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我国社会学研究方法综论
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近十年我国社会学研究方法综论

2022-10-21 08:06:02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摘要:我国社会学自恢复学科建制以来,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在研究方法上仍然存在缺乏统一规范、不够本土化等问题,这就阻碍了学科内的沟通,影响其解决实际问题的效力。通过对483篇有关社会学研究方法论文的统计和分析,可以发现十年来我国社会学研究整体层面的一些优势和不足。

关键词:社会学研究;方法;综论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5X(2006)03-0092-05

风笑天先生曾在其《社会学方法二十年:应用与研究》一文中把1979年到1999年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分为“学习”、“实践”、“提高”三个阶段。如今跨入21世纪的中国社会学研究方法已经在“提高”的基础上有了更加长足的进步,因此,分析近十年我国社会学研究方法,总结成就、经验与不足,对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以及社会学中国化的进程,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笔者选择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主办的《社会学研究》和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社会学》两种刊物,并以其中所有有关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文章为样本,进行内容分析,逐一研究了它们所用的具体方法、研究主题与地域等内容,并做了初步的统计。由于这两种刊物是国内社会学界的权威刊物,因此选择其中发表的文章作为样本具有很强的代表意义,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发展脉络和研究水平。

一、社会学研究概况与分析

从1994年至2004年的《社会学研究》和《社会学》中共摘录出关于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文章483篇,其中《社会学研究》中有174篇,《社会学》中有309篇。

(一)研究方法的视角

社会学研究有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宏观和微观具体是指社会学研究的两个关注点,其中关乎国计民生的社会事实、政策措施的文章被归为“宏观”一类,有关个体生存状态、社会运行体系的一小部分的文章,被归为“微观”一类),它们分别从各自的角度展示着社会和历史。目前在我国的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宏观视角的使用频率约为58.0%,微观视角的使用频率稍少,约为37.3%。(见表1)由于“社会学研究方法”一词所涵盖的意义很广,所以有少许文章的内容过于分散,无法做出分类,这也是“宏观”和“微观”二者所占百分比之和不到100%的原因,在后面的总结中也同样遇到了这个问题,特作此说明。

由表1可以看出,宏观视角在我国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占有较大的比重,笔者个人认为这与我国国情有关。我国正处于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之中,需要大量的宏观分析来做整体性把握,并且使用微观视角进行研究要受到更多的客观条件制约,因此,可以把“宏观视角所占比重很大”作为我国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特点之一。

(二)研究对象的层次(分析入手点)

研究对象的层次分为“整体”和“个体”两个部分。(整体和个体的归类是从社会学研究的分析人手点来划分的:分析的对象是3人以上的群体,则被归为“整体”;分析的对象是单个的个人,或把多个研究对象独立并分别进行分析则被归为“个体”。(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我国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大多数都是整体,大约占到61.3%,以个体作为研究对象的只占到32.9%。由于用整体来说明问题更具有代表性,只是在少数情况下需要以个人为研究对象,如个案研究,深度访谈等等,所以,“以整体作为研究对象的情况较多于以个体为对象”也是我国社会学研究方法的一个特点。

(三)研究的性质

社会学研究从性质上可以分为解释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和探索性研究。(见表3)它们从不同的侧面给各种社会现象做出合理的说明。

由表3可以看出,描述性研究与其他两种性质的研究相比占有绝对的优势,占55.5%,解释性研究占34.6%,而探索性研究仅仅占到3.9%,这也是我国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值得重视的一个特点,即“描述性研究是主体,探索性研究则很少”。

(四)研究的时间跨度

时间跨度包括横剖式和纵贯式两种。(见表4)

横剖式所占的比重(70.8%)远远高于纵贯式(17.6%),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笔者认为在于纵贯式研究要耗费大量的物力、财力、精力和时间。除了研究特别需要,横剖式研究还是大多数研究者的选择。由此,“时间跨度以横剖式为主”,是我国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又一重要特点。

(五)研究的地城

我国社会学界一直倡导社会学的中国化,因此就需要根据中国国情进行大量的实地研究,对地域的要求也很多元化,从乡村到城镇,从国内到国外,无处没有中国社会学工作者的足迹。1986年一1996年社会学实地研究的统计结果显示,“我国的实地研究多选择在农村进行,以研究农村的各种社会事实为主(农村56.4%,小城镇25.5%,城市18.2%),而同期的国外社会学实地研究却更多地显示了对城市社会问题的关心,这是西方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由于城市化进程过快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的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虽然这个结果是针对“实地研究”得出的,不能代表“社会学研究方法”这个整体,但是实地研究也是社会学的主要研究手段之一,因此也有一定的代表性,这样我们就可以把近十年的研究方法涉及的地域情况做一对比。(见表5)

由表5可以看出,近十年我国社会学研究的地域集中在城市,大约占到30%,其次是农村,占到18.4%,小城镇则占比例最少,大约5%。表5中“整体地域”是指文章的研究对象并没有具体到城市、农村或城镇,而是泛指全国、全省等范围,比如2000年2月《社会学研究》中的《单位组织中的资源获得》;而“其他”是指做宏观分析而没有体现地域的文章,比如2000年6月《社会学研究》中《对当代中国社会学经验研究以及研究方法的分析与反思》。综上所述,我国社会学研究地点的重点已经由农村转向了城市,这是我国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又一特点,也是一项重大转变。对城市社会问题的关心,也从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加快。

(六)研究的具体操作方法

从表6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1.调查研究是我国社会学研究方法中使用最多的方法,占69.6%,其中又以抽样调查所占比例最大,占61.3%,而个案调查和普查所占比例非常少,分别占7.7%和0.6%。2.实地研究的比重次之,大约占19%,但也没占到调查研究的1/3,其中观察法占9.7%,访问法占8.9%,量表法占0.4%。3.文献研究所占比重较少,大约占16.8%,在研究中文献的引用率非常高,它是对所研究的问题最有效的证明之一。4.实验研究并无一例,这和实验研究所需要的极高的设备、环境要求以及可信度不高不无关系。由表6可见,我国的社会学研究方法的最后一个特点是,它是以调查研究为主的,总数占到所有方法的2/3还多。

(七)研究的主题

笔者通过对这483篇社会学研究方法文章的总结,得

出表7,这些研究主题的划分并不是科学意义上研究领域的划分,只是对某些相对集中的研究主题的总结和提炼。

1.社会问题是近十年我国社会学研究方法关注最多的领域,占总数的37.9%

我国正处于飞速发展之中,无论政治、经济、文化还是国民生活相比上世纪都有很大幅度的提高。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好的一面,难免就会有不好的一面,伴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突显出来,结合社会的需要,更多的社会学研究开始针对社会问题进行。1986年一1996年社会学实地研究对社会问题的研究只是少数,并且只集中于两个问题,一是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农民工问题,一是农村社区中宗族与宗教研究。而近十年针对社会问题进行的社会学研究有了更大的发展,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①近十年我国社会学对于农民工问题的研究仍不乏其例,占据重要地位,如唐灿、冯小双的《“河南村”流动农民的分化》、周大鸣的《“广州外来散工”的调查与分析》;①有关青少年的问题受到重视,对于该问题的研究如黄成荣的《中国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现象以及成因——兼与大陆青年问题学者商榷》、张毅的《中同7-12岁儿童失学状况分析》;③妇女以及女权问题已经更多地进入人们的视野,在这方面的研究也逐渐多了起来,如张秋俭的《女性就业现状与前景》、李银河的《中国女性的性观念》等;④有关社会与道德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社会学家们对这些问题做出了精辟的分析,如张仙桥的《公厕问题与公厕革命》、冷观的《中国人的失落:经济发展中分化的国民意识》;⑤环境问题也受到不小的关注,这不仅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如卢淑华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社会学研究——本溪市的环境污染与居民的区位分布》、胡荣的《厦门市居民生活质量调查》。

2.“社会变迁与现代化”位居次席,占总数的16.1%

近十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变迁速度加快,探讨我国社会变迁尤其是改革带来的农村地区社会变迁的动因、过程以及出现的问题的研究也逐渐增多,其中涉及的问题主要是以下四点。

①农村社会结构变迁。如王晓毅的《村庄内外——温州宜一村调查》、张雨林的《从苏南的一个村庄看社会全面发展问题》;②农村城市化问题。如张锋等的《城市化建设的第三条道路——济南市北源镇发展第三产业实现城市化的研究报告》、李培林的《巨变:村落的终结——都市里的村庄研究》;③社区的发展。如王雅林、张汝立的《农村家庭功能与家庭形式——昌五社区研究》、王铭铭的《小地方与大社会——中国社会的社区观察》;④网络社会的崛起。近年,网络日益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使得虚拟社会蓬勃发展。白淑英的《BBS互动的结构与过程》、唐丽的《网络的生产——以一个地方性黑市经济的演化为关键案例》对此进行了研究。

3.“学术总结”总共46篇,占总数的9.5%

社会学研究不仅仅在社会生活中进行,同时也对各种理论、流派、成果进行分析、评价和归纳,这些研究者大多都是社会学界的权威人士。如风笑天的《社会学方法二十年:应用与研究》,李冬莉的《简评典型组讨论方法的应用》,风笑大、田凯的《近十年我国社会学实地研究评析》等。这些文章从另一.个角度阐释了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使我们能够从宏观上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社会学研究方法。

4. 农村生活的话题总共40篇,占总数的8.3%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数的绝大部分,农村生活自然会成为社会学研究关注的焦点。该项本可以归为“社会变迁与现代化”、“乡镇建设与区域发展”等类,但笔者考虑到这部分文章的数量较多,加之其中一部分硬分为其他类别有些牵强,因此把这些文章如王铭铭的《一个中国村落中“福”的概念》,麻国庆的《宗族的结合与人群结合——以闽北樟湖镇的田野调查为中心》,郭正林的《当代中国农民政治参与的程度、动机以及社会效应》等归类为“农村生活”。在统计中可以发现,反映农村生活的文章,其研究地点大多集中于我国东南经济发达地区,如苏南、浙南、闽南以及广东南部的乡村。

5.“乡镇建设与区域发展”总共39篇,占总数的8.1%

小城镇研究是我国社会学恢复以后一直倡导的影响较大的研究,它是费孝通倡导的由乡村——城镇——区域这样一个研究视野的拓展,而区域性的发展也是近十年我国社会学研究所关注的主题。比较有影响力的有胡福明的《苏南现代化研究》,李鹤鸣的《三峡库区移民社会生态类型初探》,张敏杰的《“温州第二次创业”考察》等。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乡镇与区域的发展问题所关注的焦点仍然集中于我国东南部经济发达地区。该问题之所以受到关注,与我国农村社区需要发展的客观现实不无关系。在以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乡镇(或区域)发展问题还将会是我国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6.家庭婚姻方面的研究总共19篇,占总数的3.9%

城市社区的家庭婚姻的社会学研究主要集中于离婚现象、性观念、家庭暴力、经济与婚姻状况问题,而其中又以针对上海市婚姻状况的研究居多,如徐安琪的《父母离婚对子女的影响及其制约因素——来自上海的调查》、《家庭暴力的发端——上海夫妻攻击行为的现状及特征》。这方面研究在农村社区则集中于农村家庭组织、家庭结构变动的研究,如王金玲的《非农化与农民家庭观念的变迁——浙江省芝村乡调查》,陈益龙的《户籍隔离与二元化通婚圈的形成——基于一个城郊镇的分析》。

7。有关社会保障与社会保险和人口问题的文章分别为15篇、10篇,分别占总数的3.1%、2.1%。

社会保障与社会保险逐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有关这方面的文章主要集中于对养老和贫困人口状况两方面问题的研究。如刘书鹤的《我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看法及建议》,唐均、朱耀根、任振兴的《城市贫困家庭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支持网络》等。人口问题则主要关注由人口迁移和流动等引出的问题,如乔晓春的《从“五普”数据分析城市外来人口状况》,严善平《中国九十年代地区人口迁移的实态及其机制》,杨桃源的《都市里的编外村:北京市外来人口聚居区采访实录》。

8. 对民族问题的研究共8篇,占总数的1.7%

对于民族问题的社会学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问题。

①民族文化。如庄孔韶的《北京“新疆街”食品文化的目控过程》;②婚姻。如徐平的《西藏农村的婚姻家庭};③民族地区的发展。如王金洪的《社会现代化并非是遥远的神话——西藏山南地区社会发展状况调查》;④民族的组织制度。如刘援朝的《云南元江县白族的宗族组织与制度》;⑤民族交往。如马宗宝的《银川市区回汉民族居住格局变迁及其对民族间社会交往的影响》。

二、总结与评价

笔者根据对近500篇论文的整体浏览。总结出近十年我国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几点发展和进步。

(一)针对社会的发展状况和现实社会问题的研究有所

增多,对社会问题的研究成为近十年社会学研究的主题

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带来了众多的社会问题。张华的《城市青年生存状况与社会需求研究》和郑洁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大学生就业——一个社会资本的视角》通过对样本的调查分析,考察了社会的发展带来的众多问题、对人们的影响以及人们是如何应对这些影响的。

(二)对各种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合理使用,使很多文章难以单纯地归为某一类

如使用宏观的理论视角,具体分析采用个案进行研究;又如描述性、探索性研究相结合,同时使用合理的时间跨度;再如观察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的结合使用。具体来说,对社会养老问题,有的研究者采用样本分析,对样本进行调查,有的研究者选择个体进行深入访谈,有的研究者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对两代人的养老问题进行对比。这使研究者对问题的分析更加精辟,也更具有说服力。

(三)电脑的普及应用让社会学研究增色不少

当前,大部分的资料分析工作都是通过电脑来完成的,从大型网络系统电脑主机到小型的个人电脑都可以进行这项工作,社会学的研究更是如此,电脑在社会学的研究中已远远不只是被用来做一些简单的计算和分类,而是用于很多复杂的编码和统计等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电脑的普及使我国社会学研究也随之有了更强有力的工具,同时SPSS等统计软件的大规模应用也给我国社会学研究带来极大的便利。

笔者在对这些文章进行剖析的过程中,也感受到了近十年我国社会学研究方法所存在的不足。

(一)我国的社会学研究还是没有突破人文社会研究的难题,即以人、事物为研究对象,测量的困难性——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关于个人的态度、看法、行为等并没有具体的统计资料,无法定量研究

这是全世界社会学界需要共同解决的难题,因此研究者们尽量少地针对具体化的个体进行研究,具体说来就是针对“整体”的研究多于“个人”,“宏观”的视角多于“微观”,“横剖研究”多于“纵贯研究”。体现在本次统计中就是个案研究、深入访谈太少。笔者认为更多地针对个体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可以加深我们对问题的认识,当然,要在客观条件允许的范围内。

(二)研究共同体的知识结构有待完善

我国的社会学引自西方,其理论基础相当薄弱,研究水平有限,社会学家所掌握的理论和方法大多来自西方,但它们只是西方社会发展的产物,更多地只能适应西方社会,不能及时而有效地解决我国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同时,老一辈的学者们在旧的时代背景下,养成了“一览众山小”的思维定势,喜欢从整体看问题,喜欢总结概括,往往站得很高,这样的做法忽视了实际情况,忽视了个别性与典型性,表现在本次内容分析中就是宏观性研究多于微观研究,以整体作为研究对象的远多于以个体作为研究对象的,个案研究、典型调查、深入访谈数量很少,如果更多的是从点出发,从细节看起,以点带面,就能够更深入更准确地看待问题。

(三)学科自主性还不太明显

在我国目前,社会学这一学科只是在配合政府政策的前提下发挥一定的作用,从一定程度上说它的产生只是为了适应政策的需要,而目前的学科发展状况并不能在社会中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一些敏感问题。因此,众多的论文并没有给更多的社会问题带来一个好的解决方法和结果。

三、对我国社会学研究的几点建议

(一)深刻理解“实证研究”的内涵

习惯上,人们将社会学研究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部分内容,社会学研究方法当然归属于后者的范围,于是在进行社会学研究的过程中理论就被很多学者抛在了脑后,认为“实证”就仅仅是实际的操作,但事实上这是“经验研究”的特点。实证研究并不排斥理论,它应该是在准确、扎实的理论基础上进行思考、假设,进而通过具体的研究方法进行验证,得出结论,证明假设。实证主义社会学的鼻祖孔德就明确指出:“如果从一方面说,任何实证的理论都一定要建立在一些观察上面,那么另一方面也同样很明显,人类精神必须有某种理论,才能进行观察。从科学上看,一切孤立的,唯经验的观察都是不确定的,无用的,科学必须将观察同某一个规律(至少是假设的规律)联系起来。”因此,社会学研究的先决条件就是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研究者应当学会应用结构功能主义理论来分析社会的变革,知道社会互动论能解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行为,明确社会有机论和本土方法论的缺陷。只有这样,面对社会问题时,才能在理论和规律的基础上,展开实证分析,超越“概括”的经验层次,使得研究成果也可以上升到较高的理论层次。否则,我国的社会学研究难以达到完全的科学性、规范性。

(二)社会学研究应该从调查开始,但不能一味依靠调查

社会调查是进行社会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能够取得大量的资料、数据,并根据实际情况,运用数学原理和统计软件计算出相应的数据,从而达到研究的目的。但社会调查并不完全代表着社会学研究,社会学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如访谈、个案研究、实验室研究、文献研究等,这么多的方法如果能够全部发扬光大并且综合应用,那么我们的研究会拥有更多的信度和效度。在这次资料收集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调查方法占了所有方法的绝大多数,像个案法、量表法、访谈法的使用少之又少,实验法更是没有。另外,在调查方法的使用过程小,由于方法本身的缺陷,调查结果存在很大偏差,比如调查的真实性、抽样的科学性、访员的积极性、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看法使用有倾向性的论据等都会产生上述问题。也就是说,光靠调查方法是不够的,还需要使用多种研究方法来进行互补,才能让社会学研究的结论更加翔实可靠,更具说服力。

(三)要更加注重“人”的因素

“人”在这里有两层含义,首先是指作为研究对象的“人”。社会科学是区别于自然科学的“软科学”,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早成了社会学研究中的特殊困难。因为各种社会现象的发生都是以人的活动为基础的,因此对人的各种特征的测量就是必然的任务了,但人的很多特征都无法测量、量化,如性格、观点等,这就造成了资料的粗略、肤浅、牵强,使读者难以把握其中细微的差别,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应当格外仔细地对有关“人”的资料进行收集和分析,使误差尽可能地小。另外一层意思,是指作为研究者的“人”,从研究的设计者、执行者到更具体的访员,都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研究素质。在此次分析中,笔者发现有些文章的作者仍然很少对所选个案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进行说明,也很少详细介绍自己的研究方法,只简单说“我们通过对……的调查,研究了……”,对研究单位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只字不提,对研究时间、地点、方法和样本等基本信息不作说明。研究者避而不谈具体的研究过程,只把研究的结果告诉读者,使社会学研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很多访员也是抱着应付的心态去进行调查访问,有的甚至做假。因此,对研究者的研究素质的训练和提高也是我国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可以开设各种学习班,强化社会学教育,各个学校也可增设该专业,并采取适当的鼓励措施,从根本上提高研究者的素质。

(四)加强纵向的回顾和横向的比较

本次研究共总结出涉及中国历史的文章13篇,占总数的2.7%,涉及中外社会问题比较以及中外社会学研究方法比较的文章24篇,占总数的5.0%。从这些文献研究和比较研究中,读者和研究者甚至社会学本身都能获益。我们能够看到生动的历史画面,了解社会问题的历史根源;也能感受到不同思维不同国情下的社会状况。唯一的遗憾是,这样的文章数量有限,给我们展示的视野有限,我们应该鼓励这些回顾和比较,加强文献收集与研究(这对文献本身的管理和保护有益),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五)注重电脑应用的规范和深入

在当今时代,电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有力助手,社会学研究更是需要大规模地使用电脑,进行各项数据的储存、编码、分类、统计、分析。由于社会科学研究中的现象都是随机的,需要使用统计学和概率论的理论,因此SPSS和SAS等统计分析软件得到了广大社会研究者的青睐。在本次分析中也可以看到一定数量的文章的分析和结论都是基于详细的电脑分析和统计得出的。但是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对于数据的精确而仔细的分析是很少见的,很多文章都仅仅是在少量甚至表面化地使用了SPSS统计软件后得出结论的,更多的文章甚至在得到数据后凭借主观印象来得出结论。我们应该在社会工作者和研究者中推广和普及电脑以及统计软件的应用,提高研究者的专业素养和水平,让分析的结果更加规范、令人信服。

(致谢:本文有幸得到加拿大萨斯卡彻温大学社会学系Peter S.Li教授和宗力教授的悉心指导,特此致谢。)

责任编辑 吕学文


推荐访问:社会学 近十年 我国 方法 研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