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历史意义
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历史意义

2022-10-23 16:30:05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收入分配理论等方面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指导我们实现跨世纪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科学指南,对中国经济建设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内涵意义

中图分类号:F091文献标识码:A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其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直接渊源是毛泽东经济思想,目前其主要构成部分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经济理论,以及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领导集体在经济理论方面的创新成果。其主要内涵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理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从实际出发,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认识,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党的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经验,特别是总结了十四大以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验,把“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定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最新认识和历史性飞跃 。

社会主义分配理论。主要包括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坚持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既反对平均主义,又防止收入差距过大,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包括: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农村双层经营机制等。

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理论。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关于发展的思想和理论非常丰富。长期以来,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我们党不断探索和研究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问题,取得了重要成果。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的理论。实行对外开放和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包括以下原则:一是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二是强调经济全球化作为一个客观进程,具有二重性;三是要正确处理对外开放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历史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集中体现和最新成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有着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和发展趋势进行系统研究的经济科学,其理论意义主要体现在:

2.1.1 概括和总结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经济实践经验,并上升为理论。党的十一届三种全会后,以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建国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过程中,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等人的积极思想成果,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推进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促进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道路,确立了包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新型工业化道路、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等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

2.1.2 揭示了现代中国经济发展和运行的规律,确立了基本经济范畴,形成了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较为完整的经济学说。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在研究和揭示中国经济发展的特征和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旨在指导中国经济发展的一系列理论。它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其主要内涵包括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理论,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除了以上的内容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建立创新型国家的理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政府职能和政府调节的理论等也都是很重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生产、分配和交换等主要环节,以及基本制度、经济体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等主要方面。以分析中国的实际问题为基础,研究领域涉及到社会生产关系、生产力、政府管理、人与环境等等诸多方面,逐步成为了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济学说。

2.1.3 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与时俱进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集中体现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的立场或价值观、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分析框架以及基本的制度规范。但是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特有主题、活的灵魂和不竭的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光辉历史、系统经验和丰富的实践,它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又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新的伟大实践,不断推动着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2.2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和改革是我国现阶段的两大主题

社会主义经济增长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实践意义主要体现在:

2.2.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指明了现阶段中国经济制度的根本性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可靠的经济基础。新中国建立后,通过“三大”改造,我国确立了公有制的基础地位,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从实际出发调整和改革了我国的所有制结构,逐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中共十五大报告正式明确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同时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两个基本原则,十七大报告强调,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指明了现阶段中国经济制度的根本性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可靠的经济基础。

2.2.2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为我国经济体制找到了正确的方向。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改革模式,是关系到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在1979年,邓小平就指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第三代领导集体正确地把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具体化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就解决了关系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性的重大问题,回答了社会主义能否与市场经济结合,怎样结合的问题,直接而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各个领域的深入。从此,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把非公有制经济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范围,确立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地位,使非公有制经济能够与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平等竞争,这更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也反映了现代经济发展的趋势和要求,突破了把公有制实现形式作为社会主义制度属性的传统观念,提出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并不影响公有制性质的新观点。这为探索公有制实现形式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也对如何使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2.3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下,深化了一系列配套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第二代领导集体的率领下,我国的各项改革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由于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反复探索,不可能一步到位。因而也就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把计划与市场的关系理顺,虽然十四大之前也曾提出“ 计划经济为主, 市场调节为辅”,但对于哪些方面由计划调节,哪些方面由市场调节,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如何衔接等一系列问题却没有给出明确答案,因而使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 在实践中也不可能有综合配套的改革方案,这直接制约了改革的进程。党的十四大以来,第三代领导集体不仅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且勾勒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这使我们的改革彻底摆脱了计划与市场的两难选择,从此开始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施一系列综合配套改革。例如推进国有企业的制度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国有企业改革方向,提出一系列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提出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具体途径,深化农村改革使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指明了方向;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和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宏观调控体系;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此外,还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等若干配套措施,这些措施相互依托,相互作用,从而全面地、整体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深入发展。


推荐访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历史意义 理论 经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