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机制
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完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机制

2022-10-27 20:18:02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从国际经验来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本质特征是依托特色农业生产和农村资源形成利益共同体,突出农民对二三产业的参与和利益分享。在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有的地方存在脱离农民主体、脱离特色农业生产和特色农村资源的倾向,出现融合项目的同质化现象,需要在未来建立和完善相关机制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进一步融合发展。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其实践早已存在,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阶段和升级版。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理论以产业融合、六次产业化、农业多功能性和价值链等理论为基础,最早来源于20世纪90年代日本农业专家今村奈良臣提出的六次产业化农业发展理念,认为农业发展要走一二三次产业融合之路。六次产业化的主体是第一产业,目的在于将农产品的附加值留在农村地区,使得农民分享来自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收益。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农业本身就具有多功能性,不仅有生产功能,也有生态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科普教育等功能,每一种功能都会衍生出多种业态。如果仅把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农业的生态、社会效益在市场经济中可能就无法实现,通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业的生态、社会效益就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得到实现,通过附加值的提升使得农民参与并分享到全产业链的增值。

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以农业生产为基本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新型经营主体为引领,以利益联结为纽带,通过产业联动、要素集聚、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将资本、技术以及资源要素进行跨界集约化配置,使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餐饮、休闲以及其它服务业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紧密相连、协同发展,最终实现农业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扩展、附加值提升。其本质特征是形成利益共同体,使得融合发展带来的农业附加值和就业岗位在农村地区内部化,突出农民对二三产业的参与和利益分享。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以特色农业生产为基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根基在农业,只有农业发展可持续,才能不断延长产业链条。日本与韩国等东亚国家和地区在推进六次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始终没有忽视对农业的扶持,同时强化政府严格监管,保障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农业生产者的权益最大化,对向农业投资的工商业资本进行严格审核,限制股份所占比例,保证农民在合作中的主动权。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以特色农村资源为依托。日本强调地产地销和一村一品;韩国规定50%的原料来源于当地或者是自己生产。因地制宜地挖掘农村地区丰富的特色自然资源或传统资源,实行差异发展、错位竞争,可以避免产业同构、同质化竞争,把优势资源、特色资源发展成特色产业、主导产业,打造区域品牌,提升产业竞争力。

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同样离不开农业生产,依托特色农业生产,可以有四种模式进行产业链延伸拓展,即农业内部产业重组型融合,以农业优势资源为依托,将种植業、养殖业的某些环节甚至整个环节联接在一起,形成农业内部紧密协作、循环利用、一体化发展的经营方式;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以农业为中心向前向后延伸,将种子、农药、肥料供应与农业生产联接起来,或将农产品加工、销售与农产品生产联接起来,或者组建农业产供销一条龙;农业与其它产业交叉型融合,将农业与生态、文化、旅游等元素结合起来,拓展农业原来的功能;先进要素技术对农业的渗透型融合,信息技术的快速推广应用,既模糊了农业与二三产业间的边界,也大大缩短了供求双方之间的距离,使得网络营销、在线租赁托管等新业态成为可能。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主要是:

一二三产业融合出现同质化倾向。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以特色农业生产为基础,以开发特色农村资源为核心,将产值和农业附加值留在农村并使得农民充分分享。当前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部分地区出现资本与劳动力对于农业的脱离。由于产业融合后在新的产业分工体系下,下游的厂商相较于农业体现出了更高的回报率,导致许多参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农业劳动力和农业资本出现弃农、离农倾向,导致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威胁。部分地方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项目同质性强,农业多功能挖掘不够,休闲农业、旅游农业以观光为主,文化传承、人物历史、风土乡俗等触及不多,高品位、多样性、特色化不足,雷同现象较为严重,缺乏差异化竞争和深度开发,抢资源、争市场过于激烈,导致资源过度开发、市场无序竞争。

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利益机制不够健全。农村一二产业联动中,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的联结程度有待增强,大部分企业与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尚未建立,企业与农业基地对接不够,带动本地农民增收的作用不明显。以休闲农业为代表的三产与农民的利益联接机制更为薄弱。一些地方出现了企业拿走更多产业利润,农户仍然以初级农产品销售为主,难以更多分享二、三产业利润的情况,从而影响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成为制约休闲农业发展的瓶颈。从世界范围来看,当前江苏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农村各产业之间融合度不够高、融合水平较低。产业融合链条短,以初次加工为主,高附加值产品比例较低;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够完善,龙头企业和农户在合作中地位不平等,合作诚信度还不够高,订单违约率较高。

政策措施之间联动性需要进一步提升。对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财政扶持存在不平衡情况,对农业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等公共领域投入不足,制约资源要素进入现代农业;土地流转不畅,受确权不到位、权能不完善等因素影响,扩大土地经营规模面临许多难题;经营人才缺乏,农村劳动力素质呈结构性下降,农业吸引人才难,培养后备人才更难;金融服务由于缺乏抵押物,融资难特别是中长期贷款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延缓了新业态的发展,增加了特色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加大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成本和风险。

优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需要进一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农民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主体,建立和完善农民与企业、合作社的利益联结机制,使农民通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真正得到实惠,增加收入。引导合作社发展,鼓励龙头企业和合作社拓展营销市场,支持合作社及联社在城郊建立农产品直销店,支持合作社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冷链仓储,增强合作社与龙头企业的利润创造能力;进一步完善订单带动、利润返还、股份合作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以利益共享为基础,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突出产品的差异化,通过建立品牌实现优质优价。引导推进农产品差异化建设,充分调动农民的智慧,注重发展和挖掘各地区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推出区域农产品品牌。加强对农产品品牌的保护,挖掘农产品品牌的历史、地理、传统、风俗等文化特征,寻找品牌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点,实现农产品與消费者之间的情感沟通,形成江苏农产品特色文化。建立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和品牌建设促进机构,开展农产品品牌推广活动,多层次、多渠道地展示江苏农产品品牌形象, 提高江苏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明确三产融合重点,培育农村新业态。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农业生产是产业融合发展的基本前提,发展农产品加工是融合发展的切入点,要推动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产品电商,鼓励发展农业生产资料网上直销。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农耕体验、康体养生、教育科普、文化节庆等价值。扶持创意农业发展,推动农业产品符号化、品牌化、仪式化,创新应用科技、人文、节庆等创意元素,因地制宜发展农田艺术景观、农业主体公园、农业节庆活动和农业科技创意。鼓励社区支持农业、农业众筹、个性化订制农业等新业态发展,开展农产品会员配送和集中配送服务。

完善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相关政策。划定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分类区域,出台江苏工商资本投资农业的负面清单,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进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的新品种研发,新技术推广,生产性服务,农产品加工、储藏、物流、销售、品牌建设等领域;秉承自由出入、规范经营的原则,强化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土地用途管制,建立有效的土地流转风险预防、控制和处置办法,探索形成工商企业与农户之间长效、紧密、公平的利益联结机制。

实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扶持政策。加强江苏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在村级层面的规划设计,在县市设立支持中心,指导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农业品牌建设,促进加工和销售,补贴开发新产品,开拓优质农产品销路,对新开展加工销售所需设施设备进行补贴,给予资金支持农业生产者与流通加工业者合作开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活动。

(作者分别系南京农业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农业大学金善宝农业现代化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推荐访问:二三 融合 完善 机制 农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