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育公平层次及主体责任
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浅谈教育公平层次及主体责任

2022-08-11 18:42:02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教育公平层次及主体责任,供大家参考。

浅谈教育公平层次及主体责任

 

 浅谈教育公平的层次及主体责任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 关系千家万户, 泽及子孙后代。

 什么是教育公平呢? 简单说来, 教育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

 笔者认为, 教育公平主要包括三个层面, 即:政府对不同地区、 不同学校教育经费投入的公平; 学校管理文化的公平;教师教育的公平。

 因此, 政府、 学校和老师是实现教育公平三大主体, 各自承担着相应的责任。

 一、 政府对学校教育经费投入的公平―力争消除三大差别

 教育是一种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 是一种公益事业。

 教育公平关注的重要方面是人们受教育机会平等, 受教育权利平等, 教育资源的占有平等。

 政府只有利用教育投入的杠杆来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尽量避免两极分化, 使每个公民的权利得到充分的保证。

  1. 区域差别

 我国近三十年来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也造成了比较大的贫富差距, 体现分配公平指标的基尼系数已达 0. 45 以上, 已超过国际警戒线, 甚至超过美英等发达国家 0. 3~0. 4 的平均值。

 不同地区的人均 GDP 差距也呈现扩大趋势。

 教育经费投入的不同, 造成区域在义务教育政策的免费性上差异较大, 一些地区的义务教育已是完全免费, 另外一些地区却还存在收费现象。

 2. 城乡 差别

 据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 调查, 2002 年全社会各项教育投资是 5800 多亿元, 其中用在城市占 77%, 而人口占 70%的农村仅获得 23%的教育投资。

 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之落后, 师资力量之薄弱,学生流失之严重程度往往超出城里人的想象。

  3. 重点中学与非重点中学的校际差异

 即便是同一地区, 政府对重点中学与非重点中学的投入也有天壤之别。

 到今天, 教育投入倾斜的惯性使然, 抑或是利益或政绩的驱动, 有关部门以发展优质教育资源为名, 在对重点中学的投入上, 可以说是不遗余力, 动辄投资几千万甚至上亿再造一个新校区, 有的名校甚至办起校中校――贵族学校, 昂贵的学费令平民子弟望而却步, 动用公共资源办富人子弟俱乐部, 这一切无疑造成不同阶层子女受教育的不平等。

 与对重点中学慷慨投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政府对非重点中学的投入却可用“吝啬”来形容, 该投入的也不投入, 投入的经费甚至无法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硬件、 软件均跟不上, 何来提高教育质量? 这无疑在学校就把人分成三六九等, 这应了《圣经》 的《马太福音》 所说的“凡有的, 还要加给他, 叫他多余; 没有的, 连他所有的, 也要夺来” 的马太效应, 这公平吗?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 人们对教育的要求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特别是全球经济一体化, 知识经济的到来, 这种渴求是任何时候都是无法比拟的, 而此时, 教育的城乡 差别、 区域差别、 校际差别尤为明显,这些都是由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重点不同而造成的二元差别, 可这样的差别是否要经济不发达地方的学生来承受吗? 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如果

 我们这时不解决这些问题, 会给社会公平与正义带来无穷的隐患。

  中央政府下大力气普及九年免费义务教育, 增大对农村教育、 中西部教育的投入, 努力实现全国大环境下的教育公平或者说尽可能地缩小二元差别。

 但在长沙, 特别是 1997 年城市教育工作会议以后, 对教育投入的方向是值得商榷的, 更多地强调优质教育资源, 而不是大众教育资源, 把有限的教育经费用于建设一些高标准的收费学校, 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说世界上建设最好的中学在发展中的中国, 而不是在发达国家。

  硬件的不均衡也必然导致软件的不均衡, 在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伟大的平民教育家陶行知都在追求教育的公平, 两千多年前孔子的 “有教无类”也在追求另外一种形式的教育公平。

 今天的人民政府如果不努力去改造好薄弱学校, 不努力建设好师资队伍, 不彻底消除所谓的示范性学校, 我们的教育公平将是永远的痛, 也永远是社会不稳定的一个根源。

  二、 学校管理文化的公平―务求“有教有类”

  教育公平要求教育过程的平等, 而教育过程的绝大部分是由学校教育来完成的, 学校管理文化的公平是每个受教育对象实现教育公平的具体保证。

 学校的办学思路是实现教育对象公平教育的具体表现, 特别是基础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 主动发展奠基。

 遗憾的是, 长期以来, 我们的学校更多地把自己异化成了“产品加工厂”“车间流水线”, 把一个个个性迥异、 棱角分明、 有血有肉的鲜活学生当成了毫无个性的冰冷产品, 以同一标准、 同一规格去要求他、 规范他、 生产他, 形成一种模式下, 一种教育下的“共性” 发展, 久而久之, 磨去的是学生的棱角与个性, 消逝的是学生弥足珍贵的创造力。

 如此一来, 唯分数论, 分数至上地衡量学生的标准

 就如星火燎原, 扼杀了多少天才, 不得而知; 如此一来, 则会产生新的教育的不公平, 这就是教育过程的不公平。

  要消除这种不公平, 就必须实现学校管理文化的“有教有类”。

 学校应在课程文化上设置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 特长发展的选修课; 在班级的编排上要设立符合学生发展的特色班级、 社团, 推行小班教学; 在作息时间上要安排满足学生个性需求与发展的作息时间表; 在教师配备上要充分考虑每个班级的需求; 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之中, 要注重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

  中华文化本身就是追求博爱、 弘道、 仁义, 就是公平与正义的追求,要使传统文化内化到学生的心理, 生成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学校管理文化就应该使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内能公平地享受物质资源、 文化资源、 时间资源、 精神资源, 使他们的个性与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 使学习成为他们自由、 独立、 快乐的追求。

  近年来, 湖南省长沙市第二十六中学秉承“为普通老百姓的孩子提供优质教育资源” 的办学理念, 在建设优美校园、 打造优质课堂、 培养优雅品格等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三、 教师教育的公平―力求做到“瞻前顾后促中间”

  学生受教育的每个时间单元是通过教师的教育活动而完成的, 在他们的教育过程中, 是师生生命息息相关而迸发激情、 产生火花的过程。

 在这过程中,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也是参与者, 只有在整个教学中充分照顾到每个受教育的个性特征, 激发他们各自的潜能, 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主体性作用, 使他们在学习中不但心情愉悦而且有责任感, 而

 这些又是他们学习持久的动力, 这才是教育公平, 这种教育公平写在学生的脸上才是真切的。

 作为教师要为不断提高教学艺术而不断地充电, 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念, 掌握教育规律, 了解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 深入分析当今的热点问题, 形成自己的人生观、 价值观、 世界观, 才有可能有效地指导我们的学生。

 我们的教育就是要每个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 受到最好的教育, 这要求我们教师对所教学生有充分的了解与尊重, 有的放矢地实施我们的教育, 对待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

 追求个性与特长的发展才是真正的教育公平。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 还应做到“瞻前顾后促中间”。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 关注的是两种人:

 优等生和学困生, 这样很容易使中间的学生受冷落, 感觉不被重视, 且使学困生感觉无望而“破罐子破摔”。

 所以班主任在教育中, 千万别把中间的学生边缘化, 要适当找他们谈心, 了 解他们的“喜怒哀乐”, 走进他们的心理世界; 教师在教学中, 也不能只关注优等生, 应给每一个学生同样的表现机会、 答问机会,只有这样, 才是真正体现教育的公平。

  我们教育的任务是艰巨的, 要为国家建设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 数以千万计的高技术人才, 数以百万计的创新型人才, 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建设和谐社会, 就必须担起自己的责任, 为实现教育公平贡献应有的力量。

  (作者单位:

 湖南省长沙市第二十六中学)


推荐访问:浅谈教育公平层次及主体责任 浅谈 主体 层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