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地理教学与环保意识培养的桥梁
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架起地理教学与环保意识培养的桥梁

2022-10-31 15:54:02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人类需要依赖客观物质条件而生存,因而环境质量会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目前,对环保意识的培养已经成为一种很重要的环境保护手段,受到了各个学校的重视。高中地理教材以人地关系为核心,大到广袤宇宙,小到生活环境,最终都不免归之于人与自然间的关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整套地理教材说的就是环境意识培养的问题。

一、环保教育概论

环保教育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第一个是全民参与性。从接受对象上来看,环保教育属于全民教育,而全民教育恰恰给高中生环保意识的培养提供了有利基础。第二个是终生参与性。环保教育不限于高中阶段,或者说,高中阶段的环保教育只是人生环保教育中的一个环节。第三个是实践性。环保教育不是识记概念那么简单,而是要亲身实践。第四个是联系性。环境问题涉及众多学科,开展环境教育,应当从整体上推进,加强地理学科同其他学科的联系。

二、在地理课堂中强调环保意识的意义

高中各学科的教学标准都已经将环保意识的培养列为环保教育的内容之一。在物理、化学、地理等学科教材中,有许多与环保意识培养有关的内容,而在这些学科中,地理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是最为紧密的。目前的高中地理教材把对宇宙环境与地球环境的教学作为认识人与自然的初始阶段,然后依次介绍了地球地质结构特征与人类活动特征,最终形成了人与自然在地理教材中的全方位联系。由此可见,贯穿在地理教材中的环保理念是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统一的。比如,在“大气”的相关内容中,教材形象地说明了沙尘暴频发、臭氧层出现空洞等环境问题是受人类活动影响而产生的;在“水循环”的相关内容中,教材指出了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现实情况,提出了利用改变地表径流调节水资源分配的方式,这对于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具有启发性。因此,高中地理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分布特点,适当增添一些有利于环保意识培养的内容,把课堂教育同社会热点问题结合起来,以此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三、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环保意识培养的途径

1,找准教材与环保内容的结合点。

对高中生进行环保意识培养,教师应当将课堂教学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生对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并使其在了解一定的环境保护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习惯。若想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就必须根据高中生的心理特点,从多个角度渗透环保教育,使环保意识的培养有序、系统地推进。比如,在学习“珠三角地区城市化”这部分知识时,教师要先介绍该地区的概况,再介绍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与城市化进程。接下来,教师便要因势利导,介绍珠三角地区因为能源、工矿等企业的发展,导致“三废”排放问题难以解决,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同时,教师还要重点介绍人们已经认识到良好的自然环境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以及可持续生产对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长远影响。

2.利用课堂资源传播正确的环境观念。

可以说,高中地理教材是基于人类与环境间的关系进行编排的,既介绍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也介绍了人类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反作用。地理环境涉及宇宙环境、陆地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而人类活动涉及灾害预防及治理、资源利用、产业布局、城市交通规划、可持续发展等内容。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列举事例,让学生认识到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影响,若是人类盲目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肯定会造成自然资源的快速消耗,最终危害到人类自身的生存。

3.关注环保动态,开展环保活动。

除了挖掘教材,在教材中找出环保教育的切入点外,教师还可以从媒体、网络中寻找和环境有关的报道、案例、科研成果等,并将其渗入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对于含镉大米事件,教师可以将事件成因、事件影响及解决方法介绍给学生,引发学生的思考。另外,教师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不失时机地开展一些课外活动。这对于高中生来说,既能够加强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也能够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具体做法为:提倡学生基于地理思维做一些简单可行的环保小事,如在教室中养花,净化空气;提倡不使用一次性筷子,保护森林资源;提倡回收废弃电池、金属,防止有毒化学垃圾污染土壤;提倡学生在世界环境日开展环保宣传活动,如开展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等主题活动。

只有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了,可持续发展理念才能得到有效落实。因此,对于地理教学工作者而言,将学科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促进高中生养成积极健康的环保意识,以及对社会、对未来负责任的态度,是一项极富现实意义的工作。


推荐访问:架起 桥梁 环保意识 培养 地理教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