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古风恒韵 连接历史印迹
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穿越古风恒韵 连接历史印迹

2022-10-20 10:30:04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福建省晋江市地处祖国东南沿海,东临台湾海峡,南与金门隔海相望。西晋时期,大批晋人南迁,沿江居住,“晋江”因而得名。唐开元六年(718年)建县;1992年撤县建市。是台湾同胞的主要祖籍地,我国著名的侨乡之一。

晋江山清水秀,四季常青,是一座融闽南文化、文物古迹及海滨风光于一体的美丽城市。是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2005年评为全国文物先进县。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单位5处,市级文物单位100多处。今择10处文物景观略作介绍(图见彩版一、二、四)。

一. 最著名的跨海长桥——安平桥

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安海镇,横跨晋江市安海镇与南安市水头镇之间的安平湾,因安海古称安平而得名。桥长2255米,约5华里,故又称五里桥。是我国首屈一指的古代梁式长桥,历来享有“天下无桥长此桥”的美誉。

安平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历时14年而建成。为花岗石砌的石墩石梁桥。有方形、船形、半船形的桥墩361个;桥面宽3~3.8米,上回1300余条石板;每间5~8条不等,桥板长度5~8.6米不等,最重达25吨;两侧设石护栏,栏杆配有浮雕狮子、蟾蜍望柱。

桥上建亭5座,有水心亭、中亭、宫亭、雨亭、楼亭。桥东超然亭,桥西海潮庵,桥中泗水亭,两头路亭各一座,供游人憩息。泗水亭,俗称中亭,路亭以中亭为最大;尤引人注目者,亭前石柱上有清同治五年(1866年)镌刻的“世间有佛宗斯佛,天下无桥长此桥”楹联一对;前立两尊石雕将军;亭侧保存历代重修碑记14方,记载着建桥和修缮的历史。西端桥亭竖有清代重修碑刻,东端有五层六角楼阁式仿木结构白塔一座。

历经800年沧桑,安平桥成了“陆上桥”。80年代国家拨款维修,宋代安平桥原貌得以恢复。

二. 我国独一无二的摩尼教遗址——草庵

草庵座落于罗山镇华表山麓,初建于宋,因结草为庵得名。元至元五年(1339年)改石构,单檐歇山顶建筑。有近代高僧弘一法师题写对联一首“草藉不除便觉眼前生意满;庵门常掩勿忘世上苦人多”。

《晋江县志》载:“华表山在五都,距城南四十里,双峰角立如华表,然麓有草庵,元时建祀摩尼佛。”庵内依崖凿一直径1.98米的圆形佛龛,两侧悬挂弘一撰刻木质对联“石壁光明相传为文佛现影,史乘记载于此有名贤读书”。龛内雕摩尼光佛,背琢光芒四射纹饰,像高1.52米,宽0.83米。摩尼身披僧衣,结跏趺坐莲花座上,面相丰满,庄严肃穆。堪为奇妙的是石佛脸、手、身三部分巧妙地利用花岗岩石不同的天然色调,脸部呈现草绿色,手粉红色,身灰白色。其设色得当,巧夺天工,使佛像更赋一种神话的色彩。

草庵是世界仅有的保存比较完好的摩尼教遗址,1991年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仅有,是“海上丝绸之路”考察活动的最大发现。199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草庵成为研究世界宗教史与中国古代海外交通史珍贵的实物资料。

三. 施氏大宗祠与施琅侯府

施琅(1621~1697年)福建水师提督,1683年平定台湾,被康熙帝授封为“靖海侯”,即在家乡龙湖镇衙口村重建施氏大宗祠。

施氏大宗祠,始建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座北朝南,是一座三进五开间硬山顶木构架建筑。由进门、正厅、后堂及厢房组成,面积1500平方。内存施琅亲撰《为念丁卯年冬复建是祠》碑记1方。宗祠正厅梁枋上悬着“忠勇性成”;还有为施世伦而立的“天下第一清官”匾额1块,匾上镌有“玉音”字样,表明这是当年皇帝对施氏父子的褒谕。

在宗祠周围,施琅还建筑东衙、西衙、中衙、小宗、都爷衙、侯府等数座宅院。尤以靖海侯府规模最为宏大。

靖海侯府位于施氏大宗祠西侧,坐北朝南。穿斗式木结构,硬山式屋顶。三进五开间,双护厝,大小房间六十六间,面积2175平方米。侯府简朴大方,属泉州地方典型的传统民居风格,俗称“宫式大厝”,亦称“皇宫起”。其布局按中轴线对称排列,多层次进深,具有前后左右有机衔接等特点。烘托出闽南传统民居封闭式群落中主次尊卑尚礼的氛围,反映了主人崇尚风雅的文化品味。

侯府建筑用料讲究,石砖和石墙,砖雕和木雕,宏伟古雅,肃穆大方,整体显得大器。正屋两侧山墙,为砖石混筑,俗称“出砖入石”,又名“金包银”,素雅美观。砖石浑然天成,洋溢着淳朴的乡土气息,具有鲜明的地方建筑特色。

2003年,为纪念施琅将军统一台湾320周年,海内外乡贤筹资200万元,对文物进行修缮;并辟为施琅纪念馆,展现将军戎马一生及统一业绩。

2006年5月,施琅靖海侯府和施氏大宗祠被国务院批准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 丁氏祠堂

丁氏祠堂位于陈埭镇岸兜村。建于明初,明嘉靖毁于兵祸乃重修并扩建,清代有修葺。长36米,宽21米,由门楼、厅堂、后堂和左右厢房组成,面积765平方米。门楼与后堂五开间,厅堂三开间。整座建筑形制奇特,厅堂单独建于中央平台上,由门楼、后堂和两侧廊庑环护,组成汉“回”字形结构,有回族特色。

丁氏原系信奉伊斯兰教之阿拉伯人,随着元代泉州海外贸易的发展,在陈埭定居并繁衍。该祠堂是本省仅存之回民祀祖厝,也是研究古代泉州海外交通及古代阿拉迫人入籍中华的重要实物依据。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五. 磁灶窑址

磁灶窑址主要由土尾庵窑址、蜘蛛山窑址、童子山窑址和金交椅山窑址等构成,为宋元时期重要的外销陶瓷窑口。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土尾庵窑址位于磁灶镇岭畔村北的土尾庵,面积长60米×宽50米,堆积层厚约3.5米。蜘蛛山窑址在土尾庵窑址南面100米,面积长50米×宽40米,堆积层厚约4.6米。童子山窑址一、二窑在土尾庵对面梅溪北岸的童子山,面积长260米×宽140米,堆积层厚约1.3米。金交椅山窑址位于沟边村,面积长100米×宽80米,堆积层厚约3.2米。

磁灶窑的窑炉结构均属龙窑。4处窑址主要产品有碗、盏、匙、杯、盘、碟、盒、钵、罐、瓮、瓶、炉、烛台、花插、军持及建材等。釉色有黄、绿、青、青黄、黄绿、青灰、黑和酱色等。装饰技法有划花、印花、堆花和绘花。花纹有龙纹、缠枝花纹、莲瓣纹、牡丹花纹等。其产品大量外销,黄釉铁绘花纹大盆、军持、龙瓮、青釉碟等为专供外销的产品。

磁灶窑分布范围广阔,堆积层次深厚,产品形制多样,釉彩纹饰丰富,证明宋元时期当地陶瓷业十分兴盛。

六. 东石南天寺石佛

东石南天寺位于东石镇岱山之麓,俗称石佛寺,始建于宋嘉定九年(1216年)。寺里依山岩凿三世尊佛,弥陀居中,观音持净瓶、势至执经卷而居两旁。佛像均高6米,宽3米。外浮雕一殿堂式佛龛,高7米,宽16米。历经900多年变迁,三佛犹洁净清新,其雄浑魁伟,形神兼备,栩栩如生。它是古越族、中原及海外三种文化交融揉合的结晶,是宋代泉州石雕艺术的瑰宝。具有时代的典型。摩崖上刻有“泉南佛国”4个大字。南天寺摩崖石刻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七. 西资岩寺石佛

西资岩位于金井镇围头半岛的卓望山上,始建于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寺中依山崖雕如来、观音、势至三世尊佛,佛像站立,身高4.5米,宽1.62米,姿态严肃,造型神妙。

八. 千年古刹龙山寺和千手千眼观音

古名普观殿,又名天竺寺,俗称观音店。座落于安海型厝村北的龙山之麓,故名龙山寺,是泉南著名的千年古刹。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相传该地原有一巨樟,浓荫盖地,夜发祥光,时人崇之;东汉时高僧一粒沙认为是一棵异树神木,于是请工匠把之雕成了一尊千手千眼观音;隋越王皇泰年间(618~619年)建寺奉祀。寺前的碑石上还保存着“始于东汉,重兴隋唐”的铭刻。其历史悠久,台湾历代多有仿造,是台湾与大陆神缘之见证。

龙山寺分前、中、后三殿堂。寺院巍峨宏观,大殿雕梁画栋,中殿奉祀千手千眼观音,全身有一千零八只姿态各异的手,每一手掌中雕一睁眼,为我国稀世木雕珍品。

九.抗倭民族英雄俞大猷墓

俞大猷是明朝抗倭名将,与戚继光并称“俞龙戚虎”。墓位于磁灶镇苏安村北400米处,坐南朝北,夫妻合葬,占地5500平方米。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墓室砖砌,两圹,外封三合土。墓碑花岗石雕成,上刻楷书“皇明都督虚江俞公墓”。墓道两旁所立石将军2尊保存完好,墓志铭上阙收藏于晋江市博物馆。

一O. 古檗山庄

山庄位于东石镇檗谷村,建于清末民初,占地1.7万平方米。庄园围墙成四方圆角形,坐西北朝东南,中轴线上依次为进门、坊门、半月池及黄秀烺家族墓10座;四周有景行、瞻远山居、景庵、檗荫楼、息庐等5座中西混合式建筑。进门匾额外楷书“黄氏檗庄”,内篆书“终为史庄”,分别为名家张謇、陈宝琛手迹。5座建筑物墙上嵌有180位名人题写的黑页岩碑刻190余方。分为序、记、铭、赞、诗、词、跋、联。有孙中山、黄炎培、梅兰芳、郑考胥、章太炎、陈宝琛、康有为、梁启超、汪精卫及日本侯爵大隈重信等手迹;真草隶篆,各体兼备;颜柳欧虞,尽呈异彩;署刻印章,也各树一格。古檗山庄碑刻,集合当代书法金石艺术,堪称近代名人书法大全。

(责任编辑:刘慧中)


推荐访问:古风 印迹 穿越 连接 历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