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领导干部文章题目5篇
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做好领导干部文章题目5篇

2022-06-01 20:54:03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做好领导干部文章题目5篇

做好领导干部文章题目篇1

  走访慰问“四字诀”

  日前,中央组织部印发通知,要求各级组织部门按照党中央要求,在“七一”前夕,对获得党内功勋荣誉表彰的党员、生活困难党员、老党员、老干部和烈士遗属、因公殉职党员干部家属进行走访慰问。

  走访慰问是党的优良传统,对于解决群众困难、密切干群关系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要“走”到点上、“访”到根上、“慰”到心上、“问”到需上,让党员群众切身感受到党的关怀和温暖。

  “走”到点上。走访慰问要做“锦上添花”的好事,更做“雪中送炭”的实事,这就要求一定要走“群众路线”。当下,个别地方走访慰问多是走“经典路线”,“走马观花”般地转转,“蜻蜓点水”式地说说,人到心却未到,长此以往,有陷入形式主义的危险。因此,要把群众放在首要位置,事先详细摸排慰问对象实际情况,提前规划走访计划。要坚持问题导向,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精准”聚焦群众反映集中的共性需求和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聚焦发展亟待解决的痛点难点问题,聚焦长期未能解决的民生历史遗留问题,拿出为民惠民便民的实招硬招,提高走访慰问实效。

  “访”到根上。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当下,个别地方存在把走访慰问当成“例行公事”,握手、寒暄、送钱(物)、拍照“四部曲”,板凳还没坐热,就已完事走人,而慰问物品往往是“米、面、油”老三样,没有考虑群众真正需要什么。要走进厨房揭锅盖,走进卧室摸被褥,和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心贴心座谈交流,全方位了解群众衣食住行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满意的事情抓起,真正做到访民意、解民困、汇民智。

  “慰”到心上。民之所盼,政之所向。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走访慰问是体察民情,传递关怀的重要渠道,“身入”更要“心至”。党员干部要做到身入田间地头,心入百姓心头,把群众当成家人,把群众的事当成家事,掌握真实需求,切实当好为民服务的“贴心人”,让党的关怀“飞入寻常百姓家”。同时,要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在走访慰问过程中,深入浅出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共党史的宣讲,广泛宣传建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取得的伟大成就、铸就的伟大精神,增强其荣誉感、归属感、认同感。

  “问”到需上。走访慰问只说不问,会让群众和党员干部日渐疏离。要沉下心、扑下身,多和群众“唠家常”,听得懂“客套话”,听得进“牢骚话”,说得出“群众话”,在沟通交流中让群众敞开心扉,畅所欲言,了解群众需求。了解群众实际困难后,光表态不做事,“挽起袖子一边看”可不行,必须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因此,要拿出“主动作为”的意识,厚植“点滴为民”的情怀,注重走访结束后的“后续跟踪”,及时收集整理、综合研判,制定清单、对接上级,把群众所想所惑所急的“问号”,变成积极担当作为的“句号”。

做好领导干部文章题目篇2

  走访慰问岂能“走过场”

  近日,中央组织部印发通知,要求各级组织部门按照党中央要求,在“七一”前夕,对获得党内功勋荣誉表彰的党员、生活困难党员、老党员、老干部和烈士遗属、因公殉职党员干部家属进行走访慰问。

  声声问候暖人心,句句嘱托传深情。开展走访慰问,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是密切联系党群干群关系,凝聚群众力量的重要法宝。各级党组织要深刻领会开展走访慰问活动的重要意义,精心组织抓好贯彻落实,让走访慰问“走心”“走实”“走深”,有效防止走访慰问“走过场”。

  真心实意“访”,走访要“走心”。走访慰问贵在真心,成在实意。只有怀着一颗真心,做足走访准备工作,避免“大水漫灌”,使真正需要帮助的困难党员、老党员、老干部成为慰问对象,让“锦上添花”变为“雪中送炭”,才能提高慰问的精准度和实效度。我们不能把走访慰问简单看成买点东西、给点现金等“意思意思”的物质慰问,也不能与慰问对象握个手、留个影,说几句官话套话就完事走人。要把慰问对象当成我们的亲人,主动坐热凳子、揭揭锅盖、拉拉家常,真心实意关怀问候他们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对我们工作的意见建议,在走访慰问中访出真情,问出感情。

  诚心诚意“做”,走访要“走实”。走访慰问不是一走了之,走访是前提,慰问是形式,解决问题才是最终目的。各级党组织要充分利用走访慰问这个契机,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全方位、深层次地了解困难党员的思想动态和意愿诉求,通过深入的思想交流,诚心诚意帮助其排忧解难。对于其思想上的困顿迷惑,要及时解疑解惑;对于其反映关系自身利益和群众利益的问题能当场解决的要当场解决,不能当场解决的要建立问题台账限期解决;同时,要充分发挥老党员、老干部“智囊团”作用,认真听取其对改进工作的意见、建议,问出工作“真经验”、发展“金点子”。

  全心全意“引”,走访要“走深”。走访慰问不仅是增进党群干群关系、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载体,更是一个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凝聚鼓舞民心的利好契机。要全心全意、用心用情做好宣传引导文章,大力宣传被慰问者特别是在脱贫攻坚、疫情防控、抢险救灾等重大领域中做出重要贡献的党员干部的先进典型事迹,充分释放“慰问一人、温暖一户、示范一片”的慰问效应,激发党员干部争当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推动者和示范者。要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引导慰问对象从党的百年奋进中感悟党的辉煌成就、创业艰辛,砥砺初心使命,激发奋进热情,推动走访慰问更进一步、更深一层。

做好领导干部文章题目篇3

  走访慰问要写好“走”字文章

  日前,中央组织部印发通知,要求各级组织部门按照党中央要求,在“七一”前夕,对获得党内功勋荣誉表彰的党员、生活困难党员、老党员、老干部和烈士遗属、因公殉职党员干部家属进行走访慰问。走访慰问不仅是“良心活”,更是党中央交给我们的政治任务,细研这门学问,不妨写好“走”字文章。

  以“走心”为序,“开篇明义”全力以赴。在党的百年华诞之际,开展“走访慰问”是党中央交给各级党组织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饱含着党中央对做出突出贡献和牺牲党员干部及家属的深情,是一次凝心聚力、振奋精神、推动工作的专项行动。要明义知理,增强责任心、感恩心、敬畏心,以放在心中不敢忘的使命感,开展好这次活动。要避免一“走”了之,简单“握手合影”“拍照留念”等错误做法。做到日常工作再忙,党中央的任务不能忘;手头的活再重要,应尽的责任使命不能丢。组织部门要牵好头、抓好总,会同财政、退役军人事务等部门以及基层党组织,扎实全面排查“应走对象”、建立台账,及时按要求从本级管理的党费中落实配套资金,确保在“七一”前发放至慰问对象,走心、用心开展走访慰问活动。

  以“走情”为笔,“只言片语”体现关怀。走访慰问是一项“技术活”,是情感的释放与传递,重点在于表达好关怀、关爱之情,让走访对象暖心窝,切记不能冰冷、简单地给钱、给物“一给了之”。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下基层、进家门,注重提升“聊天”水平,情真意切、知冷知热开展谈话,可以抓住“为党奋斗”“工作经历”“生活琐碎”等话题,不断拉近心理距离。要全面准确转达党中央的关怀,真心实意地褒扬他们为党和国家的事业作出的贡献,尽心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让慰问对象和党员群众切身感受到党的关怀和温暖。

  以“走实”扣题,“主题鲜明”凝心聚力。走访慰问不仅要让走访对象感受到党的关怀,更要激发党员干部的干事创业激情。要做好结合文章,把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与走访慰问活动结合起来,向老党员学习挖掘“党史故事”,向他们讲解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发生的巨大变化。尤其要深入浅出地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党的奋斗历程、取得的伟大成就、铸就的伟大精神。要积极宣传身边典型,积极宣传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党内功勋荣誉表彰获得者和老党员、老干部、烈士、因公殉职党员干部等为党和国家事业作出的贡献,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激励身边党员干部群众在新时代中立足岗位、建功立业。

做好领导干部文章题目篇4

  奏响“四部曲” 扎实做好走访慰问工作

  日前,中央组织部印发通知,要求各级组织部门按照党中央要求,在“七一”前夕对党内功勋荣誉表彰的党员、生活困难党员、老党员、老干部和烈士遗属、因公殉职党员干部家属进行走访慰问。走访慰问是我们党的优秀传统,是传递党和政府关爱与温暖的重要途径,是密切干群关系的有力载体。领导干部走访慰问要“走心”“入情”,“走”进家中,“访”到心坎,深入一线才能扎实做好走访慰问工作,奏响走访慰问四部曲。

  运筹帷幄,奏响“规划在前,未雨绸缪”谋划曲。走访慰问贵在谋划,各级组织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统筹协调,会同财政、民政、退役军人事务等部门制定走访慰问清单,列出急难困愁问题,确保规划合理、户户必访。成立走访慰问小组,以各部门领导为组长,据清单规划而动,杜绝各自为战、自说自话、重复走访,注重解决问题、访出名堂、问计于民,防止将走访慰问工作视为“外出游玩”“个人秀场”。灵活变通、访出心声,充分关心照顾走访对象的内心感受,对于拒绝上门、拒接慰问的老同志,要尊重其意见,可采用电话慰问、家属了解等方式多措并举了解其真实情况,切莫让走访成“负担”“重担”。

  深入基层,奏响“脚踏泥土,心忧民生”暖心曲。走访慰问重在解决实际困难,绝非“米面油”老三样。面对困难党员、老干部、烈士家属,领导干部一定要带着真情、带着热情去走访,摒弃“合影留念、走马观花、快递慰问”的形式主义三部曲,要多实地调研、多实地考察,入户走访要坐板凳感受温度、看餐食体会温饱、揭锅盖领略实情,力争发现深层次问题。各地党组织可走新更走心,根据慰问对象特点、事迹等举办老兵故事会、红色党课、光辉事迹宣讲、民情调研等多种形式的慰问,不断充实内容、细化活动方案,强化过程监督,让走访慰问更接地气、更贴民生。

  一户一档,奏响“抓住关键,聚焦问题”精准曲。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抓住关键、聚焦问题,才能找准切入点,破解慰问难题。忧有千头万绪,难有千差万别,结合走访慰问清单,设身处地站在慰问对象角度想问题,充分了解慰问对象的真诉求、真困难,尽量访得周到一些、问得具体一些、记得细致一些,专人录音、录像形成问题清单、走访档案。增强慰问敏锐力,从“客套话”中悟出弦外之音,从“诉苦抱怨”中体会民生疾苦,从“感谢送别”中读懂慰问痛点,会同相关部门对症下药、切点破题,力争将“真温暖”送到心坎里。

  举一反三,奏响“紧密联系,成规建制”悠长曲。人民群众中蕴含丰富的智慧,老党员、老功臣更是身经百战,走访慰问要访到点子上、问计于民,搭建起慰问双联系机制,实现慰问单位与慰问对象常态包保,有效解决“一阵风”式慰问。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多渠道、多途径深入了解老同志内心需求,勤于走访,走出感情,善于面对面“拉家常”、手拉手“交心底”,主动制定帮扶措施,以点带面、举一反三,使走访慰问有的放矢,暖到心窝子。

做好领导干部文章题目篇5

  “七一”前夕走访慰问需念好“三字经”

  “七一”临近,全国各地都在积极开展各式各样“送温暖”“献爱心”走访慰问活动,体现了党和国家始终如一“为民爱民”深厚情怀。此类活动,密切联系起群众,拉近了党群关系。但有时活动开展却为完成任务“应付敷衍”交差,党员干部走访慰问“身入心不入”,不仅达不到为困难老党员及群众“排忧解难”反而“添堵增乱”,不能“暖其心”却是“寒其心”。

  一是浮于表面,未能“真心实意”访得“深”。有的地方要求基层提供交通方便、住房楼层底的慰问访点,或是事先进行“踩点排查”,回避“高要求高标准”双高慰问对象,使走访慰问活动脱离党和政府送温暖送爱心的初衷目的,成了某些单位或个人一场节庆期间大晒的“成绩单”的敷衍作秀。走访慰问应该“带真心、怀真诚”与群众“心比心”交流。前期对慰问对象情况进行全面而深入了解,将本辖区内困难群众、党员、残疾群体、留守儿童、低保户、独居老人等受访群体实时动态信息及问题诉求登记在册、确保无漏,为走访慰问提供第一手基础数据。把走访慰问当作摸实情、察民情的重要手段,通过登门拜访、开“坝坝会”、重点访及回头访等交流沟通方式,在深入细致地走访慰问中获取“原汁原味”的基层信息。

  二是停于浅知,未能“对症下药”落得“实”。某些地方虽体察了民情、了解了群众实际问题、困难和需求,但所听所闻所感的只是在笔记本上“记录在案”,既不带去帮扶政策也不注重实效落实。“年年说,年年未解决”,未能“实打实”解决人民群众合理利益诉求,未能在“七一”等慰问活动中主动担当作为,设身处地为群众考虑着想,带着感情处理好群众所反映的困难与问题,给以其更多信任。走访慰问不是送钱送物后“一走了之”,而是将真挚倾听群众“牢骚话”及巧解群众“急难愁盼”作为落脚点与出发点,及时梳理受访对象普遍困难和特殊诉求,找根源、理思路,有针对性精准帮扶或协商处理,让群众有更多幸福感与获得感。给“鱼”不忘给“渔”,结合问题实际情况,通过“手把手”“一对一”解决困难及排忧解难,启迪人民群众智慧与力量,带动起群众解决问题的能力素质与积极性。

  三是限于节庆,未能“久久为功”走得“勤”。对人民群众的关心关爱,仅局限于“某次一时”节日走访,未能形成“活动”常态化,未深入了解走访慰问群众实际,进行持久全面的联系帮扶和问题困难跟进式协调解决。常常使受访对象在节日前后感受到强烈“冷暖差”,造成节日期间送钱送物让群众“受宠若惊”,节后却常年“门庭冷清”的尴尬局面。慰问活动开展要“面对面”经常重访回访,长期关注、注重实效。强化与走访对象常态化联络与沟通,谨防慰问对象平日“受冷漠”“被边缘化”,搭建起与受访对象“面对面”信息沟通的连心桥,坚持户户见面、做好倾听记录,问题困难跟进协调,诉求需求及时回应,实时掌握受访对象生活状态,密切联系、拉近与受访对象“情感”距离,切实推动基层群众所需所急所盼的解决与落在实处,让党和国家对基层群众的关心关爱“持久恒温”。


推荐访问:领导干部 题目 做好 关于干部作为的文章 领导干部理论文章范文 领导写文章 关于好领导工作的文章 描写好干部的文章 如何当好领导干部议论文 基层干部文章的精彩标题 关于好干部的文章 写干部的文章 领导干部理论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