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评价目的研究
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教师评价目的研究

2022-11-01 08:12:02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摘 要:评价目的是教师评价的方向,它指导和规范着教师评价的行为。因此,明确教师评价的目的,可以更好的促进教师评价的实施。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国内外学者对教师评价目的的看法,发现他们所提出的教师评价目的或多或少都包括了“形成性”与“总结性”两类,只是关注的焦点不同。在教师评价的“形成性目的”中以专业发展和教学改进最多,其次为增进工作士气、促进学校改革发展和在职进修。相对而言,在教师评价的“总结性目的”中以行政(人事)决定为最多;其次为教师升迁分级、奖惩调资和选择聘任教师、绩效责任。

关键词:教师评价 评价目的 形成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1875(2008)11-047-02

长期以来,在教育评价目的的问题上一直存在着“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两大类型。“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这两个概念是由斯克里文在1967年所著的《评价方法论》中首先提出来的。形成性评价是通过诊断教育方案或计划、教育过程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提高实践中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的质量的评估。总结性评价与此不同,它是在教育活动发生后关于教育效果的判断。一般而言,它与分等鉴定、作出关于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个体的决策、作出教育资源分配的决策相联系。由于教师评价是教育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其评价目的的争论也一直随着教育评价目的的争论而延续。在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末,以关注学生学习结果的教师效能评价就是一种总结性评价。作为管理教师的一种手段,教师效能评价主要用于获得各种重要的管理决策依据,其结果常常用于决定教师的留任、晋升与奖惩等。而在此之后,以英国为首的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实行一种新型的完全将奖惩排除在外的发展性教师评价。发展性教师评价属于一种形成性评价,用于诊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但是由于发展性教师评价是建立在对教师近乎理想化的人格假设基础上的,即认为教师对专业具有高度的热情、具有工作自觉性和自主性,因此在英国实际的实施过程中虽然受到教师的广泛欢迎,但实际效果却不好,甚至评价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而在我国,这种评价制度虽然是作为一种最新的、最优的评价制度被介绍,但是,在教师评价的实践中,我国各省市及学校自身在不断吸收发展性教师评价思想、突出教师评价对于教师专业发展作用的同时,却从未完全抛弃教师评价的奖惩目的。

决定评价的目的是教师评价工作中重要的一环。这是因为评价目的是教师评价的方向和归宿,它指导和规范着教师评价的行为,决定着评价的整体架构与发展,并与之有着显著的影响。有关教师评价目的,国内外学者有着不同的观点:

王汉澜(1995)认为教师评价的目的不仅在鉴别教师工作质量,更重要的是能够准确地,科学地对每个教师工作质量作出价值判断,为每个教师改进工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领导改进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可靠的信息和资料,作为决策的依据。

王孝玲(1999)认为教师评价的目的是对教师的素质、工作过程及工作效果作出定性或定质的物质判断,为教师的进修提高、资格认定、工作鉴定、职称评定,奖惩调资、人事安排等提供全面的、可靠的,促使教师提高、改进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各项任务,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实现学校的工作目标。

沈玉顺(2002)认为教师评价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提高教学效能,即通过衡量结果、评判等第、明确职责、奖优罚劣或解聘不称职的教师来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它通常与教师聘任、提升、增薪等人事决策相联系;二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即通过诊断问题,提供教师优缺点信息,鼓励改进,帮助教师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

王斌华(2005)认为存在两种目的完全不同的教师评价制度:一是加强教师绩效管理的奖惩性教师评价制度。它主张高度集权,从严治校,依据教师评价的结果,对教师做出奖励或者惩罚决定,从而加强绩效管理,提高办学。二是促进教师发展的教师评价制度。它主张适度分权,民主治校,教师参与,通过实施教师评价,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实现教师与学校、个人与组织的共同发展,提高办学质量。

欧阳教和张德锐(1993)认为教师评价的目的,在协助教师改进教学和行政上决定任用奖惩的依据。他们综合多位学者的看法,将教师评价的目的归纳为“形成性目的”和“总结性目的”二种:一是在形成性目的方面,协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教学革新,以提高教学效果,达成教学目标,同时就教师教学表现的弱点,提供教师适当的在职进修课程和计划,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二是在总结性目的方面,做为雇用教师、续聘教师、决定教师薪资水准、表扬优秀教师、处理不适任教师的依据,借以促进学校人事的新陈代谢。

高强华(1995)认为教师评价目的共有下列五点:提供学校行政或视导人员与教师们适当的制度、规准、方法和历程,以协同合作地共同致力于班级教学水准效率之提升;提供制度化的历程、经验或措施,有计划地协助新进的或教学有问题的教师;提供有关教师之职务调整、升迁或解雇等决定的合理标准或程序;提供有关教师之加薪、分级、深造进修机会等决定的判断基础;提供设计教师在职进修、研习活动等课程之有效警讯或知识基础。

吴政达(1999)认为教师评价的目的应包含评估其表现绩效与促进个人专业发展,具体包括:教师的筛选;证照的颁授;初任教师的评量;教师任期的决定;教师专业的发展;教师生涯的进阶;学校改革等七大目的。

陈雪琴(2004)将教师评价的目的归纳成四项:协助教师反省教学表现以了解教学的优缺点,进而改善教学;规划适当进修以激励教师成长,加强专业生涯发展与自我实现;提升教师教学品质以保障学校教育目标的达成;作为聘用教师、教师分级、表扬优良教师、处理不适任教师、学年度绩效考核的参考。

Turne and Clift(1988)认为教师评价的目的包括两方面,且每个教师评价方案都应包括这两方面,只是在重视的程度上有所不同而已:(1)形成性目的:透过评鉴过程厘清教师在教学上的优缺点及需求,协助教师改善教学及专业发展。(2)总结性目的:将评鉴的结果作为选聘教师、教师升迁、教师调动及解聘不适任教师的依据。

Iwanicki(1990)认为教师评价的目的主要有四项:绩效责任的目的,确保只有有效能的教师能继续任教;专业成长的目的,协助教师不断的专业成长;学校改进的目的,促进学校改进并提升学习成果;教师选任的目的:确保最合适的教师能被选任。

Dwyer和Stufflebeam(1996)提出六种教师评鉴的目的:促进教师教学的改进、提升学生学习成果、增进教师专业绩效和发展、作为行政管理的依据、回应并保护社会大众需求、作为决定薪资的依据。

Beerens(2000)认为教师评价的主要目的有三项,包括:改善教学成效、激励教师专业成长、辅导或淘汰不适任教师。

通过分析当前国内外学者对教师评价目的的看法后,笔者发现他们所提出的教师评价目的或多或少都包括了“形成性”与“总结性”两类目的,只是关注的焦点相同。现将上述国内外学者对教师评价目的的看法整理成表。从表中,笔者发现有以下几个特点:

(1)国内外学者有关教师评价目的的观点,经笔者整理之后,约可包含18个不同的内容,其中从第1个到第9个可以归类为“形成性目的”;第10到第18可以归类为“总结性目的”。

(2)国内外学者认为教师评价的“形成性目的”中以专业发展、教学改进最多,有9位提出;其次为增进工作士气,有8位提出;再其次为促进学校改革发展和在职进修,分别有6位和4位提出。相对地,教师评价的“总结性目的”中以行政(人事)决定为最多,共有7位;其次为教师升迁分级、奖惩调资和选择聘任教师,都为6位,再其次为绩效责任有5位。

(3)有关教师评价目的的看法,大部分的学者都以“形成性目的”为主,分别为专业发展(75%)、教学改进(75%),增进工作士气(66.7%),三项。而“总结性目的”则为辅,即行政(人事)决定(58.3%)、教师升迁分级(50%)、奖惩调资(50%)和选择聘任教师(50%)四项。

综上所述,以形成性目的为主,同时兼顾总结性目的的教师评价是目前所检索到的大部分学者所持的观点。但是由于评价的主体不同,评价目的聚焦点也有所不同。对教师而言,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教师提供反思的机会,协助教师了解教学的优缺点,以改进教学;通过激励表扬优秀教师以增进工作士气;提供在职进修的机会,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进而促进学校的改革与发展。而对上级行政主管部门而言,评价的主要目的大多服务于行政(人事)决定、教师升迁分级、奖惩调资、选择聘任教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校的改进与发展等。

参考文献:

[1]王汉澜.教育评价学[M].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35

[2]王孝玲.教育评价的理论与技术[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231

[3]沈玉顺.现代教育评价[M].华东师范大学,2002:9

[4]王斌华.教师评价:绩效管理与专业发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53

[5]欧阳教,张德锐.教师评价模式之研究[J].教育研究资讯,1993(2):91

[6]施树宏.国小教师评价规准及实施程序之研究--以台北市为例[D].国立台北师范学院,2004:25

[7]吴政达.国民小学教师评价指标体系建构之研究—模糊德菲术、模糊层级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估法之应用[D].国立政治大学,1999:22

[8]陈雪琴.新竹县国民小学实施学校本位教师评价之研究[D].国立新竹师范学院,2004:21

[9]Turner,G.&Clift,P.(1988).Studies in teacher appraisal.London:Falmer,59

[10]Iwanicki,E.F.(1990).Teacher evaluation for school improvement.In J.Milllman&L. Darling-Hammond(Eds.),The new handbook of teacher evaluation:Assessing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Newbury Park,CA:Sage:159.

[11]Dwyer,C.A.,&Stufflebeam,D.(1996).Teacher evaluation.In Berliner,D.C.,&Calfee, R.C.(Ed.).Handbook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pp.35-94).New York,NY:Macmillan Library Reference USA.

[12]Beerens,D.R.(2000).Evaluating Teachers for Professional Growth.California:Crowin Press.

[13]吴吉良.对教师评价目的的再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2004(6):73-74.

[14]王小飞.英国教师评价的新进展[J].比较教育研究,2002(3):5.


推荐访问:目的 评价 教师 研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