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机制创新推进教育跨越发展
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体制机制创新推进教育跨越发展

2022-10-20 17:12:02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摘要:本文简要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历程,分析了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转轨对教育体制变革的巨大推动作用,总结了30年来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和经费体制改革取得的6个方面的历史性成就,提出了若干重要的基本经验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改革开放;教育发展;体制改革;基本经验

中图分类号:G64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059(2008)06-0005-09

Innovation of the Education System Advancing Leap-forward of Education Development:

Reform of the Education System During the 3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in China

FAN Wen-yao, WANG Feng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Research, Ministry of Education, Beijing 100816,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briefly reviews the process of the reform of the education system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up and analyzes the great promotion on the innovation of education system made by economic and political restructuring and social transition. In the paper, six aspects of historical achievements around the systems of management, school-running and education finance during past 30 years are summarized. Several important basic experiences as well as some suggestions are also put forward in the paper.

Key words: Reform and Opening-up;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reform of the system; basic experiences

30年教育发展的历史性跨越,中国特色教育发展模式的演进,离不开教育体制改革的强大推动作用。社会主义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党和政府顺应时代要求,主动发起的渐进式改革。经济、政治体制改革以及由此引起的更深层次的社会变革,成为教育体制改革不竭的动力源泉,并且始终决定着其走向。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这也为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进中国教育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

一、30年教育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

教育体制是支撑教育发展的组织结构、运转机制和基本制度体系的总称。一般认为,教育体制改革主要包括办学体制、投入体制、管理体制及其相关制度的改革。历史表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的改革,必然对教育体制的变革产生重大影响;教育体制改革的历程,具备与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相一致的特征。

1.改革开放前我国教育体制的主要特征[1]

改革开放前的教育体制,建立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之上,适应了建国初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支撑了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需要的骨干力量,奠定了共和国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2] 主要特征是:

公有为主的办学体制。高等教育全部由国家举办,基础教育办学体制则体现出公有制框架内的多元特征,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以政府、企业为主举办。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私人办学失去了存在的经济基础,逐渐趋于消亡。

高度集中的事业管理体制。政府负责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制定和教科书的审定,负责制定发展规划、事业计划和审批专业设置,负责制定招生计划和毕业生分配。校长、教导主任、总务主任、教师的任职、调职、处分,高中和完全中学由省级政府负责,初中由县、市辖区政府负责。高等学校正副校长由国务院直接任命,教授职务的提升由教育部批准。[3]

政府为主的经费体制。改革开放前教育经费体制的基本特征是以政府拨款为主,单位补助为辅。政府教育经费优先保证高等教育和城市基础教育学校,各级政府和单位对农村和基层集体举办中小学校给予各种形式的补助。

重心较高的行政管理体制。全日制小学由县教育行政部门统一领导和管理,初中原则上由县以上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管理,高中和完全中学一般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高等学校实行中央统一领导,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分别管理。中等专业学校和职业学校主要由中央有关部委和省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管理。

党政分工的学校管理体制。在1957年之前,大学、中学和小学都实行地方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1957年之后大学实行了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中小学实行了学校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文化大革命”后重新实行这一管理体制,并一度在大学基层实行系党总支(分党委)领导下的系主任(院长)分工负责制。

2.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动教育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是改革开放事业中最为活跃的领域。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建设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远远超出了经济领域,成为整个社会转型的最强大动力,对教育体制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

农村经济改革打破了农村集体所有制小学的生存方式,消解了农村小学的财政基础,使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和解决民办教师问题成为客观必然。教育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以政府投入为主、农民群众以企业、个人和家庭为单位参与办学的体制构架开始形成。

经济所有制结构多元化对原有比较单一的办学和投入体制形成冲击,“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逐渐成为我国一项基本的经济制度。经济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催生了多元的利益主体,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变迁,也带来了对教育的多元诉求和参与、支持教育发展的动力。

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使学校的生存环境和服务对象发生了改变,形成了对教育的多种层次、多种内容的社会需求。以教育服务和教育选择为特征的教育消费市场雏形已现,学校、学生及其家庭不可避免地成为市场主体。市场体系的建立要求调整政府与学校的关系,增强学校尤其是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改革学校内部的管理体制和培养模式。

国有企业改革给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以动力和启示,从另一个角度推动了学校与政府关系的调整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学校人事制度改革逐步深化,职称评审、岗位设置和考核制度逐渐健全。90年代中期以来,学校管理逐步引入市场机制,教师工作效率提高,收入大幅增加,学校改制、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等议题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取得了进展。

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全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由以政府计划为主向以市场为主的转变。这一改革进程中,社会向教育分配资源的方式也在同步改变,政府在下放权力的同时引进了市场机制,扩大了教育经费来源渠道,支撑了教育的快速发展。同时,市场观念、市场机制也渗入教育系统内部,深刻地影响着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和结果,影响着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行为。


推荐访问:跨越 体制 机制创新 推进 发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