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二级管理框架体系构建研究
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高职院校二级管理框架体系构建研究

2022-10-20 17:00:05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摘 要:实施二级管理,对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论内涵和要求,对高职院校二级管理的框架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高职院校;二级管理

作者简介:颜坤(1977-),女,河北省唐山人,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博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韩建静(1980-),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0)13-0026-03

一、高职院校二级管理的基本内涵

对二级管理概念的界定,不同的学者与学科领域对其解释是多种多样的,形成了关于二级管理的概念体系。本文研究高职院校二级管理问题,从职业教育学的学科视角,依据高职院校的组织属性,对二级管理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定位:

(一)二级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体制或管理模式

具体而言,可以分解为管理机构设置、活动的结构分工、权限划分和有关的制度规范等。这种管理体制实质上就是学校的校、院(系)组织管理活动的分工结构、机构设置、权限划分和有关的制度规范等。[1]从组织理论的观点来讲,二级管理是一种典型的职能分工组织形式。权力等级是组织预先设置好的决策结构范围,是组织成员在相应等级中直接参与决策的程度,一个组织的决策,既有重大决策,又有不太重要的决策。

(二)二级管理本质上是纵向分权的一种管理模式

转变学校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能,管理重心下移,建立以院(系)为中心的管理体制。第一,学校一级可以集中更多的精力进行发展战略问题、重大政策的制定和决策,对学校内部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同时对院(系)借助合理的监督、评估等宏观调控手段进行目标管理。第二,教学院或者教学系是中间管理层,作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行政组织的基本运作单位,在学校的宏观调控下承担明确的职责和义务,具体表现为搞好课程建设,将教学和科研计划付诸实践,同时享有相应的权力和利益。第三,二级管理的实施目标是通过对学校教育资源重新整合和优化配置,使高职院校能主动适应社会改革和发展形势的需要,确立并调整学校与院(系)及职能部门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使院(系)通过相对独立的自主办学,学科的整合和发展,激活内部办学活力,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三)高职院校二级管理是学校宏观发展战略举措

高职院校二级管理是学校进行宏观发展战略决策、制定政策、配置学校教育资源,管理、协调、监督、指导院(系)工作,院(系)形成自我发展和自主办学的高校管理和运行机制。其根本目的是使高职院校能主动适应社会改革和发展形势的需要,确立学校的宏观管理职能,调整学校与院(系)及职能部门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使院(系)通过相对独立的自主办学,学科的整合和发展,激活内部办学活力,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从而提高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和质量。

二、科学发展观下的高职院校二级管理的框架体系构建

(一)高职院校二级管理的目标

高职院校二级管理的架构涉及到学校组织结构的变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重构、学科与教学的整合及重建等诸多内容。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建构二级管理的目标架构:

1.管理组织结构趋向扁平化。传统高职院校管理组织结构是科层式的、直线型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和单一组织的产物,这种组织结构的典型特征是管理幅度小,管理层次多。其缺陷在于管理权力过于集中,组织之间缺乏横向联系与沟通,对外界信息变化反应慢。高职院校实施二级管理,要求其管理组织结构的功能必须是:第一,对外界的环境变化能迅速做出反应,组织之间的信息传递渠道要求迅捷畅通;第二,组织结构必须能及时灵活调整,是一种权变性的组织功能,只有这样,高职院校才能主动适应快速变化的教育市场和人才模式变化的要求。高职院校管理组织结构扁平化的主要目标是:(1)高职院校应变传统的科层化管理模式为专业化的管理模式,学校各职能部门应不断加强专业化建设,校企合作管理组织作为体现高职院校的特征必须加强。扁平化组织结构是以“院(系)为主”的,其成员管理是以“自主管理”为主。[2]传统学校管理中科层化取向必须得到改变,专业化取向必须予以加强,为学校各部门之间、院系之间、职能部门与院系之间提供平等对话的制度和平台,以确保学校各组织健康有序地发展。(2)充分发挥院(系)的作用和功能,加重院(系)责任,转变学校角色,促使院(系)主动开发专业,抓教研、找市场,找准本院(系)产学教研的结合点。(3)建立健全学校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置制度,对于非专业的行政组织机构必须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从严控制数量。从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出发,对各项管理制度作出全新的安排,通过最大限度减少中间环节以提高工作效能,使管理组织结构设计趋向扁平化。

2.二级管理机构设置精简高效。管理机构设置是高职院校二级管理面临的首要任务,也是能否推进二级管理的关键问题。应当坚持管理机构建设与人事制度建设同步进行,既要保证需要,精简机构、紧缩编制、严格岗位设置、提高办学效益;又要考虑学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以及新兴学科力量的储备。高职院校二级管理机构设置的目标要真正做到有利于学校人员结构的整体优化,有利于教师、科研人员积极性的发挥,必须建立统一领导、分类管理、精干高效的管理模式。

3.人事管理建立分级管理制度。人事管理是内部管理体制的核心内容。高职院校在人事管理目标架构上应充分发挥两级组织的人力资源优势,建立分级人事管理制度。通过制定和健全分级人事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等来规范和指导院(系)的人事管理。院(系)建立相关的用人制度,强化院(系)用人与管理的自主权,根据院(系)具体情况,灵活地开展人事管理活动,调动院(系)各类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良好机制。

(二)营造良好的二级管理文化环境

从我国当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变化和高职院校发展的具体现实考查,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二级管理的文化环境建设应重点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创新管理观念,树立人本管理理念。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关于以人为本的思想内涵在管理方面的基本体现,该理念认为,各项管理活动应以人为中心,从人出发,把人作为最主要的财富与资源,主张通过张扬人性和个性的创造途径来达到理想的管理效果。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现代管理的核心和本质。树立人本管理理念,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要确立“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理念。从被管理者的个性品质和个性需求出发,注重人文关怀,从而在组织内部形成和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成员在其成长和发展中各种层次的需求获得最大限度的满足。其次,树立管理育人的观念。改革管理机制和管理方法,注重从人性、人道和人文关怀的角度实施教育管理,优化育人环境。再次,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总体而言,高职学生相对于其他院校学生具有相对较强的技能,由此决定在教育过程中应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职业技能的训练必须以人才市场的需求为指针,关注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鼓励每一个学生成才。

2.加强二级管理队伍建设,提高决策水平。从高职院校管理队伍现状来看,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应注重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提高领导者的决策能力,即领导力。高职学院管理者在面对复杂的市场信息和教育信息,需要对学校发展作出科学合理的定位和决策,从而提升整个学校的管理水平。二是注重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要加强管理干部系统的管理基础理论学习和基本功训练。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或制度,鼓励管理干部结合其本职工作开展科学研究。三是积极稳妥地推行高校管理人员职级制。在推进高校教师聘任制的同时,试行高校管理人员职级制,设置职员分类管理制度,实行职务、职级相结合,以利充分调动各类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3.塑造高职院校校园文化。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灵魂,是构成高职院校办学实力、活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高职院校在建设物质层次的校园文化过程中,要从高职院校的教育特点出发,既要考虑其教育功能的实现,又要考虑其审美功能、使用功能。着力于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施建设,建立融教室、实训、实验、考工、技术服务与生产为一体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教室,使专业教室具有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演练实训、实验、考工强化训练和考工等多种功能,营造出良好的职业氛围和环境。其次,加强高职院校制度文化建设。作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系统关键的制度文化,是实现高职院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从外延上看主要包括学校管理体制、组织机构及其运行机制、学校规章制度等。第三,培育个性鲜明的高职院校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系统的主导,高职院校精神文化可以通过组织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情感气质和道德准则表现出来,它构成了学校所有成员的群体意识、精神风貌、舆论氛围、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教风学风等。

(三)重构二级管理职权,降低管理重心

1.对于学校内部集权与分权合理结合。依据校、院(系)二级管理的要求,一方面学校一级的行政部门需要把一些权力集中起来,对学校进行科学定位,确立发展目标和发展途径。另一方面,从坚持学术自由的原则出发,实现学校、院(系)的适度分权,降低管理重心。使院(系)具有包括自主人事权、自主管理权和对院(系)内资源自主配置的权力,扩大中下层学术自主权,改变学校层面高度集权的模式,实现学校管理重心的下移。

2.理顺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之间的关系。高职院校是一个以知识为核心的特殊社会机构,内部管理中既存在行政事务,又存在学术问题和教学问题。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行政化倾向是高职院校内部管理的通病,和院(系)比较而言,行政职能部门权力过大以及“泛化”严重,导致学术权力不断“弱化”,行政对于学术干预和插手过多。理顺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关系,一是使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适当分离。要建立相应的组织制度来保证学术组织的权力地位,树立学术的权威,将行政事务与学术事务合理分离。二元分权的权力结构是权力结构调整的发展方向,特别在基层更应该强化学术权力。二是要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学术民主管理机构,要建立院(系)一级的学术性组织或学者团队,发挥学术组织机构管理学术事务、监督行政的作用。

3.重构职能机构职责与权限。在高职院校实施的二级管理过程中,为加强学校一级管理的全面掌控能力和科学决策能力,各职能部门必须实现管理职能上的转变。首先,要扮演好领导的政策咨询角色,对国家的各项教育方针和政策进行全面的研究和把握;其次,各职能机构应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理解和掌握相关管理信息,运用先进的技术进行管理,扮演好校领导的业务咨询角色,确保学校全面掌控职能和学校的管理目标的实现;再次,对于学校各职能部门与院(系)各职能机构的关系的处理,前者对于后者主要是履行业务指导和协调控制职能。院(系)各职能机构在院(系)的行政领导和校属职能机构的业务指导下进行具体的操作和执行管理,确保院(系)在校总体目标指导下实施过程管理。

(四)建立健全二级教学与财务管理体制

本文认为,高职院校二级教学与财务管理体制的建构与完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健全二级教学管理体制。(1)健全二级教学管理机构,明确校、院(系)两级教学管理职能为提高教学管理水平。首先,建立二级教学管理机构设置,确定院(系)教学管理人员岗位配置及岗位职责。应明确学校教务处教学管理职能,其主要职责应确定在:承担学校教学基本建设与管理的工作,代表学校全面行使教学工作管理权,其管理职能应由过程管理逐步转向目标管理,着眼于如何落实学校总体教学目标。(2)完善二级教学管理的制度和实施方案。为保证教学过程的正常运转,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必须建立一套完整规范的适应二级教学管理的制度,使教学运行的各个环节都做到有章可循。高职院校二级教学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教学秩序管理制度;②教学巡查制度;③考试管理制度:④档案管理制度;⑤教学管理督导制度。建立完整规范的二级教学管理制度和实施方案即是教学管理有效运行的制度保障,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3)建立二级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二级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实质是建立教学信息收集和处理、加工,促进教学工作不断改进,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体系。本文认为,根据高职院校的教学和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第一,构建基于“能力本位”的教学质量目标系统。采用目标管理的方法来引导教师和学生的行为,并借此考评他们的业绩,以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为出发点构建学习目标。第二,建立二级教学质量信息系统。教学质量信息系统是指为了全面、及时地掌握教学过程的各环节、教学活动的各因素在教、学、管过程中基本状况的组织系统。第三,建立二级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建立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标准体系,主要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考试等环节的质量标准,树立全过程质量意识,使各教学环节与教学质量的提高联系起来,有章可循,充分发挥各教学环节的作用,全面提高各环节的教学效率。教师评价的质量体系宜有弹性,让优秀者有成长的空间。

2.建构二级财务管理体制。首先,按照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建立“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及其“校为主体,权责明晰,一级核算,两级管理”的高职院校财务工作运行机制。其次,明确校、院(系)两级的支出责任,实现事权与财权的有机统一。最后,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考虑到不同学科类型、不同生源层次、不同办学规模与不同办学水平院(系)的现状与发展要求,在确定分配要素时,应设立包括职工队伍、学生规模、科研水平与学科构成等多因素的指标体系;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采用“运行经费+专项经费”的模式,建立“运行经费”按公式计算分配,“专项经费”由职能部门与相关学术机构按项目递补的学校财力资源配置制度,解决校内资源配置过程中个别与一般、重点与一般等问题,实现学校财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本文认为高职院校应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立切实有效的高职院校二级管理框架,只有这样才能为高职院校的良性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和组织保障。

参考文献:

[1]毕宪顺.试论高等学校内部领导体制的构建[J].教育研究,2006,(11).

[2]王洪萍.二级管理体制下高职院校教务员工作能力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9,(06).

责任编辑姜红贵


推荐访问:框架 构建 体系 高职院校 研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