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德育渗透方法初探
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德育渗透方法初探

2022-10-27 13:24:01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以学生为主体的上网人群日益增多,网络正日益改变着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也被赋予了更高的要求。但长期以来,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渗透德育普遍采用的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整个教学过程缺乏生机与活力,“教师讲得累,学生听得也累”,结果往往是“道德停留于口头,品德停留在笔头”。

因此,要使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渗透德育在学生成长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就必须改进传统的德育渗透方法,努力提高德育实效。但对于这门新兴的学科如何渗透德育,目前可资借鉴的具体资料仍然很少。经过一系列的探索,笔者认为可以灵活采用以下六种基本方法。

一、说理诱导法

说理诱导是学生获取道德认知的主要来源,可以将系统性、有针对性的道德观念或准则通过教学传播给学生。对学生道德发展的研究表明,学生在不同的道德良心上的获分情况,与说理诱导的方式呈正相关。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可以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使学生弄清道理,辨别是非善恶,提高思想认识。

案例:在学习计算机知识产权时,教师先介绍信息技术知识产权条例,然后用鲜活的案例告诉学生擅自拷贝、伪造软件、非法租用、利用电子公告板(BBS)盗版、利用只读光盘盗版等各种盗版行为对社会的危害性,最后让学生作表态发言。

反思:软件是计算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软件难以创作却极易被复制。通过介绍法规、分析不正当行为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可使学生懂得:未经软件著作人同意,复制其软件的行为是侵权行为,侵权者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鼓励学生自觉使用正版软件、反对盗版软件,使学生加强计算机法制观念,使学生认识到作为使用者有责任维护软件开发者的权益,自觉抵制盗版软件。实践证明,对于像知识产权、网络文明公约等规范类知识的学习用说理诱导法效果较好。

二、讨论法

讨论法是柯尔伯格提出的一种道德教育模式,这种模式通过道德两难故事,由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道德情境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从而达到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目的。实践表明,采用这种道德教育模式,学生的道德发展效果比较明显。

案例:教师以校园网上的BBS作为载体,组织“上网的利与弊”主题辩论会;并以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明白网络的用途,强化了网络道德教育,也为学生提供了许多有意义的网站网址(如知识性的、新闻类的、教育类的等),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分析:网络信息庞杂多样,中小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很容易受到网络的负面影响,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既要利用因特网辅助学习、又要防范不良信息的侵害是所有信息技术教师面临的艰巨任务。中小学生有许多心里话不愿当面倾吐,但在BBS中可以畅所欲言。让学生通过网络交流,自主地、深刻地认识网络道德,是一种较好的德育方法;教师作为参与者而不是师者身份参与讨论,是一种较好的策略。通过讨论,不仅能够教育和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为生活和学习服务,还能让学生明白网络也是一个“虚拟社会”,明白网上活动也要遵守相应的交往准则,既不能阻碍信息交流、传播不良信息,更不能目无法纪地破坏网络安全甚至危害社会。

三、示范法

这是一种观察学习法。观察学习是心理学家班杜拉(A.Bandura)提出的,他认为,道德行为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而改变。教学中,在学生面前呈现一定的道德规范,让学生敬仰和模仿范例,以正面人物去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鼓励学生学习先进,争当先进,赶超先进。

案例:教师向学生介绍我国目前所使用的应用软件和计算机硬件情况时,学生发现大部分软硬件是由外国研发的,比如软件office系列、编程语言、图形处理软件、工程控制软件,硬件中央处理器、显卡芯片、主板芯片、硬盘等等。中国大陆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中占有率很少,大部分市场被美国、日本、德国、台湾等国家或地区占有。为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介绍裘伯君、王江民等国内软件开发界的著名人物。

分析:介绍计算机的软硬件发展概况,使学生明白我国计算机产业还很薄弱,让学生看到差距,产生危机感,激励学生从小立志为国争光。而此时向学生介绍裘伯君、王江民等国内软件开发界的著名人物,为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此案例,是借裘伯君、王江民等著名人物的榜样,激励学生上进。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技术教师自身对学生也具有一定的示范性,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时,一定要注意自身行为的规范性,以免影响学生不良信息技术使用习惯的形成。

四、实践锻炼法

按照一般道德行为的培养方式,教学中可以设计出一定的道德解释情境,让学生做出道德判断及道德抉择,最后形成道德行为。教师根据德育任务精心组织各种实践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训练学生成为具有优良品德行为习惯的一种方法。

案例:在学习网页制作时,把学生分成几个组,要求各小组成员以“环保”为主题,共同完成一个主页的制作。学生找来了很多制作该网页所需的资料、图片等,然后制作成网页,效果非常好。

反思:计算机技术在打造“地球村”的同时也会对人际关系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据报载,有学生因迷恋于网络或游戏,缺乏与同学的交往,在感到孤独时仅仅与计算机交流思想,以至于发展为严重的心理障碍。未来社会,人与人的交往日益紧密,但竞争与合作同在,我们一定要学会善于与人合作,要能组织、协调各种力量。在网页制作过程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小组成员相互学习、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相互沟通,从而体会到了合作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提高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此外,与人协作的精神还会产生一种和谐亲密的人际环境,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五、情感陶冶法

这种方法是“移情”效应的综合运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情感和环境的因素,以情染情、以境触情,以境陶情,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熏陶、感化、冶炼。主要方式有:创设活动情景进行陶冶教育;通过托物言志进行陶冶教育;利用课堂教学进行陶冶教育;借助音乐、美术、电影、电视等艺术手段进行陶冶教育。

案例:安排学生观看信息技术渗透到各行各业的现状资料片,并结合课堂教学,介绍信息、信息处理等概念、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应用。

反思:通过观看录像,渲染气氛,增加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感性认识,有助于了解信息技术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让学生明白学习信息技术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提高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

六、自我教育法

学生通过学习、交往和活动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方法。人的自我教育表现在知、情、意、行等各个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对自己的行为价值进行分析、鉴定,正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并在实践中自觉锻炼和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

案例:为了提高中小学学生信息技术德育的实效性,信息技术教研组与政教处联合开展了“参与网上活动的感受”、“游戏的利弊谈”等主题的学生征文评比活动。

反思:一切德育措施、情景都应该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充分发展而选择和设计的,在特定的情景中,通过各种方式充分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来思索自身的问题。把学生当作发展中的独立的人,把自我教育的权利还给学生,从而使德育成为学生一种自主选择的活动。学生征文评比活动正符合了上述了要求,这种方法不失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渗透德育的一个新方法、新路子。


推荐访问:信息技术 中小学 初探 德育 渗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