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腰傣土地利用智慧研究
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花腰傣土地利用智慧研究

2022-11-02 18:30:05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摘 要:居住于红河流域的花腰傣,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使花腰傣完整地保存着古代先民古朴原始的农耕方式。在千百年的生产生活中,花腰傣人民在稻作农耕过程、居住地选择、村寨环境建设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是花腰傣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实践结晶,展现出了花腰傣在土地利用过程中的智慧。这些土地利用的智慧,对以农业生产为主的花腰傣来说,仍然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花腰傣;土地利用;立体农业

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1-0027-03

花腰傣是傣族的一个分支,主要分布于红河流域,大约有15万人,比较集中于云南省新平县和元江县,其中新平县约有4万余人[1],是红河流域的花腰傣最为集中地区。由于该民族妇女习惯于在腰间围彩色的腰带而被俗称为“花腰傣”。花腰傣民族生活环境与西双版纳、德宏的傣族不同,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也没有受南传佛教的影响,保留了傣族原生的崇拜,封闭的环境使花腰傣完整地保存着古代先民古朴原始的耕作方式。花腰傣选择河谷平坝作为居住场所,背靠青山面对江水,由此使得花腰傣的生产生活与其他居住在山区的民族有较大区别,形成了独特的农耕文化,展现出花腰傣人民在农耕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土地利用智慧。

一、稻作农耕合理用地

花腰傣居住于哀牢山中段东麓的红河河谷,属亚热带气候区,雨季集中于夏秋两季,雨热同季,高温高湿,冬春季则干旱。哀牢山河流水系切割较深,地面坡度随河谷的深切而比较陡峭,是云南省比较典型的山地多平地少地区。花腰傣先民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根据高山河谷的地势,依据地势,开辟坡地梯田种植水稻。野生稻是水稻的原始祖先,中国至今发现野生稻有3种,在云南省都有分布,云南新平县红河流域(嘎洒江)就分布有疣粒野生稻[2]。花腰傣是最早栽培水稻的民族之一。花腰傣与其他傣族一样,主要种植糯米,在生活中也喜欢食用糯米。近年来由于提高粮食产量满足市场和自己消费需要,糯米的种植已经逐渐减少。花腰傣人们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形成了以农耕稻作为主要生产方式、以稻米为主食的传统生产生活习惯。

(一)因势利导整地引水

花腰傣将坡地丘陵地带改造成了种植水稻的梯田,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改造河谷建设梯田是当地农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梯田之间互相沟通,田间修有道路,便于行走和运输农作物。水田耕种,水的利用方式非常重要。要从溪流或水库中引水泡田就必须先修通沟渠,花腰傣修建了相关的灌溉系统,将哀牢山上的水引到了梯田中。在放水泡田之前,各村寨都要组织人员清理沟渠、修补沟渠。花腰傣每个村寨都有自己的管水员来负责沟渠的畅通,形成了质朴的管理水利制度。土地最先得到开发的通常是便于灌溉的山箐边,如新平县花腰傣聚居的戛洒、腰街、漠沙、水塘一带,最先得到开发的就是沿红河西岸的平缓地带,以及从哀牢山流入红河的溪流两边。梯田农耕既是对坡地的充分利用,同时也能对水土形成保护。因坡地的自然倾斜,水土极易流失,尤其是雨季时节,大雨水流的冲刷,使土层流失更严重。修筑的梯田,形成层层叠叠的台面,使水流得到缓冲,同时使水流里的土在梯田中能得到沉淀。水流从高处运送来的森林里的枯枝落叶、野兽的粪便等,是天然的肥料,提高了梯田的肥力。依地势修筑的河谷梯田展现出花腰傣土地利用的智慧,增强了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花腰傣将那些水利条件好、土质肥沃的平缓低凹处的田地称为肥田肥地,而将那些土层薄、灌溉条件差的山梁田地称为瘦田或瘦地。哀牢山的花腰傣村寨周围,自河谷至半山腰的梯田,形成了美丽的梯田景观,具有较高生态旅游观光价值。

(二)适应节令利用土地

红河河谷雨量充沛、气候炎热,高热高湿适宜种植双季稻。花腰傣每年的农历腊月和6月开始播种,早稻栽插后一般只需120天就可以收割,而晚稻至多150 天便成熟了,农历的5月及10月收割早稻和晚稻。糯稻常作为6月后的晚稻栽种。由于杆叶表面生有绒毛,寒露和早霜只能在绒毛表面凝结,所以糯稻抗寒能力强。水稻属精耕细作种植,蕴含了花腰傣人民土地利用的智慧。花腰傣是较早从事犁田、泡田、耙田的精耕劳作的民族,稻作文化构成了花腰傣社会文化的重要基础。水稻在播种前要先平整和整理好秧田,整理秧田需泡田、犁田、耙田。

花腰傣犁田使用的传统工具有生铁铸的犁头,木制的犁架、犁檐。畜力通常是水牛,也有的用黄牛。繁重农活犁田由男子来承担,男人们肩扛犁檐,手提鞭子,吆喝着水牛到田地上翻耕。犁田时将杂草、谷桩等翻入泥下,这些杂草、谷桩经过浸泡后腐烂形成肥料,提高水田的肥力。耙田使用的传统工具是木制的,有单齿耙和双齿耙两种。耙田时牛拉着耙缓缓前行,人站在耙架上(双齿耙)或用手按住耙手(单齿耙),已经被水泡烂的土块,经过耙田就被整碎划平。一般每块田要耙2—3遍。犁田、放水泡田、耙田这3道工序相互交错进行,最后一次就边耙边插秧了。每年农历的5月及10月收割早稻和晚稻,割稻使用的传统工具是铁镰。糯稻比其他水稻杆高,在收割季节,花腰傣为了方便收割,特制了木制的脚垫套在脚下垫高,在这个高度收割下的稻谷杆长度合适,便于下一步的稻谷处理。打谷用木制的掼盆,挑回的稻谷堆在土掌房房顶上,用竹制的扬扇或木制风车扇去茅草和秕谷。谷子晾晒到八成干后进行储谷,最后是入仓,储谷使用的工具有大木柜和竹蔑编制成大囤箩,在囤箩的里外用牛粪糊严[3]。

(三)立体农业生态和谐

花腰傣有稻田养鱼的传统,水田常年有水浸泡,为鱼类的生长提供了条件。一般是在插秧苗结束后投放鱼种鱼苗。花腰傣喜糯食,种植的糯稻水田,由于糯稻杆高,不怕水淹,水位比较深,为稻田养鱼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花腰傣也有稻田养鸭的传统,在栽插的秧苗彻底返青之后,将小鸭放到稻田,任其自由入田活动。放养的鸭子吃掉秧苗上部分的虫子和田里的杂草,利用生物多样性原理控防稻瘟病;鸭粪便成为肥料,也为鱼类提供了有机食物。花腰傣的稻作耕种形成了稻—鱼—鸭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模式。大部分水田里都有田螺、泥鳅、黄鳝及鱼等,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经济系统,例如,在嘎洒镇曼李小组,实施了永久性稻鱼工程30亩,着力打造稻田养鱼示范区。

花腰傣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稻作文化,这种单一的经济结构一直保持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现在花腰傣的坡地很多实行轮种,如新平县大沐浴村水稻和苦瓜轮流换种,一块田上半年栽种苦瓜或水稻,收获后再种植水稻或苦瓜,实行了水旱轮作,既达到了传统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又最大效益地满足了经济需求。此外,野菜采集作为稻作农业的一种补充, 不仅使花腰傣的食物种类丰富多彩,而且还可以节约劳动力和土地。生长于田间地头的鱼腥草、水葫芦和田字萍为家畜和家禽饲料,也是花腰傣经常食用的野菜,它们具有清凉解毒的功效。田边地头的野菜采集方便,既有水土保护作用,又能构成物种的多样性。

花腰傣居住于河谷平坝地区,以水稻种植为主,对于水的价值和利用有深刻的理解。因此,爱护环境、保护水源是其十分重要的传统观念,并形成大量种植果树、林木的传统。在每个村寨,都要选一片树木高大、浓荫蔽日的树林作为龙树。龙树保佑着村寨村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这片龙树是禁止砍伐的,砍伐是对神灵的冒犯,会给村寨带来灾难。在寨子里,会有一棵位于寨子中心的高大树木作为村寨的象征,叫做寨心树。寨心树就是寨神灵魂的象征,大青树、榕树常作为寨心树(寨神树)。花腰傣的这种敬畏的信仰,形成了绿树成荫、枝繁叶茂的人居环境。花腰傣的每个家庭都有一棵家庭鬼树,护佑着整个家庭的人丁兴旺、五谷丰登;每个家庭都在家庭鬼树的庇荫下生活。家庭鬼树有种在房前屋后的,也有种在田间地头的,果树类的较多,如荔枝树、芒果树、酸荚树等。花腰傣种植林木的传统,使村寨周围植被、水土保护完好,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如新平县的花腰傣聚居地腰街镇傣卡南碱寨、漠沙镇傣雅大沐浴村以及嘎洒傣洒大槟榔园等花腰傣村寨。在寨子内,到处看得到大青树、榕树、凤尾竹、槟榔等,树木高大,苍绿碧翠。田间地头有果实累累的荔枝树、芒果树、酸角树、香蕉树等。放眼望去,整个寨子被绿色景色覆盖,营造了花腰傣特色的田园人居环境。花腰傣这种种植林木的传统,既适应了红河河谷干热气候,又能维护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生产责任制的实施,花腰傣地区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积极发展种植热带水果和蔬菜,如种植甘蔗、香蕉、荔枝、芒果等,在一些地区还引进了台湾青枣、早熟优质葡萄等优质热带水果。积极发展冬蔬菜的种植,如辣椒、甜菜、豆类、瓜类等在冬季早熟的优质蔬菜。花腰傣利用土地的技能得到进一步提高,充分利用居住区的气候环境,种植各种亚热带农作物与经济作物,许多荒芜的地块都翻种上了各种经济作物。

花腰傣在选择村落的地址时,根据周围环境的特性来进行合理的布局,要考虑到有森林、有水源,村寨一般都要背靠大山面朝江河。据说只有这样村寨才能平安,村里人的生活才能丰衣足食。例如,新平县的南碱村就是背靠哀牢山,前望红河水,村寨建在地势平缓、依山傍水的地方,在村寨的周围修建了层层梯田,形成了森林、村寨、梯田的自然与人文融为一体的生态景观。花腰傣居住的是土掌房,土屋顶、土墙体、土地面,冬暖夏凉,非常适于当地的气候。土掌房的建筑材料主要是以土为主,直接取自于大自然。哀牢山及红河谷地拥有充足的泥土资源,既能作为建筑的材料,也是制作土陶制品的材料。花腰傣住土掌房,使用土陶制品,如土锅、土水壶、土碗、土杯子等。土掌房的建筑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拆除房屋时,土地又回归大自然。花腰傣的土掌房背靠哀牢山,面朝红河,充分利用山地地形,依山势层层错落分布,远远望去,就像是一块块平整的梯田。土掌房一家连着一家,房顶成了村寨人们聊天、串门的场所,增强了人际间沟通和交流。这种背山面水的选址使村寨与自然环境完全融合,顺应水脉,保持水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的小气候,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4]。

四、宗教信仰敬重土地

花腰傣长期处于封闭的山谷地带,信奉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围绕着水田稻作农耕,有相应的各种宗教活动。比如,每年的春耕时节,每个村寨要举行春耕祭祀,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祭祀活动就是祭祀寨神树,寨神树不再是一棵普通的树,而是被人为赋予了超自然力的神树,对村寨有庇佑作用。这是花腰傣每年最隆重的祭祀活动,第一次在农历二月属牛和属虎的日子,第二次在属马的日子,杀猪宰牛,全村人在寨神树下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仪式最后,全寨村民把避邪法器“达辽”插到秧田中。通过祭拜的行为活动,表达了花腰傣对农业丰收的渴望,也增进了人们的情感交流,以及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又如,农历正月开始插稻秧,插秧的第一天要举行“开秧门”仪式。每年农历的六月初六日或六月十六日祭拜主宰粮食生产的土地神,土地神管农事庄稼,主宰着粮食丰收的还有其他神灵,如水神、田神、谷神、山神等。对这些神灵的祭拜,是人们对丰收的美好愿望体现。譬如漠沙镇大沐浴村,每年各家各户都要在江边、水井边、水缸边杀鸡祭献水神,有了水,庄稼才能生长;祭祀田神,庄稼才能长得好;祭祀谷神,通常是用布袋装上粮食,挂于粮仓的柱子上,家家敬奉;每年栽秧、收割谷子、谷子入仓时还举行叫谷魂仪式。花腰傣认为,每一座山都有一个山神,要拿鸡或饭菜等祭品到山前的一棵大树或大石头前祈求山神护佑猎人能打到猎物、山体不发生滑坡等[5]。再如,作为稻作民族,对于水田泥土的祭拜,是花腰傣农耕文化的象征和反映。水田泥也是房屋建造的重要材料,在取土之前,会先进行一些宗教仪式,请雅摩去水田里撵鬼。花腰傣人认为,取用的水田土必须是纯净的土,不能把水田里的恶鬼一起带回,否则会对建房和居住的人不利,所以通过这个仪式来净化取用的泥土。这些原始宗教中的祭祀活动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人们对获得平安、丰收的良好愿望的反映。

土地既是农业生产主要的生产资料,也是大多数农民维持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花腰傣在长期适应红河河谷自然环境的农耕生产过程中,积累了很多关于土地利用的智慧。这些智慧是花腰傣数千年来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实践结晶,对于以农业生产为主的花腰傣来说,至今仍有实用价值。同时,秩序与和谐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思想智慧,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环保、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花腰傣在土地利用中体现出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正是我们今天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认知并合理利用花腰傣土地利用中的智慧,对花腰傣民族地区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崔明昆,杨索,赵文娟,周晓红.云南新平傣族生计模式及其变迁的生态人类学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5,(9).

[2] 朱慧贤,李红梅.云南新平县戛洒江流域的野生稻资源及其保护措施[J].安徽农业科学,2009,(2).

[3] 陶贵学.中国云南新平花腰傣文化国际研讨会文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4] 崔明昆.云南新平花腰傣野菜采集的生态人类学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2004,(10).

[5] 柯贤和.新平花腰傣原始宗教信仰及变迁——以大沐浴村花腰傣信仰为例[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0,(12).

Abstract: Living in the Red River Valley of Huayao Dai, long-term in a relatively closed environment, make the huayaodai completely preserved ancient ancestors primitive farming methods. In the thousands of years of production and life, huayaodai people in rice as the farming process, choice of residence, village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has accumulated rich experience, these experiences are huayaodai people live in harmony with the natural crystallization of practice, showing the Huayao Dai in land use in the process of wisdom, the wisdom of the land use, mainly to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of Huayao Dai, there is still an important practical value.

Key words: huayaodai; land use; three-dimensional agriculture


推荐访问:土地利用 智慧 研究 花腰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