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后肩手综合症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症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2022-10-29 14:06:01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摘要】肩手综合征在脑卒中患者中较为常见,是一种脑卒中后常见并发症,是影响脑卒中患者康复的重要阻碍因素。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若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很容易导致患者上肢功能失用,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因此,明确患者的肩手综合征发生原因,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治疗极为重要,本文就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进行了分析探讨,并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方法进行了简要综述,以提高临床对肩手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加速脑卒中患者康复。

【关键词】脑卒中;发病机制;肩手综合征;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24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28..02

【Abstract】Shoulder hand syndrome is more common in stroke patients, is a common complication after stroke, and is an important obstacle to the rehabilitation of stroke patients. Post stroke shoulder hand syndrome, if not treated in time or improperly treated, can easily lead to loss of upper limb function, and seriously affect the normal life of patients. Therefore, clear in patients with shoulder hand syndrome causes, and targeted treatment is very importan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athogenesis of shoulder hand syndrome after stroke,and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shoulder hand syndrome after stroke were reviewed,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reatment shoulder hand syndrome,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accelerate the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with stroke.

【Key words】stroke;pathogenesis;shoulder hand syndrome;treatment methods;research progress

肩手综合征是一种以手肿痛和肢体运动障碍以及肩部疼痛性运动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疾病,脑卒中、肩关节疾病、心梗、上肢外伤等均有可能引发肩手综合征。肩手综合征临床表现为疼痛严重、水肿、感觉异常以及并发痉挛等症状,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影响,不利于患者上肢功能恢复,是导致患者残疾的重要原因。因此,了解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有助于增加对该疾病的认识和了解,从而有针对性的实施治疗,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治疗效果。

1 肩手綜合征的发病机制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转变和人口老龄化加剧,近年来脑卒中患者数量也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疾病。对于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无一致结论,不同的研究学者对此具有不同看法,大部分研究学者认为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如神经源性损伤、交感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以及周围性损伤都均有可能引发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具体如下。

(1)交感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大部分研究学者认为,交感神经系统与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发病具有较大关系,在患肢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和疼痛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交感神经异常会表现为血管运动、痛觉异常、肌肉萎缩、皮肤温度改变等变化,而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与较为类似[2]。在病理生理条件下,交感神经和传入神经偶联会形成恶性循环,使得血管运动神经麻痹,从而增强患肢交感神经的兴奋性,造成局部组织发生营养障碍,出现代谢异常的情况,从而引发肩手肿和疼痛的现象。

(2)炎症反应影响

有研究认为,肩手综合症的发生与脑卒中患者的周围炎性过程具有较大关系。脑卒中后腕部被迫处于掌屈位,会对患者的上肢血液回流造成较大影响,从而释放出较多的前列环素、谷氨酸等炎性介质,从而加剧疼痛[3]。另外,在交感神经病理改变作用下,会增强脑卒中患者的局部神经源性炎症的痛觉传入,使得局部血管通透性增强,周围性炎症持续,增加患者痛苦。

(3)关节结构因素

肩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结构在维持上肢功能正常和身体协调稳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弛缓期患者上肢肌肉肌力下降,很容易导致肩关节半脱位等情况,由于缺少肌肉的支撑,肩部很容易因过度牵拉等刺激产生疼痛。有研究报道,不恰当主被动运动所导致的肌腱损伤、关节囊撕裂等,也会导致关节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引发肩手综合征[4]。

2 肩手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随着现代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应用于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治疗的方法也更加多样化,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通过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各种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总结,有助于临床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实施治疗,本文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研究进展简要综述如下。

(1)药物与神经阻滞治疗

对于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临床常用口服药物治疗,以达到镇痛和消炎的效果。非甾体类抗炎药以及类固醇激素是临床应用较为多的镇痛药物,在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治疗中具有较高疗效。有研究报道,加巴喷丁和卡马西平应用于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治疗的临床效果均较好,但是在安全性方面,加巴喷丁的安全性相对较高,更有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5]。加巴喷丁治疗的作用机制可能为,该药物能够提高γ-氨基丁酸水平,从而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拮抗作用,对周围神经传导产生抑制作用,且该药物具有较强的癫痫抑制作用,在各类慢性疼痛疾病治疗中均具有重要效果。

除口服药物治疗外,神经阻滞也是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重要手段,有研究报道,经上肢臂丛神经注射罗哌卡因,能够有效减轻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上肢疼痛,缓解患侧关节肿胀,从而增强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据资料显示,在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治疗中,应用星状神经节阻滞能够起到较好的疼痛和手肿缓解效果,能够极大地增强患者的关节活动度,从而加速患者康复。星状神经阻滞通过其中枢作用和周围作用,能够维持患者的免疫功能、植物神经功能功能正常,改善局部组织血液循环,从而加速上肢功能恢复。在无禁忌症的条件下,肩手综合征患者使用曲安奈德等糖皮质激素药物,能够起到消除血管神经性水肿和减轻炎症反应的作用,通过与神经阻滞药物联合应用,能够有效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肩关节活动度。

(2)中医治疗

中医将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归属于“风瘫”、“痹症”的范畴,是中风后常见表现,中风患者机体机体受损严重、加之风痰阻络以及气血运行不畅,很容易出现手部肿胀、关节疼痛以及活动受限等情况。中医讲究辩证施治,中药和针灸是中医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常用方法,临床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中医治疗措施。

①中药治疗,在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治疗中,中药内服与外用均具有较高疗效,有研究学者认为,气滞血瘀、湿瘀互结以及肝肾亏虚是引发脑卒中早期肩手综合征的重要病机,其治疗应以祛邪通脉为主,可采用通络活血汤、益气活血汤以及补阳还五汤等方法治疗,以改善患者症状,促进肢体功能恢复。除了内服中药外,还可通过中药熏洗或熏蒸等方式,使药物能够直接作用于皮肤,改善细胞内环境,促进体内炎症吸收,改善局部微循环,提高解痉止痛和消肿的效果,且该治疗方法给患者造成的损害小,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患者更容易接受和認可。②针灸治疗,是临床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重要手段,诸多研究证实,针灸治疗具有操作简便、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少等优势,在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与其他治疗方法相比,针灸治疗能够通经活络,改善患肢微循环,促进患肢运动功能恢复。针灸治疗时选择养老、劳宫、天宗等穴位作为主穴,动静结合,选择合适的针灸手法,具有较高的疗效。据报道,选择外关、阳池等穴位,采用温通手法针刺,或采用交叉取穴的方式选择肩痛穴等穴位,应用平衡针刺法治疗,均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随着针灸治疗的不断改进,电针、浮针、温针灸等的应用也受到更多关注,电针能够叠加多种模式和频率,能够有效增强对肩和手周围肌肉的刺激,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有研究证实,浮针、温针灸等在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治疗中均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3)康复治疗

作为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重要方式,康复治疗的主要目的在于及早发现和治疗疾病,从而有效缓解症状,改善患者关节活动度,促进患者功能恢复。有研究指出,对脑卒中患者实施良肢体位摆放,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疼痛,加速血液循环,减少肩手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规范的良肢体位摆放,能够减少指关节和腕关节屈曲对神经血管的压迫,有助于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从而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另外,运动疗法和物理疗法在脑卒中患者肩手综合征治疗中较为常用,运动疗法包括主动和被动运动,运动过程能够打破疼痛-制动-活动障碍的恶性循环,从而改善患者症状。有研究报道,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应用Bobath技术和作业治疗等,有助于缓解痉挛给患者造成的损害,增加患者的活动时间,改善关节活动度,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从而促进患者康复[6]。热冷水交替浸浴是肩手综合征的重要物理疗法,用5~10℃的冷水和40~45℃的温水对患者实施交替浸浴,能够改善患者手部血管的舒缩功能,起到缓解疼痛和提高疗效的作用。另外,正压顺序循环疗法通过从远端到近端进行节律性充气按压,能够有效起到缓解患者疼痛和水肿的效果。随着治疗方法的不断改进,超声波治疗、神经肌肉电刺激等在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中均能起到较好效果。

3 结 语

总而言之,目前对于脑卒中肩手综合症的发病机制尚无定论,未来还需进一步加强研究探讨。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用于脑卒中后肩手综合症治疗的方法也更加多样化,临床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治疗,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志钢.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症的疗效观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5,31(14):18-19.

[2]仲 丽.中西结合分期施护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症疗效的影响[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5,36(10):101-102.

[3]李新启.中药内服结合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症临床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1,09(32):103.

[4]李爱霞,徐 峰.针药和用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症的临床效果观察[J].医学信息,2015,28(50):196-197.

[5]吴圣婕,雷 迈,谭 威,等.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病因机制及诊疗进展[J].广西医学,2015,22(07):953-955.

[6]马 越,李 澎.中风后肩手综合征临床研究进展[J].中华针灸电子杂志,2015,19(04):201-204.

本文编辑:李 豆


推荐访问:研究进展 综合症 发病 临床 机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