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民本思想对当今社会三个主体元素的渗透
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儒家民本思想对当今社会三个主体元素的渗透

2022-10-27 18:12:02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摘 要:深入剖析儒家民本思想的现实意义,探寻其与当代中国社会三个主体元素的内在联系,深入挖掘儒家思想中的精华,并阐发三个主体元素中的“以人为本”理念对儒家教育思想的扩张和渗透,证明我们倡导的“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理念的创新和远见。只有真正亲民、爱民,才能得到“民”的拥护,才能实现伟大的愿景“中国梦”。

关键词:民本思想 主体元素 人文关怀 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5-0086-03

作者简介:马玉珍(1971—),女,青海西宁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现在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工作。研究方向: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

一、儒家民本思想的意义

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身份的标志,它照亮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舞台、提升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品位。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传统文化是这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和精神杠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继承、弘扬和利用,不仅是这个民族发展的巨大的精神源泉,也是一个民族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儒家文化由孔子首创,经过了孟子、荀子的继承、发展和改造。孔子在周室衰微、礼崩乐坏的春秋大局中,适应形势,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它以“仁者爱人”的人道主义为根本出发点,强调人格独立,追求“中庸之道”和“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和社会理想。孔子主张惠民、富民、教民的“民本”思想。“民本”即以人为本,就是说,与神、与物相比,人更重要、更根本,不能本末倒置。孔子思想体系中强调“仁”,就是提倡人与人相容、相亲、相爱,由“爱亲”推及“爱人”,进而“泛爱众”。 儒家的民本思想对春秋之后各朝各代的政治、法律、思想的发展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当今社会的三个主体元素,即教育、企业管理、民生保障的扩张渗透绵延而深厚。

二、儒家民本思想扩张渗透于教育

以儒家民本思想为底色的儒家教育思想,有其自身的文化传统的价值,例如温故知新,学思并重,循序渐进,由博返约,启发诱导,因材施教,长善救失,教学相长,言传身教,尊师爱生……形成了比较系统、深刻的教学论、教师论、自学论与人才成长理论。要使这样丰厚不朽的教育资源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和国际文化大交流的趋势的需要,我们必须调整思路、改变观念,以长远的眼光来继承和弘扬儒家教育思想,丰富我们今天新的教育理念。

(一)以儒家思想“絜矩之道”反思今日教育

在人类文明进程中,“人之为人”的意识不断觉醒,关注个体生命的呼声不绝于耳,而存在于我们教育中的漠视生命的现象极其普遍,教育愿望和教育实际间存在涧壑,如何填涧埋壑,前提是要清醒地意识到教育手段、方法尤其教育思想的不到位,不能将教育目标流失在人格独立的边缘。

1.重认知轻情感。曾有一度我们的教育以学科为本位,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而不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

2.重教书轻育人。过去重分数轻品德的教育考察手段,炮制了很多冷血的高分匠人。学生缺少基本的人文素质,精神空虚、道德失范的现象严重,很多学生缺乏对弱者的同情,对生命缺乏敬畏,丧失了起码的道义感和责任感。

3.重结论轻过程。模式单一的教学手段无法展示学生的聪明才智,学生的个性因此无法发展,创造性思维和独立思考力及动手实践力都明显不足。

4.传统的教学是精英教育,目的是培养优秀学生,不注重其他学生的发展。学业后进的学生挫败感很强,自信心不足,扼杀了学生的天性,人际关系不和谐,甚至造成部分学生因过重的竞争压力而导致心理负担或精神障碍,使学生的人格和心理得不到健康的发展,为今后的发展埋下隐患。

(二)儒家民本教育思想和今日教育理念的对话和融合

今天的教育改革,尤其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沿承儒家教育思想的民本思想,强调个体价值,尊重个体生命,提倡身体的积极参与。学生通过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的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

儒家民本教育思想和今天教育理念的对话和融合,以“以人为本”的理念去观照生命,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激发学生生命的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关注学生的需要、兴趣、体验、经验、困惑等,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培养方向由现实的应试需要指向以终身学习为基本任务。总之,教育注重人文观照的作用才能切实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三、儒家民本思想扩张渗透于企业管理

儒家思想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态度上,强调人与人之间相容相亲、宽人律己、关系和谐。优秀的中国企业管理理念——“以人为本”须取法于儒家民本思想。

(一)“以人为本”是摆正管理者、被管理者关系的前提

“以人为本”的核心在于充分尊重人的价值,摆正管理者、被管理者的关系。要想使产品受到欢迎,前提是要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真正做到与企业同心同德,其关键在于员工能否分享到来自企业的实惠。改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过去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或者上下级关系,而应该是彼此需要、关系平等。

(二)民本思想是推行“选贤与能”的关键

亲贤远佞是选人用人的基本原则,而民本思想则是推行“选贤与能”的关键。

《大学》引述了《尚书·秦誓》里的一大段话:“昧昧我思之,如有一介臣,断断猗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是能容之,以保我子孙黎民,亦职有利哉!人之有技,冒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达是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因此,有仁德的人会把这种容不得人的人流放,把他们驱逐到边远的四夷之地去,不让他们同住在国中。这说明,有德的人要爱憎分明,发现贤才而不能选拔,选拔了而不能重用,这是轻慢;发现恶人而不能罢免,罢免了而不能把他驱逐得远远的,这是过错;喜欢众人所厌恶的,厌恶众人所喜欢的,这违背人的本性,灾难必定要落到自己身上。所以“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管理者必须要有识别人才的慧眼。

例如《左传》中作者倾尽笔墨刻画的贤臣子产,因为他的宽厚、雅量以及公私分明致使政绩卓著,当然也因为他身居重位凭借自身的德智发展国力,在群雄争霸中让他的国家——小小的郑国有序地发展。同样在《左传·哀公二十四年》中有“闰月,公如越,得大子适郢,将妻公,而多与之地。公孙有山使告于季孙,季孙惧,使因大宰嚭而纳赂焉,乃止。”这是一个遗臭千年的奸贼佞臣——正伯嚭,据载伯嚭曾逃难仕于吴,得到吴王宠信,屡有升迁,直至宰辅。伯嚭为人好大喜功,为一己私利而不顾国家安危,内残忠臣,外通敌国,使吴越争雄中的吴国在拥有绝对优势的条件下,丧失有利时机,逐渐走向衰败。对这个害贤祸国之人,孔子弟子子贡评论道:“太宰否用事,顺君之过以安其私,是残国之治也。”这就是管理者用人失当的后果,值得企业管理者鉴戒。当然我们也看到了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是针对管理者的“德”而言,缺失了对普通人群的自觉性的要求,旨在以“明君”“贤臣”的上行下效、以身作则来改良社会风气,这一点有待弥补缺漏,加强民众“德”的建设。

在儒家的治理目标中,始终贯彻着人本主义的精神,把民众的生存、欢乐与疾苦放在重要的地位。要想企业人才云集,发展迅速,要以儒家民本思想为“絜矩之道”形成企业管理文化。故“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其业必昌。

四、儒家民本思想扩张渗透于民生保障

《汉书·郦食其传》云:“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民以食为天”成了农业落后、生产力低下、荒年征伐频繁的历朝历代的立国之本。儒家思想中强调的 “惠民”“富民”“安人”的前提是先要满足人民 “食” 的需要,这是人得以生存的基础,也是社会稳定的前提。先贤早就论证了如果统治阶层能藏富于民,使人民“乐岁终生饱,凶年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来维系民心,国必昌。“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墨子指出:“民之所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墨子·兆乐》)如果到了民众不能生存的地步,政权便难以巩固。

(一) 以民本思想为基底的“民”的地位的提升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强调民贵君轻;荀子也有舟水之喻的民本思想,对“民”的价值和作用有极大的认可;孔子提出“学而优则仕”的口号,对平民参与政治予以鼓励。

当今社会“民”的地位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人民真正当家作主,实现了人民的主人翁地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切实改进工作方法,坚持眼睛向下看,身子往下沉,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到基层去、到一线去,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中培养和增进爱民、亲民、为民的感情,提高做群众工作的本领。要注意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只有将心比心,才能换取真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良策”。习书记还提出“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看得见、摸得着,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必须重实效。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以儒家思想“絜矩之道”加强民生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健全

孔子看到了富人的聚敛和不义与百姓穷苦之间的矛盾,主张爱惜民力,轻徭薄赋。“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

民本思想表现为民生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如此按照制度和法律法规所保护的利益、按照法的调整机制、法的价值取向才能使每个社会成员个体的利益得到真正保障。儒家提倡“德政”,只有成德的人方可领导与建造一个和谐的社会。民生保障制度的建立是真正把人当人看待的本质反映。“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社会是孔子理想中的社会,他对人民有真诚的同情。今天我们将民生保障作为社会正义的主旋律,大力推进社会和谐发展。

儒家文化千百年来根植于中国人心中,历史洪流推动着文明的进程,中国人心中的价值体系、为人处事的原则和从政、从教、从商等思想无不在“儒”文化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儒家思想有其所处时代的显著特征,但我们必须承认儒家的重民、爱民、惠民思想对于现实社会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它的民本思想恰恰是我们今天从事教育、企业管理、民生保障所需要并倡导的。

参考文献:

[1]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0.

[2]程树德.论语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

[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

[5]焦循.孟子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7.

[6]韩高年.先秦文学研究的新收获——以《周秦文学编年史》的编撰为中心[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8,(4).

[7]方朝晖.春秋左传人物谱[M].济南:齐鲁书社,2001.

[8]班固.颜师古 注.汉书·郦食其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0.


推荐访问:儒家 民本 渗透 当今社会 主体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