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牌屋》,Netflix的大数据实验
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纸牌屋》,Netflix的大数据实验

2022-10-30 16:00:04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打开文本图片集

大数据的应用对作品的影响,不在于增加多少内容,而是对影片微调。比如,如何避免用户快进掉的那些内容,如何让用户耐心看完序幕等。而这些小小的改动,却可能会带来大不同。

Netflix自制剧《纸牌屋》第二季来袭,火热程度不亚于第一季,连美国总统奥巴马都在Twitter上追剧,给它打了一个大大的广告。这部号称白宫“甄嬛传”的政治阴谋剧不仅在观众中引起热潮,也在影视制作行业内部掀起一场关于“大数据如何让艺术变得可预测”的讨论。

Netflix对《纸牌屋》的走红毫不意外,因为这是一部“精打细算”出来的作品。从题材到导演和主演的选择,背后都有庞大的数据支持,大数据的应用,让《纸牌屋》变得可控、可测,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纸牌屋》是Netflix一次成功的大数据实验,在Netflix,所有的信息,从用户到影片,都可以量化。Netflix有一套独特的计算方法,用户的行为、喜好,最终都演变成数据,成为它决策的依据。

Netflix比你还了解你自己

1999年,当Netflix刚成立的时候,用户只能租DVD观看,Netflix还没有大数据的概念。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在线观看视频逐渐超过观看电视,Netflix才开始有意识地利用自身的优势运用起大数据。

Netflix在全球有3000万用户,每天产生3000万次播放,400万次评分,300万次搜索,同时还有其他诸如地理位置数据、播放设备信息、观看频率、速度等种种信息。庞大的用户群每天在Netflix上产生各种行为,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数据库。

究竟哪些用户数据才是有用的?Netflix也经历了一个摸索的阶段。最初,同其他公司一样,它会收集用户的一些个人信息,如性别、年龄,但后来发现,“一个60岁的女性和20岁的男性有什么区别?”前者可能也会看《钢铁侠》、《哈利·波特》,后者也会看肥皂剧。

意识到这一点后,他们很快放弃了这样的信息,转而关注用户喜欢什么,更重要的是,他们不喜欢什么。

因为对于Netflix这样一家视频网站,它的目标就是要保证用户能在合适的时间找到合适的视频观看,所以,Netflix要揣摩用户的喜好,给他们做出最佳的推荐,这样才能确保用户在这里不会“空手而归”。

Netflix淡化了用户评分、预测评分等“显”信息的作用,将重心放在一些“潜”信息的收集,如用户喜欢看什么,接下来又会看什么。公司的产品开发副总裁Todd Yellin认为,传统的做法是,用户说喜欢看国外电影或者纪录片,公司就给他们推荐这类影片。但实际上,很多人只不过是随便在网上发表评论,在实际的观影选择中,可能会大相径庭。而随着用户越来越多的在线观影,他们实际上看了什么比他们的评级更重要。

现在,Netflix开始追踪用户是如何下拉页面,他们会点击哪里,哪些推荐是他们会忽略掉的,甚至还会追踪用户看一个视频时的速度,以及用户是喜欢在周末看喜剧,还是在一周的某一天看特定类型的影视剧等,根据用户习惯给他们做推荐。

在《纸牌屋》上映前,Netflix做了10个版本的预告片,每个版本都是根据用户之前的观影习惯推荐给不同类型的用户。例如,如果你是凯文·史派西的粉丝,推荐给你的就是他的特辑,如果你看过许多女性做主角的影片,你看到的就是一部女性为主的特辑。

《纸牌屋》是Netflix第一次战略性的运用大数据。该剧第一季推出后两周内,有10%的Netflix用户观看了全剧,80%的观影者给出“好”或者“超好”的评级。第一季播出后,2013年第一季度在美国用户增加了200万,比前一季度增加了7%,全球新增用户100万。根据The Altantic Wire,新增的300万用户的收益就已经追回了Netflix在《纸牌屋》上的投资。据一项调查显示,86%的Netflix用户因为《纸牌屋》表示不会退订。

2014年2月14日第二季全面上线后,Netflix不但用户数增加了10%,股价也从2013年1月初的90多美元上涨到现在的430多美元。

此外,Netflix还利用大数据来决定引进哪些影片。尽管大片很多,但Netflix每个月7.99美元的订阅费不足以支撑它引进所有热播大片,它通常只会选择那些用户点播率高的片子,这就存在一个选择的问题。用Netflix前产品工程副总裁John Ciancutti的话说,物有所值和让用户高兴是Netflix选择的核心。例如,当一部片子很火的时候,版税也异常得高。Netflix可能会花高价买下几个月的播放权,但也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拿这笔钱购买其他6部由同一个人主演或者导演的电影,也能博得用户的喜爱。

解构好莱坞电影

Netflix对大数据的运用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解构了好莱坞电影。登录Netflix的网站,人们会迷惑于它呈现的电影类型,例如,“1980年代的国外邪恶故事片”、“情感类对抗体制片”、“基于真实生活的忠诚故事片”……这种有别于一般的电影分类的方式,也是Netflix运用大数据的杰作。

Netflix曾花钱雇人来看电影,它提取出影片的主题、主角、情节、结尾、色彩、道德情感等多个角度和属性,要求观影者对各个属性进行评分。Netflix还会抓取一些画面,分析画面的色彩、用户播放时的音量、背景音乐等元素中,哪一些会对用户的观影决定产生影响。

Netflix利用收集起来的数据构成了一个美国电影预测数据库,这成了它的一个宝藏。这些数据的意义在于,它带有用户的观影习惯在其中,尽管它无法说明如何制作一部电视剧,但却能告诉Netflix哪一类用户喜欢哪一类型的影片。

基于用户对影片的评判角度和观影习惯,Netflix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语法”,这体现在它的网页上就是对影片类型的独特描述手法,它对电影的描述通常包含了以下元素:国家、拍摄地点、主题(婚姻、动作、奇幻)、描述影片的形容词(浪漫的、惊险的、强视觉冲击的)、时间等,如“奥斯卡浪漫虐恋”,“视觉冲击强劲的外国怀旧篇”。

事实就是,当Netflix越了解自己的用户,用户与Netflix之间的关系就越牢固。因为这种从用户观看一部影片的角度进行分类的方法,抓住了用户的观影心理,效果甚于广告。在Netflix上,推荐引擎比搜索引擎更能体现服务价值,75%的Netflix用户会受到Netflix推荐的影响,选择观看Netflix推荐的作品。

所以,在推出《纸牌屋》的时候,Netflix没有打广告,只是在自己的网站上做了推荐,结果令人意想不到的好。而Netflix一口气连推出13集的做法,也是源自于对用户数据的掌握:根据Netflix掌握的数据,人们更喜欢一次连着看几集,而不喜欢一集一集地看。

当人们坐在沙发上一口气看完了13集之后,迅速在社交媒体上展开大讨论,这又带来《纸牌屋》新一轮的关注。

大数据的应用是影视制作行业的一次革新,它在让影视作品变得更加可测、可衡量的同时,也带来人们对艺术创作的担忧。人们担心,在影视作品中引入大数据,会让艺术变得像算术一样机械,从而丧失作品的生命力。

Netflix并没有透露大数据对《纸牌屋》作品内容带来怎样的变化,但有人认为,大数据的应用对作品的影响,不在于在影片中增加多少内容,而是对影片微调。比如,如何避免用户快进掉的那些内容,如何让用户耐心看完序幕等。而这些小小的改动,却可能会带来大不同。


推荐访问:纸牌 实验 数据 Netflix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