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带钩鉴赏
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清代带钩鉴赏

2022-10-20 11:36:02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打开文本图片集

带钧是古代达官贵人用于束腰、钩挂衣领的饰物。带钩的结构由钧首、钩颈、钩体、钩面、钩尾、钩柱和钩纽等组成。据考古资料显示,远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中原地区的华夏族服饰中已经使用了带钩。带钩既是实用品,又是装饰物,带钩的用料十分丰富,有金、银、铜、铁、玉、翠、玛瑙、骨木牙雕、瓷石琉璃等多种多样,但最为珍贵的仍属玉质带钩。

带钩,一言以蔽之,是古代达官贵人用于束腰、钩挂衣领的饰物,带钩的结构由钩首、钩颈、钩体、钩而、钩尾、钩柱和钩纽等组成,基本形状为“S”形。钩体中部或下端有钩纽,用于固定饰物的一头,上端的钩首,钩挂饰物的另一头。据考古资料显示,远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中原地区的华夏族服饰中已经使用了带钩。因在古墓出土的带钩上著有“钩”的器名,所以带钩可以说是一种自铭器物。带钩既是实用品,又是装饰物,所以选材造型、工艺十分考究,概括起来有铸造、锻造、焊接、模锻、鎏金鎏银、错金错银、包金包银、雕刻、镶嵌、彩绘。一件精美的带钩,要用十几种材料,几上道工序,十几种工艺才能完成。带钩的用料十分丰富,有金、银、铜、铁、玉、翠、玛瑙、骨木牙雕、瓷石琉璃等多种多样,审美、收藏的价值都很高。玉器的各种加工工艺在带钩中都有反映,其中玉质带钩反映了玉器制作的各种工艺技法。在诸多材质的带钩中,玉带钩数量最大,品种最多,流传时间也最长。玉带钩所用玉料品种很杂,有和田玉、蓝田玉、南阳玉、岫岩玉等等,但主要是以新疆和田白玉、青白玉为主。

从西周到宋元明清,玉制带钩几乎与中国玉器是同步发展的。在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期、西汉时期的鼎盛期、东汉至魏晋南北朝以及唐宋时期的衰落期后,到了元明清三代,玉带钩的制作开始回升,出土和传世的数量均很多,并且都造型美观,技艺精湛,玲珑奇巧,异彩纷呈。这时玉带钩的用途已由实用性逐渐转向了玩赏性。

发展至清代,玉带钩不仅数量多,其形制也更加复杂,大量使用了花草动物造型的浮雕、透雕技法,纹饰构图更加活泼多变。吉祥纹样被大量饰于玉带钩上,充分融入了人们美好心愿的人文内涵。选材讲究、构图繁缛、雕工娴熟、造型优美,精巧别致的鬼斧神工之作大量涌现,将作为玩赏品的玉带钩奇巧生动、赏心悦目的艺术神韵推向了极致。现从四川博物院收藏的带钩中精选几件供大家鉴赏。

一、清白玉白马驮经带钩(图1)。长11厘米,最宽2厘米,高2.3厘米,玉料呈白色玉质略带黄色。器形为马首回顾状,整体呈“S”形钩,马首高昂,嘴紧闭,双线勾勒椭圆形眼,炯炯有神,两耳向前直立,鬃毛自然分在两侧,向前飘逸,钩体中部浅浮雕经书两卷用带束之,尾部刻一双角的兽头,张嘴露齿,给人以凶猛之感。钩体背部有柱,柱下有顶,组成一圆形纽。这件白马驮经带钩,质地柔和莹润,制作精细,造型别致。白马驮经是一佛教典故,相传在汉代明帝时,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国,汉明帝刘庄夜间梦中,忽然梦见一个金身神人头戴目光飞行于皇宫殿庭,令人心悦。第二天,他将这个奇怪的梦告诉了朝臣,问是吉是凶。大臣傅毅对明帝说,西方天竺之国,有叫“佛”的神人,皇上可能是梦见佛了。于是,汉明帝便派遣郎中蔡和博士及其弟子秦景等,出使西域天竺,去摹写佛(时人也称为浮图)的遗像。在西域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境内)正好遇上了迦叶摩腾(也称摄摩腾)和竺法兰两位高僧,于是便邀请他们到中国来。两高僧欣然答应,于是他们用一匹白马,驮着四十二章经和释迦牟尼的立像,一起回到了洛阳,这种题材在清代的玉器中广泛的运用。

二、清白玉苍龙教子带钩(图2)。长11.2厘米,最宽2.1厘米,高2.5厘米,羊脂白玉,玉质纯净、温润雅泽,完全显露出了玉质内在美的特征,器形为龙首回顾状,整体呈“S”形钩。龙首无发,角突出,额头光滑无饰纹,嘴窄,眼神偏向两旁,钩体上有一小螭爬行,口衔瑞草,发向后飘拂,颌下须撑起螭头,面对龙首,钩身一椭圆形纽,造型优美。整件带钩线条刚柔相济,清晰流畅,清代时期带钩多有花草动物立雕,以龙螭组合较多,因螭是龙的九子之一,故这件龙带钩有“苍龙教子”的含义。玉器上最早出现的龙纹是夔龙纹,是中国人最为崇拜的神异动物,它始于商周,从商周至今,夔龙在玉器工艺纹饰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龙综合现实动物的特征,成为蛇身、鱼鳞、狮头、鹿角、鹰爪、象牙等的复合体神异动物,在中国,龙的形象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

螭纹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汉代是它的鼎盛时期,成为中国玉雕装饰中的主流纹饰,宋代以后,螭纹造像极少见,且多在一些仿汉玉中出现。明清时期螭纹再度盛行,这一时期螭纹长发,身细长,装饰增多,额头、胸部、肘关节处多刻有云纹、火焰纹等,肢体曲线柔和。此玉钩打磨圆润,刻画细腻,用刀润致、毫无锋棱,作工精润,具有清代龙螭形带钩的典型特点。

三、清玉鹅带钩(图3)。长9.7厘米,最宽1.6厘米,高2.1厘米,羊脂白色,玉质温润如婴儿的肌肤,器形为鹅首回顾状,鹅头尖嘴,圆眼,高额头雕刻传神,钩体腹部微凸形成一条弧线,无纹饰,线条流畅,背面有一圆纽,雕刻抽象,整件器物一气呵成,让人爱不释手。

四、清玉凤带钩(图4)。长11.1厘米,最宽2厘米,高3.4厘米,白色玉质带酱黄色沁,沁布满全身。器形为凤首回顾状,凤钩头,嘴尖尖微向下弯,小圆眼格外醒目,凤冠飘于脑后,钩体雕琢为凤的身体,羽翼丰满,两翼紧贴身体两侧,尤其两翼雕刻细致,运用了浅浮雕与线刻相结合,勾勒出凤的美丽,背部有一圆形纽。风是鸟中之王,是以一种鸟的形象为基础,又综合了多种动物外形而想象出来的一种神鸟,是吉祥安宁的象征。玉器上的早期鸟纹,多出土于红山文化、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遗址或墓葬中,到了商晚期,凤鸟纹增多,采用写实、概括和夸张相结合的手法雕琢,轮廓简练,纹饰规整;战国和汉代早期的凤鸟纹,头部简化,高冠变成形如兽角;唐代凤冠变短形似鸡冠花,眼睛变长,颈部生出飘拂的羽毛;宋元时期,凤冠呈花朵形,脖颈长而弯曲,双翅展开似平飞状,长尾也顺势展开,整体形象写实:明清时期的凤鸟纹形如孔雀,眼睛细长,颈部、尾部,都刻画得非常精细逼真。这种传说中的神鸟,如同龙是封建帝王的象征一样,凤也成为后妃的符瑞,经过后世的艺术加工,凤更蕴含了很多浪漫主义的色彩。

五、清玛瑙龙带钩(图5)。长14.1厘米,宽2.9厘米,高1.8厘米,质地为玛瑙,带有黄色和黑色条纹,器形为龙首回顾状,钩头刻一龙头形,头较小细长,嘴紧闭,双角向后分开,角尖内卷呈环状,发分三路,一路向后飘至钩的背面稍前,还有两路在双角处和龙头之间。钩体正面刻一兽像,两侧面边沿刻菱形纹,背面一颗花纹纽,呈梅花形。

玛瑙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最早称为“赤玉”、“赤琼”,玛瑙一词源自佛

经,佛教传入我国后,“赤玉”、“赤琼”逐渐改称为“玛瑙”。玛瑙的矿物成分主要是隐晶质石英,有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几种,玻璃或蜡状光泽,硬度6-7度,比重2.65克,纯质玛瑙为白色,因含各种金属元素而常含有不同颜色和形状的条带、缠丝,因而外观丰富绮丽,绚丽多姿,故俗语有“千种玛瑙万种玉”之说,是人们所普遍喜爱的一种玉石。

玛瑙同软玉一样也是我国传统玉石,在新石器遗址中就曾发现玛瑙杯和玛瑙制作的串饰制品,汉以后,玛瑙的使用范围日益扩大,出现了许多纹彩亮丽、设计巧妙、制作精致的玛瑙珍品。最著名的是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出土的唐代镶金牛首玛瑙杯,色彩美丽、造型奇巧。明清以后用玛瑙琢成的器物更为多见。

六、清玉龙带钩(图6)。长8.5厘米,最宽1.7厘米,高2厘米,白色玉质,带黄色沁,沁点缀在龙的头部、钩体中心和钩体的边沿部分,器形为龙首回顾状,龙头较短高傲,嘴紧闭微上翘,眼凸起,双角短而小,毛发呈云纹分布在龙额头和颈的两侧,钩体呈弧形,表面圆润光洁,有玻璃光泽,素地。背面有一椭圆形的纽。整件玉龙带钩小巧玲珑,沁色的巧妙运用,更显带钩的神韵。

七、清翡翠龙带钩(图7)。长9厘米,宽1.4厘米,高2厘米,全身水绿色玉质,器形为龙首回顾状,龙头张嘴露齿,双眼凸起,双角分开向后,钩体作长方扁状,边缘钩边,无纹饰,背面有一椭圆形纽。翡翠龙带钩通体有浅翠色,玉质温润,有玻璃光泽。

翡翠又称硬玉,主要产地是缅甸度冒。翡翠原是一种美丽的鸟,其中翡为红色的鸟,翠是绿色的鸟,硬玉因为颜色不均匀一致,通常在浅色的底子上出现绿色或红色的色团,颜色炫美,因而被称为翡翠。

翡翠在众多的玉石大家族中被冠以玉石之王的美誉,并与钻石、红蓝宝石、祖母绿、金绿宝石并称“五大名宝”,在东方地位极高。在清代,翡翠一出现就倾倒了大批玉迷们,成为当时可以与和阗美玉相匹敌的一个玉种,且经久不衰。此件龙带钩主要以翠色为主,色泽清新淡雅。

八、清玉鸟带钩(图8)。长15厘米,最宽0.5厘米,高0.5厘米,白色带黄色玉质,细长条形,正面呈“S”形,器形为鸟头回顾状,嘴紧闭微向下,高额骨,用阴线勾勒圆形双眼,钩体有翅状突起,像鱼的脊,这种形状的带钩不多见。整件带钩线条刚柔相济,圆润流畅,是一件艺术性上乘的作品。

我国出土和传世的古玉器中,带钩是常见的器类。其形式各异、造型别致、雕琢精细、纹饰华丽,令人赞叹不已。这些技艺精湛、古意盎然的绝伦之作,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还反映了我国古代各个时期高超的不同的艺术风格。同时又揭示了古玉带钩几千年来的发展轨迹。为中国玉雕史写下了崭新的一章,创造了大量精湛的作品传世至今。

参考文献:

[1]张蕾《古玉器断代与辨伪》,学苑出版社。

[2]廖宗廷、周祖翼、用征宇、马婷婷《中国玉石学概论》,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3]奥岩《翡翠鉴赏》,地质出版社。


推荐访问:清代 鉴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