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物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探讨
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野生动物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探讨

2022-10-19 16:12:02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摘 要]野生动物医学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它是兽医学和野生动物保护学的一个交叉学科,以野生动物为研究对象,以野生动物疾病防治为研究内容。野生动物医学的研究生教育是对动物医学、野生动物保护专业的本科生在野生动物疾病研究基础上作更高层次的培养。

[关键词]野生动物医学 野生动物保护 兽医学 疫病防治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1-0129-02

野生动物医学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它是兽医学和野生动物保护学的一个交叉学科,以野生动物为研究对象,以野生动物疾病防治为研究内容。野生动物医学在我国作为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其研究生的培养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立体系,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学科目录中还没有野生动物医学这个学科。野生动物医学研究生的招生培养需要借助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生物学等学科平台进行。

一、野生动物医学方向的研究生将成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和野生动物救护领域的研究型或者综合型人才

野生动物医学的研究生教育是对动物医学、野生动物保护专业的本科生在野生动物疾病研究基础上作更高层次的培养。动物医学本科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主要学习的是动物疾病防治方面的基础知识及其在动物疾病防治方面的初步应用,对于野生动物保护相关的知识内容学习得并不深入。野生动物保护本科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主要学习野生动物保护、自然保护区管理方面的一些基础知识,对野生动物疾病方面的知识只作一个大概的了解。而野生动物医学的研究生就在要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将这两个不同专业体系的知识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培养既熟悉动物疫病防治理论又掌握野生动物保护知识的跨学科体系的研究型或者综合型人才。

研究型野生动物医学研究生侧重对野生动物疫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研究,在对病原体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后,结合发病野生动物的行为特征,提出疫情、疫病防控的综合措施。该类型的研究生要重点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将来野生动物疫病防治领域基础研究做人才储备。野生动物医学研究型研究生可按照科学硕士进行招生培养,鼓励他们继续进行博士学习,并最终将野生动物疫病研究作为其终生的职业。

综合型野生动物医学研究生要以野生动物保护具体工作单位或者特种经济动物养殖行业的需要为培养出发点,通过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提高基层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者或者特种经济动物养殖者的业务水平,提升动物疫病防控和野生动物救护能力。该类型的研究生要重点培养其组织协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野生动物医学综合型研究生可按照专业学位硕士进行招生培养,要创造条件让他们多与相关生产实践单位接触,了解相关生产实践单位在动物疫源疫病防控和野生动物中遇到的问题,有目的开展相应的研究试验,以便将来在工作中解决这些问题。

二、野生动物医学研究生人才的培养

(一)对于研究生的培养,不再以教师传授基本的学科知识为首要任务。研究生授课体系应该具有培养学生的专业理念素养、自主获取知识的功能。对于野生动物医学研究生,应将科学的野生动物保护观根植于心,熟悉国际、国内野生动物保护行业的现状,使学生明白其从事的科学研究工作是服务于野生动物保护、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这个根本的大局,有着重要的政治、经济、人文意义。

(二)野生动物行业有其特殊性,在进行野生动物相关工作的时候会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作为野生动物高级人才,野生动物医学的研究生一定要熟悉与野生动物相关的国际、国内法律法规。适用我国野生动物和利用的法律法规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有重要经济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动物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物一类、二类传染病》《进境动物和动物产品风险分析管理规定》《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三)野生动物医学研究生需要结合兽医学和野生动物保护学两个学科体系的知识进行培养,需要建立跨学科的课程体系。在培养野生动物医学研究生的过程中,课程体系应该围绕“野生动物疾病防治”这个核心点,建立“兽医学”和“野生动物保护”这两个课程模块供学生选择。本科为动物医学背景的同学应该选择“野生动物保护”这个模块中设立的课程,本科为野生动物保护背景的同学应该选择“兽医学”这个模块中设立的课程。但无论是“兽医学”还是“野生动物保护”模块中的课程体系,都不能简单的照搬各自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模式,也不能采用本科阶段的授课方式。

研究生要重点培养其自学能力,在课程设置和授课过程中不需要全面系统的讲述,只需要给学生点出各种课程核心内容即可,按照“师傅领进门,学艺靠个人”的观念进行授课。“兽医学”模块体系,可借鉴兽医学一级学科的分类法,分为基础兽医学、预防兽医学、临床兽医学三大综合课程。“野生动物保护”模块设置野生动物管理学、生态学、动物学这三大综合课程。

基础兽医学重点讲述怎样应用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知识阐述发病机制,诊断具体疾病,指导用药施治,通过例证法使学生掌握这几门课程的用途即可,而这几门课程系统的理论和概念,包括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可由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学。

预防兽医学重点讲述病原体(微生物、寄生虫)在传染性疾病发生过程中所起到的核心作用,可通过几个重要的疾病如禽流感、血吸虫病对野生动物及人类自身的影响来讲述。

临床兽医学重点讲述面对野生发病个体时第一时间应该怎样做,而不要求掌握具体的操作技能。具体的操作技能可在实施野生动物救护实践中学习掌握。专业学位硕士应该重点选择临床兽医学综合课程进行学习。

对于本科为动物医学背景的同学,无论是科学硕士还是专业学位硕士都应该系统学习野生动物管理学、生态学、动物学这三大综合课程。

(四)在野生动物医学研究生授课过程中不应使用固定的教材。本来就没有现成的教材可用,授课教师可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和近期国际公开发表的野生动物医学相关的科研成果作为素材进行讨论式教学。引导学生从疾病的角度解释一些生态学现象,如寄生虫对野生动物种群数量的调节和寄生虫对野生动物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基因多态性的驱动作用。也要从生态学的角度解释一些动物发病的现象,如寄生虫的带虫免疫现象可用生态学知识得到合理的解释。在寄生虫和宿主的进化过程中彼此适应,形成了相互制约的协同进化关系。寄生虫的毒力不能无限制的增强,感染的数量也不能不受限制,否则会引起宿主的死亡,而宿主死亡必将导致寄生虫的死亡。当然,寄生虫也需要保证对宿主具有一定的毒力,要在宿主体内寄生一定的数量来延续其种群。

(五)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要把研究生培养和科研团队的建设有机结合。现在研究生已经成为科学研究的主体力量,研究生承担了大部分的实验研究任务。将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融入已经形成的科研团队载体中,非常有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团队工作能力的培养。这一培养方式突破了导师单独指导传统模式,构建以导师为主体,融合其他不同研究方向的导师的交叉指导,为跨学科培养研究生提供了具体实施措施。把野生动物医学研究生放到由动物医学和动物生态学研究方向组成的学术团队中培养,将非常有利于野生动物医学研究型和综合型人才综合能力的提高。

(六)野生动物医学研究生在培养的过程中也需要注重过程管理。研究生培养中的过程管理包括定期的小组学术研讨、参加学术会议、开题论证、预答辩和正式答辩几个关键环节。顺利的完成课题论证,在小组学术研讨、学术会议中取得收获均建立在广泛的阅读文献的基础上。答辩是在初步完成学位论文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优秀学位论文的产生不仅需要系统完整的实验数据,也需要对科学问题的分析讨论,而这也需要建立在广泛的阅读文献的基础上。也就是说,阅读文献对于研究生的培养非常关键。野生动物医学研究生可阅读这些以研究野生动物疾病为办刊宗旨的杂志中发表的论文。相关的杂志有Journal of zoo and wildlife medicine,Journal of wildlife disease,European journal of wildlife,Microbial ecology 等。

[ 参 考 文 献 ]

[1]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编.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一级学科简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 张丽娜,华彦,肖向红.从野生动物疾病谈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0(4):155-157.

[3] 马建章,张明海,邹红菲.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学科发展.林业科学学科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4] 夏咸柱,高宏伟,华育平,主编.野生动物疫病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5] Rebecca Dmytryk.Wildlife serach and rescue[M].Wiley-Blackwell,Uk,2012.

[6] 孙濡泳.动物生态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 邹红菲.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途径的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02(1):15-16.

[责任编辑:钟 岚]


推荐访问:野生动物 硕士研究生 探讨 培养 医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