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特色化学校教育的目的及实践条件
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论特色化学校教育的目的及实践条件

2022-10-20 17:30:05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个体的独特性、差异性和发展需求的多样性、多层次性,对教育提出了丰富性和特色化的要求。社会多样化发展要求教育培育大量具有个性和创造性的高素质、多样化的劳动者。传统“刻板僵化”的“大一统”教育体制在急功近利和浮躁功利的教育价值中演变成为日益严重的“应试教育”,而不能适应个体和社会的这种多元化要求。对此,1993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学校要办出各自的特色”。之后,学校教育特色化受到学者们更为广泛的关注,逐渐成为我国新兴的教育研究热点领域。新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指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这再一次凸显了国家对学校特色建设的高度重视。深入研究特色化学校教育,对于大力发展素质教育、提升学校教育内涵、培养创造性人才具有显著的实践指导意义。关于什么是学校特色,已有很多观点,如“学校特色是指管理者和教育者根据现代教育思想和本校独到的办学理念,从学校实际出发,在教育实践中努力挖掘、继承发扬并积极创造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的优势,所形成的有鲜明个性、独树一帜、成效显著的运行机制、办学风格和教育教学模式”[1]。本文的主旨在于进一步阐释特色化学校教育的目的,以及揭示实施特色化学校教育需要哪些先决条件。

一、特色化学校教育创建的目的

特色化学校教育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更好地促进多方面且充分的发展。但进一步而言,在“红红火火讲素质、扎扎实实搞应试”的今天,特色化学校教育的实施对于教师而言又何尝不是解放?所以,具体讲,特色化学校教育的创建有以下三方面的目的。

1.为受教育者提供多样化教育,满足其个性成长,促进其充分发展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同样,每个孩子也是与众不同的独特生命个体。特色化学校教育的核心目的就是提供丰富多彩富有特色的教育,以满足学习能力、学习方式、兴趣倾向、个性特点、文化背景、价值理念等均彼此相异的孩子们,这是教育本体价值的体现。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育人”真谛,使教育成为促进人和谐发展的“助推器”,使教育场域中充满和谐、快乐和幸福。在特色化的学校教育中,每个人都是成功者,都是富有价值的个体。在这种教育场域中,再也没有“后进生”、“问题生”,因为,他们也在以自己的步伐积极迈向人生,尽管比之于他人有些缓慢,但仍是积极的、值得尊重的。实践证明,那种单调的、统一的教育制度和办学模式以及以竞争、应试与升学为导向的教育是一种“伪教育”,它无法适应儿童的丰富个性及多样化需求,无法促进孩子们快乐、健康、全面和谐地成长,反而,使学校成为磨平个性、压制创造力、塑造平庸和失败的“地狱”。学校教育特色化就是要彻底改变这种境况,使学校教育回归真谛。

2.特色化教育解除戴在教师身上的枷锁,使教师成为一名真正的教育者

特色化、多元化、差异化是标准化的对立面,它降低了教育的标准性、统一性,如教学模式、教案设计、人才评价的标准或统一等,使教师工作处于一种宽松的教育环境之中,不必再被“考试”、“分数”、“升学”、“竞争”、“纪律”等所绑架,成为只需执行的“奴隶”,而是真正以一名教师的专业精神和素质来从事教育工作,生发教育光芒,实现教师价值。在特色化的教育场域中,教师是一名教育家、教学和心理专家,他能深刻理解教育理念、熟知教育方法、洞察学生的心理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善于指导学生、高效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和培养能力、提供富有针对性的教育良方等等。在特色化的教育场域中,教师拥有高度的专业自主权,能有效抵制来自外界的干预,维护自己的专业地位。特色化的教育提高了对教师专业性的要求,教师要自觉、主动地去学习、反思和提高。特色化的学校教育增强了教师教书育人的创造性、积极性,提高了教师的心理愉悦和幸福感。

3.保障教育的多元性,适应社会多元化发展对人力资源的要求

社会价值取向是教育价值取向的基本方向之一,是教育工具价值的体现。社会是复杂的、多元的,从组织主体上讲,有企业、政府、学校、社会团体、军队、科研机构等等,每一组织主体又是极其多样和复杂,而它们之间又有频繁的交互作用;从社会活动的类型上讲,有经济生产活动、管理活动、法律活动、慈善活动、文化艺术活动、战争、教育及研究活动等,每一活动极具多样化和复杂性,而他们之间又是互相联系的;从社会空间形态上讲,有城市社会、城镇社会、农村社会、贫民窟社会、国际社会等,在城市化的进程中,社会的空间形态在流动;从社会的经济及文化层次上讲,有富裕的、文化素养层次高的社会,有物质贫乏的、文化素养层次低的社会。总之,一个社会是极其多样化的、复杂的。所以,社会的需要也是极其多样和复杂的。教育要满足这种多元的需求,就必须多样化。多样化的教育不能只表现在形式上,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尊重人与人之间在能力倾向、发展需求上的差异,促进并发挥其潜能。对此,我们也要转变人性观,人是有理性的、复杂的社会人,能够找到自己合适的社会角色或位置,会为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规划人生和去努力。学校教育的责任就是要提供资源、材料和机会,帮助他们去认识、实现、持续发展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这正是可持续发展和终身教育理念的体现。

二、特色化学校教育的实践条件

特色化学校教育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方针和目的,是体现教育学规律的办学策略,但实际中,学校仍以传统的办学与教育模式为主导,已经展现的“学校特色”中也充斥着功利化和形式化的问题。笔者认为,特色化学校教育如要大力地、真正地实施,必须满足如下条件。

1.教育教学及管理理念先进化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就无法产生深刻的教育认识,就不能在学校办学中创出特色,脱颖而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者要加强自身哲学、教育理论和文化知识的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文化素养和认识水平。要加强对中小学校长的教育理论培训和校际交流学习,使其接触最新的教育观点、教育方法。特色既需要创建,更需要维护和完善,只有学校的管理者们真正认识到了问题的所在,不以应试为主轴,愿意采取改革行动,学校特色才能创建和得到培育与成长。

除了学校管理者之外,社会和家长都应该接受教育理论的熏陶。如果认为这些利益相关者只是“作为学校主体的陪衬物”[2],那就大错特错了。当前,社会和家长充斥着教育功利化的主张,尤其是家长,那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思想,使他们在家逼子女,在外逼学校和地方政府及教育行政,在很大程度上是应试教育的“推助器”,素质教育的“大敌”。社会用人单位招聘过分看重“门第出身”,非“985”、“211”不要,而不是以能力为考核依据,一考定终身依然是广大中国学生需要面对的一大“宿命”。来自社会与家长们的压力是学校改革面临的主要外部阻力。政府、学校和教育学研究者应该向大众宣传先进正确的教育理念,提升他们对教育的认识,能批判性地看待学校的种种革新,能合乎理性地对待子女、学校和求职者。

另一方面,作为学校特色化体系构建核心的教师,更应该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学素养,成为有效、有趣、有意义教育的反思者、探索者和实践者,能够积极主动地创造富有教育意义的特色教育活动,参与到学校特色化的创建中去,只有教师参与进特色化的创建中来,特色化学校教育才有可能实现。

2.教育行政及学校管理体制分权化

在集权式的教育行政管理中,教育讲求的是“统一”,大家必然在某“同一标准”下进行比较,分配资源。而这种比较带来的结果之一,是以“效率”论高低,要大家去“竞争”。不论是传统具有优势的学校,还是不具优势的学校,为了“英雄榜”上的名次,必然要使出浑身解数,拼个你死我活。最终把学校变成了斗士,教育变成了战场,学生沦为了炮灰。学校教育特色化带有实验性质,理论上的先进性未必就一定会转变为实际中的进步,取得我们期盼的结果。甚至大家忌惮特色化革新失败的后果,而缩手缩脚不敢大手笔地去开垦教育改革的试验田,在保守中维持局面。与此对应的是,某些学校为了竞争,“不得不年年换特色,想不到却是一年不如一年,新特色找不到,旧特色也枯涩了”[3]。

所以,学校教育特色化的外部条件之一,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改革教育行政权力过于集中的制度。把教育行政集权体制变为“共享权力”的制度,并着手把社区、家长和社会主体吸收进学校决策和管理活动中,使他们参与学校决策和管理,完善学校多元决策和管理机制,促进学校自身的管理系统构建。分权制度所起的作用就是解除外部的僵化管理和束缚,形成一种有利于革新的外部宽松气氛,促进学校特色化建设和素质教育的发展。多元参与的校务管理制度,也是防范“一朝天子一朝臣”、“人走政息”、政策“随人”而变的有效机制。

3.教育目的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弱化

“功利主义”的教育目的观是当前充斥于我国教育界的最大毒瘤。不论是政府、企业、社会,还是学校和个人,均视教育为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途径”。政府认为教育是国际竞争中人才、科技、经济竞争的后盾,没有强有力的教育系统,就不可能在综合国力的对决中取胜。因此,政府的决策更强调“教育效率”,表现之一是集中优质教育资源办重点学校、培育精英。

企业(包括政府、学校等组织)作为人们职业的挂靠点,其招聘理念直接影响到人们求学目标和路径的选择,一个成熟的社会,企业的择人标准应是基于能力的。文凭只是择人过程中的一个信号而已,但是,很多企业在人员招聘过程中过于重视学历,一道学历杠杠就能把人卡死。这似乎引导学生们,社会就业竞争是残酷的,唯有努力学习,考取好大学,手握高文凭,才会有好的职业竞争力和选择。这些年的考证热就是其显著表现。另一方面,企业功利主义价值观认为,人才培养是学校的事情,与企业关系不大。这种观点使得很多企业缺乏教育责任心,不愿意参与学校教育过程,缺乏捐资捐助教育的积极性。

家长认为,只有好好学习,把孩子送进好的幼儿园、小学、中学,才能考取重点大学,才能在未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中获胜。如果不好好学习,考取好大学,将来怎么与他人竞争呢?这是很多家长所持的观点。为此,他们逼迫孩子学习、学习、再学习,考大学成为了人生的目标,而真正的全面发展则必须予以让路。这种短视的功利主义教育价值观,毁掉了孩子们,他们考取了大学,却忽然发现,他们的人际交往及问题处理能力很差、个性缺乏、独立性低或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持久的成功动力等等。

这些年“赞助费”、“择校费”等某些学校敛财的“新花样”搞得沸沸扬扬,很难说这些学校还是那一方知识的净土。很多学校已经名符其实地成为了一个敛财的机构,创收已经是学校一些部门或人员的主要责任之一,学生已经成了名符其实的“教育消费者”。学校的成功标志就是高考升学率和质量,这一成功的宣传远比学校的一切特色更诱人,而其弊端也更值得深究。虽说教育资源有限及分布失衡是重要原因,但教育的功利化膨胀也不能不对此负一定责任。

在如此功利主义的环境下,孩子们的目标、理想,由要成为一个飞行员、军人或者科学家变成了要成为一个明星,要考取大学。学习的目的是考取大学,还是实现自己的理想?很多人发现,大学考上了,理想却丢失了。在功利化教育的道路上,许多学子们损失了兴趣的养成与发展,损失了健康和快乐,毁灭了个性的和谐,透支了学习的心力,耗尽了创造的激情,逝去了追求理想的欲望,成为了“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一谎言的牺牲品。

当然,功利化的价值是教育固有价值之一,政府、企业、学校和个人都有功利化价值的需求,但是古老的智慧已经说明问题,“物极必反”、“欲速则不达”。

4.特色化学校教育需要一定的物质资源做保障

特色化学校教育的创建及实践离开了物质资源的保障可以说是天方夜谭。不论是小班化的运行、课程方案的调整或创新、新活动的出台及举办、新的教学方式的实验及运行,还是校园文化的丰富、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等等,都需要一定的物质资源保障。在现有资源支撑下,虽然学校能因地制宜地纳入一些特色化元素,但要广泛深入进行特色化教育创建和运行是不容易实现的。加大政府投入,一方面使学校有财力去创建特色化学校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治理、减轻学校乱收费的乱象,以维护学校的良好社会形象。

参考文献

[1] 王铁军.学校特色和校本发展策略.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2] 刘文静,任顺元.我国学校特色研究的反思性回顾与前瞻.基础教育研究,2010(11).

[3] 顾恩良.创建学校特色路在何方.教书育人,2008(7).(责任编辑 杨 子)


推荐访问:目的 实践 条件 特色 化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