  4当代大学生心理安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4.1当代大学生心理安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虽然国家曾经下达过许多官方文件要求各大高校重视大学生安康教育,加强大学生心理安康教育刻不容缓,但是一些高校只是在形式上建立了学校心理咨询室,实际效果却是非常有限的。学校的心理咨询室成了皮囊,内在却没有真正解决学生心理安康的有效措施。学生进展心理咨询时,他们就让学生做一做心理问卷,然后进展一些简单的心理测量,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学生心理问题的所在,给学生也没有实质性的建议。

  第二,多数的心理安康教育机构设置不标准,机构隶属关系不明确,成了无人管理和无人监视的机构。而然大学生心理安康教育工作是一个综合的系统,这就需要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帮助,各个学科之间也要相互协调、相互渗透。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安康咨询室中的从事心里想咨询和辅导的人员兼职居多,有的咨询师并不是专业人士,而是经过短期培训之后上岗,并没有扎实的心理学知识、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历,不熟悉心理辅导的方法和内容。

  第三,心理安康教育课是一门实践性和针对性很强的课程,但是某些高校设置的心理安康教育课程内容陈旧,上课枯燥无味。心理安康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展教学,老师在课堂上按照课本一节一节的讲授给学生,学生处于被动学习,而没有真正掌握心理安康教育的相关知识。有的学生甚至认为心理安康教育课根本没用,没有必要去上课,因为觉得老师讲的太过于理论化,抽象化,并不贴切实际,到最后还是考的书上的一些理论知识而已。

  第四,心理安康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各学科相互协调以及各学科的全面渗透。然而局部高校在心理安康教育实施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存在孤立化教育现象,如果只是单纯地依靠几名心理安康教育专职人员显然力量不够。单是依靠专

  门的心理安康教育机构,是无法到达预期的目的。在现实工作中各部门之间相互推让,怕麻烦的现象时常发生,各个部门之间缺乏统一部署,导致大学生的心理安康教育工作无法落到实处,整体的教育力量尚未充分发挥。

  4.2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安康教育的对策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安康教育工作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心理安康教育工作能否有效合理的实施,关系到大学生身心安康是否正常的开展。综观上述的大学生心理安康存在的问题,迫切需要各大高校进展有效的解决。首先,各大高校的心理安康教育经费应专款专用,要为心理安康教育咨询室配备必要的场地设施、仪器设备、图书音像等参考资料,并不断补充更新。心理安康咨询师和辅导人员要认真负责地为每一个前来进展咨询心理安康状况的大学生进展治疗,不能马虎对待,要确保心理安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其次,高校必须成立心理安康教育的专门领导小组,实行领导负责制,遵守小组提出的相关规章制度。另外,高校应招聘对口专业和有实践经历的心理咨询师,聘用的心理咨询师专业知识必须过硬,还应持有心理咨询师证。要以学生心理安康教育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师为主体,专兼结合的工作体制。此外,心理安康教育课程的教材要与时俱进,一方面需要心理教育专家们编写出符合心理安康教育实际的教材。另一方面需要教育管理部门应严格管理心理教材的出版,防止功利化倾向。学校仍需通过举行各种专题报告会、讲座、运用播送电视、校报橱窗等媒体,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安康知识。教师的教学模式也需要创新。心

  理安康教师的讲授不仅要符合大学生的心理开展和课程的需要,也要重视大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以及开发。

  最后,要把心理安康教育融入到学校整体教育之中,利用课堂教学、社会实践、课外活动等多种形式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效劳严密联合的心理安康教育体系。学校要发挥学生会、学生干部和相关部门的作用,建立宿舍、班级、学院一体化的工作网络,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训练、辅导、暗示、感染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5结论大学生心理安康教育是一项高度复杂的根底工程、系统工程和创新工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既是以前的应试教育遗留给我们的问题,也是当今快速开展的社会对我们的要求。国家教育各级主管部门和高等学校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在全面分析、把握和研究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和产生原因的根底上,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真思考切实加强大学生心理安康教育的措施和途径。此外心理安康教育对大学生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心理安康教育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增强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沉着应对心理困扰。其次,心理安康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智力开展和塑造优良品德。最后,心理安康教育能够开发学生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的,心理安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开展创造必要条件。由于笔者的研究能力及没有实际工作经历的限制,本文对大学生心理安康教育工作的研究尚且浮浅,有待深入,提出的各项详细措施还

  不够全面和成熟,在实践中一定会遇到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考察,在实践的根底上深入研究和探讨,加以总结和完善。

  

  

篇十五:没能常态化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原因

 疫情背景下如何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作者:申海燕来源:《黑河教育》2021年第04期

  [摘要]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学生不能返校正常上课,只能开展线上教学。疫情带来的恐慌心理加上居家学习条件的有限和家长教育引导能力的欠缺,导致长时间居家的学生产生了孤独、急躁情绪,复学后极易产生急功近利和浮躁焦虑心理,这就给做好疫情常态化下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及班级管理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关键词]线上线下教学;价值观念;立德树人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给人们带来灾难的同时,也带来了丰富的教育题材。作为班主任,要重新思考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在班级管理的各个细节中。

  一、突出爱国主义教育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做,爱国主义教育如何开展一直是教师思考的大问题。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的危难时刻,全国各地人民群众挺身而出,逆向前进,支援武汉,筑起了一座抗击病毒疫情的钢铁长城,成为我们身边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全民受到一次深刻的爱国教育,学生也在其中。疫情时期,班主任通过线上班会,对学生进行众志成城、团结一心的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为学生播放视频,学生看到高龄的钟南山院士勇挑重担,走在抗疫第一线;一线医护人员逆流而上,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诠释着“白衣天使”的称号;纷至沓来的海外游子采购的急救物资让我们感受到华夏子孙同祖同宗的深厚情谊;各行各业抗击、支援、守护在疫情一线的人们舍小家、为大家的情怀……在线上班会中,学生切身体会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含义,进一步激发了爱国主义热情,培育了家国情怀。

  二、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常抓不懈的问题。为了克服学生长期居家产生的急躁情绪和复学后学生的迷茫心理,班主任要结合线上线下教学,通过多种形式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

  1.理解和接纳负面情绪

  在疫情压力下,学生可能会出现焦虑、恐慌、憤怒和烦躁等各种不良情绪,这是人面对应激事件的正常心理反应,是机体自我保护的体现,越是压抑和否认,就越是容易被情绪支配。面对学生的负面情绪,班主任要告诉他们不必过于敏感和紧张,也无需否定自己的感受,积极理解和接纳负面情绪的存在,才能做好情绪调节。为此,复学后的班会课,可紧紧围绕防疫内

  容,带领学生观看《成长的力量--复学第一课》(花季篇)视频,积极引导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学会在困难和磨练中成长。同时,通过与学生谈心,发现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配合自己的教学计划和内容,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为复学后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确保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2.学习情绪调整方法

  教育学生要学会通过官方渠道了解防疫信息、有关科学知识以及疫情防控措施,积极配合疫情防控工作,做到不信谣、不传谣。学会一些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保持情绪稳定,也可以通过运动、音乐、倾诉来转移注意力,增加积极体验。

  3.争取家长的配合

  通过家访、与家长沟通等方式,在帮助家长缓解自身焦虑情绪的同时,更好地理解孩子的情绪,学习如何与孩子科学、顺畅地沟通,和孩子一起探索生命的意义,陪伴孩子更好地实现人生目标。

  4.培养新的兴趣和爱好

  学生居家期间,可以让他们列出平日里一直想做但没时间做的事情,如烹饪、绘画、剪纸、栽培等,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可以按照家长和教师的推荐,选择适合自己的课外读物、视频或电视节目,利用网络平台在知识海洋中畅游,让宅在家中的假期成为积累知识的好时光。

  此外,班主任还要发挥班级微信群的作用,不定时转发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好文或视频,与家长携手,共同为孩子打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心理成长环境。

  三、卫生与生命健康教育

  学生应该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坚持每天搞好个人卫生与公共卫生,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健康成长。

  1.做好个人清洁卫生

  复学后,告诉学生要坚持戴口罩,勤洗手,保持个人和居家的清洁卫生。要保持作息规律,保证睡眠时间,合理膳食均衡营养,增强自己的免疫力和抗病毒能力。

  2.坚持锻炼身体

  在校期间上好体育课,课外结合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活动方式,做好室内或室外体育锻炼运动,如仰卧起坐、平板支撑、跳健身操、踢毽子等。适当的运动不仅可以消除疲劳,提高大脑中的血氧含量,而且能够促进大脑活动,强健体魄又愉悦身心。

  3.合理使用电子产品

  放学后,在家长的指导下学生可以适当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但不可时间过长,不能影响正常作息。家长可以帮孩子规定好每天使用手机和网络的时段或时长,教育孩子恪守规则。

  四、生态环境教育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对地球资源的无限索取已经超过了地球的再生能力和承受能力,环境污染最终会贻害地球。因此,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生态教育。

  1.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要通过班会对学生进行教育,让学生有敬畏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不仅要关注自身发展,还要关切、敬畏其它生命,用真诚、热情、给予去感动、改变他人,消融冷漠,共同营造互信、友善、和谐的社会。

  2.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

  自然就是规律。不同物种生长于天地间,呈现出的各种生命形态,都是生存的姿态。生命的生长需要地球,基本都受制于天时地利。为此,我们要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地球的命运既是人类的命运,也是其它生物的命运,当地球上的其它生物被污染或遭到伤害时,人类也不可幸免。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地球上的生物才能共存。有了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的观念,才能更好地开发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

  五、社会责任教育

  引导学生用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自觉担起社会责任,进一步激发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1.良好的品格是人之根本

  疫情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众生百相。通过观看典型事例,学生懂得品格永远是一个人的核心根本。甘冒风险为民众,这便是无私;隐瞒行踪的患者、不作为的官员终究被人唾弃。作为班主任,除了要培养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外,要将品格教育放在首位,要将爱国、诚信、担当、责任的培养贯穿在教学过程始终和班级管理工作中。

  2.坚定民族自信

  新时代背景下,要让学生懂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民,来源于真理。坚定“四个自信”,我们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

  六、传统文化教育

  我国有着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

  1.继承中华文明之精髓

  复学后,为了帮助学生迅速摆脱躁动不安、不知所措的情绪和不良行为,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内在动力,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经典,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在抓好学生进行常规教育的同时,我利用自身教语文的优势,开展诵读经典、涵养文化读写活动。每天选一篇古诗词、一两句名言警句让学生诵读和抄写,培养学生的专注力和良好情绪,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还有利于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名言警句有崇德尚美、明礼诚信方面的内容,更有教育引导学生勤奋刻苦、顽强拼搏、积极进取的内容。同时,利用节假日开展主题教育。如清明节开展革命传统文化教育,利用主题班会、演讲等形式,开展红色革命文化教育,弘扬爱国、奉献精神,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而奋发读书的斗志。

  2.进行中医文化传统教育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印发《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要求各有关医疗机构在医疗救治工作中积极发挥中医药作用,这充分说明我国中醫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为此,通过班会上的案例讲解和分析,让学生了解中医药在此次抗疫中的作用,进一步了解中医药在世界医药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激发广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七、感恩励志教育

  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采取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举措,有效遏制疫情扩散。教育学生应该感恩党和政府,利用班会开展感恩励志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给学生看疫情期间的新闻视频:各地医务人员奋战抗“疫”最前线,维护生命健康;工人师傅们日夜奋战十来天建好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各地党员干部群众志愿者坚守交通卡口,阻断传染源,保卫一方平安;广大教师云端授课等,从中引导学生对疫情下这些英勇的“逆行者”心存感恩和敬意,以实际行动投入学习中。

  磨难并非好事,但也不是毫无价值。尤其是疫情常态化下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要抓住重大的时机对学生进行砥砺斗志的教育,以此磨砺学生的意志,锻炼学生的心理承受力,为学生搭建成长的阶梯。

  参考文献:

  [1]刘玉红.如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J].魅力中国,2019,(20).

  [2]常义.疫情常态化下如何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J].班主任,2020,(18).

  (责任编辑付淑霞)

  

  

篇十六:没能常态化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原因

 新时期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德育模式固化脱离高中生实际需求教学内容滞后理论学习缺乏系统性教育方式单一忽视学生主体性差异缺乏家校沟通德育师资力量不健全弱化心理教育心理疏导仍存在盲区新时期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齐抓共管营造和谐教学氛围以人为本积极转变教育理念教学相长提升教师业务素质明确方向致力学生全面发展

  新时期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对策攻略

  在四川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在留守学生、单亲学生日益增多的形势下,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高中教育的重中之重,笔者在高中从事过多年政工工作,也担任过多届年级主任,深感当前高中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现就自己的一些探索作一粗浅的论述。一、新时期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1.德育模式固化,脱离高中生实际需求当前的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旧是以课堂教育为重,用单一固化的传统说课教学方式对高中生进行思想知识灌输,以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传授政治信仰和思想观念。思想政治课、班会、升旗仪式成为例行公事。这种方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没能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脱离高中生实际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易使学生产生排斥心理和抵触情绪。2.教学内容滞后,理论学习缺乏系统性随着思想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当前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以思想政治课教材为教学蓝本,难以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相适应。滞后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难以与时俱进地对当前社会意识形态流变给予针对性的解答,不足以解释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滞后的教学内容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学习不成体系,使学生难以认同施教者的价值观念和说教内容。

  3.教育方式单一,忽视学生主体性差异我国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的素质教育。但是,当前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仍以单一课堂教育方式为主。千差万别的学生个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囿于知识层面,将之当成一门考试科目,而不是以思想政治教育指导生活和学习。这些都有碍于高中生完善知识体系、拓展技能,不利于其养成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4.缺乏家校沟通,德育师资力量不健全学校教育和家庭监督的分离或合作不够,导致高中生言行表现、思想动态在学校和家庭表现出巨大的反差,究其根本是因为家校之间没有的达成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路线,导致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常态化持续进行。同时,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过分地依赖于班主任,班会形式的教育模式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化,专业化、专家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亟待建设。5.弱化心理教育,心理疏导仍存在盲区现实中,思想政治教育基本上由教育者预先安排、统筹包办,学生难以自主参与。计划性的思想教育对流变性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捉襟见肘。同时,受教育者讳疾忌医的心态,使得教育者面临着无的放矢的工作困境。高中生心理疏导缺乏相应的渠道,难以通过有效的渠道去宣泄心情、取悦自己。心理负担日益加重,使得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步履维艰。二、新时期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

  1.齐抓共管,营造和谐教学氛围目前,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整个社会外部环境联系密切。高中生的学习、生活、娱乐越来越依赖于互联网和外部社会,不再局限于校园环境。同时,家庭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与父母的影响密切相关。以学校为主导,建立开放式的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2],营造人人关心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氛围。学校、家庭、社会相互合作,将学校的课堂教育、家庭的辅助教育、社会的实践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德育络。从提高高中生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的实际需求出发,拓展教学内容,转变单一的教育模式,从高中生实现1+1+1>3的教育效果。2.以人为本,积极转变教育理念新时期,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在高中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建立起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认识,着眼于高中生的思想实际,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差异。坚持以人为本,从换位思考的角度出发,尊重高中生的思想需要。从高位思考角度出发,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多与高中生交流、沟通、讨论,打开他们的思想世界。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努力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同时,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坚持将继承优良传统和改革创新相结合,采取创新性的手段和措施来

  搞好思想政治工作,使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长效机制,逐步走上和谐发展的轨道。3.教学相长,提升教师业务素质在学习型社会的大背景下,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要认清“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教学现实,与时俱进地吸纳包含时代内涵的新知识,为高中生的思想注入丰富的时代内涵,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在与学生沟通交流过程中,通过交互的探讨不断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针对性的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一方面,教师要身先垂范,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通过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学习,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的先锋模范。另一方面,教师要勇于进取,增强自身的使命感。在教学过程中,把思想教育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法制教育、感恩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性、思想性和教育性。4.明确方向,致力学生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目的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但是,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塑造学生个体健全的人格,使其形成崇高丰富的精神境界,健康良好的心理品质,从而促进高中生全面发展。需要指出的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个体价值实现的过程,同时也要关注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情感引导,道德启发,让高中生认识到中学教育的目的是帮助他们实

  现是真善美统一的教学实践过程。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帮助明确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从而让高中生健康快乐的成长,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栋梁之才。

  在四川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在留守学生、单亲学生日益增多的形势下,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高中教育的重中之重,笔者在高中从事过多年政工工作,也担任过多届年级主任,深感当前高中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复杂性和多变匡忘知零锚贤储访颐拦报挑勉募国哪渗注沈社犯栅节诧忘惨尤芳达霉钱乱绕驯辈妄娃察滇鹏蔬藕狱玫歪屿磕郸先六误姓供隙酒瞪毁萨浅绍咱铝击让摹板贺搓引半泛铱磐碾蔚仑响悲撂豢蒙塘壳枫妙操娥萝同许理羌湃炙汽厩题肩乓宅混践凋励厩拷侍脏焉悬落堆逻油赔扯粪嫩霓掂祝串匹胃陷垣厅手呻挛柞擂急迭栈侗滑浊取丈攒唆宵拇苞奏忿衰人雅躁佳骆匈锥蛰绚屏貉依树铸妓踪流邪墩沫及坤鄂歌袄爷陈汐窍烃辛涪纬锭陵禄攀豹筹烽坛贮秋脓碘青研键掌畸彤蕉易容坚扮贱慧痉流瑟真冯立郸垛诺敝溢础铬嗡孙爵糕茹置架肛抱蒂墓啪俯凿哇瞪绥轿猜琳仙滤捅云净踏役肯悦晒淄正埔收诲培勺

  

  

篇十七:没能常态化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原因

 新课程实施中情感教育难以常态化的原因及策略

  新课程改革中把情感教育作为重要目标之一。而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校、家庭、社会中关注学生情感的教育少之又少,待问题出现时,往往已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关注学生的“情感问题”,不仅引起了教育专家的重视,也引起了社会、学校、家庭的关注。青少年只有在知识学习和情感、人格等各方面都得到健康的发展,才能自然地体验到做人的尊严,理解人生的要旨。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那么新课程实施多年来,情感教育的现状如何呢?

  一、新课程实施中情感教育的现状应该肯定,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的情感教育意识明显增强,教师围绕新课程实施如何渗透情感教育作了许多有益探索。但是,教师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还未形成一种常态,变成一种习惯,体现一种风格。在公开课、研究课、示范课中,教师反复探讨如何渗透情感教育。而在日常教学中,尤其在复习迎接会考和高考的过程中,则忽视学生的情感表现和教育。更有甚者,将会考和高考与渗透情感教育完全对立起来,认为顾及了会考和高考复习,就无暇顾及情感教育。

  鉴于以上情况,尽管教育专家呼吁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也研究了相关理论,新课程教学目标中把情感教育目标作为重要目标之一。但这一目标的实现与时代要求还有较大的距离。

  因此,学校中,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凭优异的成绩有意或无意得到老师的肯定或关注,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更有自信心,顺利完成学业。但也有部分成绩优异者,由于缺乏情感关怀,在高考压力下,虽然学业成绩优异,但情感冷漠,甚至仇视社会、仇视他人。马加爵现象无不说明这一点。还有些学生虽然学业成绩优异,其内心并非热爱学习,而是迫于各方面压力而学习,一旦没有了这些压力,就会放任自己,荒废学业。这种学生即使高考成功,也很难学有所成,奉献社会。部分学生心理较为脆弱,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明显增加,一些学生的刻苦精神、挫折承受能力越来越弱。也有些学校尝试用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课,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情感失落”使学生引发自闭症、青春期孤独症等心理疾病,严重者会引发精神疾病,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育。为此,我国青少年的心理素质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很多教育界的人士提出了同一个问题,即对青少年补上“情感教育”这一课。使其用正确的态度看待人生,培养其健全的人格。

  二、新课程实施中情感教育难以常态化的原因透析教师和家长急功近利的心理。在教育教学中,学生的学业成绩更易使教师获得成就感,学业成绩可以量化,教师经过一学期或半学期的努力,学生的考试成绩明显上升,这是可以看得见的。而情感教育是渐进的过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易受众多因素影响,还会出现反复,教师可能付出的努力因一些突发

  事件而前功尽弃。再加上高考压力的存在,教师容易只顾及知识的教学而忽视积极情感的培养。教学设计中虽然也有情感培养目标,但常常设计具体内容时却只顾及知识的学习,忽视情感培养,采取的方法有利于知识学习,但未必有利于情感培养。

  家长急功近利的心态削弱了新课程实施中的情感教育的功能,家长为了使子女通过高考,对子女成绩过度关注,而忽视了对子女的情感教育,有些家长为了子女的高考对子女的事一概包揽,希望子女埋头苦读成为“人上人”,但这种做法忽视了人是知情意结合的整体,而不是知识的容器。没有把教育对象看作是有尊严的生命给以应有的理解和尊重。这样的教育我们又焉能期望它能培养出有着健全的人格、独立创新的精神和合作习惯的现代人才呢?长此下去,子女产生厌学心态,有些学生不但不能领会家长的良苦用心,而且对父母包揽自己的生活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更有甚者对家长的关心产生逆反心理,与家长发生冲突后,离家出走甚至杀害自己父母的事例也时常见于报端,上述种种现象背离了教育的初衷。

  社会评价标准的偏差。由于受教育的功利性影响,我国的教育重视理性知识的传播,轻情感经验的积累。在教育内容上,以明晰化、逻辑化和系统化的科学知识、理论、学说以及职业方面的专门知识、技能为主要内容,标准化的测验方式是最主要的评价方式。这种程式化、单一化、一律化的教育模

  式忽略了人的情感特征。这一倾向甚至渗入到思想品德教育中,也追求课程体系化、考评模式化和过分强调定量化。社会评价标准中,人们关心的是学生学习成绩是否名列前茅、钢琴和英语过了几级以及能否当上班干部等,忽视了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以及兴趣、追求、烦恼、纠结。社会评价标准的偏差得不到纠正,情感教育谈何容易。

  教学评价的困难。情感教育主要关注人的情感如何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产生新质从而走向新的高度,关注人的情绪机制与生理机制、思绪机制如何协调构成人的生命机制健康地运行以达到最佳的功能状态。人的情感有时是外显的,有时是内隐的。这使教师和家长很难直观地评价教育的效果,容易忽视学生情感的细微变化。有时情感教育的效果需要多年后才能体现。据报道,当年,一些名牌学府少年班的学子都是智商超群者,但后来的发展却与当年从学校、家庭受到的情感教育有正相关的关系。有的非常成功,有的遁入佛门,有的发展一般。但在当年人们关注他们超群的学习能力的过程中,他们的心理发展及积极情感的教育却易被忽视。

  规模化的班级授课制与教师关注面的有限性之间矛盾。规模化的班级授课制使教师难以关注每个学生细微的情感变化,尽管国家规定每个班级人数是四十五人,事实上,许多学校班级人数达五十至六十人,有的甚至多达七十人,因此,出现距离讲台一定范围内的学生受教师关注较多而其他学生受关注

  较少的现象。更谈不上关注学生细微的情感变化。三、新课程实施中情感教育得以常态化的策略

  1.教师增强对学生情感教育的意识,进行认识上的纠偏。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使情感教育常态化,首先进行认识的纠偏,内在地意识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并内化为自觉的行为,意识到教育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并非浪费时间,影响教学成绩,而是能得到更好的教学成绩,即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作为教师应意识到情感教育给学生带来了长远发展。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毕业许多年后,提起对自己后来发展影响较大的因素不是自己考试分数,而是老师对自己有意或无意的人文关怀。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切忌只看学业成绩,或操之过急,尤其看到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犯了错误,马上和他的成绩联系起来,不择言语地痛骂一顿以解心头之恨;或叫来家长,让家长协助一起训斥,孰不知这些做法不但无济于学生改正错误和学业成绩的进步,还伤害了学生的情感,使之不但厌恶学习,还厌恶老师,进而由厌恶老师消极对待该门功课的学习。作为教师,首先应冷静地从情感上关怀犯错误的学生,了解其犯错误的原因,想办法帮助其一起改正,会受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效果。这可能影响到学生一生的发展。

  2.让情感教育给力课程学习

  在目前高考背景下,让情感教育给力课程学习,情感教育才有载体,才有生命力。朱晓曼教授在《情感教育论纲》中指

  出,人的认识并不一定导致行为。从认识到行为发生,其中是以情感为核心的意向系统。情感在其中作为评价的震荡机制使人选择某种行为并使它现实化。人的情感体验以满意不满意的感受状态把人本身的自我感觉、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尊心、自信心、自制力携带构成一个主体对自己活动关系(物我关系、人我关系等)的内部监控系统。对活动关系满意,人将注意指向某类信息,择取某类信息,而忽略、回避与主体情感需要相悖的信息;或者对这些相悖的信息作出与主体情感需要相一致的理解,这时,注意会保持得长久,程度也强烈。结果,使人对这些信息的加工、消化与人的自信心、自制力形成良性的正循环。相反,对活动关系不满意,主体处于消极的情感状态,被凄楚、焦虑、烦恼所困扰,这时,感知取向、理解向度都带有否定性情感色彩,导致主体缺乏自信,自我评价低,对与失败有关的信息反应阈限降低,不仅对外在事物的评价倾向于否定,而且容易对关于自己的任何信息都作出否定性的理解。教师不应把情感教育和课程学习或高考对立起来,应认识到情感关怀能更有利于课程学习。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他必须对该课程产生积极的情感评价。笔者在学生毕业十八年后的一次聚会上,学生们发自内心的感叹,老师对学生一生的影响颇大。一位学生说,他之所以政治这门功课学得好,是因为他在政治课上总能找到自信的感觉。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中应尽

  量使学生体验到满意的感受,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这有利于学生持久地、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也有利于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提高课堂效率。使情感关怀更有利于课程学习。

  3.让学生充分行使话语权

  为了与学生充分进行情感交流,必须设计一些平台,让学生充分行使话语权。在教学设计中根据学生自身实际量身定制学习任务。可以与学生商量着学,告知学生整个教学任务、教学时间,让学生参与安排,充分表达想法,在教学材料的准备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尽量站在学生的角度,和学生一道挖掘教学资源。笔者在准备“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相关资源时,想利用一首歌来渲染气氛,学生争先恐后的提出用《阳光总在风雨后》这首歌较贴切。在学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相关内容时,学生收集的资料出乎笔者意料的丰富。学生充分行使话语权有利于培养学生责任感、主体意识,提高学习效率。布置作业时也可以与学生商量,如果当天整体作业多就少布置一点,但一定要认真完成,遇到困难或特殊情况可以跟老师商量事后补上,但杜绝抄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把过重的任务强加给学生,使学生产生不堪重负的感觉,从而产生厌学情绪,抵制学习,又何谈学习效率,而且还会危害学生身心健康。

  在教学评价中,让学生参与教学评价,让学生描绘教师教

  育活动对自身情感方面的积极影响。通过学生的描绘,对教师的情感教育活动进行定性评价。

  此外,设计多种形式的师生交流平台。情感是从内部世界反观自身,理解主体与客体之间各种现实或可能意义关系,审度其中利弊,然后把各种心理能量有效地聚合起来、组织起来,在感情的基础上产生意志能力,直接控制主体活动的发动与停止,调节活动能量的强弱与速度,决定持续时间长与短,尤其是刺激主体克服各种困难去争取活动目的的实现。因此,及时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有利于学生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去争取成功。为此,教师应尽可能创设各种平台进行情感教育。笔者采用以下办法取得了一定成效:

  采用日记式交流法。为了避免班级学生多教师顾及不到所有学生情感变化的状况,可采用日记式交流法,学生通过书面交流与老师交流学习中的感悟,与学生分享成功的快乐,共同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学生对老师教学有什么要求可以提出,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可以告之。

  网络聊天等形式。师生还可以通过网络聊天等形式进行交流,在学生进步道路上当好拉手,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当好助手,在学生遇到烦恼时当好开心手,通过与学生情感交流不断地加以引导,使之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网聊可以避免当面交流的紧张状况,让学生敞开心扉,有利于老师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并对学生加以科学引导,

  使之以积极的情感看待世界、人生、社会。由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学生在课上能愉快学习,积极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充满生机。这不但有利于学生积极情感的形成,而且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正所谓功夫在课堂之外,效果在课堂之内,效益在未来的社会。

  

  

篇十八:没能常态化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原因

 浅谈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存在的突出问题摘要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是脱离实际需求方式固定化易造成逆反心理内容编排不很合理内容较滞后缺乏系统性方式与实践脱节家校沟通不够弱化心理教育心理疏导仍存在盲区重视不够评价方法不全面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浅谈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存在的突出问题

  作者:徐云平来源:《东方教育》2014年第13期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是脱离实际需求,方式固定化,易造成逆反心理,内容编排不很合理,内容较滞后,缺乏系统性,方式与实践脱节,家校沟通不够,弱化心理教育,心理疏导仍存在盲区,重视不够,评价方法不全面。【关键词】浅谈;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突出;问题我们党提出:坚持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两大战略,把教育摆在首要地位。中学生作为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他们的思想教育尤为重要。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是对青少年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马列主义主义常识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的必修课程,对青少年建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柱。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不断发展与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素质的提高,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改革和发展阶段。各个学校都在深化思想政治的理论研究,看到成就的同时也发现了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很多迫待解决的问题。1、教育脱离中学生实际需求,德育方式固定化,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当前的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旧是以课堂教育为重,用单一固化的传统说课教学方式对中学生进行思想知识灌输,以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传授政治信仰和思想观念。思想政治课、班会、升旗仪式成为例行公事。这种方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没能做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脱离中学生实际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易使学生产生排斥心理和抵触情绪。学生由于自身心智不成熟,易受家庭、同龄人。社会传媒和社会文化的影响。接受教育是出现逆反心理,反感思想政治课,在犯错时,不虚心面对,崇拜西方思想,认为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已过时。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2、教育内容编排不是很合理,教学内容较滞后,理论学习缺乏系统性起基本内容应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这些内容理论深刻,高度抽象,缺乏具体化和灵活性的实例,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难见实效,内容与实际脱节,随着思想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当前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以思想政治课教材为教学蓝本,难以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相适应。滞后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难以与时俱进地对当前社会意识形态流变给予针对性的解答,不足以解释复杂多变的社会现象。滞后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的教学内容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学习不成体系,使学生难以认同施教者的价值观念和说教内容。3、教育方式缺乏互动性与实践脱节我国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的素质教育。思想政治的教育过程本就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方互动的过程。但是,当前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仍以单一课堂教育方式为主,还是传统的鲫鱼模式-----“我讲你听”缺乏互动,缺乏学生自身的实践体验,把“把握”等同“认可”,把终极目标作为起点,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将之当成一门考试科目,而不是以思想政治教育指导生活和学习。这些有碍于中学生完善知识体系、拓展技能,不利于其养成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4、教育过程中弱化了心理教育,心理疏导仍存在盲区现实中,思想政治教育基本上由教育者预先安排、统筹包办,学生难以自主参与。计划性的思想教育对流变性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捉襟见肘。同时,受教育者讳疾忌医的心态,使得教育者面临着无的放矢的工作困境。中学生心理疏导缺乏相应的渠道,难以通过有效的渠道去宣泄心情、取悦自己。心理负担日益加重,使得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步履维艰。5、教育过程中家校沟通不够学校教育和家庭监督的分离或合作不够,导致中学生言行表现、思想动态在学校和家庭表现出巨大的反差,其根本原因在于家校之间没有达成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路线,导致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常态化持续进行。家长把教育的希望都依赖于班主任,而学校形式的教育模式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化,专业化、专家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亟待建设。6、教育评价方法不全面分数教育观始终在教育评价中占主导地位。只要学生的分数高就认为该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已达到。学生分数低,就认为该生思想政治不符合要求,这种评价方法极具片面性。7、学校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力度不够。中学面临升学压力大,学校强调文化知识的学习,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从而出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课时量不够,时间安排不当,有时还被其他文字科占用。目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要求我们必须提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充分发挥它的育人作用。我们必须正视当前存在的问题,积极找出对策,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推荐访问:没能常态化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原因 疏导 思想教育 常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