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源性消化不良的疗效分析
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源性消化不良的疗效分析

2022-10-23 11:42:02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摘要] 目的 观察自拟中药汤剂结合西医治疗胆源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60例胆源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用中医汤剂治疗,并观察两组的疗效及副作用。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92.3%,对照组有效率为71.8%。结论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源性消化不良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关键词] 胆源性消化不良;中医;西医

[中图分类号] R575.6;R25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10-96-02

消化不良从病因上划分,可分为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 dyspepsia,FD)和器质性消化不良(organ dyspepsia,OD)。随着罗马Ⅲ标准(2006)的公布,FD成为目前消化不了的研究热点,相对器质性消化不良则缺乏诊疗指南,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欠缺,为此笔者采用自拟中药汤剂治疗胆源性消化不良,疗效尚可,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确诊胆源性消化不良患者78例,其病因构成为慢性胆囊炎32例,胆石症23例,胆囊切除术后19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2例,胆囊息肉2例。入选标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定期来院复诊;年龄18~75岁;观察前两周内未服用对药物疗效评定有影响的药物,包括各种酶制剂、利胆药及其他促胃肠动力药。排除标准:排除严重肝肾疾病、心功能不全、糖尿病等严重并发症,排除消化性溃疡等严重胃肠疾病;排除恶性肿瘤患者;排除孕妇及哺乳期女性。

78例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治疗组)和常规西医治疗组(对照组)各39例。治疗组男22例,女17例;平均年龄(52.4±13.9)岁;病程1.8~13年,平均(6.4±2.4)年;对照组男21例,女18例;平均年龄(51.0±12.8)岁;病程2.0~15.1年,平均(5.7±3.1)年。两组患者性别比、年龄、病因、病程、病情程度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对症治疗并给予消炎利胆片(广州白云山中药厂,Z44022243),3次/d,4片/次,疗程为4周。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治疗,由柴胡疏肝散合越鞠丸化裁而成。方药组成:柴胡15 g,香附15 g,苍术12 g,黄芩12 g,炙半夏9 g,川芎6 g,当归15 g,杭白芍15 g,麦芽15 g,鸡内金15 g,节菖蒲15 g,枳壳12 g。根据症状可酌情加减:脘腹痛者加延胡索12 g;痰多加瓜蒌12 g;火重可加黄连9 g;口苦咽干伴有苔黄腻者加茵陈18 g;血瘀重加桃仁9 g、丹参15 g;呕吐、恶心者加砂仁10 g;泛酸嘈杂重者加乌贼骨15 g。每日一剂,水煎早晚两次空腹服,疗程为1个月。

两组患者进行饮食要求:患者进食不可过饱或过饥,忌食辛辣研究,以清淡易消化的淀粉性食物为主,适当补充维生素或纤维素食品减少高蛋白、高盐、高脂肪食物量的摄入。

1.3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均在入组后及疗程结束后进行消化不良症状评分,各症状分级由专人详细询问如实填写,并观察患者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等指标。

1.4 疗效标准

因胆源性消化不良缺乏疗效标准,笔者参照《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的疗效评定标准[1],采用记分法,所有症状分为轻中重3级,主症依次记2、4、6分,次症依次记1、2、3分,无症状记则记为0分。

根据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计算方法疗效[2]:治疗疗效指数 =(治疗前症状积分-治疗后症状积分)/治疗前症状积分×100%。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疗效指数≥60%;有效:临床症状减轻,疗效指数≥30%~60%;无效:临床症状无减轻甚至加重,疗效指数<30%。

1.5 统计学处理

采取SAS7.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计数资料采用x2,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效果比较(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表2)

2.3 不良反应

两组治疗后的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等均无异常变化,亦未见其他特殊不良反应。

3 讨论

胆源性消化不良是消化科常见病之一,其由于胆汁排泄不畅、胆道动力不足,引发胃肠功能紊乱,多表现为右上腹疼痛和右侧腰背部疼痛,上腹饱胀、便秘或腹泻。西医主要采取对症、对原发病的治疗,以促进胆道动力的恢复,促进胆汁分泌及排泄,但效果欠佳,其常见原因多见于慢性胆道疾病,如胆囊炎、胆石症等[3]。中医没有本病名,目前多认为本病属中医学“胃痛”“胃缓”“痞满”“嘈杂”等范畴[4-5],《伤寒论》指出“满而不痛者,此为痞”,笔者认为其病机多与脾虚胃热、肝胃不和、气机升降不调等有关,属虚实夹杂之证。笔者认为本病病位在胃,但与肝胆密切相关,肝胆脾胃功能失调均可致气滞,升降失职,脾胃赖于肝胆的疏泄条达而升降如常[6]。如《读医随笔》曰:“凡脏腑十二经之气化,皆必籍肝胆之气以鼓舞之,始能调畅而不病。”

笔者采用柴胡疏肝散合越鞠丸化裁,柴胡疏肝散为《景岳全书》之良方,主治肝郁气滞导致的脘腹胀满等诸症,越鞠丸的功用行气解郁,吞酸呕吐,胆为奇恒之腑,以降为顺,以通为用,多种原因均可导致肝的疏泄和胆的通降功能不调。方中柴胡、川芎疏肝解郁,香附清热利胆,黄芩清热解毒,清上焦之火,配苍术以燥湿和胃,枳壳宽中理气,消痞除胀,半夏健脾化湿,并能降逆止呕,“久病必瘀”则以当归、杭芍活血化瘀,行气消积止痛,以增强理气化滞,麦芽、鸡内金消食除积,全方共用疏肝利胆、清热止痛。诸药和用,则寒温并用,升降得调,效果满意。

笔者根选用中药方剂治疗胆源性消化不良,患者症状积分明显下降,疗效确切,总有效率达92.3%,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30.

[2] 廖艳林,常城.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52例[J].江西中医药,2010,41(7):35-36.

[3] 黎文新.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源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0,2(16):42.

[4] 莫璐丽.疏肝健脾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78例疗效观察[J]. 中国医药导报,2011,8(33):117-118.

[5] 庄勇.香砂平胃散合四逆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78例临床观察[J].现代医院,2010,10(2):72-73.

[6] 黄宁新.胆舒治疗胆源性消化不良临床意义的探讨[J].中国基层医药,2005,12(8):1099.

(收稿日期:2012-03-25)


推荐访问:疗效 中西医结合 消化不良 治疗 分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