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优秀范文】
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文章内容

大国崛起【优秀范文】

2022-08-09 12:18:02 投稿作者:网友投稿 点击: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国崛起【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大国崛起【优秀范文】

 

  《大国崛起》 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 讲述了 自 15 世纪开始 500 年来葡萄牙、 西班牙、 荷兰、 英国、 法国、 德国、 日 本、 俄罗斯、 美国这九个先后崛起的国家兴衰更替的历史故事, 从政治、 经济、思想、 宗教、 艺术、 军事、 外交等多个角度再现了 大国引 领世界文明的辉煌过程, 展示了 世界大国风云激荡的的历史画卷, 揭示了 大国崛起之路在于改革和发展这一基本规律, 让人们在领略了 世界经济史和文明发展史历史魅力的同时, 感受到了 世界文明成果给全人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的巨大变化。

 所谓以史为鉴、 面向未来。

 阐述其发展历史, 探寻其发展轨迹,总结其经验教训, 对于今天的中国尤其大有裨益。

 《大国崛起》留下的各具特色大国变革发展之经验教训引 发我们深思:

 先发世界大国( 西班牙、 葡萄牙、 荷兰、 英国、 法国等)

 创造了 贸易、 科技、 工业、 市场经济等文明成果, 实现了 率先崛起, 同时也为后发国家提供了 开启崛起之门的钥匙。

 后发世界大国( 德国、 日本、 俄罗斯)

 在学习先进国家经验的基础上, 将本国文化和现代文明进行融合, 寻找到了 国家主导工业的发展方向和改革模式, 实现了 现代化和经济奇迹。

 美国从欧洲汲取营养, 将自 由市场经济与国家干预有机结合, 创造了 自 己的跳跃式发展模式, 走出了 一条独特的经济腾飞之路, 演绎了 现代经济发展的神话, 实现了 21 世纪第一世界经济大国和世界霸主地位的梦想。

 有专家分析, 这些“世界性大国” 在其发展和壮大的历史中, 具有普遍共同点:

 一是曾经有过( 或正在经历)

 对外扩张的历史; 二是曾经或正在称霸世界、 或进行殖民统治; 三是曾经经历推翻封建王权或殖民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 四是在工业、 科技、 教育、 文化、 军事和社会改革方面有过突出表现; 五是对世界近代历史的发展曾经发生过重大影响。

 的确如此, 这些基于“霸权” 和血腥基础之上的“崛起” 和“壮大” 是中国从来没有过的经验, 它既是“全球化” 的肇始, 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为了 生存和发展, 小国通过先进的技术来进行武力扩张,通过先进的文明来打破旧有世界秩序。

 而其中, 我认为最为重要的就是思想和文化的冲击。

 英国工业革命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新教在英国确立了 统治地位, 它解放了 人们被禁锢的僵化思想, 诞生了 一批伟大的科学家, 瓦特、 牛顿是他们的杰出代表。

 英国首相丘吉尔有过名 言:

 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 也不肯失去一个莎士比亚。

 在成为大国过程中, 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作品提升了 英国的人文精神, 科学家牛顿的力学定律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 经济学家亚当 斯密的《国富论》 为英国提供了 一个新经济秩序。

 法兰西思想与精神的圣地贤祠正门上铭刻着这样一句话:

 “献给伟人, 祖国感谢他们” 。

 这里安葬了 72 个法国历史人物, 其中只有几名 政治家, 其余大多是思想家、 作家、 艺术家和科学家。

 多少年来,

 法国一直以其卓尔不群的文化影响力, 向世界发出自 己的声音, 其根源也许就在于此。

 另 一方面, 在思想和文化的洗礼之下, “大国” 都不约而同的将教育——特别是国民的基础教育——放在国家举足轻重的地位上进行考量。

 无论是西方大国的崛起, 还是德国、 日 本在战败后的迅速复原, 都得益于教育基础的雄厚。

 日 本前文部大臣荒木万夫曾经指出:

 “从明治以来, 一直到今天,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特别是战后经济的发展非常惊人, 为世界所重视, 造成此情况的重要原因, 可归结为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 美国著名 发展经济学家舒尔茨说:“战后日 本物质资本存量几乎荡然无存,但其国家财富中的重要部分——具有知识水平的人还大量存在。

 ” 日本也是世界上最早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 比美国早了 4年, 比法国早了 10 年。

 正如日 本前内阁总理大臣福田赳夫所说的:“人是我国的财富, 教育是国政的根本。

 ” 这应该是日 本崛起奇迹的根源。

 从美国历史的一些数据和资料来看, 从“蚂蚁” 到“大象” 的内在动力和真正原因也源于重视教育。

 美国早在是英国殖民地时就对教育非常重视, 到 1775 年, 英属 13 个殖民地人口 不过 260 万, 但已仿效英国牛津、 剑桥等大学创办了 哈佛、 耶鲁等 9 所学院, 教育环境甚至都强过今天的北京市。

 据统计, 1870-1940 年, 美国人口 增加了 3倍, 而中学生则增加了 90 倍。

 当时的口 号是:

 “中等教育为所有适龄青年敞开大门” , 到 1918 年时美国高中已发展到 2 万多所, 而 12

 亿人口 大国的中国到 1998 年才有 1 万多一点的高中。

 由此可见, 美国的高效率、 高技术、 高产出靠的是先进的教育。

 今天, 美国基础教育的口 号是: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 各州都将 40%的税收用于教育。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 美国垄断着大约 70%左右的专利发明, 70%以上的诺贝尔自 然科学奖, 奥运会奖牌总数第一。

 “2061 计划” 是美国促进科学协会联合美国科学院、 联邦教育部等 12 个机构于 1985 年启动的一项面向 21 世纪、 致力于科学知识普及的中小学课程改革工程,它代表着美国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趋势。

 为此计划, 美国动员了 800 多位科学家、 企业家、 大中小学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参与了 这项再造青少年智慧的宏大工程。

 他们总结战后科学、 数学和技术领域的深刻变革和未来发展趋势, 汲取美国 80 年代以来教育改革的成果,打造 21 世纪新的美国人。

 大国的崛起靠的是先进的思想和文化, 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说到底就是国民素质的较量, 是人才的较量。

 客观地说, 中国五千年文化传统固然灿烂辉煌, 但也由于其自 身的根深蒂固, 特别是明清以来闭关锁国的政策, 使得中国在世界文明和科技最为突飞猛进的时代被边缘化, 儒学的排他性使得正统教育难以接受西化的教育思想, 国民整体教育素质与发达国家的相比都不是一个等级。

 在西方世界因为开放的思想和频繁的文化交流面前, 中国渐渐成为“另 类” 。

 作为一个数千年的农业大国, 几乎无法接受工业社会的新鲜事物, 每每被昏聩和闭塞的封建统治者视为洪水猛兽。

 落后的政治结构和帝王化的统治, 让西方的先进思想和文化被屏蔽在中国之外, 中国无法与世界同步, 我

 们的四大发明成为西方各国改造世界的武器, 而我们却在世界大国崛起的最好时代落伍了 。

 没有解放思想, 就没有前进的基础; 没有了 兼收并蓄, 就失去了 文化软实力。

 这个沉重的代价不但让我们沦为被欺侮的对象, 甚至到今天还在不停的“还债” 。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研究过 21 种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 后来相继消亡的文明。

 结论是这些文明死亡的原因, 无一例外, 都不是他杀,而是自 杀。

 他们失去了 创新的活力, 被历史淘汰出局。

 1876 年, 美国庆祝独立 100 周年的时候, 在费城举办国际博览会, 有 37 个国家参展, 当时清政府也派出了 展览团。

 在这次博览会上, 英国展出最新的蒸汽机车, 美国展出大功率电动机和发电机, 德国展出加工枪炮的精密机床, 中国展出的是纯银打制的 27 套件耳挖勺和小脚绣花鞋。

 这是就是时代的差距!

 《大国崛起》 昭示了 世界大国崛起之迷, 值得正在崛起中的国家学习借鉴:

 技术创新奠定国家崛起物质基础, 思想创新提升国家崛起人文精神, 自 主创新增添国家崛起动力源泉, 体制创新提供国家长治久安重要保障。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悠久的历史、 灿烂的文明、 辽阔的疆域、 众多的人口 以及具有强劲生命力的战略传统决定了 中国无法不显示其重要性。

 尤其从现有实力和发展潜力上看, 中国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在经济、 政治、 文化、 军事等不同领域具有综合实力和潜力的国家之一, 由此也决定了中国必然具有长期的国际政治抱负。

  对中国而言, 读懂这 9 个大国的兴衰起伏, 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具

 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 9 个大国在过去的 150 年间和中国都发生过直面接触, 对中国而言更多是不堪回首的痛苦记忆。

 但沉浸在历史的伤痛和仇恨中是没有意义的, 基于意识形态的偏见嘲弄和怒斥资本主义的罪恶更是无谓的。

 在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 中国要实现民族复兴和大国崛起首当其冲地要融入这个世界。

 改革开放, 制度创新,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理念等等, 这些既是中国从既往强国的兴盛中总结的经验, 也是从某些强国的灭亡中汲取的教训。


推荐访问:大国崛起 大国 崛起 优秀

猜你喜欢