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外汉”对戏剧的干预
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门外汉”对戏剧的干预

2022-10-30 15:48:02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摘要:《新青年》同人在1917年3月至1918年11月间,以摧枯拉朽之势动摇着旧戏的根基,从而拉开了中国现代戏剧革命的序幕,他们开天辟地地提出的新剧理论,为中国20世纪戏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掀起这场中国戏剧革命的,并不是“剧界中人”, 而是一群戏剧的“门外汉”。“门外汉”有“门外汉”的特点和优势,也有“门外汉”的局限和不足,但《新青年》的这次戏剧革命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却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关键词: 《新青年》 戏剧革命 贡献 局限

中国现代戏剧在世纪之交就出现大规模的“戏剧改良”和“新剧革命”,西方现代戏剧观念的引进对中国旧戏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是一次中外戏剧的交流与碰撞,对中国旧戏从思想到艺术都有很大的影响。但是,中国现代戏剧发展到“五四”前后,又出现了危机,古典戏曲的衰微和新戏的堕落,加上西方戏剧对中国戏剧传统的冲击,使中国现代戏剧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拯救中国戏剧势在必行,谁来挑此重担?谁来完成其历史使命?

我们发现担当此重任的不是 “剧界中人”,而是一群戏剧的“门外汉”,是《新青年》同人首先干预中国现代戏剧的命运,掀起了中国现代戏剧革命。

《新青年》同人在1917年3月至1918年11月间,以摧枯拉朽之势动摇着旧戏的根基,从而拉开了中国现代戏剧革命的序幕,他们开天辟地地提出的新剧理论,为中国20世纪戏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门外汉”有“门外汉”的特点和优势,也有“门外汉”的局限和不足,但《新青年》的这次戏剧革命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却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一、“门外汉”干预戏剧的特点

特点之一,是这群人口口声声讲戏剧改良,其实个个都毫不留情地要革旧戏的命。虽然他们的文章标题上多用“改良”的字眼,如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文学进化论与戏剧改良》,傅斯年的《戏剧改良各面观》、《再论戏剧改良》,刘半农的《我之文学改良观》。但文章的内容,却大多是火药味很浓的“革命”,大有不置旧戏于死地决不罢休之势。这些戏剧革命的人员中,个个都是文学革命的急先锋,如陈独秀、胡适、钱玄同、刘半农、傅斯年,以及当时的周作人。胡适虽然向来力主“改良”,处处表现出绅士风情,但在当时也是革命的意味更重于改良的意味。

特点之二,是这次戏剧革命的成员个个都是“门外汉”。说他们是“门外汉”,一点也没委屈他们。他们都不是“剧界中人”,傅斯年在《戏剧改良各面观》中说:“我对于社会上所谓旧戏,新戏,都是门外汉。”钱玄同在《新青年》5卷4号的《通信》栏回复张厚载的信中说:“我于旧戏,和傅斯年君一样,是‘门外汉’,说得究竟对不对,却也不敢自信。” 其他几位如胡适、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也都在不同的场合表明自己是戏剧的“门外汉”的身份。这虽然是他们的自谦,但也都是实话,他们虽然有人尝试过戏剧创作,但也是偶然为之,而且那偶然为之的戏剧作品也不敢恭维,如胡适的《终身大事》,实在是门外汉的水平。虽然胡适在很多方面被人们称作大师,但在戏剧创作上他还只是小儿科,是真正的“尝试”,并自知之明的一试即休。

特点之三,是有计划的组织和安排。这场戏剧革命并非一群门外汉的心血来潮的偶然为之,而是门外汉们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安排。这场戏剧革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是批判旧戏,第二个阶段是在批判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戏剧理论主张。

批判旧戏要有对象,文学革命初期,钱玄同、刘半农演了一场“双簧戏”,从而把真正的“王敬轩”之流引出来,使他们的批判有了对象。这一次戏剧革命,他们没有自己扮演对手,而是有计划的请了一个对手,这就是被他们在《新青年》上批得无招架之力的张厚载。这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双簧戏”。人们多以为张厚载是自己跳出来跟《新青年》同人对着干的旧派人物,其实不然。张厚载是北京大学的学生,与傅斯年、罗家伦是同学,胡适、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可算是他的老师。但他喜欢戏曲,与梅兰芳、程砚秋都有交往,常在报刊发表剧评。据张厚载说,这次在《新青年》发表意见,是胡适请他来的,张厚载说:“前天胡适之先生写信来要我写一篇文字,把中国旧戏的好处,跟废唱用白不可能的理由,详细再说一说。我因此就先在《晨钟报》上略略说些,跟胡先生颇有一番辩论。现在胡先生仍旧要我做一篇文字,来辩护旧戏,预备大家讨论讨论。我也很赞成这件事,就把我对于中国旧戏的意思,挑几样重要的,稍为说说。”①张厚载交给胡适的文章就是《我的中国旧戏观》和《“脸谱”——“打把子”》。胡适把张厚载的文章安排在《新青年》上,就是为了有的放矢,有“把子”好。

《新青年》同人之所以这样有计划的进行戏剧革命,是因为他们认为中国的戏剧形现状实在令人担忧。陈独秀说:“今欲革新政治,势不得不革新盘踞于运用此政治者精神界之文学。”②“现代欧洲文坛第一推重者,厥唯剧本。诗与小说退居第二流。”③而中国戏剧的情形正如傅斯年所说:“可怜中国戏剧界,自从宋朝到了现在,经七八百年的进化,还没有真正戏剧,还把那‘百衲体’的把戏,当作戏剧正宗!……中国戏剧在思想上与艺术上都没有立足现代戏剧界中的价值。”④对中国戏剧界失望的不仅仅是戏剧的“门外汉”们,就是“剧界中人”欧阳予倩也说:“吾敢言中国无戏剧。”⑤于是,胡适、陈独秀、傅斯年、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等人,在《新青年》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可谓石破天惊的“改良旧戏和创造新戏”⑥的革命运动。

戏剧革命运动的第一个阶段是1917年3月至1918年9月,主要的表现方式是自由式的散打,各人关于戏剧的观点意见,多是通过通信的方式发表出来,所谈论的问题一般只是“唱工”、“脸谱”、“马鞭子”“武把子”,以及“开门”、“关门”等戏曲程式,谈的问题也不深入,不全面,没有从大处着眼,只是从小处着手。

第一个将矛头指向中国旧戏的是钱玄同。有人说:“在《新青年》上,惟有钱先生的说话,最大胆,最不怕,最痛快淋漓,最使人兴奋。”⑦钱玄同在《新青年》的地位举足轻重,他批判旧戏必然是一员猛将。钱玄同1917年3月在《新青年》第3卷第1号给陈独秀的信中说:“至于戏剧,南北曲及昆腔,虽鲜高尚之思想,而词句尚斐然可观;若今之京调戏理想既无,文章又极恶劣不通,固不可因其为戏剧之故,遂谓为有文学上之价值也。又中国旧戏,专重唱工,所唱之文句,听者本不求甚解,而戏子打脸之离奇,舞台设备之幼稚,无一足以动人情感。……戏剧本为高等文学,而中国之旧戏,编自市井无知之手,文人学士不屑过问焉,则拙劣恶滥,固其宜耳。”从而拉开了戏剧革命的序幕。之后是刘半农发表在《新青年》第3卷第3号的《我之文学改良观》,也将矛头指向旧戏中的“一人独唱,二人对唱,二人对打,多人乱打”和“一切‘报名’、‘唱引’、‘绕场上下’、‘摆对相迎’、‘兵卒绕场’、‘大小起霸’等种种恶腔死套”。同期的《新青年》发表胡适的《历史的文学观念论》,谈到了旧戏“废唱”的问题:“然昆曲卒至废绝,而今之俗剧(吾徽之‘徽调’与今日‘京调’、‘高腔’皆是也)乃起而代之。今后之戏剧,或将全废唱本而归于说白,亦未可知。”⑧

在《新青年》,钱、刘、胡三人联手对旧戏的批评引起了旧戏界中人的反响,各报刊有标榜旧戏的文章出现。胡适将张厚载作为旧戏界的代表请出来,邀他写了一封关于中国旧戏的信,这封信针对胡、钱、刘三人批判旧戏的观点逐条作了反驳,《新青年》同时组织了胡适、钱玄同、刘半农、陈独秀四个人针对张厚载信的内容每人写了一封信,对张厚载的关于旧戏的观点进行逐条批评,五个人的信编在一起刊登在《新青年》第4卷第6号上,题为《新文学及中国旧戏》。


推荐访问:门外汉 干预 戏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