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高校教学质量评估的深入思考
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对我国高校教学质量评估的深入思考

2022-10-31 20:48:01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摘 要]高等教育评估是现代教育研究的三大领域之一,高等教育评估也是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借鉴国内外高等教育管理理论的新理念,建立完善和有效的内部和外部保障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机制,使其真正发挥保障高等教育的质量的作用,是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高等教育 质量保障 质量评估 高等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7)01—0147—03

[作者简介]童华炜,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彭岩,广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

一、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高等教育评估

企业产品的质量保障源是伴随着产业革命的兴起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质量保障是指生产组织为使人们相信某一种产品或服务,能够满足既定的需要所必需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全部活动,大体经历了质量检验控制(IQC)、统计质量控制(SQC)和全面质量管理(TQC)三个发展阶段。其中,20世纪60年代发展至今的全面质量管理是现代企业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其理念包括了质量管理的全员性、全过程性、全面性、关注顾客和体系方法五个方面,这些理念同样也体现在高等教育体系内部的质量保障上。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与此密切相关的是,教育评价作为一种专业活动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并且成为现代教育研究的三大领域之一。当前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教育评价的研究与实践,并把其作为核定学校办学效能、评定个人工作绩效、改进教育政策法规、改善教育管理体制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可以说,教育评价从产生之日起,其主要的功能就是保障学校教育质量,很多教育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教育评价在保障高等教育质量方面的研究与应用,并结合本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状况确立了有本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评价机制,从而有效地保障了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评估是外部教育质量监督的一项重要内容,一般由政府有关部门、社会和民间组织的专业机构及专业委员会等主体组织进行。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检查高校教学质量,同时是为了帮助和促使学校提高教学质量,也是为了采用一定的方式保障外部评价的有效性,鼓励高校采用这种方式保障自身的教育和教学质量。

二、教育质量评价机制的思考

1.关于质量管理中的人本管理理念

学校的本质是什么?传统的看法是组织。大学组织,作为适宜知识分子生存和发展的组织,表现出与其他社会组织明显不同的本质特征。道德领导理论认为,学校知识生产和育人的特征决定了它在本质上是一个学习共同体,而组织与学习共同体的领导的着眼点和侧重点都是不同的。例如,就成员控制而言,组织侧重依靠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来进行控制,但对教师而言,再精细的规章制度都无法涵盖他们的一切行为。因此,作为学习共同体必须重在目的、信仰、价值观、专业精神、团队精神、成员互依、对社会的承诺等方面的培养和建设。

在组织结构方面,未来的管理发展趋势是组织结构倒置。它区别于传统的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的最上层是用户顾客,然后是第一线的基层工作人员,最后才是中层和最高领导者。大学领导及管理者要逐渐改变过去自上而下的权威管理模式,更好地服务于基层,探讨更好地适应未来组织结构下的管理方法和模式。这种模式是对组织管理的更高层次和境界,它要求大学领导及管理者要树立人人都是管理主体的观念,将教职员工视为决策的参与者和执行者,进行人本化的管理。

人本管理是一种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和组织的最重要资源,以促进人自身完善与发展为根本目的,强调个人价值与集体价值、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辩证统一原则的管理理念。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大学管理中可具体体现为民主管理中的双向交流、服务观念、团队创新等组织理念,强调大学的教职员工不是在制度的约束下进行工作,而是自觉地把工作视为人生发展的组成部分。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要求组织的领导及管理者在组织结构、管理方式方法、人员构成等诸方面要逐渐采用弹性战略管理模式,从而让基层工作人员和广大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面对不断变化的不确定情况和环境,独立果断地处理问题,从而使组织成为一个自组织、自调节的有机整体,协调、有序、高效地运行。

2.教育质量评价与评价目标的适当性

质量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达到事先制定的计划,如果目标是模糊的,则质量管理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能流于形式。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功能和高等教育机构的类型也在不断变化,很难用统一的质量标准来衡量不同的院校,对高校质量的最基本要求应该是高校目标的适当性(fitness for purpose)。如果本身定位的就是职业教育的院校,则其评估目标和内容与定位于创新研究性的高校,其评估的方法和内容、手段和措施应该是有本质的不同。高校只要确立了适合自己的发展目标,并且有达到目标的实施机制,同时可以以具体的成果表明目标正在或已经达到,则可以表明其目标与质量之间是相互适应的,是能够保障其质量的。所以,对高校的质量评估,不应一概而论,搞一刀切式的评估,这种评估的弊端目前已显而易见。结合一些国家的做法和经验,对高校的考察和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各类高校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取舍,而不应统一。(1)高校教育的目标定位是否明确;(2)是否有与目标定位相适应的高校内部质量保证机制、教学过程质量控制机制及其在实践中的具体运行情况及教学成果;(3)是否有与目标定位相适应的高校科学研究条件、环境、质量保障与监控机制及相应的成果;(4)是否有与满足第一类消费者学生、第二类消费者即内部消费者等需求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及内外部、软硬件各方面的资源与环境,是否有充足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以保障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还应注意,完全定量化的指标及规范化管理在某些项目及内容的管理中是否适用,人性化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是否贯穿于质量管理及监控的始终。

3.评估的规范化与创新精神

1997年7月在上海召开的世界管理大会为未来管理世界勾勒出十大变化趋势,其中的创新精神就很值得我们关注。在多变的年代,变是唯一不变的真理。任何已有的和常规的管理模式都将被创新的管理模式所取代,创新是管理的主旋律。教育教学管理同样存在着创新,这种创新包括在管理战略、观念、组织、制度等多方面的创新,创新观念应渗透于整个管理过程之中,高等院校更应该创造一个适合于每个人都可以创新的环境和机制。

从目前各高校的管理模式来看,为保障高等教育质量而进行的现行的教学评估目的、评估过程有把涉及高校教学的一切方面标准化和规范化的趋向。所谓“规范化”就是把所有的考核与管理指标做定性与定量化处理,试图建立一个“客观公正”而不以某一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甚至可以直接

用微机和软件来管理和考核的体系。在对各高校的评估过程中,教育部拟定了定性定量的三级考核标准体系,并利用各种方式和手段促使各高校向规范化管理的方向趋近。每一个高校都有一本厚厚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文件汇编,对教师的日常管理和教学监督不仅表现在课堂纪律方面,而且越来越侵入教师的精神心理层面。在这种规范化管理模式下,不仅一般教师的职业自主空间越来越狭窄,就是教授的个人选择空间也被大大地压缩了。人文科学的传统个性与个人化研究,几乎被挤压成了生产流水线。在高速膨胀的日益宏大精密的管理体系面前,无论是作为个体的教师还是作为管理者的工作人员,都相对变得渺小无助。创新灵感从何而来?更何谈创新。

传统教育理念认为,知识的代际传递有不可抹杀的个性与个人特征(尤其是人文知识系统),因此,教授是中心;现行的高校管理理念则认定所有知识必定有一个客观周密的体系,所有从事该知识教育的人,都必须服从其无可置疑的客观性要求。评估导致的形式主义盛行,反过来促使管理者在“规范化管理”下扼制了教师的学术与思想个性,导致教师、学生及有关管理人员的思想僵化、行为谨慎,缺乏创新。

规范及标准化的高校质量管理将推动高校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其对于高等教育质量监控所发挥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这里尤其需要处理和协调好规范化与标准化、大学教育管理与高等教育的自身特性之间的关系。从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大学管理模式来看,大学管理的新理念下,大部分学校坚持和采用的是以教授为中心的教学科研管理方式。英美德日等国大学主要以定岗的“责任教授”为中心,组成学科梯队。责任教授集人事权、财权于一身,既是教学科研的带头人,也是微观教学管理的枢纽,同时以其教学质量对学校和公众负责。在聘在岗期间,责任教授享有很大的管理权力。由在岗责任教授组成的学校教授委员会对学校的重大决策,甚至对校长人选行使监督与否决权。为了保证权威教授或大牌学者的学术地位,不少欧美大学特别设立了“终身教授”的岗位。其用意便是让这部分精英学者超越于种种以时间为单位的考核式管理,保持其学术精神的创新性、独立性与完整性。

4.建立多元化的弹性评估体系

“多元”主要是指高等教育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知道,高等教育的质量应体现为一定的学术成就和满足国家、社会、个人等多方面的需求上。因此,在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上应吸收这些高等教育服务对象的参与,构筑多元的评价体系。目前我国评价模式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行政导向,教育评价主要由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实施,主体单一。这种评价机制存在明显的缺陷。多元主体评价可有效地解决传统评价存在的某些问题,评价的多元主体性既有利于全面了解评价对象,同时也可以互相验证各主体评价结果,以减少偏差,为全面合理地评价高等教育提供系统、全面和准确的信息。在这里,高等院校的自我评价是其他各类评价的基础,在某些情况下,其他评价可能直接转化为对学校自我评价的验证。从世界范围来看,多元主体评价包括学校自身、学生及家长、社会及需求单位、国家及相关部门对高等教育的评价,这将是未来教育评价发展的方向。

对高校质量的监督和评价,形式多样,侧重点各有不同,指标内容也不完全一样。比如美德两国对高校质量外部评估的侧重点就有所不同。在大学的教学和科研形式方面,德国采取的是以主讲教授为主的讲座形式,所以其大学外部评审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对教授资格的评审。外部评价的另一内容就是对大学的科研方面的评价,德国对这方面的质量评估方面已趋于制度化。德国大学的外部评价是由州和民间机构共同进行的,公众对于大学的质量,关注的并不是学校本身,而是其毕业生的质量。而美国大学的外部评价则是把学校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的,外部评价的内容不仅包括教育方案,而且还涉及到有效的管理、学生个人服务、财政物资资源、管理能力等各个方面,其外部评价工作的侧重点是将评价对象作为一个整体,对其工作进行全面评价,学校一切影响到教育质量的因素都在评价内容之列。我们应该以发展的观点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具体情况,建立弹性的、与各高校自身定位目标相适应的、能够有效保障我们的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机制。

(责任编辑:王庆玲)


推荐访问:教学质量 评估 思考 高校 我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